登陆注册
3014200000004

第4章 卷一(2)

【译文】

梁朝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夫人,生性严厉秉直。王僧辩驻守湓城时,已经是一位统领三千人的将领,且年纪过了四十,但他的行为稍有令母亲不满意的地方,就要遭到母亲棍棒的责罚,也正是因此才成就了他的勋业。梁元帝时,有一位聪明而有才气的学士,被父亲宠惯,疏于管教。他有一点成绩,其父就说个没完,恨不得让满街的人都知道;而他要是做了错事,其父就百般为他掩饰,指望他能自己改正。等到这位学士成年以后,凶暴傲慢的习气越来越重,后来因为说话放肆,激怒了比他更骄横、更凶恶的周逖,结果被活活打死,连肠子都被抽出,把血涂在战鼓上。

【原文】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译文】

父子之间的关系要严肃,不可以轻忽怠慢;骨肉之间要有爱,不可以简慢。简慢了,就难以做到父慈子孝,轻忽了,晚辈对长辈的怠慢之心就会产生。命士以上的官,父子分开居住,这就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亲狎的方法。至于晚辈为长辈搔痒抚痛,给长辈挂被子,帮长辈把枕头放进箱子里等,都是在教育骨肉之间不能简慢的道理。

【原文】

或问曰:“陈亢喜闻君子之远其子,何谓也?”对曰:“有是也。盖君子之不亲教其子也,《诗》有讽刺之辞,《礼》有嫌疑之诫,《书》有悖乱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讥,《易》有备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亲授耳。”

【译文】

有人问:“孔子的弟子陈亢很欣赏君子疏远自己的孩子,这该怎样解释呢?”回答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品德高尚的人不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诗经》中有些言辞是讽刺君王的,《礼记》中有些告诫是回避嫌疑的,《尚书》中讲的事里有些是犯上作乱的,《春秋》中对不正当、不亲睦行为的指责,《易经》的卦象包容阴阳万物,这些都不是父子之间可以直接交谈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亲自教导自己的孩子。”

【原文】

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别宫,礼数优僭,不与诸王等。太后犹谓不足,常以为言。年十许岁,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拟乘舆;尝朝南殿,见典御进新冰,钩盾献早李,还索不得,遂大怒,曰:“至尊已有,我何意无?”不知分齐,率皆知此。识者多有叔段、州吁之讥。后嫌宰相,遂矫诏斩之,又惧有救,乃勒麾下军士,防守殿门;既无反心,受劳而罢,后竟坐此幽薨。

【译文】

北齐武成帝的儿子琅琊王高俨,是太子高纬的同母弟弟,他因生性聪颖而受到父王和母后的宠爱。他的衣服饮食都可以与太子相比照,与太子同一个标准。而且武成帝总是当面夸奖他:“这孩子非常聪明,以后一定有所作为。”太子高纬即位后,琅琊王移居别宫,他仍与诸王不同,受到优厚的待遇礼数。尽管如此,太后还嫌不够,常常在高纬面前抱怨。琅琊王十多岁时,傲慢任性,没有节制,他的器用服饰,珍奇玩具,都要与当皇帝的哥哥攀比。

一次,他到南殿朝拜,看到典御官和钩盾令向皇上进献新到的冰块和早熟的李子,回府后因索要这些供品不成而勃然大怒,骂道:“皇上已有的东西,凭什么我没有?”他不懂安守本分,做事没有分寸居然到了这个地步,当然在其他事情上也是这样。熟悉他的人,背后纷纷用叔段、州吁来讥讽他(叔段、州吁都是春秋时因从小被宠坏,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的人)。后来,他又假传圣旨,将与其发生摩擦的宰相杀掉了,当时他因担心会有人前来相救,居然命其部下守住了殿门。尽管他并没有反叛的心意,并且在受到了安抚以后撤了兵,但后来还是因为此事而被秘密杀了。

【原文】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译文】

人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但能做到一视同仁的却少之又少。从古至今,因偏爱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可谓是数不胜数。聪明俊秀的孩子固然值得赏识和疼爱,顽皮愚笨的孩子也不能被忽略,他们也应该得到同情和怜爱。那些喜欢偏爱的父母,本意是想对某个孩子好,但结果反而会给他招致祸殃。母亲造成了共叔段的死;父亲促成了赵王的被害。同样,刘表的宗族倾覆,袁绍的兵败地失,都可作为灵应的龟兆和明亮的镜子,供后人借鉴。

【原文】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俛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译文】

北齐有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的一个儿子,已经十七岁了,很会写奏札,教他讲鲜卑语、弹奏琵琶,差不多都学会了,用这些本领来服侍三公九卿,一定会被宠爱的,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啊。”我当时听了低头没有回答他。真是太奇怪了,这个人居然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用这种办法当梯子,去取媚于人,即使做到卿相,我也不愿让你们这样做的。

【评析】

颜氏在此篇表明了他“教子当严”的主张,强调对子女必须严加督促训诫,包括打骂等体罚在内。他还以治病救人作比喻,指出这是不得已而为之。颜氏很讲究教育的艺术,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使孩子们信服,他还举了两个例子进行对比,一个是教子以严获得成功的典型,另一个是教子失败的悲剧。如果说,前者魏夫人靠捶打鞭挞而使孩子功成名就的做法不宜效法的话,那么后者因父亲的过分宠爱而落得剖肚抽肠,以血涂鼓的下场,则值得做父母的铭记在心,警钟长鸣。《周易·家人》卦中也说:“治家严厉,使得家里人承受不了而怨言丛生,这样做虽然有过失,会带来麻烦,但是从长远来看,最终结果会是吉利的。可是如果不能从严治家,听凭妇人和孩子们随心所欲,最终的发展结果却绝不会好。”

作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得当,要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出格。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对孩子严格并不是父母不爱自己孩子的表现,相反,这正是对孩子爱的表现。这样的爱是为了孩子的前途打算,是着眼于长远的。说到这里,很自然地就想到了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国王赵惠文王死后,由他的儿子赵孝成王继位,其母赵太后垂帘听政。一次,秦国要攻打赵国,赵国弱小,不能抵御,便派人请求齐国出兵援救。齐国则要以长安君为人质。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小儿子,赵太后舍不得小儿子冒这么大的风险。面对众臣的劝谏,赵太后很生气,并说:“谁要是再劝我送长安君去做人质,我就要吐他一脸唾沫!”于是,谁也不敢再劝了。但是,此事非同小可,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考虑再三,左师触龙还是硬着头皮去见赵太后了。他没有一上来就提做人质的事情,而是先以父母爱子女的家常话题,同赵太后聊起天来。

赵太后的女儿嫁到了燕国。那时,诸侯的女儿出嫁别国之后,除非被废黜或亡国,否则不能回到父母身边。触龙知道赵太后每次祭祀时,都要祷告神灵保佑别让女儿被赶回国。触龙对赵太后说:“我以为,您爱您的女儿胜过爱您的小儿子长安君。”赵太后说:“你说错了,我更爱我的小儿子。”触龙又说:“您虽然很想念您的女儿,但是每次您做祷告时还总是希望她别回来。因为您希望女儿在燕国生儿育女相继为王,是从女儿长远的根本利益着想,这是真正的爱她。而对长安君,您却不是这样。您分封给他大片土地,给予他大量的金银财宝,但是他‘位尊而无功,俸厚而无劳’,坐享其成。恕我直言:今天长安君有为国立功的机会,您却不让他去,一旦您不在了,他还凭什么在赵国站稳脚?我认为,做父母的要是真正的爱孩子,就必须从孩子长远的根本利益着想。”触龙这一席话,让赵太后茅塞顿开,当即派人送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于是齐国援救了赵国。同时,长安君也为挽救国家的危亡立了一功,大大增强了其在赵国的威信。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孩子更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很多年轻的父母不知道该怎么爱自己的孩子,可谓是捧在手心怕吓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他们只想让孩子眼前生活得舒服、幸福,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受委屈,什么事情都由着孩子的性子去做,一味地迎合孩子,对孩子犯的错误也不及时批评指正;长此以往,孩子没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相反,骄奢无礼的气焰却会越来越占上风。这样的孩子步入社会后不会有什么作为,事业上也不会有什么成就,不仅于社会不利,对他们个人来说也不会获得幸福。

古人懂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再教育比教育更难。颜氏在本篇的第一段就提出了“教子宜早”的主张,而且主要是说重视幼儿时期的德育,而不是只重视灌输知识。古人教育孩子从孩子会吃饭说话时就开始了。因为幼年时代的人,心智还没有成熟,没有主见,此时每天对他讲的话,诸如至理格言和权威的理论,等等,耳濡目染,时间一久,这些格言至论就好像是他自己本来就有的想法一样,以后即使有人进谗言,他也不会采纳。而如果没有这种提前的教育,等孩子年龄稍大些后,会思考了,并对某些东西有了一定的偏爱,再加上周围人们不同的言论对其产生的影响,这时候如果再想要他保持纯洁的思想,那就不大可能了。这就是“教妇初来,教儿婴孩”的道理。

对于家庭教育中严厉与慈爱的关系问题,颜氏指出理想的境界就是达到介于严厉与慈爱之间的和谐。子女不能明白做父母的从道理上对他的教导,那是不孝顺;父母不能成全孩子的才能,那是不慈爱。古人认为父子之亲是人伦的根本。父对子应慈爱,子对父应孝顺。但慈爱并非一味地溺爱,贵在教子有方。所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双方都必须重视,不能怠慢了彼此,即所谓父慈子孝,这样才会将骨肉之间的关爱持续下去。

一视同仁的原则对旧时多子女的大家庭来说,尤其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对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就不适用。对独生子女也切忌偏宠,偏宠同样有害。一视同仁的教育原则同样适用学校教育。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但是教育的原则,同时也是教师的重要职业道德。因此,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孩子当官来光耀门楣,是每个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做父母的更会为此感到欣慰。但是颜氏却宁愿不让孩子去做高官,也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们靠谄媚邀宠的方式去争取高官厚禄;要想步入仕途,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刻苦做学问,不荒废学业等正当的手段。同时,这也是颜氏对子孙进行鲜活的民族气节的教育,读后令人肃然起敬。颜氏重视民族气节的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以重民族气节而彪炳史册的清代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曾给颜氏以高度评价,称之为“昏日独醒之人”,认为其对“媚世之徒”的鞭挞极富教育意义。

兄弟第三

【原文】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

【译文】

有了人类然后才有夫妻,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然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里最亲近的,就是夫妻、父子、兄弟这三种关系了。由此三种关系延伸发展,直至九代,都是源于这三种亲属关系。因此,这三种关系在人伦关系中最为重要,不能不认真对待。兄弟,是形体虽分而血脉相通的人。当他们幼小的时候,父母左手牵右手携,拉前襟扯后裙,饭同桌,衣递穿,用同一册课本学习,到同一处地方游玩,兄弟中虽然也有荒谬胡乱来的,也不能不相友爱。

【原文】

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译文】

等到都长大后,各有各的妻子儿女,即使是忠实厚道的,兄弟之间的感情也会随之减弱。至于妯娌比起兄弟来,感情就更疏远而欠亲密了。现在让这种感情疏薄的妯娌,来掌握亲厚不亲厚的尺度,就好像用圆的盖子去盖方的杯子,当然是合不拢的了。这种情况只有兄弟之间相敬、相亲、相爱,不因旁人的影响而动摇才能避免出现啊!

【原文】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同类推荐
  • 中国艺术经典3

    中国艺术经典3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土眼洋事之万国聊斋

    《点后斋画报》,它像一个巨大的橱房,既遇映射出西方的巨大投影,也反映出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最初印象。人们从这份画报上可以看到有矣西方的种种事像:外国的总统和国王,贵妇与时装,天上飞的气球,地上跑的机车,水里走的轮船。当然,也有大最也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人咬狗”的奇闻怪事。国人也因此知道了,洋人也有男欢女爱,也有贪生怕死,也有凶杀和恶行,有一切中国人也能有的爱好和毛病。虽然,我们的画师画的无论哪一国的洋楼,都是租界的产物,画面上一股洋泾浜味。官方的战报也跟民间的战事传闻一样有着报喜不报忧的习惯……
  • 苏丝黄的世界

    苏丝黄的世界

    Susie wong(苏丝黄)这个笔名和1960年那部美国烂片没有关系。它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时的随口一说,和这个专栏的诞生一样匆忙草率。当时,我醉心于让自己的名字填满整个报纸,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而且最后一版编辑们是那么纵容和善良,不仅忍受我的涂鸦,而且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尽可能地在生活上教我腐化堕落。
  •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

    北京读本(大夏书系)

    这种深入骨髓的首都(以前叫“帝京”)意识,凸显了北京人政治上的惟我独尊,可也削弱了这座城市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竞争力。首都的政治定性,压倒了北京城市功能及风貌的展示,世人喜欢从国家命运的大处着眼,而忘记了北京同时还应该是一座极具魅力的现代大都市……
  •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文明之旅:图话世界十二大古文明

    古往今来;多少故事都已尘封,多少城邦都已漂灭,从源远流传说故事到充满争议的古老文明兴起与崩解,那些失落在时间与历史之间的人类文明渐渐演化成了一个个神秘的不解之谜。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档案文献,配合大量精彩图片,重读消失的文明。
热门推荐
  • 一品残妃

    一品残妃

    “一个是耳聋目盲的残废娇女,一个是旁人不能靠近的冰山世子,倒是天生一对。”剜眼断骨,向死而生。谢七终是从前世囚笼中摆脱出来,却重生成为了耳聋目盲的谢家贵女。阴森内宅,诡谲朝堂,风云四国,因为她的出现一步步起了变化。只是,这一次,不管去哪里,她的身上,都带上了世子妃的标签。旁人都冷笑观之,不能让人靠近的冰山和双目不能视物的残废,一纸婚书下要如何相处。殊不知——“娘子,我偷亲你,你为什么能看见?”传说中的冰冷世子抱住了自家世子妃,光明正大地亲了一口。“只要有你在的地方,我就会耳清目明,如沐春风。”世子妃笑的两眼弯弯,看着世子反被调戏的脸。某世子气急,扑倒,压之:“别以为你嘴上赢了就是赢了!”
  • 星盗

    星盗

    宇宙历7474年七月四日,太阳殿被以金星区为首的反叛军攻陷。第一百三十二任宇宙王帝骥被杀,宇宙王族专用超脑亚特自毁,宇宙王族除二殿下帝殇幸免于难全族被灭。史称王难日!两个月后,九大星区分别宣布更改帝制体系为联盟体系,脱离宇宙王族统治开始独立。人类第二个和平期宣告终结……
  • 不焦虑的活法

    不焦虑的活法

    焦虑是我们在这个时代的宿命。但是我们真的就无法改变了么?不,正是由于焦虑情绪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我们一定要找到抑止焦虑的办法。本书没有任何结论,只是一种启迪,一种指引,指引你彻底地自我解放,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不会再为一些无谓的事情变得焦虑不安。拥有一颗淡定的平常心,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 行走的正能量

    行走的正能量

    一个立志把正能量宣扬到诸天万界的强者故事
  •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2010(第四辑)

    《中国网络传播研究》的创办旨在为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学者提供学术讨论的平台,倡导具有科学性和创新价值的传播研究,彰显网络传播研究对传播学的理论贡献,促进传播学者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中国网络传播研究》鼓励以经验性方法研究中国网络传播的基本问题,倡导多学科、全球化视野的传播学术研究,亦致力于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相关科学认知。本书是2010年第4辑。
  • 一品傲娇妃:腹黑王爷请小心

    一品傲娇妃:腹黑王爷请小心

    她是克父克母的顾妍熙。他是克妻嗜血的慕容流云。当顾妍熙遇到慕容流云,“顾妍熙,你别得意,本王没有那么好敷衍。”“慕容流云你千万不要手下留情,我一定奉陪到底。”当傲娇王妃遇到风流王爷。“鬼混也要找个好借口,慕容流云,你弄回来这样的货色,岂不是打我的脸。”“顾妍熙,本王就是要带回来这样丑陋不堪的,不打你的脸,本王就不是慕容流云。”加群311171901,敲门砖书中任意人名。
  • 了堂惟一禅师语录

    了堂惟一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

    华夏历史悠久,文物世代传承,鸿殖丰厚,仓促之笔不能尽显中华数千年瑰宝之美。所选文物挂一漏万,每篇文章寥寥千字难以绘出她们的容姿丽质。传世之国宝重器,包含了众多轶闻野史,甄别缕析,稽古钩沉,实非易事。在《文物·图像·历史系列: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撰写过程中,首先由衷地感激我的同事杜卫民兄长的无私帮助,杜兄博学多识、殚见洽闻,有深厚的文物知识,他为《文物·图像·历史系列:文物背后的中国历史》的文物进行了遴选,并奉献出数篇自己的佳作。
  • 红流纪事:百万雄师下江南渡江战役

    红流纪事:百万雄师下江南渡江战役

    丛书所选之“重大事件”,只选择了民主革命28年历史当中30件大事,力求通过这30件大事大体上涵盖中共党史基本问题的主要方面。这首先就遇到了选取哪些事件最为合适的问题。就我们的水平而言,很难说就一定能够选得那么准确、恰当。但总体设想是,应以讴歌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业为主,有的也可侧重总结某些历史经验或教训。
  • 战族传说(5)

    战族传说(5)

    洪荒岁月,涿鹿一战,战神蚩尤虽亡,却留下不灭魔志,战族子民重承魔志,隐匿于武林之外,成为超越武林的隐世武门,只待五星逆行之时乘时而作,东山再起。岁星、荧惑、填星、太白、辰星五星逆行之日终至,千古战意随着时光的轮回而再现武林,一位神的传人,一位魔的后人,在经过无数次武林纷争后慢慢崛起江湖,而世间的种种魔缘机遇终究将两人铸成了左右武林的盖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