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46400000003

第3章 培养优美而令人愉悦的谈吐

——18岁后要懂点说话的修辞技巧

比喻技巧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体来说,当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表达某一事物或道理时,运用联想或想象,引进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达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体、更贴切、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使听者爱听,听得明白,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法说话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你今后说话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若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故事中,本来梁王是不让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个比喻,说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对象;喻词则是标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如“好像”“恰似”“像……一样”等。比如,毛泽东曾说,有些人写文章长而空洞,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这里,长而空的文章就是本体,臭而长的“裹脚布”是喻体,“就像”是喻词。

一次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

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切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让普通人也能理解。

人们说话是为了描绘事物,或阐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这些东西表述得生动具体,使别人印象深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运用贴切的比喻,就能化难为易,话半功倍,具有说服力。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一天,庄子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了,万般无奈,只好拎个袋子到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

监河侯正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子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

“好说,好说,不过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子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等你回来,我一家人不就饿死了吗?

“老兄啊,刚才我见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庄子说。

监河侯问:“什么事,你快说。”

庄子说:“刚才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路边听见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见人。原来在路旁的干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开一闭地在叫着。它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赵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了,你看这样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现在已经快干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已变成鱼干了,先生只好到干鱼摊上找我了。’”

监河侯听到这里,满脸通红,连声向庄子道歉,喊来家人,给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

运用比喻说理简洁明了,喻体非常广泛,俯拾皆是,只要与你说明的道理有内在性质的共同点,就可以信手拈来,达到目的。

象征技巧

象征是比喻的延伸和扩大,它是借助于特定的具体事物,来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道理的修辞手法。

一位在医学院里任职的教授,正在给刚入学的新生们讲第一堂课。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到海边散步。

沙滩上有许多被昨夜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被困在浅水坑里,挣扎着,想要回到大海的怀抱。

走着走着这个男人发现远方有一个瘦小的身影,不知疲倦地忙碌着。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弯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然后再用力地扔回大海,一遍又一遍不停地重复着相同的动作。

男人问道:“孩子,这海滩上有成千上万条小鱼,你一个人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着,但并没有停止动作。

“既然知道,干吗还干傻事呢?”男人又问。

小男孩只是默默地捡起小鱼,再把它们扔回大海,并不回答。

男人忍不住又问了一句:“你这么做,又有谁在乎?”

小男孩边扔边说:“这条小鱼在乎,这条,还有这条……”

讲完这个故事,教授接着说:

“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了大学生活,从此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所有的病人,但是你们可以救一部分人,为他们减轻痛苦。

“因为你们的存在,人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大家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们能够而且必须做到的。”

这位教授在课堂中,先是讲述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然后借助这个小故事所喻示的精神品质,告诫他的学生们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该具有起码的职业道德。

一般来讲,象征可分为明征和暗征。明征就是象征客体、象征意义、联系词在话语中同时出现,这类象征意义较明显、固定。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是用一万七千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寄托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暗征则只通过对象征客体的精细、巧变的说法来暗示其象征意义,以期引发人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夸张技巧

夸张是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而故意言过其实,或者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让听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合理地运用夸张技巧,一是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能加强说话的感染力;三是能启发听者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漫无边际,做到“言过其实”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实而又胜似真实。

楚国大夫申无宇的守门奴仆因偷酒被发觉而畏罪潜逃,为了逃避申无宇的追捕,他投靠楚王一跃成为细腰宫守卒。因为楚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准到楚王宫里抓人。那名奴仆自以为有了尚方宝剑,整日嚣张狂妄。可是,没想到申无宇却在楚王不知道的情况下径直到宫里把那位奴仆捉了回来。

楚灵王知道了之后非常气愤,命令申无宇把那个奴仆放出来。

申无宇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人分十个等级,上层统治下层,下层侍奉上层,上下互相维系,国家才能安定太平。如今臣下的守门奴仆畏罪潜逃,借王宫之地庇护犯罪之身。如果让他真的得到庇护,那么其他奴仆便会互相效法,盗贼公行,谁还能禁止得了?长此以往,社会不安,大王江山不保啊!所以,臣下才不敢遵奉王命。”

楚灵王细细琢磨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处决那个奴仆。

上文中楚国大夫申无宇把窝藏一个奴仆与天上的太阳、社会不安、江山不保联系在一起,显然是夸大了事实,但却收到应有的效果。可见他的机智与果敢。

夸张既是在某些方面“言过其实”而又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这就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殊性,可以唤起人们的想象,收到突出个性形象的效果。如下面的例子。

有三个人在一起谈论如何节约,其中一个人说:“我认识一个人,为了节约墨水,无论写什么,字都写得像芝麻粒儿一样大小。”第二个人说:“我认识一个人,为了减少手表的磨损,天一黑,就把手表给停了。”第三个人说:“你们说的都一般,我认识一位老先生,为了节约眼镜,连报纸都不看了。”

如果说为了“节约”眼睛连报纸都不看了,还不为夸张,而为了节约眼镜连报纸都不看了,就不能不是夸张了。可以想象,这位节约眼镜的老先生用节约精神去做其他事情时,该又是何等节约啊?

还有一个笑话,说一个老人很健忘,去浴缸洗澡时竟忘了脱衣服,但衣服一点没打湿,原来他忘了开水龙头了。其实再健忘的人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

夸张虽然言过其实,但不等于浮夸,它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才能起到强烈的震撼效果。

比拟技巧

比拟,即根据一定的想象,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表达的一种修辞技巧。

比拟能使人产生联想,以获得话语的形象感和生动感。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告诫全党同志不要因为革命胜利而骄傲自大起来,他曾用“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作比拟。尾巴本来只有动物才有,这里却用来比拟人的自大情绪,既形象生动,又引人联想。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又叫“人格比”,就是赋予大自然、动物、抽象事物等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拟物即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比拟为彼物。

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太太在游武夷山时,不小心被蒺藜划破了裙子,顿时游兴大减,中途欲返。女导游见状微笑着走近老人身旁说:“这是武夷山对您有情啊!它想牵住您,不让您离去,好请您多看她几眼。”

几句话,把老人的不快吹得无影无踪。武夷山的热情好客是机敏的女导游所赋予的,这里就用了拟人手法,而且表达得十分得体。

在一个欢迎日本青年代表团的宴会上,热情的中国朋友用著名的“人参母鸡汤”来款待客人。不想这可为难了在场的翻译。原来,他没有记住日语“母鸡”这个词。只见他机灵地站起来,指着汤,笑着对客人介绍说:“这是用公鸡的太太和人参做的汤,请诸位品尝。”

这里的“公鸡的太太”用的就是拟人手法,显示了翻译的机敏和幽默。

吴稚晖在北京曾教过蒋经国。当时,有人送了一辆人力车给吴稚晖。吴稚晖要蒋经国找锯子把车前两根拉杆锯掉。蒋经国以为先生在说笑话,不敢动手。吴稚晖火了:“我要你锯,你就锯!”

没办法,蒋经国只好把两根拉杆锯掉了。吴稚晖悠然地坐在上面,哈哈大笑着说:“真舒服,我现在有了一张沙发椅。”接着,他语重心长地教导蒋经国:“一个人有两条腿,自己可以走路,何必要人拉?你坐在车上被人拉着,岂不成了四条腿?”

借代技巧

三国时期,马家有五兄弟,这五个兄弟的字里都有一个常字。五兄弟中,以马良的才学最高,刘备派他去办理外交事务,他每次都不辱使命地载誉而归。

因此,当时就流传一句话,叫做:“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原来,马良的长相有个特点:眉毛像雪一样白得闪光。这里不说“马良最良”,而是说“白眉最良”,用“白眉”这个长相特征来代指马良。

借代就是不直接说出该人或该事物,而借与要说的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技巧。

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运用这种技巧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富于变化。

“一九四九年在这个地方开会的时候,我们有一位将军主张军队要增加薪水,有许多同志赞成,我就反对。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五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他说这不行。我说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个碗,我们吃酸菜。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解放军得人心就是这个酸菜,当然还有别的。”

这段话是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一次大会上讲的。

“酸菜”,是一种表面性的个别事物,但实质上代表艰苦的生活,引申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用具体代抽象的借代方式讲述,不仅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还可以产生强化激励、深入人心的效果。如果不用借代的方式,做一番解释,说吃酸菜虽然过的是艰苦的生活,但保持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明确是明确,但缺少自然风趣的生动意蕴,也低估了听者的领悟能力。

对照技巧

鲁迅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这样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竟不过是苍蝇。”这里鲁迅把“战士”和“苍蝇”拿来对照比较,尖锐地讽刺了那些诬蔑革命者的可耻奴才,坚决地支持了坚持革命的勇敢战士。

把两种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通过比较可使事物的性质、状态和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并且鲜明地表现出说话人的立场和观点。这就是对照。

闻一多先生在《最后一次讲演》中多次运用这种技巧,如讲到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还嫁祸于共产党,并说是什么桃色事件时,闻先生说:“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耻和李公朴为革命而献身的光荣相对比,鲜明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爱憎感情。

战国时期,有一次齐宣王召见颜斶。

齐王对颜斶说:“斶,你过来!”

颜斶以同样的语气对齐王说:“王,你过来!”

齐王很不高兴。齐王左右的人指责颜斶说:“齐王是国君,你是国君的臣下,你这样跟齐王说话成何体统?”

颜斶不慌不忙地说:“我到国君面前是趋炎附势;国君到我面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齐王礼贤下士。”

齐王怒容满面,气势汹汹地质问:“到底是国王高贵还是士高贵?”

颜斶说:“士高贵,国王不高贵。从前秦国出兵攻打齐国,他们的军队路过士人柳下惠的墓地时,发布一道命令说:‘有到柳下惠墓地五十步范围内打柴煮饭,割草喂马的,杀无赦!’后来与齐国军队交战时,秦军又发布一道命令:‘有能割下齐王脑袋的,封地万户侯,同时赏黄金万两!’从这两道军事命令就可以看出,一个活着的国君的脑袋,还比不上死掉了的士人坟堆上的一根柴草!”

齐王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颜斶用同样的语气呼“王,你过来”,这是需要一定的胆量和气魄的。“趋炎附势”与“礼贤下士”的对照,说明他胸有成竹,同时把说话的基点放在国王身上,即为国王考虑,重视士人,兴国利民,可惜齐王仍不能体察其良苦用心,竟还要提出国王与士相比谁高贵的问题。士人墓的柴草与活着的国王的脑袋的对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论证了他的观点。

在生活中我们将两种不同事物进行对比,通常是为了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将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往往是为了把事物说得更透彻、更全面、更鲜明。

引用技巧

引用这种修辞方法用途十分广泛,是指在语言交际中引用名言警句、熟语、典故等,来证明事物、阐述道理。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使语言表达言之有据、生动形象。

引用可以吸纳古今中外的多种语言、多种智慧的精华,显示说话者知识的渊博。因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多么强,毕竟是有限的,引用就借助于多种多样的表达能力,使其熔为一炉,产生以少胜多、言简意赅、韵味无穷、寓意深刻的表达效果。

引用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常用的有暗引、正引、反引和撷引。

1.暗引

暗引即暗示、引用。“鲁迅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做人处事的座右铭。”这句话中引用鲁迅的两句诗作为激励、警戒自己的格言,简洁凝练,令人回味。

2.正引

正引即用其原意原句。如教师节的晚会上,一名女学生在回答教育的作用时说:

“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列宁语)“一个受了不良教育的孩童,等于走失了方向。”(肯尼迪语)“知识才是引导人生走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李大钊语)所以,“教育是廉价的国防。”(亚里士多德语)“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它的果是甜的。”(约翰逊语)教育的根就是我的根。

这一段话引用了列宁、肯尼迪、李大钊、亚里士多德等著名人物的名言、警句,揭示了以教育为本的深刻内涵,生动深刻,效果突出。

3.反引

反引即反其意而用之。如毛泽东同志在《质问国民党》一文中讲道:

照你们的说法,破坏团结的也是共产党,你们则是如何如何的“精诚团结”主义者,那么,你们以三个集团军(缺一个军)的大兵,手持刺刀,配以重炮,向着边区人民前进,这也可以算作‘精诚团结’么?

毛泽东同志这一段反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没有比这精妙的反引更具说服力的了。

4.撷引

撷引是撷取原句中部分词语而用之。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这篇著名报告中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句,巧妙地撷用成“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一闪烁着真理光芒的名句。

这样的撷引精练地阐述了人民内部对于批评所应采取的正确的态度,倡导和宣扬了民主作风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不但言简意赅,而且通俗易懂。

运用引用技巧时,要力求精当,引用内容的多少要适宜;所引用的内容必须对阐述问题确有价值,其内容既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又不是老生常谈。

运用引用应注意两点:一是保持引文的完整性,切忌断章取义;二是将引文与所要表达的意思融为一体,成为论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硬凑生拼,甚至“贴标签”。

排比技巧

运用排比可使语意表达层次清晰、语势强劲、节奏鲜明、语意畅达。这种修辞手法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语句排列而成,用于表达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事物,以增强语势,增强节奏感和旋律美,加强语言的力度。

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28日美国华盛顿黑人集会上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说,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一百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这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穷的“孤岛”之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就是我们带回南方的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得到自由。

在马丁·路德·金的这几段演讲词中,第二段以“一百年后的今天”领起的排比句,从黑人没有自由,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过着贫乏的生活乃至受虐待遭驱逐的政治、经济、人生、法律待遇等方面集中地揭露了黑人悲惨严酷的生活现状,给人以心灵的震颤;最后一段以“怀着这个信念”领起的排比句,表述了所要进行的不懈努力、斗争原则和奋斗目标。文中排比句式的运用,如江河奔腾,气势磅礴,既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演讲者的思想和感情,产生了激动人心的修辞效果。

双关技巧

双关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同一个词或同一句话,在同一个言语环境中兼有两重意思:表面上是说这件事,实际上是指另一件事。一语双关,能使话语含蓄、幽默,饶有风趣,还能加深语意,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我们可从下面这一组故事中,体会一下双关语运用的技巧。

有个女婿,能言善辩,一次同媳妇一块儿到老丈人家去串门。

老丈人是个吝啬鬼,在午餐席上,只摆盘生柿子和几样蔬菜。

女婿伸手拿过生柿子,连皮一块儿吃。媳妇在屋里看见了,连连说:“苦?”女婿一边吃,一边回答说:“苦倒不苦,只有些涩(啬)。”

苦涩的“涩”与吝啬的“啬”同音,女婿借此讥讽老丈人的吝啬。他吃柿子连皮一块吞,逗引他媳妇发问,以讥讽他的丈人。

在词语的选择上,女婿也煞费苦心,不说柿子苦,而说涩,旨在运用谐音双关。虽然嘴受了点罪,却达到了讥讽以泄不满的目的,足显其机智了。

纪晓岚与和珅同朝为官。纪晓岚任侍郎,和珅任尚书。

有一次,两人同饮,和珅指着一条狗问:“是狼是狗?”

纪晓岚非常机敏,立即意识到和珅是在转弯抹角地骂自己,就给予还击。他泰然自若地回答道:

“垂尾是狼,上竖是狗。”

这“是狼”与“侍郎”谐音,“上竖”与“尚书”谐音,和珅用谐音攻击纪晓岚,自以为稳操胜券,聪明卓绝,没想到纪晓岚用同样的技巧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狡猾的和珅没有占到丝毫便宜。

三个朋友到一家小酒店喝酒,店里只剩下一个空位子。三个人各不相让,争吵不休,最后商定:“谁吹的牛大,谁就坐这个位子。”

三个人中有一个是瞎子,他抢先说:“我目中无人,该我坐这个位置。”

另一个是矮子,他说:“且慢,我不比常(长)人,应该由我来坐。”

第三个人是驼背,他不慌不忙地说:“你们都别争了,其实,你们都是直(侄)背(辈)的,这个位子,理所当然应由我来坐。”

三个人,皆用谐音技巧,真是各有千秋,难分上下。

反问技巧

美苏关于限制战略武器的四个协定刚签署,基辛格就在莫斯科一家旅馆里,向随行美国记者团介绍这方面会谈的情况了。当时已是5月27日凌晨1点,他竟毫无倦意。

“苏联生产导弹的速度是每年大约250枚,”基辛格微笑地透露道,“先生们,你们可别把我当间谍啊。”

敏捷的记者们于是接过话头,探问美国的秘密。

“我们的情况呢?我们有多少潜艇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有多少‘民兵’导弹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一个记者问道。

基辛格耸耸肩:“我不知道正在配置分导式多弹头的‘民兵”导弹具体有多少,至于潜艇,我的苦处是,数目我是知道的,但我不知道是不是保密的。”

记者说:“不是保密的。”

基辛格反问道:“不是保密的吗?那你说是多少呢?”

记者傻了,只好“嘿嘿”一笑。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的修辞方式。反问寓答案于问句之中,思想内容恰与句子的表面意思相反:语句表面意思是肯定的,内容则是否定的;反之亦然。运用反问能够加强语势,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且不容置辩,所以,容易集中听众的注意力,给人造成强烈的印象,容易唤起人们的想象和激情,比正面表达更能产生力量。

卡耐基说:如欲说服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举出例证反问之,它远比正面辩驳要有更大的说服力。

有一次,拿破仑对他的秘书说:“布里昂,你知道吗?你也将永垂不朽了。”

布里昂开始不解拿破仑的意思,拿破仑解释说:“你不是我的秘书吗?”

布里昂明白后,笑了笑说:“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

拿破仑答不上来,赞扬道:“问得好!”

问得好,好在哪?

按拿破仑的意思:永垂不朽者的秘书,也是永垂不朽的,这是大前提。

你是我拿破仑的秘书,这是小前提。

结论:“你也将永垂不朽。”

布里昂明白拿破仑的意思,虽并不寄希望于依靠名人扬名,但仍不忘作为秘书对主帅的尊重,所以采用表面请教,实则反问的方式:“请问,亚历山大的秘书是谁?”证明了大前提的不可靠性,使拿破仑的结论不攻自破。

不可不知的说话技巧

自然语言是成功交往的媒介,但是也不能忽视人体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特别是在情感的表达、态度、性格、意向、风度和气质的表现方面,人体语言更能显示独特的魅力。人体语言的魅力在于表情语言的魅力,在于肢体语言的魅力。

同类推荐
  • 开放你的思路(全集)

    开放你的思路(全集)

    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或者说模式。我们每天都面临许多不确定的事情,如何在不确定状况下,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个人价值的提升之道!只有明确的思路,才能做出正确的事情。
  • 攻心话术

    攻心话术

    话术和生活息息相关。利润不是销售出来的,是谈判桌上谈出来的。例如:当客户为难你的时候,你要利用交换的原则,来快速反应,组织你的语言,客户提出:“帮我免费送货吧。”你可以笑笑说:“可以,如果您能再帮我介绍一个新客户。”如此一来,为难的人还是你吗?
  • 低调做人的智慧课

    低调做人的智慧课

    《低调做人的智慧课》介绍了低调做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的人也知道低调做人的重要性,但不知道从何做起,有的人甚至认为低调做人过于消极、被动,无助于个人的生存、发展。这都是不懂得低调做人哲学的应用方法的缘故,低调做人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讲究的是认真做事的精神和审时度势的智慧。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2)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谈判的语言艺术

    谈判的语言艺术

    合作而非对抗,是符合大众利益的现实选择。不同的利益诉求助长了谈判技巧对各方的需求,本书从战略高度总结谈判技巧,从战术层面详解谈判陷阱,理路清晰,深受好评。
热门推荐
  • 饮水词

    饮水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屠格涅夫经典

    屠格涅夫经典

    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几乎都可以视为诗歌与散文相结合产生的形式,而且是典范的俄国诗歌和俄国散文相结合产生的新形式,是典范的俄国浪漫主义和典范的俄国现实主义相结合产生的新形式。同时,屠格涅夫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本书收录了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散文诗33篇、《猎人笔记》精选及短篇小说《木木》。
  • 憨二

    憨二

    我相信,光明就是一粒鸟语,它可以唤醒整个冬天,也可以唤醒你和我的良心。许多的时候,光明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但是,一个人的心中只要有了光明,那他的世界,一定就是光明的!——作者。每天,憨二都起得很早。憨二起来后,简单地洗把脸,就穿着他那身早已洗得看不出颜色的迷彩服,带着他特有的微笑,匆匆拿起两个馒头,一边大口吃着,一边大步流星地向工地走去。憨二已经四十岁了,但从面上看,憨二却并不显老相,猛一瞅也就三十来岁的样子。憨二个子挺高,留着一头很少打理的长发,看上去十分粗犷,特别是走路的架势,总是意气奋发的,显得挺有劲道。
  • 海芋之恋

    海芋之恋

    一个女孩在期待着美好的爱情,自己期待的能爱自己的男孩,却在陪伴自己走过美好童年每个春秋冬夏的日子的他,不幸在某一天出国离开了自己。两个人互许下约定重逢和等待,谁知道这一等就是十五年。皇天不负有心人十五年后重逢了。冲破重重阻碍幸福牵手走进礼堂,新郎在婚礼这天给新娘一个意外惊喜,再赶回来的路上意外身亡葬身火海。“秋子哭出来吧,即使俊锡不在了,求你好好活着。”任何声音担心的眼神都感受不到活在自己的世界。“我要振作为了俊锡,努力活着吧。”似乎是努力做回了一个正常人,但是喜怒哀乐在那张开朗的脸上看不到了。“来让我代替他,徐秋子嫁给我吧。”意外在这时出现一个白马王子。但是他真是白马王子吗?能否救赎这个失去爱的女孩吗?他的出现真的能让一切都会就此过去吗?原来王子拯救了公主,公主最后并没有选择跟王子走。那公主呢——还是一个人,王子呢——及时看到眼前人。大家各归各位过着幸福的生活。老天爷只是派来一个酷似王子的骑士来拯救公主,公主幸好打开心门被骑士及时救赎。生活步入平静的轨道,以为可以一直一直风平浪静,却来了更大的风波让秋子一时间招架不住。“真倒霉遇见你这个没品男。”“你给我站住粗鲁女,竟然敢得罪我不想活了。”“不要笨蛋才会站住,我们彼此彼此。”原本没品男要还击粗鲁女,经过共患难擦出爱的火花,演变成深情男追求痴情女。谁知走出来过往不代表可以接纳现在,依然忘不了和他的曾经。这个深情男只好用尽卑鄙手段,想要得到这个痴情女。也许心真的会软,还是被她打败了。决定守护她感动她,却连吃闭门羹,而灰心的逃走。他真的已经放弃了她吗?她会怎样抉择呢?未来生活还会有波澜吗?还是会就此平静大家各自收获一份幸福,往下究竟会是……………
  • 浮沉何解

    浮沉何解

    在人生的长河之中,浮浮沉沉,浮而骄纵自傲,沉而萎靡不振。历经风光无限的背后,那种重如千斤的压力,那荣誉跟耻辱的并存,心酸无比。扛过,才知道生活的不易。人生浮沉,社会也在浮沉,浮沉的人生,如何适应浮沉的社会?浮沉何解?亦为何解浮沉?世事难解,人生难解!
  • 万道神之无尽武道

    万道神之无尽武道

    深山少年,误入空间裂缝,掉落一处太古遗地,激活万道灵脉,掌握道天地三书,修炼九年再回大陆。建立一谷,可只有他一个人这该怎么办呢?面对天下大势,他是应该登入战场,坐那最强之主还是隐士做那逍遥神?
  • 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

    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

    本书通过各种富于哲理、生动有趣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经济学的世界。经济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作为这个社会中的成员,要理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含义,就应该花点时间来学习经济学。通过对《经济学诡计:彻底揭开社会经济运行的真相》的阅读和学习,读者会从中获得经济学的思维训练,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看透经济现象的本质,为你的生活增添无限精彩。
  • 东篱夜话

    东篱夜话

    《东篱夜话》这本文集从多个方面展示着作者的心路历程,他刻画的24个节气,定位准确,惜墨如金;他描绘的花卉果实,栩栩如生,美丽动人;他抒发家和国的情感,情真意切,令人信服,等等。《东篱夜话》中,仍然有一些作品是写人物的,比如《王彦章铁船开灌河》和《有个男孩名叫可可》这样的文章,作者把人物和历史、人物和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历史人物写出了传奇英武,孩童可可写出了天真可爱,虽然每篇文字不长,但是读来让人印象颇深。
  • 万圣纪

    万圣纪

    道法末世,元气溃散,修道之境走入末路。有不世奇人,创心圣一派,流传天下,以心成圣,心融万物。发掘心之力量,一念生,花开花落,一念灭,诸天枯荣。内心强大的人,可以用心念控制周围的起落成败,一切生死。并掌握虚空挪位,位面转移,心神化界等神奇力量。唯心之外,别无二物。被赶出家族的落魄少年,偶于书阁拾获一枚无名木鱼,一切从此发生改变。
  •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Histor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e 20th century has been one of the most unique in human history. It has seen the rise of some of humanity's most important advances to date, as well as many of its most violent and terrifying wars. This is a condensed version of renowned historian Martin Gilbert's masterful examination of the century's history, offering the highlights of a three-volume work covering more than 3,000 pages.From the invention of aviation to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from events and cataclysmic changes in Europe to those in Asia, Africa, and North America, Martin examines art, literature, war, religion, life and death, and celebration and renewal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throughout this turbulent and astonishing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