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22200000003

第3章 曾侯乙墓之谜(2)

因为2400多年前的曾国工匠就开始使用浑铸、分铸相结合的方法制作青铜器,有的器物还有铜锡合金焊接的痕迹。特别令人惊奇的是造型精巧、结构复杂的尊、盘。尊高33.1厘米、口径26厘米,盘高24厘米、口径47.3厘米、重27.2公斤。出土时,尊置盘中,两件器物风格一致。尊呈喇叭状,唇沿外折下垂,颈部较长,腹圆鼓,镂孔高圈足,口沿剔透镂空,成为两层,外层为高低相间的蟠虺纹,内层为蟠螭纹,颈部饰4个豹形爬兽,身里贴,头外伸,怒目吐舌,向上做攀缘状,腹部伏4龙与圈足上的4龙相对应。盘口亦外折下垂,直壁、平底,下附4龙形蹄足,口沿上另附4个抠手状方耳,在4耳之间各有一条龙攀附。尊上刻铭7个字:“曾侯乙作持用终。”尊盘全器构思巧妙,造型奇特,工艺精湛,为古代青铜器中罕见。盘的口沿和尊的圈足的镂空花纹,镂空附饰更是异常精巧,全靠铜梗支持,而铜梗又分多层,依次联结,构成一整体,显得玲珑剔透,艺术效果极佳。这套尊盘,兼用了整铸、分铸、锡焊、铜焊综合工艺制成。

在整理这批青铜器的时候,最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考古工作者惊讶地发现它们中的尊、盘上由锡青铜铸造的镂空附饰上没有发现铸接或焊接的痕迹,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我们的祖先却又是怎样完成了这个惊世壮举的呢?惟一的解释就是他们当时已经掌握了一种近似现代的铸造工艺,那就是熔模铸造方法。熔模铸造又称失蜡法或拨蜡法。此法是先用调好的油蜡制模,然后外敷泥料制型,阴干后,加热化去蜡模,入窑焙烧,烧成后,就可以趁热浇铸了。失蜡法是我国三大铸造技术之一(另外两个是泥范法与铁范法)。它的最大特点或本质特征,就是使用可熔模料代替不可熔模料制模。这一技术的更新,可以获得不可熔模(陶模、木模等)远不能及的高度复杂的器形,在铸造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想像曾国工匠具有怎样高超的铸造水平,我们的思绪似乎也飞到了古代那热火朝天的铸造青铜器的作坊中去了。

变化万千的谜图

曾侯乙墓中的陪葬器物隐藏着一些让人捉摸不透的奇特图案,这些图案似乎是些鸟,又似乎是些龙,甚至似乎是些龟……总之,就是一些我们现代人从来没有看过的神奇动物。是这些动物在后来的几千年灭绝了,所以我们看不见,还是这些奇形怪状的动物是当时曾国人们的一种避邪佳品和民族图腾呢?也许曾侯乙的棺椁能告诉我们这些符号和图案所蕴涵的两千年的信息,这也正是所有目睹了曾侯乙棺椁的人的共识。

当我们走近曾侯乙的棺椁时,可以毫不费力地观察到:它的棺盖顶部图案由136条龙组成,共4行,每行17组,每组两条龙,首尾相接。有的龙绘成4足,有的龙5足。棺的两侧的主体图案都相同,即以对开的格子门为中心,格子门的两旁,绘一些神兽武士持双戈戟守卫。格子门为双扇式,门两旁上下出斗,表明可以自由启合。每扇门上,做上下两个“覆斗”形格子纹。两旁的神兽武士绘得森严可惧。左边有6个神兽,分上下两排,均右手持双戈戟,戟头朝外。最左边上下两个神兽形象一样:人首,人面,头顶上有一对尖角,两耳肥硕,躯体着鳞甲,除上肢和下肢外,还伸出三对羽翼状的东西,胯下有一条大长尾;从躯体看,似龟非龟,似兽非兽。当中与右边的上方两个形象相同,下方两个形象一样。上方两个为兽首人面形,身亦为兽躯,上肢有利爪,胯下绘云纹,似是跨在云端之上。下方两个为人首人躯,头顶角为鸟首状,亦有肥硕的大耳,并有长髯。手亦为利爪状。门右边绘神兽武士4个,亦有上下两排,其形象与紧靠门左的4个相似而对称,即上方两个与门左上方两个一样,下方两个与门左下方两个一样,只是均左手持双戈戟,戟头与门左的反向(即均朝外)。以上这些神兽,手持武器,守卫在门之两旁,无疑是守护死者灵魂的。

在棺身左侧(两侧)门左6个神兽武士之上,有4只竖立的鸟,头似鹰首,躯与颈均着鳞甲,其翅略展,其爪略张,尾近似鱼尾和鳖尾的结合。左边两个头朝左,右边两个头朝右。此鸟有可能即古籍所载的鲲鹏或鸾鸟。

除了棺的两侧绘有门外,棺的足挡还绘有“田”字形的窗棂和方窗格,方窗格内外没有绘武土把守,田字格外方窗框内与田字窗棂间空隙绘一些互相纠结的蛇,窗框外却绘有一些极有趣的图案。在棺的头挡和足挡以及棺身两侧的一些部位,都是一组组由龙、蛇、鸟、神组成的图案。有的组内容基本相同,信手勾勒,绘法很少完全一致。有意思的是,这些龙、蛇、鸟、神的头和躯体,往往有几种互相连在一起,或为鸟首龙(蛇)躯,或为龙(蛇)首鸟躯,有的一首连几躯,有的又一躯连几首。因此它们似龙非龙,似兽非兽,加上有的为人面(人首),这就正像《山海经》等古籍所载的一些神。

在古代神话中,三首、四首乃至九首的神屡见不鲜,主棺图案中也有类似者。不过,其形状不是一个脖子上并列长出几个头,而是上为鸟首、下连龙躯(鸟躯),它的尾巴往下一拖长,多半是一拐弯又连上了另一龙头。这就变成三首连在一起了。还有的上为人首,下连两龙(或鸟)躯,躯的末尾也是一拐弯又连龙头。有的躯体快到了末端又开叉,即一躯变两躯,两躯又各接一头,连同上面的人首就共是五首了。这样好几首连成一体,在主棺图案中是相当多的。

古人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棺上描绘这么多怪异的人和动物出来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有人认为它们是古代传说中驱鬼逐疫的方相氏,惟一的证据是屈原名作《招魂》中把它们描绘得极为凶狠可怖,其角锋利,手爪血迹淋漓,虎头怪目,身躯像牛。这些,确又与棺上所绘的守门神兽有些近似。难道仅仅是巧合?或许是有意为之的吧!

此外,在东室出土的一个衣箱上还绘有一些古老神秘的图案,让很多人着迷。到底是什么图案呢?经过多名专家的研究,才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原来它们是在描绘公元前433年五月初三黄昏时的天象。古人在天文学研究上可谓是煞费苦心啊!

奇妙乐器的迷宫

1978年5月23日午饭时分,曾侯乙墓发掘现场,抽水机还在抽取墓穴里的积水。当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2400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

如此豪华的乐器阵容,让所有看到它的人不禁都为之眼晴一亮。古代人们的乐器制造水平实在是出人意外。于是不少的疑问又随之而来。这些乐器都是些什么?它们沉睡在地下数千年,还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吗?现代人怎样才能利用它们演奏出动听的音乐来?……

吹开尘封岁月的泥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精美多样的古代乐器组合。墓中的乐器,计有青铜铸编钟64件,加上楚王所赠的一件镈钟共65件;编磬32件,质料为石灰石、玉石等,出土时完好的只有9件;另有由青铜或木、竹等造的鼓4件(分柄鼓、扁鼓、建鼓)、瑟12件、琴2件、笙5件、排箫2件、横吹竹笛2件,共计8种124件。绝大部分出自中室,仅10件出自东室。编钟、编磬皆立架悬挂,编钟靠中室西壁和南部,编磬靠北壁,建鼓靠东壁,瑟、笙、箫、笛列于钟、磬之间。

这些乐器里尤以编钟为尊贵,曾侯乙墓中的编钟共有三种形态。第一种为钮钟,它们的上部有方形钮,故称为钮钟。这种钟有19件,形体均较小,表面光素,没有花纹,只有铭文,这种钟均悬挂于编钟架的最上层。第二种为甬钟,因上部伸出较长的甬柄,故称为甬钟。共有45件,其中33件悬挂于编钟架的中层,12件悬挂于钟架下层。根据钟体有枚、无枚和枚之长短,又分长枚甬钟、短枚甬钟和无枚甬钟。钟体上伸出36个乳钉状长枚的,称长枚钟;钟体上无枚的称无枚钟;钟体上的枚呈螺旋圆泡状,短矮,称短枚钟。甬钟上的纹饰均很精致复杂,并均有铭文。第三种为镈钟,仅一件,即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那件。镈钟下部的口是平的,上部为双龙组成复钮。这一件镈钟不只形状与其他的钟不同,铭文内容也与其他的钟不一样,无一字涉及音乐,说明它与其他编钟不是一套的。通过其他钟与编钟架的铭文(刻文)的研究还发现,这一件镈钟是后来加进去的。为了加进这一件镈钟,把这一套钟中原来最大的一件挤掉了。即出土时挂镈钟处,原应是镈钟左边的一件,并把原有的钟一件一件往左挪,挪至最后一件的大钟没有了位置,便摘下来。这样也就更可想像对楚王所送之镈钟是何等重视。镈钟的测音也表明,它的音质纯正优雅,只是与这一套钟不是一个基调,故不能配合使用。

整套编钟出土时候保存完好,只有个别有些小的问题,如上层第一组第三号钟,因横梁悬钟的部位有豁缺,故此件钟掉落于椁室。中层和下层也有个别挂钩断损,致使中层第一组有2件、第二组有1件、第三组有2件,下层第一组1件、第二组4件,也均掉于椁室。幸好钟部完好无损,出土后只对这些挂件稍作修复,又都能挂于架上。这么笨重的东西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简直是个奇迹,同时也为我们彻底揭开2400多年前的音乐之谜打开了大门。

如果说实物乐器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知道古代乐器的真实面貌,那么这些沉睡了2400多年的乐器能否发出声音?即使能发出声音,是否还是两千余年前的那个原音呢?揭开所有这些谜团需要一个关键的物证,那就是乐谱。

寻找乐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是写在竹简、帛书或者其他什么易腐烂的物品上的文字,我们很难找到比较完整的。难题的解决远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考古工作者很快就从编钟身上找到了一些铭文。

于是解决问题的契机从释读第一行铭文开始了。每一件钟上都有铭文,除上层第一组6件钟和下层的2件钟外,铭文皆错金,至今仍金光闪闪,富丽堂皇。同时编钟架横梁挂钟的部位和悬挂钟的挂件上,还有刻文(铭文)。编钟架横梁的刻文内,涂以朱彩,加上编钟架的彩绘,与金光闪闪的钟上错金铭文,更是交相辉映。因此,整套编钟铭文,实际应该包括钟体(每个单件的钟)、钟架(横梁)、挂件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又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从而更便于对编钟乐理的研究,并加深对编钟的理解。

钟架刻文与悬钟的挂件上的铭文(或刻文)共有927字,主要是标明此处(或此挂件)应挂什么音的钟。每件钟上的铭文少则3字,多则达90字,共有2828字。铭文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铭记,除钮钟以外,全部甬钟的一面钲部,皆有“曾侯乙乍(作)持”五字,表示为曾侯乙所制作和享有。二是标音,甬钟和钮钟均有一面的正鼓、右鼓或左鼓(大多数为右鼓),标有这两个部位所应击发乐音的名称,即阶名和变化音名,如中层第三组6号钟,正鼓为宫角,右鼓为徵。三是关于乐律乐理关系方面的内容。铭文中许多关于乐律方面的记载,不少涉及到音乐史方面的问题,有些是过去中外学者长期争论而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如我国古代的十二律产生于何时,我国何时开始有七声音阶,等等,都能通过编钟铭文得到解决或得出更明确的结论。所谓十二律,是我国古代的律制。律,即是指音调。用12个长度不同的律管(竹管),吹出12个高度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12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我国传统的十二律即相当于现代音乐的12个调,由低到高依次排列为:(1)黄钟(C),(2)大吕(#C),(3)太簇(D),(4)夹钟(#D),(5)姑洗(E),(6)仲吕(F),(7)蕤宾(#F),(8)林钟(G),(9)夷则(#G),(10)南吕(A),(11)无射(#A,“射”读yì),(12)应钟(B)。

既然铭文已经释读完了,于是好奇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演奏起了音乐。一切疑问都在悦耳的音符中消失,曾侯乙墓中“交响乐团”使用的整套编钟,经过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和试验性演奏,证明它虽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音乐性能不仅依然保存,而且仍然很好,音色优美,音域很广,变化音比较完备,其音阶结构与现在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音阶属同一音列,中心部分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故它能演奏古今乐曲,包括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而且它还涉及到我国古代乐器与传统乐律学中的有关其他领域,包括乐律史地位、水平的重新估价与诸如音阶、调式、变化音体系、唱名体系等方面的理论和运用的评价等。仅从编钟的全部标音体系来看,就可知道近代乐理中的大、小、增、减等音程概念和八度位置的概念,早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就有了自己民族的表达方法,从而提高了我国音律学在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出土的编钟,真可谓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是华夏之邦优秀的民族音乐财富。

关于曾侯乙墓的谜,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曾侯乙墓本身就是一个谜,因为我们既不知道它是从何而来,又不知道它会将人们导向何方,我们目前所能揭开的谜团仅仅是曾侯乙墓万千谜团中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谜团需要猎奇者的孜孜以求,以便让这座2400多年前的君王陵墓展示出更耀眼的光芒。

相关链接

1.1977年秋天,王家贵所在的军队准备重建厂房,他们看中了擂鼓墩附近的两个小土包。炸药爆破后,泥土中出现了黄黑相杂的土质,王家贵觉得很奇怪。于是,他成了第一个向文物部门报告曾侯乙墓的人。

2.曾侯乙墓出土的第一件文物是鸳鸯形的漆盒。

同类推荐
  • 冲出高原:吐蕃王国传奇

    冲出高原:吐蕃王国传奇

    《冲出高原·吐蕃王朝传奇》从藏族起源的神话开篇,讲述了吐蕃王朝逐渐走出狭窄的雅隆河谷,建立起纵贯雪域高原的强大帝国,又一步步跌落云端,在佛、苯的激烈斗争中渐渐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历史过程。横空出世,十三岁的小赞普能否在动荡的政治漩涡中力挽狂澜?左右逢源,孤儿寡母能否撑起雪域的一片蓝天?英雄迟暮,战神噶尔?钦陵能否继续家族的无限荣光?……不甘寂寞的吐蕃君君臣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书写着吐蕃的历史与辉煌。
  • 野史更疯狂:另类的唐宋历史风情

    野史更疯狂:另类的唐宋历史风情

    本书分为“帝王传奇”、“宫廷秘史”、“官场风云”、“名人逸事”、“疑史探秘”、“民间八卦”、“唐风宋韵”七章。内容包括:唐太宗究竟是伪君子还是一代奸雄、唐太宗三次震怒缘何成就帝王佳话、多情皇帝生死两皇后的荒唐事儿、一代名臣房玄龄为何畏妻如虎等。
  •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

    杨生民所著的《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是系统研究战国秦汉治国思想的专著,对战国、秦、两汉用学派的思想文化治国的成败得失进行了考察。从历史上看,西周用礼制治国。春秋末年,学派思想、学派文化产生,见于记载的有道家、儒家、兵家三家。战国时,有的国家开始用学派思想指导治国,如魏国、秦国的“以法治国”。西汉初年,统治阶级以道家黄老无为思想治国,但其中是包括了法家思想的。其后,汉朝杂用法、道、儒思想指导治国。除法、道、儒三家外,阴阳家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说和谶纬思想也对战国秦汉的社会历史起过这样或那样的作用,《战国秦汉治国思想新考》对这方面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并对董仲舒的评价提出新的见解。
  •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

    一入候门深似海,宫廷是一个既让人感到神秘,又令人不禁神往的地方。本书简述外戚与宦官、皇后与嫔妃、嫡子与庶子等各种势力之间残酷斗争的描述,把宫廷中的残忍、血腥,皇帝的风光、无奈,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 白马掠三国

    白马掠三国

    “义之所至,生死相随!苍天可鉴,白马为证!”当三国撞上了玄幻,当历史发生偏移,后世之人,穿梭上千年。气动山河,智定乾坤,这是一个力量扩大无数,高配版的三国时代。纵横捭阖的白马义从,迸发出了,属于它的....璀璨光华,并一直延续,贯彻了整个三国!这一世,我高郅将与泽袍一同偕行向前,义之所至,生死相随!
热门推荐
  • 公寓中·梓里集·采蕨(沈从文小说全集 )

    公寓中·梓里集·采蕨(沈从文小说全集 )

    该卷本收录《公寓中》《梓里集》《采蕨》《衣冠中人》四部子集,这些短篇小说是作者未曾集结出版只单篇发表的小说,创作于1925年至1932。由于战争原因,有的未曾发表有的原稿已毁,该集按创作时间的先后、内容的相关性构成,或借用小说名为集名,或由编者所拟集名,是出版界较少见的珍贵版本。
  • 饮食小窍门

    饮食小窍门

    本书的作者旨在给读者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饮食方面的小窍门。
  • 总裁老公,求放手

    总裁老公,求放手

    “白岑恒,你居然这么肮脏下贱!”杨骁嫌弃看着眼前未着寸缕的女孩。“呵!是啊,我就是这么下贱!”白岑恒嘴角勾起轻蔑而又讽刺的笑意。一场阴谋,落魄千金和多金总裁纠缠在了一起。他认为是各取所需,她认为是为爱救赎。当他终于发觉她在他心里时,却早已把她推入深渊。她用最后的尊严来救赎他们的爱情,而他却没有珍惜。幡然醒悟“杨骁,你凭什么来说爱我?你配吗?!”大总裁的追妻之路,路漫漫而其修远兮啊!
  • 两女争一男:闺蜜了吗

    两女争一男:闺蜜了吗

    当闺蜜遭遇爱情狙击,谁能全身而退?徐子嫣和苏荻是高中同桌,一对挚友。在那所竞争激烈的重点高中,她俩相互支持,走出青春的迷惘。毕业后,两女飘在南方。婉约清秀的徐子嫣经历了两次恋爱,靠着努力和才华成了报社名记。开放性感的苏荻则依靠机变和能干,成了女老板。但为了一个男人,两女友谊破裂。最后,当苏荻的家庭、名誉陷入危机时,徐子嫣出手挽救了她。
  • 变身女学霸

    变身女学霸

    最美学霸女神的故事。-----------新书《诸天最强女主》火热连载中,可移步一观。新书书友群:1040376106
  • 三个女孩的战争

    三个女孩的战争

    听到比赛的消息后,菲儿的脑子里快速把学校几个突出的女生过了一遍,感觉没有一个会对她构成压力,她很有自信,以学校女生目前的水平来说,无论从哪方面,这次比赛的冠军都非她莫属。
  • 撩心攻略:男神,惹完就逃

    撩心攻略:男神,惹完就逃

    宁妙再次睁眼时,发现自己被人紧紧地捏住下颚,那人呵出热气,以巧劲轻扫着她殷红玲珑的唇瓣,令她……
  • 我变成了一部手机

    我变成了一部手机

    遭遇车祸身死的江羿,很幸运地获得了重新变身的机会。但是,江羿却没有能够变身为人,而是变成了一部带有智能系统的手机。而自己的主人,还是一个漂亮可爱的萌妹子。好,既然如此,那就看我如何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什么人生巅峰啊?”智能系统说:“江羿,你现在是一部手机,你懂不懂?想要变成人,先过来完成这个任务再说!”
  • 话语攻心术

    话语攻心术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听着大人们的对话一天天成长;长大成人后,我们又通过对话来工作、谈恋爱、交朋友以及展示自我。由于对话已经跟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所以我们渐渐忽略了对话的重要性。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假如我们突然说不出话来了,那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对话并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它还是一种心理支配上的、以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对话中一问一答的语言形式并不值得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上的均衡力量。
  •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一口气读懂经济学2

    本书以短小生动的小品文写作方式,从你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在路上、在餐厅、在电影院、在厨房、在卧室、在争吵中、在生气时、在小朋友的书包里捕捉随处可见的经济学奥秘,如下午茶一般悠闲而有趣,却又浓香醇厚,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