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40100000006

第6章 给人生一个承载力(5)

然而支离疏却暗自庆幸,感谢上苍独钟于他,平日里乐天知命,舒心顺意,日高尚卧,无拘无束,替人缝洗衣服,簸米筛糠,足以糊口度日;当君王准备打仗,在国内强行征兵时,青壮汉子如惊弓之鸟,四散逃入山中。而支离疏呢,偏偏耸肩晃脑去看热闹,他这副尊容谁要呢,所以他才那样大胆放肆。当楚王大兴土木,准备建造王宫而摊派差役时,庶民百姓不堪骚扰,而支离疏却因形体不全而免去了劳役。每逢寒冬腊月官府开仓赈贫时,支离疏欣然前去领取三钟小米和十捆粗柴,仍然不愁吃不愁穿。

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过了自己所喜欢的事,丰衣、足食、爱己所爱,没有虚度这岁月年华,心灵从容富足,那么无论贫富贵贱,都足以安心了。生长于贫困之家与生长于富贵之家,人生中的得意与失意,都不可看得太重。如果以不义的手段取得财富和尊位,好像浮云一样,既不会长久,也不值得看重。这是先哲孔夫子的一番话。他还说:人都有利心,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去贫贱、求富贵都必须以是否符合“义”为前提,“重义”应该是人的本分,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如果不顾一切手段,谋求富贵,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荀子说:如果去争夺财货,而不知道辞让,只是商人盗贼罢了。以这样的姿态去挥霍自己的精力与生命,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

现实中,我们看到不少铤而走险落得身败名裂的人正是因为欲壑难填,贪得无厌而走上犯罪道路的。看到这些人的犯罪事实,很多人都会由衷感叹说:“要是他早一点收手,大概也不会走到这一步罢了!”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感叹所流露的,正是“知足”的思想啊!问题是,一旦受贪欲支配,又哪里会知足,哪里会收得住手呢?

有一个人,偶然在地上捡到一张千元大钞,他得到这笔意外之财以后,总是低着头走路,希望还能有这样的运气。

久而久之,低头走路成子他的一种生活习惯。若干年后,据他自己统计,总共拾到纽扣近四万颗,针四万多根,钱则仅有几百块,可是他却成了一个严重驼背的人,而且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没有好好地去欣赏落日的绮丽、幼童的欢颜、大地的鸟语花香。

不知足,贪心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摧毁有形的东西,而且能搅乱你的内心世界。你的自尊,你所属守的原则,都可能在贪心面前垮掉。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人的欲望如同黑洞一样,没有填满的时候,如果任由其膨胀,则会由此生出许多烦恼。如果能多看一下不如自己的人,和他们比一下,而不是一味地和比自己强的人比较,那么一切不平之心也许就会安宁。我们不妨抱一种“比下有余”的人生态度。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青年人常为自己的贫穷而牢骚满腹。

“你具有如此丰富的财富,为什么还发牢骚?”一位智者问他说。

“它到底在哪里?”青年人急切地问。

“你的一双眼睛,只要能给我你的一双眼睛,我就可以把你想得到的东西都给你。”

“不,我不能失去眼睛!”青年人回答。

“好,那么,让我要你的一双手吧!对此,我用一袋黄金作补偿。”智者又说。

“不,我也不能失去双手。”

“既然有一双眼睛,你就可以学习;既然有一双手,你就可以劳动。现在,你自己看到了吧,你有多么丰富的财富啊!”智者微笑着说道。

这个故事教给我们一个“退一步思维”的方法。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

知足常乐的人很容易被人们认为是胸无大志。因为这些人往往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今时今日,不去争,不去怨,不去嫉妒、伤害他人,乐观地生活着,这样就导致别人以为他们没出息、没能力。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知足并不代表不进取、无大志,它只是我们生活的一种态度而已,是一种看透世事无常后的大彻大悟罢了。

老子说过:“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换句话说,能知足才知不足。知足与不知足是一个量化的过程。我们不会把知足停留在某一个水平上,也不会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个需要上。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经历,知足与不知足总会相互转化。穷苦的青年人还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这样,生活才会改观;暴发户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多一些也许可以提升生活质量。

知足使人平静、安详、达观、超脱;不知足使人骚动、搏击、进取、奋斗;知足的智慧在于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的智慧在于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可行而勉为其难,势必劳而无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则是堕落和懈怠。这两者之间实际上存在一个“度”的问题。度就是分寸,是智慧,更是水平,只有在合适温度的条件下,树木才会发芽,而不至于把钢材炼成生铁。《渔夫和金鱼》中的那个老太婆是不懂得知足的最大失败者,她就是没有把握好知足这个“度”。在知足与不知足之间,应更多地倾向于知足。因为它会让我们心中坦然。无所取,无所需,就不会有太多的思想负荷。在知足的心态下,一切都会变得合理、正常、坦然,我们还会有什么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和要求呢?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所以,“知足”不是没有追求,“知足常乐”更不是平庸的表现。相反,倒是难得修炼成的德性,尤其是在我们这个物欲诱惑滚滚而来挡也挡不住的时代。

13.“名”的情结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中国俗语多。俗语是生活的象征,更是大自然的化身。“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就是中国千百万俗语中的一条。就连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能免俗。孔子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君子的遗恨是死后而名声不被人称颂。”(《论语·卫灵公》)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宇。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安慰。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可想而知,“名”是一个人惟一能留在世上的东西。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虽然反复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我啊!”(《论语·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终身未能解开的一个情结。所以司马迁著《史记》时,认为孔子作《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闻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当然,人世间还存在着少许这样的人,他们认为流芳不成,遗臭总行,也不枉来世上走一遭。“留名”的想法是积极的,但是他们歪曲了“名”的定义,太急于表现自我,太在乎是否在世上留下了“名”。他们太需要别人记住自己了,哪怕别人记住的是他的“臭”。

正因为这样,换来了多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也换来了多少眼泪和辛酸!历史在不断地刷新,遗憾却是不可改写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弄清“名”的含义与“留名”的意义,切莫让更多的悲剧发生。

人生无常。烦恼时抬头看看雁群,听听它们的叫声;迷茫时想想自己有何特长,看看能做点什么。多点理解,多点付出,我们的社会会更精彩,明天会更美好。

“人活一世只图留个好名声。”这话确实不错,无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但一个人怎么才能留一个好名声呢?只靠酒桌上的朋友吗?不尽然吧?这是一团迷雾,一团可以迷住心窝的雾。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人人都想活得潇洒一点、轻松一点、快乐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潇洒不了、轻松不了、快乐不了。他们被什么东西拖住了、缠住了、压住了,这东西就是功名利禄。

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品尝得到人生的甘美清纯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明朝的于谦有这样的一首诗:“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完全道出了人类崇高的思想境界。自古至今,许多仁人志士为留清白在人间,赴汤蹈火,救民于水火,这样的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们是永生的。而整天沉迷于酒色之间的人,终将化作泥土,被人们踩在脚下,你想这样吗?

宋代画家赵广被金人俘虏后,宁可断手也不为其作画。国画天师徐悲鸿曾断然拒绝为蒋介石画标准像,并冷淡地对来人说:“我对你们的蒋委员长不感兴趣。”

历史表明,民意是最终的公正裁判者。尽管好人自古命运多舛,甚至惨遭毒手,但虽死犹生,精神永驻人间。

反之,一个人格低下的人,不论其生前如何荣华显贵,占尽风流,死后也不免身败名裂,被民众戳脊梁骨。

拿精忠报国的岳飞与奸臣秦桧来说,虽然岳飞被“莫须有”的罪名陷害而屈死风波亭,秦桧却飞黄腾达享着高官厚禄,但最终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当你到西子湖畔的岳王坟前去看到这些对联时,又有何感想呢?

高尚的人流芳千古,人格低下的人遗臭万年,这就是直与罔的最终结局罢。

所以,元人张养浩述怀道:“无官何患,无钱何惮,休教无德人轻慢。”

以上这些都反映了人对自身人格是相当重视的。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高级“需要”,其中之一就是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古人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人格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超出了任何肉体需求的内在美,而惟有人的内在美才是永恒的。

一般说来,一个人在春风得意时听到种种赞誉并不困难,难的是在身处逆境时仍然为大众所怀念。这就是人最为可贵的“身后名”。

事实证明,凡追求人格高尚者都信仰“人到无求品自高”。因此他们能够按照人格的要求有所为或有所不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的单行道上吧!

14.人贵人自知之明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论语·公冶长》

孔子教漆雕开去做官。漆雕开却回答说:“我对做官还没有信心。”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论语·公治长》)

孔子高兴什么?

不是高兴漆雕开对做官还没有信心这事本身,而是高兴他能够说出这样的话。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漆雕开能够自我认识,认为自己对于做官还不大有把握,于是便实事求是地说了出来,而不是一听老师说让自己去做官,便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口答应下来,走马上任去混它一混了事。这一方面说明他很有自知之明,谦虚谨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对做官这事已有所认识,不然他怎么会认为自己离胜任还有所差距呢?除了这两方面之外,还可以看出他并不像一般人那样急功近利,汲汲于功名富贵。由于有这些方面的原因,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

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一般人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现代人都有一种通病,那就是不了解自己。我们往往在还没有衡量清楚自己的能力、兴趣、经验之前,便一头栽进一个过高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往往是在与人攀比时得来的,而不是了解自己之后定出来的,所以我们每天要受尽自己的目标所带来的辛苦和疲惫的折磨。

在自知之明的问题上,中国古代哲人们有非常相似的观点。老子说:“自知者明。”在老子看来,真正领会“道”之精髓的圣人,不轻易下断语。只有这个态度,才能使人不断地探求真理。他还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是: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这是很高明的。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这就是很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可见,不管是道家学说,还是儒家的思想,都意在告诫我们——人要有自知之明。

同类推荐
  •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本书立足爱、自由和责任三个关键词,不仅分析了奥古斯丁爱的哲学的确立和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分析了贯穿中世纪的意志主义的奠基和流变,而且分析了中世纪道德观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马丁?路德、康德和约纳斯的责任思想和普遍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试图阐明中世纪这一前现代的哲学形态与后现代思想的内在精神的契合。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和谋略的书。全书共六篇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更好地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儒学的形态与开展

    本书涉及“儒学的形态”和“儒学的开展”两大议题,清晰展示了作者的哲学思考轨迹,即从“生活儒学”到“生生之学”。作者在思考儒学开展方向的过程中,逐渐转入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而在对儒学形态的思考过程中,又发现了儒家“生生”理念。其认为,“生生”才是儒家思想的生命和源泉。作者思考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促进儒学积极健康发展的主张。
  •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

    “主体性”是哲学中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主体性”观念在中国当代哲学的进程中产生了十分特殊的作用,对于推动思想解放、观念变革居功至伟。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评估“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在哲学史上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究竟是什么?对我们今天重新阐释“主体性”思想有什么价值?本书正是试图围绕上述问题,在当代哲学的历史语境中对“主体性”观念进行专门研究和当代阐释。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他在1883—1885年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一部诗体小说,象征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终结和晚期作品的开端,这本书成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在这部书中,尼采使用了类似于新约圣经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风格,同时也相当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的语调,以查拉图斯特拉(琐罗亚斯德教的创教先知)这一角色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这些听众的反应就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学的评论。
热门推荐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册(专硕版)

    高而基考研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分册(专硕版)

    比邻学堂高而基考研心理学系列是针对心理学考研进行编写的标准的教辅书。本书对知识进行了深度和全面的梳理与整合,覆盖全部核心考点,同时在347考试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完善、充实,对自主命题的考生也同样适用。全书逻辑性强,条理清晰,能帮助考生在较短时间内进行有效学习。
  • 幸福女人

    幸福女人

    本书从恋爱、婚姻家庭、处世、美容和养生五个方面,针对女性在生活中容易遇到的问题和困扰,进行理性的分析和介绍。从女性角度细致阐述了每个时期的变化,以及所需求的各个方面进行独到分析。
  • 汉纸老婆温柔点

    汉纸老婆温柔点

    入春的时节最容易睡觉。这不,太阳都老高了,床上的某人,四仰八叉的睡着,还意犹未尽的翻个身,结果……从床上咚的掉下来。“老妈!你叫我起床不能斯文点啊,很痛啊!”苏婉顶着一头凌乱的头发,从地上爬起来,靠在床边,艰难的睁开眼。映入眼帘得不是拿着鸡毛掸子的老妈,而是一扇黑漆漆的墙。不由猛的睁开眼,不敢相信的看着自己所处的环境。木头床,……
  • 大盐商

    大盐商

    乾隆四十八年三月初的一天,守慧奉父亲之命,回到歙县老家接妹妹和母亲上扬州。芝芝听到这个消息,立刻跑到里屋问母亲:“妈,三哥真的要接我上扬州吗?”
  • 超人校园

    超人校园

    李阳一个普通大学生,一个名副其实的屌丝,虽喜欢同专业大一的学妹,却遭学妹的冷眼相待,老师的屡屡刁难,一次偶然的奇遇竟然李阳拥有超人的能力,也注定之后的不凡人生!
  • 医者惊华

    医者惊华

    【微耽美,慎入】二十一世纪的外科医生白十四,在家看电视的时候被零食噎死。“穿越?这么狗血的?”白十四看着自己这一身装扮,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穿越到了一位世家小姐身上。谁见过小姐穿乞丐装?巧了,白十四见过。没办法,她也很无奈,只能靠自己的实力说话。待小白莲被白十四踩在脚下,小白莲问:“你是谁?”“老娘是叱咤风云,无人能敌的十四丐帮帮主,怎么,不服?”“服服服!”“夫君,怎么动那么大火?”某妖孽掐着嗓子对着她喊。“你是?”白十四蒙圈了。“十四丐帮帮主夫人。”
  •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文选

    瞿秋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者之一。这本《瞿秋白选集》是“经典纸阅读”系列丛书之一部。收入瞿秋白散文、杂文、文论和政论代表作,文本上详加勘订。对于读者了解瞿秋白的人和文都大有助益。
  • 马云:我的关键时刻

    马云:我的关键时刻

    马云说自己不懂IT,却成为了中国公认的互联网领军人物。马云说自己不懂管理,却一手缔造了市值数千亿美元的阿里巴巴帝国。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马云并没有说错。即使是今天,他可能也不会编写一行代码。即使他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企业领袖,他也没有太多管理的系统性知识。什么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又如何做一个天一样大的企业呢!很多人把马云的成功简单归结于“时势造英雄”,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人仅仅因为把握住了历史时机而成为富翁,不过想凭借幸运做一家超级企业,却几乎不可能。真正能做成一家超级大企业还需要智慧。
  • 百变妖物语

    百变妖物语

    遗落琼浆石隙的一粒向日葵种子,没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通灵之意。酝酿至极,静待日食呈现。千年的企盼,终不负有心守望者,葵成功化为了人型,游历于山川、静待世态变迁。前有《倩女幽魂》,今有《百变妖物语》。一只千年修行的妖,千年修行千所孤独,滚滚红尘里谁又种下了爱的蛊,茫茫人海中谁又喝下了爱的毒……妖非妖,魔中魔,捉妖师亦奈何。谁说只有神能拯救苍生,妖亦可以;谁说只有人有情,妖亦……
  • 父亲不哭

    父亲不哭

    重复多次的噩梦必定是凶兆。这个早上,季冬醒来后仔细分析昨夜的梦:在停车场,季冬手握遥控钥匙,焦急地寻找他那辆黑色红旗牌轿车。听到车子被解锁的声音后,他满心欢喜奔跑过去,近看却不是自己的红旗车。那么,是什么重要的东西即将失去吗?真的是他的红旗车?应该不是,因为车子买了保险就算被盗也不会失去。会不会是人呢?一个人?那个人会是谁?这个一再重复的噩梦,是否意味即将有死亡发生?楼上那个有着一张猴子脸的老处女,与以往任何一个清晨那样,正在大声教她那只聪明或者愚蠢的鹦鹉重复学舌“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