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22100000002

第2章 测土配方与施肥技术概论(2)

四、养分归还(补偿) 学说

在作物成长并形成产量的过程中, 其所需的40% ~80% 的营养成分来自于土壤, 但土壤中所含的养分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冶的。必须通过施肥, 才能保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 保证土壤养分携带与输入之间的平衡。为了确保土壤肥力, 必须通过施肥, 把被作物吸收的养分再“归还冶给土壤。李比希提出了养分归还学说。1837 年, 英国化学促进会邀请李比希到利物浦进行了一次主题为“当前有机化学和有机分析冶的报告, 事后李比希以这篇报告作为基础出版了《有机化学在生理学及病理学上的应用》。不过这本书开始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840 年出版了《化学在农业及生理上的应用》, 法、英、美、丹麦、荷兰、意大利、波兰和俄罗斯很快翻译了这本书, 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李比希在该书的第二部分“大田生产的自然规律冶中论述了土壤、植物和肥料中营养物质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补偿学说和元素平衡理论。他把农业看做是自然界和人类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基础, 即植物从大气和土壤中吸收和同化的营养物质, 被动物和人类作为食物摄取, 经过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体自身的腐败分解, 再重新返回到大气和大地, 完成物质归还。李比希提出的归还学说的原意是: 因为人类将作物种在土壤中, 并拿走了它们的产物, 这肯定会使地力慢慢下降, 因此土壤含有的养分就会越来越少。所以, 要恢复地力就一定要将作物从土壤中吸收的东西全部归还, 否则就很难再获得过去那样的产量, 为了增加产量, 应当向土地施加灰分。分析学说的内涵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 肯定有一定量的养分会被带走, 收获次数会越来越多, 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就会越来越少。科学研究显示, 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有机营养和无机营养, 而只有植物吸收了矿物质之后才能形成这些营养物质, 任何经济产量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数量的矿物质养分。比如, 冬小麦的产量水平为每公顷7500 千克的时候, 需要分别吸收30 千克氮、125 千克磷和25 千克钾才能形成100 千克籽粒, 而这些养分的来源大多是土壤, 并会随着小麦籽粒的收获而从土壤中流失。其他作物的生产与土壤养分的关系也是相同的。所以, 作物的种植时间越长, 产量越高, 土壤中被带走的养分数量就越多。如果不及时归还作物从土中吸收的养分, 不但使土壤肥力慢慢降低, 还会降低作物的产量。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李比希的归还学说可以通过土壤钾素肥力的演变得到证实。根据范钦桢、林葆等人的研究, 我国土壤钾素肥力的演变经过了一个从充足到缺乏, 从南方缺乏到北方缺乏, 从经济作物缺乏到果树、禾谷类、蔬菜等作物也缺乏, 从高产田缺乏到中产田也缺乏的过程, 连年种植作物不施钾肥导致了这一结果。谭金芳(1996) 在研究河南土壤钾素肥力的演变时发现, 在1981~1992 年的10 年间, 河南各种土壤类型耕层速效钾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 其中潮土类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平均每千克下降37 毫克, 褐土类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每千克下降11 毫克。范钦桢等在河南封丘的研究中也发现, 在不施钾肥的条件下, 经6 年种植后, 速效钾的含量由种植前的每千克788 毫克下降至每千克612 毫克; 而缓效钾的含量由每千克5580 毫克下降到每千克5264 千克, 下降速度较快, 与之相对应, 作物的产量也下降了, 而如果增施钾肥则会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 这就印证了李比希“如果不补充有效养分, 总有一天地力会枯竭冶的观点。为了保持元素平衡和提高作物的产量, 应该向土壤中施加肥料。归还作物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东西是李比希养分归还学说的中心思想, 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元素平衡, 恢复土壤肥力。而归还养分的根本途径就在于施肥。李比希主张通过施用化肥来补充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从土壤中带走的营养物质, 特别是那些土壤中含量少而消耗量大的营养物质, 这一观点已经突破了依靠农业内部生物循环维持地力的范畴, 给农业生产开拓了广阔前景。李比希明确指出, 保持作物的产量要以土壤肥力为基础, 仅靠其他单一技术而不注意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是不可能保证作物持续高产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 通过施用肥料使作物增产是有效的。在我国, 通过增施氮、磷和钾肥提高作物产量的实例有很多, 所以, 把李比希的养分归还学说称为养分补偿学说能更确切地反映它的实质。

五、最小养分律

1843 年,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了最小养分律, 其中心内容是: 作物需要通过吸收各种养分来进行生长发育, 可是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里那个相对含量最少的有效养分。作物的产量因这个最小养分的增减而增减, 如果将这个限制因素忽略了, 就算继续增加别的养分, 依然很难增加作物产量。正确选择肥料的基本原理就是最小养分律, 它的内涵包括以下几点:

(一) 最小养分影响作物产量

最小养分指的不是土里绝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而是就农作物对各类养分的需求而言, 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

(二) 最小养分会随条件改变而变化

最小养分并非固定不变, 它会因作物产量多少以及化肥供应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满足一种最小养分的需求后, 另一种最小养分就可能会变成新的最小养分。20 世纪50 年代, 我国农田土壤缺氮的情况十分普遍, 在当时, 氮就是限制作物增产的最小养分, 全国各地均多施氮肥, 有很明显的增产效果。20 世纪60 年代, 随着增加氮肥的施用量, 土壤供氮的能力也提高了, 氮不再是最小养分。当时未施用磷肥, 磷成了新的最小养分。其后, 随着氮、磷肥的不断投入, 限制作物产量的最小养分变成了钾, 增施钾肥有很显著的增产作用。当满足了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后, 有的微量元素先后变成新的限制作物产量的最小养分。

(三) 要提高产量, 必须补施最小养分

假如不补施最小养分, 就算增施再多别的养分, 也只是浪费肥料, 而无法达到增产目的, 最小养分是影响作物产量的限制因子。例如, 只将氮肥施在缺磷的土壤上, 就算施加再多, 也不可能实现作物的增产。为使人们能更好地理解最小养分律, 有人通过贮水木桶进行图解,可见由许多长短不一、表示不同养分含量的木板组成木桶, 作物的产量水平由木桶的水面表示,作物产量的多少(水面的高度) 被最小养分含量(最短木板的高度) 所制约。在应用最小养分律进行施肥时, 首先要明确最小养分, 再依据最小养分选择使用哪种肥料, 有针对性地施肥, 才会有相应的成效。

六、限制因子律

限制因子律是最小养分律的扩展和延伸。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要受到光能、温度、水分、养分、空气以及机械支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其中任何一种因素不足或过量或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失调, 这个因素就可能变成作物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律对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作物和环境是统一的, 在实现作物高产的众多影响因子中, 施肥只是其中一个。施肥时, 既应注意最小养分, 也不可忽视别的生态因素的影响, 要使施肥发挥出最大的增产作用, 必须保证其他各种生态因子也都能为作物的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

七、报酬递减律

如果土壤生产水平不高, 作物产量往往与施肥量呈正相关,但当肥料的施用量逐级递增时, 农作物的产量的增加并非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 单位施肥量增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会逐渐降低。假如以肥料施用量为横坐标、以作物产量为纵坐标建立坐标轴, 那么当逐渐增加肥料施用量的时候,最初作物增产很明显, 之后增加幅度逐渐降低, 作物产量的变化呈抛物线。说明作物产量的增加幅度与施肥量的增加幅度不一致。

八、因子综合作用律

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要受到综合因子的影响, 可以将这些因子分为两类: 一类因子对农作物的产量产生直接影响, 即如果缺少该类中某一种因子, 作物就不能完成其生长周期, 该类因子有养分、水分、温度、光照、空气等, 合理施肥也是影响作物增产的众多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之一。另一类因子对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并非不可缺少, 但是这些因子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很大,这些因子是不可预测的因子, 如台风、暴雨、冰雹、病虫害和冻害等, 这些因子轻则使作物减产, 重者会导致作物绝收。诸因子综合决定了作物产量水平的高低, 其中必然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 该限制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作物产量的高低。为了提高肥料经济效益, 将肥料的增产作用充分展现出来, 一方面, 一定要将施肥措施和其他农业技术措施紧密联系起来, 将生产体系的综合功能体现出来; 另一方面, 也要注重配合施用各种养分。

§§§第三节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及问题

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

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于1840 年提出了“矿质养分学说冶,该学说奠定了化肥生产与应用的理论基础。世界化肥消费总量到2003 年达到了145 亿吨, 化肥工业正在朝着专用化、复合化和高浓度化的方向发展。1843 年, 英国科学家在洛桑试验站布置了长期肥效定位试验, 自此, 对科学施肥技术的探索已超过160 年。在确定合理的施肥品种、数量、方式以及施肥时期方面, 各国的土壤肥料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多种科学施肥技术。当前, 配方施肥技术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例如, 配方施肥技术在美国的应用面积超过80%, 农场中有23%使用了精准施肥技术。在开展耕地调查和大量试验的基础上, 日本建立了全国作物施肥指标体系, 确立作物施肥的指导方案, 还研发出配方施肥专家系统, 在指导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总体看来, 世界科学施肥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1843 年至20 世纪中叶的科学施肥阶段, 其目标是产量; 二是20 世纪中叶至20 世纪80年代的科学施肥阶段, 其目标是产量和品质; 三是20 世纪90 年代开始的科学施肥阶段, 其目标是产量、品质和生态。现如今,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肥料的施用存在正负两方面的作用: 肥料的施用既是实现作物高产的物质基础, 又有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积造施用农家肥在我国的历史很悠久, 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台湾地区于1901 年从日本输入氮肥, 这开创了我国化肥施用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 科学施肥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全国土壤肥料工作会议于1950 年在北京召开, 会议提出把科学施肥当做一个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 后来对氮肥的施用进行了重点推广, 加强了有机肥料的建设。全国化肥网于1957 年成立, 开展了对氮肥、磷肥肥效的试验研究。1959~1962 年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氮、磷、钾三要素肥效实验研究和第一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时间为1979 年, 将我国耕地的基本信息掌握清楚了, 第三次全国化肥肥效试验研究是在1981 ~1983 年, 系统研究了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协同作用。后来, 又对配方施肥、因缺补缺和平衡施肥技术进行了研究及推广。

同类推荐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一部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的农业生产技术著作,是我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
  •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主要介绍了农作物合理施肥原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小麦、玉米、水稻、甘薯、棉花、油菜、花生、大豆、烟草、茶树等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内容。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从农作物需肥特点与常见缺素症补救措施、农作物科学配方与施肥技术以及特用作物科学施肥技术等着手,把测土配方施肥与农作物施肥有机结合起来,便于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 无公害甜樱桃丰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甜樱桃丰产栽培技术

    本系列图书内容丰富、技术先进, 着重介绍了种植、养殖、职业技能中的主要管理环节、关键性技术和经验方法。本系列图书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需要, 全面、系统、分类阐述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是广大农民朋友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

    从我国农业的水平划分来看,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最新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化转为科学化;农业科学技术,如土壤改良、育种、栽培等现代技术的发展。
  •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南方本)

    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南方本)

    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指的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公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相关质量技术标准,严格地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规定,如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产品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范等进行的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的过程。
热门推荐
  • 前妻反击战

    前妻反击战

    一场阴谋,她从千金之位坠落,家道中落,父母自杀,被迫签下离婚协议,在大雨之夜被赶出婆家大门。一份遗嘱,她成了身负家仇的女人,忍辱负重。一个孩子,她不惜将自身的尊严践踏,满口谎言。但是,他却从未放过她!夜总会当众羞辱,为夺子不择手段,诋毁,陷害……她盛装归来!发誓定要让黑暗重见光明,让欺凌她的人血债血偿!
  • 像法决疑经

    像法决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变臭的萝卜

    变臭的萝卜

    文章靠人做,这话确实不假。要做好文章,就得有自圆其说的本领。如何自圆其说呢?那得看你有否发挥联想,能否从常理中找出可以链接的某些变化因素,使之恰到好处地结为一体,让人觉得既耳目一新又无懈可击。
  • 梵灭神王

    梵灭神王

    太古强者意外重生,以毁灭之力破苍穹,碎三界,成就一代神王。
  • A Plea for Old Cap Collier

    A Plea for Old Cap Collie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荣妃倾权

    荣妃倾权

    好不容易放个假休息一下,结果一觉醒来,居然穿越成了的相府小姐?!开玩笑的吧,睡个觉而已,老天爷不用给这么大的“惊喜”吧!然而穿越也就算了,这个总是诱惑她的病秧子是怎么回事?“这位爷,您不是有病吗?”某爷微微一笑,“看见你,什么病都好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宠婚:爱妻至上

    宠婚:爱妻至上

    【表面闷骚之极,冷漠至极,实际上腹黑男。】【表面闷骚的女人,被男人的手法一勾搭那就是入得卧房的好媳妇】【黑道,白道,乡村,商场,无所不有。】【片段一】“老婆,又站起来了。”伸手指指下面,男人俊美无措的脸上不带任何表情的看着自己帅气的老婆。“自己解决。”羞红了双颊,女人没想到自己的老公竟然当着满屋子的人面前说这样的话,丢死人了。“呃……”男人一愣,随即笑开了,真不愧是他的老婆,一把拽起老婆回屋,留下一屋子满脸错愕的人和不远处站着的刚满周岁的儿子……【片段二】“你不能满足他,你只是一个会喊口令以外,什么都不会干的女人。”炮灰女指着她的鼻尖骂道,做饭不会,收拾房间不会,她就是个废物。“稍息,立正,站好,围着操场三十圈,跑不完不准休息。”她不是个公报私仇的人,但是奈何那人到了自己的地盘挑衅那就对不起了。在这里没人敢反她,因为,她是老大。【片段三】她的痴迷者越来越多,她的男人的脸色越变越黑。无论男女老少,见面都会,英姿我爱你。“我会让你人气直线下降的。”女配的眼里盘着算计。翌日。某个女人被小道报道,跟某某人纠缠在一酒店内。女人红颜祸水,惹得锦上人间的总裁不务正业,一直沉溺在她的美色中。“沉溺在我老婆的温柔乡中,应该说得过去吧。”男人出面,将谣言一一击碎。女配被打的亲爹亲妈都不认识。
  • 挺进产权交易市场

    挺进产权交易市场

    本书概述了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和民航运输业的发展现状,结合案倒讨论了产权交易市场在民航企业重组中的积极作用,剖析了航空公司进场交易的基础及方案选择。本书对于从事民航企业发展和产权交易市场理论研究及实际运用的人士颇具参考价值。
  • 走进信息化时代(趣味科学馆丛书)

    走进信息化时代(趣味科学馆丛书)

    “趣味科学馆”丛书,是一套自然科学獒读物。丛书包罗科学的多个领域,涉及“信息化”、“绿色革命”,“发明”、“生态资源”、“航天”、“军事”、“日食、月食”等当下热门关键词。这本《走进信息化时代》由刘芳主编,为该系列丛书之一,有引领读者关注热点、提升其认识水平的现实价值。《走进信息化时代》内容涉及信息化领域的各个侧面,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排列组合。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体育哲学研究

    体育哲学研究

    体育科学研究同样也高扬起这面透射着时代亮色的旗帜,铺展开一片充溢着生气的探索之花,多学科综合研究日益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界的重视。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体育现象、运动中的人和运动过程本身都是一个浑然整体,它们的特征和规律只能存在于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之中。因此,仅仅依靠单一学科已经很难解决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体育科学必须与哲学、心理学、医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工程学等各门学科理论与方法紧密联系,只有集中各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综合研究,才能进一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