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9500000007

第7章 天文发现(3)

日全食是一种很好看可是很不容易看到的自然现象。在同一个地方,平均360年才看得到一次日全食。日偏食就常可以看见。不过偏食没有什么好看,在科学上也不重要。月亮的偏食和全食也常可以看到,也都没有日全食那么好看,那么重要。还有一种日食叫做“环食”,就是月影的角直径比太阳小,不够把太阳全部都遮盖起来,所以旁边还留着一环的光。我国古书里(如《书经》和《诗经》)常有日食的记载。民国三十(1942)年九月廿一日全食带经过我国,从西北到东南,我国科学界组织了两队观测队,一队到甘肃临洮,一队到福建崇安去观测日全食。

公元前585年5月28日,在美索不达米亚附近有两族(Lydians & Medes)正在打仗,刚好碰到日全食。希腊历史家赫罗多塔斯(Herodotus)这样写着:“日食使这些英雄们吓得把打仗的事都忘记了。”大家以为是天公不许他们打仗,因此两族就议和,并且彼此联婚,成为好友。有一次,亚历山大带兵和波斯人打仗,也碰到日全食。波斯军队的纪律差一点,一看见日食就大乱起来,亚历山大到底是一位英雄,便命令停止攻击,不去追波斯兵了。

为什么日全食在科学上很重要?因为有些科学问题得靠日全食的观测来解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光线经过太阳旁边的时候,会受太阳的引力所影响而屈折。没有日全食的时候,太阳近旁的恒星当然都看不见。

日全食的全过程20年来的观测,都证明爱氏的相对论不错。还有上面提过,要研究色球(闪光光谱)和日冕的物理性质,日全食的时候最方便。有人在日食的时候寻找比水星更近太阳的行星,结果都没有找到。计算出来的月亮运动得靠日食时间的测定来校正它。

太阳中微子的发现

众所周知,中微子是很不一般的基本粒子,起先人们对它毫无所知。20世纪30年代,物理学家在研究原子核ρ衰变时,发现有一部分能量“失踪”了。1931年,泡里勇敢地提出可能有一种神秘的粒子把一部分能量带走了,它就是后来被称为的中微子。它不带电,没有静止质量,以光速运动,这一点像光子,但自旋为1/2,这一点又像电子。1956年,美国两位物理学家柯恩(C.L.Cowan)和莱因斯从实验中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已经77岁的莱因斯与另一位发现r轻子的珀尔分享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然而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中微子仍有若干问题没有弄清楚,这些问题将涉及到某些重要方面。人们研究太阳时所暴露出来的关于中微子问题尤为明显。

太阳不断地向广袤的宇宙空间释放巨大的能量,地球得到的太阳能仅为其中的22亿分之一。据实验测量,在这一部分能量中,约31%被云层、地面和大气反射掉;约33%转化为长波热辐射,又辐射到太空去;约30%用于蒸发海水和陆地表面的水分,形成水的循环;约5%被植物吸收。煤和石油就是古代贮存下来的太阳能。由此可见,太阳只要赐给地球这么一点能量,就使地球成为生气盎然的世界了。

太阳的能量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了揭开这个奥秘,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相继提出了化学能或引力能的转化假说等,但都不能解释太阳为什么能够长年累月稳定地提供如此巨大的能量。现在这个问题已初步解决,并取得共识。太阳能就是氢核(ρ)聚变为氦核(4He)的时候,释放出的聚变能。氢核的质量是1.007825原子质量单位,氦核的质量是4.002603原子质量单位。4个氢核聚变为1个氦核后,质量亏损了0.0287原子质量单位。根据著名的爱因斯算出1克氢聚变后能产生6.5×10n焦(或1577亿卡)的能量。假设太阳中有1/10质量的氢发生聚变,根据目前太阳的总光度,可知每秒约有400多万吨的太阳物质转化为能量。这样就可估算太阳能稳定放出光和热的时间大约为100亿年。太阳现在的年龄约46亿年,这说明可供燃烧的氢大约已消耗了一半。

按通常的理解,氢气的温度必须达到1000开,氢核热运动的平均动能才能克服它们之间的库仑势垒,使它们接近到核力的作用范围,氢核才能发生聚变。另一方面,设想太阳是一个在自引力作用下的均匀理想气体球,从已知的太阳质量和半径容易估计出太阳中心温度约为1500万开,比能够越过库仑势垒的温度小3个数量级。这样岂不是在太阳内部不可能实现核聚变反应吗?伽莫夫应用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摆脱了这个困境。原来太阳物质是处于非简并态的气体,作热运动的粒子什么速度都有,只是应遵守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即粒子数随速度增加作指数式的减少。若按经典力学,速度小的核不能穿透势垒。但按量子力学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几率可穿透过去,这叫做隧道效应,其穿透几率随着粒子速度减小作指数式的减小。将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可知,速度很大的核虽然容易穿透势垒,但由于数目太少,对核反应率贡献非常小。速度太小的核,由于穿透势垒的几率太小,对核反应率也没有什么贡献。只有适中的速度,并在该速度附近的小范围内的核对核反应率才作出贡献,并且该适中的速度贡献最大,显示出一尖锐的峰,被称为伽莫夫峰。以上就是伽莫夫所奠定的热核反应的理论基础。后来,美国物理学家贝特建立了一个具体的、令人信服的太阳模型,现在人们称它为太阳标准模型。贝特的理论经过29年的考验后,于196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现在人们深信,在太阳内部进行着两种类型的聚变反应:一是质子—质子(PP)反应,直接通过质子之间的相互碰撞实现聚变;二是碳、氮、氧(CNO)循环,12C起着催化剂作用。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巴柯尔等20多位科学家花了20多年的时间研究了两种类型核反应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在太阳产能过程中,诡秘的中微子是一种副产品。中微子不会被太阳物质吸收,因而它的能量不会转变成太阳的热能。这份能量大约占释放能量的2%,即每聚变一个氦核,要带走0.59MeV能量。在计算太阳能时,应把它扣除掉,于是只有26.14MeV的能量使太阳发光。在反应产物中,还有正电子,它的寿命极短,瞬间就与电子湮灭了,释放出能量至少与两个电子的静止质量相当的两个光子。

研究表明温度只要达到400万开,便可发生PP反应,温度达到1200万开才发生CNO循环。

不过,发生聚变反应不等于核“燃烧”起来,因为温度高不到一定的程度,可能会熄火。

只有当氢燃烧释放的能量刚好与以各种方式散逸的能量相平衡时,核聚变才能持续下去。

满足这个条件的温度被称为点火温度。PP反应的点火温度为1000~3000万开。太阳中心温度有1560万开,太阳表面温度只有约6000开,温度是由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的。因此,只有在中心附近的一个不大的区域里才能进行热核反应。在这样的条件下,太阳能的98%是由PP反应提供的,CNO循环只占2%。

人们怎样检验太阳标准模型呢?这只能靠观测分析从太阳发出的光子和中微子。但是太阳的热核反应“炉”是深深地埋在太阳的核心区域,其周围被大量不透明的物质包围着。一个光子诞生后,要经过几千年才发射出来,所以它不能反映太阳内部的情况。然而中微子则大不相同,因为它和物质的相互作用极其微弱,所有的物质对它来说几乎都是透明的,以至于它可以穿透一光年厚的岩石而没有明显的衰减。因而中微子诞生后可以毫不费力地穿透太阳而跑到太空中来,如入无人之境,而且只需8分多就能到达地球。如果人们观测中微子也像观测光子那样方便的话,那么太阳内部的情况就一览无遗了。

然而正是由于中微子和物质作用极其微弱,所以捕捉探测中微子是极为困难的事。1946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庞特科尔沃提出了一种测量中微子的方法。其依据的原理是:氯37通过弱作用吸收一个高能中微子变成氩37,同时发射一个电子,该反应阈能为0.81MeV。37Ar在35天半衰期中捕获K电子又成为Cl,并放出2.8KeV的X射线,因此很容易被发现。在太阳中微子场中的”Cl大约经过几倍半衰期时间,37Cl和37Ar达到平衡。1956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斯(R.Davis)根据阿尔瓦雷兹的方案率先进行了尝试,直到1968年才取得不容忽视的进展。那一年,他把610吨纯四氯乙烯(C2Cl4)注入一个直径6米、长15米的大筒内,并把它安置在南达科他州霍姆斯塔克的一个1.5千米深的金矿矿洞中。上面厚厚的岩层可将宇宙线中的所有其他粒子都屏蔽掉,只有太阳中微子射进来。从1970~1988年,他们每周只探测到3~4个中微子,折合2.18±0.25SNU,只理论值7.9±2.6SNU的1/4~1/3,而其余的中微子却杳如黄鹤不知去向。如果人们接受令人信服的太阳标准模型的话,那么,太阳中微子的失踪案已困扰着人类达1/4世纪之久。它和另外两个问题:太阳磁场的产生机制和演化、日震的形成和演化,构成了太阳物理中的三大悬案。而后两者已初露端倪,惟有太阳中微子的失踪是最难解之谜。

太阳上正在发生的变化

奇妙的太阳,给我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我们天天看着它,却对它不甚了解。近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上正在发生一些奇特的变化。

太阳质量将减少。一些国家的科学家认为,太阳每秒钟消耗掉的自身质量为420万吨,按此速度,在600万年后,它的质量就将减少1/4。

太阳直径在变化。1981年,在一次天文学学术报告会上,美国科学家埃奇指出:在最近100年内,太阳的直径缩小了1000千米。埃奇的说法是他和他的前人经过150年连续观察得出来的。他的说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88年,法国科学家首次测得太阳直径的变化。他们的研究表明,存在着长达一年或半年的太阳直径伸缩期,其范围从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不等。太阳直径的变化可能对地球大气,特别是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产生影响。

太阻在变小,自转在加快。天文学家通过定期观测的结果,发现1663年所记载的太阳转动比现在的太阳转得慢。他们还计算出从1666年到1683年期间,太阳直径增加了将近2000千米,然后有规律地缩小,渐渐地接近目前的状况。

太阳温度在变冷。经观测发现,自1978年以来,太阳辐射强度每年下降约0.016%。科学家们设想,假如太阳继续变冷,地球上可能再次出现一个“小冰川期”。

太阳亮度在减弱。美国和瑞士的天文学家发现,从1978年起,太阳的亮度已开始减弱。

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引起的。这种现象如果持续若干年,将会明显地影响地球上的气候。

偌大大千世界,变化是必然的,人们不必为太阳的这些变化感到惊恐。

月球的发现

众所周知,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球的直径为3476千米,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月球的表面积大约等于地球的1/14,比亚洲的面积稍小些。月球的质量为7.35×1022千克,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离地球虽然很近,但平均距离也有38.4万多千米。从这几个枯燥的数字来看,可知月球同其他卫星相比是有点特别。一般说来,卫星与其中心行星相比要小得多,两者间的质量比小于10-4,而且离中心行星较近。

人们鉴于月球是一颗颇有特色的天然卫星,因而认为它可能是一个有着特殊起源,具有极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天体。有的人根据康德(Kant,1724~1804)、拉普拉斯(1749~1827)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提出的同源说认为:同行星是原始太阳星云收缩演化形成的那样,卫星则是行星在收缩时形成的,是行星形成过程在小规模上的重复。首先,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卫星系形成与行星系形成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决不是行星形成的重演。木星、土星周围存在不规则卫星就是一个佐证。其次,既然月球和地球有相同的起源,那为什么地球的平均密度是5.52克/厘米3,而月球仅为3.34克/厘米3?同源说在解释为什么月球有一个与地核相比却存在如此之小的金属核时也总是遇到麻烦。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同源说又认为月球形成时间比地球稍晚,地球形成时已把含铁等金属元素较多的尘粒聚集成原始地球,月球则是由残余在原始地球周围的含金属较少的尘粒聚集成的。但这种解释似乎证据不足。

有的人考虑到月球的平均密度与地球表层地幔的平均密度相当,以及存在太平洋巨大凹陷的事实,提出月球是在地球处在熔融状态时分裂出去的,这就是“分裂说”。它最先是由查理·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的二儿子乔治·达尔文(George Howard Darwin,1845~1912)提出的。他们估计早期地球自转很快,约每4时转一圈。与此同时,太阳对地球的潮汐作用与当时地球摆动的周期相等,造成共振。于是地球赤道部分隆起如此之高,以致最终有一小块被抛出演化成月球。若果真如此,月球应当在地球的赤道面上绕地球公转。可是月球的公转平面(白道面)与地球赤道面之间却有28°35′的夹角。而且根据计算表明,地月系统的全部角动量也不足以使地球分裂。地球必须每2.5时自转一周,才能通过离心力作用抛出形成月球的物质。

即使把能补充角动量的事件——直径大到几百千米的星子的撞击——包括在内,也无济于事。可见分裂说难成立,所以又有人提出“俘获说”。这个假说认为很久以前,在地球轨道附近的小行星或在火星区域的一个天体,偶然被地球俘获成为今天的月球。

同类推荐
  • 科学进化史

    科学进化史

    本书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全景史,是在英国BBC电视系列节目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作者追溯了科学的发展,并将科学视为人不同于动物园的主要特征。书中历数不同时期人类的得大发明,从结绳记事儿到几何演算,从牛顿力学到狭义相对论。作者认为知识的进步均可视为人类试图理解自然,并控制自然的努力。作者对每一重大思想理论,均予以深刻的评价,并力图将自然背后的规律以常人可以理解的语言展现出来。本书不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科学世界,而且还将读者带入一个全新的文明世界。
  • 中国地理全知道

    中国地理全知道

    我们抛开枯燥的说教,浓缩中国地理之精华,为读者营造了中国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的良好氛围,相信定能使您在快速纵览华夏山川,了解丰富地理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精神感受。说到中国地理,一定会想到中国的地大物博,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蕴藏了多少物宝天华:中华名山、自然保护区、河流湖泊、国家地质公园、古老的历史文化遗存等无不囊括其中。内容丰富、语言简练、资料权威,使读者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国家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轻松阅读,从而丰富知识,开拓视野。
  • 南海远方的家

    南海远方的家

    本书稿是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伊始和另外两名作家合著的一部报告文学。作者们用两年时间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体验生活。作家姚中才在美济礁守礁两个半月,阅读了大量材料才定稿。本书以南渔政巡航,护渔,守岛守礁为主线,辅以海洋知识,渔业生产,地理,历史和现状作了详细的描写。并且对南海渔民在南中国海的生活,风俗进行了真实记载。
  • 中国未解之谜(上)

    中国未解之谜(上)

    在这种严肃而充满趣味的探索中,读者将会了解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尽情领会事物的丰富与变幻无穷,更加完整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同时引导读者掌握研究事物和探求真相的方法,从中获得思考与发现的巨大乐趣。这不仅有助于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以更辨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更促进思想的成熟。本书以解谜团、说故事的形式,把历史、考古、文学、艺术、军事、政治等范畴的知识生动地描述了出来,在知识含量大的基础上,吏具趣味性。读者开卷后,会轻松地了解、掌握、历史知识,对广大青少年朋友尤为适宜。
  • 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刘易斯·托马斯作品集)

    水母与蜗牛: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续)(刘易斯·托马斯作品集)

    这是刘易斯·托马斯的第二本随笔结集。书名The Medusa and the Snal 7,来自本书中一篇文章的题目。Medusa(美丢莎)是希腊传说中三大妖怪之一。她的头发是一条条蛇。有一个属的水母长有触手,像那妖怪的蛇发,因而得名。所谓Snail,是一种海生的蛞蝓,裸鳃类,没有壳。那篇文章,讲的是那不勒斯海水域中那一个特殊种的水母和那一个特殊种的蛞蝓结成共生关系的故事。刘易斯·托马斯一直关注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共生、依存和合作的现象。共生与合作是他第一本书的主题之一,也是这第二本书的主题之一。
热门推荐
  • 惟一的儿子

    惟一的儿子

    “啊!天哪!”我打开房门,眼前的情景令我禁不住惊叫起来。我揉揉眼睛再看,房间里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了。看见窗外正提箱子的丈夫,我尖叫道:“汤姆,汤姆,我们被抢劫了!什么都没了。”汤姆一进门,手里的箱子就扑通一声落到地上。他跑过来抱住我,惊愕得目瞪口呆。“怎——怎——”他张着嘴半天道不出一句话来。他转身冲上楼。我听见他咚咚的脚步声,房门打开又关上声,还有他粗粗的喘气声。 “给警察打电话!”他大喊道。我在手提包里摸索着手机。简直难以置信,连我们厨房墙壁上的电话都拿走了,二楼我们儿子所有房间也是皮毛不剩。
  • 宿命决

    宿命决

    新的大幕已经拉开,诸神的时代已经到来!少年如何挣脱宿命。一语成譏《宿命决》。
  • 何以言欢

    何以言欢

    那一年,蔺彩看中了一个男人,所有人都说她们不合适,可是她还是勇往直前的追了,后来,当她看着他抱着别的女人躺在属于他们的那张床上,心碎欲裂。那一年,江零恨上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恬不知耻的夺走了他的心,就在他以为他们可以一辈子的时候,她拉着别的男人的手,跑了。后来,某会所的房间里,蔺彩跪在地上,泪流满面:求你不要卖掉那些股票。江大少嘴角微扬:如果你愿意,再追我一次的话,我可以考虑考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和同事说说心里话

    和同事说说心里话

    在工作中,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有领导,还有一大帮同事。同事既是你的同盟,也是你的竞争对手,大家都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期望通过自己的表现得到领导的赏识,最终获得晋升。有句俗话:同行是冤家,同事是对头。同事是与自己一起工作的人,与同事相处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自己工作、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本书站在同事的角度,针对同事相处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叙述,以此来帮助读者解决与同事之间的矛盾,从而使同事关系融洽、和谐,最终促进读者事业的发展。
  • 绝地囚生

    绝地囚生

    朋友,听说过绝地求生吗?一个字,苟两个字,伏地三个字,快舔包四个字,极限跑酷五个字,装备分一下六个字,快跑你打不过七个字,幻影冲锋龙卷风八个字,大吉大利今晚吃鸡那么,当整个世界成了大逃杀的世界,新时代到来的第一天,睁开眼睛发现自己在飞机上即将被丢下去跳伞,被告知这并不是一个生存游戏,而是真实到无以复加的新世界…你会选择当伏地魔苟到最后,还是当刚枪怪不服就是干?每随机一百人组成一个队伍,当这个队伍中活下来的最后一个人能够站起来的时候,他会跟其他队伍中的最后一人进行厮杀……金字塔型的逃杀世界,要么吃鸡,要么死。
  • 精灵蛊

    精灵蛊

    灵奈奈以为自己不过是一个没有过去的平凡人,但当一个刺客突然要置她于死地的时候,生活出现了危机与一些陌生的生物。灵奈奈不愿接受精灵雪见说自己是救世主的说法,但当她亲眼看见异能人类吃人类的画面,一切改变了她的想法。她要拯救世界,尽管恩人偃司一味阻止。在灵奈奈的顽固之下,她加入了“苍穹”,开始一连串的修炼,得到不同的力量时,她却渐渐发现,人类与精灵的第一场世界大战竟然跟自己有关。她也同时找到一个残酷的回忆——偃司亲手杀了自己最后一个亲人!爱恨交织,灵奈奈无法铲除偃司,却也无法再面对他。失去了偃司,她该如何活下去?这条修炼之路,她是否还可以走下去呢?
  • 钟情丽集

    钟情丽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解读辉煌密码(人生高起点)

    解读辉煌密码(人生高起点)

    成功是一种追求的精神、成功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成功是对生命的承诺、成功在于投资自我,改造自我、成功在于管理时间让时间增埴。本书教您解读辉煌密码,成就成功人生!
  • 不想当咸鱼的穿越者

    不想当咸鱼的穿越者

    陈风成为次元之主的继承人,每天都在进行着咸鱼一样的生活,陈风决定发愤图强当一个不会闲的闲鱼
  • 聪慧妻子须拿捏的46句话

    聪慧妻子须拿捏的46句话

    聪明妻子会懂得运用语言艺术!聪明的女人,不要吝啬你的赞美,让男人在你毫不吝惜地赞美中觉醒、奋起,男人其实是个大小孩。因此,聪明的女人,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好老公是夸出来的。只有毫不吝惜地赞美他,让他深刻感受到你的爱意与体贴,让他在你的赞美中更加优秀,这样,婚姻才会更坚固、更美满。阅读了这本书,你一定能够学会一个聪明女人的为妻之道,学会怎样通过说话培养出一个好老公。打开这本书,就像打开幸福婚姻的大门,美满的未来正在等待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