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0600000003

第3章 数学有大用——逆境中的恩师华罗庚

华罗庚,1910—1985

“回国后的30年,对我来说,确实是风风雨雨,就是地球的那一面,对此也是有所感受的。这期间,我在科学研究方面经历了风调雨顺的收获季节,也遇到过难以抵挡的逆境。”

——华罗庚我从北京大学毕业时,正值“大革文化命”时期,被分配到甘肃省,当了一名中学教员。1977年风暴过去,拨乱反正,国家各行各业恢复了正常秩序,我也准备去兰州大学数学系工作。突然,清华大学发来公函,商调我与妻子回京赴清华大学任教。我喜出望外,却又一头雾水。时隔多日之后,华罗庚教授才告诉我:

“遇到了刘达同志,把你们夫妇的名字和工作单位写给了他。”

原来是恩师向清华大学的刘达校长举荐了我们。

毋庸赘言,华罗庚教授是位国际著名的天才数学家,他的传奇故事在国内几乎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他也享有盛誉。在美国,我曾亲眼看到美国的数学家对他的尊崇:撒贝尔教授,美国一位著名的统计学家,买到了整套华先生经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数学专著,抱到华先生面前,请求签字。先生用中文题字,我临时充任翻译。

我想在这篇短文里,记述恩师在“文革”中鲜为人知的几件事,那是些永远萦绕在我心间的故事。

华罗庚亲手推导“相对论”·爱因斯坦批不得!

从建国之初中国科学院成立的那一天起,华罗庚教授就一直担任着数学研究所的所长。他为数学所的发展不遗余力,培养人才呕心沥血。数学所取得的每一项可以在国际上站得住脚的重大成果,都与华先生的亲力亲为密不可分。

“文革”中,华先生曾在中国科学院和其他几位“资产阶级当权派”与“反动学术权威”一起,遭遇大会批判斗争。有一次,竟然上下午连续8个小时地被批斗,并受到拉扯推搡,强迫弯腰低头。先生本有腿部残疾,在台上长时间罚站,受侮辱折磨,痛苦不堪。贴大字报,甚至上台“揭发、批判”先生的也有他门下的学生,指名道姓地“控诉”老师“毒害了他们”,誓言要与老师划清界限,那想必更令先生痛苦,非肌肤筋骨之苦,乃是心中之痛。后来周恩来总理下令,制止了对先生的大会批斗,说以后仅能“背对背地批判”。于是先生得以稍许消停,他不再去科学院,只去中国科技大学上班,他兼任着这所大学的副校长。

自“文革”开始后,我就没有机会单独见到过华先生,很想念他。那是在196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我溜出北大,一路骑车来到西郊玉泉路的中国科技大学,走进了副校长办公室。两位副校长——严济慈教授与华先生,同室办公。华先生烟瘾很大,吸纸烟一根接一根,喜欢用一只树根雕刻的巨型烟嘴。我一进屋,只见里面烟雾缭绕,两位先生好像是雾霭中的老神仙,端坐在各自的巨大写字台后面的沙发转椅上,喷云吐雾。我先向严先生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说话。华先生则示意我在他身边的沙发上坐下。嘘寒问暖之后,先生问道:

“近来外面有什么消息?”

“文革”中的华先生,忍辱负重,坚持研究数学

“文革”中的消息,无非是昨天揪出张三,今天打倒李四,乱七八糟,实在乏善可陈。但我突然想到,近来科学院里闹得沸沸扬扬,要“打倒爱因斯坦”。先生可能会关心此事,因此回答:有人要“打倒爱因斯坦”。此言一出,严先生大惊,他是物理学家,更为关心,急着追问我:

“你说什么?”

我回答严先生:

“有人在批判‘相对论’。”

“怎么批判?”

我于是叙述从科学院大字报上看来的消息: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想”,并且他还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

“什么实验?”

严先生非常关注,继续追问。我回答:

“很粗糙的实验,那老师在他家房梁上吊了个铅球,全凭目测观察得到些数据。”

听了这个回答,严先生似乎很不以为然,但也大大放心了,说:

“这样的实验产生的误差,恐怕是这个课题不能允许的!”

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他若有所思,和我说话显得心不在焉了。

“大革文化命”中,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也未能幸免于难。一个来自湖南的中学教师到北京进行“革命串联”,四处张贴大字报,说“‘相对论’没有跳出机械唯物论的泥坑”,“完全违背了我们最最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的物质的矛盾运动规律”,云云。而他的无稽之谈,竟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革命委员会”的大力支持。科学院成立了“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资产阶级反动观点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引领全院的批判运动。那个学习班撰写批判文章,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阻碍自然科学前进的最大绊脚石”,声称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革‘相对论’的命”。文章历数“相对论”的“种种罪行”,扣上大帽子,如:“主观主义”、“唯心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的政治观点”。有些文章甚至威胁说:“谁要替‘相对论’辩护,谁就是替‘苏修’辩护的卖国贼。” 一时之间,中关村沸反盈天,科学院硝烟弥漫,而且那愈演愈烈的“炮火”很快就蔓延到了上海。“文痞”姚文元之流是在京沪两地兴风作浪的妖孽,他们深居幕后,而在前台跳梁的则是一些不学无术,却指望卖身求荣的学界败类。这就是当时我们谈话的前后背景。

不久之后,我收到先生来信,约我见面,这次是在位于北太平庄铁狮子坟的先生家中。先生交给我一叠他写的密密麻麻的手稿,说:

“请你帮我仔细验算一遍。”

已经多日没有跟先生请教数学了,也不知道他写的是什么,我担心看不懂。先生说:

“你当然看得懂,里面不过就是些矩阵运算,而且都是二行二列的‘爱尔密矩阵’而已。”

回去以后,我仔细阅读先生的手稿,原来先生是在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重新推导出来“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相对性原理;第二个叫光速不变原理。先生则以光速最大并且不变为一个前提;再假设两个参照系中,其中一个参照系对于另外一个参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为第二个前提。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先生灵活地运用矩阵工具,描述物体、参照系的运动、速度等等。然后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与矩阵计算,最后的结论是:时间和长度都有了相对性。它们的相对性表现为:时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子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则因而也要重新认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结论呈现在先生笔下。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逆境中的先生,不顾安危,坚持真理,运用他那杰出的数学能力,科学而严格的逻辑推理,证实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真理。先生正直,深感不安,异常坚定地告诉我:“爱因斯坦批不得!” 他或许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先生运算中的许多小错,例如,矩阵中数字的正负号,或者它们在矩阵中的位置。可是,所有的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因此那些被我发现的小错完全不会影响后面的推导。我在交还先生手稿时,问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了:

“谢谢你给我校对,改正笔误。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那些演算过程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算矩阵就跟你算数字一样。”

先生的造诣非常人能比,对他来说是非常直截了当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太跳跃了,他得给读者搭上几步“台阶”过渡。于是,先生随手填补些演算过程,那时候他不太上心,难免出些小错,无伤大雅。

先生的这份手稿后来下落不明,他很多宝贵的手稿和原件都因在“文革”时期遭遇“抄家”而散失。当时没有复印机,我也没有手抄一遍。如今,深深自责我的疏忽与懒惰,未能为先生保留下来那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

华罗庚遗失学术文稿·中国数学界的损失

先生在“抄家”中丢失的手稿远不只这一篇,具有更大学术价值的作品有的也不知去向。对于在“抄家”中损失的所有东西,先生都不介意,念念不忘的唯独那些抄走后下落不明的学术文稿。

1984年,华先生已出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之邀,赴美讲学一年,他的公子华光兄随同。访美期间,那年夏天先生又应邀访问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英文简称为UCSB。加州大学共有十个校区,星罗棋布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各个主要城镇。UCSB是这所大学设在圣塔芭芭拉的一个校区,我当时正在这里的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圣塔芭芭拉是个美丽的滨海城市,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四季如春,永远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城市不大,却到处可见尽显西班牙风情的民居建筑,红顶白墙,古朴与粗犷中呈现着妩媚。UCSB校园中还更多了一份学术的庄严肃穆和青年学子们带来的勃勃生机。UCSB副校长马可斯,一位数学家,

久仰华先生大名,专程来寓所看望先生在圣塔芭芭拉的心情格外愉快,兴致颇高。访问的头一天排满演讲、社交活动与招待宴会,当晚下榻校园中的“校长官邸”,那里是UCSB专门接待尊贵客人的地方。它是一所修建在小山顶上的独立院落,四周山坡是精心维护修剪的草坪,院子里错落有致地栽种着亚热带的奇花异草。依山而傍海,足不出户隔窗就能远眺太平洋的碧波万顷,夜深人静可以聆听浪涛拍岸的节奏。忙了一整天,先生仍然精力充沛,他挺喜欢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喜欢这里的大自然,也喜欢这里的同行。次日清晨,华光兄来电话,说先生约我到他住处“聊聊天”,“头天人太多,都没顾上好好谈一谈”。1984年,华先生访问UCSB,为作者的书题字,异国他乡,师生相聚,分外高兴

先生首先“聊”到他这次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讲学与合作研究的内容,那是一个属于“数理经济学”范畴的研究,题目叫做“计划经济中的大范围最优化问题”。继而,先生又“聊”到他的“矩阵几何”。

世人皆知华先生在“数论”、“代数”和“多元复变函数论”的奠基性工作,他是那三个数学分支的开路先锋与掌门人,还带起来一大批追随者。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先生在“矩阵几何” 这个数学分支上也同样做过开拓与奠基。顾名思义,“矩阵几何”是一门探讨矩阵几何意义的数学分支,是华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开创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先生当年关于“矩阵几何”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即引起国际数学家的关注与引用。先生对于这个学科的强大生命力,早有预见。他对这个学科情有独钟,直到“文革”前,相关的研究始终不曾中断,并且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遗憾的是,此次在美国讲学中,他却没能够系统全面地展现他在“矩阵几何”方面的研究成果与贡献。原因就在于,先生在“文革”前已经写就的数篇论文,还没有来得及发表,风暴袭来,那批弥足珍贵的文稿也同他的主人一样,未能幸免于难,竟然在“文革”中“抄家”后不知去向。先生“聊”到“抄家”对他府上的毁坏情况,他形容说:“狼藉一片,惨不忍睹。”我虽然没有亲眼目睹,但可以想象得出来,“抄家”对先生和家人所造成的伤害。

闪现在科学家脑海中的灵感,就似流星划过夜空,以后很难完全再现。著书立说的激情亦如潮汐,有高涨低落。时过境迁,何况年事已高,华先生不可能再把丢失的文稿重新复述写出。他始终怀抱希望,有朝一日那些失散的文献,尤其是那数篇“矩阵几何”的手稿,能够完璧归赵。指望的是当年抄家人中有良心未泯者。但是,这希望现实吗?

我实在不忍心预想先生最后的失望,我要给先生“降温”,说出我的毫不乐观的判断。于是,我给先生“聊”起来我旁观过的抄家全过程。“文革”初期,北大同班几位“大革文化命”的激进同学成为班级的“领导核心”,他们组织全班同学去抄了三位老师的家。部分学生打着革命旗号,在老师家里“造反”,不仅翻箱倒柜,还对老师及其家人训斥、“勒令”。抄来的“胜利战果”,不仅没有起码的负责任的保管,还要摆在校园露天“示众”,引来无数人参观、翻检,最后多半不翼而飞,下落不明,根本没有物归原主的可能。当年非法抄家,事后良心发现,肯主动提供线索,协助政府落实政策,将抄来的“战利品”物归原主者又有几人?当年一位抄老师家的“领袖”同窗,20年后谈起抄家往事时,仍然理直气壮,说:“我们可是把抄走的东西都作了登记的!”令我无言以对。

听完我的故事,先生摇头叹气:“依你之见,怕是没有希望了?”先生和我心里都明白,他那些珍贵的手稿已是凶多吉少,成为先生本人的巨大遗憾,更是中国数学界无法弥补的损失。

山南海北,师生推心置腹,促膝畅谈三个多小时,先生依然谈兴不减,毫无倦色,但我还是决定告辞,先生毕竟已然74岁了。不想这辞别竟成永诀。

恩师次年6月12日逝世,那是应邀在日本讲学时心脏病突发。那天,先生站在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的讲台上,向日本的数学家演讲《理论数学及其应用》。在演讲完成的那一刻,他身体突然往后一仰,倒在讲坛上,撒手人寰,犹如战士捐躯沙场,可谓死得其所,慷慨悲壮。先生完满成功地走完了他光彩夺目的人生历程,没有遗憾,也有遗憾。

华罗庚指导自学青年·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很好!

华先生在“文革”的形势下,为了数学之为用,也为了让数学工作者有些“正经事”可做,逆境中,先生依然埋头学术研究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普及推广“统筹”与“优选”两法。“文革”前,先生就已经写出“统筹方法平话”,用极为通俗的语言,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人和管理者讲解项目管理的基本数学方法,先生也有在西南“三线”下基层,亲自讲课并且身体力行的实践经验。为此,毛泽东主席曾亲自写信给先生,称赞其“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如今先生打算再普及推广新的 “优选法”,它与“统筹方法”各有不同的用场。两者结合推广,相辅相成,使数学在生产第一线的应用范围扩大,更有用武之地。

“优选法”的理论与方法并非华先生创造,它原属于一个叫做“优化”的应用数学学科,在发达国家早已十分成熟,在美国等国家也非常流行,有很多大部头专著论述。华先生学富五车,对于“优化”学科的全貌了然于心,又独具慧眼,从众多的“优化”方法中选中那个“黄金分割法”或“0.618法”,加以提炼加工,定名“优选法”,那是为了适合国情,为了方便工农群众的领会与接受。

1972年,华先生深入生产第一线,为工人讲解优选法,讲得通俗易懂

先生自己说:“为了把‘优选法’、‘统筹法’推广到群众中去,我又先后写了《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的通俗读物,让数学工具在生产中发挥更直接的作用。”普及推广,必须通俗易懂,但通俗的方法要建立在严格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一点也马虎不得。先生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数学推导与证明,以保证“优选法”的理论正确性。一般人们看到的,是先生为普及“优选法”而写的那些通俗“平话”,却少有人知道他在背后所下的工夫。这里有一个小故事。

一维的“优选法”,即只考虑一个因素(例如时间)的情况,可以运用“黄金分割”寻找、安排试验点,就是通常说的那个“0.618”,问题简单,证明也容易。

二维的“优选法”,即必须同时处理两个相关因素(例如时间和温度)的情况,这时候寻找、安排试验点的方法要复杂一些。先生那时正在思考方法背后所涉及的一些数学问题。

舍弟传宥,当年是个自学数学的高中毕业生,就因受到先生的指点与鼓励,后来走上了成才之路。先生头一次见他,出了一道题,用通俗语言说:兄弟二人分蛋糕,弟弟操刀并有选择权,哥哥的权利是在蛋糕上取一个点,限制弟弟的刀必须经过它,哥哥该如何选这个点?

稍微用一点数学语言,问题的叙述是:能否在任何的平面凸域中找到一个点,使得通过该点的任何直线划分凸域成面积之比介于 4∶5 与 5∶4 之间的两部分?

先生题目中要找的那种点,就是二维的“优选法”中可以考虑安排试验的地方。这个问题有实际意义。

传宥经过数天苦干,终于解决了先生的问题,他证明了:在任何的平面凸域中都存在一个点,经过该点定有三条直线把凸域分割成六个面积相等的部分。这个特殊的点就满足先生题目中的要求。

当传宥告诉先生他的解答之后,先生有些意外:

“你找到的点与我找到的不同,我想到的是凸域的‘重心’。”

稍加思索后,先生继续说:

“你找到的点比‘重心’更好,因为它保证了: 至少有通过它的三条直线都是均分凸域的。”

舍弟兴奋,连忙要给先生讲述他的数学证明,先生说:

“不用,我自己来想。现在我们谈些其他的。”

次日,先生来电话,那时都是通过公用电话传呼,约传宥带上他的证明去先生府上。

先生见面第一句话就是:

“我昨天想了一个晚上,没有想出来你是怎么证明的!”

舍弟又兴奋了,准备给先生细讲他那好几页纸的证明。不料刚刚说了个开头,先生就全明白了,高兴地说:

“你对了!你做出新东西了!”

先生谨慎,又找出几本有关“凸体几何学”方面的英文、德文书籍查阅。再次说:

“你证明了一条新的定理,我看就叫做‘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吧!”

先生后来给舍弟来信,鼓励有加,嘱咐殷切,说“三线共点六均分凸域定理很好”,“想法好,办法也好”,并且指点如何引申,等等,对于有志数学的青年的关爱之意跃然纸上。这个定理后来正式发表了,舍弟用的就是先生当时的命名,作为对恩师永远的怀念,怀念先生的道德文章,怀念先生对一个自学青年的爱护与教诲。

“我不是给学生一块金子,给学生的应该是‘金手指’,教给他们‘点金术’。”

我不止一次地听先生这样说。这说的是他那独特的指导和教授青年学习数学的方法。他常常是从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从中观察、启发、调动青年学生的数学创造潜能。他给青年学生们提出过的思考问题太多了,通俗而深刻,每个题目都可以引申出一个数学的大道理,一套数学的方法,一段数学的深文大意。诸如:每个人的阳历生日与阴历生日的还原周期;发射火箭落点的计算;韩信暗点兵问题;圆周率的近似逼近;古代堆垛术问题;蜂房形状结构的数学问题;等等,不胜枚举,无一不显现着这位天才大数学家的勤于思考,善于联想,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他的与众不同。

先生一生勤奋读书,但他读书的办法也与众不同。他读书从不盲目,而是主动驾驭。他告诉我,当他拿到一本好书的时候,并不着急翻开阅读,而是先思考:作者要是换成自己,我会怎样写这本书?想清楚了以后,他才开始阅读。若是一些数学基础公式忘记的时候,他也从不简单地查书,而是自己动手推导出来。

华先生一生都在研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数学分支,他也经常谆谆教诲与指点学生:不论是纯粹数学,抑或应用数学,首先必须鉴别哪些是有生命力的数学,是值得下工夫研究的方向。先生常说:“新的数学方法与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因为它们有更普遍的作用和意义,并将数学引向深入发展。”我们经常看到,先生不仅重视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归纳与提炼解决问题的想法与方法。

华罗庚豁达大度专注学术·谆谆教诲升华我境界!

在极“左”思潮纵容之下,总有多事之人,把本来普通的真理硬要发挥到极端,以至令它变成荒谬。“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极左者首先给它定性为“革命口号”,赋予政治含义,然后便把纯粹理论学科,如“数论”,打入“另册”。从事纯粹理论研究的人,则被扣上“理论脱离实际”的帽子,就有“对抗革命”之嫌,令他们不寒而栗。先生是研究“数论”的,他的杰出贡献,世界公认。“文革”中,就有人借批判“数论”,敲山镇虎,大字报铺天盖地,攻击先生。

华先生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曾成功地运用“数论”方法破译日军密码。“文革”中,他身处逆境,虽无力拨乱反正,但仍然谆谆教导我“数论”如何重要,使我不随波逐流,不迷失方向。先生对否定“数论”十分不以为然,私下对我说:

“‘数论’虽然是很抽象的理论,可它非常有用。能不能把它派上用场,那要看自家的道行。自家没有本事,反怪罪‘数论’,滑稽!”

接着,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华先生一次出国考察前曾在庐山集训。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特地上山,看望先生,并请先生帮忙破译日军密码。俞大维说:“已经研究了好几个月了,仍然一筹莫展。”华先生答应“试试看”。俞大维很高兴地说:

“马上让人把他们近来的工作送来,以供先生参考。”

先生说:

“不必了,但需要给我几份你们近日截获的密码原文。”

智力非凡的先生,仅一夜之间就把日军的密码破解了。他对我说:

“我就是用上了‘数论’中的‘缪比乌斯函数’!”

日军那时使用的密码技术,是把原来的文件,俗称“明文”,用数学方法变换一下,谓之“加密”。加密后的文件,俗称“密文”,传输出去,即使被截获,别人也如同雾里看花,难解其意。

看过截获的日军密文,先生以他那过人的智慧、对“数论”的精通、对数字的敏感和对密码原理的洞察力,极快地发现了日军密码的秘密:从明文变换到密文的加密过程,日军使用的原来是“缪比乌斯函数”!那末,采用“缪比乌斯函数”的反函数,密文立即被还原成明文,日军密码被先生成功破译。

先生神采飞扬地讲完他的故事,再次叮嘱我:“‘数论’有大用!”我却慌忙“忠告”先生:

“您可千万别再给人讲这件事了,那会又被人‘抓辫子’的!”

我讲这些话给先生,就像一个饱经事故的老头子。先生似乎觉得有些意外,望着我苦笑了一下,轻轻地说:

“谢谢你提醒我,多个心眼好。”

其实,我是在挨整之后心有余悸,才长了心眼儿,更担心先生再被陷害,才故作胸有城府状。如今想起,实在好笑。“文革”中,北大的人闹派性、打派仗,以“反聂”与“保聂”分成泾渭分明、水火不相容的两派,我被班里的“反聂”同学推举为“首领”。后来看,这两派其实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是非可言,都是被人操纵、挑动,演出火爆闹剧而不自知!两派虽然是是非非,但人们在那个混乱年代的个体表演,却尽显人性好坏,品德优劣,风格高下。当“反聂”一派式微,受到批判斗争而分崩瓦解的时候,昨天还是我的“部下”,今天不仅公开声明要和我“划清界限”、弃我而去,还要贴出大字报“反戈一击”:“揭发”我“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是那年头人们能够想得出来的最大的罪名了。“罪名”却没有成立,因为所提供的证据连对立派也不屑一顾:那仅仅是因为我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妻子曾不经意地说,觉得她的妈妈长得有几分像毛主席。明知这是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同班同派同学却硬是把它“揭发”出来,牵强附会,上纲上线,编织出来一个大罪名。

先生听了我的故事,惊讶地说:

“天哪!想不到竟然有这样的事,你这也算‘经风雨、见世面’了。”

先生是经过暴风雨、见过大世面的人,见我口口声声称“被小人陷害”,便笑着开导我说:

“不是也有人说我‘反对毛主席’吗?他们或许以为这样做,自己的日子就变得好过了。我看,你也不必过于耿耿于怀。有些人和有些事其实是不值得摆在心里的。莫要虚度光阴,你今后为国家出力靠的是本领,你读的数学有大用啊!”

在那段是非混淆、人妖颠倒的黑暗年代,背叛出卖、诬陷中伤等极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纵容,屡见不鲜。于是有人或引火烧“人”以求自保,或踩着别人往上爬,出手又黑又狠,即使加害于师长上司、同窗伙伴、配偶恋人甚至生身父母,都在所不惜。

此种歪风恶气先生虽然看在眼里,可是他一向君子风范,坦荡磊落,仍不设防。我看过那些攻击他的大字报,内容大都是对他说过的话断章取义,捕风捉影。“文革”过后,所有加在先生身上的不实之词,自然全部推倒。先生大度雍容,宽宥了所有诬陷伤害过他的人。对那些登门忏悔道歉的门生,他非但不计前嫌,反而大加劝慰。

法国作家雨果有一句话:“地球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但人的胸怀可以比天空更宽广。”学先生的学问,难!学先生的雅量,也难!

先生虽身处逆境,仍然洒脱飘逸,豁达大度,我深受感染。他的开导,使我仿佛醍醐灌顶,不再为受到的小小委屈耿耿于怀。先生给我讲的破译敌军密码的故事,立即激发了我对“密码学”的兴趣。当时,没有任何可读的中文书籍,只能找来一本英文的《密码学原理》,如获至宝,开始啃书。那书内容陈旧,领我入门倒也足够。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到处都离不开信息的获取、存储与传递,因此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密码学”发展得日臻完善成熟,为保障信息安全的各种实用技术提供理论与方法。197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电机工程学的学者迪费和海尔曼联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把“密码学”的研究与应用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们建立的新方法所依赖的理论还是“数论”。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的现代“密码学”中充满了数学,“数论”依然是其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回想起先生在那混乱年代里对我的教诲,先生的先知先觉能不令人惊叹?天才本非“凡夫俗子”,先生慧眼独具,超越同侪,见地自然不同凡响。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在美国参与了大学里的“网络与信息安全”科研课题,我们运用近代的“密码学”理论,研究开发实用技术,颇有成绩,研究成果获得了三项美国专利。饮水思源,华先生是我的启蒙老师。不仅在数学上,更在于他指点我懂得了一个人生的道理:生命的境界会随着心胸的宽广而开阔。

蔡孟坚讲的故事·华教授了不起!

1990年,我的朋友陈树柏教授,计划在美国硅谷创办一所以培养高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型大学。为此,他走访美国的政治、经济、学术、企业等各界人士,寻求支持,谑称“化缘”。一天,他拉我一同去拜访蔡孟坚将军。此人在海峡两岸、国共两党内都非常“有名”,因为他经手主办过“可能改写中国现代历史”的事件。

蔡孟坚何许人?国民党原有两个情报系统,一个是“军事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由戴笠负责;另外一个系统叫做“中央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由陈立夫负责。蔡孟坚是“中统”干将,少将衔,据说是国民党里最年轻的将军,深受蒋介石器重。1930年,他24岁,被派到武汉,是“中统”驻武汉的特派员。不久之后,蔡孟坚抓捕了当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而顾顺章随即叛变,并且供出了包括周恩来在内的许多中共高级领导人的住址等重要情报。幸亏打入“中统”高层的中共党员钱壮飞截获了相关电报,立即赶赴上海,报告了顾顺章叛变的消息。当中统特务们赶去搜捕时,周恩来刚刚在10分钟之前及时转移了。周恩来比蔡孟坚谋高一筹。

我和陈树柏驱车到蔡孟坚位于北加利福尼亚的寓所见他,那年他已85岁,身材不高,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声音洪亮。听说我来自中国大陆,并且在甘肃工作过,马上问我是否吃过“白兰瓜”。兰州的白兰瓜全国有名,甘肃人颇以其为骄傲。蔡孟坚告诉我,那是在他当兰州市市长时从美国引进的。这令我“小”吃一惊,于是追问:“如何引进?”

“白兰瓜就是美国的‘Honeydew’,我‘偷’了它的种子,带回兰州试验,没想到居然生长得很好。”于是,蔡孟坚在兰州大力引进推广此瓜,为此他还请了一位名叫华莱士的美国顾问。

我恍然大悟。“Honeydew”译成中文应该是“蜜露”的意思,是美国一种香瓜的名字,多美的名字。这瓜一年四季在美国的超市随处可见。白兰瓜果然与蜜露的样子近似,但白兰瓜更为甜蜜,许是兰州的水土更适合蜜露生长。

他还告诉我,当年他如何改造兰州的警察,从服装,到风纪。言谈间看出蔡将军内心深处对那他曾作过一任父母官的兰州感情颇深。

将军十分健谈,又问我:“知道不知道大陆有个了不起的数学家华罗庚?”我告诉他:“不仅知道,还很密切,他是我的恩师!”接下来蔡将军的话可要令我“大”吃一惊了:“我们是50年的朋友了!当年我亲见华教授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 1980年我们还见过面。”我的兴头上来了:“愿闻其详。” 蔡将军于是娓娓道来。

1943年,国民党政府听说美国有了原子弹,打算组团到美国考察。正式组团之前,政府邀请部分科学家,如华罗庚教授等,和情治系统的特工,如蔡孟坚将军等,到庐山“集训”,研究判断中国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华、蔡二位先生于是在庐山上成为“室友”。

兵工署署长俞大维是留美数学博士,在数理逻辑方面颇有造诣,他很钦佩华罗庚教授的才学。听说华先生在山上,特地赶到住地拜访。谈话之间说到日军密码的困扰,恳请华先生助一臂之力,破解日军军事密码。先生应允下来,深知事关重大,十万火急。他连夜观察,反复比对,仔细寻觅密码中数字的规律,彻夜未眠。蔡将军说,次日清晨,华教授如厕,出来后手中拿着数张手纸,上面写满了字,交给他说:

“问题已经解决,但我没有时间重新抄写了。就请将军立即转交俞署长。”

蔡将军说,俞大维知道以后,火速派人把他接走,急不可待地阅读华教授的手稿,然后拍案叫绝,欣喜若狂,马上传令部下:“火速按照华罗庚教授指教的办法解码!”

大获成功,所截获、破译的日军密码都是极其紧要的军事情报,例如,日军飞机轰炸昆明的计划等等。蔡将军对华先生钦佩得五体投地:

“华教授了不起,立了大功!蒋委员长要亲自见他,还送他照片,我陪着他去的庐山牯岭。”

破译日军密码,一个故事,两人讲述,内容吻合,互见互补。

华教授是蔡将军终生难忘的尊敬的朋友。无巧不成书,1980年,大陆改革开放,华先生首次率团出访美国,就在一家饭店的大厅,两人不期而遇,并且刹那间都认出了对方。那次重逢的5年之后,华先生仙逝东瀛。

“古来万事东流水”,蔡将军历尽沧桑,目睹兴亡,似已看破红尘。对于先生的逝世他感慨地说:“人间使命,圆满完成,驾返瑶池,何必留恋。我和华教授有缘分,还会再见面。”

临别,他送了我一套书,是他的回忆录,书名《蔡孟坚传真集》。“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他以平和的语气、朴素的词句,叙述了一个个他亲身经历的牵动中国现代历史的事件,其中就有这段故事,只是没有他向我口述来得生动。

恩师在22年前辞世,离开我们很久了。年复一年,我越发思念先生。刚刚讲述的那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先生音容宛在,往日情景历历在目,也许先生并没有远去。况且,他的成就、他的教诲、他的品格、他的睿智仍然闪烁着灿烂光辉,持续地照亮晚生后辈探索科学的道路。科学依靠薪火相传,天才与大师在前面开山劈路,开拓奠基,引领潮流,世代传递。正如先生曾经说的:

“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做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华罗庚教授生平

华罗庚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当代中国数学家,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先生少年时代,因家贫辍学,刻苦自修数学。1930年,先生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熊庆来教授的重视,被邀请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工作,在杨武之教授指引下,开始了“数论”的研究。1936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1938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那年,先生仅28岁。

1946年,先生应苏联科学院邀请去苏联访问三个月。同年,又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邀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1948年,先生受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数学系,担任教授。1950年先生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委员和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主席团委员等职。还担任过多届中国数学会理事长。

先生在“数论”、“代数”、“多元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作出卓越贡献。在“代数”方面,先生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一举成名。先生的专著《堆垒素数论》发表六十余年来,其中的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数论”的经典著作之一。先生的另一专著《多复变函数论中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数学上,有许多用先生名字命名的定理、引理、不等式、算子与方法。

先生倡导计算机研制,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开路先锋。他还是应用数学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先驱者,身体力行,亲自去27个省市自治区普及推广“统筹法”、“优选法”等数学方法,长达20年之久,为祖国的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晚年,先生针对“计划经济大范围最优化问题”,提出了“正特征矢量法”。1984年,他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就这个课题与美国同行开展合作研究,是我所知道的先生最后的工作。

先生共发表专著与学术论文约二百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在国外出版,有些被译成俄、日、德、匈、英等五种文字),还写了十余部科学普及作品。

先生对世界数学的发展贡献重大,被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又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先生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宁尼博物馆,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88位古今数学伟人之一。

此外,先生还是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85年6月12日先生在日本东京讲学期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2007年8月8日于北京回龙观闲野斋

只要醒着,你就必须思考数学——恩 师 樊

樊(1914—2010)

樊教授:世界著名的当代大数学家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世界著名的华人数学家是华罗庚、陈省身诸先生。其实樊教授同样是可与他们比肩鼎足的华人大数学家。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是这样介绍这位当代数学大师的:“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有限维空间到无限维空间,从纯数学到应用数学,都留下他辉煌的科学业绩。以樊命名的定理、引理、等式和不等式很多。他在非线性分析、不动点理论、凸分析、集值分析、数理经济学、对策论、线性算子理论及矩阵论等方面的贡献,已成为许多当代论著的出发点和一些分支的基石。”“冯·诺伊曼在奇异值方面的工作由樊加以推广……他是算子谱论的主要贡献者。”

这篇记述樊师的短文还列举了几个以樊冠名的著名数学理论:“樊极大极小原理”,“樊奇异值的渐近定理”和“冯·诺伊曼樊塞恩不动点定理”,并评论说:“‘樊的极大极小不等式’是处理对策论和数理经济学基础问题的有效和通用的工具。”“这些纯数学结论又有极广泛的应用,尤其对数理经济学的发展促进很大。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德布鲁等创立的数理经济学基本定理就由樊极大极小不等式直接导出……”

1978年,樊在日本参加数学学术会议

上面这段话介绍的是樊师的主要研究成就。非专业人士尽可以忽略掉那些具体的数学名词,但需知道:上面提到的任何一项研究成果,都是举世公认的;对于大部分的数学家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他的研究成果被世界范围的数学家、物理学家无数次地引用。运用他的定理的甚至有经济学家,并因此发展了“数理经济学”,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樊命名的原理、定理、不等式和概念也远远不只上面提到的那些。樊证明的定理、创造的概念与发展的理论太多了,不论是否以他的名字冠名,大都成为经典,甚至被写进教科书,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至今,国际上不知道有多少数学家还继续在樊师的那些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发挥。在国际上,樊与华罗庚、陈省身齐名,享有盛誉,都是真正的华人之光。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可以当之无愧地加上这样一个定语:世界著名的当代大数学家。华、陈二位先生已过世,仅樊先生健在,今年92岁。

樊教授,1914年9月19日生于浙江杭州,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获法国巴黎大学的数学国家博士。曾任美国西北大学数学系教授,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所长。被授予法国巴黎第九、十一等大学名誉博士,北京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樊师从事数学研究至今逾七十余年,成果极其丰硕。他为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增添了无价之宝,从而也受到世人的无限尊崇。你如果用“谷歌”做一个简单的搜索,键入“Ky Fan”, 樊的英文名字,你便立刻看到大约有二百万个相关的条目,并且纯粹是与他的数学研究内容相关的条目。樊师博览群书,做学问孜孜不倦,凡看到别人论文中有引用他的研究结果之处,就把该页复印下来,以便检验、搜集自己的研究成果被他人所用和被继续推进的概况。我看到过他个人这样集成的三个厚厚的最大号的讲义夹子,那是二十多年前,即80年代中期,远还没有“谷歌”这类东西的时候。

樊教授是我的恩师,迄今师生相处逾二十五年。但我的这篇文字,并非要为先生立传,仅仅是记述这么多年间,我耳闻目睹的出现在先生身边的事情,没有道听途说的东西。我要写的是先生的人品性格,并且尽量少地使用过于专业的数学词汇。

寸草春晖:樊做我的老师

1980年,我在清华大学考取了公费留美资格。那时,清华大学的教师出国留学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甄选,既在系里考专业,还在全校考英文。我原来准备赴美做两年的“访问学者”,于是我回到母校北京大学,找到数学系的江泽涵教授和冷生明教授,拜托二位老师为我指点迷津:美国乃数学强国,名校林立,大师云集,我该去哪里?二位先生不约而同,都建议我去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英文简称为UCSB)去找樊教授,并且还都建议我去樊先生那里读博士研究生,那样会比做访问学者有更多的机会深造和发展。1981年,在樊先生的推荐、帮助下我被UCSB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并获得了该校的奖学金,可在当年秋季入学。在清华大学这方面,我则需要把我的出国身份从“公费”访问学者变成“自费公派”的研究生,手续各方面都不像现在那么简便,只得推迟到来年秋季才成行。

从那个时候起,我成为樊教授的学生,受到樊先生多方面的关照与指导。我是他最后一个亲自担任博士论文委员会委员并给予指导的研究生。在我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一年后先生即将退休,于是他把我推荐给著名算子代数方面的教授阿克曼先生,由阿克曼先生担任我的博士论文委员会主席,具体指导我的博士论文,从此我在UCSB又多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好老师。

在我攻读博士学位的那几年,从一开始樊先生就密切关注着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时常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询问进展,并给我很多原则性的指导。经过半年时间的文献阅读与研究尝试之后,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可以确定了:发展“顺从群理论”,一个属于“抽象调和分析”、在当时很热闹的方向。下一步则是博士论文委员会要对我进行 “口试”,检查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口试在系里公开举行,有系主任罗宾森和其他关心我的教授,以及同窗研究生等参加。我扼要地报告选题的背景和未来研究计划以后,阿克曼和樊两位先生轮流发言,肯定这个题目和我已经证明的几个相关定理,并且肯定我有实力完成这个题目和我提出的研究计划。樊先生在底下对我要求极其严格,但在这个公开场合却对我充分肯定,鼓励有加,甚至到了呵护的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的博士论文进展顺利,樊先生对此十分高兴。论文写好以后,先生把它推荐到美国的一个专业的数学期刊Functional Analysis(《泛函分析》)上发表了。

我毕业之后,在美国大学申请教职,非常顺利。那也是多亏了樊师亲自为我推荐与介绍。他亲笔写的推荐信,长长的两页。先生的英文书法典雅豪放,苍劲古朴,我珍藏至今。

1989年先生回国接受北京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名誉教授头衔,并应邀在国内几个城市讲学访问。那次,我在清华大学接待他,他带给我的礼物是刚刚在美国发行的一本书,英国数学家派特森所著的Amenability(美国数学会专集Mathematical Survey and Monographs之第29卷),因为他看到书中有一个段落专门介绍我的工作。先生关爱门生,用心良苦。

师严道尊:当助教,学樊教书育人

1983年春季,是我在UCSB留学的第二个学期,樊师给数学系高年级学生开了一门“高等线性代数”课程,数学系安排我给先生当助教,任务不外乎是每周给学生上三小时的辅导讨论课,批改作业和答疑。在美国大学里,做助教是不必随堂听主讲教授讲课的。但这次情况就不同寻常了。因为我早就知道,先生早年在北大读二年级时,时逢德国施佩纳教授在北大讲授“近世代数”,使用他与施赖埃尔教授合著的Einfuhrung in die Analytische Geometrie und Algebra(《解析几何与代数引论》)与Vorlesungen uber Matrizen(《矩阵讲义》)两本书作为教材。青年的樊不仅数学领会得好,而且德文也很好,课听完了,两本书也翻译出来了。两书合一,定名为《解析几何与代数》,由当时北大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先生作序,推荐给商务印书馆,在1935年作为“大学丛书”出版发行了。此书对后来学者影响很大,以至不断再版,直到1960年还在台湾发行了第7版。

我60年代在北大读书,正是从这本书里“认识”樊,那时心中暗自疑问:如今他在哪儿?所以当樊师又亲自讲授这门课时,我心中未免有些激动与好奇:同一门课,从樊师在北平为它撰写教材始,屈指一算,到如今前后时间已经跨越半个世纪,空间上也是横跨地球之两侧。令人遐想联翩,我是本课助教,名正言顺,决定随堂听课。

虽然那仅仅是数学系高年级学生的一门基础课,樊师讲课绝对是大师风范,严谨认真,高屋建瓴又能循循善诱,不仅表达叙述非常讲究,而且板书也一丝不苟。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透彻深刻。先生的这门课完全不落俗套,整个课程的结构系统都表达出他对于“线性代数”独特的看法。我自己感到,先生其实是把“线性算子”的某些背景和理论都在有限维空间里展现给学生了。若有学生日后学习“线性算子理论”,他们就一定会心中有“例”,有很多简单而具体的例子,这对于学习抽象数学是非常重要的。

樊师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其严格程度远超过一般美国教授的通常做法与标准,就是在国内我也没有见过像他那样严格要求学生的教授。例如,他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好好做笔记,如果学生做不到他还要亲自管教一番。有一次,他讲课中注意到有个学生不做笔记,于是大发脾气,停下讲课质问那个学生:“你不做笔记,是否能把我讲课内容记得住?”学生回答说:“不能完全记住。” 樊先生更加生气,问:“那你为什么不做笔记?”学生无言以对,樊先生于是又训斥道:“你不是来好好学习数学的,而是来我的课堂看热闹的。我强烈建议你出去!”那个学生没有出去,而是拿出纸笔开始做笔记。一年后樊先生为数学系博士生开设“拓扑群”课程,我有一位自命不凡的美国同窗,他上任何课都从来不做笔记,他和我同来选修这门课,想不到这一幕又再次上演。同样,这位同窗掏出笔来,又向别人要来几页白纸,摆出开始做笔记的姿态,等待先生训完。从此以后,这位仁兄再也不敢掉以轻心。我私下问过樊先生:做不做笔记是学生的自由,何必如此认真?我记得他的回答是:“首先,我的讲课内容不在任何一本现成的书里;其次,我也不相信有任何人能光凭脑袋就可以记住我的讲课内容。不做笔记是懒惰,懒惰的人可以学数学吗?在我的课堂上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别来上我的课!所以我建议他出去,别在我的课堂上‘受罪’!”

在美国大学的课堂上一般是非常自由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断教授讲课,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甚至是愚蠢可笑的问题,而大多教授也不以为忤。但在樊师的课堂上,如果学生问出不长脑子的愚蠢问题,则必定会受到严厉训斥。因为先生的观念是:学数学就得用脑子,不肯用脑子就不要学数学!一次先生在课堂上发问,问的是某个“子空间”的“维数”,一个学生应声回答,但他所答非所问,回答的是那个“子空间”是什么。先生把粉笔往桌上一拍,然后下讲台,疾步走到这位学生面前,指着他的鼻子训道:“我问的是‘你的年龄’,不是‘你’!”

这个班的学生经过樊师两个星期的调教以后,面目一新。个个学习努力,不敢懈怠,力争上游。我还发现了班上有两三个颇有天分的好学生,不仅作业中的那些难题完成得好,还常常在我的辅导课上提出些比较深刻的问题和我讨论,看来是钻研进去了。后来先生也发现了他们,非常高兴,经常嘱咐我要出些难些的题目特别训练他们。其中一位学生后来考取了UCSB的数学研究生,选择数学为其终生职业。

期中考试过后,樊师要出国开会,指定我给他代课一周,这令我非常紧张。先生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先是表扬了一通我的数学与英文,给我打气一番,然后把这一周课的教学计划仔细地交代给我,最后给我的是他预先写好的讲课提纲。我从他的讲课提纲中看到他备课非常仔细。一位数学大师,为本科生讲基础课,竟肯如此花费心血,实在出乎我的意料!看来,正是先生那坦荡、耿直性格中的威严,对数学科学的执著,对学生责任心的强烈,使那些即便桀骜不驯的学生也对先生大为折服。

我为他代课顺利完成,那学期系里评选我为“最好的助教”,我猜这应该与樊师的举荐有关。一个学期后,系里又把我升为讲师,从此告别助教生涯,开始独立登台讲课了。

识人者智:樊向阿克曼推荐我

我之所以选择到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留学,就是希望拜樊教授为师。可是当时他已经68岁了,即将在70岁时正式退休。樊师给作者安排的导师阿克曼

教授,一位著名的数学家樊师为我着想,建议说:“你来得太晚了,我快要退休了。但我还是可以做你的博士论文委员会成员,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指导博士生了。我要找一位年轻一些的教授做你的论文导师,他可以多帮助你几年。” 樊先生心中有数,他对系里的阿克曼教授异常推崇,不但觉得他学问好,更喜欢他的为人。他特别说:“有的先生喜欢利用学生,让学生为自己‘打工’。阿克曼是从来不在学生写的文章上署上自己名字的人。”

阿克曼教授是一位优秀的数学家,在调和分析、泛函分析、尤其是算子代数领域中做过极其重要的研究工作。他在C*代数(读为C星代数)方面的研究是开创性的,为这个学科的发展起了奠基的作用,他因此享有盛誉。

但是阿克曼教授不喜欢带学生,他自己太忙,不愿意再花时间管学生。樊先生向阿克曼教授推荐了我,于是我成了他教书二十多年中的第三个博士生。我开始每周必定至少要和阿克曼教授见面一次,向他做我在“C*代数” 方面的“读书报告”并探讨我的博士论文的选题。阿克曼教授对我的指导非常到位,既把每个可能的选题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尽其所知告诉我,又不限制我的自由度。他索性把他自己近年来申请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的有关报告交给我做参考,因为其中涉及很多他对于学科发展的看法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阿克曼教授知道我有晚上在办公室工作的习惯,于是把他办公室的钥匙给我一份。阿克曼有良好的科研素养,他的办公室内的两个大档案柜中存放着他多年来搜集整理的文献资料,分门别类,十分齐全。我那个时期大部分的晚上都是在他的办公室工作,实在太方便了。他的办公室内有一块大黑板,那是我与他讨论问题的地方。我证明的每一个定理都是写在那儿,仔细讲给他听,他帮我验证了证明中的每一步和所有细节。我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是写在那儿与他讨论。他想到的问题、办法与思路,也是写在那儿,等我下次来了自己看或者讲给我听。他是一位尽心尽力的好导师,樊先生果然有知人之明。

阿克曼身材高大,苍白的须发,近视眼镜后面是一双深邃聪明的眼睛。他做事认真,不苟言笑,任系主任办事公道,深得人心,又被选为UCSB校务委员会中的教授代表。他外表严肃冷漠,因此很多研究生对他敬而远之,不敢给他当门生。可是他的内心真诚善良,对学生极好,非常负责任。大多数的博士生都喜欢称自己的导师为“老板”,不论是否靠导师的科研经费生活。我却丝毫没有阿克曼是我“老板”的感觉,我们更像朋友。尤其在我毕业后,我们就成了好朋友,我也只叫他“恰克”,阿克曼是他的姓,朋友们直接称呼他的名字“Chuck”。我的英文名字“Chuan Kuan”, 颇令美国人绕嘴,阿克曼建议:可否称呼我“C K”?发音清脆,又别致,我很喜欢,沿用至今,后来我的美国同事们都这样称呼我。

阿克曼的妻子黛伊安体态小巧玲珑,是圣塔芭芭拉一家医院的护士长。他们育有两子一女,完全出于善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又领养了一对黑人双胞胎小姊妹,全家都对这对新的家庭成员呵护有加。小姊妹长到数个月后,不幸发现妹妹耳聋,而智力发展也因此明显落后于姐姐。为了小女儿的健康成长,阿克曼太太辞职专心照料孩子们,阿克曼则每周跑去洛杉矶一次,专门学习幼儿手语。爱心之大,心胸之宽,为社会作贡献而牺牲自己,能不令人敬佩?

我的博士论文后来发表在美国的数学刊物《泛函分析》上面,虽然我的文章中凝有阿克曼教授大量的心血,发表时却没有他的署名,我只在文章结尾处写了一句向他和樊教授致谢的话,一句绝非客套的肺腑之言。

能够结识人品高贵的阿克曼教授是我的幸运,而这运气是樊师所赐。这当然首先得益于樊师的“慧眼”,而阿克曼能欣然破例接纳我,怕是缘自樊师学术与人格的魅力吧!

群贤毕至:樊的退休纪念盛典

1985 年,樊师即将正式退休。UCSB 是他已经工作了20年的地方,学校与数学系都对樊先生异常尊重,先生自己也对这所大学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校方责成数学系负责策划,在那年的暑假中为他举办一个隆重的退休纪念活动。数学系又指定塞蒙教授为总负责人,我们这些学生也责无旁贷地参与部分准备工作。塞蒙教授品学兼优,年轻时从英国来到UCSB当助教授,从那时候起就一直追随樊先生。他的研究工作长时期地得到樊师指导,先生也认为他“聪明用功”。塞蒙在“极小极大问题”方面做过重要的发展,把对函数“连续性”的要求降低到“半连续性”。他对樊师工作的全面理解,超过先生的任何一个学生。我修过塞蒙教授开设的一门“泛函分析”,内容讲的是“非线性与凸分析”,为时一年,其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讲述樊师的重要工作。例如樊师的 “极小极大不等式”,“不动点定理”,等等著名的研究工作,我都是在塞蒙这门课程中系统学到的。塞蒙品学兼优,对樊师十分敬重,担当退休纪念活动“总指挥”是众望所归,他也义不容辞的。顺便说到,塞蒙教授90年代也来过中国,应邀在北大等地讲学。如今已经退休了,云游四方,尽享山水之乐。

樊师的退休纪念活动持续三天,隆重热闹,主要活动内容是学术报告会、小组研讨会、社交叙旧以及招待宴会等。参加纪念活动的学者上百人,来自世界各地,其中不乏世界著名大数学家与社会名流多人,樊师的老同事们,各个时代的学生们,以及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校董会的代表。华人包括大陆的、台湾的和香港的数学家也来了不少。先生成就卓著,在国际数学界享有盛名,他的退休纪念活动成为当年美国数学界的一件盛事。

来UCSB参加先生退休纪念活动的世界著名大数学家中,我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位,他们都是樊师学术上的好朋友,在大会上发表了精彩的学术演讲。

卡库当尼教授,是一位美籍日裔大数学家,樊师早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时的同事。他们两位在“极小极大问题”的研究工作上有很多交织与合作,留下了以他们两人名字共同命名的著名定理,两位的交情很深。卡库当尼在40年代曾作为日本访问学者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深受冯·诺伊曼的影响。事实上,冯·诺伊曼提出过不少的数学命题,他自己不证明,都是经卡库当尼给出了严格的证明之后,才成为数学定理的。非常著名的欧氏空间中的“极小极大定理”就是这样的产物。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日成为交战国家,当时卡库当尼的处境就极为尴尬,后来只好回到日本继续他的研究。战争过去之后,卡库当尼应聘成为美国耶鲁大学的教授,执教直到去世。他成就卓著,但谦逊平实。樊师深知老友,说:“卡库当尼性格内向,最不喜欢别人当面称他为‘大数学家’,那会让他浑身不自在。”可是,常常会有人这样介绍他,而卡库当尼的表现就一定是环顾左右,喃喃自语:“大数学家,啊,我是吗?”

布饶德教授,是一位在“不动点”的理论研究方面与樊师有过很多呼应的大数学家,二位长期合作,也留下了以他们两人名字共同命名的著名定理。布饶德是个数学天才,20岁即获得了博士学位,在“非线性分析”及其在“偏微分方程”中的应用有重大贡献。先后担任过美国芝加哥大学数学系和罗杰斯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奖,一个在美国最重要的科学与工程奖,要由美国总统在白宫亲自颁授的大奖。因布饶德的学术声望与人品,1999年他被选为美国数学会的主席。美国数学会是全世界最具权威性与影响力的数学专业学术组织,全世界最重要的数学论文也大都登载在该学会的几种刊物上。布饶德在当主席期间,突出的贡献是为数学研究与数学教育赢得了空前的巨额经费,他非常擅长并且不辞劳苦地游说美国国会。樊师称赞布饶德是最称职的美国数学会的主席,两人友情很深,经常互致问候。

哈尔默斯教授,原籍匈牙利,也是樊师早年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时的同事。他在普林斯顿给冯·诺伊曼当助手,深受其影响,特别在“概率论”、“数理逻辑”和“泛函分析”几个领域中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会做研究,而且非常会讲课,特别会写书。他早年撰写的《测度论》被译成中文在中国出版发行,是非常有名的一本著作。70年代末,樊师曾邀请哈尔默斯来UCSB讲学,哈尔默斯以其学术素养和职业敏感性,发掘已经读了九年书仍不能毕业的博士生斯戈特·布朗,指导他证明了一条震惊世界数学界的大定理,从而使斯戈特一举成名,留下一段佳话。90年代,我曾在美国圣塔克拉拉大学数学系教书,与哈尔默斯同事。他很喜欢拍照片,但我觉得他的摄影技术也就是业余水平。他给我看过他出的一本书,几乎都是人物照片。从40年代到70年代,许多大数学家参加国际学术活动的照片,都是哈尔默斯在和他们开会时,抓空拍摄下来的瞬间特写。加上他做的少许文字说明,相当有趣,亦弥足珍贵。在他的那本书里可以看到三位华人大数学家的身影,他们是:陈省身、华罗庚和樊。

我目睹了纪念活动中这一群星灿烂的辉煌场景,我被樊师在国际数学界的学术地位和凝聚力深深震撼。

作为退休纪念活动的一项内容,UCSB校方倡议成立“樊的助教授基金会”,以资助年轻学者来UCSB数学系进修二至三年。樊师助人一向慷慨,此次更是带头捐款,众人捧场,很快就募集到了一百多万,达到了足够的数额,注册成立了基金会。数学系每年用基金所生利息,支付进修助教授的薪水。迄今,已经有九位学者获得过该项基金的资助。在UCSB数学系门前,墙上有一块醒目的牌匾,大字镌刻:KY FAN ASSISTANT PROFESSORSHIP FOUNDATION(意即樊的助教授基金会)。牌匾上已经钉上了九个小金属牌,镌刻着受到资助的数学系助教授的名字。

基础性研究对于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非常重要。美国的大学,尤其是所谓研究型的名牌大学,更是基础研究的重镇。基础性研究着眼未来,不能马上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必须有大量经费支持。支持美国大学开展基础研究的经费来源,除了政府的财政拨款,各大企业赞助,以及各方的课题项目经费之外,当属社会各界人士的私人捐赠。捐赠人固然可以获得税务方面的减免,最重要的是捐赠人有一种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和援助他人的自豪感与荣誉感。较大数额的捐赠则以成立非赢利组织,常常以基金会的形式向政府注册,成立董事会,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正规化的运作。“樊的助

同类推荐
  • 游戏里的旧时光

    游戏里的旧时光

    这是个年代特殊、物质匮乏的时代,孩子们极少有现成的玩具,以至于人们会将一切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好玩的东西,全部自制成游戏玩具。一根粗铁丝,可以做成满地轱辘的铁环;一块榆木疙瘩,可以削成滴溜乱转的陀螺;几根羽毛和几枚铜钱儿,可以做成上下翻飞的毽子;几块石头瓦片加上些烂泥巴,可垒成城堡行营供孩子们任意攻打与防御……作家赵冬用细腻而温馨的笔触,为我们介绍属于他们那个年代的游戏,讲述一个个游戏背后的故事,展现那些特殊年代特有的风采和味道。
  •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沙与沫(纪伯伦全集)

    《纪伯伦全集:沙与沫?散文集》是纪伯伦久负盛名的散文诗,那一串串珍珠一样的文字,多一颗嫌其多,少一颗不完整,犹如一件无缝天衣,若不是抵达智慧堂奥的心灵绝然写不出这样滴水见海的文字。《人子耶稣》是纪伯伦思想的另一高峰,成就绝不在《先知》之下,长期以来这部高峰之作被披上宗教的面纱,实际上在纪伯伦的笔下,耶稣早已不是十字架上熠熠生辉供信徒朝拜的基督。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之子”,他痛苦又无奈,有悲欢有笑泪。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他的最大的神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普通的人也能尊严地活在皇皇市井之中。纪伯伦写的耶稣,就像我们的邻居,绝不是教堂和圣经里的耶稣,这耶稣好亲切,就像是纪伯伦自己。
  • 揭开当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报的谜底

    揭开当年海城大地震成功预报的谜底

    1975年的海城地震由于成功预报,拯救了十万人的生命。这次预报是地震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谁预报的?背后有哪些故事?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我们特刊发这篇中外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预报大地震的报告文学,力图揭开一种历史真相,以祭奠逝者,并望引发生者尤其是地震预报工作者的思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无数人的生与死,其实就是他的一句话。——作者的特殊感言。姜成田,1941年6月6日,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大甸子村。从呱呱坠地那天起,他便是一介草民,直到今天,也是。
  • 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

    中国报告文学的凝思

    “社会问题报告文学”的历史作用和意义、报告文学的新闻特征及其变异、谬种的泛滥——对“纪实文学”的追问、写实文学:愈演愈烈的风潮、“史志性报告文学——报告文学的新形态、报告文学要展现刚性品格、报告文学的时代品性等。
  • 沂水东皋诗词精品选编

    沂水东皋诗词精品选编

    沂水县文广新局诗词学会主编,精选沂水县诗词学会作品选集。主要编选的是各个诗词分会的代表性诗词。诗词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民风文化,展现了时代风貌,讴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抒发了中国梦的情怀。
热门推荐
  • 爱恨千年劫

    爱恨千年劫

    寻寻觅觅千百年,当来到身边时,他确逃婚了,为了解释清楚自己就是他一生寻觅的爱人,女主走遍了千山万水,经历了生死劫难,当有一天可以自由的告诉他时,他已有了新欢!男主掐着她的脖子恶狠狠的说:“你敢再对她无礼,我就废了你!”女主睁大眼睛看着自己深爱的男人,咬着自己的下唇:“我会让你付出代价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这都不叫事儿

    这都不叫事儿

    这本半回忆半玩笑的新书主要以延参法师与弟子的对话写成,它选择了一个“卖萌”的方式展开,从最爆笑的对话,到不留情面的自黑和神补刀,口头禅、流行的人和事,到寻常的喜怒哀乐惧,大到时间、生命、轮回,都被化解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段子,和文艺有爱的小哲理,传播着阳光、积极的人生态度,也许,这才是他真正的本意。
  • 将军大人很傲娇

    将军大人很傲娇

    海外归来在家待业的单身狗郝瑟,自从网购了一个木雕之后,生活就开始不太对劲了…… 脑袋空空的花瓶美人vs心黑手狠的千年老鬼
  • 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

    精心收录33篇美誉最多、极具代表性的散文,如《随遇而安》《多年父子成兄弟》《我的小学》《午门忆旧》等经典篇目。“随遇而安”为汪老的散文名篇,这四个字代表了他作品的精髓,也写尽了他的人生。经历过曲折岁月的汪老,用笔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随遇而安、恬淡安闲的美好世界。通过这些文字,去探寻人性中至真至善的一面,用温情和纯净来洗涤这尘世的苦闷、忧郁和惶惑,自在而活。
  • 浮世剑圣

    浮世剑圣

    一玉蕴身世,一剑破苍穹英雄只为乾坤录,血山骨海踏九幽莫欺贫,红颜笑,斩尽神魔作冥王!
  • 老残游记

    老残游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你的建筑有多重?: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

    你的建筑有多重?: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

    普利兹克奖得主,诺曼·福斯特至今唯一授权个人传记!建筑是什么?个人的作品?时代的映射?权力的集合体?功能美学的极致?设计的风向标?也许在这本书中,当代最举足轻重的建筑大师诺曼·福斯特会给你一些答案,这位普利兹克奖获得者,从曼彻斯特贫民区成长为爵士授勋的建筑贵族,乔布斯心目中最有资格为苹果建造总部的人选……本书是诺曼·福斯特亲自授权并凭借作者三十年笃交创作记录的传记作品,追溯回顾了这位建筑大师的成长经历与杰出成就,他建筑人生的点滴感想和辉煌瞬间,以写实而入木三分的笔触刻画了这位已然名垂青史的大师建筑人生。
  • 一宠成瘾:前夫要复婚

    一宠成瘾:前夫要复婚

    楚若晴躲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悄悄把手中的摄相机举起来,瞄准前面出现的男子。然而,她还没有按下快门,就惊呼一声,相机咔嚓一声掉在地上,“啊——”身边忽然出现一个黑影,一把拎起她的衣领,楚若晴整个人都悬在了空中,想跑都来不及了。完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阴沟里翻船了。楚若晴四肢悬空,被黑影带到男子身前。黑影毕恭毕敬的报告,“四少,人抓到了。”“把头抬起来。”男人扫了她一眼,冷冷的声音像是渗透进了骨子里。楚若晴整个身子抖了抖,像是没有听到男人的话一样,反而把下巴压得更低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玖月花雨

    玖月花雨

    【2018王者荣耀文学大赛·征文参赛作品】九月,人生有几个。留在身边的,会是谁。小时候,不懂九月,长大了却害怕九月。害怕孤独,耐不住寂寞,很迷茫,迷茫中的人生太过无常。经历过痛苦,脸上已然没有了眼泪,再也不会哭泣。世界在变化,我却不知怎样去面对。玖月是个女孩儿,不是白富美,却是个胆小的女孩子,喜欢做梦,梦境固然可怕,回到现实之中,却发现原来梦境中的人和那虚幻世界可以反复多次的重复,不好可以闭上眼,好却也抓不住,喊着不要醒来却发现又是梦中之梦。后来呀!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变成了猴三棒,三国志中的英雄也变成了游戏人,游戏可以重来,人生却只能有一次。普天之下,没有善良与邪恶。人之初,本性为善。物极必反,你知,我知,天地或许却不知。
  • 醉经楼集

    醉经楼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