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80400000005

第5章 同人杂志“精神之团结”

谈论作为一代名刊的《新青年》,首先必须将其置于晚清以降的报刊大潮中,方能理解其成败得失。不仅是主编陈独秀,几乎所有主要作者,在介入《新青年》事业之前,都曾参与报刊这一新生的文化事业,并多有历练。广为人知的,如陈独秀办《安徽俗话报》、蔡元培办《警钟日报》、吴稚晖办《新世界》、章士钊办《甲寅》、钱玄同办《教育今语杂志》、马君武协办《新民丛报》,高一涵编《民彝》、李大钊编《言治》、胡适编《竞业旬报》、刘叔雅编《民立报》、吴虞编《蜀报》,以及谢无量任《京报》主笔、苏曼殊兼《太平洋报》笔政、刘半农为《小说界》撰稿、周氏兄弟为《河南》、《浙江潮》、《女子世界》等撰稿并积极筹备《新生》杂志。周策纵曾提醒我们注意,“《新青年》是在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刊物出现整整一百年后创刊的”参阅周策纵著、周子平等译:《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第59页。所谓百年,是从1815年于南洋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说起。,言下之意是必须关注晚清的办报热潮。这个提醒无疑是必要的,尤其对于刻意拔高《新青年》在报刊史上意义的流行思路,更有反拨作用。可我更愿意指出,中国知识者大量介入新兴的报刊事业,是戊戌变法前后方才开始的。《新青年》的作者群及编辑思路,与《清议报》、《新民丛报》、《民报》、《甲寅》等清末民初著名报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说,陈独秀等人所开创的事业,并不是建基于一张“可画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而是在已经纵横交错的草图上删繁就简、添光加彩。如果承认这一点,我们努力寻觅的,便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编辑技巧,而是陈独秀们如何修正前人的脚步,以便更有效地使用此一“传播文明之利器”。

清末民初迅速崛起的报刊,已经大致形成商业报刊、机关刊物、同人杂志三足鼎立的局面。不同的运作模式,既根基于相左的文化理念,也显示不同的编辑风格。注重商业利益的《申报》、《东方杂志》等,一般来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立论力求“平正通达”;代表学会、团体或政党立场的《新民丛报》、《民报》等,横空出世,旗帜鲜明,但容易陷于“党同伐异”;至于晚清数量极多的同人杂志,既追求趣味相投,又不愿结党营私,好处是目光远大,胸襟开阔,但有一致命弱点,那便是缺乏稳定的财政支持,且作者圈子太小,稍有变故,当即“人亡政息”。

陈独秀之创办《新青年》,虽然背靠群益书社,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据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年)称,群益书社每月提供编辑费及稿费二百元(32页)。,但走的是同人杂志的路子,主要以文化理想而非丰厚稿酬来聚集作者。前三卷的《投稿简章》规定,稿酬每千字2—5元,这在约略同期的书刊中,属于中等水平参见拙著《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76—81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四卷开始,方才取消所有稿酬,改由同人自撰。四卷三号的《新青年》上,赫然印着《本志编辑部启事》:

本志自第四卷一号起,投稿章程,业已取消。所有撰译,悉由编辑部同人,公同担任,不另购稿。《本志编辑部启事》,《新青年》4卷3号,1918年3月。

这固然表明杂志对于自家能力的极端自信,更凸显同人做事谋义不谋利的情怀。

晚清以降,不乏具有如此高尚情怀的读书人,只是同人之间,难得有持之以恒的精诚合作。《新青年》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大批第一流知识者的积极参与。在吸纳人才方面,主编陈独秀有其独得之秘。前期的利用《甲寅》旧友,后期的依赖北大同事,都是显而易见的高招。以至日后谈论《新青年》,单是罗列作者名单,便足以让人心头一振。

《新青年》乃陈独秀独力创办的杂志,第二、三卷的封面甚至标明“陈独秀先生主撰”;但《新青年》从来不是个人刊物,始终依赖众多同道的支持。1915年9月15日创办的《青年杂志》,草创之初,带有明显的《甲寅》印记,自家面目并不突出。经过短暂休刊,调整了编辑方针并改名为《新青年》,方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二卷一号的《新青年》上,有两则通告,第一则是:

自第二卷起,欲益加策励,勉副读者诸君属望,因更名为《新青年》。且得当代名流之助,如温宗尧、吴敬恒、张继、马君武、胡适、苏曼殊诸君,允许关于青年文字,皆由本志发表。嗣后内容,当较前尤有精彩。此不独本志之私幸,亦读者诸君文字之缘也。《通告》,《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

聪明绝顶的陈独秀,将因刊名雷同而不得不重起炉灶这一不利因素,说成是因应读者要求而改名,且由此引申出新旧青年如何具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参见陈独秀《新青年》一文,刊《新青年》2卷1号,1916年9月。,刻意制造杂志的“全新”面貌。此举不但博得当年读者的极大好感,也图四陈独秀手书《自传》让后世的史家马失前蹄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称“陈独秀应读者的希望,更名为《新青年》,添加一个‘新’字,以与其鼓吹新思想、新文化的内容名实相符”(38页),属于想当然的猜想。事情的缘起是,上海基督教青年会曾写信给群益书社,指责《青年杂志》与他们创刊于1901年的《上海青年》(周刊)雷同,陈子寿商得陈独秀同意,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参见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32—33页)。。

此“通告”开列的撰稿人名单,仅限于第二卷新加盟者,第一卷就有出色表现的高一涵、易白沙、高语罕、刘叔雅、谢无量等不在此列。预告即将出场的“当代名流”中,除张继落空外,其他各位均不曾食言。倒是当初没有预告,但在第二卷中渐露峥嵘的李大钊、刘半农、杨昌济、陶履恭、吴虞等,给人意外的惊喜。稍稍排列,不难发现,到第二卷结束时,日后名扬四海的《新青年》,其作者队伍已基本成型。

至于后人记忆中英才辈出的《新青年》作者群,尚未出场的,基本上是北大教授。1936年上海亚东图书馆重印《新青年》前七卷,其《重印〈新青年〉杂志通启》,开列了一大串值得夸耀的作者:

如胡适、周作人、吴稚晖、鲁迅、钱玄同、陈独秀、刘半农、苏曼殊、蔡元培、沈尹默、任鸿隽、唐俟、马君武、陈大齐、顾孟余、陶孟和、马寅初等。

这自然是按书店老板的眼光来编排,有许多策略性考虑。以第二卷方才加盟的胡适打头,可见其时胡氏声望之高;将创始人陈独秀夹在中间,则是因陈氏正服刑狱中,不好过分宣扬。至于“唐俟”乃周树人的另一笔名,不该与“鲁迅”重复,尚属小错;曾轮流主编的六君子中,竟然遗漏了李大钊和高一涵二位,实在不可饶恕。即便如此,一个杂志,能开列如此壮观的作者队伍,还是令后人歆羡不已。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日后真的成为“当代名流”的作者,是如何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地点“粉墨登场”的。第一卷的作者,多与主编陈独秀有密切的个人交往;第二卷开始突破皖籍为主的局面,但仍以原《甲寅》、《中华新报》的编辑和作者为骨干参见陈万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6页、11—12页。。第三卷起,作者队伍迅速扩张,改为以北京大学教员为主体。此中关键,在陈独秀应聘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以及《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

作为同人杂志,《新青年》之所以敢于公开声明“不另购稿”,因其背靠当时的最高学府“国立北京大学”。第三至七卷的《新青年》,绝大部分稿件出自北大师生之手。至于编务,也不再由陈独秀独力承担。第六卷的《新青年》,甚至成立了由北大教授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六人组成的编委会,实行轮流主编参见《新青年》6卷1号(1919年1月)的“第六卷分期编辑表”。 。

比起晚清执思想界牛耳的《新民丛报》、《民报》等,《新青年》的特异之处,在于其以北京大学为依托,因而获得丰厚的学术资源。创刊号上刊载的《社告》称:“本志之作,盖欲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本志于各国事情学术思潮尽心灌输”;“本志执笔诸君,皆一时名彦”《社告》,《青年杂志》1卷1号,1915年9月。,以上三点承诺,在其与北大文科携手后,变得轻而易举。晚清的新学之士,提及开通民智,总是首推报馆与学校。二者同为“教育人才之道”、“传播文明”之“利器”参见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上》(《郑观应集》上册24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及梁启超《自由书·传播文明三利器》(《饮冰室合集·专集》第二册41页,上海:中华书局,1936)。,却因体制及利益不同,无法珠联璧合。蔡元培之礼聘陈独秀与北大教授之参加《新青年》,乃现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事。正是这一校一刊的完美结合,使新文化运动得以迅速展开。

以北大教授为主体的《新青年》同人,是个有共同理想、但又倾向于自由表述的松散团体。谈论报刊与大学的合作,有一点必须注意——《新青年》从来不是“北大校刊”。六卷二号的《新青年》上,有一则重要启事:

近来外面的人往往把《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混为一谈,因此发生种种无谓的谣言。现在我们特别声明:《新青年》编辑和做文章的人虽然有几个在大学做教员,但是这个杂志完全是私人的组织,我们的议论完全归我们自己负责。和北京大学毫不相干。此布。《〈新青年〉编辑部启事》,《新青年》6卷2号,1919年2月。

如此辩解,并非“此地无银三百两”。有针对保守派的猛烈攻击,希望减轻校方压力的策略性考虑;但更深层的原因,恐怕还在于坚持以“杂志”为中心,不想依附其他任何势力。

同是从事报刊事业,清末主要以学会、社团、政党等为中心,基本将其作为宣传工具来利用;民初情况有所改变,出版机构的民间化、新式学堂的蓬勃发展,再加上接纳新文化的“读者群”日渐壮大,使得像《新青年》这样运作成功的报刊,除了社会影响巨大,本身还可以赢利《青年杂志》初创时只发行一千份,改刊后印数上升,最多时月销一万五六千本,参见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32页。。因此,众多洁身自好、独立于政治集团之外的自由知识者,借报刊为媒介,集合同道,共同发言,形成某种“以杂志为中心”的知识群体参见李宪瑜《〈新青年〉研究》的《绪论》第二节。。

到了这一步,“同人杂志”已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大众传媒,而兼及社会团体的动员与组织功能。世人心目中的“《新青年》同人”,已经不仅仅是某一杂志的作者群,而是带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文化团体”。看看1921年初因杂志是否迁回北京所引发的争论中,《新青年》同人如何反对分裂,唯恐“破坏《新青年》精神之团结”参见《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张静庐辑《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7—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可见此群体内部的凝聚力。

一旦成为“团体”或“准团体”,杂志的个人色彩以及主编的控制能力,必然明显下降。《新青年》前三卷各号的头条,均为陈独秀所撰;从第四卷开始,陈独秀的文章不再天然地独占鳌头。之所以由“陈独秀先生主撰”变成诸同人“共同编辑”,主要不是因文科学长太忙,而是作者群迅速扩大的结果。对于办刊者来说,面临两难的局面:广招天下豪杰,固然有利于壮大声势;可众多“当代名流”集合于此,又不可避免会削弱主编的权威。据周作人日记,1919年10月5日,《新青年》同人在胡适家聚会,商讨编辑事宜,结论是:“自七卷始,由仲甫一人编辑。”《周作人日记》中册52页,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尽管真正实行轮流主编的只有第六卷,但只要杂志还在北京,陈独秀必定受制于同人,无法像当初“主撰”时那样特立独行。之所以将《新青年》移回上海,有北京舆论环境恶化的原因,但也与陈独秀在京时被同人感情捆住手脚,无法实施改革方案有关。

与北大文科的联手,既是《新青年》获得巨大成功的保证,也是其维持思想文化革新路向的前提。重归上海后的《新青年》,脱离了北大同人的制约,成为提倡社会主义的政治刊物。1920年9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八卷一号,被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与群益书社脱离关系,另组“新青年社”办理编辑、印刷和发行事务。不久,陈独秀南下广州,将《新青年》委托给与北京诸同人“素不相识”的陈望道来主编,这更激怒了胡适等胡适是这样陈述为何必须将《新青年》迁回北京:“《新青年》在北京编辑或可以多逼迫北京同人做点文章。否则独秀在上海时尚不易催稿,何况此时在素不相识的人的手里呢?”(《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9页)后一句明显带有怨气,“素不相识”四字值得关注——可以体会到此次分裂中的“个人意气”成分。因此前陈独秀给李大钊、钱玄同、胡适等《新青年》同人的信中,通告他们:“望道先生已移住编辑部,以后来稿请寄编辑部陈望道先生收不误”(参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16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除了压在纸背的个人意气之争,第八、九卷的编辑方针确实与此前大相径庭,难怪北京诸同人要紧急商议。比如,八卷一至六号以及九卷三号连续编发的“俄罗斯研究”,集中介绍苏俄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女性地位等,共收文35篇。胡适抱怨“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Soviet Russia的汉译本”参见《关于〈新青年〉问题的几封信》,见张静庐辑《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10页。,有“道不同不相与谋”的意味;可如此明显的党派意识,确实有违“同人杂志”宗旨当年在北大讲授新闻学的徐宝璜,在其代表作《新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部,1919年)中,特别强调:“若仅代表一人或一党之意思,则机关报耳,不足云代表舆论也。新闻纸亦社会产品之一种,故亦受社会之支配。如愿为机关报,而显然发表与国民舆论相反的言论,则必不见重于社会,而失其本有之势力。”徐虽被蔡元培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兼校长室秘书,与《新青年》同人并无密切合作,但这段话有助于了解胡适等人的立场。。此前的《新青年》,也曾提倡“马克思学说”,或者鼓吹“劳工神圣”,可始终将其局限在思想文化层面。而且,作为整体的杂志,各种主义兼容并包。而今,“众声喧哗”转为“一枝独秀”,独立知识分子的思考,被坚定的政党立场所取代,《新青年》因而面目全非。

作为一本曾在中国思想文化界独领风骚的杂志,《新青年》完全有权利适应时代需要,及时调转方向,以便继续保持其“新锐地位”。问题在于,《新青年》的这一转向,逐渐失去“同人杂志”的特色。八、九两卷的《新青年》中,虽继续刊发胡适、鲁迅、周作人、刘半农以及后起的陈衡哲、俞平伯等人作品,但属于不太要紧的诗文及小说;唱主角的,已变成周佛海、陈公博、李季、李达等左派论述,以及有关苏俄文件的译介。即便如此,由于胡适等人作品的存在,第八、九卷的《新青年》,依然具有“统一战线”的表面形式,可以算作此前事业的延续。至于1923—1926年间陆续刊行的季刊或不定期《新青年》,作为中共机关刊物,着力介绍列宁和斯大林著作,自有其价值;但已经与此前的“同人杂志”切断最后一丝联系,应另立门户加以论述马列著作编译局主编的《五四时期期刊介绍》第一集从另一角度立论,批评出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九卷《新青年》“也还没有完全消除这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某些较微弱的痕迹”,一直要到改成季刊后,《新青年》方才“成了纯粹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目的的刊物”(29页)。。

假如以“同人杂志”来衡量陈万雄称《新青年》第一卷为“同仁杂志时期”(见《五四新文化的源流》第一章第一节),李宪瑜将《新青年》四至六卷命名为“北京大学的同人杂志”(见《新青年研究》第三章),我则倾向于将一至九卷的《新青年》全都作为“同人杂志”来分析。,在正式出版的九卷五十四期《新青年》中,依其基本面貌,约略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以主编陈独秀1917年春的北上与1920年春的南下为界标。因编辑出版的相对滞后,体现在杂志面貌上的变化,稍有延宕。大致而言,在上海编辑的最初两卷,主要从事社会批评,已锋芒毕露,声名远扬。最后两卷着力宣传社会主义,倾向于实际政治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颇有关联。中间五卷在北京编辑,致力于思想改造与文学革命,更能代表北京大学诸同人的趣味与追求。

同类推荐
  • 大明龙兴

    大明龙兴

    他,被起义军追杀的亡将之子,机缘巧合之下竟然获得《武穆遗书》,凭借此兵法,他以五十亲卫开始崛起于中华西北边陲,结义杨昭武,姜玉伯,破山贼,驱鞑靼,平内乱,受封西北招讨使领甘州五卫总督,北出塞外,千里奇袭蒙古联军,大败建州女真精锐,三十封侯,威震关中,受皇命,南驱张献忠,东逼李自成,驰骋中原大地……起义的浪潮一波又一波冲击在华夏大地,辽东虎狼之地的建奴,跃马扬鞭直逼京师,朝中内部各种势力为争夺处益,勾心斗角相互陷害,那些拥兵自重的地方总兵,更是骄横跋扈视朝律如儿戏,加上疑心慎重的皇帝,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他,面对这一切,又会有什么样的决断……
  • 史事讲将

    史事讲将

    三国群雄、元明末初、隋唐征战、汉末争霸、两宋风云,这里有你所不熟悉的历史人物传记
  • 匪事

    匪事

    战后中国,满目疮痍,一次偶然,让三个世界的男人相识,不同的经历,殊途同归。三个没落的男人,三个不同的故事,身份颠倒,场景转换,最后的子弹又射向了谁?
  • 风起大宋

    风起大宋

    大观四年,随着一声惨叫,一个少年在四个顽童的面前从天而降,从此这个世界多了一个变数。这一年,蔡京离开了东京,高衙内还没学会调戏人妻,白山黑水中的壮汉孤傲的看着天空,耶律延禧不停的赶向下一个狩猎处,开封府里的皇宫中,到处都是从江南运来的奇花异草和飞禽走兽。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不叫陛下,叫官家的时代,这个是一个文采飞扬的时代,这是一个钢铁产量超过整个欧洲的时代,这是华夏文明的鼎峰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一纸黄贴便可倾家荡产,随手一划便可失去田地,盖世英雄被莫须有的话折磨至死的时代,一个华夏文明堕入黑暗之始的时代。变数有了,一切还会是一样的吗?一群(1937):464970199
  • 天下豪商

    天下豪商

    大宋元符年间,画师武浩来到了繁华似锦赵氏天下。走在宛如清明上河图般繁华的汴梁街头,武浩却想到了29年后,女真铁骑,席卷南下,将这烈火烹油一般的盛世景象,全都毁了个干干净净。可是一介布衣,纵然知晓大厦将倾,又哪来的挽天之力?只想着在大难之中独善其身的武浩,却在汴梁街市之中,遇到了将为天子的文青赵佶……于是天下豪商,应运而生,从今往后,世间兴亡,就由商人的资本来主宰吧!书友群:431301049
热门推荐
  • 帕尔哈德与西琳:维吾尔族爱情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帕尔哈德与西琳:维吾尔族爱情长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这是我国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诗人阿不都热依木·那札尔(1770~1848)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多民族文学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作品通过古代王子帕尔哈德富于传奇色彩的一生及其和美丽的西琳公主的恋爱故事,歌颂了劳动,歌颂了勇敢、忠诚、不贪富贵、不畏强暴的高贵品德,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追求,也寄托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不满。
  • 我以时光换你情深

    我以时光换你情深

    他是寄养在她家的小哥哥,她是高高在上的大小姐。七年前,一家人被一场意外夺去性命。七年后,她完好无损的出现在他面前。而他身边已经有了另外一个要娶的女人。他恨:“你知道那七年我是怎么熬过来的吗?我不会再爱你了,我爱上别人了。”她笑:“要么你让她走,要么我让她死。你这辈子只能是我一个人的。”她已经不再是大小姐,这样的嚣张跋扈还能赢得他的心吗?当他知道这个女人重新回到他身边的真正目的时,仅剩的一点爱恋也不复存在。夏时光,我要让你后悔!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光芒纪1:微光

    光芒纪1:微光

    侧侧轻寒继《簪中录》后的首部时尚言情励志之作。女版《中国合伙人》+中国版《时尚女魔头》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星的话,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尽自己所有的力量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叶深深,这个初入社会的新人,仅仅因为乱穿马路,丢掉了工作,被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有人,企图扶她登上时尚界辉煌王座,但前面是万丈深渊;有人,希望带她走向服装界光辉世纪,但前面是重重迷雾。偶像成为她人生中重要的对手,而携手同行的闺蜜,在渐行渐远中成了可怕的敌人;但这一切,终将让她在世界舞台上迎来属于自己那光芒万丈的人生。
  •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乱世出英雄,晚清的朝野风声鹤唳。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太平天国揭竿而起。有两位名人却恰逢此时出生。一个是以“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国藩,另一个就是红顶商人胡雪岩。曾国藩,一介乡间秀才,最后官封一等勇毅侯;胡雪岩,一个钱庄伙计,终成富甲天下的“红顶商人”。一个游刃官场,经历宦海风波,几度沉浮;一个靠势借力,八方招财。
  • 豪门婚劫之复仇新娘

    豪门婚劫之复仇新娘

    我爱的人为了我举行瞩目的婚礼,新娘不是我。那时的我正躺在陌生人的床上与之纠缠,眼看着自己堕落。幕少城说因为太爱我,所以不能接受我,我一巴掌甩在他脸上。男人:虚伪。我的父亲不要我,我的男朋友抛弃我,我的买主践踏我。我依旧乐观的活着,因为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秦子昊说他不爱我,但是迷恋我的身体,我一脚踹在他身下。男人:肮脏。当支撑我的信念倒塌时,当真相血淋淋的摆在我面前时,我所有的坚强瞬间崩溃。我要把那些将我拒之门外的所谓豪门搅得天翻地覆。“幕少城,我明天举行婚礼,希望你能参加。”我平淡无奇的说完,递上了鲜艳的请帖。他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结婚,我踢开他,笑着转身离开。躺在血泊里,我紧紧捂着小腹,“秦子昊,我肚子里的孩子其实是你的,你亲手杀了我们的孩子。”说完我张狂的笑,我看到秦子昊的脸由青变白。爱的起点,恨是终点;性的起点,是否会有终点?【卷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卷二:明夕何夕,君已陌路】五年后:秦子昊领着一个粉妆玉琢的小男孩站在我面前,“陈筱雅,这是我儿子,三岁了。”男孩笑着叫我‘阿姨’。街头偶遇幕少城,他正在为他身边的女孩拉上外衣的拉链,笑着向我介绍说:“我老婆,我们结婚两年了。”蓦然回首,物是人非,还有谁在原地等我?【本文基调悲伤,但不是悲剧。】纯属虚构、禁止模仿◆◆◆◆推荐新文《失婚》“宏正集团总裁深夜幽会嫩模”“宏正集团总裁车中拥吻女星”“宏正集团总裁与某高校校花酒店开房”层出不穷的花边新闻让他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她一直想无视,身边的人却逼着她去直视。结婚三年,他是个称职的丈夫,每晚按时回家,对她有求必应,珠宝首饰从未间断。她总想,倘若生活就这样持续下去,或许也是一种平静的幸福。只是最近发生的事仿佛已经脱离了原先的轨道。他开始周游在风流的国度,艳事不断,频频上报。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她完全招架不住。嫁给雷煜城三年,三年的风平浪静之后终究还是迎来了暴风骤雨。离开,让事情变得更简单。遗忘,是无法改变的一种宿命。苏静柔:如果时间可以倒转,我好想回到儿时,那时你还是我的煜城哥哥。雷煜城:我以为埋藏在心底的是最爱,原来时间早已冲淡了一切。是她教会我这个道理,然而明白时,她已永远离开,只是那清脆的‘煜城哥哥’总不经意间回荡在耳际。
  • 妃不好惹:鬼王,王妃又跑路了!

    妃不好惹:鬼王,王妃又跑路了!

    她是二十一世纪让国际刑警都为之头疼的神偷,谁料她还有另一层身份,王牌特工!以一城池的代价换她一死。一朝穿越,成为慕家大小姐。他,是让他国都闻风丧胆的鬼王战神,世人说他有洁癖,世人说他薄凉,世人说他心狠手辣,世人说他如同冰山……嗯……嗯?不是说有洁癖吗,为什么总是抱着她不放,嗯?奇怪哎,明明她说什么他都做,挺好哒。嗯?为什么他总是笑……不明白……不明白就不想了,咱还是跑路吧!:“姐姐你干嘛穿着夜行衣?”“谁让那个死皇帝居然要我嫁那什么,鬼王,我要去皇宫打劫跑路费”“姐姐我也要去!”“嗯?去哪里?我们要去哪里吗?这么晚了还是早点睡吧!”“……”
  • This Boy's Life

    This Boy's Life

    This unforgettable memoir, by one of our most gifted writers, introduces us to the young Toby Wolff, by turns tough and vulnerable, crafty and bumbling, and ultimately winning. Separated by divorce from his father and brother, Toby and his mother are constantly on the move, yet they develop an extraordinarily close, almost telepathic relationship. As Toby fights for identity and self-respect against the unrelenting hostility of a new stepfather, his experiences are at once poignant and comical, and Wolff does a masterful job of re-creating the frustrations and cruelties of adolescence. His various schemes - running away to Alaska, forging checks, and stealing cars - lead eventually to an act of outrageous self-invention that releases him into a new world of possibility.
  • 1号甜妻:南少,高调爱!

    1号甜妻:南少,高调爱!

    他是商业帝王,清冷孤傲,拥有人神共愤妖孽脸,却不近女色!她是设计界女王,冰冷高贵,天生尤物,却……“唐小姐,听闻你有三禁?”唐颜气场全开,“禁孕,禁婚,禁南少!”转瞬,她被丢在床上……某少居高临下俯视着她,“禁婚?禁南少?”唐颜秒怂,想起昨夜翻云覆雨,“南少,你不近女色的~”“乖,叫老公!”某女白眼,拔腿就跑~某少愤怒反扑,“惹了我,还想带球跑?”
  • 书斋夜话

    书斋夜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舰艇博览

    舰艇博览

    本套青少年科普知识读物综合了中外最新科技的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前沿性、可读性和系统性,是青少年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谱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