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0900000020

第20章 关于诗的诗

——读冯至的《十四行集》(二十七)

这是《十四行集》的最后一首,沉思仍然是它的风度。只是在这首诗里,冯至的沉思由人生的哲理转向了诗的艺术的辩证法,因此,我们可以说这是一首关于诗的诗。

论诗之诗,古今中外皆不乏其例。最著名的,在中国有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和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在西方则有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和沃莱斯·斯蒂文斯的《看黑鸟的十三种方式》等等。坦率地说,写作这类诗是不易见功的——我们读到的大多数论诗诗,往往了无诗味,类同押韵的论文,而又缺乏卓别的艺术见解。但冯至的这首论诗之作却获得了双重的成功:它在深刻地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诗学原理的同时,又使自身保持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这种魅力首先来自其清新别致的意象和颇富张力的语境。出现在这首诗中的是迥然不同的两类意象:一类是“泛滥无形的水”、“远方的光,远方的黑夜”和“奔向远方的心意”等“把不住的事件”,另一类则是椭圆的水瓶和飘扬的风旗等具有凝定和规范功能的事物。这些意象在传统的中国诗中是很少见的,至少也不是这样处理的,因此它们顿时令人耳目一新。但更有意味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显然,前者的自由不羁、难以把握和后者的凝定性、规范性适成对照。这样一来,在这两类语象之间便呈现出对立的态势,诗的语境也因此而处于紧张的情态之中。这种对立的语象和富于张力的语境有一种扣人心弦的吸引力,它使我们不由自主地紧盯着诗句的运动,想看个究竟。这样,我们也就于不自觉中分享了诗的张力的形成、发展及其消除的过程。直到最后一行,紧张消除了,矛盾的双方达成了统一。这时刚松下神来的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如此精心地描述“水瓶”、“风旗”与那些“把不住的事体”之间由对立到统一的矛盾运动,旨在揭示一个诗歌艺术的辩证法。这个发现真令人又惊又喜。

你看,一切是这样的别出心裁而又顺理成章。我们在赞叹诗人精湛的艺术的同时,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诗人的艺术思考。

这种思考是围绕着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展开的。应该说这不仅是诗的艺术,而且也是一切艺术的根本问题。就诗这种语言艺术而论,所谓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也可说是言与意的关系。不待说,能将得心之“意”转化为“言”,是诗人和其他语言艺术家的最大快乐。但事实上能得于心者未必就能应于手,因此而生的感叹在中外文学史上可说是不绝于耳。陆机在《文赋》中写道,作家在创作之始,“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是何等令人神往的意兴!然而一旦当他握笔属文时,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这又是多么令人扫兴啊;刘勰在盛赞文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神思”之功后,立刻笔锋一转,指出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文心雕龙·神思》)说来,从心中意到手中笔不过尺把距离,但这对诗人来说却委实是一个困难重重的漫长历程。弗·希莱格尔曾风趣地调侃诗人的困境道:“男女两情相悦,始于接吻,终以怀孕分娩,这其间的距离,还不如自诗兴息发到诗成问世的遥远。”由于语言不具备直观性,而诗的语言又是那么简约,这更增加了表达的困难。据说印象派大画家德加偶尔也写诗,但总不如意。有一天他对象征派大诗人马拉美抱怨说,你的行当简直像恶魔一样,我没有法子说出我所要说的话,可是我有很丰富的意思啊。

当然,这个困难并不是不可克服的。事实上,在表现与被表现亦即言与意之间,既存在着对立的、不协调的情势,又有着统一的、融合的可能。对这种对立统一关系的把握,正是冯至这首论诗诗的精义之所在。不错,泛滥的潮水和小小的水瓶、单薄的风旗和深邃的宇宙(包括自然的宇宙和心的宇宙)是一种不相称的对立和不般配的对照,这象征了诗人所欲表现的对象世界和他的表现手段之间的关系:与对象世界的丰富和复杂、广阔和微妙相比,诗人所拥有的语言艺术装备委实太贫乏和肤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的艺术永远也不可能完整如实地表现出对象世界(不论是外在世界还是内在世界)的广度和深度。但这只是表现与被表现关系的一个方面。反过来看,对象世界在未被表现之前,只是自然形态的东西,而作为自然(宇宙的自然和心的自然),它固然丰富而自由,却难免泛滥无形、混沌一片之弊,因而也就无法给人更高的美感——和谐有序的形式感。恰在这里,艺术——诗的艺术所具有的形式美与规范性显示了对自然的优胜。诗人在他的创作中可以运用其艺术装备,赋予散漫自然的东西以凝定的形式和确定的秩序。这样他也就把自由无序的自然世界提升到了和谐有序的审美境界。而且,诗人还可因难见巧,因小见大,以有限表无限,以有形传无形,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和“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象外之象”的境界。这些都是诗的艺术之能事。对此,冯至用椭圆的水瓶和飘扬的风旗这两个形象的比喻作了生动的说明。那“泛滥无形的水”不正是在椭圆的水瓶里“得到一个定形”吗?这一有限的“定形”虽然不具有那无限的水世界本身的深度和广度,但却比它更富于形式的美,而且我们也不妨由小见大,从一滴水来领略大海的风味,从这个意义上说,诗的艺术的表现力是不可低估的。正如冯至所歌咏的,它不仅能表现那些可感觉到的“光”与“声”,而且还“象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比如人的微妙难测的“心意”。

有人说,艺术创造是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这是不错的。由于被表现的对象世界是散漫无形和自由不羁的,因此表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充满困难和对困难进行斗争的过程。也因此,表现的成功也即意味着艺术对自然的征服、规范对自由的胜利。在这里,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艺术形式就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冯至这首论诗诗给人的一个突出的印象,就是他对形式规范的价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这和浪漫主义的诗学观念适成对照。可以说,占据浪漫主义诗学中心的是自由的观念——感情(感性)的自由和表现的自由。在浪漫主义者看来,一任激情的自由流露,就是好诗,而无需乎艺术的经营和形式的约束。“所有的好诗,都是从强烈的情感中自然而然地流溢出的”——华兹华斯如是说。“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郭沫若不无骄傲地宣称。因此,对艺术形式——比如格律和结构等的忽视以至于轻视,是浪漫主义者的通病。在这种轻视中暗含着一种对艺术创作中自由与约束的关系的机械理解:感受的自由似乎必然要求表现的自由。但冯至的理解却有所不同。事实上,在冯至对表现与被表现的关系的辩证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自由与约束的辩证关系的揭示。冯至并不否认被表现对象的自由性:水的“泛滥无形”、“光”、“黑夜”、“草木的荣谢”以及“奔向远方的心意”之难以把握,即表明了被表现的对象(外在的自然和内在的情思)是自由不羁的。冯至的深刻之处在于他认识到,被表现的对象世界的自由不羁恰恰意味着,只有借助具有规范和约束功能的表现形式,赋予自由的对象世界以凝定的形态和有序的结构,才能使难以表现的对象世界转化为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世界。因此,没有形式的规范和约束,艺术表现是不可能成功的。对此,冯至在这首论诗诗中着意加以强调。诗的一开头,冯至就用水瓶与泛滥无形的水暗喻诗歌创作中表现形式与被表现的对象,“定型”一句则象征了艺术表现的成功,而这种成功恰是通过表现形式对被表现对象的征服和规范才得以实现的。结尾三句——“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又以一个明喻,将开头三句中的观点推进了一步,加深了一层,从而使我们对艺术形式的表现功能以及自由与约束的艺术辩证法,有了深刻的印象。

冯至的这种艺术思想与西方古典美学大师以及一些现代主义大诗人的见解是相通的。康德曾针对当时的“新派领袖”——“狂飚突进”中的代表人物——否定一切艺术规范的偏颇而特别强调说:“在一切自由的艺术里,某些强迫性的东西,即一般所谓‘机械’(套规),仍是必要的(例如必须有正确的丰富的语言和音律),否则心灵(在艺术里必须是自由的,只有心灵才赋予作品以生命)就会没有形体,以至消失于无形。”(《判断力批判》第43节)由“狂飚突进”转入古典的歌德,更是精辟地揭示了艺术创作中自由与约束的辩证法——……

谁要伟大,必须聚精会神

有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

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

对此,冯至非常认同,也曾在40年代的一篇文章中引用过歌德的这句名言。现代主义大诗人如艾略特、瓦勒里、里尔克等都不约而同地倾向于某种古典主义的节制,肯定形式规范的创造功能。针对浪漫主义过分自由散漫的诗风,艾略特甚至断言:“艺术之中无自由”,比如,“就是在那最自由的诗的花幔后边,也要有些简单的音律的精魂在潜行”。里尔克则一反浪漫主义的漫无节制和激情袒露而回归古典的节制和含而不露的凝重,所以冯至赞扬他“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从浩无涯涘的海洋转向凝重的山岳”(《里尔克——为十周年祭日作)》。不待说,在冯至的这首论诗诗中有着上述诸大师的思想回声。

冯至把他的《十四行集》的最后一首用来表达其诗学观念,这显然有自我说明和自我总结的意味。十四行体是一种格律谨严、章法讲究的外来诗体,自新月派的孙大雨以来,不断有人试作,但这种尝试颇遭非议。冯至在创作其《十四行集》时不可能不感受到这种非议的压力,因此他在这首十四行中特别强调了形式规范对艺术表现的积极效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自我解释。在《十四行集》的“再版自序”中冯至又补充说,他之所以运用十四行体,“纯然是为了自己的方便”。这谦虚的自白颇值得玩味:如果一种格律谨严的诗体恰好给深广的情思之表达以“方便”,那么浪漫主义者无条件的自由崇拜就值得怀疑了。事实上,中国新诗发展到三四十年代,浪漫主义的感情泛滥和散漫无形已再难姑息了,而形式建设的迫切性和感情控制的必要性亦成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冯至如此郑重地强调形式规范的价值,其意义显然超出了自我说明的范围。我想即使对于今天以至于今后的诗歌创作来说,冯至在这首诗中所揭示的表现与能表现、自由与约束的辩证观点,仍然不无警策和启发作用。如若不信,请听纪德的警告:“艺术产生于约束,成长于斗争,而死于自由。”

(解志熙)

同类推荐
  • 暗香

    暗香

    这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四十年代出生的铁路技术高级工程师周桂欣的一生。小说从他考上江南理工大学讲起,以他与失散多年的初恋情人夏丹的重逢作为结尾,讲到了他与孙教授的师生情、与夏丹的恋情、与家人的亲情,以及与童养媳即后来的妻子张翠翠的情感纠葛。
  • 我被封杀的抒情

    我被封杀的抒情

    大岛渚是与黑泽明、小津安二郎齐名的国际巨匠导演,日本新浪潮电影领军者,作品屡获戛纳电影节、日本电影学院奖等大奖。大岛渚用细腻而深刻的文字,展现了他银幕之外的另一个世界,无论是与妻子的爱情故事,还是与友人的前尘往事,在他笔下都深情款款,极富诗意。
  • 文学史理论

    文学史理论

    本书以历史美学的文艺学方法为指导,汲取现当代外国文艺学新方法,从文学史研究的对象和性质、文学史研究的方法、文学史的时间之维与分期、文学史的文体分类及其流变、文学史的文本与人本、文学史与创作主体的心态、文学史与文学的传播、文学史与文学史料、文学史著的形态等多个维度对文学史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作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探讨文学史家如何以自己的文学观、文学史观去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学史。
  • 平生最爱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平生最爱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性德全集》以康熙三十年刊刻的纳兰性德的文集《通志堂集》为基准,另有补遗。本书《平生最爱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收录了纳兰性德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并由专家对其做了精心注释,版式精美,是纳兰迷值得珍藏的精品。
  • 活色生香话水浒

    活色生香话水浒

    《水浒传》的故事家喻户晓,人们大多耳熟能详。但您知道那108条好汉绰号的来历吗?他们的绰号与他们的性格是否有关系?里边都含有怎样的寓意?与他们的人物命运和性格发展是否有照应?这些人的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翻版?他们对现代社会的我们有何启示?看了这本《活色生香话水浒》,您就都会释然。
热门推荐
  • 抗日之暴力军团

    抗日之暴力军团

    华夏闪电特种部队总教官雷战,重生抗日时期!他的到来,让小鬼子闻风丧胆!他的存在,让小鬼子寝食难安!他的名字,让小鬼子夜不能寐!他的队伍,杀小鬼子屠鸡宰狗!他,就是雷战,小鬼子眼中的恶魔!他,就是雷战,小鬼子眼中的杀神!“逆鳞——龙之逆鳞,触之必死!”“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 你没错,都怪我

    你没错,都怪我

    在记忆中,总有淡淡的橙子的清香,是她爱吃的橙子,是他不爱吃的橙子,是他。是他。
  • 重生田园锦绣路

    重生田园锦绣路

    女扮男装,顶门立户,护寡母幼妹,穿越而来成为了陆见安,带领家人走出了一条锦绣致富路。钱,我有。权,我家弟子有。夫君……那个谁你可是金大腿,只想做你的腿部挂件。某人:金大腿算什么,我做你一辈子的金饭碗,给你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新书《重生九零幸福攻略》已经开文,请大家支持鼓励。
  • 清风徐来楠楠语

    清风徐来楠楠语

    多年前,江思楠听闻一场青梅竹马,那个讲故事的人从此成为她的心头念想。后来,她才知,原来那个念想早已来到她身边。三个月前,她无意间救了一个男人,三个月后,这个男人告诉醉酒的她:“我是你老公。”她笑,暗喜自己捡到宝。酒醒之后,面对穷追不舍的男人,她避之不及。恋情被毁,气急败坏的女孩怒吼:“慕先生,井浅河深,齐大非偶。”他笑:“你只能属于我。”后来,慕先生发现强攻不行,改为智取,步步为营,徐徐诱之。她最终溃不成军。浓情蜜意之时,曾经旧爱归来,她主动退场,他说:“故事的结局由我定。”世人说她定是使了阴暗手段才能继续留在他身边,他嗤笑:“我若不让,谁能设计到我,我若想要,谁能拿走,我若不给,谁又能夺走。”【小片段】江思楠目光清冷的望着面色不善的苏溪雪,“苏小姐,他是我的丈夫,作为小三,你很光荣?”苏溪雪冷笑:“你也配?”江思楠淡淡道:“配不配我不知道,至少在法律上我们很相配。”苏溪雪“……”望着她气急败坏离开的身影,江思楠唇角溢出一丝苦笑……【可入坑】
  • 请真爱

    请真爱

    我们是一群精灵,一群发疯的精灵,一群即将吞噬整个星球的精灵!
  • 婚后的誘惑

    婚后的誘惑

    天,又黑了。向夕阳却没有一点睡意,她坐在沙发上,双手抱紧自己的双脚。夕阳抬起头,看着墙壁上的大钟。12点了……已经是半夜了,即使是再忙碌的工作也该休息了,可,她的却丈夫还没有回来。以往无论工作有多忙,潘凯易都会在八点前回家,然后让夕阳给他准备饭菜,再准备洗澡水。这两个多月来,潘凯易变了,他开始经常大半夜才回家,不然就是彻夜不归。这些举动当然让夕阳警惕起来。……
  • 重生之爆萌甜妻养成记

    重生之爆萌甜妻养成记

    上辈子锦瑟被那个顶着亲妈的名义却干着后妈之事的女人害死,临死之前才知道这辈子唯一真心实意对她好的竟是那个,她恨了二十多年、叫了二十多年“爸爸”却跟她毫无血缘关系的男人——顾华年。于是重生的锦瑟只有两个目标——拍死后妈和恶毒姐姐,报答真心对她好的顾华年。却万万没想到啊,这报答着报答着却把自己给赔进去了,谁来告诉她这邪笑着扑倒她的男人是谁……
  • 老西儿的孩子们

    老西儿的孩子们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科技局与教育局门挨门,两个单位之间隔了道土墙。墙这边的安洁爱上了墙那边的方东,两边的人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两家父母是很要好的同事。安洁爸爸出了车祸,拖累她妈妈没有享受到汉族女同志在藏工作的福利,回内地休养生产。安洁在拉萨出生后,安洁妈妈既要照顾老的,又要照顾小的,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方东妈妈主动帮忙照料安洁。方家没女儿,两个儿子都放在内地抚养,把安洁打扮成小仙女,围在身边蹦蹦跳跳,自然有她的乐趣。
  • 想做好孩子:《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想做好孩子:《哈利·波特》作者的魔法启蒙读本

    《想做好孩子》一书讲述了巴斯塔布尔家的六个孩子与他们的两个朋友之间的故事。他们在乡村暑期成立“好孩子”协会,想为大家做些好事,实际却做了不少让人哭笑不得的趣事,但孩子们也在充满欢乐与纯真的童年中逐渐得以成长。
  • 上清素灵上篇

    上清素灵上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