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0600000004

第4章 从《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序言》说开去

◎袁良骏

作者介绍

袁良骏,笔名袁万里、胡陵生。山东鱼台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主任,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鲁迅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有著作《鲁迅研究史》、《丁玲研究五十年》、《现代散文劲旅——鲁迅杂文研究》、《白先勇论》、《白先勇小说艺术论》、《香港小说史》等出版。

推荐词

一提起这两个光辉的名字,人们立刻会想起鲁迅写给瞿秋白的那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和瞿秋白的战斗友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佳话之一。一提起这两个光辉的名字,人们立刻会想起鲁迅写给瞿秋白的那副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也立刻会想起瞿秋白在艰难条件下、在白色恐怖中带病编选的《鲁迅杂感选集》以及那篇高度评价了鲁迅杂文、正确分析了鲁迅思想发展的《序言》。鲁迅和瞿秋白结识、交往的时间并不长,从1932年春末夏初他们第一次见面到1934年元月份瞿秋白离开上海去中央苏区,他们直接的往来至多不过两年。算上结识前和分别后的通信联系,总共也不过三年多的时间。然而,战斗的岁月和共同的理想却凝成了这两个共产主义战士的牢不可破的深厚情谊。瞿秋白在写给鲁迅的第一封信上有这样的话:“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这句话很可以作为他们的深厚情谊的写照。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同志不幸遇难后,鲁迅在万分悲愤之中,抱病为亡友、为先烈编集遗文,一部《海上述林》从编辑、排校到分送好友,成了鲁迅在世最后一年中的一件大事,直到他病逝前几天,还在为这件无法放下的工作辛勤劳瘁。鲁迅说过:“纸墨更寿于金石。”他正是抱着这样的心情来悼念亡友、传播遗文的。

关于鲁迅和瞿秋白的战斗情谊,新中国成立以来,杨之华同志在《忆秋白》(《红旗飘飘》第八辑)、许广平同志在《鲁迅回忆录》、冯雪峰同志在《回忆鲁迅》中都曾专章忆述过。另外一些与鲁迅、瞿秋白有过交往的革命前辈以及现代文学研究工作者、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也都发表过不少著述和文章。文化大革命前,人们从不怀疑鲁迅和瞿秋白战斗友谊的真实性,人们只是在崇仰与怀念的意义上谈起这段往事。但是,文化大革命中,瞿秋白同志一夜之间便由烈士变成了“叛徒”,瞿秋白与鲁迅的战斗友谊也顷刻变成了禁忌和污点。在一片鞭尸掘墓、鬼哭狼嚎的“讨瞿”声中,所谓《鲁迅批判瞿秋白》的材料也被某些人费尽心机、无中生有地制造出来了。这种对历史的公然歪曲、篡改和嘲弄让人愤怒和寒心!为此,在1978年10月于黄山召开的鲁迅研究会议上,我曾对这种历史的颠倒进行过“弹劾”。随后,在《鲁迅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文艺报》1978年第5期)一文中,我再次强调了鲁迅和瞿秋白的战斗友谊。但是,由于篇幅所限,文章未能引述更多的材料和展开充分的论证。不料想个别同志竟仍对明摆的历史事实妄生疑窦,说什么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未必正确,鲁迅对此文也未曾“首肯”,言下之意似乎鲁迅与瞿秋白的友谊被人为地夸大了。当然,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瞿秋白编选的《鲁迅杂感选集》和他写的《序言》都要进一步接受历史的检验。这个选本和这篇序言的科学评价都不是不可以讨论的。但是,历史事实也是不容许歪曲的。为此,重述一些本来人所共知的情况似乎也成了必要。

鲁迅如何看待《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这首先要看这篇《序言》是怎样写成的。不妨先看看杨之华同志的回忆:

秋白同志写《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在一九三三年四月初,地点是在上海北四川路底日照里十二号的亭子间里。

这个小小的亭子间是鲁迅先生亲身替我们租来的……

鲁迅几乎每天到日照里来看我们,和秋白谈论政治、时事、文艺各方面的事情,乐而忘返……

秋白认为有必要为鲁迅辨明是非,给鲁迅一个正确的评价……有责任号召大家向鲁迅学习……(《<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怎样产生的》,《语文学习》1958年第1期)

这便是瞿秋白同志写作《序言》的背景和动机。至于具体的写作情况以及鲁迅先生对文章的反映,杨之华同志也作了生动的忆述:

秋白着手这项编选工作的时候,为了避开敌人的追逐和邻居的怀疑,白天就装病,躺在床上仔细地阅读鲁迅的作品,到夜深人静,才起来伏在一张小方桌上一口气地赶着写。他一连写了几个晚上。鲁迅有一次来我们家看到这篇序言,非常高兴,带着感激的心情对秋白说:“你写作的环境比我坏得多。”(同上)

在《忆秋白》一文中,也有着与此基本相同但却更为细致的描述:

他一连三天,白天装生病,在床上看完鲁迅杂感,第四天晚上开始执笔写,一连几个晚上写成了。鲁迅看了很满意,从他沉默的眼光和轻松的微笑里,露出了他在检讨自己思想发展的过程,诚意接受秋白对他的批评和鼓励,忘记了香烟头烧着了他的手指。

关于上述情况,许广平同志和冯雪峰同志也都有类似的忆述。许广平同志说:

在动笔之前,秋白同志曾不断向鲁迅探讨研究,分析鲁迅的代表时代的前后变化,广泛披览他的作品,当面询问经过。秋白同志是怎样严肃地对待这个论断!写出之后,鲁迅读了,心折不已。“只是说得太好了,应该坏的地方也多提起些。”(《秋白同志和鲁迅相处的日子》,《语文学习》1959年第六期。)

冯雪峰同志也说:

对于《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这篇论文,鲁迅先生是尤其看重的,而且在他心里也确实发生了对战友的非常深刻的感激,因为秋白同志对于杂文给以正确的看法,对鲁迅先生的杂文的战斗作用和社会价值给以应有的历史性的估计,这样的看法和评价在中国那时还是第一次……

又说:

鲁迅先生对秋白同志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这篇文章,最有所感受的,据我理解,还是批评和分析到他前期思想上的缺点的地方……他说:“分析的是对的,以前就没有人这样批评过。”他说话时候的态度是愉快而严肃的,而且我觉得还流露着深刻的感激的情意。(《回忆鲁迅·关于他和瞿秋白同志的友谊》)

文化大革命前,即使在冯雪峰同志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之后,大家并未对包括冯雪峰同志在内的上述回忆发生过任何怀疑。因为问题很清楚:所有这些回忆是那样的逼真和吻合,而这些同志和鲁迅、瞿秋白的关系又是那样的亲密!上述回忆告诉我们:对于瞿秋白同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先生不仅是“首肯”的,而且充满着战友的感激!

但是,有人却对这些忆述置若罔闻。他们说:“鲁迅对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序言》的看法,是有鲁迅自己的文字留存的,见鲁迅1933年3月20日、4月5日、4月13日、4月20日、4月26日致李小峰信以及1936年5月15日致曹靖华信。在鲁迅亲自写下的文字中,我们看到许多对瞿秋白肯定和怀念的记载,却查不到对瞿秋白那个论点加以‘首肯’的任何表示。”(《文艺报》,1979年第4期第44页)

读了这段文字颇让人大惑不解。我们不妨向这位从“鲁迅亲自写下的文字中……看到许多对瞿秋白肯定和怀念的记载”的同志请教一声:这些“肯定和怀念”当中包括不包括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在内?如果不包括,那么,反对这篇《序言》的“表示”又在何处?如果包括,那么,又怎能排除《序言》关于鲁迅思想发展的那个基本论点——“从进化论跃进到阶级论”呢?一边说“看到许多对瞿秋白肯定和怀念的记载”,一边又说“查不到对瞿秋白那个论点加以‘首肯’的任何表示”,莫非鲁迅是在否定瞿秋白那篇《序言》的基本论点的同时写下了他对瞿秋白的“许多”的“肯定和怀念”吗?实际上,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鲁迅对瞿秋白的“肯定和怀念”不仅包括《序言》(当然也包括它的那个基本论断)在内,而且《序言》(以及它的那个基本论断)还是十分突出的组成部分。人们只要去细细一读那些“留存”下来的“鲁迅自己的文字”,问题就会看得十分明显。就说鲁迅写给李小峰的那几封信吧。个别同志虽似持之有据地点出了这几封信,可这几封信凡是涉及瞿、鲁关系之处,无一例外的都是专谈《序言》的。李小峰是北新书局的老板。而北新书局又几乎操有鲁迅著作出版的专利权。鲁迅先生为了使瞿秋白同志编选的《鲁迅杂感选集》(包括那篇《序言》)得以及时出版,而又不致影响北新书局的出版业务,特地先期与李小峰联系,提出了让北新出版这个《选集》的建议。鲁迅说:

有一本书我倒希望北新印,就是:我们有几个人在选我的随笔,从《坟》起到《二心》止,有长序,字数还不一定。因为此书如由别的书店出版,倒是于北新有碍的。(1933年3月20日致李小峰信,《鲁迅书信集》第362页)

这里的“有一本书”,就是瞿秋白同志正在编选的《鲁迅杂感选集》。但是,由于瞿秋白同志的身份无法公开,而且还要严防泄露编选者的秘密,鲁迅故意把编选者说成为“我们有几个人”。我们知道,李小峰虽然是鲁迅很熟的朋友,但他只是一个出版商。他虽然热心出版事业,但他并未与共产党人有任何联系。即使他满心赞助共产党人的活动与事业,出于安全考虑,鲁迅也没有必要把瞿秋白编选的底儿交给他。既然鲁迅把编选者说成“我们有几个人”,暗示全系自己人,那么,很自然,他也就完全不必要对这个选本及其序言发表什么“首肯”或反对的意见了。如果说,这封看似平常的信中饱含着对瞿秋白的“肯定和怀念”,那么,这个“肯定和怀念”不恰恰是通过对瞿秋白同志编选工作及其“长序”的关切、支持和肯定表现出来的吗?!如果抽去了对这个编选工作及“长序”的关切、支持和肯定,那么:对瞿秋白的“肯定和怀念”还到哪里去寻找?

鲁迅对瞿秋白同志《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序言》的关切、支持和肯定还无一例外地充分表现在写给李小峰的另外几封信中。在同年4月5日的信中,鲁迅说自己想先送编者“一注钱”,由自己“将来此书之版税中扣除”,4月13日的信中,鲁迅说“编者似颇用心”,而且“此书一出”,他的那些杂文的“单行本必当受若干影响”;4月20日的信中,鲁迅建议将“十七万余字(连序一万五千在内)”的《杂感选集》改为横行排印,以节省篇幅,“便于翻阅”;4月26日的信中,鲁迅更是正面肯定了《序文》:“序文……内中有稍激烈处,但当无妨于出版”。在此信中,鲁迅为了消除李小峰可能产生的顾虑,以保证《选集》和《序言》的尽快出版,有意点名“有颇激烈处”但又打了保票:“当无妨于出版”凡此种种,都在表现鲁迅为了《选集》的出版所做的周密的考虑以及呕心沥血的努力。

其实,鲁迅对《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序言》的关切、支持和肯定不只表现在书信中,在《鲁迅日记》中也有虽属简约但却同样重要的记载:

“下午得小峰信并本月版税泉(即钱——袁按)二百。付何凝(即瞿秋白)《杂感集》编辑费百。”(1933年4月21日)

“校《杂感选集》起手。”(1933年5月7日)

“夜校《杂感选集》讫。”(1933年6月16日)

“以《选集》编辑费二百付疑冰(即秋白)。”(1933年7月10日)鲁迅不仅对《鲁迅杂感选集》及其《序言》的出版十分关心,而且亲自校对,完全像对待自己的其他著述一样。

如果看看鲁迅对自己思想发展道路的认识和分析,更可以发现和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先于《序言》一年的《三闲集·序言》中,鲁迅这样写道:

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一言以蔽之,不就是:“从进化论跃进到阶级论”吗?

在晚于瞿秋白同志的《序言》一年的《答国际文学社问》一文中,鲁迅又这样写道:

先前,旧社会的腐败,我是觉到了的,我希望着新的社会的起来,但不知道这“新的”该是什么,而且也不知道“新的”起来以后,是否一定就好。待到十月革命后,我才知道这“新的”社会的创造者是无产阶级,但因为资本主义各国的反宣传,对于十月革命还有些冷淡,并且怀疑。现在苏联的存在和成功,使我确切的相信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不但完全扫除了怀疑,而且增加许多勇气了。(《且介亭杂文》)

一言以蔽之,不同样是“从进化论跃进到阶级论”,而且坚信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要实现吗?总之,鲁迅的这些论述和瞿秋白《序言》的那个基本论点都是一致的。既然如此,难道不可以说鲁迅对瞿秋白《序言》的基本论点表示“首肯”吗?

总之,有案可稽的大量事实表明:鲁迅先生对于瞿秋白同志在《鲁迅杂感集》、《序言》中所提出的那个著名论断是“首肯”的。“首肯”的原因,是这个论断符合鲁迅的思想发展的实际。正因为如此,鲁迅才把瞿秋白视为人生难得的知己,也正因为如此,鲁迅与瞿秋白的战斗友谊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现代革命史上的一段千古流芳的佳话。

§§第二章 尽在不言中

同类推荐
  • 茶馆

    茶馆

    茶馆老板王利发一心想让父亲的茶馆兴旺起来,为此他八方应酬,严酷的现实却使他每每被嘲弄,最终被冷酷无情的社会吞没;经常出入茶馆的民族资本家秦仲义从雄心勃勃搞实业救国到破产;豪爽的八旗子弟常四爷在清朝灭亡以后走上了自食其力的道路。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 海边有座红房子

    海边有座红房子

    《读·品·悟相约名家冰心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海边有座红房子》收入相裕亭短篇小说十余篇。所选之作,散见于国内各大报刊。作者的这一组短篇小说,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时代精神。《读·品·悟相约名家冰心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海边有座红房子》中既有作者青春岁月中的浪漫情怀,又有现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既有好读好玩的情趣故事,又有清新隽永的语言意境;既折射出都市的焦灼和浮躁,又蕴藏着乡村的醇厚情感……读来赏心悦目,荡气回肠,回味无穷。
  •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爱的毒药

    这套书阵容强大,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由100个当代小小说作家一人一册的单行本组成,不愧为一个以“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为宗旨的小小说系统工程。我相信它的出版对于激励小小说作家的创作,推动小小说创作的进步;对于促进小小说文体的推广和传播,引导小小说作家、作品走向市场;对于丰富广大文学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的人文精神世界,提升文学素养,提高写作能力;对于进一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 慧卿思语

    慧卿思语

    《慧卿思语》共四章,里面记载着作者对亲情、友情、生活、自然的点滴思考与感悟。作者将多年生活、工作的记忆点滴,罗列成文,内容涵盖幸福和快乐、感动和忧伤、相遇和别离等诸多情感经历。
  • 曹禺探知录

    曹禺探知录

    《曹禺探知录》是作者田本相多年对曹禺研究的相关文章的结集,也是对曹禺及其剧作的探知的记录。《曹禺探知录》分为七个部分,即从相关曹禺研究的论文,曹禺剧作的演出剧评,与天津读者谈曹禺,曹禺学术会议开幕词,怀念曹禺,曹禺论作序言,到创作纪念曹禺的剧作《弥留之际》。作者详细阐述了曹禺研究的三个阶段,即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讨论他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的成就;诗化现实主义;纪念曹禺的百年诞辰时,以“伟大的人文主义艺术家”来概括曹禺的成就,以及纪念文章。
热门推荐
  • 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故事

    培养青少年思维能力的故事

    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成长又是一种幸福,它是人生中的一分财富、一种感悟,让我们在成长中激励自己,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如何适应社会,在复杂的成长环境里生存、发展,让生命既充满阳光和雨露,也承受义务和责任,是每一个未成年人必须面对的课题。《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愿陪同青少年朋友快乐成长,打造成功的健康、理想、阳光的人生。
  • 与神为友

    与神为友

    来吧,坐下来聊聊天,让我们成为朋友。终于不再孤单,需要帮助时永远不会孤立无援。婚姻终结、事业停顿、健康恶化,他曾一度游走在慢性抑郁症边缘。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在这本书里写下自己的故事。他小时候特别喜欢弹钢琴,遭到父亲无情扼杀;当厌班的情绪高涨时,意外被“绑架”;大火之后身无分文,求助前妻却被拒之门外,因一份特别的礼物,重启人生。如果说,《与神对话》像导师,帮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以及和这个世界、宇宙的关系,那么,这本书则更像是知己,娓娓道来,提供具体解决方法。他的故事,或许也是我们共同的故事,愿我们都能清醒地生活着。
  • 升天台

    升天台

    踏出家门的那一刻,李轩走上了一条他命中注定要走的路,这一路他看到了仙道会与七神教会的斗争,也看到了自己的过去与未来。
  • 崇祯大传奇(全三册)

    崇祯大传奇(全三册)

    揭开传奇皇帝崇祯掌权、用权、失权的全部细节!导演尤小刚亲笔作序隆重推荐!政商必读!创业必读!历史爱好者必读!本书作者耗费10年心血,将史料化为精彩纷呈的历史小说,首次完整还原崇祯的传奇一生,让您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深入了解崇祯掌权后遭遇的所有危局、陷阱和诡计,失败的细节、教训和规律。本书作者查阅大量典籍史料,遵循史实,挖掘细节,历时十年,在迄今为止的文学作品中首次还原了一个最真实的崇祯,为您全面揭开历史上最勤奋的传奇皇帝崇祯掌权、用权、失权的全部细节。
  • 尖兵时代

    尖兵时代

    “什么?!「焚岚」拥有高止损技术?!”……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每个人各怀心思,权力才是宇宙间最大的奖品!谁赢了,就归谁!
  • 哭泣的石头

    哭泣的石头

    早上,艾富再在工地上突然病了,脸色苍白,口吐血沫,脑袋上又摔了个窟窿。一早上,艾富再在工地上突然病了,脸色苍白,口吐血沫,脑袋上又摔了个窟窿。这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山上环境太恶劣,谁也撑不了多久。刘德胜除了感到浑身冰凉疲惫外,还有一些自责,人都是他领上来的。最初老板只讲是上山开采基建石,上来才知道那是为了掩人耳目,明里采石,暗中寻找一种坚硬的彩色结晶碳体,俗称宝石。倘若运气好,挖出彩钻也不算稀奇事,泰勒山产宝人尽皆知。不过,宝石作为稀有矿藏,明禁私采,然而利益之下,难免官商暧昧,各取所需,找个理由干你的就是了。
  • 老婆不认账

    老婆不认账

    “咚”,她的身子从二楼的阳台直直的向一楼飘下再,狠狠的滚落到地面,那一身洁白的晚礼服,顷刻间被腿间汩汩而下的鲜血染红在父亲逝世的当天,她亦失去了腹中的孩子虚幻的婚礼,她是演女一号的演员,却不是他的心底明月一次次善良的退让,一次次的忍辱成全,换来不是真情的对待,而是欺骗,背叛,侮辱四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她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单纯的路雪一枚七元钱的螺丝帽,套住的究竟是谁的一生?林浩泽说:如果,真有生生世世的轮回,前世,我们有着怎样的传说,来生,我们又该继续怎样的故事?这是一个三生三生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一生一世一夫妻的爱情传说。
  • 重生之嫡女狂妾

    重生之嫡女狂妾

    “大姨娘,这是主子特意吩咐老奴寻了好几家药房为您寻来的药材。听说大姨娘您近日来精神不济,好歹主子也是您的亲妹妹嘛……不过,主子也怀了好几个月的身孕了,就不能亲自来给您送药了,只能打发老奴来,大姨娘可不要介意啊……”王嬷嬷不停地动着嘴皮子,极为顺畅伶俐地把这番话说出来,那两双细小的眼眸里却折射着烁烁的精光,还隐现着一丝丝的鄙夷与轻视。看样子也是病入膏肓活不久了,二小姐虽在将军……
  • 聪明人必算的七笔人生账

    聪明人必算的七笔人生账

    人生之所以复杂,在于每个人都有一个账本,七笔账日呈列其巾,交缠繁复、得失难述,正是这一笔笔账日透视着你的人生收支。现在,你可以从这本书开始,把这一笔笔的人生账算清楚、算漂亮。
  • 爱情只剩七秒

    爱情只剩七秒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金青林对任何事物都只能记忆七秒钟,七秒钟对人来说真的是太短太短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