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0400000004

第4章 偷自行车的人

意大利影片 1948年摄制

导演:德·西卡

编剧:柴伐梯尼、德·西卡等

主演:马奇奥拉尼(饰安东)

斯塔尤拉(饰布鲁诺)

“影片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失业和贫困笼罩着罗马。职业介绍所人满为患,每个人都要为生存而艰辛拼搏。这天,安东幸运地得到一份张贴海报的工作,附加条件是要自备一辆自行车。安东又喜又忧,因为自己的自行车早已进了当铺。为保住这份得来不易的工作,他妻子将家里所有的床单打包拿去典当,这才勉强赎回了那辆自行车。

次日清晨,安东的儿子布鲁诺早早起来擦好了车,妻子准备好早餐,安东穿上工作服,在全家人的喜悦中离家上班去了。他领到一大捆电影海报,骑着自行车到大街上张贴。不料厄运骤降,正当他专心致志地爬上墙头干活时,一个盗窃团伙盯上了他停靠在墙脚的自行车,其中一人偷了他的车飞快地骑车离去,另一个人阻挡安东的视线有意拖延时间。安东追了几步,眼睁睁看着偷车贼消失在车水马龙中。

安东立刻去警察局报案,警察告知他,警局不可能为了一辆自行车失窃而出动警力,让他自己设法寻找。失望至极的安东只好请朋友们帮忙,他们直奔罗马城里最大的旧货市场,因为那里是自行车买卖的中心,结果一无所获。安东带着布鲁诺又转到另一个露天市场碰运气,但一场阵雨冲散了自行车交易。父子俩站在屋檐下躲雨,突然,安东发现那个偷车贼在街对面和一个老乞丐交谈。安东冒雨冲了过去,偷车贼赶紧溜之大吉。安东不肯罢休,一路盯住那个老乞丐盘问,要他说出偷车贼的下落,对方却守口如瓶。

父子俩徒劳地走遍罗马的大街小巷,身体疲惫不堪,精神濒临绝望。此时,他们路过一处算命场所,祈求摆脱各种厄运的穷人在这里排成了长队。安东瞅准一个空档,怀着焦虑的心情向算命老妇人讨教。她问明缘由,闭目念念有词,而后莫测高深地向安东转述“神明预言”——“马上找到它,要不这辈子再也找不到了!”安东虔诚地付了算命钱,拔脚离开。说来也巧,父子俩再次与偷车贼狭路相逢。安东扭住他,一路推推搡搡地跟他到家。这里是贫民窟,周围很快聚集起一伙居民,七嘴八舌地替偷车贼开脱。偷车贼佯装头疼昏厥,他母亲大声为儿子叫屈。机灵的布鲁诺及时叫来警察,但经入户搜查,偷车贼家中赤贫如洗,未发现任何赃物,警察只能作完笔录了事。

安东带着儿子在街头徘徊,不知不觉来到体育场附近,球迷观赛的声浪一阵高过一阵。走投无路的安东恍惚中忽然闪过一个念头,他打发儿子先坐车回家,自己留在街边观察动静……说时迟那时快,安东拉过一辆停靠在路边的自行车,骑上去就走!他的动作慢了一拍,立即被车主发现。路人闻讯拦住安东纷纷痛斥,车主还狠狠揍了他一记耳光。在车站候车的布鲁诺目睹这一幕,哭喊着奔过来紧紧抱住父亲,替他捡起被打掉的帽子。车主本来要把安东扭送到警察局,看到布鲁诺伤心的样子便动了恻隐之心,挥挥手放走了安东。

暮色苍茫,父子俩在街上茫然无措地行走。安东辛酸的眼泪顺着脸颊淌下来,布鲁诺紧紧握住父亲的手,两个孤独无助的身影融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影片赏析”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重要代表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意大利作为战败国,经济凋敝,百废待兴。一批进步电影工作者积极关注社会民生,用电影来记录时代,形成了写实主义创作流派。本片编剧之一柴伐梯尼是这个流派的理论家,他提出一整套创作主张,其核心理念是“电影应当把日常纪事作为艺术功能,如实反映日常生活中的穷困、痛苦、不公正和伟大。应该给人一种印象,即摄影机对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和情景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选择,而是如实地把它摄入镜头”。柴伐梯尼还倡导说:“艺术家的任务不是要使人们为虚构角色的行为感动或愤怒,而是要使人们考虑自身的及别人的行为。也就是说,要在未经渲染的记录性事实里,发掘出深藏在里面的东西——人情的、道德的、社会的、经济的、艺术的意义。今天应该告诉观众,他们自己才是生活真正的主角。”这些原则在本片中得到忠实而完美的体现。

《偷自行车的人》叙事风格平淡质朴,围绕男主人公安东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一辆自行车被窃事件,展示一个普通小人物的辛酸遭遇。影片里出场人物众多,他们都是在社会最底层贫困线上挣扎的平民,包括那个偷车贼也是一贫如洗的穷人。安东的扮演者是位非职业演员,本人就是个失业者,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面临着窘困与焦虑,因而在镜头前的表演显得格外真实。在本片中,编导遵循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摒弃情节的虚构,对生活不加粉饰也不雕琢,显示了电影艺术家的诚挚态度和人道主义情怀。安东一家人的遭遇在当时并不少见,偌大的罗马城到处上演着类似的悲剧。职业介绍所门前涌动着失业人群,困顿和焦灼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为了一份工作望眼欲穿;在当铺里,打包的衣物堆成了山,成排的自行车将仓房塞得满满当当,不知有多少人在此“割肉”典当寅吃卯粮;衣衫褴褛的乞丐在大街小巷踯躅,流浪儿童四处游走;算命的巫婆忙不过来,人们排着长队用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请她预测未来,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虚无的神灵身上。这就是影片的背景,构成战后意大利社会的真实写照。

生活是残酷的,支撑人们活下去的全靠一份相濡以沫的亲情。本片着力渲染温暖的人伦感情,其中最经典的无疑是对安东父子感情的细腻描绘,随着情节进展,逐层展现父子俩朝夕相处的微妙关系。安东第一天骑自行车出门上班带着儿子疾驶,找到工作的欣喜之情一览无遗。当自行车被窃后,安东失魂落魄,忘记儿子在路口等候他回家。后来父子俩寻找自行车久无下落,安东一度情绪失控,粗暴地对儿子进行体罚,但他很快就后悔了,觉得自己对不起儿子,便答应孩子小小的要求,带他进一家餐馆吃饭。儿子非常懂事,始终像条小尾巴一样紧随父亲四处奔走,他虽然出不了多少力,但他的存在显然成为父亲的精神支柱。影片结尾时,父子俩手牵手消失在街道的人流中,这个开放性画面令人久久难忘。

新现实主义电影还提出“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去”的口号,冲破以好莱坞商业电影为代表的摄影棚生产方式的束缚,大大开拓了银幕空间的真实性与表现力。在本片中,几乎所有的场景都采用实景拍摄和自然光效,实现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拍摄视角基本保持平视,使影片形态酷似一部纪录片。正如美国影评家爱德华·默里所分析的:“影片中没有惊人的拍摄角度,没有出人意料的摇镜头,德·西卡同奥逊·威尔斯一样往往用长镜头表现情节,让摄影机耐心地记录那似乎是生活本身展开的情景,但他又有别于奥逊·威尔斯,不采用纵深的戏剧化构图。德·西卡的艺术是一种‘隐藏艺术’的艺术,他的风格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主题而不是引向风格本身。在《偷自行车的人》中,德·西卡交替使用固定摄影镜头、慢移动拍摄和慢摇拍镜头,这种技法的作用是让观众觉察不到制片的技巧。”此外,导演在场面调度方面注重画面的完整性,镜头之间的衔接很流畅,尽可能消弭人工的痕迹,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记录状态。纵观全片,仅有的一段快速蒙太奇切换出现在影片高潮场合,当安东迫不得已决定去偷车时,他紧张惶惑地在街边踱来踱去,几次迈步上前又退缩回来,镜头组接一反此前较缓慢的节奏,转为快速剪辑,同时配上节拍激烈的音乐,以此烘托主人公内心的矛盾与挣扎,音画对位丝丝入扣。

《偷自行车的人》开创了一种新的审美形态,编导排斥

戏剧性、传奇性等常规叙事手段,而采用“生活流”结构,将众多松散的情境围绕安东自行车失窃这一中心事件,按照生活的自然流程加以编排。这些情境相互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也未形成环环相扣的戏剧冲突,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独特风格,在平淡中见真情。编导着力表现生活的质感,并不像商业片那样追求廉价的煽情效果。片中有两个场面发人深省:一个场面是安东跟随警察来到小偷家里搜查赃物,目睹那户人家穷得家徒四壁,不觉生出同情心,无奈之下放弃了进一步追究的念头。另一个场面是安东偷车被当场抓住,失主看到安东儿子楚楚可怜的样子动了恻隐之心,最后也放了他。然而,安东的人格尊严在大庭广众尤其在儿子面前已丧失殆尽,他的获释很难说是一种幸运。

新现实主义电影坚持“以客观反映生活”为宗旨,但从文艺创作规律来看,不带任何主观色彩的“纯客观”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每一部作品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都会留下创作者思想感情的烙印。《偷自行车的人》在素材选择中是有所取舍、有所概括的,寄寓了编导的用意。在安东父子奔走全城寻找自行车的过程中,同时带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以及移步换景式的社会环境,诸如职业介绍所、典当铺、电影广告墙、旧货市场、工会俱乐部、警察局、贫民窟、教堂、餐馆、妓院、算命摊点等场所,将战后意大利社会众生相鲜活地反映出来。影片中有不少纪实画面意味深长,例如安东去典当铺赎回自行车,他的目光透过当铺窗口在一层层货架上移动,眼神中掺杂着失去床单衣物的无奈和即将取回自行车的一丝兴奋,这个长镜头同时还透露出民不聊生、典当兴旺的社会现状。又如,作为罗马平民交通工具的公交车,无论晨昏都拥挤不堪,站台上一直排着长长的队伍,勉强挤上车的人大半个身子悬挂在车厢外,挤不上车的人则大声诅咒,这些流动不息的生活场景构成主人公生活的背景,传达出特定时代的社会氛围。影片编导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充分表达对失业群体的同情与关爱,表达对社会弊端的思考,以及对美好人性的肯定,在忧伤的基调里蕴涵着某种向上的力量,显示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特有的魅力。

本片导演德·西卡(1901-1974)是新现实主义阵营的主将,他和柴伐梯尼合作编导了著名的“四部曲”,即《擦鞋童》(1947)、《偷自行车的人》(1948)、《好人托托》(1950)和《温别尔托·D》(1951),因真实地反映了意大利社会现实、真切地刻画人性而获得高度评价。1958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世界博览会电影节上,由来自26个国家的117名电影史学家组成专门委员会,通过投票首次评选出“电影问世以来12部最佳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荣居第3名。

(廖海波)

同类推荐
  • 谈影唯缺颂红妆:摄影阅读手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谈影唯缺颂红妆:摄影阅读手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从菲利斯·比托、约翰·汤姆森到卡蒂埃-布勒松、威利·罗尼、寇德卡,再到维诺格兰德、严莫凡、张乾琦;从美国FSA纪实运动到法国《VU》杂志启动的视觉新闻时代;从摆拍摄影、街头摄影、新画意摄影到非洲后殖民时代摄影;从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被摄史到玛格南图片社的印片条……本书选择过去百余年间国际上30余本重要摄影家、摄影运动、摄影现象与摄影史的代表性作品集,综合运用东方学等当代学术工具,以开阔的国际视野,通过深度个案研究揭示摄影从技术到艺术、从介质到观念、从经典到当代、从照片到影像的演变历程,并梳理了其背后引导和影响这一转变的社会思潮、技术革命以及艺术/个性因素。
  • 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

    美化生活的装饰艺术

    装饰艺术是指依附于某一主体的绘画或雕塑工艺,使被装饰的主体得到合乎其功利要求的美化。全书呈现的装饰艺术也是美化了生活,其内容从《欧美各国的装饰艺术》、《美国的装饰艺术》等多国方面的装饰艺术。
  •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

    《钢琴欣赏十八讲》从17世纪巴洛克时代开始,记述了钢琴音乐三百年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们性格各异,但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于是,钢琴音乐史出现了截然相反的现象,一种是传承,另一种则是颠覆。这两种现象影响了音乐的发展轨迹,也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当中,音乐才层层演进,成为今天我们听到或看到的模样。
  •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刘旭编著的《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为丛书之一,生动介绍了先秦、秦汉时代的戏曲,宋金杂剧、宋元南戏、恢弘元曲、明代戏曲、清代戏曲等曲艺艺术。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音乐史学探求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音乐史学探求录(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以新的史料与视角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新音乐运动、左翼音乐、抗战音乐、秧歌运动,萧友梅、黄自、黎锦晖等老音乐家,田汉、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的业绩,《国歌》、《黄河大合唱》、歌剧《白毛女》、《哀乐》等的创作与演出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新的解读。作者坚持唯物主义的立场,在书中贯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努力发挥音乐史学研究的正能量。
热门推荐
  • 本王

    本王

    一个女老大带着三小弟,走遍八荒六合十四界。到哪儿哪儿不安生,总是惹出滔天大祸!俗称的混世魔王!
  • 绝品少年高手

    绝品少年高手

    山村少年夏飞,从小被几个脾气古怪高手收养,学了一身莫名其妙的本领,也被熏陶成世界观迥异于常人的怪胎。某一天,夏飞为了逃婚离开小山村,来到了晋海市。爆笑而热血的故事从此上演。新书《狩天帝》已上传,敬请关注。——我欲裂苍穹,灭神国,以圣人为奴,狩猎天帝!
  • 秘密花园

    秘密花园

    本书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场霍乱使性情乖戾的玛丽成了孤儿,她只得被送往远在英国约克郡的克莱蒙庄园生活。玛丽意外地在知更鸟的帮助下找到这个秘密花园的大门和钥匙,并认识了男孩柯林。在玛丽的帮助下,柯林感觉到了生活的温暖,在秘密花园里学会了奔跑和大笑。大自然的力量改变了一切,长年笼罩在阴霾之下的古老庄园及其主人也一同获得了新生。
  • 兔子的修仙奶爸

    兔子的修仙奶爸

    “喂!哪有兔子从蛋里孵出来的?”“什么?爸爸?我不是你爸爸!你认错妖了!”……“安泽啊,你女儿怎么这么瘦?”“可能...因为她只吃萝卜吧。”彗星袭来,灵气复苏,群仙乱舞,魔孽破封。……安泽:一边带女儿一边修仙,还得升级系统,拯救世界,我很累的...
  • 娱乐圈火爆天王

    娱乐圈火爆天王

    2005年,原本的横店小龙套捡到一个装满了未来影视资料的移动硬盘。然后他开始做音乐,搞综艺,拍电视剧,做电影,更是把自己打造成华娱的传奇巨星!他的电影票房攻陷全球,他的音乐风靡世界,他是世界娱乐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
  • 隐身侧写师

    隐身侧写师

    当人以自己的身份说话的时候,便越不是自己,给他一个面具,他便会告诉你事实。
  • 阅胥

    阅胥

    齐武宗康宁二十七年,安远侯褚阅逝,同年七月,死而复生。这是一个由小小的褚家、由人心的贪念、由数不清的恩仇与隐匿于童谣话本中的真实神话所堆砌起来的故事。庙堂高远,人心叵测,唯有缓步慎行,才可胥于高位。
  • 王的女人

    王的女人

    不想独霸皇上恩宠的妃子,绝对不是个好妃子!我要做的,就是朝着独占恩宠、横行六宫之路进攻!
  • 重生不晟

    重生不晟

    相亲路上,悲催折戟的青年,重回宁朝,誓要完成不剩的宏远。没有大志,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奈何,世事如棋,棋不妄动,棋盘自转,下一场被推动的人生。且看他如何在看似繁华,实则天下将乱的世界里,博一片天地,许一生痴心。
  •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

    《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内容简介:销售是一个靠嘴吃饭的职业,不会说话就做不好销售。良好的口才与沟通能力,是一名顶尖销售员成功的关键因素。口才是训练出来的,一分天资,九分努力。《每天一堂销售口才课》从如何开场、提问、处理客户异议、讨价还价、说服购买、促成成交等几个方面进行技巧性讲解,卓有成效地提高销售人员与客户沟通时的说话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