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2700000008

第8章 上篇 儒学之流贯千年 (1)

第三章 儒学之流贯千年 (1)

董钟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

著名的经济学家赵靖先生曾说:“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说,人类历史上我最佩服的三个真有其人的死人是:梁漱溟、董仲舒和释迦牟尼。”还说 “在中国国学的思想天空,站在云端上的是四个人:孔子是儒家创始人,董仲舒是儒学大师,朱熹是理学大师,王阳明是心学大师”。他认为,董仲舒是其中真正承先启后、开天辟地的人。孔子的作品难免粗糙不成体系,最早将儒家思想系统化的正是董仲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得儒学上升为官学,正式确立了它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统治地位。赵先生甚至说:如果没有董仲舒,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可能是一被埋没的小人物。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和“大一统”思想成为后世封建王朝统治的理论基础。他在人性的问题上主张德育和教化,与梁漱溟重礼乐、凡刑罚的态度是一致的。梁漱溟看到人性本善,所以主张以礼乐对人进行熏陶;而董仲舒也同样用礼乐来引导善,但同时也指出要用刑罚来对待恶。这一分歧源于对人性的认识不同。

董仲舒在人性的问题上,对先秦儒家的人性论进行了扬弃,既不同于孟子,也有别于荀子,提出了性三品说,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三性之中最上等的是圣人之性,“圣人过善”,其性“不可以名性”,圣人凭借生来而具的过善之性,无需教化,善是一种已经实现了的现实人格。最下等的是“斗筲之性”。董仲舒视之为“又不可以名性”而低于“万民之性”的下品之性,是纯恶之性。““斗筲之民”作为恶的化身,不具有任何成圣的可能。可见在这两类人身上,前者已成善,无需教化,后者教化亦无用,只能用刑罚来待之。所以教化的对象是 “中民之性”。“不以上,不以下,以其中名之”。其实就是说这类人身上有成圣或成恶的可能性。针对这些人,他提出了德育的主张,其德育包括“以义正我”、“以仁安人”、施“教化”、守“等级”、行“仁政”五个方面,其核心不离“仁”。

董仲舒提出的仁的法则是在爱人,不在爱我。

西周初年,营荡任齐国司寇。司寇在商代和西周初年是王朝的高官,其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等。那年,姜太公封到齐国,就问营荡治理齐国的主要原则是什么,营荡说是仁义。姜太公又问:如何实行仁义?营荡回答:仁者爱人,义者尊老。姜太公又问:如何爱人尊老?营荡说:爱人就是要爱自己的孩子,不要他出力,让他吃好的;尊老,就是要尊重自己家的老人,妻子岁数大了,丈夫要向他跪拜。姜太公一听气坏了,说:我要用仁义治理国家,你却用仁义来搅乱齐国。结果姜太公把营荡杀了。

董仲舒是赞成姜太公的做法的,因为要推行仁政,实现大一统,必定要把善心施及天下百姓,只爱自己亲人的人怎么可以为政?

他说:“昔者晋灵公杀膳宰以淑饮食,弹大夫以娱其意,非不厚自爱也,然而不得为淑人者,不爱人也。”

《左传》里有一篇文章写“晋灵公不君”:晋灵公不遵守做国君的规则,大量征收赋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他从高台上用弹弓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厨师没有把熊掌炖烂,他就把厨师杀了,放在筐里,让官女们用车载经过朝廷。此外还派人刺杀屡次进谏的忠臣赵盾。

董仲舒就直言说他“不爱人也。”这样的人哪有作为君主当有的仁义之心?这样的君主是自取灭亡。

他在《春秋繁露》里写道:王者爱及四夷,霸者爱及诸侯,安者爱及封内,危者爱及旁侧,亡者爱及独身。能够做到爱其他的诸侯,就能在诸侯中树立权威,成为霸主;能够把爱推广到四海之外,施及天下,那他就是王者;如果只爱自己封地里的人民,虽可保全,却难有大作为;如果只爱自己,那就是自取灭亡。可见,他的社会理想不独为君,不独为民,而是为天下的,也就是他所崇仰的大一统。

董仲舒这一思想对国家的大一统和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推而广之,中国人的睦邻友好、和平共处等外交政策也可以从这里找到哲学依据。赵靖先生在他所著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中说:“董仲舒的思想标志着儒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儒学作为维护一统封建帝国统治的主要意识形态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弦外听儒音

《春秋繁露》: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著作,体现了天下一统、宣扬“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天人三策:又称为《贤良对策》,汉朝经历了“文帝好刑名”,“景帝不任儒”,“窦太后好黄老”之后,终于迎来了有雄心建大汉的汉武帝,他令郡国举孝廉,策贤良,以此选拔人才,在这种背景下,董仲舒连上三策作答,这就是天人三策,其中心思想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熹:天理亦在人欲内

“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出来。随时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朱熹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理学集大成者,他的学说在当时的南宋虽然被认为是“伪学”,并且一再受到打压,但却在元明清三朝被立为正宗儒学。康熙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看了朱熹注释的《性理精义》后,在序中说,他读了这本书,“玩味愈深,体之身心,验之政事,而确然,知其不可易。”并且认为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因此说“康乾盛世”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朱熹治国思想的产物,丝毫也不为过。

朱熹的格物致知以“理一分殊”为基础。“总天地万物之理”的“太极”高于万物,分殊就是天地万物各自本于“理”且互不相同的理,也就是说花鸟鱼虫皆有“理”且各不相同。人想要通达最高的理,就应当先从万物身上去“格”,格就是推究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联系起来反复思考,不知不觉就达到了一定境界,在某一天豁然开朗,所以才有后来王守仁“格竹子”的故事。

人作为万物之一,也有自己的理,于是就有了一直为后世所诟病的话:“存天理,去人欲”。从字面上看,仿佛天理和人性是对立的,要求人绝情寡欲,也因此被后世所诟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结合梁漱溟先生的见解,就会发现他们原来不谋而合。

梁漱溟先生说:“合适者,他们的生活法恰合于生命之理之谓也……恰即是恰合生命轨则之谓。轨则是什么,就是调和,就是中。所谓调和与中在何处求,要在恰字上求,增减一点,偏邪一点,皆不对。要在恰好,要在恰中,因此生命才是顺,否则就是逆,就是戕害生命之理。”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过质或质过文,都不是圣人之道。

朱熹所说的“天理”指的正是人正常的要求;而“人欲”则指的是“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所以,朱熹说:“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出来。随时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他也并不是一概反对人的欲望:“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可见他和孔子一样,是承认“食色,性也”的,他知道人的合理欲求。但圣人之所以圣人在于:“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也就是说圣人能够做到文质彬彬,达中庸之道,这就是“天理”,而常人沉溺于“欲”中,就堕入了恶。

为了让人能够不为欲念所吞噬,所以才要“明天理”、“存天理”,“格物致知”正是朱熹提出的方法。康熙皇帝曾如此评论:“朱夫子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此后的圣人无出朱熹之右者。康熙皇帝本人爱好数学,格物致知带有科学研究的学术精神,因此他交口称赞本不足为怪,但是推崇如此之高,必然还有其他的原因,那就是朱熹的学问中藏有助于社会统治和江山社稷的道理。

同类推荐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花花世界不染尘

    花花世界不染尘

    当一朵花映入眼里,你看到了什么?一位真正的禅者,拥有比一般人更敏锐的触角、更犀利的观察力,能轻易遁入内心的各个角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看得清清楚楚。本书作者正是这样的一位禅者,他以一篇篇抒情短文,和我们分享他在这精彩世界的所见与体会。书中文字或许如作者自己所说,代表一个清理、重建内在花园的过程,又或许它们只是单纯的一杯好茶,等待有心人来细细品味,感受“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快意游走于花花世界的自在与潇洒!
  • 儒教简史

    儒教简史

    在当代学界“儒学是宗教”由任继愈先生首倡,在学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本书作者承任先生衣钵,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引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本书分十部分,以时间为序,详细讨论了不同时期儒教的发展及其特点,重点讨论儒教的改革和演变,资料翔实,论述精当,从中可见儒教发展、变迁的基本面貌,对管窥中国宗教发展有深远的意义。
  •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佛修大智,道养心性

    谈佛论道,目的是去除我们心灵上的杂念,智慧一旦在生活中发挥功用,则活泼自然,不受欲念牵累,让人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扭转人生危局。同时,有了佛道,就有了富有大千的生活,它如同山中的清泉,可以洗涤心灵的尘埃,用一颗平和清净的心,创造自己的事业,开创人生的辉煌。
热门推荐
  • 藏海诗话

    藏海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太乙金镜式经

    太乙金镜式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在印度之外”:印度海外作家研究

    共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赛特的生平和总体创作情况。第二章以《如意郎君》的思想内容为研究对象,指出这部作品对西方文化、世俗主义和宗教宽容、印度现代化发展以及中产阶级壮大等社会问题的看法。接下来的四章从空间、性别、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对小说进行研究。第三章从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切入,指出了作家虚构的布拉姆普尔城象征了50年代初期的印度,还分析了文本内部空间象征手法的运用。第四章从性别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如意郎君》中的男性和女性形象构建与更新一代人物所承载的象征意义。第五章重点研究《如意郎君》的叙事结构。第六章对赛特的本土语言与英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其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 美景奈何天

    美景奈何天

    契约婚姻,他杯中红酒如血般妖艳。齐太太厉害!祝我们相处愉快。阴差阳错,她芳心暗许却遭晴天霹雳。我原来是齐先生没选择的选择。暖甜都市&商战传奇,高级婚纱设计师的甜宠夺妻之战如此良辰,美景,我们切莫辜负。她是冷感的独身主义者,为了巩固父亲的事业,她嫁了。他是万千女性的梦中情人,为了塑造好男人形象,他娶了。她当他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他却在心里恨她入骨。所有的冷漠怪癖不过是为了吸引她的注意,所有的贴心关怀只为引她入笼,他设下一个个或乖张或甜蜜的陷阱,都是为了让她爱他。
  • 印第安酋长

    印第安酋长

    一条铁路将向西部延,“老铁手”来到印第安人领地绘制地图。在部落间的冲突中,阿帕奇人的酋长“好太阳”饮弹身亡,美丽的姑娘“丽白”为追求白人的文明与爱情却被白人杀害。年轻的酋长温内图踏上了复仇之路……异域的风情、独特的文化、险象环生的故事,揉神话、探险、悬疑和哲理于一体,这些构成了卡尔 麦小说的永恒魅力。
  • 网游之箭破天穹

    网游之箭破天穹

    玩玩网游练练功,谈谈恋爱赚赚钱,当一个小小的弓箭手开始认清这个世界之后,才发现自己不仅可以在网游里一手遮天,在现实里依旧可以只手蔽日
  • In the Shadow of the Glen

    In the Shadow of the Gl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月见塔

    月见塔

    据说,神居住在茅利乌斯,一座冰冷的天空之城里。他们创造了三个世界:表世界、中世界、里世界,这三个世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宇宙。在宇宙的中心——未知之地——矗立着一座巨塔,在这里,人可以看见茅利乌斯、看见神。然而有一日,新神诞生了,它们挣脱法则的束缚,并构造了一个新的法则。他们渴望成为神,替代古神,成为真正的神。这场神明的博弈中,身为古神造物的人类将会何去何从......
  • 秘方(中国好小说)

    秘方(中国好小说)

    马其林是一个平凡普通的小市民,和妻子在协和医院门口卖点日杂用品过日子,虽不大富大贵,却也过得安逸。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救济了一个农村来的小媳妇,小媳妇给了他们一个据说是能治血液病的药方。这个药方让马其林平静的内心起了波澜,他用这个药方鬼使神差的治好了一个老人的疑病血症,而这个药方同样也没能挽救一个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他的女孩子的病。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在外界越传越神不明真相的情形下,他决定利用这个药方到广西办厂,去赚更多的钱。最终他的药方没能救活他战友的病,也治不了身患癌症的自己的病。在生命垂危之际,回想他自从有了这个药方后经历有传奇式的浮虚的生活,他若有所悟,带着这个药方永远离开了人世。
  • 明伦汇编官常典风节部

    明伦汇编官常典风节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