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81500000003

第3章 伊琳娜的礼帽(2)

我在我的座位上调整了一下姿势,让自己坐得更舒服,也可能是为了更便于观察我右侧的这对男女。我承认此时我的心态有几分阴暗,就像喜欢看名人倒霉是大众的普遍心理一样。虽然伊琳娜不是名人,但我觉得她至少是个正派女子。看正派女子出丑也会让我莫名其妙地满足。我觑眉皱眼地左顾右盼,并希望萨沙过来看看他母亲现在这副样子。萨沙正专心地品味红肠,从我这个角度可以看见他小小的半侧面。我前排那三位“电动狮子狗”在睡过了一阵之后同时醒来。他们一经睡醒就又开始忙着吃喝,几乎买遍飞机上所有能买的东西。他们喝酒也不用酒杯,他们一人一瓶,嘴对着瓶口直接灌,间或也互相灌几口。他们的粗放顿时让伊琳娜和瘦子显得文明而矜持,如果你愿意也完全可以说是让他俩显得寒伧。当我想到这个词的时候,杯中酒已经让伊琳娜放松了,她和瘦子从有距离的闲聊开始转为窃窃私语,她脑后的发髻在椅背的白色镂花靠巾上揉搓来揉搓去,一些碎发掉下来,垂在耳侧,泄露着她的欲望。是的,她有欲望,我在心里撇着嘴说。那欲望的气息已经在我周边弥漫。不过我似乎又觉得那不是纯粹主观感觉中的气息,而是。前方真的飘来了有着物质属性的气息。

从这机舱的前部,走来了两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当我把眼光从伊琳娜的发髻上挪开,看见前方这两个男人,顿时明白那气息来自他们。至少是其中一人身上的博柏利男用淡香水。我对香水所知甚少,所以对这款香水敏感,完全是我母亲的缘故,她用的就是这一款。记得我曾经讥讽我母亲说,您怎么用男人的香水啊。我母亲说,其实这是一款中性香水,男女都能用。我想起母亲书架上《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对这位年轻时崇拜卓娅、年老时热衷博柏利男款香水的妇人常常迷惑不解。眼下这两位男士,就这架懒散、陈旧的飞机而言,颇有点从天而降的意味—尽管此时我们就在天上。他们年轻,高大,标致,华丽,他们考究,雕琢。打扮成如他们的,仿佛只有两种人:T型台上的男模和游走于五星级酒店的职业扒手。他们带着一身香气朝后边走来,腕上粗重的金手链连同手背上的浓密汗毛在昏暗的舱内闪着咄咄逼人的光。他们擦过我的身边,一眨眼便同时在机舱后部的洗手间门口消失了。

我的不光明的好奇心鼓动着我忍不住向后方窥测,我断定他们是一同进了洗手间而不是一个等在外边。在这里我强调了“一同”。此时最后一排空着的座位上,一个空姐正视而不见地歪着身子嗑着葵花子。显然,她对飞机上的这类行径习以为常。大约一刻钟后,我终于亲眼看见两个男人一前一后从洗手间出来了,其中一个还为另一个整理了一下歪斜的领带。我一边为我这亲眼看见有那么点兴奋,一边又为他们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利用飞机上如此宝贵而又狭小的洗手间将两个身体同时挤了进去感到气愤。啊,这真是一架膨胀着情欲的飞机,两位华丽男士的洗手间之举将这情欲演绎成了赤裸裸的释放。甚至连这赤裸裸的释放也变成了表演。因为半小时之后,这二位又从前方他们的座位上站起来,示威似的相跟着,穿过我们的注视,又一同钻了一次洗手间。

我所以用了“我们”,是因为当华丽男士经过时,伊琳娜和瘦子也注意到了他们。而瘦子的右手,在这时已经搭上了伊琳娜的左肩。过了半点钟,那只手滑至伊琳娜的腰。

过了半点钟,那只手从伊琳娜腰间抽出,试探地放上了她的大腿。

夜已很深,我已困乏之极,又舍不得放松我这暗暗的监视,就找出几块巧克力提神。巧克力还是我从国内带出来的,德芙牌。在国内时并不觉得它怎么好吃,到了俄罗斯才觉得我带出来的东西全都是好吃的。这时一直没有睡觉的萨沙也显出困乏地从前排站起来找伊琳娜了,他来到伊琳娜身边,一定是提醒她照顾他睡觉的。可当他看见伊琳娜正毫无知觉地和瘦子脑袋顶着脑袋窃窃私语,便突然猛一转身把脸扭向了我。他的眼光和我的眼光不期而遇,我看出那眼光里有一丝慑怒。那短短的几秒钟,他知道我知道为什么他会突然扭转身向我,我也知道他知道我看见了他母亲的什么。在那儿秒钟里我觉得萨沙有点像一个被遗弃的孤儿。我本是一个缺乏热情的人,这时还是忍不住递给他一块巧克力。对食物充满兴趣的萨沙却没有接受我的巧克力,好像我这种怜悯同样使他愠怒。他又一个急转身,捯着小步回到他那被置换了的座位上,坐下,闭了眼,宛如一个苦大仇深的小老头。

我偷着扫了一眼伊琳娜,她的头一直扭向瘦子,她没有发现萨沙的到来和离开。

过了半点钟,瘦子的手还在伊琳娜腿上。或者已经向上挪了一寸?它就像摆在她格子裙上的一个有形状的悬念,鼓动我不断抬起沉重的眼皮生怕错过什么。好一阵子之后,我总算看见伊琳娜谨慎地拿开它,然后她起身去前排照看萨沙。萨沙已经睡着了。也许是假寐,这使伊琳娜有几分踏实地回到座位上,瘦子的手立刻又搭上了她的大腿。她看了看复又搭上来的这只手,和瘦子不再有话。她把眼闭上,好像要睡一会儿,又好像给人一个暗示:她不反感自己腿上的这只手。果然,那只手像受了这暗示的刺激一般,迅疾地隔着裙子行至她的腿间。只见伊琳娜的身体痉挛似的抖了一下,睁开了眼。她睁了眼,把自己的手放在瘦子那只手上,示意它从自己腿间挪开。而瘦子的手很是固执,差不多寸步不让,就像在指责伊琳娜刚才的“默许”和现在突然的反悔。两只手开始较劲,伊琳娜几经用力瘦子才算妥协。但就在他放弃的同时,又把自己的手翻到伊琳娜手上,握住她那已经松弛的手,试图将它摆上自己的腿裆。我看见伊琳娜的手激烈地抵抗着,瘦子则欲罢不能地使用着他强硬的腕力,仿佛迫切需要伊琳娜的手去抚慰他所有的焦虑。两只手在暗中彼此不服地又一次较量起来,伊琳娜由于力气处于劣势,身体显出失衡,她竭力控制着身体的稳定,那只被瘦子紧紧捉住的充血的手,拼死向回撤着。两人手上的角力,使他们的表情也突然变得严峻,他们的脑袋不再相抵,身体反而同时挺直,他们下意识地抬头目视正前方,仿佛那儿正有一场情节跌宕的电影。

我累了。我觉得这架飞机也累了。

就在我觉出累了的时候,我看见伊琳娜终于从瘦子手中夺回了自己的手,并把头转向我这边。她匆忙看了我一眼,我用平静的眼光接住了她对我匆忙的扫视,意思是我对你们的事情不感兴趣。我听见伊琳娜轻叹了一声,再次把头转到瘦子那边。接着,她就像对不起他似的,活动了一下被扭疼的手,又将这手轻轻送进瘦子的手中。这次瘦子的手不再强硬了,两个人这两只手仿佛因为经过了试探,对抗,争夺,谈判,最终逃离了它们之间的喧哗和骚动,它们找到了自己应该的位置,它们握了起来,十指相扣。最后,在这个夜的末尾,他们就那样十指相扣地握着手睡了。这回好像是真睡,也许是因为伊琳娜终于让瘦子知道,一切不可能再有新的可能。

哈巴罗夫斯克到了。我没能看见伊琳娜和瘦子何时醒来又怎样告别,当我睁开眼时,他们已经像两个陌生人一样,各走各的。伊琳娜已经把属于她的各种袋子拿在手上,领着萨沙抢先走到前边到达机舱门口,就像要刻意摆脱瘦子一样。睡眼惺忪的旅客们排在他们后边,离他们母子最近的是莫斯科新贵,他早已打开诺基亚,高声与什么人通着什么话。然后是那两位华丽男士。一整夜的旅行并没有使他们面带疲惫,相反他们仍然衣冠楚楚,头发也滑腻不乱,好比蜡像陈列馆里那些酷似真人的蜡像,也使昨晚的一切恍在梦中。

八月的哈巴罗夫斯克的清晨是清凛的,如中国这个季节的坝上草原。走出机场,我呼吸着这个略显空旷的城市的空气,打了个寒战。旅客们互相视而不见地各奔东西,你很少在奔出机场的匆匆的人群中见到特别关注他人的人。我也急着寻找旅行社来接我的地陪,却忽然看见在我前方有一样熟悉的东西。伊琳娜的大帽盒,现在它被拿在那个瘦子手里。他走在我前边,正跨着大步像在追赶什么。我想起来了,伊琳娜的帽盒被存进瘦子的行李舱,而她在下飞机时把它忘记了。

帽盒使昨晚的一切又变得真切起来,也再次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紧跟在瘦子后面,看见他扬着手中的帽盒,张嘴想要喊出伊琳娜的名字,却没有发出声音。我想他们其实就没有交换彼此的姓名吧,这给他的追赶带来了难度。可是伊琳娜在哪儿呢?我在并不密集的人流中没有发现他们母子,他们就像突然蒸发了一样。又走了几步,在我前边的瘦子猛地停了下来,盯住一个地方。我也停下来顺着他的眼光看去:在停车场旁边,在离我和瘦子几米远的地方,伊琳娜正和一个男人拥抱,或者说正被一个男人拥抱。那男人背对着我们,因此看不清面目,只觉得他个子中等,体格结实,头颅显得壮硕,脖子上的肉厚,稍微溢出了衬衫的领子。伊琳娜手中那些袋子暂时摆放在地上,萨沙守在袋子旁边,心满意足地仰头看着他的父母。肯定是他的父母。

这情景一定难为了瘦子,而伊琳娜恰在这时从男人肩上抬起头来,她应该一眼就看见了帽盒以及替她拎来了帽盒的瘦子。她有点发愣,有点紧张,有点不知所措。在她看见了瘦子的同时我认为她也看见了我。她的儿子,那个正在兴高采烈的萨沙,更是立刻就认出了我们俩。他警觉并且困惑地盯着这两个飞机上的男女,好像一时间我和瘦子成了会给他们母子带来不测的一组同伙。一切都发生在几秒钟之内,来不及解释,也不应该出错。是的,不应该出错。我忽然觉得我才应该是那个为她送上帽盒的最佳人选,我很惊讶自己又一次当机立断。我不由分说地抢上一步,对瘦子略一点头算是打了招呼,接着从他手中拿过。准确地说是“夺过”帽盒,快步走到伊琳娜丈夫的背后,将帽盒轻轻递到她那正落在她丈夫肩上的手中。至此,瘦子,我,还有伊琳娜,我们就像共同圆满完成了一项跨越莫斯科与哈巴罗夫斯克的接力赛。也许我在递上最后这一“棒”时还冲她笑了笑?我不知道。我也看不见我身后瘦子的表情,只想脱身快走。

我所以没能马上脱身,是因为在这时萨沙对我做了一个动作:他朝我仰起脸,并举起右手,把他那根笋尖般细嫩的小小的食指竖在双唇中间,就像在示意我千万不要做声。可以看作这是一个威严的暗示,我和萨沙彼此都没有忘记昨晚我们之间那次心照不宣的对视。这也是一个不可辜负的手势,这手势让我感受到萨沙一种令人心碎的天真。而伊琳娜却仿佛一时失去了暗示我的能力,她也无法对我表示感激,更无法体现她起码的礼貌。就见她忽然松开丈夫的拥抱,开始解那帽盒上的丝带。也只有我能够感受到,她那解着丝带的双手,有着些微难以觉察的颤抖。她的丈夫在这时转过脸来,颇感意外地看着伊琳娜手中突然出现的帽盒。这是一个面善的中年人,他的脸实在是,实在是和戈尔巴乔夫十分相似。

伊琳娜手中的丝带滑落,她打开盒子,取出一顶做工精致的细呢礼帽。礼帽是一种非常干净的灰色,像在晴空下被艳阳高照着飞翔的灰鸽子的羽毛。这礼帽让戈尔巴乔夫似的丈夫惊喜地笑了,他以为。按常规,伊琳娜会为他戴上礼帽,但是,伊琳娜却丢掉帽盒,把礼帽扣在了自己头上。

我所以用“扣”来形容伊琳娜的戴礼帽,是因为这按照她丈夫的尺寸选购的男式礼帽戴在她头上显得过大了,她那颗秀气的脑袋就像被扣进了一口小锅。礼帽遮挡了她那张脸的大部,只露出一张表情不明的嘴。礼帽在一瞬间也遮挡了她的礼貌,隔离了她和外界的关系,她什么也看不见了,包括不再看见瘦子和我。她可以不必同任何生人、熟人再作寒暄,她甚至可能已经不再是她自己。她的丈夫再一次欣赏地笑了,他一定是在妻子扣着男式礼帽的小脑袋上,发现了一种他还从来没有见过的幽默。然后,他们一家三口就拎着大包小包,朝远处一辆样式规矩的黑轿车走去。

其实我从来就没想过要把昨晚飞机上的事告诉给第二个人。昨晚发生了什么吗?老实说什么也没有发生。是萨沙贴在唇上的手指和伊琳娜扣在自己头上的礼帽让我觉出了某种无以言说的托付。特别当我预感到我和他们终生也不会再次谋面时,这“托付”反而变得格外凝重起来。嗯,说到底,人是需要被人需要的。我一边这样想着,一边再次遥望了一下远处的伊琳娜,她头上晃荡的礼帽使她的体态有点滑稽,但客观地说,她仍然不失端庄。我知道我在这里初次用了一个我最讨厌的我表姐的口头语:“客观地说”。不过它用在这儿,似乎还称得上恰如其分。

我看见一个脸上长着痤疮的中国青年举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我的名字。他就是我在哈巴罗夫斯克的地陪了,我冲他挥挥手,我们就算接上了头。

原载《人民文学》2009年第3期

点评

“在离地万米的高空,一个中国人在‘看’;语言不通,也只能看,看异国男女的千回百转,看高空上人心的颠簸摇曳。最后,飞机落地,旁观者清,并且因为‘清’而主观、而宽厚,她向那陌生人送上祝福:祝福软弱的和回家的人们。”这是《人民文学》刊发《伊琳娜的礼帽》时的评介。怎样观察、如何记录则是判断和区分作家的标志。在飞机这一狭小而封闭的空间里,旁观一对并不相识的男女之间的暧昧故事,在叙述、情感上都容易落入俗套。铁凝却借此打量人性的复杂、细腻,通过人物的动作看到内心和情绪的变化,呈现出人在特定时空中的一种状态,而且这种窥视和打量饱含理解和宽容,并没有对“偷情”、“暧昧”表露出厌恶、批判的态度,并在下了飞机时化解了伊琳娜可能要面对的尴尬,这种宽厚和善良使得小说充满了人文情怀。小说在技巧、细节处理上相当见功力,情节结构的涉及非常精妙,善于把握反映人物内心复杂变化的细微之处,用技巧化解叙述的难度,用细节展现世界,把复杂的世界在短短的篇幅内,用简洁的方式完整地表达出来。

(王秀涛)

同类推荐
  • 成交:用心磕输赢

    成交:用心磕输赢

    德阳银行三百万的项目,销售人员和技术人员因为价格起冲突;总经理竟然派出销售总监由甲和技术总监唐帅为这个项目亲自去谈判;而在此之前他们得到的项目信息几乎为零……项目经理和客户起冲突,明明是客户的错,项目经理却被撤换……竞争对手高薪挖项目组成员,项目再次陷入困境……销售总监、技术总监工作生活竟然在这时出问题!是惊人的巧合,还是另有隐情?一个小小的项目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项目经理为什么甘心受委屈?高层经理能否化解危机?
  • 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

    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

    她朝他走过去,递给他一根烟。他俩靠在街边一棵巨大的梧桐树身上,抽着他们萍水相逢的旅途上的最后一根烟。迷茫的烟雾中,香榭丽舍大街的车水马龙,开始扭曲变形,变成一条灰色的链子,长长的,远远的,向不可知的地方延伸。“想知道我下部小说的题目吗?”她问。“做梦都想。”他说。“《生命中最黑暗的夜晚》。”两人哈哈大笑,就在巴黎的暮色里。梧桐叶子窸窸窣窣,夜风起来了,他们即将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 俄罗斯之爱

    俄罗斯之爱

    这部小说以冷战为时代背景,是一部极为经典的惊悚名作,在这部作品中詹姆斯·邦德的任务就是要到伊斯坦布尔夺取一个价值连城的俄国解译密码机。书中性感而充满诱惑的俄罗斯女特工,紧张且激烈的打斗场景,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先进的高科技武器令人眼花缭乱,所有这些因素都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使这部作品成为007系列小说中的经典之作,令人印象深刻。
  • 紫金千目兽沈一

    紫金千目兽沈一

    耸立于浩荡长江边的江宁城,本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可谓虎踞龙蟠,气势雄浑。上下数千年,曾留下过无数悲壮惨烈的传奇故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举兵伐越,灭掉越国后,楚威王登临钟山之巅,俯视长江,见这里大江奔腾,山川峥嵘,有“王者都邑之气”。为镇山川灵异,除却“王者之气”,楚威王听从谋士之计:倾全国稀有紫金二百余两,着巧匠铸成造型奇异的紫金异兽一只。这紫金异兽双眼炯炯,四面环顾,仿佛有目千只,故名曰“紫金千目兽”。楚威王将紫金千目兽葬于钟山之巅,钟山古名“金陵山”和“紫金山”,即因此而得名。
  • 掩饰

    掩饰

    人群突然变得躁动起来,台上的几名负责人竭尽全力想要镇压住现场的局面,但所有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最终只能在台上滑稽的手舞足蹈。而她却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姿势,双手不安地放在讲台之上,可以明显的看到在微微颤动。充满焦虑的双眼眸之下,小巧的鼻尖两侧,鼻翼不停地随着呼吸起伏不停。双唇微微起合,似乎在默默祈祷。整个人似乎散发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热门推荐
  • 我的丈夫马海德

    我的丈夫马海德

    马海德(乔治·海德姆),一个年轻的美国医学博士,他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精力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赢得了人们深深的钦佩。他生前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使人永远难以忘怀。《我的丈夫马海德》讲述了1936年6月,马海德(乔治·海德姆美国医生)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起历尽艰辛来到陕北苏区,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故事。马海德是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人,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在西方人士中,他是第一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的人,是唯一参加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人;是唯一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四个中国革命历史时期的人。
  • 现实与虚假

    现实与虚假

    怎么说好了,是一部穿越小说,主人公阳,故事纯属虚构
  • 穿梭在虚实世界

    穿梭在虚实世界

    啥?系统?楚羽摸着脑袋都想不明白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跟马里奥打魔王?在战场打飞机?跟周星驰学武功?
  • 农家悍妻:相公,有病得治

    农家悍妻:相公,有病得治

    她是一个最普通的穿越女,他是一个落榜的穷书生。原本宋幺妹以为,两个人的结合是她那嗜钱如命的奶奶和刁钻泼辣的大伯母的手笔。挣钱打脸过好日子才是王道。可后来才知道,原来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各种阴谋与手段,而她只是他复仇的一颗棋子。只是当她知道一切,怨他,恨她,怒他,发誓一辈子都不要理他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爱她是多么的深沉。李三郎:“如果我说,我从一开始就没想要你做我的棋子,你信么?”幺妹:“我信!”她半倚在他的怀里,“相公,坊间都说你这复仇皇子当的一点都不称职,唾手可得的江山不要,还要为一个丑的不能再丑的女人自杀,都说你有病。”话落某男已欺上身,”娘子,我有没有病,你试试不就知道了?“
  •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青岛(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青岛的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激励美文

    优秀员工最爱读的激励美文

    安抚员工心灵的良药,成就辉煌事业的圣经。这是一些震颤心灵的文字,它告诉你工作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一篇篇文章就好像医治浑噩与浮躁的良方,帮你驱逐职场倦怠,让你重获力量,奋然前行。
  • 最佳导演

    最佳导演

    做一个导演,制作出让全世界为之疯狂的电影。这是王扬的梦想,可是他的人生刚刚受到了重大打击,因为被人诬陷而遭到南加大开除。但是上帝对王扬关闭一扇窗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在马路上被一辆BB车撞了之后,王扬竟然能看到未来的电影!于是,1998年是那么的不平凡,除了《泰坦尼克号》上演神迹,还有一个21世纪最伟大的传奇导演悄然崛起。
  • 梦里不知身是客

    梦里不知身是客

    李煜在重生之后的千年漫长时光里重新遇见了转世的周蔷。这一世的周蔷是驱魔师,他却成了僵尸。当周蔷重新寻回记忆之时。她是否会停留在他身边。
  • 红楼之贾敏很嚣张

    红楼之贾敏很嚣张

    所有人都觉得贾敏和以前不一样了:贾母为了巩固贾敏当家主母的地位要塞几个丫头给林如海,贾敏表示拒绝。王夫人亲自为贾宝玉求取黛玉,贾敏表示拒绝。北静王妃为北静王世子水溶求取林妹妹,贾敏表示拒绝。众人:林妹妹到底要嫁给谁?贾敏:要你们多管闲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Cubs and Other Stories

    Cubs and Other Stories

    The Cubs and Other Stories is Mario Vargas Llosa's only volume of short fiction available in English. Vargas Llosa's domain is the Peru of male youth and machismo, where life's dramas play themselves out on the soccer field, on the dance floor and on street corners. The title work, The Cub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carefree boyhood of PP Cuellar and his friends, and of PP's bizarre accident and tragic coming of age. In a candid and perceptive foreword to this collection of early writing, Vargas Llosa provides background to the volume and a unique glimpse into the mind of the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