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6800000005

第5章 回望天堂的牧歌

托马斯·麦克唐纳在《爱尔兰文学》(Literature in Ireland)中认为,爱尔兰的自然通常只是劳动的场景,很少成为审美的对象,虽然爱尔兰作家也对自然进行了描写,但由于缺乏自然美的本体意识,往往流于浮光掠影。爱尔兰最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叶芝甚至主张,“为了自然的缘故而剔除对自然的描写”,并在创作中身体力行。然而,在叶芝的诗歌中有一首似乎特别例外,那就是《茵内斯弗利湖岛》(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我现在就将起身离去,到茵内斯弗利,

在那里盖一间小茅屋,枝条搭架,糊上泥巴;

在那里种九行豆角,养一箱蜜蜂,

独自生活在蜜蜂嗡嗡的林间空地。

在那里我会有安宁,因为安宁会慢慢滴落,

从早晨的帷幕一直滴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在那里子夜光影朦胧,正午闪耀紫光,

傍晚织满了红雀的翅膀。

我现在就将起身离去,因为白天和晚上,

我总能听见湖水轻轻拍岸的声响;

当我站在路上,当我在灰色的街头流浪,

我都听见湖水在我心灵深处荡漾。

(顾子欣译)

全诗分成三节,每节四行,韵脚整齐,押韵方式为“abab”式,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感觉。这样的押韵方式无疑经过了精心的选择,是诗人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这跟诗表达出来的主题相关,就是心向往之,惜不能至那种怅惘的感觉。

全诗的节奏主要以抑扬格为主,这一起一伏恰好暗合了涟漪的湖水轻轻拍打湖岸的节奏。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节中的节奏变化较大,多次出现有违抑扬格的地方。这与诗人心中的激情上涌相关。诗人想到要摆脱平庸苍白的日常生活,前往渴望已久的人间“仙境”时,禁不住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心绪的波动与节奏的波动恰成正比。但到第三节又渐趋平缓,暗示着诗人从想象界又回到了现实的空间之后,理想的波澜立即又被平庸的现实抚平。

诗歌第一、三节的开头都用了“arise”(起身)一词,除了节奏的考虑之外,可能更重要的原因在于,“arise”给人的意象是压弯的腰现在终于要直起身来了。这里的问题是,诗歌中的“我”被什么压弯了腰?又是什么让他觉得扬眉吐气可以把身体挺立?第二节第一行中的“shall”(会)一词,点出了诗人的答案: 摆脱这琐碎而又平庸、繁忙而又喧嚣的现实生活。它是对第一、三节开始的“will”(将)的替代和置换。诗人在这里没有重复使用原词,意图表明这仅仅是一种心向往之的图景。但在其潜意识里,对这图景持怀疑的态度。这也许在文本里呈现出了一种张力,即他希望见到这一幕,但又不能确信能够见到这一幕。当然,这一幕是美好的,不过也许是虚幻的。这样的张力成为了全诗的隐含结构。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基调是一样的,第二节却孕育了一丝不谐和的音调,而全诗的包孕形式,又决定了第二节是重要的中心位置,换句话说,在诗歌的内核里面是对那理想的渴望与质疑。

在第二节中,通过一些时间上的标示词语,“morning, noon, evening, midnight”等的使用,几乎涵盖了一天中的每分每秒。这也就是说,宁静的生活在主宰着每一天。当然,诗人回归的是自然,豆苗、蜜蜂、篱笆墙、光影、蟋蟀、红雀,这样的人生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现在的生活,作者没有多说,但只用了一个形容词“grey”(灰色),一切尽在无言中了,没有具体的事件,只有所处的场所“on the roadway or on the pavement”,都是外在的空间,预示了奔波与无家可栖,这既是身体的状态,也是心灵的状态。只有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心境,一个人才会聆听湖水的召唤,生出那样强烈的感受,归去,归去,回到自然的怀抱,回到和平的心境。

全诗采用的是对比的方式。理想与现实、自然与城市、此岸与彼岸,这些对比构成的是对立的语境。尤其是在第二节中,诗人写和平与宁静,却是用动态的方式,是光与影的变幻,是滴落,是吟唱,是飞翔,总是一幅动态的图景,这些细节的选择,与中国诗学中强调以“动”写“静”的传统十分暗合。但是,反过来说,对宁静的描写采用了跌宕起伏较大的节奏和喧闹的场景,虽然达到了反衬的目的,但也提示了一丝不甚和谐的声音,从而潜在地表达了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弥合的距离。

即便粗粗浏览一下叶芝这首诗歌,读者也会立即想起中英文学史上两个著名的山水诗人: 陶渊明和华兹华斯。其中,诗歌的第一、二节中的细节,与陶渊明以下两首何其相似: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之三)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之五)

而诗歌的最后一节中,“当我站在路上,当我在灰色的街头流浪,

我都听见湖水在我心灵深处荡漾”,何尝不与英国浪漫主义大诗人华兹华斯《咏水仙》之结尾异曲同工:

从此,每当我倚榻而卧,

或情怀抑郁,或心境茫然,

水仙呵,便在心中闪烁——

那是我孤寂时分的乐园;

我的心灵便欢情洋溢,

和水仙一道舞踊不息。

正是由于有了以上诸多相似之处,人们习以为常地将叶芝这首诗歌单纯地视为一首简洁明快、略带忧伤的田园山水诗。但是实际上,叶芝这首诗歌与陶氏和华氏的诗歌之间的相似之处远逊于其相异之处。在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生活是已经经历或正在经历的生活;相比之下,叶芝诗歌中的自然生活是未经体验的生活,是未来的生活,这从每一、三节的开端就能看出。所以,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自然生活是实在的、具体的,而叶芝的自然生活是虚构的、缥缈的。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叶芝面对的自然还是不是陶渊明和华兹华斯所见证过的自然?换言之,叶芝诗歌中的自然是否与陶氏和华氏诗歌中的自然一样实在与具体?如果是,那他也许还能一亲芳泽,美梦重温;如果不是,那他的理想必将终归是泡影,再多的努力也无法化成彩虹抵达梦想的桃源。

事实上,叶芝已经在诗歌中给出了否定答案。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诗人一再重复着“我现在就将起身离去”这一意愿,但却没有真正的行动,这是什么原因?在这里,行动的缺席不禁让人想起乔伊斯笔下那些精神瘫痪的都柏林人。是诗人也丧失行动的能力了吗?还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没有这一自然存在?

暂且不言叶芝笔下的茵内斯弗利湖岛与传说中爱尔兰西部的一个“桃花源”相关,即便现实中的爱尔兰真有这样一个地方,在诗人的潜意识中,也很可能面目全非。因此,有必要指出,陶渊明和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与叶芝诗中的自然并非同样的内涵。根据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分期学说,前两者笔下的自然是“前工业社会”中的自然,而后者笔下的自然是“工业社会”中的自然。前两者的自然是外在的、自足的,而后者的自然是人为的、破碎的。

显然,叶芝这首诗里隐含着一个现代性的维度,在诗歌中表现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因为,就在写作此诗的前一年,爱尔兰民族运动遭到重创。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帕奈尔(Charles Stewart Parnell,1846—1891)由于私生活问题,受到英国统治阶级及天主教会借机大肆攻击,不得不辞去领导职务,不久即身心交瘁而去世。乔伊斯、叶芝等人认为,帕奈尔之死标志着爱尔兰的民族运动转入低潮,使他们对原本就没有抱多少希望的爱尔兰更加失望。因此,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一个贯穿全书的主题就是“好人已经死去,爱尔兰的黄金岁月不再”;叶芝更是直言不讳地宣布:“浪漫的爱尔兰已经死去,永不复返,它……已经进了坟墓。”

其实,“浪漫的爱尔兰”从踏上现代化历程的第一步起就已经开始死去!回顾爱尔兰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历史,人们惊奇地发现它竟然肇始于1845—1849年那一场灾难——“爱尔兰大饥荒”(Irish Great Famine)。这场灾难的影响无所不在,其影响的深度从以下爱尔兰人口的变化就能管窥。“爱尔兰人口历史上最多年份为1841年,达652万人。随后发生著名的大饥荒,人口骤减,1851年人口为511万人。此后是漫长的对外移民史。1871年时人口为405万人,1901年为320万”。也就是说,在叶芝写作《茵内斯弗利湖岛》之际,爱尔兰的人口比大饥荒爆发之前减少了近一半。

大饥荒的罪魁祸首虽然是爱尔兰人的主食土豆,但是,更多的爱尔兰人却宁愿把它追溯到生长出土豆的大地,认为是残酷自然的报应。从而,自然在爱尔兰文学中扮演着替罪羊的角色。它首先是非审美的存在,是残酷的象征,它“布满了历史伤痕,饥荒、剥夺和占有,不可能呈现出济慈式的罗可可艺术魅力,不会有华兹华斯式的崇高,也不会产生奥斯丁的那种有产者安然无虞的感觉”。

正是因为在被劫持上现代化战车的爱尔兰现实生活中没有作为审美的自然存在,叶芝在《茵内斯弗利湖岛》这首诗中不得不让走向自然的行动永远延宕,从而把对自然的书写转变成为一种神话。诗歌的神话成分在第一节中就得到微妙的体现:“一间小茅屋”、“九行豆角”和“一箱蜜蜂”,数字的精确性表示出的那种耐心营造出了一种传说的氛围。但是,更明显地昭示着诗歌神话色彩的是诗歌的结构和蕴含其间的时间观。第一、三节开始那句宣言示的话语“我现在就将起身离去”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诗歌圆形结构的标志。第二节中的内容——宁静从清晨滴到午夜,从正午滴到黄昏——更是对诗歌圆形结构最好的注释。诗歌的圆形结构折射出的是一种循环往复的时间观念。

迈克尔·伍德在《沉默之子》中写道:“现代主义主要是与时间和历史的一种古怪而且苦恼的争吵。现代主义者对现在感到不安,他们力图拒绝离现在最近的过去,以及导向这个过去的线形时间;他们喜欢遥远的过去作为模范和论据。当他们认真思索时间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循环的,或者破碎不规则的,像是季节、回音或预言,而不像时钟、一天或一年。时间本身就是一种堕落;通过对文化记忆做缜密的筛选就有了重回天堂的一半希望。”

叶芝这个现代主义的伟大诗人所要表达的就是“重回天堂”的希望,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他写下的是一首“回望天堂的牧歌”:

我们都是被《旧约》的神话哺育,我们可以说,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像是对天堂的回忆: 天堂里的生活,不像是一条指向未知的直线,不是一种冒险。它是在已知事物当中的循环运动,它的单调孕育着快乐而不是烦恼和忧愁。

在大自然中,被按部就班的春夏秋冬所怀抱,就至少保留了天堂牧歌的依稀微光。叶芝抒写出了身心疲惫的现代人心中的渴望。因为沐浴在天堂牧歌的微光中,未来不是未知的,不是不确定的,不是一种冒险,而是在已知的事物中循环运动,一切都是安稳的,没有动荡,也没有灵肉的分离。

然而,现代人这种渴望注定要变成绝望,正如叶芝这首诗里暗示的那样,“重回天堂”的意愿化不成实际的行动。豆苗、蜜蜂、篱笆墙、光影、蟋蟀、红雀,只能依稀在梦中,而身心疲惫的现代人还是永远只有“站在路上,站在灰色的大街上”,绝望地听着那些湖水在“心灵深处荡漾”。

叶芝的《茵内斯弗利湖岛》不是一首传统意义上的田园诗,而是一曲现代意义上的天堂牧歌。从现代性的角度看,这首诗折射出了现代人普遍的心理欲求: 摆脱单调乏味的现代生活,回到田园牧歌的宁静世界。然而,对于爱尔兰人来说,这首诗也许具有额外一层更丰富的含义。当代爱尔兰女诗人伯兰(Eavan Boland)指出,大饥荒是爱尔兰历史上最大的标志性事件,但是,就是在19世纪,通读爱尔兰诗歌后也找不到任何直接指涉爱尔兰大饥荒的诗篇。爱尔兰人似乎对此“过分谨慎地沉默”。所以,特里·伊格尔顿认为,王尔德、莫尔、叶芝完全离开了自然,走向可能是自然对立面的形形色色的风格、韵味、面具或戏剧人物,乔伊斯的作品虽然有些影射,但却十分矫揉造作,大饥荒似乎把爱尔兰人伤害到了默然无语的地步,“这一事件似乎无法表述,因此说它是爱尔兰的奥斯维辛。……再现行为本身似乎变得无足轻重或者毫无新意”。总体说来,特里·伊格尔顿的看法不无道理,但是他说叶芝也“完全离开了自然”似乎并不贴切。在《茵内斯弗利湖岛》中,诗人毕竟描写了自然,可惜这只是理想中的自然。他原本以为理想的自然可以浇灭现实中自然给他带来的心灵伤痛。然而,他没有想到这伤痛是那么深重,大饥荒烙下的“疮疤”实在难以揭开。他也只能在这首外表美丽而内里凄厉的诗歌中掀开“疮疤”的一角,然后又急忙放下。所以,《茵内斯弗利湖岛》可能对爱尔兰历史上标志性事件大饥荒进行了曲折书写,从而在叶芝的整个创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同类推荐
  • 老舍散文集

    老舍散文集

    本书为老舍先生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宗月大师》《趵突泉的欣赏》《一些印象》《猫》等70多篇散文精品,根据内容和风格特点,本书共分为四辑。这些作品或描写风物人情,细致入微,极尽渲染;或针砭时事,幽默风趣,一针见血;或叙写家庭生活,深情款款,令人慨叹;或谈论文学创作,别出心裁,令人激赏。?本书中的文章适合青少年细细品味,有助于打造完美心灵,培养高尚情操,体味不同人生,对青少年写作也具有良好的指导和启发作用。?
  • 蒋公的十二门徒

    蒋公的十二门徒

    广州陆军讲武学校于1923年底在长沙招生,湖南革命青年陈赓被共产党组织看中,推荐他去报名考试。考试时,与陈赓并排而坐一同考试的是宋希濂,俩人很快就攀谈起来。1924年春,黄埔军校正式筹备,陈赓与宋希濂皆被录取,讲武学校也全校并入黄埔。陈编入黄埔第三队,宋被编入第一队。陈赓担任队长,是军校里的活跃分子。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三人并称“黄埔三杰”,蒋介石因有如此优秀的学生而自豪,但他们大搞派系斗争也很让蒋校长头痛。
  • 精品典藏散文

    精品典藏散文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自得其乐

    自得其乐

    精心收录33篇美誉最多、极具代表性的散文,如人间草木、葡萄月令、自得其乐、北京的秋花等经典篇目。“自得其乐”为汪老的散文名篇,代表其对生活的态度。汪老写草花鱼鸟、生活琐事,总能从朴素生活中找到凡世之乐。正如汪老所言,“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 桦树皮上的随想曲:路易斯·厄德里克小说研究

    桦树皮上的随想曲:路易斯·厄德里克小说研究

    本书旨在以社会生态学的视角为切入点,对路易斯·厄德里克的长篇小说作一整体性研究,由绪论、社会生态学简述、关爱、平等、和谐、自信等七部分组成。
热门推荐
  • 复仇王妃也倾城

    复仇王妃也倾城

    (本文纯属虚构)“【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简介:蓝真珠表面上是一个20岁正在等待A大入取通知书的学生,实际上却是为一个社会上的黑暗组织里的一员情报调查员,此组织被所知道的人统称为—黑色蝴蝶。因为知晓蝴蝶组织的幕后之人,被其所杀。却阴差阳错的魂进未央国的一个王爷遗弃暗杀掉的同名王妃身上,是归隐还是调查着在自个身上所不为认知的秘密?逃离姑姑,却发现所到之处很多人对她的容貌指指点点,似乎引起太大震动,所以为了更方便自己于是化妆丑女.初遇如风,误打误撞。接近那名义上的相公上官墨晨,想要搞清楚,却发现他身边竟有一位和自己一模一样长相的人,这人是谁?目的何在?而且那个貌可于女子相比的妖孽男子又是何方神圣.绕转着上官墨晨和上官墨誉如风,三人,似乎越来越惊险,蓝玉死亡前的一句话,造就了无可挽回的局面,是拿起剑柄手刃仇人,还是依然可以什么都不当一回事……步步紧逼,却发现蓝真珠本尊身上似乎还携带着什么秘密……谜底揭开之后,她又何去何从?是留下还是……详细请看文(架空穿越,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智能大修仙

    智能大修仙

    修仙也能智能化?智能修炼、智能炼丹、智能炼器、智能制符……然而,这一切都都需要“药引”这个世界天资和声望会让人走上顶峰,也会让人魂飞魄散,超越时空自我主宰看我如何征服世界……
  • King Henry IV Part 1

    King Henry IV Part 1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有一种境界叫苏东坡2

    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年时期的苏东坡在政治、文学上的成就及其情感生活。在政治层面,苏东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甚至卷入“乌台诗案”的困局,但他不改一心为民的政治理想,体恤百姓,刚直不阿。在文学层面,他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文化巨人,继欧阳修成为第二个“文坛宗主”,写了很多流传至今的诗词,堪称空前绝后的一代奇才。在情感层面,该书主要讲到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她质朴贤淑,在苏东坡遭受排挤时,默默地照顾他,直至离开人世。
  • 情商

    情商

    情商是什么?情商是我们直面现实世界、实现自我的人生利器。人生之路走的最远的人,永远都是那些洞悉了情商秘密的人。本书可告诉的情商秘密:找准人生利器:这个世界并不总是温柔以待,我们总得去发现抵御世界的能力。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我们不仅要知道怎样厉害,更要知道哪里不厉害。社交、性格和情商的艺术:按照情商去反复演练,我们也能成为一个高手。你的一切都是无可复制的:从平庸到优秀,中间只差一个情商管理课程。不要做情绪的奴隶:反复修炼思维模式,做一个积极的否定者。如何成为高段位学习者:任何成功都有迹可循,成为一个智慧型人才。
  • 入赘相公太腹黑

    入赘相公太腹黑

    方家大小姐招夫,全城的汉子们激动了,听说娶了她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轰走了第n+1的汉子,方舒瑶头痛,就没有长得顺眼,又好拿捏的男人吗?于是穿越到好皮囊、一穷二白还有龙阳之好的季承煜就这么华丽丽的成了上门女婿。后来……等等,你别过来,说好的龙阳之好呢?说好的思想腐旧呢?说好的只会之乎者也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武神尊

    天武神尊

    我之神通,可吞天地日月星。我之神躯,可上达九天,永恒不灭。少年许岳觉醒于边荒之城,崛起于百域之地,称雄于万族之巅。人妖争霸,我主沉浮。万族如林,我欲称雄。众神之首,我为神尊!
  • 未来之星际武者

    未来之星际武者

    父亲突然离世,顾小安不得不跟母亲搬到人口众多的外公家,因为不长记性而挨打,晕倒醒来,遇见了一位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东西的武痴鬼……(简介废~)
  • 枫叶情

    枫叶情

    校草遇名花,再难也得嫁!(小清新搞笑言情小说)十年的生死之恋,曾经的海誓山盟,是非恩怨,皆是浮云,唯一真实的,不过是岁月静好之时,蓦然回首,你在灯火阑珊处!
  • 纪念与怀念:杨克离休后部分文稿集

    纪念与怀念:杨克离休后部分文稿集

    本书汇集了杨克同志离休后部分文稿,追述了中国革命的那些重要的历史瞬间,回顾了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充满了对有关领导同志和战友的怀念之情,文章还记录了作者参与反腐倡廉及扶贫的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史料的价值,是一部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一本记述革命史实和人物的翔实资料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