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73600000001

第1章 《史记·秦本纪》“崤之战”史实考辨

贾俊侠

秦晋崤之战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五大战役之一,《史记·秦本纪》对其始末有详细的记载。其云:战前相当长时期,秦晋关系一直和睦,秦穆公不仅与晋通婚,数平晋乱,还帮助重耳回国。晋文公时,两国曾合兵伐翟,又合兵与楚战于城濮,温之会及翟泉之盟秦皆参加。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晋秦合兵围攻郑国,秦国私下与郑国结盟,并且派遣将领戍卫郑国,秦晋间开始发生裂痕。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听信杞子之言,企图偷袭郑国以开启东道,于是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师而东。行前,老臣百里奚、蹇叔极力劝阻,穆公不从,执意发兵。半途恰遇郑国商人弦高,秦军以为其行动被郑人所知,便灭滑而返。此时正值晋文公卒,襄公怨恨秦国乘晋国国丧之机伐其同姓国,便率晋人及姜戎败秦于崤。秦军崩溃,三大帅被俘。后经文嬴请求,襄公放三将归秦,穆公素服郊次向师而哭,自责自悔。《尚书·秦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史记·晋世家》对此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记载。比较而知,各史籍所记有一定出入。《尚书·秦誓》序记崤之战后,秦穆公因未听蹇叔之言,悔恨而作《秦誓》;《秦本纪》只记载了崤之战后穆公懊悔的情节,未提作誓之事,而把作誓记于公元前620年,秦国为报崤战之仇伐晋的王官之役之后;《春秋》三传对穆公是否作誓没有明确记载。穆公是否作誓?作誓于何时?这是出入之一。同时,《秦本纪》记穆公遣师袭郑前,曾询问过百里奚和蹇叔。《公羊传》、《谷梁传》亦如是记载。但《左传》、《史记·晋世家》、《吕氏春秋》却记穆公战前只征求过蹇叔的意见而没有提到百里奚。是否有百里奚?这是出入之二。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做法,对我们研究《尚书·秦誓》及《史记·秦本纪》都造成极其不便。本文本着“诸说并列,则求其是”的原则,对之进行考辨,以定其是非。

一、穆公作誓之考辨

穆公作誓一事,历代学者的说法也有所不同:清人王先谦和金履祥赞同《秦本纪》之说。王氏认为:“败于崤后作誓,是《伪古文尚书》所言,伪孔不如史公可据,仍当以为穆公亲自率兵败晋还归为宜。”金氏也说:“秦晋交兵之故本末具见《左氏传》,而不言作誓之事,书序误云崤败还归之作,惟《史记》记载誓词于取王官及郊封崤尸之后。以史既有明文是誓作于封崤之日,而非崤败而归之作已。”唐人孔颖达《尚书正义》、清人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郭嵩焘《史记札记》、杭世骏《史记考证》、今人屈万里《尚书今注今译》、王世舜《尚书译注》和曾运乾《尚书正读》均赞同《尚书·秦誓》序所言。曾氏写到:“秦誓之作,盖在此时(崤战失败)。惟《史记·秦本纪》以为在秦伐晋封崤尸之后,与《书》序戾,不可从。此誓,穆公深悔听杞子之言,不从蹇叔之谏,遂致败衅。孔子深有取焉,故殿帝典王谟之后。”清人牟庭却另有看法,他认为:穆公在崤之战和王官之役之后都没有作誓,《尚书·秦誓》是穆公的用人之书,而不是悔恨之书。在《同文尚书》中他这样说:“当时穆公始得百里奚,欲用以相秦,而国人哗言不服,故作此誓与众共之。”依牟氏之说,《秦誓》应作于穆公五年(前655年),先于崤之战28年、王官之役31年,不仅年代相差甚远,而且誓词的内容与背景也不相符合,唯一家之言,一般学者不从其说。本文在此列出,只作为备异而已。至于王、金两人,虽然都很推崇司马迁,但他们都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司马迁之说为什么是正确的,所以让人也无法信服。细究以上观点,笔者认为曾氏等人的说法较为合理、可信。

首先,《尚书·秦誓》的史料是可信的,其序也是真实、可靠的。《秦本纪》记载:“三十六年(前624年),缪(穆)公复益厚孟明等,使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取王官及鄗(《左传》作郊),以报崤之役。晋人皆城守不敢出。于是缪公乃自茅津渡河,封崤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于军,曰:‘嗟,士卒!听无,余誓告汝:古之人谋黄发番番则无所过。’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故作此誓,令后世以记余过。”尽管司马迁只记载了誓词的一部分,其语词及意义与《尚书·秦誓》内容却基本一致。《尚书·秦誓》“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告汝群言之首。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忧询兹黄发,则无所愆……”考之《史记》之前的文献,只有《尚书·秦誓》记载了秦穆公所作的誓词。显而易见,《秦本纪》中的誓词来之于《尚书·秦誓》无疑。《秦誓》选自《尚书·周书》,据史家考证,《周书》是周代史官的记载。记事严肃朴实,形成时代较晚,在《尚书》虞、夏、商、周四书中,其史料价值很受学者重视。《周书》包含《秦誓》,它的史料也十分可信,这一点古史辨派也深信不疑。如二十世纪初,顾颉刚给胡适的信中这样写到:“先生要我重提《尚书》公案,指出《今文尚书》的不可信,这事我颇想做。前天把二十八篇分成三组,录下:第一组(十三篇):《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吕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这一组在思想上、在文字上都是可信为真。”我们暂且不讨论《尚书》的公案问题,最起码从信中可以得知《秦誓》是可信性很强的史料。

至于《书序》,经历代学者考证亦认为是可信的,应该遵从其说。《书序》相传是孔子所作,此说开始于汉代,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书中说:“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并在《夏本纪》和《殷本纪》多采用《书序》之文。《汉书·艺文志》据刘向、刘歆《七略》,亦曰:“《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篡焉。上断于尧,下迄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足见孔子删《书》、作《书序》之说在汉是大家公认的。直到宋初,对此说亦无异词。“朱晦庵出,忽然生疑。蔡沈作《集传》,遂屏《书序》而不载。晦庵说经,本多谎谬之言,于《诗》不信小序,于《尚书》亦不信有序。”朱熹重《书》不重《序》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此之后直至明末,读《尚书》的人,都不重视《书序》。到了清朝,经过一些学者的努力考证,《书序》的价值才得以肯定。用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话说,“不有清儒,则《书序》之疑,至今仍如冥冥长夜尔。”同时他还在《国学略说》中列举了许多例子来证明《书序》的重要性和可信性,他以为“《书》本叙事,似不必有序。然《尚书》有无头无尾之语,如《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未明言谁与谁大战。又称‘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亦不明言王之为谁。如无《书序》‘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一语,真似冥冥长夜,终古不晓矣(孔子未作《书序》之前‘王’字当有异论。其有《墨子》所引《甘誓》以王为禹)。《吕刑》穆王时作,本文但言王享国百年,《序》始明言穆王。如不读《序》从何知为穆王哉!是故《书》无序亦不可解。”既然《书序》不是作伪,那么它所载的“秦穆公伐郑,晋襄公率师败诸崤,还归,作秦誓”也应该是无庸置疑的。据《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很重视《尚书》,曾经跟孔安国学过《古文尚书》,跟伏生学过《今文尚书》,撰《史记》时大量采用《尚书》篇章。有人统计,他对《今文尚书》二十九篇中的二十二篇,有的载其全部,有的载其部分,还有的载其大意。对穆公作誓之事,采取的就是后一种方法。为何在《秦本纪》中又不采用《书序》之说?据考证,在司马迁时代,《尚书》流派很多:“凡《书》九家,四百一十二篇。《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师古注曰:此二十九卷,伏生传授者)。有大小夏侯二家,大小夏侯章句各二十九卷,大小夏侯解诂各二十九篇;欧阳说义二篇。”各家传释又不相同,加之真伪之争,司马迁在不能十分确定其是非的情况下,有可能只引用部分正文,而放弃了《书序》内容,所以导致作誓时间的出入。其次,从崤之战和王官之役的背景来看,穆公作誓于崤战后较为合理,《史记·秦本纪》的记述难以立足。《左传》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穆公作誓一事,但其对两次战役过程及背景描写,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兹引《左传》以佐之。

关于崤之战(前627年)

[僖公三十三年(即秦穆公三十三年)]夏四月辛巳,(晋)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文嬴请三将,……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关于王官之役(前624年)

[鲁文公三年(穆公三十六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之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崤中尸而还。遂霸西戎,用孟明也。

从《秦本纪》和《左传》记载看,《左传》的说法似乎更合理一些。尤其是崤战之后,对秦人的屈辱和穆公悔恨自责的情节描写,与《秦誓》之中“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唯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比较吻合。在悔恨交织的情况下,誓师于军,引咎自责,总结失败教训,以激励将士报仇雪耻,于情于理都讲得通。王官之役与崤之战却有很大不同。穆公做了三年的充分准备,亲自率领军队长驱直入,取王官、封崤中尸,以致晋人不敢出城,解去崤战失败之恨,凯旋而归。《左传》记述至此即止,可司马迁在《秦本纪》中却加上“哭之三日,乃誓于军”的情节。在王官之役胜利后才总结三年前战争失败的教训,并举行那样凝重、悲壮的誓师大会,在情理上似乎也无法讲得通。研究《史记》的许多专家也都对司马迁的记述有看法。金人王若虚在《史记辨惑》中说:“以《书》观之,穆公自崤败归即作秦誓以自悔,而迁以为取王官封崤尸之后,不亦异乎?”怀疑司马迁的说法有问题。清人梁玉绳认为:“《秦誓书序》谓败崤还归而作,先儒多从之,而史公系于封崤尸之后,《通鉴前编》依以为说。《考古质疑》谓《史》误,《四书释地又续》曰王伯厚亦莫能折衷,但云二书各不同。以《左传》考之,誓当作于僖三十三年夏,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之日,不作于文三年夏封崤尸将霸西戎之时,盖霸西戎则其志业遂矣,岂复作悔痛之词哉。”今人杨树达在《积微翁回忆录》中亦表达相同的观点:“《尚书·秦誓》,《史记》属之王官之役之后。今按《公羊传》、《荀子》并称穆公善变,即指《秦誓》言之,自当在崤之役失败后耳。若王官之役秦人胜利,何必直悔而变也?知亦当从《书序》,不当从《史记》。”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在崤战失败的背景下,穆公作秦誓是合乎情理的;而且按秦穆公的性格及为人,也是可信的。

最后,《秦本纪》中司马迁关于穆公作誓的时间,有可能另据它本。上面已提到,《秦本纪》中“秦誓”内容取之于《尚书·秦誓》,而司马迁却把作誓时间记于王官之役后,很明显是参考了其它本子。根据《汉书·司马迁传》,迁著《史记》时,不仅依据的材料很多,而且是毕集天下遗闻古事于一身。虽然如此,但记载秦国之事的文献却不多,除了《左传》、《诗经》、《尚书》、《公羊传》、《谷梁传》和《吕氏春秋》的部分以外,就是《秦记》。《秦记》是秦文献的最早记录,秦文公十三年,才由史官开始记载。它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参考资料之一。《史记·六国年表序》中写到: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田寺,用事上帝,僭端见矣。……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后有君子以览观焉。从这段记述可以得出:

(一)《秦记》在汉代还有流传,司马迁根据它的记事,整理了六国年表;(二)记事范围,经过文公、穆公、献公,到秦二世时期;(三)不记“日月”,记事简略,且不充分。这就是司马迁所见到的《秦记》。由于《汉书·艺文志》中对此没有收录,有关的资料也没有流传下来,所以《秦记》本来是怎样形式、怎样性质的资料,还不十分明确。日本学者藤田胜久在《〈史记·秦本纪〉的史料特性》一文中指出:《秦本纪》中有关秦国本身发生的事情一般采自《秦记》,有关秦与外国的关系主要参考《左传》,二者杂用,造成《秦本纪》与《左传》在一些史实上的矛盾。这种情况大多是因为《秦记》没有准确日月的缘故。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史官,司马迁对《秦记》的缺点很清楚,但在其它史籍欠缺的情况下,撰写《秦本纪》,他也只能根据《秦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及一些杂史。对穆公作誓之事,司马迁依据《秦记》的可能性较大。总之,穆公作誓之事,应从《尚书·秦誓》序之说,作于崤之战失败之时,并非王官之役胜利后。

二、对谋臣百里奚之考辨

穆公是尚贤之君,在他统治时期,贤臣充斥于朝,百里奚和蹇叔就是他最重要的两位谋臣。《史记·秦本纪》记载:前628年,秦穆公准备偷袭郑国,询问二臣,二臣极力劝谏,穆公未从。兵败崤山之后,穆公万分悔恨。前624年,在王官之役胜利后举行誓师大会,“以申思不用蹇叔、百里奚之谋”。依司马迁之说,崤战之前,百里奚仍然效力于秦穆公。对此,《左传》却有另一种说法:“(崤战前)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蹇叔哭之。”(僖公三十二年)依《左传》之言,穆公战前询问的是蹇叔,根本没有百里奚。考之史实,《左传》之说是对的,《史记》所说为非。从《秦本纪》记载所知,穆公五年,从宛得百里奚。史载:“穆公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马赂于虞故也。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穆公闻百里奚贤,(设计谋)以五羖羊皮赎之。当是时,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穆公大悦,授之国政,号曰五羖大夫。”蹇叔,岐人,是百里奚的朋友,游学于宋,料事如神。受百里奚荐举,被穆公拜为上大夫,两人同为穆公效力。蹇叔年龄史籍没有提到,但百里奚年已古稀可以确定。此事《孟子》篇中也有记载:“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告秦,年已七十矣。”牟庭为了证明《秦誓》是穆公五年,始用百里奚时所作的誓词,对百里奚做过专门考证。据他的《同文尚书》知,百里奚在秦用事十三年,年八十三而卒。按此说法,百里奚应死于穆公十七年,到穆公三十三年,去逝已经一十六年了,自然不会在崤战前劝阻秦穆公。这一点,还可以从记有此事的许多文献中得以证明。《左传》云:“穆公访诸蹇叔”(僖公三十三年);“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民,天奉我也。’”(僖公三十三年)。《吕氏春秋》亦云:“先轸遏秦师于崤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将以归,缪公闻之,素服庙临,以说于众曰:天下不为秦国,使寡人不用蹇叔之谋,以至于此患。”不难看出,《左传》和《吕氏春秋》的记载是正确的。晋文公在世期间,秦晋两国一直保持友好。原轸是晋国的主要谋臣,对秦国情况十分了解,尤其对穆公跟前的谋臣自然会更清楚,所以他对秦穆公不用蹇叔之谋,而造成失败的分析是肯切的。据王若虚的《史记辨惑》:“秦穆公伐郑之役,考之《左传》,其谏而止之,哭而送其子者,独蹇叔而已。故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其民。’穆公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何尝有百里奚预其间哉?而司马迁记此以为二老同辞,不知其何据也?左氏云:公召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使出师,又云蹇叔之子与师,蹇叔谓孟子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之入也。哭送其子曰:吾收尔骨焉。盖孟明辈自为将帅,而蹇叔之子则士卒之属也。此也不相涉,而迁以孟明为百里奚子,西乞术、白乙丙为蹇叔子,又何耶?”王氏不仅不赞同司马迁关于崤之战前穆公询问百里奚的说法,而且对孟明为百里奚之子,西乞术、白乙丙为蹇叔之子的说法也不同意。又据《史记集说》记载:“《左传》但言蹇叔哭其子耳,不言西乞术为蹇叔子,未知史何所本?”其实,只要我们分析一下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以及所参考的材料,就会明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其一,司马迁所处时代正是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家大开献书之路,所以民间所献之书和官方所藏之书品类较多,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有详细记载。司马迁作为史官,有机会遍览群书,加之他有又善采诸家之说,记载不免会前后不一。

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载:“(秦)将袭郑,蹇叔曰:‘不可。’”《晋世家》“先轸曰:‘秦伯不用蹇叔,返其众心,此可击。’”依此来看,司马迁对这件事情的史料记载是混乱不清的。其二,虽然当时立五经博士于学官,但由于学术上提倡“独尊儒术”,官学只重“今文”,而轻“古文”。在《春秋三传》中,《公羊传》、《谷梁传》被列于官学,《左传》被排斥在外。对比“三传”对崤之战史实的记载,就会发现,除文字运用上稍有差别外,基本事实差异不大,唯独在穆公战前询问大臣问题上有分歧。《左传》只记有蹇叔一人,而《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提到了蹇叔和百里奚二人。由此进一步推断,《史记·秦本纪》所载崤战的史实有可能是杂采《公羊传》和《谷梁传》而成的。清人对此事也有论述,《史记考证》认为:“三十二年以下,采僖三十二年《左传》,参以《公》、《谷》二传。”《史记志疑》亦说:“史公叙袭郑之事,依《公》、《谷》,故与《左传》异。”我们知道,《公羊传》、《谷梁传》属于今文经学派,今文经又是西汉的官学,司马迁是当朝史官,官方所藏的今文经著作当然是他首选的资料,“遂不详考其末耳”即加以使用。综上所述,《史记·秦本纪》在穆公作誓和崤之战前询问百里奚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宋朝的苏辙曾说:“秦穆公东平晋乱,西伐诸戎,有伯者之风矣。然听杞子之计,违蹇叔而用孟明,千里袭郑,覆师于崤,虽悔过自誓,列于《周书》,而不能东征诸夏以终成伯业。”从苏氏评价秦穆公所列举的事实看,在穆公作誓和崤战前询问百里奚的两件事上,他不赞同《史记·秦本纪》之说。其实,关于司马迁引用史实有误的情况,晋代就已经有人注意到了,《晋史·司马彪传》记载:“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指儒家正统‘六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正之谬误。”但是,由于司马迁《史记》在史学史上的特殊地位,两千年来,许多学者对其所载史实不进行考释,便信然使用,有时以至于以误传误。从清代开始,研究先秦史的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史记》这方面的问题,并做出了很大贡献。今人杨宽在《战国史》一书中,运用古籍和考古资料,对《史记》所记战国时期的史实谬误也做了一些纠正。这篇小文,也算是对《史记》的整理研究所尽的微薄之力。

同类推荐
  •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湖南人的性格读解

    本书从近现代历史上的湖南现象剖析湖南人的性格,再结合湖南人的人文地理、经济环境等方面全面解读了湖南人,并提出了湖南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山河长吟

    山河长吟

    陈长吟写山水写遍了陕西,又写向了域外。从古城西安《长安风度》写到陕南《陕南风韵》,再写到陕北《黄土风物》,在陕西地域之外又写到了《青藏风情》。所写的山,大到名山,小到无人能知的无名山;所写的水,有黄河、汉江这样的母亲河,有村庄的小河小溪这样的流水。
  •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大巧若拙(从关键词读经典)

    中国历来有向学的传统,把读书看得很神圣。古人为我们树立了读书的榜样:苏秦头悬梁、锥刺骨,匡衡凿壁偷光,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这样的典故还有很多。这些"书痴"不仅书读得好,人生也很成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崇尚读书,尊重读书人,乃至习惯于对读书人高看一筹,这是烙在中国人灵魂中深深的印记,永远都抹不掉。今人读经典,正是这种传统的延续。
  •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

    在中国当干部最应该向国学借智慧!《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600个国学常识》是专门为领导干部量身打造的国学常识必读书。与其他介绍国学常识的书籍相比,本书不仅罗列了历代职官政事、法律典章、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教育科技、体育娱乐、民风民俗、风水命理、书画艺术和医药养生知识,而且收集和详解了大量前任和现任国家领导人著作及谈话中涉及的国学常识,是国学常识中精华的精华,助力领导干部发现国学之美、领悟政治智慧、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知识储备。
  • 新解冰鉴

    新解冰鉴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相书,《冰鉴》强调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的密切关联,注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介绍了识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鉴》中,作者以《周易》的高远思想境界关照、解析《冰鉴》,不仅详细讲述了透过外表看到他人本质的具体方法,还揭示了依靠修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深刻哲理和具体途径。
热门推荐
  • 当下流行领带歪着打

    当下流行领带歪着打

    写在前面的话:无论是在陕西还是在上海,我都与当地警方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这可能是一种缘分。我在采访警察和案件的过程中,有机会接触一些拘捕对象,与他们进行过心平气和的交流,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灵魂深处的隐秘有了较深的了解。也许,这里所表现的是一个灰色的群体。这个群体通常是被人歧视的。但歧视不是拯救他们的良方。我们应当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听听他们灵魂的呼叫。你见过蟑螂吗?蟑螂常常喜欢躲藏在阴暗的角落,见到人的时候就狼狈逃窜,有时还像蜘蛛和老鼠一样装死。
  • 丑妃哪里跑

    丑妃哪里跑

    她,丞相府里不受宠的私生女,逢适婚年龄,被心狠手辣的父亲推到了百花宴,纵使她百般遮掩不惜丑化自己,仍是被命悬一线随时可能会嗝掉得秦王一根指头挑中,一跃成为秦王妃。可,为什么每个人都跟她有不共戴天之仇般?他们看她的眼神好像随时准备扑上来将她碎尸万段挫骨扬灰?!大到发白齿落的老人家,小到三四岁的绝色小正太……她到底是做过什么丧尽天良天怒人怨天理不容的事情啊?怎会落到这么个人神共愤、四面楚歌的境地?他,温润如玉,待人宽厚。然眼光远大、城府深沉却隐在苍白文秀、弱不禁风的皮囊下。百花宴上独挑了将自己丑化的惊心动魄的她,情深一片,誓不负卿。纵使这般,然棋子仍不乖,总想逃出他的掌控,他又怎会如她所愿?&&&&&《小白版》这男人是瞎了狗眼还是吃了蠢药?她都将自己弄得如此磕碜了,混在一群白天鹅中扮成不起眼的丑八怪,他大爷的长指不偏不倚的落在她身上——喂,他这是在给自己挑老婆不是菜市场买菜耶,这样草率对得起他自己对得起他家列祖列宗吗?好吧,既然她嫁也得嫁,不嫁也会被绑着嫁,那她嫁!虽然自己没啥特别突出的优点,但至少容貌基本是出挑的,墨水基本是有点的,打架基本是不输的……这样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怎么着也不能跟一个与阎王有约准备随时奔赴黄泉的男人绑在一起吧?对得起自己吗?既然对不起她,那她爬墙,他应该没有意见啰?&&&&&&&片断一:成亲翌日,她顶着绝世丑颜招摇而来,惊叫:“王爷,你因何吐了?是因为臣妾太丑的关系吗?”他咬牙,微笑摇头。她眨眼,故作妖媚:“王爷眼里,臣妾美吗?”他眉角抽搐,依然微笑。她掩唇娇笑:“人人都道我丑,其实我只是美的不明显而已。”片断二:她露出一抹清浅的笑,抬手扶了他的手臂。“王爷这病要紧么?”他反手握住了她的手,笑着道:“哪里就这么虚弱了?我这病,大约也就只能如此了,别担心,一时半会儿应该还死不了。”“王爷会好起来的。”她干巴巴的说。他依然是带着轻笑的嗓音:“那一日来临之前,我会安排好你和小宝的生活,不会让你们有后顾之忧的。”她轻轻地笑开。曾经有个人对她说,你不但是个怀疑主义者,还是个悲观主义者。他也正低头看她,于是她唇畔那意味不明的笑容,被他尽收眼底。这个女子对他的警惕戒备,原来比他想象的还要深。
  • 罪恶之生存游戏

    罪恶之生存游戏

    赵飞无缘无故的被打晕,醒来发现自己在一个黑乎乎的城镇,在这座只有百分之4能生存下来的城镇里,他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危难!
  • 雄霸西洋

    雄霸西洋

    意外穿越到大明洪武年间的特种兵文朔在大明朝混的风生水起,泡美女、杀倭寇、造船出海、征服蛮夷、数银票数到手软……就连皇帝的妹妹竟然是也不放过,谁会想到他竟然是个假太监呢?
  • 徐志摩文集(第三册)

    徐志摩文集(第三册)

    中国是诗的国度,历代诗人名家辈出,灿若群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青年诗人徐志摩那电光火石般短促的一生,那充满浪漫激情的新体诗歌,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有两个方面对他生活创作影响最为深远。其一是他学养深厚,学贯中西。其二是与两位才女——林徽音和陆小曼的感情经历。《徐志摩文集》是他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收藏本。从书中体会徐志摩在爱情的浮沉中所经历的种种心境,回味早逝青年诗人的传奇一生。
  • 那些年,不会忘记

    那些年,不会忘记

    青春,总会有人给你几次难忘,让你刻骨铭心,那些故事就像伤一样,好了却留下了疤新作品,三千凡梦,作者李治明支持一下
  • 贪财王爷抱错妃

    贪财王爷抱错妃

    老天不带这么开玩笑的,穿越不是她的错,上错花轿不是她的错,遇人不淑也不是她的错,为什么每当她食欲大开的时候,就有个穷鬼在叨念:表妹,我想拉屎。不能好好地吃就算了,每当她跟帅哥艳遇的时候,总有一个吝啬财主追在后面喊:还我两个包子!他,年仅七岁踩到婚礼现场当着众位叔伯兄弟面前宣布,将来要迎娶一个求而不得的女子为妻,打滚十多年,好不容易觅得佳人,关键时刻,点错了新娘子。
  • 魏宫二三事

    魏宫二三事

    谁说我大魏无八卦?寻人启示:《乡党名族任氏女,为何被遣之后销声匿迹?》邺城纪实:《沉鱼落雁美甄姬,一嫁袁绍子,二嫁曹操子,为何最终命丧黄泉?》今日头条:《倾国倾城女博士,足智多谋女中王,谁是曹丕心中最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电视新闻语体研究

    对于语言,我们既可以作历时的研究,也可以作共时的研究。在作历时研究时,我们常把所要研究的对象语言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段。比如,对于古代汉语的历时研究,常区分为上古、中古、近代这样几个时段;而上古、中古、近代则还可以再进一步区分为更小一些的时段。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整个古代看做一个时段,对汉语作一种泛时的研究。我们在作共时研究时,似乎也存在跟历时研究类似的情形。所不同的是,历时研究区分出的是不同的时段,而共时研究则可以区分出不同的语体;前者是历时的、纵向的切分,而后者则是共时的、横向的切分。
  • 苦吟寒士贾岛传

    苦吟寒士贾岛传

    这是一部文学传记,而非学术性传记,但其中贾岛的生平大事都有所本,与贾岛有关的人物也多系真人。当然,作为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情节不可能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甚至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推理性的叙述。我不敢说,书中的贾岛和中唐大诗人贾岛不差分毫,但他至少是我心目中的贾岛。我曾向一位前辈讨教,他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前者是小说,后者是史志。你既然是写小说,有些事就不要再去顾虑。”我听后为自己的胆大妄为感到安慰,也去了好多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