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8400000005

第5章 美国的“史前时代”——公元1497年波澜壮阔的北美移民潮

哥伦布“错误”地发现了美洲这片远离人类文明的处女地。这一辉煌的“错误”却开始了一个今日威临世界之国的历史。为了坚持信仰,一批一批的新教教徒来到了美洲,拓展生存空间。为了逃避死亡和饥饿的恶魔,贫苦的农民、手工业者也迁向美洲。英国的圈地运动,迫使广大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很多人也加入到了移民行列。殖民者和探险家希望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淘金。于是,形成了前后长达几百年时间的波澜壮阔的北美移民潮,成为美国的“史前时代”。

(1)上帝引领他们来到这里

欧洲漫漫的中世纪历史,其实贯穿了一部宗教发展史。宗教在各个领域渗透之深,影响之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宗教的势力依然很强大。然而,欧洲的封建主们已开始对教会有所不满了,因为教会过重的对人民的压榨无意中断掉了自己的许多财源,他们对教会的巨额财富更是垂涎,谋求有一天据为己有。

另一场改革也在瑞士展开,领袖人物是霍尔瑞登·茨文门。由于当时瑞士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比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成熟,这场改革以暴风雨之势展开了。茨文门死后,改革由法国的加尔文唱主角,所以新的教派被称为加尔文教派。它以反对天主教为宗旨,主张教徒在基督教范围内实行自治,广泛自由集会,充分发扬个人主义精神。鼓吹中产阶级经营商业,从事海外贸易,宣扬中产阶级的重利剥削是合理的行为。他的这些主张,符合了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的利益,因而,瑞士、荷兰、英国的资产阶级激进派,以加尔文教作为战斗的旗帜,在国家内部进行了政治起义。

然而,中世纪的封建贵族是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的,他们必定利用自己所有的力量,进行竭尽全力的挣扎。因此,新型的资产阶级利用宗教形式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显得异常激烈,达到了残酷以至残忍的程度。各国的加尔文派教徒到处遭到排斥和迫害,他们纷纷逃亡到美洲去,建设新的国家。

新教徒中去北美洲最多的,是代表英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清教徒。清教运动,是英国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农民以宗教形式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然而荷兰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移民欲在这里保持自己的语言和习惯是很难的,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促使他们寻求属于自己的世界,北美洲成为最好的避难所,于是大批大批的移民奔向这里。

(2)战争和贫困驱赶他们涌往美洲

常年的商业战争,日益加剧的经济盘剥,残酷的政治压迫,迫使大批非宗教移民也来到了美洲。

英格兰人是迁入北美殖民地的举足轻重的力量。15世纪下半叶,由于毛织业的兴隆,羊毛大量需求。价格上涨,养羊业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但牧野的狭小却阻碍了地主扩大养羊规模。掌握着统治权的地主和资本家利用其独有的力量迫使农民从土地上迁走,把土地“开发”为牧野,发展利润巨大的养羊业。有少量土地的农民,由于粮食价格猛跌,佃租的上涨,也处于破产的地步,甚至处于死亡的边缘。城市无产者也日益穷困。于是,贫困破产的农民和工人,也只有把北美作为自己的出路了。

此外,英国还将罪犯遣至美洲。殖民地时期,5万名罪犯加入了移民大军。

不久,德意志也掀起了巨大的移民潮。17世纪上半叶的30年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是任何一个国家承受不起的。然而,统治阶级依然极奢穷欲,这一切反而更来源于境况愈下的农民。大部分农民便选择了北美殖民地作为不得以的避难所。

法兰西的农民也有类似的遭遇。贫困、饥饿、战争、死亡,重重威胁下,人民大批涌往海外,北美殖民地又接受了许多寻求幸福的人民。

17世纪,爱尔兰人民为英国统治、奴役、镇压,因此,提供了大队北美移民后备军。

瑞士人也涌入了北美洲,他们的背井离乡,往往是单纯的经济原因。

(3)艰辛的开拓,辉煌的前景

勤劳的人们来到了北美洲,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什么呢?荒凉、落后、贫困、野蛮……正如一位历史学家讲过的:“他们摆脱了人为的灾难,却遭到了自然的灾难,这种灾难往往是惊人的。”

看吧,城堡修起来了,道路开出来了,地里长出了庄稼,作坊里开始生产出产品……移民的血汗推动着北美的经济从无到有地发展出来;他们勇猛地同大自然作斗争,征服了自然,创建了北美殖民地的物质生活,创造了内容丰富的文化,移民们自己这样讲:“我们是被迫而来的,但我们决非空手而来,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财产。”

欧洲贫困破产的劳动人民形成了向北美移居的大军。北美洲在当时不仅供应了欧洲工业发达国家的原料,而且成为欧洲工业品的巨大市场,北美殖民地成为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柱之一。

荒凉大陆——北美十三殖民地——美利坚合众国,自古以来,没有一个国家如此迅速、如此彻底地在一片空白上建立起来。当人们看到它今天富强的同时,也不得不对美国“史前”的移民仰视了。

同类推荐
  • 给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给孩子讲点中华句典

    翻开本书,仿佛走进一座国学图书馆,因此,当孩子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时,请你为他翻开这本书!当孩子对卷帙浩繁的古籍望洋兴叹时,请你为他翻开这本书!当孩子埋头在历代著作中寻章索句时,请你为他翻开这本书!当孩子为翻译句子而苦恼时,也请你为他翻开这本书!本书实为一部写作宝典,一位良师益友。
  •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电视文艺生态批评论

    本书是一本从理论创新角度探究电视文艺批评方法的专著。将自然生态学与人文生态学研究的系列成果引入到电视中来,对与电视文艺相关的节目、现状具体考察,在借鉴中西方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视文艺生态批评方法,通过整体关注电视文艺与精神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的内在关系,以“生态中心”的价值尺度,把完善电视文化,建立以人为目的当代传媒体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教育的挑战:别忘了教育是什么

    本书对教育问题做出的深度剖析,按照教育挑战的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结合实际指出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也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 哈佛经典讲座

    哈佛经典讲座

    学习的最大成本,是时间。如何在最短时间里了解更多的知识,尽可能提升自我的人文素养,培养自己的高尚品位?哈佛大学校长邀集30位世界顶级教授,就人类社会的9大核心知识领域,进行了42堂深入浅出的讲座,最终集结成这部《哈佛经典讲座》。此书一经问世,便风靡世界,不仅美国大学人手一册,也几乎成为美国家庭的必备藏书。本书包括历史、哲学、宗教、诗歌、小说与传记、评论与随笔、戏剧、教育、旅行等9个门类,囊括了3000年来的人类知识精华,涉及的原典达百部之多。读者通过这一本书,能轻松踏入人类知识的殿堂,尽情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使自己拥有广博的视野、深度的思维和不凡的品位。
  • 慢话教育

    慢话教育

    随着时代发展加速,生活节奏加快,“快”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追求。但因为“急”,因为想“快”,造成失误、酿成重大损失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杨士军认为,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须直面人才培养独特的规律:世间既有早慧的孩子,也有“开窍晚”的孩子,培养孩子要多一些等待、理智和宽容,不拔苗助长,不越俎代庖。“良好的教育是在细腻与沉静之中。”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孩子慢慢走,慢慢等待和欣赏孩子成长之乐,何尝不是一种睿智、气度?事实上,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着眼于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而绝非眼前一时进度之快慢,或许这才是更大气的教育。让我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来”,把沿途美丽的“风景”看个够!
热门推荐
  • 萍水相逢

    萍水相逢

    “两个丑八怪”座落在圣日尔曼小广场边上。在成千上万家巴黎咖啡馆里,它上了各语种的巴黎导游书,因为它是左岸出了名的作家咖啡馆,甚至巴黎文学圈还在这里设立了一个文学奖,也叫“两个丑八怪”。其实那两个丑八怪,却是店堂里的两个木头人雕像,两个尖嘴猴腮的中国男人,穿了清朝的衣服,留了奸诈的八字胡。从前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常常去那里会朋友,读书,高谈阔论和写作,没有成名的天才在这里把自己最重要的成名作三文不值两文地卖给了出版商。
  • 三千之境

    三千之境

    掌控着大陆一切的海域皇族,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十几年后,原本只属于海域皇族的能力在一个少年体内重生……
  • 大脚印儿

    大脚印儿

    200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奥运的主题已让2008年足够厚重了,没想到这会是如此跌宕的、无与伦比的年份。这一年,更像是一个过分迷信戏剧冲突的编剧的剧本,而不像一段真实的生活。人们为八卦疯狂,为灾难哀伤,为危机焦虑,为道德缺失恐慌,为奥运紧绷神经然后极度释放……其中的每一例,都可以说是达到了几十年里相关体验的极致。作者推崇黄仁宇的大历史观,认为一种真实的历史隐藏于细节中,隐藏于具体的人的故事中。出现在这本书中的,更多出现的是一些看上去无关宏旨的小人物和小故事。他们是这段大历史的切片。
  • 剑三之普通玩家

    剑三之普通玩家

    一入剑三深似海,更何况它又被称之为“基三”,对于身为腐女的唐盈来说根本没有抵抗力啊。啊!少谷主好帅,毛毛雨,毛毛雨,在一起。咦,你是谁,大哥,你长这么帅需要我帮你介绍一个帅哥吗?
  • 春暖好种田

    春暖好种田

    前世养尊处优的林家暖春,把自己折腾成了破旧山村里的林家春暖,奶奶的眼中钉,叔叔的肉中刺,娘亲懦弱,父亲苟活,妹妹、弟弟又都太小,更重要的是还吃不饱,穿不暖,让她林春暖这么憋屈地活着,是万万不能够的,好在,刚刚穿过来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个能帮助自己的小小少年。做我的青梅竹马吧,小家伙儿,林春暖决定正太养成,在这样一个陈旧破落的古代农村,林春暖把养成当做了一项事业来做,当然,也不能落下改变生活,种田养禽,开山打猎,看我无所不能,只是,最后到底是我养成了你,还是你养成了我,林春暖不确定了,哎……管它呢,爱不隐藏,说给你听。--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古代名妓传

    中国古代名妓传

    在封建伦理道德中,对妇女的要求甚为苛刻。三从四德就是紧箍咒。《仪礼·丧服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这就是三从,即妇女从生到死,一生都要依从男性,她们没有个人的意志和自由,她们只是男性泄欲和生儿育女的工具。所谓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注云:“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臬。”说明白点,就是妇人对男性,第一要忠贞,第二说话谦恭,第三仪态装束要端庄温柔,第四做好针线茶饭的服务。一句话,妇人的视听言动都要围绕着男性。
  • 苦力

    苦力

    文革后期,专案组内查外调,取回证明材料,证明麻六出身贫农,根本不是什么富农。专案组手把材料不相信是真的:麻六这小子会是贫农?大家伙儿也不敢相信:凡和麻六沾边的事儿,多半都掺假!麻六自己这回也犯了糊涂:我是贫农,那受管制二十年的麻六是谁?因而,麻六的出身竟成了一桩疑案。连他到底是否排行老六,我也不能肯定。如今,他上了年岁,面皮发松,便是原先的浅白麻子也看不出了呢!
  • 英才太监寇连材

    英才太监寇连材

    那个“刀子匠”摸裆的手离开寇连材,然后郑重其事地问:“是自愿净身吗?”“是。”一颗泪珠却从孩子眼中滚了出来。须臾,屋里传出一声惨厉如鬼的尖叫。咸丰八年5月的一天清晨,北京朝阳门城根的一间破泥屋里,剃头匠寇秉合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去推醒在炕上仍在酣睡的一个孩子。“让他再睡一会儿吧,养足了精神……”孩子母亲话没说完,忽然哽咽了起来。自从全家决定了让孩子走净身去作太监的路之后,当娘的没有一天不哭的。从那天起,她每天晚上在夜深人静之后,烧上一炷香,求菩萨保佑。
  •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太上洞玄灵宝福日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吃香桃

    吃香桃

    我和郗香桃头一次说话,是在学校食堂卖馒头的窗前。此前,我们已经眉来眼去的好多次了。我很喜欢她说话的声音里粘连着的那种油润的奶味。班上长得好看点的女生说话大都跟校园里的铃声一样清脆,清脆得让我生出一种永远也不会和她们有什么瓜葛的感觉。同郗香桃分到一个班里前我就被她的声音迷上了。每每出了教室,便不由自主敏感了耳朵搜寻她粘连着奶味的声音。她的声音太珍贵了,好几天才搜寻到一次。也不是搜寻到,是无意中碰上的,来得匆忙,转瞬即逝。印象中听得最真切的一次,是在体育器材室的墙角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