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57400000013

第13章 仅此而已的自供状

人生如谷,这是我和我的许多文学同辈人的命运。

其实,每个人都有走进命运低谷的时候,从八字来说,运交华盖是常事,流年不利是难免的。在诗人眼里,叫作“月有阴晴圆缺”。老百姓的话,叫作“人有旦夕祸福”。但浮沉跌宕的幅度,达到碧落黄泉的地步,而且谷底是无止境地延伸下去,永远走不到头,好像也只有我和我的同辈人,才能享受到的这种时代的“宠遇”了。幸欤?不幸欤?也就不去说它了。反正二十多年的低谷,在人类史上,也比较罕见。有的人,永远走不出低谷,固然是悲剧;最后走出低谷的人,难道就是喜剧么?我看也未必。

因为,无论怎样豁达,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是陪不起有的老爷们特别乐于从事的这种残酷的游戏。想到这些一生中最好的岁月,就如此虚度过去,不大容易笑得起来。

先从我的名字如实招起,那是我的外祖父在我呱呱坠地时起的。

这个名字中的一个“文”字,后来,应验了我的一辈子,我越来越觉得其不可取了,中国人讲究行不改名,坐不改姓,也就只好将就了。

那是一位捧着水烟袋、在农村里教私塾的冬烘老先生,煞费苦心拟就的。老式的中国名字,只有一个字是属于你的。其它两个,一个属于你家族共有的,另一个,是你同辈兄弟姐妹共有的。我的外祖父为我起的名字,绝不表明他预见到我将来会以写小说谋生餬口,但是,在他心目里,这个“文”字,是个挺好的字眼。

其实,大谬而特谬矣!在中国,自从仓颉造字以来,文和文人,走运者并不多的。

那是1930年,上海。

我出生的日期为农历的八月二十四。

那一年是民国十九年,我的原籍江苏盐城,洪水泛滥,水深数丈,累月不下,淹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鬼子进入上海租界,我因逃难,回到老家,乡亲父老回忆起我出生那年的这场水灾,仍谈洪色变。

那是块穷地方,至今犹是。即使不发生灾荒的话,也未见得丰衣足食,更何况天灾人祸,乡亲们便跑到上海滩来混饭吃,是惟一的求生之道。“江北人”被上海原住民看不起,和现在发达国家看不起中国人一样,就因为穷。而由于穷,惟有靠打工,卖苦力,从事低贱职业谋生。据说旧时上海拉黄包车的,以我家乡人为多。

我祖先在上海立足以后,拉没拉过这种人力车,已湮没无考。但到我父辈一代,也还不过是小市民一类。尽管努力以为不是,穿长衫,而不穿短打,说江北口音的上海话,而不承认自己是江北人,还想办法使人认为是家境不错,但骨子里,或者别人眼里,仍是小市民,是无疑的。

不过,他们都是些善良老实的小市民。善良老实,几与懦弱同义,我之缺乏一种抗争的意识,大概就是胎里带的毛病了。

我一直在研究我自己和别人身上的小市民心态。

这些特殊层面的人群,很难用经济的、阶级分析的观点来认识。大城市的小市民,既是一股涌动的力量,也是一种可怕的堕性。每一个细胞都有逃逸出这个整体的企图,无法实现以后,也能迅速找到乐在其中的理由。会对比他强的人嫉妒得心痒难禁,也会对比他不如的人,奚落耻笑而获得慰藉。这等人,永不满足又永远满足,有吞吃一头大象的欲望,而无捉拿一只耗子的决心。拜金主义和对权势的慑服,使得某一部分神经特别发达,但对庸俗、卑劣、堕落和无耻,又往往显得麻木和习以为常。一个个活得既开心,也不开心,似乎痛苦,又并不十分痛苦。

这就是我认识的那些弄堂里的芸芸众生的上海。不过,这种小市民习气,如今,并不局限于那些弄堂里。

我在那里读到了高中二年级,便考到南京去读戏剧编剧专业了。

记不起是哪位哲人说过的话了,“文学是我的理想国”,在那样一个小市民的氛围里,我并不清高,但多少希望有一些清高,于是,书籍是惟一的可以逃避现实的去处。

我感谢那时有许许多多的书,也感谢那时没有许许多多的“敬惜字纸”的劝善者,谆谆教导你应看什么书,和不应看什么书。尽管我也读了许多或许是“儿童不宜”的书,但我也没有堕入阿鼻地狱,因此,我不相信隔离和堵绝,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会造就出纯净水似的一代,越是推开窗户,呼吸新鲜的空气,越是能够抵抗得住各式各样的细菌和病毒的侵扰,而在无菌室中的病人,一个别人的喷嚏,足以使他致于死命。

随后,便是1949年。

那时,在这座国立的戏剧专科学校里,已是风雨飘摇,人心思变,根本念不下莎士比亚和易卜生了。这或许是至今想写戏而写不了的原因,也大概是我小说中某些戏剧化弊端的根由。

文学性格和人的秉性一样,也难改。另外,一个作家应该明白你的读者的口味。你为你的读者写,只要他们看你的书,买你的书,就行了呗!

当然,这有点护短,但文无定法,何必一定要合乎什么规范呢?我觉得这样写得舒服,别人说长道短,干吗要往心里去呢?

所以,我从来不相信一个人说我作品好就好,一个人说我作品坏就坏的。即使所有的“评论家”都摇头的作品,我也抱去他妈的态度。写文章本来不易,还要抬头看这看那的脸色,实在太累。

南京解放后,我就到了北京的华大三部,到了随后成立的中央戏剧学院研究部。接着我调到天津铁路局文工团,接着,1952年我去抗美援朝,在志愿军的一个文工团工作。

应名是创作人员,很惭愧,其实我什么也没写过。

虽然,我很想写,但在文学这条狭窄的路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并不容易。1954年从朝鲜回国,到1957年在中国铁路总工会宣传部工作的这段期间,那也许是中国文学上的一个初醒期。

北京的春天,总是匆匆来,又匆匆去的。

我赶上这个文学春天的一个尾巴。1957年,我终于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我的处女作《改选》。

一篇短篇小说,一篇被认作大毒草的短篇小说。过了几十年后,它被当作“重放的鲜花”。所以,我由此不大依赖对于作品的任何判断。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好和坏,作家(除去自我感觉良好者外)心里是最有数的。

说真的,事后回想五七年,命运要跟一个人开起玩笑来,往往是相当残酷的。

一切都那么顺畅,几乎毫无周折就写出来,就发表了,而且,立刻引人注目。当然,也因此倒霉受罪,一下子为这篇小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想不到从此跌进了人生低谷,竟会度过长达二十二年之久的艰难岁月。

所以,“文”,这个字,并不总是美好的。

这二十二年,一言以蔽之,便是劳动改造。

对了解的人说这些,已无必要,对不了解的人说这些,也未必能生发出切肤之痛。虽个中滋味,非当事人也难体会。但不少同辈作家呕心沥血的努力,我是敬佩的。历史和文学的区别,大概就在于前者把痛苦挤干净了,而后者则不然,这也许就是文学生命力的所在。因此,个别卖乖者的嘴脸,实在够龌龊的。

我一直随着铁路新线工程部门流动,过着辗转南北、不安定的生活。也好吧,山之高,水之深,暑之热,冬之冷,加上比这一切总和还要苦痛的人间滋味,全领受个遍。

有时候,我非常后悔写那篇构祸的短篇小说。

有时候,我看到别的人并不因写什么东西而同样永劫不复,这篇小说倒是奠定我文学自信心的基石。一想到在对《改选》的咒骂声中,有一位获得过斯大林奖的资深作家,也参与了鼓噪的行列,他认准了当时的我,才二十几岁的小青年,是个文笔老道的家伙。虽然挺酸刻,但他证实了一点,我可以写作。而且,我发誓,有朝一日,我成为作家,一定要对年青人宽容,奖掖后进这四个字不敢当,如果能给青年作家帮一点忙,绝不吝惜气力。允许年青人东碰西碰,不一定都要当妈妈的乖宝贝。谁学走步,不摔两跤呢?

这也是我1986年接手当《小说选刊》主编的一段内心隐情。

从1979年开始,便是中国文学的新时期了。

这一年,平反,我回到中国铁路文工团任创作员,在此之后,重新拿起笔来,先写成了长篇小说《冬天里的春天》,但返回文坛的第一篇作品,却又是一篇短篇小说《月食》。光阴荏苒,距离《改选》,是二十年后的事了。

嗟夫!若时光能倒转,该多好?

也许因为文学更接近了文学,也许因为那是整整窒息了十年,甚至还要长得多的文学空白期过后,人们需要文学,因此我和我的同辈人的作品,如此蒙受广大读者的青睐,也有些意外。看到自己作品的反响,当然是一种欣慰。但如果看不到其中有读者饥不择食的因素,那就是不清醒了。我常想:文学的轰动和冷落,并不完全与作品自身价值相吻合的。那引起洛阳纸贵的左思《三都赋》,现今又有几人捧读呢?人为的抬爱也好,故意的贬低也好,都无伤文学之大雅。

文学就是文学,它可以一时被人这样扭过来,一时被人那样拧过去,但历史将证明,就像杜甫《戏为六绝句》中所写“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样,最终,文学还是要循它自身规律前进的。好的,留存下来了,不好的,尘封起来,再也无人问津。

所谓好,又谈何容易?努力吧!有一条,不写那些让人感到恶心的作品,大概可以做到。所以,能写,则写之,不能写,则不写之。无期求,尽绵薄,若读者赏眼,大概还会写一些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的作品。这便是1990年《小说选刊》被停掉以后的我的现状。

仅此而已,真没有什么可说的。

同类推荐
  • 天使路过

    天使路过

    本书是备受国内读者喜爱、以散文随笔著称的新锐女作家乔叶的心灵励志书。乔叶为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刊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本书由70篇左右短小精悍的美文和随笔组成,文字犀利而凄美,直面所有女性读者敏感而纤弱的内心和情感世界。在书中传达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对爱情的独到见解,让人们在感动之余生出无限的慨叹。
  • 金眼睛:看中国

    金眼睛:看中国

    秋天的华山是美丽的。我几乎走遍了中国的名山秀水,但是能像华山这样的山还不多见。他最具阳刚之气,那高耸入云犹如一排排天墙横在你面前的巨石就是最好的证明;他又异常的壮丽,说其壮是因为那略带纹路的岩石,就像男人结实的背膀;说其丽是因为白色的巨石总会有葱葱绿色植被相伴,白绿相间,在蓝色天空的衬托下,构成一幅天然的画卷,令人折服。
  • 话题中国文学史

    话题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悠悠三千年演变发展的历程,早已汇集成一条起伏蜿蜒、波澜宏阔的漫长河流;而它各体兼备,于世间万物众象无不包纳涵盖、尽收之笔端眼底的复杂构建,也显示出一种气象恢弘、异常绚丽丰繁的巨大空间容量。所以,力图描述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与承传生新、消长盛衰的进化现象,探究那凸显的外在形式和深层潜注贯通的艺术特质,以给出较切实恰当的审美与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评判,由之认定它在寻觅、确立民族—国家的灵魂或自我精神面貌上的标志性意义,换言之,即尝试着为文学编写撰作总结性的“史”的工作也相应而生———这同样可谓是渊源久长且古老,因为中国本来就有浓厚的历史情结、强烈的历史意识,是一个拥载了悠远史学传统的国家。
  • 明园杯 2015上海市民文学大赛佳作选(卷三)

    明园杯 2015上海市民文学大赛佳作选(卷三)

    我们一提到上海,想到最多的就是灯红酒绿,红男绿女,高楼林立,钢筋铁泥下的一座时髦的现代化都市。但是在这本文集中,许多生活在上海多年或正在上海打拼的人们,用他们的文字为读者讲诉一个普通人对上海的记忆。本书包括《永久牌自行车》、《上海地铁实录》、《我的文艺小时代》、《悬崖上的樱花树》等篇章,为您展示一场来自上海的生活秀!
  • 奥达的马队

    奥达的马队

    我们的故事不过是唱给一些已经湮灭了踪迹的过客的挽歌。他们曾勒着坐骑在历史的黎明中显出身影。从此君临一个时代。 而当黄昏,山风掀动马鬃与他们身披的黑色毡毯。这时,山峰的幻影再一次凸现,一切景象都已面目全非。粗粝蔓延的莽原已被机械的声响与新的悲欢际遇所笼罩。
热门推荐
  • 千金归来:重生复仇天使

    千金归来:重生复仇天使

    她是众人眼中的天使,温柔如水,待人和善。她也是警方眼中的恶魔,杀人如麻,不折手段。上一世至亲的背叛,‘妹妹’的陷害,宁愿让她这个亲生女儿遭受奸人的侮辱死去,也不愿让他们没有血缘的干女儿有半分伤害。所以重生后她发誓,这一生她也要做天使,她要做那个明明是罪愧祸首杀人如麻,却依旧让人喜欢谅解的黑天使。
  • 天下男妖皆炉鼎

    天下男妖皆炉鼎

    缠绵病榻的光棍老初女一朝穿越成缠绵床榻的异世豪放女。许观音想死的心都有了……男妖满屋,个个绝色,全是炉鼎。妖性难驯,狡诈奸猾,许观音冷冷一笑:想逆袭翻身?想得美。
  • 十里桃夭

    十里桃夭

    她,本是月老庙前的一颗桃花树上的万花中的一朵,因长期受人类香火和祈愿,终以化形成妖。他,是九重天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着双重身份。他用他邪魅的容颜撩她,结果,肉没吃到,自己还惹了一身火。
  • 假孕成婚:总裁请负责

    假孕成婚:总裁请负责

    莫名其妙就这么怀孕了?开玩笑,她又不是雌雄同体!医生言之凿凿,她不信!然后就跳出来一个大总裁喜当爹?这下,她不淡定了……这下怎么说?
  • 爱玩会穿越:宫惑谜情

    爱玩会穿越:宫惑谜情

    欣涵的姐姐是个发明家,大学毕业之后一直跟着导师研究关于时间的项目,再一次时光追随的实验室里,双胞胎妹妹无意中坐上了时光机器,一下子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等到一切都搞清楚后,才发现原来到了汉朝,她穿越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天才军械师:首席独宠

    天才军械师:首席独宠

    (我们郑重承诺,本作不含任何防不胜防)安语筱活了二十余年,母胎单身,可如今却面临着一个难题:全世界都以为自己和京城第一世家君家少主有一腿。安语筱:怎么可能?我们就是关系好,救命恩人的那种。君某:救命的恩要怎么报啊?众人:当以身相许,撒花。(作者脑子烧坏,万年不遇的搞笑片段。)
  • Flip-A California Romance

    Flip-A California Roman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悲伤的迪尔德丽

    悲伤的迪尔德丽

    《悲伤的迪尔德丽》是约翰·米林顿·辛格和叶芝共同完成的著名爱情悲剧。它改编自爱尔兰神话中迪尔德丽和康纳尔王的传说。迪尔德丽出生时,便有预言说,她会出落为美人,有卷曲的黄色发辫和迷人的灰绿色眼睛,但国王和领主们会为她发动战争……迪尔德丽长大后,康纳尔王要娶她做王后,但她却有了情人纳西。于是,康纳尔王派兵杀死了纳西三兄弟。最后,迪尔德丽在他们的坟前自刎而亡。此剧是一部辛格生前未完成的三幕悲剧,后来由叶芝和辛格的遗孀莫莉·奥尔古德继续完成。
  • 一夜成瘾:总裁强婚霸爱

    一夜成瘾:总裁强婚霸爱

    结婚纪念日老公竟然要杀我……是他救我于危难,宠着我,惯着我,助我手撕渣男和小三。我问:“为什么帮我?”他笑:“怎么说的我有所图谋似的?”“难道你没有?”我笑望着他。“有,我想图谋你。”为争夺财产,渣男和小三无所不用其极,诋毁和羞辱接踵而至……--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牛虻

    牛虻

    有谁像他一样饱受感情的苦难?身世的离奇莫测,亲人和爱人给予的心灵伤害,逼迫他远走他乡。十三年后,他为什么还要返回这个伤心之地?如今的“牛虻”还是当初那个纯洁善良的基督徒吗?爱与恨,革命与宗教,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人间悲剧。为了理想,牛虻割舍了爱情和亲情,也舍弃了深爱他的吉卜赛女郎绮达,含笑走向刑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