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63200000003

第3章 每个人都有点“性变态”(1)

(DiesexuellenAbirrungen)1

在生物学中,人们常用“性欲”(Geschlechtstriebs)一词来形容人和动物所真实存在的生理需求。

这一说法其实是将性冲动与食欲进行了类比。饥饿感会引发食欲,但我们的日常用语中却没有相应的词语可以形容生理上的饥饿感;在学术界,类似的性饥渴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或“原欲”。2公众对性冲动的本质和特征存有一些特定的偏见。人们通常认为,性冲动在童年时期并不存在,而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逐渐出现的。在性冲动的作用下,人们根本无法抗拒来自异性的吸引,从而被迫向着实现两性交合的目标努力,或是做出一些导向两性交合的过渡行为。

但我们有着充足的证据表明,这种说法其实与事实极不相符。只要稍加推敲,就不难发现这种说法漏洞百出,不乏有失偏颇和武断之处。

在此,我们有必要先引入两个概念:代表着性吸引来源的人,我们称之为“性对象”(Sexualobjekt);性冲动所竭力达成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性目标”(Sexualziel)。

科学研究发现,在性对象和性目标这两方面,都存在一些偏离常态的现象。这些现象与人们所认可的常态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

1.性对象的变异

流行的性冲动理论,简直像充满诗意的童话那样完美:全人类被分割成了男人和女人两部分,两者在爱中寻求结合,直到再次融为一体。因此,如果说有些男人的性对象不是女人而是男人,或是有些女人的性对象不是男人而是女人,一定会令人大跌眼镜。我们称这类人为同性恋者,或者换种更好的说法是性倒错者。这种现象被称为“性倒错”(In-version)。尽管要弄清这类人群的具体数量仍然困难重重,但可以肯定,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3

A.性倒错

性倒错的行为表现

性倒错人群也有着截然不同的行为表现:

α)完全性倒错者。也就是说,他们的性对象只能是同性人群,异性人群不但不能成为他们的性对象,还会使他们感到索然无趣,甚至产生性厌恶。对于男性来说,这种厌恶感将使得他们无法完成正常的性行为,或是在正常性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任何乐趣。

β)两栖性倒错者(性心理上表现为雌雄同体)。也就是说,他们的性对象既可以是同性,也可以是异性。这种性倒错不具有排他性。

γ)偶然性倒错者。这类人仅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正常的性对象遥不可及,或无法模仿正常的性行为时,才将同性列为性对象,并在与同性的性行为中获得满足。

同样,性倒错者对自己奇特的性冲动也有着大相径庭的评判。有些人视性倒错为理所当然,认为其与正常人的性欲并无区别,因此也就强烈主张将其与正常的性冲动等而待之。另一些人则排斥自己的性倒错,将其视作一种病态的强迫症行为。4性倒错现象出现的时间点也因人而异。有些人的性倒错行为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有的人则是到了青春期前后的某个特定时段,才发觉了自己的性倒错取向。5性倒错伴随部分人一生,但也可能在某些时间段消失,或是作为性发育的一个正常阶段出现;没错,它甚至还可以在一个性取向长期正常的人那儿突然出现。还有些人在正常的和倒错的性对象之间周期性地游离不定,这在临床上也有观察和记载。更有趣的是,在一些案例中,患者是在与正常性对象的一次不愉快经历后,才开始出现性倒错行为的。

通常来说,这些不同类型的行为表现之间并无联系。只有在最极端案例中,患者才会周期性地认为自己的性倒错行为由来已久,将其看作是自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学者拒绝将以上这几种情况看作是一个整体,他们宁可强调这一群体的区别,也不愿意突出其共性,这与这些人对性倒错的偏见密不可分。但无论用何种方法去区分性倒错现象,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都处在介于性正常和性倒错之间的过渡状态中,因此也没有必要再去具体细分性倒错在各个阶段的表现。

性倒错的实质

对于性倒错,有一种评价认为它是神经变异的先天表现。这样一来,医务工作者最先在精神病患者或类精神病患者身上观察到性倒错现象,也就不难解释了。这种看法包含了两种说法,即“先天性”和“变异性”,我们需要对它们分别做出评判。

变异性(Degeneration)

“变异”这个词经常被人们滥用,因此也常常为人们所诟病。人们总是倾向于将那些并非由创伤或感染所引起的疾病症候归咎于变异。从雅克·马格南(JacquesMagnan)对变异现象的分类来看,就连最高级的神经活动也与变异难逃牵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禁要问:“变异”还有着什么样的用途和新的内涵?“变异”这个词似乎尤其不适用于以下两类情景:

(1)并没有太多偏离常态的行为发生时。

(2)工作和生存的一般能力并没有受到严重损伤时。6由此可见,性倒错者并非变异者,以下这些事实都可以予以佐证:

(1)在一些并没有太多异常行为的人身上,也可以观察到性倒错现象;(2)同样的现象也出现在那些正常能力分毫未损,甚至还有着极高的心智发展和道德文化成就的人身上;7(3)哪怕不看患者的临床经历,而是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光凭以下两方面的事实也足以否定性倒错即变异的说法:

a)我们必须注意到,性倒错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它总会在古老氏族的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出现,并具有很重要的功能意义。

b)性倒错在许多原始和野蛮的部落中也极为普遍,而变异这一概念通常只适用于高等文明[伊万·布洛赫(IwanBloch)]。哪怕是在欧洲的文明社会中,气候和人种的差别也对性倒错的分布和评判有着极为强烈的影响。8先天性(Angeborensein)显然,只有α型——最为极端的完全性倒错人群才谈得上先天性,它主要表现为性倒错者自身从未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有过其他的性冲动取向。而后两类人群,尤其是γ型的性倒错现象,则很难用先天性去解释。因此,持先天性观点的人们倾向于将完全性倒错人群与其他两类人群区分开来,这也导致人们在性倒错这个问题上缺乏统一的认识。按照这些人的说法,性倒错在某些案例中是天生的特征,而在另一些案例中则可能通过其他的方式产生。

持反对观点的人们则认为,性倒错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性冲动。他们的理由是:

(1)在许多性倒错者(也包括部分完全性倒错者)身上都有早年遭遇强烈的性印象所留下的痕迹,其同性恋倾向正是这些经历持续发酵的结果;(2)在其他许多性倒错者身上,也能观察到外部影响力(如同性之间的长期排他性交往、战时的共同相处、狱中的囚禁、对同性性交危害的认知、禁欲以及性弱等)的存在,它们或为性倒错推波助澜,或成为其阻力,但或早或晚都固化了性倒错的存在;(3)性倒错可以通过催眠暗示消除,这对于先天特性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这个角度看,先天性性倒错的说法就完全站不住脚了。反对者认为,如果对所谓的先天性性倒错案例做进一步检验,也许会发现这类性倒错者的力比多发展方向其实是由其孩提时期的经历所决定的[哈夫洛克·霭理士(HavelockEl-lis)]。这种经历并不存在于性倒错者的意识中,但在特定条件的影响下,对这段经历的记忆又会被重新唤醒。按照这类学者的看法,性倒错只是性冲动的一种常见变形,它由个体生活中所受到的一系列外部情形所决定。

这种观点看似天衣无缝,却仍然经受不起事实的辩驳:研究证实,许多人都曾经受到诱奸、相互手淫等所谓的性影响,而这类影响也的确发生在童年时期——但他们却没有成为性倒错者,或者至少是没有在性倒错的路上越走越远。因此,人们不由得猜测:先天生成和后天习得这两个选项还不足以概括所有的性倒错关系。

对性倒错的解释

无论是先天生成说,还是后天习得说,都没能阐明性倒错的本质。在第一种情形下,人们必须说明什么是先天形成的,而非仅仅满足于最为粗劣的解释——把一个人的性冲动看成是天生就与特定的性对象联系在一起的。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我们就不禁要问,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是否真的强大到足以使人沾染上性倒错,而不受到个体反抗因素的影响呢?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证明了忽视个体因素的研究也是完全不可取的。

双性理论的引入

为了探究性倒错成因,弗兰克·李兹顿(FrankLydstone)、奇尔南(Kiernan)和柴瓦里尔(Chevalier)等人做出了一系列新的思考,再次颠覆了传统的观念。

通常人们认为,一个人非男即女,但学界却发现在某些案例中,有些人的性征十分模糊,甚至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也很难判定其性别。这些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器官(阴阳人),在极端情况下,两种性器官均得到了充分的发育(真性阴阳人);而更为常见的是两者都发育不全的情况。9这种反常现象的意义在于,它在无意之中推进了我们对正常发育现象的理解。从解剖学的角度看,一定程度的雌雄同体本身就是正常的。在每一个正常的男人或是女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异性器官的残迹,他们要么成为多余的残存器官,要么发生了转变,承担起了其他功能。

这些早已为人所知的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早期的人类是双性的,在进化的过程中,单性逐渐占据了上风,而退化的另一性则只遗留下了些许蛛丝马迹。

不难看到,如果将这一观点引入到心理学领域,各式各样的性倒错都可以被看作是心理上雌雄同体的表现。要证实这一点,只需找出心理上和生理上的雌雄同体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即可。

遗憾的是,人们的这一设想很快就落空了。人们预想中的心理雌雄同体与可以被证实的生理雌雄同体之间并没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在性倒错者的身上,人们常常可以发现性欲不振(霭理士)乃至轻微的性器官退化现象。这些现象经常出现,但并没有规律可循,也远非必然。人们必须意识到,性倒错和生理雌雄同体总体上是相互独立的。

此外,有些人还十分重视所谓的第二性征和第三性征,并强调他们在性倒错者身上频繁出现这一事实(霭理士)。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我们不该忘记第二和第三性征本来就很容易在异性身上出现。虽然它们是雌雄同体的标志,却并没有像性倒错那样使一个人的性对象发生转变。

如果伴随着性对象的倒错,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如性冲动和性格特征也相应地发生了转变,那或许就能证实心理雌雄同体的存在。但遗憾的是,类似的性格转变仅在少数女性身上有所体现,男性的阳刚之气更可以丝毫不受性倒错的影响。如果我们还要坚持心理雌雄同体这种观点,就必须证明其在不同层面上的作用最多只会产生微弱的相互影响——对生理雌雄同体也是如此。哈尔班(Halban)就认为,在一个人退化的性器官及其第二性征之间,并没有太多的联系。10曾经有一位男性性倒错研究者用最通俗的话对双性理论做出了解释,认为这就好比是“男人的躯体配上一个女人的脑子”。只不过,我们并不知道“女人的脑子”里到底装着什么。用解剖学观点去解答心理学问题,这种做法既无效果,也不恰当。在这一点上,冯·克拉夫特-艾宾(v.Krafft-Ebing)的解释似乎比乌尔里希(Ulrich)的要准确一些,但两者在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冯·克拉夫特-艾宾认为,雌雄同体,除了表现在性器官上之外,还会在个体身上形成男女两个大脑中枢。

在进入青春期后,这两个中枢在相互独立的性腺的作用下开始发育。但男女两个大脑中枢的说法其实与男女两个大脑的说法别无二致,而且我们也不知道大脑中是否真的存在着类似于语言中枢控制性功能的中枢区域。11无论如何,在看过了上述论证之后,我们可以确定两点:首先,性倒错者身上也有双性特征,但除了一些解剖学上的猜测,我们并不知道这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其次,性倒错其实是性冲动正常发展受到阻碍的结果。

性倒错者的性对象

心理雌雄同体理论认为,性倒错者的性对象与正常人的性对象恰恰相反。一个男性性倒错患者就像一个着了魔的女人,他会为男性的身体和思维所倾倒,像一个女人一样寻求男人的爱怜。

尽管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却仍然不能概括性倒错者的全部特征。显然,许多男性性倒错患者身上依然保留着男性的心理特征,他们本身没有太多异性的第二性征,也更愿意在性对象身上找寻女性的心理特征。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无论是今天还是过去,一些专为男性性倒错者服务的男妓从里到外都要模仿女性的穿着和举止。古希腊人中最强壮的人往往也是性倒错者,显然,他们喜欢某个男孩,并不是因为其身上的男性特征,而是因为他长得像一个女人,身上也具有某些女人的气质。他们的害羞、拘谨、无知和娇弱,反而点燃了这些壮汉的爱欲。而一旦这些男孩长大成人,他们就不再属于壮汉的性对象,反而自己也成了恋童癖者。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男性性倒错者的性对象并不是同性,而更像是两性的结合,是性倒错者身上对男子和女子的爱慕之情相互妥协的产物。但有一个条件不可改变:其性对象必须具有男性的身体(性器官),从而与他们自身的双性倾向形成呼应。12女性性倒错者的情况则要清楚得多:活跃的性倒错者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具有男性的特征,尽管如果我们细加考究,还是能够看出许多区别,但总体来看,这类人都要求自己的性对象具有典型的女性气质。

性倒错者的性目标

有一点可以肯定,性倒错者的性目标也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在男性性倒错者中,肛门性交并不普遍;手淫往往才是这些人的性目标,甚至是最终目的。有些人手淫仅仅是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性倒错者手淫的频繁程度还更甚于异性恋者。女性性倒错者的性目标也五花八门,其中以口腔黏膜的相互接触最为普遍。

同类推荐
  • 男生女生流行的心理测试题

    男生女生流行的心理测试题

    趣味性心理测试是人们了解自我、认识世界的另一个途径。明智的人会利用这些测试题追寻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子,很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进而扬长避短、完善自己、走向成功。
  • 心理学与微动作

    心理学与微动作

    微动作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的重要线索,眨眼、瞪眼、睁眼、闭眼,挥手、握手、绞手、搓手,点头、摇头、叉腰、含胸,每一个不起眼的动作都暗藏玄机。本书对人的身体、手部、五官等微动作进行了深入分析,讲述了隐藏在背后的心理秘密,介绍了读懂人心的方法,让你轻松看透他人的微动作,巧妙隐藏自己的微动作,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成为职场、社交中的佼佼者。如果你想跟FBI一样,成为行为分析和心理解读的高手,就赶快拿起本书读一读吧。
  • 执行的效力(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执行的效力(马斯洛现代成功心理经典)

    开掘心理,发挥潜能,追求人生的最大成功和幸福,这就是全面推出这套书的主旨。
  • 色彩心理学

    色彩心理学

    色彩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色彩与人的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息息相关。蓝色的天空,纯白的云朵,翠绿的树木,火红的花朵……没有色彩,世界不会这么绚丽,生活不会如此多彩。
  •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心理课

    30岁前要学会的33堂心理课

    30岁后是人生的一道关口,30岁后的人生需要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良好健康的心理,将难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局面,把握命运的航向。自助者天助,解铃还须系铃人,命运并非天注定,改变心理可以改变生活,30岁前的心理修炼决定你30岁后的人生格局。本书精选了33堂心理精华课,对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阐明了塑造积极心态的方法途径,提供了社交、职场、爱情、生活、财富等各种场合中的心理战术,引导读者在30岁前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信,以健康的心理迈人社会大世界中,游刃有余于人生的各个场合,掌控自己的人生,创造精彩幸福的生活。
热门推荐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中)》主要内容包括:混乱中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盛世时代——隋唐;经济高度繁荣和民族政权并立——辽宋夏金元;空前集权与走向没落的帝国——明清四部分内容,从中能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 停骖录摘抄

    停骖录摘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删定止观

    删定止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唐魔盗团

    大唐魔盗团

    朝天宝年间,表面的太平盛世却暗藏危机,坊间朝野都流传着“得麒麟角者得天下”。几方势力蠢蠢欲动,全力寻找失踪已久的麒麟角,为登上权力的宝座,将天下据为己有。这一年初春,有人在外开始假冒“魔盗团”名号滥杀无辜、胡作非为、到处追查麒麟角下落。早已金盆洗手的魔盗团大师兄李天误打误撞得知此事,决定召集昔日同门,揪出真凶,为“魔盗团”正名。无奈魔盗团师兄妹四人早在七年前就分崩离析,心存芥蒂。如今再相见,自是分外眼红。一边是误会不断加深、彼此仇恨的魔盗团师兄妹四人;一边是奉命缉拿他们的大理寺少卿薛少秋。两方上演着猫鼠游戏,却无意发现隐藏在麒麟角背后,双方身世相互纠缠的谜团。而这一切不过是安禄山布下的陷阱。
  • 融资平台浙江模式创新

    融资平台浙江模式创新

    本书是作者对中小企业融资创新模式系列探讨的又一本著作,本书提出的平台模式,则从更广的角度探讨了政府和市场如何合力,资源如何整合,社会如何维护小企业融资权,从而达到各方效用的最大化。 本书较好地体现了作为集市场性和公共性于一体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发挥市场和公共性两种力量的合力,这样才能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案的思想。
  • 心理三术:洞察术、操纵术、调节术

    心理三术:洞察术、操纵术、调节术

    此书对于一切致力于建功立业者,一切致力于拓展人脉者,一切致力于追求幸福者,一切致力于职场成功者,学习与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就能够占尽先机,无往而不胜。事实证明,一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能够洞察别人的心理,并懂得运用相关的心理学技巧来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各种问题。因此,如果想成为成功人士,想不受制于人,想要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就得学会并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策略。
  • 末世重生之一后一皇

    末世重生之一后一皇

    言青在前世被人意外害死,重生后,她决定独闯一片天,顺便对昔日的恩怨进行报复!崭新的开始,全新的队伍,不知花落何处的感情……她在丧尸群中杀伐果决,却始终无法确定自己的心意……
  • 做人与处世

    做人与处世

    这是一本从季羡林的经典作品中,精选出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篇章,汇编而成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多篇入选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的篇目。本书内容包括季羡林对读书、治学与做人的态度,以及自己的经历,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做人之道,字里行间流露出季羡林对学术的真诚与做人的谦逊。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更详细地分享了季羡林的学习方法,给孩子实质性的指导,让孩子的写作能力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心灵受到启迪。
  • 一往情深深几许:余生,请多指教

    一往情深深几许:余生,请多指教

    陶裴琳:于她而言,爱情,是一生一次,两情相悦,就足够了。而她以为,她遇见了,到后来,也不过镜花水月般,多美好,却不落现实。等待,她从未刻意去等,但心像上了锁。那把钥匙,到底在谁手中?聿修桀:于他而言,命运,是那么诡异,给一点甜,又一巴掌。在他以为,那些遗憾,到最后,终将被遗忘掉,彻底的,连渣都不剩。然而,命运一圈圈轮回,却回不到原点。懦弱如他,又该何去何从?
  • 大唐鬼才:李贺传

    大唐鬼才:李贺传

    这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同寻常的人物传记作品。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解构传主的一生,而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着重写了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得隽、举进士因讳遭毁、任职奉礼郎等决定人生命运和走向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下篇以李商隐为向导,通过对李贺姐姐的走访,引出李贺的外貌长相、个性特征,进而系统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命运结局等。作者把李贺生平事迹、性格命运同介绍李贺诗歌的名篇佳作紧密结合,在诗歌中寻找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更着重分析了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才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李贺的天纵奇才和悲惨命运。作品语言优美,充满感情,深具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