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4200000004

第4章 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

董其昌主要活动于万历时代,这个时代正是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席卷全国之时,从李贽的“童心论”到公安三袁的“性灵说”,一反明代前中叶复古主义、拟古主义的僵化的道德观念,强烈反映出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和个性的凸现,是对传统哲学体系和道德观念的深刻冲击和荡涤。在这种观念的直接影响下,文学艺术界掀起了浪漫主义的狂飙。在书法界,这种浪漫书风的代表人物有徐渭、王铎等人,他们擅写高堂大轴的竖幅行草大字作品。书风恣肆狂放,直抒胸臆,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时成为风尚。但此时的董其昌却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保守,其书法依旧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不为时风所动,俨然一副传统的卫道士形象。尽管他与公安派有着相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但于实践上却不像公安派那样反传统,而是努力汲取、发扬传统中最优秀遗产的精髓。他把晋之韵、唐之法、宋之意很好地结合起来,把临仿和创造有机地融合,在这个文艺思潮激烈澎湃的时代里,他在复古与反复古之间巧妙地构筑着自己的艺术世界,以禅宗的思想超然地完成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临古和仿古性的,但又绝不以逼肖古人为目的,而是亦古亦新,独具风神。

董其昌笃信禅宗,在对书法的精研中,视其为一种禅悦,突出强调顿悟,谓书法“欲造极处,使精神不可磨没,所谓神品,以吾神所著故也”。这说明他作书重现主体意识,以他神写我神。这和李贽之“童心”和三袁之“性灵”无意合拍,实为如出一辙,都是着意于人性本体的反映。“故而他能凭借超人的天姿,在传统的文人书法中,扎根至深,再凭借禅之顿悟,脱去前人窠臼,追求真率和淡的境界”(黄惇《董其昌的书法世界》)。

董其昌工楷书、行书、草书诸体,尤擅写传统的册页、手卷形式的小字作品,总体风格可以古淡、空灵、精致、秀雅概括之。

董其昌的书法广采博收,力图从元代一味复古的极端中突围出来。其楷书取法唐之颜真卿、徐浩、李邕诸家,他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相当自负。但平心而论,其楷书虽功力深厚,却缺乏新意,影响远不及其行草书。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杨凝式、苏东坡、米芾和赵孟頫诸家,煮百家米成自家粥,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对唐僧人怀素用功尤勤。独好其中锋用笔之妙,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他擅长用墨,墨色鲜丽,层次分明,于意趣简淡中见天真秀润。尤喜以淡墨作书,淡不伤神,一片清雅空灵之境,这或与他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

下面分别以笔法、结字、章法及墨法为着眼点,分析一下董其昌书法的艺术特色。

(一)用笔虚灵,曲尽其妙

他在临米芾《海岳千文》后跋曰:“大都海岳此帖,全仿褚河南(褚遂良)《哀册》《枯树赋》,间入欧阳率更(欧阳询),不使一实笔,所谓无往不收,盖曲尽其趣。”(《容台别集》卷三)“不使一实笔”即贵在能“虚”,在笔的运动中完成点画的各种形态,既生动变化,又曲尽其妙。“虚”乃传统帖学用笔的精髓,无一笔是死笔,才利于表现用笔的丰富内涵和无穷变化,才能达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自由境界。笔势有来有往、有去有回,在回环往复和连绵不绝中体现万千变化和韵满气贯。当然,一味地“务虚”难免失之浮滑,所以他又有针对性地提出作字“最忌笔滑”“唐书皆回腕,婉转藏锋,能留得住笔,不直率轻滑”。又明确指出:“作书最要泯灭棱痕,不使笔笔在纸素成刻板样。”(《画禅室随笔·论用笔》)实而不板,虚而不滑,解决好这一矛盾,就掌握了笔法之关键。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中云:“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处耳。”又云:“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须有用笔如太阿(古代宝剑之名)割截之意,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以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这些论述看似互不关联,实际是在辩证地讲用笔的虚实关系。观董氏之书,无不笔精墨妙,用笔虚灵变化,点画游走流动,无丝毫刻板紧张之感。这一特点却被清包世臣诟病为“空怯”,包氏站在碑学立场看董书,所得结论未免武断偏颇。因为董书帖派一路的“虚和”用笔和碑派“中实”一路用笔相比,当然有轻如鸿毛和重于泰山之别,所以对古人的话也不能全信,孟子就曾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实际上董其昌最忌信笔作书,其用笔十分精到,笔法纯熟而传统。他曾多次强调:“作书须提得起笔,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起笔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又云:“吾所言须悬腕、须正锋者,皆为破信笔之病。”(《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他认为破除信笔的关键在于提笔、悬腕、正锋,提笔、悬腕意在强调笔尖的重要和运笔时的流动感和虚灵感,正锋是为了保证笔画的力度,要细不为轻,骨力内含。可见,他一方面注重“虚和取韵”,一方面又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反对用笔的随意性。

他对古人用笔技巧的领悟源自于他良好的读帖习惯,他认为用笔之诀“须悟后可学”。书贵心悟,董其昌直到晚年还孜孜不倦地临习《阁帖》,一生临古却没掉入泥古主义泥潭,关键就在于他勤学善思,善于从常人不易解之关键处悟出窍门,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笔法。如他对王羲之的笔法就有独到的体悟:“转左侧右,乃右军字势,所谓迹似奇而反正者,世人不能解也。”(《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他总是善于在别人易忽略处悟出玄机,进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笔法。只有“得之于心,用之于笔”,才能超越他人,他对用笔的重视在晚明浪漫书风重气势的风气下,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结字紧密,气势连贯

从其作于崇祯三年(1630年)的大字作品《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及《节临怀素自序帖卷》来看,其结字与小字一样讲究,字字经得起推敲,并未因放大而失去势态。反过来其小字作品亦见大字气象,如其作于1616年的行书《丙辰论画册》和作于1611年的《小楷千字文册》,结字均能小中见大,宽绰有余。这种处理方法主要源自于米芾的“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以势为主的理论,他试图在大字和小字之间找到一种统一。董其昌清楚地看到宋元以来,尤其是入明后,书法尺幅展大后,大字渐失笔法,笔法又渐失精微。所以强调结体要紧密、精微而有势,反对字如算子,大小一律,没有变化。应“以奇为正”“似奇反正”“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参差,疏密相间”。

(三)章法疏朗,空灵萧散

董其昌极为重视章法,认为:“古人论书,以章法为第一大事。”他在谋篇布局时紧紧围绕一个“淡”字来做文章,使得疏朗的章法和紧密的结字形成疏密对比,避免了因结字紧密而造成的局促小气,也使每个字能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字势和美感,使单字更加耐看。

董其昌关于章法的独特运用主要得益于五代的杨凝式,他读《韭花帖》后悟出:“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杨少师(杨凝式)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他从杨凝式的作品中悟出两个妙处,一为萧散、简淡,这是《韭花帖》章法疏空行间的妙处。二为欹侧取态,这是结字平中寓奇的妙处。结字在书法上亦称小章法,和通篇的布置安排——大章法是相统一的。董其昌抓住了杨凝式章法上的这两个特点,巧妙地借鉴到自己的创作中,受益终生。他曾以杨凝式《韭花帖》和《神仙起居法》为内容写成扇面作品,足见其对杨凝式独特结字和章法的学习和运用。

我们研究董书大章法的同时,不能忽略他对小章法——结字的巧妙处理。他称结字的“欹侧取态”为“险绝”,认为:“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解也。”他欣赏颜真卿、杨凝式的“欹侧取态”,反对赵孟頫的字如算子,整齐划一。他还进一步指出:“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画禅室随笔·评法书》)又云:“右军(王羲之)如凤翥鸾翔,似奇反正。米元章谓大年《千文》观其有偏侧之势,出二王外,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画禅室随笔·论用笔》)董其昌的这些观点在其作品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大家可以按图索骥,细细体味。

总之,董其昌在结字和章法上创造了一种有别于明代其他书家的新样式,为明代的书法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四)擅用淡墨,意境空远

董其昌认为:“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然非多见古人真迹,不足与语之窍也。”(《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他在历览古之书迹和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用墨须使之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秾肥,肥则大恶道矣。”在董其昌以前,书家都注重以浓墨作书,如苏轼、米芾等,苏轼甚至认为墨要浓得“湛湛如小儿睛目”才好。董对淡墨和润墨的巧妙运用可谓是一大胆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深得后人激赏。清书家王文治就对董其昌的书法尊崇备至,因善用淡墨,还赢得了一个“淡墨探花”的美名。从董其昌作于崇祯元年(1628年)的《东方朔答客难卷》看,其淡润用墨已运用得出神入化。笔画间的起止、转折、映带和叠加等细微动作都清晰可见,“如见其挥运之时”,非但淡不伤神,反觉墨气生动、神采焕然,这种控墨能力应得益于其国画方面的深厚修养。

由此我们看到,董其昌在用笔、结字、章法、用墨四个方面的实践,都紧紧围绕着他一生推崇的“清淡”二字,“淡”乃其书法审美标准的核心。这方面的观点在他的《容台别集》中屡有论及。如:

“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极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人……”

“三十年前,参米书在,无一实笔,自谓得诀。不肯常习,今犹故吾,可愧也。米云以势为主,余病其欠淡,淡乃天骨带来,非学可及。”

这种“淡”是指“天然”“率意”,与绘画中的“气韵”一样,“必由天骨”“必在生知”“非学可及”,非后天人力可强人,乃书法之最高境界。书法得“熟”易,再造平淡难,“淡”的境界,乃是书家技法熟练后个人人格精神的表现,是人格的升华,这与书家自身素质相关,并非仅仅依靠后天勤学而得之。当然董其昌也知道自己人格精神的“淡”,是必须通过学习古人,尤其是从学习与自己性情品格相近的古人书作中获得,他自然选取了“无一实笔”的米芾作为依傍,不以肖似为终极目标,而以对“淡”的人格精神追求为出发点。所以能“渐老渐熟”“复归平淡”。他在评价古人名作时,也紧紧围绕着“淡”字来做文章,如跋王羲之《黄庭经》,他说:“以萧散古淡为贵。”读颜真卿作品,他说:“平淡天真,颜书第一。”临怀素《自序帖》,他说:“皆以平淡天真为旨,人目之为狂乃不狂也。”评杨凝式,他说:“书骞翥简淡,一脱唐朝姿媚之习。”清人刘熙载《艺概》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董其昌“淡”的书境、画境、艺境本源于其“淡”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是其内在精神气度的外化。其用笔的虚和变化,结字的似奇反正、章法的疏空简远以及用墨的润淡相间,营造出白大于黑的视觉效果,就像山水画的布白一样——“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意境深远,韵味无穷。这种古淡、幽淡、平淡的风格表现出一种禅意——丰采姿神、飘飘欲仙,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崇尚的自然率真之趣,还表现出一种高雅沉静的书卷气。这种境界即使在董其昌进入迟暮之年时亦表现得恰到好处,如其81岁时所书的《项元汴墓志铭卷》即是一例。

正是基于“淡”的美学观,董氏一生陶冶于晋、唐、宋人笔墨之中,追求着作为他人格写照的“淡”的境界,通过笔法、结字、章法、墨法诸方面形式美的探索,创造了他特有的淡雅虚静的书法风格。

董其昌虽处于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的时代,但其书法并未完全被这两位大家所笼罩。从其传世作品来看,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之长,在似与不似之间,亦古亦新,但还是受赵孟頫影响更大一些。前文已经提到董其昌对自己的书法一向颇为自负,他常拿赵孟頫和自己比较,曾云:“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之有秀润之气。”表面上看自己的书法不如赵孟頫的精熟,好像是在贬低自己,实际上是暗讽赵书重在形而下之技,和自己妙在形而上之道的追求不可同日而语。董其昌认为“熟”可得共性,但因此会混同于一般,失去个性即为“俗”,所以要“熟”后求“生”,以“生”破“熟”,以“生”破“俗”,别开生面,迥异时流。

他后来干脆直截了当地指出赵书的不足:“与赵文敏较,各有短长,行间茂密,千字一同,吾不如赵;若临仿历代,赵得其十一,吾得其十七。又赵书因熟得俗态,吾书因生得秀色。赵书无不作意,吾书往往率意。吾当作意,赵书亦输一筹,第作意少耳。”以彼之短比己之长,专挑对方的弱点来说事,以体现自己的成就,似乎有失公允。董其昌深知自己的实力,不敢从功力、传统、多种书体、个人风格等方面与赵做全面比较,失去了公平比较的标准,自然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董其昌是个聪明人,深知不能将一己之见强加于人,过分炫耀自己只会招来人们的非议,故而又表现出“不与之争也,以待知者品之”的姿态,不无“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董其昌书法的确有过人之处,但和有元一代的书坛盟主赵孟頫比起来,无论是从书法艺术上还是从书法史上的意义来看都似乎稚嫩了些。赵孟頫诸体兼擅,且自成体系,在书法史上多有开风气之先之功。相对而言董其昌未免书体单一、书风单弱。也许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董书的得失,后人还是做出了精当的评价,如清包世臣曾评曰:“其书能如姿媚中出古淡,为书家中之朴学。然朴而不能茂,以中岁得襄阳(米芾)跳荡之习,故行笔不免空怯,出笔时形偏竭也。”康有为则谓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董书雄厚不足,清秀有余,包、康二人似乎是批到了痛处。但他们是站在碑学立场上非难董书的,未免有失客观公正,很多人也人云亦云地认为董书空怯偏竭。从印刷品来看确实有这个问题,但细品原作就会发现其精彩绝伦,董书从不缺乏骨力和意趣,只是识者不察罢了。

在长期的书法研究和实践中,董其昌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书法审美观和书写风格,他曾指出:“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这是书法史上首次以韵、法、意这三个概念来划定晋、唐、宋三代的书法审美取向,可谓高屋建瓴、振聋发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清人冯班、梁巘、周星莲等人曾在此基础上有所阐发,对后人产生很大的影响。董其昌正因为能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认识书法,其书法才可能取得那么伟大的成就。其书以晋韵为宗,以唐法为径,以宋意为新,为后人的艺术实践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同类推荐
  • 潮汐相声作品集

    潮汐相声作品集

    本书是一部相声作品集,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相声作品,题材来源于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者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经过艺术加工,用相声语言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世界美术史

    世界美术史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我们组织编辑出版了这部《世界文化史》。本书按地域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以通俗易懂的散文文化表述,追求一种和谐而有趣味的阅读快感,办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结构上整合串缀,散点透视的方法,有机地把世界文化史中特别耀眼的闪光点组织成绚丽多彩的画卷,每篇文字约千字左右,避免过分的学术化,内容上举凡哲学、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科学、宗教诸方面,皆有涉猎,把握文化发展的脉络。
  • 动画文化学

    动画文化学

    本书首次从文化理论和社会学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动画影像的文脉,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动画作品文化现象和文化体系的学术专著。本书用优雅的笔触和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对动画影像背后的文化现象,诸如女性主义、种族问题、文化地理和文化传播形态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构筑起动画文化生态的理论框架。本书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诠释出动画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动画艺术保持鲜活的血液,是动画艺术创造奇葩的源泉,是动画产业振兴腾飞的翅膀。
  •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云朵中的宝藏:羌族艺术

    据甲骨文记载,羌族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代,被誉为“民族活化石”,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给羌族带来了几乎毁灭性的灾难,羌族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给这个历史上本就灾难深重的民族和勤劳善良的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抢救羌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历史任务。本书集中介绍了羌族的音乐、舞蹈、刺绣与建筑。共分五章:羌族概况,羌族音乐,羌族舞蹈,羌族刺绣与建筑,羌族民歌、歌舞谱例分析。
  •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评剧是中国众多戏剧中的一种,在华北地区深受人们喜爱。北京长久以来都是中国政治和文化中心,评剧在北京同样也拥有众多忠实观众。本书从评剧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前、“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以来等四个阶段较为系统的梳理了评剧在北京的发展概况,重点介绍了在评剧发展历史中涌现的众多名角和名戏。
热门推荐
  • 古言、架空合集

    古言、架空合集

    《魅君心》一位不爱红妆爱武装的相府小姐,身为庶出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耍尽心机地嫉恨着。情忠秦王爷,却与太子有婚。《锁茜香》富家女杨真,国色天香,家中豪富,父亲花钱托人,送她入宫成为宫女。但十年未得见皇帝一面,在新皇即位后因此出宫回家。《嫡女当嫁》她虽是嫡长女,却爹不疼,后妈不爱。在众人眼中,她愚蠢胆怯。一朝遭遇变故,她终于幡然醒悟。《良缘锦绣》关小雎一生逃过两次婚,第一次是从小定下婚书亲梅竹马的武林世家子弟,可是她一个不愿意,婚礼前夕便逃之夭夭。《碧血红妆》女扮男装的将军易凤歌,与云国皇帝慕容云翔同生共死十三年。在慕容云翔神志不清的情况下,两人发生了性关系,易凤歌因此怀孕,却依然不泄露女子身份
  • 那年刀锋正寒

    那年刀锋正寒

    有人说江湖是一锅杂烩,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亦有蝇营狗苟狼狈为奸,可无论怎样的江湖,终脱不了那情义二字。万般江湖旧事,个个轰轰烈烈,人人扰扰匆匆。湛湛长空,斜风细雨,乱愁如织。少年郎黑衣带刀,渴时豪饮烈酒,怒时刀斩千人,只以胸中那一口浩然气,将这江湖捅个通透。
  • 驼鹿的谜局

    驼鹿的谜局

    比安基编著的《驼鹿的谜局》写的是一个大学生到森林中去捕猎驼鹿的故事。由于同学讥笑他胆小,这个大学生猎人就发誓要去森林捕杀一只人们传说中的老驼鹿,以证实他的勇敢。他带上父亲给他的一支鸟枪和一支步枪,再带上一只狩猎经验丰富的猎狗,并在靶场练习了一段时间枪法后,就来到了离城70多千米远的大森林。在森林里,大学生猎人通过与驼鹿的多次对阵,逐渐认识到了这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的智慧和可贵,并在最后一次全体村民猎杀驼鹿的行动中,放走了驼鹿,让它回归到了广阔的大自然之中。
  •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折衷纂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何路言婚

    何路言婚

    几年前的相逢,她进错房间,让他牢牢的记住了她。几年后的重逢,她还是进错了房间,却是想要去抓自己丈夫的奸。他是叱咤风云的总裁大人,而她,是一个为了维持住婚姻不惜委曲求全的女人。最后,他将钱摔在她的脸上。周景瑜,婚途漫漫,有些爱情,可念不可说……
  • 今昔尚无忧

    今昔尚无忧

    她带着三世的记忆在乱世降生,唯有一个念想:平安简单的过一辈子。可命运却带着她在乱世飘零中遇见了一个又一个不平凡,不简单。当岁月流逝,青梅渐黄,竹马已逝,被改变的除了她,还有曾经最亲密无间的人……究竟是情愿深锁自己的羽翼在温柔的牢笼中沉沦!
  • 网游之格斗——战无不胜

    网游之格斗——战无不胜

    不一样的网游,不一样的世界。让我带各位进入格斗的梦境,体验电子竞技游戏那酣畅淋漓的战斗快感。让我们的梦想成为现实,让各位的心随着我的键盘一起跳动。精彩的故事就在后面,我们不见不散。本周推荐:1、《异域人生》,作者:西北苍狼,历史,http://m.wkkk.net/m.wkkk.net?11_id=17702、《剑仙-剑之修真者》,作者:平民百姓,仙侠,http://m.wkkk.net/m.wkkk.net?11_id=5441
  • 小小农女爆脾气

    小小农女爆脾气

    从太后身前女官重生回来的陈夕,不想经历上辈子的家破人散,于是,她誓要改变爹的暴力属性,娘的包子性格,让哥哥读书做个官老爷。在她功成名就时,又遇到了那个让她痛彻心扉的身影,现在他不认识她,她跟他奕无交集,那她是该默默祝福他,还是把人弄到手,这是个大问题,她要好好考虑考虑……
  •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大毗卢遮那经供养次第法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农门仙尊

    农门仙尊

    前世,一把枪扼杀了她对爱情的向往,沈梦织重生在一副娇弱的身体中,此主人本是原礼部尚书之女,无奈家遭受变故,只能化名李兰花寄养在农村,从此,种田赚钱不在话下,辅佐圣上,成为一代女相,本文1对1,男强女强,猜猜男主是谁?欢迎大家加入本书的书群,一起讨论剧情,群号:74748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