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2200000011

第11章 文学间性: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3)

首先,文学间性要求比较文学研究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要有距离与空间。我们就不再复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世界观及其形成的论述,以及他们关于主观与客观的辩证观点,但我们要认识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对立而统一的,主观世界来自于客观世界,但主观世界又可以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对立的;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只有相互联系并产生种种遭遇,人类才能够认识世界,世界也才会有自己的意义。从比较文学研究来说,研究者是不是从事比较文学研究,那是由他选取的对象所决定的;而研究者如何从事比较文学研究,那是由他的主观世界即他所拥有的知识结构与理论素养所决定的。如果他的主观世界非常封闭,没有他者的存在,而所谓“他者”就是除自我之外的种种因素,即作为另一种因素而存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只有自己、只有自己所认识的某一个方面,那这样的人不可能真正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如果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非常单调,只有某一个方面的如中国文学方面的或外国文学方面的知识,而对语言学、哲学、人类学、伦理学、自然科学等的知识则一问三不知,那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他不仅没有联想力并且也没有比较与鉴别能力,那他也不可能从事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正是以“文学间性”为基础,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门精英学科,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比较文学学者往往为自己这样一种精英学科深感自豪,同时也恰恰为此受到指责。但是,这正是比较文学学者的立身之本。比较文学学者正是靠着这样一些条件,才能获得国际的眼光、跨越边界的视野和多元文化的底蕴,为自己建立起文学其它分支学者无法完全分享的一块自己的独立领地”。(杨恒达:《一个学科的“死”与生》,《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第5页。)因为在他的主观世界中,只有自我的一面,甚至是一条线、一个点,那其主观世界就没有间性特征,那他不可能容纳第二者,更难于容纳第三者。在自我与其它所有的重要关系中,他不仅没有自我与自然的关系间性,也没有自我与社会的关系间性;自我与他者的关系间性,也许就更没有存在的空间。这样的情况是如何造成的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因为其自我主观没有与客观世界发生联系,当然就只有一端;或者说自我与客观世界没有统一,统一并不就意味着就只有一致性,真正的统一应当是有差异性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中国古代“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也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见在孔子这里,承认“不同”与差异的确是作为做人的根本原则而提出的。历史事实也一再说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来言说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主观与主观之间的间性特征,其实真正有不同的思想与思想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才能达到“和”的境界。如果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存在距离,那主观世界自身也会有间性,那样的人才可能真正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也才能在比较文学研究中取得成果。

其次,文学间性要求我们所选定的研究对象不能只是同一个来源,而是要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因为只有两者及以上的研究对象才能发生比较的可能性,只有两者及以上之间才存在间性特征。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两个以上的来源,就表明我们的眼光中有两种以上的因素,比较的视角才由此产生;如果只有一个对象,或者一个本身不具有跨越性的对象,那我们的研究者即使具备了比较的眼光,也没有机会产生作用。这就是法国学派为什么讲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原因;既然研究的对象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关系,那我们所从事的就是两个国家及以上文学关系的比较分析。有时候,并不一定明显地采取对比的方式来比较两者之差异,其实只要讲两者及以上之间的文学关系,这就具有了间性特征。美国学派强调在没有实际影响关系的两国以上的文学之间存在的美学价值关系,即两个以上国家的文学之间既存在相似性而同时存在差异性,同样也具备了间性特征。如果两者都是不同的,那没有什么好比较的;如果都是不一样的,比较了一番,也不说明任何问题,可见间性特征的存在是多么重要。美国学派提出的跨学科研究,是以文学为中心而分析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具有了跨越性;这种跨学科的比较文学研究,建立在文学与其它学科与艺术形式的差异性基础上,同时也建立在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基础上,使研究的对象具有双重间性,因此是大有可为的。中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跨文化研究”(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研究)、“跨文明研究”(跨越东西方两种异质文明的研究),虽然还没有取得中外学者的高度认同,但的确是表现出了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超越了西方学者的认识阈限,从更为宏阔的视野中为比较文学学者提供了两者以上的以文化与文明为背景和内容的进行比较分析的对象,这样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与从前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不一样的,因为从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更为宏阔的文学间性。文学间性的这种要求,能够使人们更准确地认识到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特点,那就是没有跨越性的两种文学现象不能够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如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李清照与舒婷的诗歌,能不能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呢?当然是可以的,但那只是一种比较的角度或者说对比较方法的运用,就不是我们所说的比较文学研究。它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来源,但两者之间没有具备跨越性,因此就没有间性特征。

再次,“文学间性”要求以文学或者文学性为中心,不能离开文学或文学性来从事所谓的比较文学研究。由于近些年来比较文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文化研究,而“文化”又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而化之的概念,因此在“文学间性”理论中,强调“文学”要素是有道理的。从比较文学研究的本质来说,任何比较文学学者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一定要与文学相关,要解决文学问题;不然,我们也许就会自己否定自己。“跨文化研究”、“跨文明研究”之类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理论,本身都没有问题;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比如从民俗的角度、语言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精神分析的角度、读者的角度、大众传播的角度、人类学的角度等研究文学,都是从前的文学研究者所不敢想象的;如果我们能够独到地发掘出文学现象背后的文化成因,那自然就是我们对前人文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超越;但是,如果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研究了一番,研究的却是民俗学的问题、语言学的问题、心理学的问题、精神学的问题、接受美学的问题、大众传播的问题,而与文学或者文学性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样的文学研究对于我们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本身有什么裨益呢?所谓比较文学研究要寻求共同的文心与诗心,比较诗学的目标是要建构世界共同的诗学,这样的目标的实现哪里又有什么可能性呢?学科与学科之间是有交叉的,但学科与学科之间也是有分工的,这里的分工在很大程度上是就比较文学的研究主体与研究目标而言的;如果比较文学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文学问题,研究的目标也是对某种文学现象做出解释、对某些文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且研究的方式也具有某种文学与审美特征,那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别人说三道四的了。在文学性与非文学性之间,存在的正是这种“文学间性”。

对比较文学学科来说,“文学间性”是以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而存在和出现的。

能不能够真切地认识到其意义及重要性,关系到我们的比较文学学科与其它学科存不存在差异性,比较文学有没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学科能不能最终完整地建立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正是“文学间性”构成了比较文学的学科特性,正是它使其所研究的对象与其它学科的研究对象区别开来了。没有文学间性,就没有文学关系的存在,那比较文学学科有自己比较稳定的研究对象吗?

三、以文学性为中心: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

比较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也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这是我们比较文学工作者经常讲的一句话。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虽然自人类开始就得到运用,但比较文学学科的历史,却只有一百五十年左右,因此我们说比较文学学科并不成熟,是有道理的。但哪一门学科又真正成熟了呢?往往只是自己学科内部的人说成熟了,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许并不成熟。但是,比较文学引起世界范围内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却是它很有前途的一种标志。如果一门学科没有多少人关注与参与,研究者默默无闻,科研成果发表都很困难,那它的发展前景就不会看好。在西方,的确有人说比较文学已经死亡,但我们就不能跟着别人说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没有任何意义,或者说中国的比较文学也死亡了。西方人所说的,是他们国家的“比较文学”,是指那种只重理论、只提口号,没有多少具体内容与具体材料的比较文学,的确是受到了学界人士的过多批评;而真正的比较文学研究,即上面我们所界定的具有文学间性的比较文学,不仅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在最近几十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世界范围来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确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虽然很多,但是一门学科的成熟与否并不是以从事人员的多少为标准,投票往往是不能解决学术问题的;比较文学学科的确很热门,论文发表多、专著出版多、会议规模大、政府高度重视,但其学术质量往往不够高。尽管这门学科存在不少的问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比较文学由于其研究对象的文学间性与研究主体的文学间性,它的确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一门学科。

我们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前景,就体现在“文学间性”。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比较”在任何时候都是比较文学学科的核心观念与思想精髓。克罗齐先生只是认为他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因为一种比较方法的采用而能够建立一门独立的学科,但他并不反对“比较”观念与方法本身;“比较”虽然自古以来为中外的学者所采用,但它所代表的思维角度与所体现的思维模式并没有过时,并且也不会过时;“比较”所体现的正是东西方人类各民族共有的智慧。其实这正是比较文学的精髓所在。“比较”应当成为比较文学学科的一个核心概念,因为它所体现的正是比较文学学者所需要的一种基本观念,那就是“他者”的观念与“比较视域”。有人说“比较文学”是一个一开始就没有取好名称的学科,说其中的“文学”一词并不能体现文学研究之义,“比较”一词也不能体现比较的观念与比较的方法,还容易引起人们只是想到比较的动作这样的误解。其实,“比较文学”本身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比较”一词容易引起误解,那是我们东方人理解的问题,而不是“比较”本身的问题。不能过于直观地理解“比较”,而只能将其当作一种思维方式来看,当作一种基本的立场与观念来看。因此,我认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与如何理解和看待“比较”本身有直接的关系。而“比较”所代表的意义,正是文学间性建立与运行的思维与观念基础。如果没有“比较”,那也许就没有比较文学研究者主观间性与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客观间性,这两个方面构成一种双向运动,即没有对象也没有主体,没有观念也没有方法。

无论如何,“比较”所体现出的观念与方法是比较文学学科存在的前提,没有比较观念与方法的比较文学学科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如果离开了“文学”或者“文学性”,那样的“比较”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认为“比较文学”这个词,是取得很好的一个名称,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方,“比较文学”学科就不完整,甚至不能真正的成立。

其次,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综合性,在未来的世界会越来越得到加强;在这样一种情形之下,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如果不强调自身的特性,那很可能就会消失自身的地位。从文学创作来说,文学与科技的联姻会产生许多新的文体,同时也为传统文体带来一些新的因素。从目前世界文坛发展的最新情况而言,纯文学正在向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方向转化,纯文学生存的空间受到挤压;从文学研究来说,从文化的角度研究文学,或者进一步说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的倾向还会得到强化。为什么会如此呢?最为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实用性给文学所带来的影响,使文学不是越来越具备想象的特性而是实用的特性。并且,科学对文学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正如乐黛云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由于自然科学对人类生活越来越深刻的影响,21世纪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可能会更多地集中于人类如何面对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的挑战”(参见乐黛云:《全球化时代的比较文学——中国视野——在17届国际比较文学年会上的发言》,《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第6页。)。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文学研究工作者更要强化对文学性的追求,强化对文学的美学特点与审美规律的把握。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带来前所未有的综合性,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间性特征会越来越突出,这本来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但是,如果我们不认识到文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主要在于其文学性与美学特性,从而不去强化比较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性,比较文学研究不以文学或文学性为中心,那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本身就会存在致命的弱点,这样的比较文学研究是没有前景的。到那时候,别人说中国比较文学已经死亡,我们当然无话可说。

再次,“文学间性”正预示着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巨大空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世界比较文学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说明,比较文学作为学科一直处于风雨之中,它总是不断地受到人们的质疑,怀疑的人越来越多,听的人往往也就习惯了。直到今天,比较传统的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学者还是不能接受,认为这也有问题、那也有问题,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我认为非常正常。问题并不出在比较文学研究者本身,他们并没有犯这样那样的学术错误;问题也不出在传统学者身上,他们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认为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认识到比较文学学科的特性就是“文学间性”,而“文学间性”本身是稳定的。比如说,法国学派认为比较文学是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关系的,那此时“文学间性”的内涵就只是指国与国之间的文学;到了美国学派那里,文学间性就不够用了,于是发展成为文学与文学之间的平行关系、文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而到了中国学者这里,认为比较文学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中西文学之间的关系,而中西文学是建立在不同质的两种文化甚至文化体系与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文学间性就发展成了文学与文化、文学与文明并且是不同质的文化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了。所以,在世界比较文学的历史上,“文学间性”是一个以文学为中心的不断流动、不断演化的过程,这种情况有的人习惯而有的人不习惯,有的人感到高兴而有的人感到忧虑。我认为,比较文学的前途正在于“文学间性”内涵的扩大与延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新学科的不断涌现,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间性”也会不断地扩展其新的范围;随着新的比较文学研究对象出现,比较文学学科也就会调整自己的观念与方法。比较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学科正是于此充满活力与生气。比较文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正是体现了“文学间性”的变化,但它无论如何变化,它总是文学间性形成的一种方式,它总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而不是无中生有的、莫名其妙的变化。正是这种“文学间性”的演变,带来比较文学的新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存在要以“文学间性”为前提,一方面是因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主体要拥有“他者”这样的间性观念;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前景,也正在于这种“文学间性”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即“文学性”。没有以“文学性”为核心的“文学间性”,就没有比较文学的学科观念与研究方法,也就没有比较文学学科的出现、存在与发展。

同类推荐
  • 幽梦影

    幽梦影

    《幽梦影》是清代文学家张潮所著的随笔体格言小品文集。其内容丰富,文笔优雅洒脱。天上地下、行云雨露、花鸟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来,娓娓侃谈,实则深蕴理趣,令人遐思。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即得到清初120余位大学者和艺术家的赞赏和评点,影响极大,意义深远!
  • 印象乡村

    印象乡村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国人都是踏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走上社会的,我也不例外,小时候,一手被李白的浪漫主义牵着,一手由杜甫的现实主义拉着,开始咿呀学语,习字诵诗。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学生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读诗写诗的热潮,大家都跟着舒婷北岛疯狂,我因生命的底蕴而好诗喜文,就糊糊涂涂地跟着感觉走,渐渐地就走进了诗里。
  •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以两广手信之一金银肝为例,娓娓道来食材的制作、吃法、味道和奇遇。读之,与文中描写的众生一样,垂涎不止,起卧不安。老男人吃风情万种的金银肝:“发觉有人艳羡,那老男人越吃越发心满意足,越发嚼得咂咂有声,越发喝得咕噜生响。活脱脱一副镶了金牙就特别爱笑,戴了手表就特别爱撸袖子的表情。”
  • 呼啸而过

    呼啸而过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我在学校干得很出色,想不到却被学校无情地解聘了,我想去找校长理论,校长却连我的电话都不接,我异常怨愤,发誓活出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几年后,我真的成功了,当我再次来到学校,我才知道这是校长的故意安排,我从未体会到这种最特殊的关爱……给别人家的孩子担任高考保姆的中年妇女,忍受误解和屈辱,耐心地开导别人孩子的心灵,使她近乎扭曲的心灵变得健康而阳光,但是女孩自己的母亲却因为工作忙碌,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当这位中年妇女,做完自己的工作回家之后发现孩子早已上学去了,原来她的孩子也上高三,她是因为生活的压力而不得不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
  • 祖国啊,祖国:中华梦朗诵诗选

    祖国啊,祖国:中华梦朗诵诗选

    本书选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百余位名家诗作。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诗人在寻梦、追梦、圆梦的历史进程中,出于心灵的需求,听从时代的召唤,怀着对文明的渴望,辉映风云的变幻,自觉地将诗之思或突进历史的纵深,或切进当下的现实,燃放出赤诚炽热的火焰。
热门推荐
  • 克夫农女倾富天下

    克夫农女倾富天下

    拥有空间和木系双系异能的林心兰被男友闺蜜双双背叛,被他们下药之后送到基地实验研究所当实验体,只为换取一个月的粮食。承受身心双重折磨之下,选择自暴,与实验的研究人员同归于尽!一朝醒来,已然成了不知名朝代的另一个林月兰林月兰十二岁,九岁时被一讨水喝的道士断言——克夫!流言非起,从克夫到克双亲,再到克所有亲戚朋友,最后传成了将来会克天下。爷爷奶奶,大伯小叔等等一大堆极品亲戚,害怕被克死,毅然与九岁的林月兰断亲绝义,把她从族谱上划掉,让她自已单过,愚孝父亲遵从,懦弱娘亲哭哭啼啼,弟妹更是毫无办法。九岁分家,一间进风漏雨,颤颤微微随时可能倒塌的小茅屋,一分下水田,两分旱田,把林月兰给打发,从此林家再此林月兰,林月兰成了无根女。颤颤微微的活到十二岁,一招不慎得罪了村里的小霸王,被同村的小伙伴们给拳打脚踢给踢死了。迎来了,穿越过来的林心兰空间异能我有,天下由我走,看我林心兰如何威风八面,成为一代女土豪!
  • 混在美国当土豪

    混在美国当土豪

    ps:2019新书《重回十八少年时》已经肥了!!碌碌无为的小职员安峰,在机缘巧合下获得了超级科技和财富,他以制造次世代人造钻石赚(骗)钱为终极目标,漂洋过海,和美国人民打起了交道,由此发生一系列追求梦想,追求自由,改变人生的故事。=========
  • 欢喜后宫:来人,皇上又闹了

    欢喜后宫:来人,皇上又闹了

    【耍宝皇后的闺蜜团】343268733刚掀起喜帕,她媚眼如丝。他故意算计:“朕已经病入膏肓看不到明年秋天的落叶,不过朕向你保证,你可以陪着朕去另一个世界看落叶。”随后一口血喷到她的脸上,她面不改色擦干净,笑颜如波:“皇上待臣妾真好,臣妾得了不治之症,不过三天的命,能够让皇上这样相伴,臣妾死而无憾……”再后来,战火纷飞,敌国兵临城下,他却说:“休书给你,天下男儿多了去,你再找一个白首。”她却是撕了休书:“这辈子只要你一人陪葬,其余人何等货色,如何能够配得上我这皇后至尊……”
  • 致美丽的主神

    致美丽的主神

    淡定,淡定,虽然这是无限流主神流,但也只是演戏而已啦!放轻松,都是假的……
  • 锦衣卫创始人

    锦衣卫创始人

    (武侠新书,《盛世男儿歌》现已连载,请各位多多支持!仍旧是在明初的历史背景下勾画出的故事,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大好青年,却意外来到了这个遍地狼烟的元末乱世。这一年,蒙元朝廷与各路起义军火拼正猛,朱元璋在郭子兴的手下刚刚展露头角。后世让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系统,还没有建成。而他凭借着自己一个后来人对历史的点滴了解,将要在这个时代下,亲手创立一个锦衣卫,成就万世功业……
  •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

    《执行在于细节》作者罗鲜,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我们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也绝不缺少各类管理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制度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凡事无小事,简单不等于容易,只有花大力气,把小事做细,才能把事情做好。大量的工作都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的重复,所以,我们只能从基层做起,不能眼高手低。浮躁应被扎实所代替,冲动应被理智所折服,这才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 申请晚婚

    申请晚婚

    顾然的世界里没有哀伤,没有委屈,没有痛苦。住在糖果罐里,忘记了眼泪的味道。*顾然是顾家的千金,却和顾家男主人没有一丝一毫的血缘关系。顾然的妈妈韩雪琪是顾家的第二任夫人,因为一人无法抚养顾然长大,而嫁给了一直追求她的顾委天。从小就生活在哥哥的臂膀之下,不知道苦辣的味道。哥哥就是她的天,她唯一的志向就是要嫁给哥哥!造化弄人,秘密暴露,情敌当道,困难重重,四大男如何为她保驾护航…*
  • 天下兄弟

    天下兄弟

    小说讲述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三个兄弟成长的故事。一对孪生兄弟刘栋和田村呱呱坠地,出生在一个艰难的年代艰难的家庭,为了两个小生命的生存和成长,亲生母亲忍着母子分离的痛苦和养母分别抱养,从此天各一方,两位母亲、两个家庭,从此开始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 在苍茫中点灯(珍藏版)

    在苍茫中点灯(珍藏版)

    继《掬水月在手》之后,《在苍茫中点灯》是陈春花老师的第二本散文集。散文中穿插着各种管理学案例、生活中的故事,文字中充满真情,贴切地写出了工作和生活的感悟,她的文章内在风骨很强,读后才发觉被悄无声息地吸引,被深深地打动……不知道生命本身算不算是一段永恒的时光,但是能够雕刻在时光里的生命,却可以获得永恒。因为我们,这4月的香山就雕刻在时光里,生命的理解就有了一个永恒的记忆片断,而无数片断的衔接,就成就了永恒的生命,一如800年的香山。
  • 谋倾天下:庶女惊华

    谋倾天下:庶女惊华

    前世,他害她家破人亡,逼她投井自尽。重活一世,她绝不重蹈覆辙!她要依靠自己的谋略,一步步让前世那些背叛自己的人付出代价!她要辅佐真正有德之人登上皇位、她要铲除觊觎江山的阴毒小人,而她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与心爱之人共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