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10500000004

第4章 带露拾花(3)

看花之余,杨君从家中带来的《花镜》一书,我们私下传阅,为的是多识“草木虫鱼鸟兽之名”。同时借来郭沫若的新诗集《百花齐放》,亦叹他写这百首咏花诗的不易!更领悟“百花齐放”是个很高的艺术的理想境界。我们能拾摘几朵小花,就非常不容易了……二上时,没了写作课,我们几位知友,互相传看着习作,有诗有散文。晚间散步时,就是我们交流品评的时机。走出校园去湖艺美术系,也是一条路径。通过同学关系,认识了学版画的万学道,谈诗论画,其乐融融。一次,同冯君去见万学道,一进门一股浓香扑鼻,几欲醉倒,万兄说:“这是夜来香。”我心中自此就对夜来香敬而远之,怕她醉倒了我。寻访花事的路程越来越远。曾有一次同杨君、黎笙去沙湖散步,走出昙华林穿过螃蟹岬的铁路孔,就是沙湖边,湖边是一片藕塘。当季的荷花是我们必摘的……到结了莲蓬时,那就没我们这些过客的份了……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三日,杨君过生日,相邀我,佘君,刘君四人说:“我们办一个刊,行吗?”此事以前议过,一拍即合。借着青春的激情,一时兴起,说干就干,上午凑齐稿子,拟定发刊词,由刘君佘君二人抄正。下午去万学道处,寻得几幀木刻,选了一幅“西双版纳傣族女担担子”作刊头,另有几幅小的作尾花。听说我们要办刊,万学道十分热情,一下子全部搞定。晚餐寿星请我们外出喝酒。酒后踱步进校园,佘君吟起:“曾忆起我离家的那一年,那一年的春天,那时是杨柳初绿,”这首蒋光慈的《写给母亲》是我们都很喜爱的。便一起应下去:“草儿初青,野花儿初露脸,在一个清醒明媚的朝晨,你送我一程又一程,我说:母亲回去吧!你说:儿啊,你几时才回来?”诗意、酒兴令我们开怀大笑。啊!好尽兴的青春大笑……第二天早晨,《拾花》刊诞生了。上墙后,刊物的整体效果就出来了,且不说佘君和刘君的书法已臻一流,加上木刻刊头和尾花的清新,真正达到了我们“唯美”的标准。一时门庭若市,熟识者纷纷打听“拾花社何许人也?”同学吴君说:“‘四平方’终于干出一点事了……”(我们四人全是近视,故为眼睛之平方也。而教过我班写作的殷杰老师则称我们为‘四进士近视’,有趣!)更热闹的是,有人给我们贴大字报了,说我们有倾向问题,原因在于这期刊登的诗文均是写女性题材的,便说这是小资情调,首当其冲的是高班署名为“卫生门”的大字报。而班上寝室里背后议论者更多……于是我们立即应对。主要的一张大字报中我还杜撰了一段话:“一个哲人说过:忘记了女人,就忽视了这世界的一半!”紧接着,在12月8日,我们推出了《拾花一二?九增刊》,纪念“12?9”爱国学生运动。文章主要有,刘君大一时写的一篇作文《桂子飘香的时候》,这是一篇写老革命斗争的故事,文笔优美曾当作范文被讲评过。我急急草就一篇诗歌《前进的歌》,还有一篇“拾花社”言论,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其目的在于堵一些人的嘴。增刊贴出后,次日我们贴出一张拾花社声明:我们不再答复任何质疑,全凭刊物文章说话,并告“卫生门”诸君,以后好好读完刊物再评论,云云。佘君毛笔书法使得这张大字报成为一个艺术品,加上,他刻了一个“百花齐放”和拾花社的两方“官印”,印在宣纸上,再剪贴于报尾,真令人赏心悦目。我想:在此,那些鬼画胡涂的文字怎可攀比?此文一出,《拾花》刊前,顿时平静下来(究其原因,还因为文华楼又出现一个刊物《碧桃》,成为一个新的焦点)。《拾花》刊后来又出过一期墙报版一期油印版,一九六三年四月二日,编排了《拾花》刊最后一期。万学道的套色木刻始终是我们的美术支撑,为拾花增色多多。

《拾花》刊前前后后几期,引起一些风波,也受到一些干预,分团委找我谈话,希望我们注意政治方向,……我说:《拾花》就是一个文科大学生的习作园地,是一个交友的平台。因为《拾花》,我们在没有写作课后,仍然不停地写作;因为《拾花》,我们的文章得到写作老师,高低年级同学的关注,指点……因为《拾花》,我们结交了一些高低年级的文友……谈话虽说没什么结论,但意思我们知道,拾花社该停了。后来,班上准备出《红雨》刊,庆祝“五一”,几位班干部分别对我们“四平方”说,可以把文章给《红雨》。

“拾花”停刊后,同寝室的×君在门上贴了一张小字报,抗议刘君和佘君屡屡串门。我气愤地用粉笔在上面写下“休息时,欢迎来访”;杨君写下“内容怪诞,文辞粗鲁”,接下去,幸好室长干涉,矛盾没有升级……自此后,我们拾花同人之间,互相传阅自己的作品,互相评点诗文,形成一种默契。其实“拾花社”名义是四个人,但却有冯君,万学道等人都是“拾花之友”,更有上下几个年级的朋友,都是可以一起讨论文学的……延续到一九六四年,下去搞“社教”和“四清”前,我把自己的诗作抄订成册,斯大题写封面“志祥诗稿”,我们几个人私下传阅,最后,我挑了大家认可的一首《给你一面非洲鼓》,寄给了《湖北日报》。过了大半年,这首诗发表于一九六五年二月二十一日《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之上。当时,我们正在孝感搞“四清”运动。在公社办公室看到自己诗歌的“处女作”,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几天分别收到天帆、道希诸友来信及剪报,信中都同样地写下一句话:“鼓敲响了”:

《给你一面非洲鼓》

【徐臻】

来呵,远隔重洋的战友,请来天安门前看东方日出。

来呵,远阻关山的同志,我愿送你一面非洲鼓。

春暖花开日,风催红旗舞,非洲的弟兄留下这面鼓。

敲响它,震三山,荡五湖,声声讲起呵,它的身世苦。

一次,殖民者围住了整个部族,有个勇士,烈火中夺出这面鼓。

殖民者没有得到它,鼓声时时鸣响在林间山谷……击鼓隆隆,似雷鸣,如风吼,是勇士们锤击着不屈的胸脯。

达姆达姆,催火山熔岩喷吐,达姆达姆,非洲在申诉愤怒。

阵阵鼓声劝告非洲人擦干泪珠,阵阵鼓声击破非洲的层层夜幕。

如今,非洲的山山水水又把它,送到我的家乡——光明的国度。

托我转送给远方的弟兄,只要那儿的人民还在受苦;托我转送给远方的山河,只要那儿战斗着革命的队伍……今天,我把这面鼓送给你,——南越密林中战斗的农妇。

今天,我把这面鼓送给你,——巴西咖啡园里的黑奴。

一面鼓响遍亚非拉,鼓浪冲垮帝国主义的朽屋。

鼓声在劳动者面前宣告:只有斗争才有幸福。

这首诗我们以为可算是“拾花昙华林”的一个小结,哎,我们的青春的诗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了!“四清”尚未结束,我们要毕业了,就回到了昙华林。一日,同学盛君给我们拍下一张照片:背景是图书馆,有刘继馥、李富生(黎笙)、张国伟、杨昌庆、佘斯大、冯锡锳、徐志祥、万学道。这张照片可算是“拾花”社成员与“拾花”之友比较完备的一张合影了。

50年后,2011年9月,我们六一级校友重返昙华林,旧地勾起我的几句诗,当时曾以手机短信发给诸同学:

近百年的法桐理应记得我们,她的一圈年轮必定录下,我们夜看昙花开放的影像……体育馆那“自强不息”的石匾,仍对映着古罗马建筑式的教堂,——那空旷出来的老图书馆,哦!正好装我们忆旧的青春篇章……可惜没了文华楼、院中我们可拾摘的桂花和玉兰,还有那口井……但我们心里依旧儲存有文学的历史和理想。

在我的人生中,昙华林文华楼的“拾花”之旅,培育了我心中的永不败谢的文学之花!

2012年6月29日于珞珈山

(徐志祥,笔名徐臻,1961年入中文系。武汉大学教授。曾任湖北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昙华林里赏昙花

【陈东成】

1958年秋——1962年夏,我就读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在武昌昙华林度过了四年的青春岁月。

于今,我虽然已是年近八旬的老叟,但对那段美妙而奇特的时光仍然记忆犹新。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眼前常常浮现出这个曾经是洋人办过教堂、学校、书院和育婴堂的地方,那一幢幢别有风味的中西合璧的楼舍,耳畔也时时回荡着从文华楼里传来的欢歌笑语和琅琅读书声。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大跃进年代,师生们在这里联合上演的红专大辩论、火烧教学、拔白旗插红旗、大编教材、大办钢铁、大放“卫星”等一幕幕活剧。

我也忘不了,在“知识分子劳动化,劳动人民知识化”进程中,同学们冒着酷暑严寒筑路、运木、修水库等一个个战天斗地的场面;忘不了同学们在三年困难时期喝“三合粉”糊糊,唱“洪湖水浪打浪”的情景;忘不了复课后方步瀛、石声淮、高庆赐等教授讲课时的风采;忘不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深情厚谊。

这一切,在我人生旅途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其中的得与失、苦与乐、是与非值得我一辈子去回味和思考,不是三言两语所能穷尽的。

这里,只讲我记忆中的一件小事。

那大约是进校后第二年夏秋之交的一个晚上,9时左右,同学们刚下自习,突然听到院广播站传来一串清脆的声音:“同学们,昙花马上就要开放了,请大家快去操场观看。”听到这个消息,同学们异常兴奋,纷纷向操场奔去。我也一样。心想,以前只听说过“昙花一现”的话,却从未见过昙花是个什么样子,“一现”又是怎样的光景。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好好见识见识。于是加快了脚步。

一进操场,我就远远看见月光下的运动台上摆放着一盆鲜花,便急忙挤进人群,贴近台沿,仔细观看。只见这株花茎粗枝壮,叶片青翠。花苞从枝枒间挺出,洁白晶莹,姣小玲珑,含羞带笑,煞是可爱。徐而,雪片似的花瓣,由内到外缓缓伸展,花苞由紧到松,慢慢散开。不知不觉中,形成一个漏斗形的大而圆的花朵,玉洁冰清,潇洒飘逸,清香四溢,光彩照人,如同白衣仙女下凡,令人心驰神往。未几,花瓣渐渐收缩,花冠徐徐闭合,逐渐枯萎。此时,时间已过深夜12点半,昙花从开到谢,大约持续了三个半小时。

我回到宿舍,躺在床上,睡意全无。刚才那精彩的一幕,引起了我诸多联想,似乎有所感悟。以前,人们总把“昙花一现”与“生命短促”、“半途而废”、“好景不长”等不祥、不屑之语相提并论,我也从不怀疑。现在却不敢苟同了。我认为,昙花虽然只是倏然一现,但她留给人们的印象却是永恒的。那一瞬间的灿烂,释放了她全部生命力,散发出永不磨灭的光辉;而她的安然离去,又显示出她回归自然、从容不迫的精神境界。由此,我领悟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对生与死、美与丑、有限与无限、瞬间与永恒的辩证关系,有了新的理解。

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此情此景依然不断在我的梦中显现,我也常常用这些辩关系来端详世态、品味人生、反思自我,心胸也日渐开朗了。

昙华林里赏昙花,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昙华林为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感谢“昙花一现”给予我深刻的启迪。

(陈东成,1958年入中文系。曾任湖北省文联执行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听昙花

【张玉权】

提起校园生活,半个世纪前的关于昙花的一次美好记忆,立即在我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来。

那是1962年的夏秋之交。当时我在华师读书,由于教育系心理专业下马,我离开了钟爱的心理学,转到中文系学习中文。那时中文系不在本部桂子山,而在分部昙华林。

同类推荐
  • 爱的切入点

    爱的切入点

    张记书的小小说里知识性的因素、新闻性的因素较多,可以说,他是靠一种机智的小小说构思来展示一种小小说的理性来启迪读者。张记书《不鼓掌的人》的构思、叙述以及立意的表达都十分理智和理性,不鼓掌的汉子用他独特的动作和神态对那种好大喜功、只追求表面政绩的领导是个直白的批评。张记书的小小说还注重情感与理性并重,双管齐下。《冠军轶事》一文,他在一种表面上不点破的情感故事罩机智地显影了一个金教授的教育艺术和阔大的爱心,情感性的感人故事包涵了一个理性的小小说内核。
  • 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

    低天空:珠三角女工的痛与爱

    那条横幅一直挂在那里:大量招收男女工,薪多粮准!宽红布,大白字,如火如荼的感叹号。工厂过去和现在都需要人,而工人并非生来就是工人,在某段时间,工人是被邀请到工厂来的。和传统大厂不同,在珠三角,密集的小楼里拥挤着各类小厂,重复而相像。当镜头展示其内部时,总竭力表现出信息的完整性没有受到损害,然而,遮蔽和裁剪,总令工人的身影模糊不清。 从新疆迁居珠三角后,每当我对某些场景提出疑问——人们为何走路吃盒饭,厢式货车为何横冲直撞,邮局提款机前为何排长队,皆被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所打发:工厂多啊。那条通往镇中心的道路,正午时分,行人稀疏,但在清晨或黄昏,车轮滚滚,人流澎湃,米粉店、小卖部、菜场或水果摊前,到处是穿工装的人。
  • 我读故我在

    我读故我在

    “我读故我在”源自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我读”和“我思”是最好的对应。著名出版人俞晓群搜集两年多专栏文章,除后记外共计九十九篇文章,结为此集。全书从出版人、名作者写到媒体人、书装者;从论选题、约稿写到书出版、逛书店。书人江湖,逸闻轶事,皆亲切有味,涉笔成趣。其间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出版业细节趣闻,“在场”的记述、特色的点评和解读,无不体现了一个出版人的“书之爱,出版之爱,文化之爱”。
  • 萧红散文大全集:又见春天

    萧红散文大全集:又见春天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作为一个文坛传奇,萧红的作品总是和她的命运连在一起被人讲述,这多少掩盖了她作品的本应具足的光芒。本书几乎收录了萧红所有的值得一再品读的经典散文作品。萧红的散文女性特质非常鲜明,有着与生俱来的苍凉感、诗意暗涌、忧郁底色,夹杂着迷人的孩子气,同时不拒绝现实的残酷,这使得她超越一般意义上的女作家,跻身现代文学大家之林。
  •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这本书是周作人的散文集,在他的早期同人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纷纷选择了各自的政治立场时,唯独周作人选择了生活本身,试图耕耘“自己的园地”。周氏散文一般为闲话式的,“大至宇宙,微如苍蝇”,无所不谈。他写故乡的野菜,写喝茶、鸟声、乌篷船、北平的春天,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确乎很需要一些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平和、淡泊、娓娓说来、不浮燥凌厉,读来令人心生闲适。他认为,平实、自在的个人生活,才是真实的、应然的,他相信近切实在的生活本身,更相信个人生活的完成。周作人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渴望微妙地美地生活,这些都表现在了他的散文里。
热门推荐
  • 重生之超级明星

    重生之超级明星

    莫名其妙被诬陷潜规则。毫无预警的遭遇了车祸。这一切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幕后黑手到底是谁?何暖暖本来以为自己的人生就这样结束了,可是一朝醒来却意外发现自己竟然重生了!老天竟然再给了她一次机会,泡总裁,抓坏人,这一生,她定要不负苍天不负卿。一路走来,一路荣耀,一路爱恨相随!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霸道约嫁:污赖总裁独宠妻

    霸道约嫁:污赖总裁独宠妻

    未婚夫劈腿玩私奔,贱小三竟然是闺蜜!债主上门堵她,她拔腿开溜:“渣男欠你们钱,凭什么要我帮他还?”出门躲债躲进国民男神的房间。一夜欢愉。某男缠上她:“女人,享用完了就想跑?”麦檬檬穿上裙子不认人:“不然怎样?要给你发小费吗?”某男长臂一勾,露齿一笑:“过来,再睡一遍”麦檬檬扭脸走人。某男扑上去把她吻得七荤八素,摸着她的肚子得逞地道:“麦檬檬,别闹!世界这么大,得让我儿子蹦出来看看!”唔……看在他卖力帮她虐小三,斗渣男,辛苦造人的份上,要不她就勉强从了吧?
  • 红颜罪:怒倾天下

    红颜罪:怒倾天下

    看着她迷离的目光,他的嘴角残忍的荡起一丝讽刺的笑:“冷若溪,原来你骨子里也是渴望有人亲近的。哼,这一吻,是朕赏你的。”''你以为,朕还会爱你么?““冷若溪,朕不会再爱你。不过,如果你愿意讨好朕的话,也许,朕也不会反对。毕竟,你也稍有姿色!”
  • 夫君,请多指教

    夫君,请多指教

    苏柳和萧逸牧是夫妻,也是怨侣。前世,苏柳爱而不得,便成日里变着法的折磨萧逸牧,毁他生意,虐他小妾。她不光折磨萧逸牧,连同自己一起折磨,最终心神俱疲,早早离世。今生,她不和萧逸牧玩了。但一句不可逆天行事,硬生生把他们两人又绑在了一起。苏柳重生,患有心疾,避不开和萧逸牧纠葛的宿命。她望着当年让她倾心的人:我想放过你,老天爷不肯。我活的不如意,那你也别想在好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农女狂妃

    农女狂妃

    人生最悲催的事情是什么?好不容易以为找到了一生中最爱,结果在为他生下孩子的时候,被一刀捅死了。人生更悲催的事情是什么?死没死成,又活过来了。结果却变成了一个未婚生子的相府小姐,而且居然连孩子他爹是哪只都完全不知道?大婚前夕,她意外产子,惊吓了相府上下所有人。相爷大怒,要杀此孽子,连那两个刚刚出生的孩儿也不放过。叔可忍,婶婶也不能忍!据理力争,连哄带吓,终于骗的相爷松口,愿意放她母子离开。离了相府,归了田园,一间茅房,两亩薄田,三面环山,水土肥美。带着丫鬟,养着娃儿,上山挖药,下地种田,丰胸瘦身,美容健身。金子银子,滚滚而来,乡绅土豪,上门求亲,渣爹后娘,前来认亲。赶走了土豪,赶走了亲爹,天上却是掉下来了一个绝世美男。哪里?美男为何跟她家里的两只小包子那么相似?哪里?美男就是当初强了她的禽兽?关门,放包子!某男苦兮兮,追妻之路,其漫漫而修远兮。
  • 妃娶不可,腹黑九皇子

    妃娶不可,腹黑九皇子

    【简介】她是二十一世纪大龄黄金剩女,有房有车,没男人。一朝穿越,她变成了表白被拒投湖未遂的相府嫡出二小姐唐蓁蓁。既然上天给了她重活一次的机会,这辈子怎么样也要有房有车,有男人。太子欲纳她为妾?抱歉了,她只愿为正妻。沐公子要八抬大轿把她娶进门?好,就他了!-------他是耀王朝荣宠无限的九皇子,妖娆,美丽,绝世倾华。这个装模作样的女人先是对太子眉目含情,然后又对他身边的沐云投怀送抱……他这么大的活人,她看不到么?于是他三番五次的出现在她的面前,让她认清他!可她却避之惟恐不及!他冷笑连连,妖魅的眸子异彩夺目……*人都说,九皇子殿下倾城容颜,但若上街必是掷果盈车。人都说,九皇子殿下天资绝伦,过目不忘。人都说,九皇子殿下霸道狂妄,颇有太祖之姿。*可就是这样的绝世男子却要请皇上下旨赐相府木讷成性的二小姐为妃。直叫听者伤心,闻者流泪。这不是一朵鲜花插到牛粪上吗?背着包袱跑路的唐蓁蓁咬牙暗骂,她才是那朵鲜花,好不好!
  • 快穿之拯救黑化危机

    快穿之拯救黑化危机

    【逗逼1+1】【黑化大人是小萌物】【……】——甜到深处自然虐~——系统咋能不坑我行不?一到传送门,就把我拉进去传到高级位面,我表示还只是个孩纸!——男主什么的都是个毛啊!反派boss才是正主啊!——全程无尿点,逗逼作者带你飞!
  • 这个皇妃有点凶

    这个皇妃有点凶

    意外穿越,居然成了皇帝了女人,身边还带了个豆丁小女儿,她不甘心,才不要服侍皇上了,就要带着女儿逃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高冷师傅小萌徒

    高冷师傅小萌徒

    丈夫娶了表妹,自己被打入冷宫,全家被抄,满门无一幸免,拼命生下的孩儿被人生生煮食。前世的陆婳,惨绝人寰!重来一世,变心的丈夫,恩将仇报的表妹,凡是害过她之人,一个都别想逃。只是,躲过了所有前世的孽,却还是没逃开这世的债。
  • 中国谋略之成事经

    中国谋略之成事经

    《成事经》一书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成功者,来剖析成事之道。当然,成事之道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但它们却又是具有共同性的。因此,我们尽可能比较全面、合理地描述它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