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3400000006

第6章 南京安魂曲(2)

《狂野之夜!》是欧茨一本很怪的短篇小说集,由五篇作品构成,分别讲述爱伦·坡、艾米莉·狄更生[3]、马克·吐温、亨利·詹姆斯[4]、海明威五位美国文坛大师的故事。故事当然是虚构的,欧茨以这些作家的背景和作品作为参考,虚构他们在人生最后阶段经历的事情。透过这样的写作,她其实是在向这些伟大作家致敬,在回顾的同时注入自己的观察,分析作品与作家的人生之间的关系。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陈腔滥调,比如爱伦·坡以侦探悬疑著称。她写这位作家时,笔下也有点这种感觉。写艾米莉·狄更生时,她好像要秉承某种女性主义的观点,把狄更生写成一个虚拟般的人物、一个看不见的女作家。写亨利·詹姆斯时,她把他写成一个非常纤细、自闭、远离现实世界的人,跟大家对他的印象相同。尽管有陈腔滥调的倾向,但这本小说仍然很好玩,假如你热爱文学史,读起来会很过瘾,因为它好像真的写出了这些作家会遭遇的事情。

亨利·詹姆斯是我喜欢的一位作家,他在世时已被称为大师。他的文体特别华丽、精巧、优美,美丽纤细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而他本人也常被认为非常自闭。他一生回避爱情,伤过一些女人的心,被很多人认为是同性恋。他伤女人的心,并非因为背叛她们,而是他从来不愿意敞露心房,躲避现实世界。

亨利·詹姆斯后来离开他讨厌的浮华美国,移居到英国住了几十年。七十几岁,在他声誉最高的时候,他忽然做出一个非常古怪的行为:离开干干净净的优雅生活,跑去一家医院,给从一战战场上回来的重伤军人做义务看护。其实,亨利·詹姆斯非常怕血,非常怕脏。当年美国南北战争招募军队的时候,他怯懦地躲开了,现在居然去做这种事。

这个老派绅士跟医院血腥、混杂的环境格格不入,护士根本不知道他是谁。他看到伤员流着血,疮上流着脓,蛆都要出来了。他跟伤员说,亲爱的孩子,坚强些,在英国的土地上,你现在非常安全,你会在这里得到最好的治疗,然后回家跟亲人团聚。这些话原本可能出自满脸堆笑的政客嘴里,不知怎么却由这位大师说了出来。他不清楚这些话从何而来,也不清楚到底是真是假,但他被一个事实震撼了:生平第一次,他用这种方式接触另一个人,而且还是个陌生人。

在医院里,这位大师居然到了打扫便盆的地步,到了被护士用棍子殴打的地步。他端着便盆清理时,手无意中抖了一下,难闻的脏东西一下子溅到地上。他必须马上把地板拖干净,被人呼喝道:“手脚麻利点,伙计。”他不由得想到,他的作品从未提及便盆,从未写过任何排泄物,甚至连排泄物的味道都只字未提。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那个精巧、繁华的文学乐园之外未曾触及过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肮脏的,蟑螂四处攀爬,水沟里粪便漂浮,充满恶臭。但他说:“这就是天堂,我还没死,上帝就准许我先进来看看。”这句话写得太好了,很耐人寻味。这样一个地方,对一个见到血会发晕的人来说,为什么是天堂呢?这句他本人笔记里的话,被欧茨引用到小说里。

《狂野之夜!》里还有一篇小说,我觉得也非常特别,篇名叫《爸爸在凯彻姆,1961》,写的是海明威。海明威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人物。他喜欢冒险,喜欢打猎,喜欢参加战争,喜欢标榜雄性气概;喜欢征服女人、欺骗女人、玩弄女人,然后抛弃她们;喜欢得到别人的赞赏,但又觉得所有人都不了解自己。他一直追求文学上某种更高的境界,觉得自己尚未写出最好的作品,然后在这条道路上变得虚弱乏力,最后选择了自杀。

小说从海明威一次未遂的自杀写起。当时,海明威离开心爱的古巴,跑到美国内陆凯彻姆一个庄园居住。篇名为什么用“爸爸”这个称呼呢?因为海明威有个外号叫“爸爸”,此外,这篇小说是从他儿子的角度写的。海明威觉得儿子从小欠缺男子气概,就逼儿子开枪射杀动物,带儿子去妓院找妓女,让儿子经历人生中第一次性爱。这篇小说用儿子的视角去描写这个几乎摧残掉他整个人生的爸爸。

当海明威垂垂老矣,身上长满脓疮,上厕所时肛门会排出血块,平常坐着会小便失禁时,他想到了自杀。但如果发出声响,说不定他很讨厌的第四任太太会来阻止。他就幻想先开枪把太太干掉,想到这儿他变得兴奋起来,按捺不住激动,手都不由得颤抖起来。他最真实的生命潜藏得如此深藏不露,年少时他就知晓此理,成年之后无论是喝酒聚会、招待客人,还是扮演大家喜欢的小丑爸爸,他都深谙此道。当他身穿散发着汗臭味的睡衣睡裤躺在床上饱受腹痛失眠之苦时,他更加深信不疑——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带枪的人注定孤独,不需要他人陪伴。

很多人认为,海明威自杀是文学困境造成的。这本小说不能免俗地从这个角度理解,但写得很好。它写道:精确是句子的生命,句子的质地类似于钢,它看似细小微弱,却包含着坚硬和韧性。句子之外就是段落,那是一只拦路虎,令人望而生畏,它将通行的道路拦腰截断,让你的车辆寸步难行。一想到段落,海明威就觉得头昏眼花,天旋地转,血压骤升,心跳耳鸣。人生最后阶段的写作,海明威居然要翻字典来找有什么词可用。

(主讲梁文道)

2666

诗意连贯的奥秘

罗贝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no,1953-2003),智利作家。1977年定居西班牙。著有《荒野侦探》《遥远的星辰》《智利之夜》等,被《明镜周刊》誉为“当代西班牙语文学中最胆大的作家”。

各种声音的回响、各种奇妙的耳语,在一部语词密林里闪闪烁烁。

《2666》这个书名太古怪了,很多评论家根据作者生平及其他作品加以揣测,但在这本将近900页的厚书里实在找不到线索。如果真要追究这名字有什么意义的话,我觉得是这本奇书应该写成2666页。它由五部长篇小说构成,内容非常密集,其中任何一个段落换成其他作家来写,都可以铺张成更长的篇幅。

按照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的遗愿,五部小说原本想分开出版,一年出一本,以保障子女有较为长期的经济来源。大概家人觉得这不重要,就按照文学的完整性合在一起出版了。你可以把它们看成是独立的五部小说,但你最好一口气读完,然后会发现非常有意思。

罗贝托·波拉尼奥是智利作家,小时候不是好学生,中途辍学。他热爱阅读和文字,受不了学校那一套,就跑出去跟朋友办剧场、写诗歌等。后来他们家移民到墨西哥,他又辍学回到智利,参与当时拉丁美洲风起云涌的左翼运动。

20世纪60年代以前,很多拉美作家只在本国享有声誉。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拉美文学大爆炸,改变了拉美各国文学界交往不密切的状况。那时期出现了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如马尔克斯、略萨等。他们关注的不再是本国现象,而开始谈及拉丁美洲共有的问题,如独裁统治、印第安人跟殖民者之间的血泪故事等,一起将这个满是伤痕和神秘色彩的大陆带进世界文坛。这一场爆炸炸出很多奇奇怪怪的名词,如魔幻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结构写实主义等。但是当大爆炸结束,已成名的作家都被封为大师之后,拉美文学好像就有点疲软了。

随后出现一批非常激进的左翼青年,他们喜欢介入政治运动,搞文化革命的同时搞政治革命。罗贝托·波拉尼奥就是其中一员,他回到智利就是要搞这样一个运动,去支持心目中很重要的一个政治人物——智利前总统阿连德[5]。阿连德死后,皮诺切特[6]将军执政,大肆追捕左翼青年。罗贝托·波拉尼奥被捕了,坐了几个月牢,后来逃回墨西哥。

当时罗贝托·波拉尼奥还推动了一场叫作“Infrarrealism”的诗歌运动,追求一种很纯粹的文学,认为将写作当成职业是不道德的,写诗尤其不能成为职业。所以,他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干其他工作,比如酒吧守门人、水管修理工、洗涤工,干完杂活后晚上写作。他的写作条件非常艰苦,最苦时趴在地板上写,因为他买不起桌子。

后来他移民到西班牙,可以说是自我流放,这也是很多拉美作家走过的道路。他住在巴塞罗那附近一个海边小镇,与一位西班牙女子结婚生子。有了孩子之后,他的想法变了,很显然写诗或者做零工养不活孩子,而且他知道自己有病,想留一笔遗产给子女。他50岁就因肝病去世,留下的遗产就是《2666》。早在《2666》出版之前,罗贝托·波拉尼奥就声名鹊起,被公认为西班牙文学新一代大师。他的《荒野侦探》引进中国后大受欢迎,被评为年度十大好书。但我觉得它比不上《2666》,《2666》是本奇书,是21世纪第一本大师级巨著。

这本书开头讲述四位欧洲学者想寻找一位神秘德国作家的下落,结尾讲到这位奇怪的作家为什么隐姓埋名,跑到遥远的墨西哥城镇隐居。第一部《文学评论家》用一种很轻盈的喜剧写法,描写一群欧洲学者充满纠葛的小世界。有评论者说它像戴维·洛奇[7]的《小世界》,好像在讽刺学术界。但是,罗贝托·波拉尼奥的笔调很轻,你并不觉得他在讽刺什么,或者说,这不是他关注的重点。

《2666》五部小说采用完全不同的叙述方式,第一部有点轻喜剧的感觉,到了第二部《阿玛尔菲塔诺》,开始有很多拉美文学常见的超现实、魔幻的东西出现。第二部的主角是四位欧洲学者在墨西哥城镇认识的智利学者,他有很多奇怪的遭遇,做了一些奇怪的事,让你感觉他发疯了。比如他找到一本很奇怪的书叫《几何学遗嘱》,他觉得对待这本书的好方法是把它挂在自家院子一根晾衣绳上,让它经受风吹雨打,然后天天研究它。更怪的是,他听到有个声音跟他说话,一开始他以为是父亲的灵魂,后来觉得是爷爷的灵魂,总之是他家先人在跟他说话。那个声音有时会问他,你教哲学吗?你讲授维特根斯坦吗?你想过没有,你的手是一只手吗?他回答说,想过。那个声音说,可现在你有更重要的事要想,我说错了吗?他回答说,没错。那个声音说,为什么你不去苗圃商店买些种子、植物,甚至一棵小树,栽种到你的后花园里呢?

这是一种非常梦幻的语调。但到了第三部《法特》,变成有点像美国钱德勒[8]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写法。主角叫法特,在英文里是“命运”(fate)的意思。他是一个美国黑人记者,专门报道与黑人文化有关的东西。他跑到墨西哥城镇是为了报道一场拳击赛,可他发现这里有一连串针对女性的血腥谋杀案,一直没有破案,非常神秘和恐怖。

这一部体现了《2666》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跑题跑不停。它总是叙述到某个人物时忽然岔开一笔,沿着这个人物一路说开去,洋洋洒洒二三十页后才返回来。比如法特认识小镇前黑豹党成员希曼,跑去听他布道。希曼说他要跟大家分享五个问题:第一是危险,第二是金钱,第三是食物,第四是信心,第五是用处。他分享的内容非常荒谬,但居然全文照录。比如讲到第五个问题“用处”时,他一开始批评现代人笑容的虚伪,接着谈到生活质量如何改善,最后劝信徒们多吃蔬菜,并开了一个食谱,教大家做一道菜。这本书充满了这种莫明其妙的细节,难怪很多人看着看着就晕了。不过,有些细节非常吸引人,是对社会现实的辛辣讽刺。比如谈到墨西哥拳击赛,说因为饮食、体型等问题,墨西哥很少有重量级选手,然后岔开讲到如今墨西哥有了一位比美国总统个子高的总统,这事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过去墨西哥总统顶多到美国总统的肩膀,有时头顶勉强超过美国总统的肚脐眼。

不停跑题,加上如此丰富的细节,使我们看整本书的主要线索和人物关系时,感觉层次很立体,非常有质感。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无数的细节和人物使你对汴河及其流贯的汴京有了丰富的美学感受。这种作用在第四部《罪行》里体现得最为明显。第四部是全书篇幅最长也是最惊世骇俗的一部,写墨西哥与美国接壤的一个城镇上,1993年至1997年间发生了一百多起针对女性的谋杀案。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它有现实作为参照,墨西哥与美国接壤的一个城市确实在那段时间发生过连环谋杀案,罗贝托·波拉尼奥花了很多时间做这方面的研究。

在小说里,他像法医报告一样,将案件按年代一一罗列下来,陈述那些女人是怎么死的:有些女人是被勒死的,舌骨碎裂;有些女人的死状是头被埋在地下,身子倒卧在泥土外面;有些女人被短剑砍杀或被枪杀;有些女人生前被强奸或轮奸。他用一种非常冷酷的写法,不带感情地写一个个案件,让你觉得读的不是小说,而是一连串案情报告,整个人的感情都麻木掉。但它不是一般的案情报告,夹杂了大量正在办案的警察、法官、检察官的形象,还有关心这些案件的媒体、百姓、政客等。他采用跟现实平行的写法,把人间地狱的景象活现在读者眼前。他写凶案如何在城镇引起恐慌,然后大家麻木,开始习惯罪恶。

五部小说每一部都有鲜明的特色,但是有一些共同的色彩贯穿其间。罗贝托·波拉尼奥是个诗人,他最爱的始终是诗。他对细节的诗化处理贯穿全书,尤其是第五部《阿琴波尔迪》。这部写一位德国作家意外翻到一个俄罗斯年轻作者的手稿,又从这部手稿里认识了一位俄罗斯科幻小说家。在那个大家轮流被整肃的年代里,名叫伊万诺夫的科幻小说家坐了牢。他蹲大狱期间,和一只老鼠成了朋友。这只老鼠半夜出来跟他进行长时间的对话,他们不谈文学,不谈政治,只谈各自的童年。他很想念母亲,跟老鼠讲起母亲的故事,讲起兄弟姐妹的故事。老鼠窃窃私语,说起莫斯科的阴沟,也说起母亲的温情和妹妹们的顽皮行径。有时他情绪沮丧,一手托着下巴问老鼠,他俩的未来会怎样。老鼠用半忧伤半困惑的眼神望着他,他明白了,这只老鼠比他还无辜。后来,他被人从后脑勺一枪打死了。

这是一个非常奇特、非常美丽的段落,而这样的段落充斥全书。所以,尽管这本小说有那么多残暴的描写,有那么多性爱的场面,有那么多令人咋舌和冷血的图景,我仍然觉得它很美。尽管整本书由五篇小说构成,情节不够完整和连贯,但我相信任何一个读者都会忍不住想把它看完。我们过去有一种想法,觉得小说应该是有机体,就像人体各个器官之间的配合是有机的。在这本小说里,我读到的是一种诗意的连贯,把五部分内容贯穿起来的不是人物,不是情节,也不是笔调,而是某些很奇特的形象、姿态和语言。这些诗意的联系,有情节上的重要性吗?没有,但是里面充满了各种声音的回响、各种奇妙的耳语,在一部语词密林里闪闪烁烁。

(主讲梁文道)

同类推荐
  • 寂寞而又美丽的九十年

    寂寞而又美丽的九十年

    从中国散文诗作家自觉用“散文诗”这一文学体裁发表作品至今,已经90年了。对人而言,90岁已是垂垂暮年;可散文诗,90年后依然风采迷人。我曾用这样一段话描述散文诗:“在雅文学的殿堂里,有一位远离显赫地位,然而却令人倾倒的美丽混血儿。她,便是散文诗。”这段话包含两个关键词:寂寞、美丽。这两个词伴随散文诗走过了90年。文学有雅俗之分,诗与小说都有雅俗之分。小说有通俗小说,诗有传单诗、打油诗。可散文诗无法入俗。她美丽的天性限定她只能属于高雅文学的一种。
  • 艰难的指向(修订本):“新诗潮”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

    艰难的指向(修订本):“新诗潮”与二十世纪中国现代诗

    本书是一本系统研究20世纪80年代“新诗潮”艺术革新运动的专著。重点探讨以“朦胧诗”“新生代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诗人打破僵化艺术体制、追求诗歌本体价值的艰难历程。作者立足于20世纪中国诗歌现代性寻求的宏大背景,兼顾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认真梳理了这股“新诗潮”从“地下”到“地上”,以及自我超越、“二次背叛”的生动景观,论述了这股重要诗潮在现代中国诗歌史上的界碑意义。
  • 红楼梦:俞平伯评点(全集)

    红楼梦:俞平伯评点(全集)

    世人都晓《红楼梦》好,但究竟哪个版本的《红楼梦》最适合阅读,最贴近曹雪芹的原著,却鲜有人知。《红楼梦:俞平伯点评》以最忠实于曹雪芹原著的早期抄本——戚序本为底本,汇总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脂砚斋评语系统,兼有红学大师俞平伯精心评点,填补了《红楼梦》版本目前的一大空白。俞平伯以有正书局石印戚蓼生序《石头记》八十回本为底本,参考诸多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甲辰本、程甲本等)校勘而成的这部《红楼梦》,将带给您非比寻常的阅读体验,为您还原一部完整真实的《红楼梦》。此外,《红楼梦:俞平伯点评》将程伟元、高鹗整理补续的后四十回作为附录,以供读者参考。
  •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

    当你途径我的盛放: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

    这是一个行者的心灵旅程。也是每一个向往自由的人都应该阅读的文字。它是来自人和自然互赠性情的心灵之歌。书中收录多多诗作60余首,随笔40多篇,另有作者行脚途中若干摄影作品。
  • 家国书

    家国书

    本书以时代剧变、风云际会的中华民族近、现代百年历史为背景,以人才辈出的马、沙、翁、沈四大家族人物为对象,描绘了四大家族儿女在伴随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进程中演绎的各自精彩的人生篇章,生动而艺术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就。
热门推荐
  • 幼科折衷

    幼科折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中国历史的侧面.3,历史的缝隙与灰烬

    《中国历史的侧面Ⅲ:历史的缝隙与灰烬》以中国古代历史名人与事件的解读为主,所选人物和事件多为历史热点与大众关注的兴趣点。全书分为五个小版块,分别为人物观察、疑案迷踪、戒石鉴镜、旧闻新说、重回现场;作者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往往会发表一些新观点,以此让读者有新感受、新启发。可以说这本书集历史的趣味性、故事性和知识性于一体。
  •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

    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的泱泱中华,在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历朝历代,能人辈出。但应证了三国演义中一句话:“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本书为您讲述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
  • 爱的金字塔

    爱的金字塔

    桃花匆匆地开了,又匆匆地谢了,留下落英满地和无言的叹息;昨日匆匆相见,今又匆匆离去,道一声珍重分手让爱情成为回忆;太桕匆匆下山,月亮匆匆升起,不经意间它们完成昼与夜的交替;旧岁匆匆而过,新年匆匆到来,岁月留下的是一叠发黄的日历;人也匆匆,事也匆匆,时也匆匆,心也匆匆,一切在匆匆中走过,一切又在匆匆中复始。匆匆中人已走过不惑之年,猛回首才发现这人生的路太短太短。童年的记忆还是那么清晰,两鬓的白发告诉我青春不再。在自负的年轻人面前,我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们也曾年轻过,我们也曾拥有过,以此来安慰那颗失意的心。
  • 将九州

    将九州

    天有损,而妖魔纵横,神州大陆,乱象渐生。乱世之中,我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小军卒,大千世界,我将成为逆命苍生的大魔头。开新书了,各位书友多多支持。
  • 一个孤独的国王

    一个孤独的国王

    《一个孤独的国王》是重庆诗人李海洲近年来的诗歌自选集。本书收诗47首,共5辑,后附访谈和评论各一篇。“一个孤独的国王”象征着诗人自己,在寂寞里抒情,语言里穿梭,恣肆着想象,玩味着孤独。这些诗,无一不是自由个性的产物,彰显出诗人无拘无束的才情,浪漫,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山城与江南的意象中尽情穿越梦游。在诗歌艺术的纯粹性方面,颇有造诣。
  • 指引人生的古今格言(指引人生丛书)

    指引人生的古今格言(指引人生丛书)

    每个人都在汲汲营营地探求生存的根由,追寻着生命最原始最本质的起源;时时刻刻都在寻觅,不断把生命疆界向更深更广的范围拓展;思维在时间与空间中穿梭,奔波在琐屑、平凡与恢宏、富饶之间;心情在自己的城堡里百转千回,犹疑着,惶惑着,之后,又一往无前地冲锋着,去征服那幸福的高峰时代。
  • 医道还元注疏

    医道还元注疏

    作《医道还元》“注疏”,在“注疏”的规范性上难以把握。因为就《医道还元》正文的九卷,都分为“总论”和“洋解”两个部分,“详解”对“总论”进行逐句解释。如果把“详解”当作“注”,那所做的只能叫“疏”;如果把“详解”当作“总论”的“分论”,那所做的则叫“注”。从这个角度,《医道还元》原文本应该叫《医道还元注》才合适。就文本的实质而言,“详解”与“注”无异。既然原文本已经含“注”,那后来在此基础上做的工作,只能叫“疏”了。鉴于原文难以界定,所以本书名为《医道还元注疏》,此“注疏”的意思可以多熏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在“注”上作“疏”,又可以理解为有“注”有“疏”。
  • 三国张济大帝

    三国张济大帝

    我乃西凉张济,我的侄儿是北地枪王,我的妻子是美人邹氏,我的谋士是毒士贾诩,我的目标是……嘿嘿,不用非要说明吧,大家都明白滴!一个张济创造的庞大帝国,就从张济中箭开始……读者群:467571891
  • 银瓶梅

    银瓶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