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3400000001

第1章 爱书人的伦敦(1)

伦敦的崛起

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

贺利思(LeoHollis,1972-),生于伦敦,作家、历史学家。热衷于研究伦敦历史,著有:Historic London Walks(2005)和The Stones of London:A History in Twelve Buildings(2011)。

伦敦大火之后出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不如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几乎没有人怀疑,伦敦是座了不起的城市。英国威廉王子的大婚典礼让世人再次看到这个皇家贵族的舞台依旧很漂亮。伦敦也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和创意产业中心。可是谁能想到,这座城市曾经遭遇过灭顶之灾。

那是1666年9月2日,一场大火几乎将伦敦夷为平地。[1]然而在不到60年时间里,伦敦再度崛起,成为欧洲最大的城市,也为后来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帝都打下雄厚的基础。短短几十年间发生了什么?伦敦是如何浴火重生的呢?

17世纪下半叶,凤凰涅槃前的伦敦已经走到瓦解边缘。当时伦敦的人口不断增加,但城区建设缺乏规划,整个城市混乱不堪。那一时期,英国政局也相当不稳定,内战接连不断,1642年至1648年内战的中心就在首都,伦敦成了叛乱的温床。

在很多中国学者的叙述中,英国是一个很传统、很保守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推进缓慢,过程平稳无风险,不像法国大革命那么骚动。

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人知道英国的光荣革命,却忽略了克伦威尔[2]专政时期。当年克伦威尔率领所谓议会派的政治家,将国王推上断头台,然后掌权五年。后来王室复辟,但市民很不满意新国王,于是迎来了荷兰的奥兰治亲王威廉[3],由这位入侵者掌管朝政。

经历瘟疫、内乱和大火的摧残后,伦敦的重建主要靠什么人呢?在《伦敦的崛起:知识分子打造的城市》这本书里,贺利思提到了五个中心人物:雷恩爵士[4]、伊夫林[5]、胡克[6]、洛克[7]、巴蓬[8]。这五个人家庭背景不同,但青少年时期都经历过英国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他们思考了一些非常基础的问题,比如什么叫知识、什么叫科学、一个国家的秩序该如何建立。他们推崇新哲学,认为所有知识都应以眼见的事实为基础,然后归纳起来,逐步建立一个稳固的知识大厦。这原本属于学问范畴,但他们一旦掌握了机会,就开始将概念上的革命付诸现实世界的建设。

对这群人来说,伦敦大火就像天赐良机,把整个城市夷平了,使他们有机会重建心中的理想首都。在伦敦重建过程中,雷恩爵士是个重要人物。他原先是位对什么都很好奇的学者,也是英国皇家学会[9]的创始人之一。这个学会一开始更像是个表演机构,一群知识分子表演如何做科学实验,把科学新知介绍给普通大众。在伦敦重建过程中,这群人大展拳脚,雷恩爵士变成建筑师。设计圣保罗大教堂时,他将尺寸缩小,并加上圆顶,象征未来的宗教不再以权威压人,而是以理性服人。

物理学家胡克扮演的角色也很特别,他从科学家变成城市勘察员。按照这群知识分子的想法,伦敦的重建需要非常科学地勘察每一寸土地,而勘察工作正是将新哲学应用于真实世界的理想范例。胡克把实验的方法和城市的希望结合在街道设计上。天冷的时候,他会埋怨雾气让他无法观测星球。

除了胡克,令人意外的还有哲学家洛克。洛克当年写过很多政论文章,包括著名的《政府论》。他说,如果权力并非上天赋予的礼物,那么谁有权统治呢?他认为商业社会需要由多数人同意组成的政府来保护拥有的财富,可是政府的权力是人民给予的,政府不能逾越这个底线,否则人民有权把它换掉。

洛克的意见成为英国光荣革命的思想背景,各方议员都很重视。洛克认为,有必要提醒新上任的国王:之前那些国王为什么有的上了断头台,有的被罢免,有的被放逐?不是因为过去的老规矩不行了,而是因为他们没有遵守老规矩。老规矩规定,统治者的权力有其限制范围,不可逾越界限。这种要跟国王签订宪章的想法确立了英国民主政治的走向。

洛克不只是各方人士的政治哲学顾问,还致力于提倡他认为最合理的货币政策。为此他写了一系列宣传文章,其中有一篇叫《支持英格兰以白银铸造钱币论》,认为货币应该用白银本位来保证其价值。当英国政府决定重铸银币时,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是谁呢?牛顿。牛顿被任命为英国皇家铸币厂的总管,他运用自己的数学天分使会计事务变得简单有序。铸币厂每天凌晨4点开工至半夜,由300名工人、40匹马转动铸币机器,将全国的白银熔化,四周有武装部队卫戍,不让群众靠近。

在伦敦重建过程中,还有一个我们并不熟悉的人物——商人巴蓬。他从伦敦大火中看到商机,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火灾保险公司。他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大家都学荷兰人注重商业贸易,各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就会变得温和、淡化。这种自由主义思想至今仍有很多人信服,而它源于300多年前那场毁灭性的大火。伦敦大火之后出现的,与其说是一个崭新的城市,不如说是一场观念的革命。

(主讲梁文道)

Book Lovers’ London

伦敦书店

Lesley Reader,英国旅游作家。著有旅游指南系列,如AAA Spiral Guide:London和The Rough Guide to First-Time Asia。

这家书店有一个厨房,你在那儿看书,多半还能闻到炒菜的香味,忍不住想尝上一口。

大家如果有机会去伦敦,不妨逛一逛伦敦的书店。我认为伦敦是全世界看书、买书的最佳城市之一,而且语言没有太大障碍,只要对英语略懂点门道,都可以去逛,不像其他地方。比如日本东京,那儿的书店也很集中,种类也很繁杂,可是如果你看不懂日文,去了就没多大意思。

Book Lovers’London是一本介绍伦敦书店的旅游手册,里面罗列了很多非常好玩的书店,你要是按图索骥,就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店。伦敦书店的种类之多之杂,到了什么程度呢?看这本书关于特种书店的索引就知道了。从我的兴趣来看,专卖佛教书籍的起码有五家店,专卖跟亚洲相关书籍的店有二十多家,专卖诗集的有二十多家,专卖时装书籍的有十几家,专卖同性恋书籍的有三家,专卖新西兰出版物的有一家,专卖研究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的书籍有好几家。此外,还有地图专卖店、海事书籍专卖店、医药书籍专卖店、军事书籍专卖店等等。

林林总总的书店构成了伦敦书店的风景。不过,伦敦现在跟其他地方一样,对书店不是太友善。因为近年来喜欢逛书店、到书店买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多的人经常看电子书,习惯在网上买书。在这种消费潮流冲击下,有些老字号的大牌书店还是挺了下来。很多人去伦敦都会到Charing Cross Road(查令十字街),到了这条有名的书店街,必然要朝圣的是英国最大的独立书店Foyles[10]。它不是连锁集团开的那种到处有分店的大型书店,而是一家独立经营的老字号,有好几层楼,除了卖书,也有卖唱片、喝咖啡的地方。

如果有人不喜欢看书,或者不太爱看英文书,那也可以把伦敦有些书店当作历史名胜来逛,比如French's Theatre Bookshop。它创办于1830年,专卖跟戏剧有关的书籍,虽不是伦敦最古老的书店,却是全世界第一家专卖剧本的书店。

说到英国的历史,不能忽略它的海洋史。英国皇家海军曾经威风一时,现在好像比较凄惨了。尤其近几年英国经济不好,节省开支的途径首先就是裁军。这个过去的海权强国好像现在连一艘航母都没有了。不过,英国仍有好几家海事书店,专卖跟英国航海史或航海事迹有关的书——这些书多到能开专卖店的地步!伦敦还有很多古籍书店,里头有中世纪装潢的书籍,包括印刷术刚刚兴起时的版式设计。把这些古书当作古董来欣赏也很好。

更好玩的是The Map House,专卖各式各样的古地图,甚至有中国的老地图,还有希腊人、土耳其人画的地图。里面的地球仪做得非常精美,但是售价昂贵。很多人认为这是绅士阶级的一种爱好,买些地球仪和地图回来粉饰书房、办公室。还有一家Books for Cooks[11],专卖食谱类书籍。它有一个厨房,你在那儿看书,多半还能闻到炒菜的香味,忍不住想尝上一口。

(主讲梁文道)

The Traditional Shops and Restaurants of London

传统老店灵魂依旧

Eugenia Bell,作家、评论家。现任Frieze杂志设计编辑,负责撰写设计与建筑方面的文章。

它欣赏自己生产的物品,欣赏自己所卖的东西,把买卖当成一门很重大的事业来经营,不只是为了赚钱。

人当然不能只靠书活着,我们还要吃喝玩乐。这本The Traditional Shops and Restaurants of London就专门介绍伦敦的传统商店和传统餐厅。作者Eugenia Bell不是伦敦本地人,是个纽约客,她在伦敦居住多年,迷上了这座城市。在这本书中她描述了一些她生怕会失落的英国传统,比如传统商店。

据说当年拿破仑很瞧不起英国,说英国是由一群小商贩组成的国家。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拿破仑讲的,大家误传,把它挂在拿破仑名下。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么讲并没有错。英国在成为第一海权帝国后,掌控着全球的贸易路线,全世界有多少货物在伦敦进进出出,这儿曾经是唯一能买到世界各地商品的地方。英国又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很多产品都是在伦敦首先推出,然后涌向市场,传到世界各地。这么说来,英国的确是个商人国家。

现在好几百年过去了,伦敦作为商人国家的首都,留下很多百年老店。不过,这种店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多,一是因为17世纪那场大火曾烧毁了整座城市,二战期间德军轰炸又毁了一批商店;二是因为现在连锁店、超市越来越多,已经威胁到了传统商店的生存。

Eugenia Bell希望到伦敦的游客能欣赏这些传统老店的价值。如果你图便宜、图方便,那就去超市好了。传统老店不是一个单纯买卖东西的地方,它欣赏自己生产的物品,欣赏自己所卖的东西,把买卖当成一门很重大的事业来经营,不只是为了赚钱。经营者更多把它看成是一种家族的传承、一种精神的传递。

哈罗兹百货公司(Harrods)创办于1853年,是世界上第一座装手扶电梯的建筑物。1898年以前,它会在店里摆上白兰地,顾客逛累的时候可以喝上一杯,舒缓一下神经。如今这家老字号不光富豪阶层喜欢去,游客也喜欢去。它标榜什么东西都卖,甚至连殡仪馆的服务都提供。当年弗洛伊德死了,就由它提供殡葬服务。

哈罗兹百货公司的著名事迹,除了将自己卖给阿拉伯人[12]很让英国人惊讶之外,还卖过一架飞机——没错,它连飞机都卖,房地产也卖,是个什么都卖的百货公司。它似乎很没有灵魂,好像就是一个满足富豪各种欲望的大型商场而已。

有一些真正的传统老店坚持只卖一样东西,比如Bates the Hatter。这家老店卖的是帽子,其中最有名的是巴拿马草帽。这种草帽可以折成球,一张开又变成很漂亮的帽子。一顶帽子卖多少钱呢?1500英镑。英国还有一家著名的鞋店John Lobb,在北京、香港都有分店。这些分店只是法国时装集团收购的量产化鞋店,虽然一双鞋也卖八九千元人民币,但是如果你真正讲究传统,得去英国那家没有卖给时装集团的独门老店。这家老店创办于1849年,不卖现成的鞋子,只帮你定做。每定做一双鞋,从量脚到做好,大概半年时间。一双鞋总共有6个专人负责不同的部分,价格起码2000英镑。传统商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些商品印着“Royal Warrant”

(皇家准证)的字样,说明是英国皇室御用的东西。可能皇室觉得这家肥皂做得不错,那家雨伞做得不错,就颁发皇家准证,特供皇室使用。中国也有这种特供商品,可是英国的特供跟我们有点不一样。英国商家拿到“特供”名号之后,并不表示这些好东西只给皇室用。他们卖给女王、王子的东西跟卖给平民百姓的东西一模一样。中国的特供是很牛的,说是给上头的特供酒,就真是给上头特供的,老百姓想尝都尝不到。

(主讲梁文道)

风尚英伦

间谍小说与消费主义

李孟苏,曾任《三联生活周刊》驻英记者,撰写英国文化、时尚报道长达十年。著有《庄园与下午茶》《小小不列癫》等。

美国文化在全球称霸的表面下有英国血统在里面。

近年大家喜欢说,一个国家除了硬实力,还有软实力。现在都说美国文化称霸全球,其实大家忽略了英国。这个老牌国家的软实力完全不亚于美国,甚至可以说美国文化在全球称霸的表面下有英国血统在里面。比如《哈利·波特》、披头士,都原产于英国,后来借助美国的文化机器向全球扩散。

《风尚英伦》的作者李孟苏,过去是北京《三联生活周刊》驻英特派记者,负责撰写英国文化生活,写了十年。这本书讲述英国的风尚潮流和流行文化。谈到英国流行文化的魅力,不能不提“007系列电影”。《007》很巧妙地结合了两样东西,一是英国的间谍小说,二是英国的消费主义。弗莱明[13]很奇怪,别人注重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设计,《007》却凸显物质环境,比如詹姆斯·邦德穿什么衣服、戴什么牌子的饰物。这位作家的物质观在滑稽、牵强的间谍小说中无处不在,对物质而不是对人物的掌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阅读情趣。

我们对好莱坞电影也有这个印象,觉得007当特务怎么能当成这个样子——总有醇酒在手、美人在怀,总是开名车,敞篷跑车的小冰箱“啪”一下,一瓶几千块钱的香槟就飞了出来。这种对物质极度描写的小说,说实话我很讨厌。英国似乎有一套物质文化,对物质的极端注重经常出现在小说和电影里。不过,我觉得有一点很特别,当代艺术以美国为主流,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却出现了一批非常大牌的当代艺术家。原因有两个:一是著名广告人、收藏家萨奇[14]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英国当代艺术家的崛起;二是英国泰特美术馆[15]举办的特纳奖[16],成为国际艺坛很关注的一个当代艺术奖项。

同类推荐
  • 一生最爱纳兰词

    一生最爱纳兰词

    《一生最爱纳兰词》在历史的记忆里,纳兰性德有着许多传奇而浪漫的标签。多情的翩翩公子,善骑射,精搏击,满族正黄旗御前一品侍卫,而他武将的骨子里住着一个多情的文人。他经历过几段刻骨铭心的感情,红颜知己,初恋情人,恩爱娇妻……她们纷纷走进他的生命里,又一一离去;他结交放荡不羁的布衣文人,纵享诗酒年华,恣意潇洒。这短暂的生命里,欢欣也好,痛苦也罢,都成了他诗词的养料。翻开《一生最爱纳兰词》,你将品味纳兰词的至美意境,感受纳兰性德的真情人生。
  •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奇人、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和对历史现场的探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亚樵刀光剑影、宁折不弯的一生,作者深入挖掘王亚樵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可叹可信地再现了王亚樵的侠义风采。
  • 妈妈也有想妈妈的时候

    妈妈也有想妈妈的时候

    我以为妈妈是港湾、是依靠、是最后的壁垒;却发现,她也曾是别人的孩子,也渴求关爱和宠溺。我以为爸爸是头顶的天,是身后的树,能永远用最有力的手臂给我支撑;却发现他也会变老,老得需要我去呵护和照顾……妈妈也会想妈妈,爸爸也会变老,再坚强的人也会脆弱无助,我们要抓紧时间爱他们。
  • 我的保定,你的诺丁汉

    我的保定,你的诺丁汉

    故乡与作家,游离胶着,剪不断,理还乱。然而,离开故乡,反观故乡,回归故乡,似乎又是文学创作所必取之径。黑马此书,以故乡为主题,收入其所作乡愁随笔及其所译劳伦斯有关其故乡诺丁汉的散文多篇;回忆保定老城里成长的人情世故,译介英伦小镇诺丁汉中的爱恨离愁,于宁静恬淡中寄寓深沉情思,在理智与感情之间寻觅自己的心灵故乡。在文化消费异军突起的当下,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相信唯有不忘初心,铭记自己方寸间最为瑰丽的风景,方能走得更远。
  • 永远到底有多远

    永远到底有多远

    “我”和雪柔以及茹晗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渐渐地产生情愫,但是她们两个人似乎都与“我”若即若离,正在“我”纠结于牵手还是分手的时候,突然“我”看到文学网站上的一部小说,发现她们竟然是一对互相爱慕的情人,我顿时奔溃……
热门推荐
  • 我家后院有灵田

    我家后院有灵田

    什么?萝卜?老子这明明是人参好吗!什么,魔功?你管我,不服你打我啊!什么什么?这些灵药是你的?干,我家后院有灵田好吗!
  • 超越感悟

    超越感悟

    《超越感悟》中150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积极的成功处世哲学,温馨的亲情爱情故事,您只需要静静阅读五分钟,就能学会把握一念之间的幸福。
  • 文化掂量:王蒙最新演讲录

    文化掂量:王蒙最新演讲录

    王蒙是一位擅长演讲的大师,他演讲不用讲稿,普通话标准,语调抑扬顿挫、时疾时缓,掌控得当。他的演讲生动、幽默,透出修养和智慧,让人额手称庆、交口赞好。王蒙作为当代著名作家,对中国文化始终进行着深入的思考,本书收录了王蒙先生近十年关于文化的演讲。在这本书中,他对“传统文化”“文学与时代精神”“文学与人生”“文化自信”“文化梦”等,进行了充满王蒙特色的思考与分享。
  • 父母课堂2:养育男孩

    父母课堂2:养育男孩

    与养育女孩相比,养育男孩带给父母的挑战要大得多。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男孩仿佛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们的脑子里总是装满了千奇百怪的想法,并总是不遗余力地将这些想法付诸实践。男孩向来被人们和社会寄予厚望,随着一天天慢慢长大,他们身上的担子和压力也不断增大。面对这样的责任和压力,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结合男孩的身心特点,分析了父母在男孩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男孩教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给父母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是父母培养优秀男子汉的好帮手。
  • 厉害了,我的威武欧巴!

    厉害了,我的威武欧巴!

    大名鼎鼎的大少安还之,嗜杀成性、阴险毒辣、锱铢必较,心理医生苏越曼最近很苦恼,她竟然被安排为他做私人治疗。苏越曼吓得双腿打颤,忍不住想要咆哮:“他这不是病,是天性!”安还之冷冷一笑:“我有病你有药,你就是我的药。”言毕,他将女人扛在肩上,双双失踪数天。
  • 墨杀

    墨杀

    一本动作推理小说,通过“七宗罪”式的连环杀人案,挑战你的神经和脑力。是杀人狂魔,还是侠隐巨子?是变态的杀戮,还是正义的匡扶?恶性连环血案.让一个安逸的城市瞬间变得腥风血雨。一桩”七宗罪”式的离奇大案,引出一个沉默两千年的中华旧学――墨家。警界传奇英雄临危受命,但随着案情的深入,他却走入一个错综的迷局,最终不得不让他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去转圜危局!反转再反转的结局,让读者过足瘾,飙足泪!
  • 天台宗未决

    天台宗未决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黑色皮革手册

    黑色皮革手册

    你在读东野圭吾的时候,东野圭吾在读松本清张!东野圭吾、宫部美雪、岛田庄司、京极夏彦都是松本清张的忠实读者。推理文坛无法逾越的一代宗师松本清张作品《黑色皮革手册》。松本清张开创社会派推理之先河,写尽人性的弱点和罪恶的根源。松本清张的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超过500次,对整个日本文艺界影响深远!野心成就了我,也毁灭了我。白天,她是一丝不苟的银行职员。夜晚,她摇身一变,在酒吧里与客人谈笑风生。她手里有一本神秘的黑色皮革手册,上面记录了权贵们不为人知的秘密。凭借这本手册,她盗取巨款,脱离枯燥的银行业,买下一间奢华酒吧。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她的冒险故事才刚刚开始……
  •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蒙古族民间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祖乐阿拉达尔罕传》是蒙古族卫拉特部一部优秀中篇史诗,叙述的是两个主要英雄人物波日罕和芒乃一出生便肩负起反对侵略,保卫部族的重任。在蟒古斯因野心发动扩张掠夺的战争中,他们一直以征讨邪恶、维护部族生存权益为宗旨,凭借“智、勇、力”同代表着社会邪恶势力兼破坏性自然力的对手蟒古斯进行殊死搏斗。最后成功拯救百姓、收复故土,并从蟒古斯手中夺回自己爱妻。这部史诗对蒙古族氏族公社解体到阶级社会产生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形态、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人情风俗等都作了非常真实、生动、形象的描绘,堪称一部蒙古民族早期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
  • 万能神武系统

    万能神武系统

    陆子羽,21世纪的网瘾少年,英雄联盟刚刚上最强王者,不料却莫名穿越异界!偶得万能神武系统,从此专治各种不服,吊打各路老怪,成就辉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