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72400000018

第18章 包豪斯校舍/德国

包豪斯校舍是一座包括教室、工作室、车间、图书馆、礼堂、餐厅、教职工与学生宿舍的综合性建筑。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建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德国建筑家格罗皮乌斯设计。位于德国德绍。

格罗皮乌斯(1883—1969),建筑教育家,现代派建筑倡导者之一。原籍德国,1937年移居美国。曾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和设计研究生院院长。

蒙德里安那种方格子冷抽象绘画,对绘画的影响并不大,它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主要还是在建筑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是一个战火未及的中立国,各地建筑家为躲避失业而纷纷来到荷兰。1914年前建筑学上的新理论,在荷兰有了付诸实践的机会。著名建筑家伯拉杰、赖特等人,在研究合理使用建筑空间、减少增加负荷的装饰和寻求新材料方面确定的规则,很快影响到欧美各地,并在更广大的地区流行开来,遂成为一种“国际风格”。

随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普遍使用,原来各踞一方的民族风格的局限性被突破。为使建筑设计尽量减少沉重的墙面,外墙增加了玻璃、金属壳,窗洞可任意加大,自由处置,因而有规律的矩形是最适宜的整体造型。

格罗皮乌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提出过独到的建筑观点,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在推动现代建筑发展方面起着特殊作用,是一位极为重要的现代建筑大师、建筑革新家。1919年他在德国创建培养新型设计人才的国立威玛房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广罗有见地的艺术家,并为学校设计了集中体现现代建筑思想的新校舍。

包豪斯在格罗皮乌斯时期,其建筑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德国德绍新建的包豪斯校舍。

包豪斯校舍按功能性质分成教育用房、生活用房和职业学校三部分。四层的教学楼和六层的学生宿舍之间连以低层礼堂餐厅等服务用房,与四层的职业学校隔路相望,并以横跨公路用做办公和教员室的过街楼相连。均用砖混结构,一律为平顶,外墙为白色抹灰。

校舍在设计上有许多新颖的特点。

首先是把建筑的功能看成设计的出发点,这对古典学院派由外向内的设计习惯是有力的冲击。格罗皮乌斯按不同功能分块划格,依相互关系确立位置与形态。教学楼主要安排工艺车间,需要充足的光线和宽敞的空间,所以占据临街位置,采用大片玻璃墙面;学生宿舍则为公寓式造型,位置既与服务设施相接,又靠近户外活动场所。

由于这一点,又形成其第二个特点,即采用灵活自由的构图手法。古典设计很少在公共建筑上应用不对称构图,格罗皮乌斯则把校舍设计成不对称式,各部分的大小、高低、形式和朝向各不相同,各有特点,都不容忽视。轴线很多又没有主轴,入口不少又没有中心。所以,它没有正立面,只有纵横交错、变化多端的整体形象。自由的处理方法也带来了高低、长短、纵横的对比,玻璃幕墙与实墙的并列则产生了虚与实、轻与厚、透与不透的视觉对比,使建筑呈现一种生动活泼的朝气。

建筑的艺术效果不是凭空的人为堆砌,而是顺应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性而设计,没有线脚、没有檐口、没有雕饰,任何古典的装饰手法在这里都是虚伪的、不适当的。它的美来自形体的变化、材料的质感和建筑要素的合理布置,窗格、雨罩、阳台栏杆和玻璃幕墙是建筑必需的,也是有效的装饰。

它的行政办公楼集中在宽敞而连续的钢筋混凝土的过街楼上。这一外表矩形的组合,无论从竖向还是横向看,其光与影的关系、窗与墙的结构,几乎和蒙德里安的冷抽象画不谋而合。校舍的平屋顶,长而连续的白色墙面,以及成片排列的虚窗面,创造了一种敞开式的轻盈结构。若登高俯瞰,建筑物好像飘浮着一般。

包豪斯校舍的建造表明,一旦摆脱了传统建筑的条条框框,就可以灵活自由地创造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社会生活的新型建筑。它成为现代建筑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由此逐步形成了一股波及整个世界的“国际式”建筑的巨潮。这座建筑后因格罗皮乌斯被**分子迫害而闲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到损坏。1974年后,作为重要文物予以重建。

见仁见智

1925年,包豪斯从威玛迁到德绍,格罗皮乌斯为它设计了一座新校舍,1925年秋动工,次年年底落成。它是包豪斯精神最有代表性的建筑设计作品,是现代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现代建筑首次出现的完整形象。

(邵大箴主编《现代艺术辞典》)

包豪斯学派代表了现代建筑艺术的另一风格倾向。包豪斯学派主张对20世纪建筑艺术的几何化起了很大作用,但主要不是体现在摩天大楼方面;相反,为了克服高层建筑的几何化与单调感,运用抽象主义大师所主张的个性与象征,在诸如天文台、博物馆、教堂、歌剧院等建筑中开辟了现代建筑艺术的新风格。这些建筑既有一定的几何化与抽象化倾向,可算是包豪斯学派极力主张的国际风格,又具有一定的象征性,一座建筑一种风格,决不重复,置于单调化的现代城市楼群中,极具个性魅力,让人难忘。

同类推荐
  •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

    本书为湖北黄梅戏剧目研究小结,书中涵括了1984到2011年流传于湖北的黄梅戏剧目。
  • 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何日君再来:流行歌曲沧桑史话

    我国第一部研究整理中国二三十年代流行歌曲断代史的专著。叙述的是从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毛毛雨》问世到1949年中国大陆不再唱流行歌曲为止,二十多年间流行歌坛的风云变幻。在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的流行音乐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和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同步前进,引领了从中国大陆到东南亚一带流行音乐的潮流,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大国风范。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的宝贵财富。该书通过对22位作曲家、38位词作家和43位歌星、29位演唱电影歌曲的电影明星的介绍、研究,展示了那二十多年间中国流行歌坛的几度辉煌。以如此恢弘的规模提供如此博大和厚重的信息量,在全国范围内无第二部作品。
  •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中西视界融合中的电影审美时空

    本书结合西方现代美学和中国古典美学,在辩证吸收苏联蒙太奇理论、巴赞长镜头理论和电影符号学基础上,从电影审美时空角度切入,对电影的生命内核、审美境界的构建、审美体验机制、审美品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创造性地建构电影美学新理论。上篇围绕审美时空对中国古典美学、中国禅宗美学、欧洲生命美学、马利坦神学美学、海德格尔美进行细致解读提炼,提出审美四维空间的概念。下篇在批评传统电影美学的基础上,围绕电影审美时空建立电影审美四维时空的概念,对电影审美四维空间的形成、结构、存在机制、品质、各类等进行系统阐述。在中西视界融合中开创电影美学新境。
  •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中国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热门推荐
  • 缉古算经

    缉古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读懂人生,活在当下

    读懂人生,活在当下

    真实地活在当下,欣然地享受当下,就要无忧亦无悔。无忧就是不要对未来的事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无悔就是不要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作无谓的思索与计较。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才能不被未来与过束缚,才能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过一生。
  • 新妖奇谭

    新妖奇谭

    她只是一个普通人类,误入妖界便因半妖侵城滞留其中,稀里糊涂带着一只小白半妖混迹四方,然而,巨大的阴谋逐渐显露,小白半妖突然变成罗刹魔鬼,她在这场风波中身不由己,为求自保回到人界,宁愿斩断情丝。她如愿以偿离开了妖界,但是,她失去的却比想象中的多,原来,世界最难断的,除了水流,还有情丝。幸好,命运给了她转身的机会,她知道,她该怎么做了……
  • 恶魔总裁的小妻子

    恶魔总裁的小妻子

    奉命挑妻,顾淮墨选中卫家最不出眼的卫紫。他绝对强势、霸道,只想要一个乖乖听话的老婆摆着好看。可是这像小可怜一样的妻子、胆小,听话都是表面的,她骨子里却是叛逆至极。顾二公子看走眼挑了个小妻子,LOLI与大叔的争斗,懒散与严肃之极端。他顾淮墨要是还搞不定她,他就跟她姓,吃干抹净不服再来。这霸道的老男人卫紫不放在眼里,天天不给他招事她就难受,老牛吃嫩草,你行吗?爱上他不可能,他都差不多可以当她爸了,哼哼。卫紫,他的小妻子,他只想放在手心里娇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使徒的地下城

    使徒的地下城

    使徒的故事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十二神的根源造就了使徒,同时也将使徒带入了命运的齿轮,泰拉在十二神的先是中灭亡,魔界也必将在使徒的灭亡中复生!好吧,关于这本书的主题其实就是设计技能树和地下城副本,作者是半个设定党。
  • 蒙田随笔集

    蒙田随笔集

    蒙田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尊敬和接受。《蒙田随笔集》于1580-1588年分三卷在法国先后出版,它开创了近代法国随笔式散文之先河。全书语言平易通畅,妙趣横生,充满了作者对人类感情的冷静观察。
  • 天使的审判

    天使的审判

    一场神秘的杀人案件,却是引出了十几年前的血案,如今那些光鲜外表下的人,在曾经那场血案之中,又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当审判者出现在了都市之中,是否真正的黎明就会到来,我们是否能够熬过那黎明前的黑暗?
  • 张岱集

    张岱集

    《张岱集(修订版)》为绝世散文家张岱的佳作选集,其内容包括《西湖十景》《蝶恋花(山水精神莺燕喜)》《葑门荷宕》《小青佛舍》《伍公祠》等。张岱散文广汲市民文化和通俗文艺的丰富养料,既雅且俗,亦庄亦谐,洋溢着十七世纪的时代气息,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 我的高考:南京大学1977、1978级考生口述实录

    我的高考:南京大学1977、1978级考生口述实录

    1977年10月21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对高等学校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同一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在无数人彷徨的身影中,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中国,一度前途灰暗的青年人看到了希望。1977年12月,全国各省十三届高中毕业生——570万人涌向了高考考场,踏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征途。1977年的寒冬,考场上却散发着郁郁勃发的生气,数百万考生正在用自己手中的笔,书写着未来的轮廓。第二年春天,27.3万大学新生踏入大学校园,在高校停止招生的十年寒冬后,终于等到了春回大地。1978年9月,新一轮的高考再一次拉开帷幕,前后两届共1000多万的考生,重新燃起了掌握自己人生的激情。
  • 给心灵洗个澡(全集Ⅱ)

    给心灵洗个澡(全集Ⅱ)

    《给心灵洗个澡全集Ⅱ》一书从改变观念,才能改变人生、伴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熟、忽略人生路上的旁枝杂草、健康才是你最重要的资本、坦然面对缺憾和不足和做什么才能成为什么等九个方面,娓娓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调适心理的小方法、小窍门。这些方法既没有心理学专家讲的那样深奥,又非常适用,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