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9000000002

第2章 吴楚之乱(修)

岁月荏苒,匆匆三载,已是丙戌之年。

大雪新停,天边却仍自阴霾,连带着小刘彘心中也有些阴郁。

正月爆发的吴楚之乱已持续将将两个月了!

刘彘并非忧心战事,根据后世史籍记载,过不了多久,动乱便会彻底平定,皇帝老爹也会初步达成削藩的目的。

让刘彘感到遗憾的,乃是晁错惨遭腰斩,更落得夷灭满门的下场。

作为未来的大汉天子,刘彘很是恶补了这个时代的名臣良将,晁错着实堪称泽被后世的一代贤臣。

晁错为人刚直苛刻,直言敢谏,为发展西汉经济和巩固汉政权制定并主持实施了许多积极政策,还写出了《论贵粟疏》、《言兵事书》、《削藩书》、《募民徏塞下书》等大量政论性文章。

刘彘最为认同他的两大主张。

其一,晁错在《言兵事三章》分析自高皇后以来对匈奴一直消极抵抗,片面求和的危害性,提出了“募民徒塞屯田”的主张,文帝采取了这一主张,“绝匈奴不与和亲”,同时令大批内地人迁往边疆屯田。

就算是两千多年后的华夏,也找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数十万某边疆建设军团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二,是晁错的“削藩”主张,削夺诸侯的权利和封地,抑制其势力的发展。他强调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后世史家皆批判晁错的步子走得太急,迈得太大,应“徐为之图”。

对此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批判,刘彘自是呲之以鼻。

大汉立朝已有五十三载,诸侯逐渐做大,长此以往,大汉朝廷也只会被看做其中最大的一个诸侯而已。

在文帝朝并没有削藩,也一再发生王国叛乱。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更是日益激化。

若再继续下去,可不又成了诸侯割据的春秋战国了?

没有中央集权,谈什么大一统!

此次叛乱,七国叛军在叛乱初期之所以进展顺利,皆因吴王刘濞早有预谋。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叛,其实不过是他等到的一个借口。

刘濞此人野心甚大,又已年过花甲,此时不反,怕是不会再有机会登上皇帝的宝座了。

从大汉朝廷和汉帝刘启的角度来看,只要此次平定叛乱,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诸侯国的问题,其实是万分划算的。

就性价比看了,晁错的削藩时间其实并没有错,只有那些酸腐文人才会相信温水煮青蛙。

温水已煮得太久了,青蛙下了卵,孵出蝌蚪,蝌蚪变青蛙。就算最后真能煮熟,一大锅青蛙撑不死你也能把你恶心死。

故而,对晁错的死,刘彘心里虽略觉遗憾,却很赞同景帝的做法。

很多史家都认为晁错是被冤杀的。

当袁盎提出要杀晁错,以换取七国罢兵,汉帝无奈道:“吾不爱一人而谢天下”,就下令腰斩晁错于西安东市。但吴王等人并没有就此休兵,据说汉帝最后也是后悔不已。

刘彘对这种说法更是不屑一顾。

由于刘彘的生母王娡是汉帝刘启的宠妃,父子俩平日有很多相处的时间。

在刘彘眼里,皇帝老爹压根不似史籍记载那般性格懦弱,温和谦逊。与此相反,刘启城府极深,心有主见的坚韧之人,甚至隐有几分刚愎自用的狠戾。

刘启显是知晓,即便杀了晁错,也压根不可能让七大诸侯满足,尤是觊觎皇位的吴王。

但只需杀了晁错,便能让“清君侧”的反叛口号失去了正当性,还能将叛乱的产生原因完全归咎于晁错的身上。

刘启其实早就想点爆这场叛乱,正好晁错这个愣头青自动跳出来甘当导火索,这是多美妙的事情。恐怕连用晁错的牺牲换取最大的胜利,也是刘启早早就计算好的。

叛乱之初,晁错和刘启二人都是惊慌失措,显得毫无准备。

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

晁错的惊慌是真的,他是真的毫无思想准备。但刘启却早有预料,甚至心里早就有多种预案。

刘彘之所以看得清楚,是因根据史籍记载,这场蔓延大半个帝国的反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便彻底平定。

若非早早预作准备,可能吗?

不说打仗,单单让十余万步卒横跨大半个帝国,走路都得花上多少时日?

很显然,汉帝刘启从削藩最初扮演的热血冲动,到叛乱开始时的进退失据,再到叛乱平定后的悔恨不已,都是装的!

根本就是他自导自演的一出完整的大剧,完美的骗过了天下人!

看看后世史书,这场大剧是何等结局。

晁错被杀,参与叛乱的七个强大诸侯国尽数沦陷,强烈反对梁王刘武成为储君的窦婴从赋闲在家的小官一跃成为当朝太尉。

更为重要的是,诸侯王从此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给他们派去官吏;诸侯国的属官也大幅削减,改各国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这就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仅得租税而已。

如此一来,中央政权的权力就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大大地削弱了。

不过,兴许是老天爷都对汉帝刘启的狠绝阴戾看不过眼,便让他的这出大剧出了些许差错,留下一丝瑕疵。

在吴楚军西向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梁王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大破梁军。一时间,梁国情势万分危急,随时都可能被灭国。而此时的太尉周亚夫正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却根本不发一兵一卒来救。

梁王数次派人进京诉苦告急,窦太后苦苦哀求皇帝下旨处置周亚夫。但皇帝一方面下旨命周亚夫出兵相救以安抚太后,另一方面又下旨给梁王,让他必须死守梁国,不得逃跑。

周亚夫面对圣旨,竟是无动于衷,仍旧按兵不动。

在刘彘看来,显然周亚夫在带兵出京前就得到过景帝的暗示,否则哪敢如此大胆?

要知道抗旨不尊,那可是诛族的大罪!

即便忧心叛乱太久,动摇国本,周亚夫也没有去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截断吴楚联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

这不是逼着吴楚联军对梁国做最后一搏吗?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可惜的是,这只急眼的兔子没有汉帝和周亚夫想象中的那么给力,到死也没拉上梁王陪葬。

存心借刀杀人的汉帝刘启非但没有解决掉胞弟梁王,反而让他因为抵挡住叛军主力立下大功,一时间声名大振。

想到梁王未死,小刘彘心里有遗憾也有庆幸。

按照历史的发展轨迹,梁王的存在是他登临储君大位的有利臂助。

只是待得刘彘成为太子后,梁王会作出一件极有可能威胁到他生命安全的事。历史上的刘彘是躲过去了,却不知自己这只穿越时空的蝴蝶,是否也能全身而退?

多想无益,不如抓紧时间多多锻炼。

小刘彘最近已经照着上辈子的训练科目,有计划的开始锻炼。三岁正是打基础的好时候。只要坚持下去,到得数年后梁王发难,靠着一些小道具和小手段,摆平几个游侠应该不在话下吧?

小刘彘不是没想过亲手培养几个亲信侍卫,但这样就显得太过显眼了。

无为而治,这是汉初的皇帝一直很信奉的规矩,也是刘彘现在内心的真实写照。

既然历史的轨迹暂时是对刘彘有利的,那他此时便要尽量避免干预历史的进程,等到自己安安稳稳的登上太子的宝座,才能适当做一些不太犯汉景帝忌讳的事。

同类推荐
  • 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大同博物馆藏品选萃

    本书通过介绍大同市博物馆藏得北魏文物、辽金元文物、明清民国文物,为世人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大同市。
  • 韩国大夫恩仇记

    韩国大夫恩仇记

    另辟蹊径,满满干货。情节跌宕起伏,人物众多有序。行文精炼畅达。节奏张弛有度。密探,潜伏,悬疑,奇案,武功,奇侠,智谋,替身,策反,宫斗,权谋等等诸多元素熔于一炉。油漆辨奸,肥猪追凶,烤猪明奸,马蜂显威,铜镜惊马,绝世口技,斗鸡操控,投毒迷幻,听瓮窃听,男儿女声,装鬼套话,易容变声,色相胁迫,阴阳五行,相士诈骗,隐身遁形,小孔破案,木鹫毒气,精彩不断。严仲子,申不害,鬼谷子门徒,相士门徒,韩哀侯,韩昭侯,墨家巨子,阴阳家,鸿儒酋长,齐国太子,粉墨登场。儒学底蕴浸漫。诸子身影乍现。思辨色彩浓郁。正反辩驳精彩。亦正亦邪,雅俗共赏。
  • 民国

    民国

    本书几乎收录了林徽因所有的经典文学作品。每篇文章都是她灵动思绪和满腹才华的凝结。她的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又如拂面的春风。可以说,她的文字拥有超越时间的魅力,并且在她的笔下也流露出令人惊讶的对民间百态的深谙。
  • 穿越之矮矬重生

    穿越之矮矬重生

    穿越到花木兰的时代,老太监要我净身?怎么可能!这是一本正经胡扯虚构的轻松诙谐历史穿越小说,主人公在现实中是一个人人嘲讽的矮矬,后来怎么脱胎换骨的自己看吧!穿越竟然是因为——一棵树!,带着仅有的一个技能穿梭到与现实平行的历史世界当中。穿越被误认作太监,北魏护送木兰从军,修正错乱的三国。西域易容,断骨重建,建功立业,驰骋沙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且看矮矬如何犀利重生。
  • 大宋王朝1

    大宋王朝1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热门推荐
  • 霸上特工女军师

    霸上特工女军师

    睿智的目光快速地掠过一丝暗芒,西蒙焰环视四周一眼,沉声说道:“好!就按你说的办。”手中的剑挽出一朵朵剑花,那锋利的剑刃令敌人的脚步无意识的移开,敌军的包围很快就被打开一道口子,西蒙焰护着众人急速往黑青谷撤退,“王爷,快走。兄弟们差不多都撤出去了。”已退出敌人的包围的祁勇,转身朝西蒙焰急急唤到。冷冷地扫了一眼那些包围着他的敌人,西蒙焰嘴角不屑地弯起,手中的长剑转了个圈,围着他的人瞬时……
  • 皇朝贵女

    皇朝贵女

    本文古穿古,乃是一介皇后穿越至天下第一名妓身上的故事!传言: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东府第一族。东府长女——尹蓦然,风姿绝世玉生烟,皇后为名俯万臣;她尊贵无极,母仪天下,但偏偏……和环彩阁的一个妓子梓幽姑娘同享艳名。现实:这“皇朝二美”本无交集,贵贱有别,云泥之分!奈何一朝梦醒繁华灭,镜中朱颜改!一场灵魂错,从此境遇换!东府贵女终成环彩妖姬,她到底是皇后?还是名妓?东府贵女,有的可不止是一双拨琴弄弦手,步步为营,层层算计,细细谋划,她自有一个信念!可一切落定,她才知道,原来自己只是那唱戏人,入了他的障,着了他的魔!◆◆——“夜梓幽,回我身边来,从此六宫无妃,天下一后!”殷殷期待,满目痴情。她低头轻笑,陛下,你到底爱谁?往日的柔情蜜意,曾经的温软缱绻,还能再回去吗?●●●●家与国,孰轻孰重?爱与恨,如何分辨?——“美人与天下,我皆要揽入怀中!”——“只要转了身,不管你用牢笼还是枷锁,我都不会与你同在!”一场天下迷局,到头来,谁是敌?谁是友?谁与她携手共白首?……………………………………………………………………古穿古,行文偏正,喜欢的亲不要错过哦。泠君无牙求收藏,求票票,求推荐。有喜欢的可以加群150370254一起讨论哦,敲门砖就是文的名字:皇朝贵女,一定要写哦。么么大家!【好文推荐】:红尘一客《魅贼》泠君强力推荐曲殇《将军妃》日晴《误惹邪魅夫君》爱心果冻《第一庶女》相琪《别叫爷娘娘》紫魂《祸姬》然衣《抽风娘亲敛财娃》风间名香《淑女别“玩”了》天汀《废妃待嫁》轨迹图图《冷帝血后》雪藏玄琴《邪玲珑》漫觞《-蜜爱傻妃-》花子兮《诛妖》
  • 现代都市修行记

    现代都市修行记

    这是一个科学的世界,哦,不、这是一个表面是科学的世界,在世界里普通人都崇尚科学,也只知道科学;但是有那么一群人,他们与普通人不同,有的是古武者,有的是修行者,有的是一些异能者,...,既然存在就有其因果。一座寺庙,可能有着佛家的修行者。一个道观,说不定有道家的修行者。一个公司老板的保镖是某个古武的传人或者古武世家的人。校园竞赛比拼,古武者与修行者的对决,在外人眼里不过是普通的功夫比赛。寺庙的千年建筑,底下有着被镇压的千年的妖魔。校园的成立是为了代替寺庙的镇压功能。死去多年的少女,因为一个玉镯,竟然重获新生。一个被迫离开学校的少年‘吴擎’,机缘巧合的开始了修行,不过世界已经变了,修行是不能...
  • 大乘广百论释论

    大乘广百论释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都市妖孽武修

    都市妖孽武修

    曾卑微如尘、任人践踏的废物,四年后,他带着滔天修为,重临地球!这次归来,有恩的还恩,有怨的,一个都休想跑掉!犯我者,杀无赦!!!
  • 神战江湖

    神战江湖

    眼见对方的剑就要刺到自己身上,叶秋急忙向旁边一闪,当真疾若闪电。小孩看见心中暗叹了一声:“好厉害的轻功!”其实并非叶秋轻功好,叶秋也根本不会什么轻功,因为家里穷,并没有多余的钱财给叶秋去习武,所以叶秋只会一些简单的基本招式,而轻功根本就没接触过,之所以能躲过这样快的一剑,完全得益于千万次的挥剑,劈刀。因为每次出剑或出刀都会不知觉的向前一步或退后一步,久而久之,叶秋的这一步之快已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他将这种步法称之为一步之差。
  • 神秘死亡

    神秘死亡

    陆军医院是某国S市名声极响的一家医院,据说这家医院的外科医生个个身经百战,颇具白求恩的遗风。但这并不是该院的撒手锏,真正让该院名声远扬的是它的核心科室——肿瘤科。该市的报纸曾连篇累牍地报道过陆军医院肿瘤科如何使一些癌症患者起死回生的事迹。而这些死而复生的患者大多是该市的知名人物或大公司的总裁。我有幸分到陆军医院肿瘤科实习,可以想象我此刻的心情是多么激动。事实上,我削尖脑袋争取到这一实习名额,还暗怀着另一个目的:就是想通过自己在实习期间的良好表现,最终达到留在该院。作为一名未来的护士,谁不想进入一家高水平的医院?
  • 乡野孤儿

    乡野孤儿

    这是一曲时代与生命的合奏之歌,是我们经历过的生活,也是我们生活的理想:生于八十年代物质向好的单纯,成长于九十年代下海经商的风潮,成年于轰轰烈烈的二十一世纪新科技革命的创业热潮。父母亲人之挚爱,少年懵懂之初情,青年志同道合之相知与相恋。亲情、爱情、友情,生命在纵横交错的爱与恋中走向成熟,平凡却不普通,如诗,如歌。静且美。幼小的婴儿,命运已不动声色地赠予坎坷:与死神擦肩,与至亲生离死别……然,她却因此拥有了一颗绵柔感恩、坚韧不屈的心。那些爱她和她爱的人,她都想好好去爱,尽管有些人,还是来不及。十岁,一个未曾开启已然夭折的秘密……十一岁,于霞光万丈的田间许下誓言,相惜于木芙蓉花树下……十九岁,于明亮的午后阳光里,静美如花开,他和她心心相印,爱,成了他们心头永不干涸的力量源泉、不会灭去的信仰灯塔……执手相依,流散天涯亦不惧。看,千帆过尽,谁在待与归?乡野村上,落英片片,芳草萋萋,无不是人间情味。原来,爱是力量,无处不在,从未离开。(第一部作品,敝帚自珍,爱它如初恋,忍不住就很抒情。)
  • 沙沟行

    沙沟行

    街头显得潮湿、泥泞,他们经过的地方到处有蔬菜腐烂的叶子。两只灰溜溜的鸽子飞过县城雨雾笼罩的上空向下跌去。环绕四围的山冈若隐若现。汽车呜呜吼叫着,驶过古老的土街,溅起雨点般的泥水。
  • 中草药实用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中草药实用大全(新世纪新生活百科全书)

    中药在古代称为“本草”,因为中药的主要来源是植物。最早系统记载中药知识的《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中国汉朝时期,收药365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明朝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收集中药达1829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