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2000000008

第8章 宋太祖的死亡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死因蹊跷,宋太宗赵光义又弟继兄位,有悖常理。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关系?

多年前认识的道士

传说太祖还没有做皇帝的时候,曾经和太宗与一位道士游历关河。这位道士是个奇人,他没有姓名,身世也不太清楚,可是却有一项绝活变金之术。他们三人一同交游,每次没有银两时,就见他从自己随手携带的空袋中掏,一掏准能掏出金子,要多少就有多少,十分神奇。太祖、太宗与这道士都爱饮酒,有一天仨人再次喝得醉醺醺,那个奇怪的道士唱起了《步虚》曲,冥冥之中赵氏兄弟听到了那么奇怪的一两句话,当下两兄弟就觉得奇怪,可旁边的人却说连道士大声唱歌都没有听见。等到赵氏兄弟俩酒醒再问,道士却矢口否认,说什么都没有说。后来等到赵匡胤登基称帝那日,正是猴年正月初四,应验道士所说的那句话,太祖猛然惊觉,遂下诏全国找寻这位道士,然而斯人已去,音信全无,道士隐身不拜。

雪夜的烛光斧影

直到宋太祖登基16年后,一日太祖祭祀完毕回宫途中,忽见道士醉卧在道边树荫下,笑着向太祖问安。太祖急忙命人将道士请至皇宫后殿,又担心他逃走,匆匆上朝完毕即从前殿回来见他。两人像以前同游关河一样,畅饮纵谈,太祖盛情款待,令道士住在后花苑。守苑的官吏见他天天住在树梢的鸟巢中,行为也很是怪异,几天之后竟神不知鬼不觉地不见了踪影。太祖牢记道士所说过的话,到十月二十日夜间,登上太清阁观察天气。起先天气晴朗,太祖心中一阵暗喜。可是不久天气陡变,风卷残云,雪雹骤降。太祖叹气,移步下阁,当夜即召见赵光义。回到寝宫,太祖遣散宦官和宫妾,只留赵光义,两兄弟对饮畅淡。两人谈话内容现已不得而知,只是宦官宫女在远处依稀望见烛光之下,赵光义时而避席,似乎不胜酒力。饮罢酒,已是深夜,殿前的积雪已有数寸,太祖拿着斧子砍殿前的雪,还回头向赵光义说着话,而后便悄无声息。这一夜,后来成为宋太宗的赵光义留宿禁宫之中。而到天明之时,人们发现太祖早已驾崩,赵光义于灵柩前受遗诏继位。

关于太祖之死的种种疑点

第二,赵匡胤临终交待后事,赵光义灵柩前即位,这些都是朝廷中的头等大事,本来应当在官修史书《国史》和《实录》中提到,可是太宗朝在修《国史》与实录时为什么却未记载太祖遗嘱,对于太宗即位更是没有提到一个字。另外,据各种文献所载,赵光义在其他场合,对这件事也是闭口不谈。这些都给后人留下了疑惑。

赵光义第二,赵匡胤身患重病,到了生命垂危才急召赵光义入宫受命是有疑惑的。史料记载,赵匡胤患病时间较长,他应当提早处理传位的问题,对于相关问题也一定会早有安排,为何要等到病情危急时才召见晋王受命。还有正史中说既然是临终遗嘱,那必定病得很重了,为何又在召见晋王时能饮酒,举斧戮雪呢?这里面一定有什么蹊跷。

第三,对于这样一个病危的皇帝,手下人自然应当寸步不离地守在皇帝身边,可是从十月二十日晚赵光义入宫,直到次日太祖去世,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内,皇帝的身边竟然没有一个人,这实在是太不合情理的事情。就是赵匡胤向赵光义交待后事应当屏退左右,但是难道英明的宋太祖赵匡胤竟会愚蠢到如此地步,让赵光义既充当遗嘱受命的当事人,又充当遗嘱受命的见证人,以至于自毁遗嘱的权威性吗?

第四,赵匡胤曾召赵光义入宫受命,可是正史记载宋皇后却在赵匡胤临终前派宦官王承恩火速召德芳入宫,看到赵光义到来又惊愕地说不出话来,这些都说明赵光义在太祖临终受遗嘱丝毫无根据。更令人怀疑的是,给太祖看病的医官程玄德竟然在太祖驾崩的当天凌晨守在开封府门口,随同赵光义一同入宫。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个医官又怎么会到开封府门口等着赵光义呢?(当时赵光义任开封府知府)而后来程玄德在赵光义手下很是得宠,这又说明什么呢?

种种迹象都表明,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亡与赵光义篡位有着直接的联系,很可能赵匡胤就是死于亲兄弟赵光义的谋杀。

同类推荐
  • 晋国土地制度

    晋国土地制度

    本书正编《晋国土地制度》对晋国的变革分早、中、晚三期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春秋时期土地制度乃至春秋史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附编中《试论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社会的性质及其发展阶段》对当地彝族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进行了详细论证,《郭老古史分期研究的特点及其战国封建论有关问题的重新阐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试论郭老古史分期研究的特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对郭沫若的古史分期研究进行了评判,《试论儒学现在面临的发展阶段及其任务》探讨了儒学在当今形势下的意义与价值。
  • 变化中的中国人

    变化中的中国人

    记叙并分析了中国社会当时的状态,大致包括:身体素质、民族性格、生存现状、工业发展、禁烟运动、女性地位、宗教信仰、教育方式等。眼光敏锐、老辣,能发现国人习焉不察之细节。本书是辛亥革命前西方观察中国的代表作。
  •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

    这是一个易子相食、白骨露於野的黑暗年代,这也是一个金戈铁马、万里觅封侯的热血年代。在这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年代里,重生而来的阎行注定将踏着尸山血海,一步一步登上汉末乱世的巅峰王座,向这个谋臣猛将云集的三国时代发出最强怒吼。正是“天下英雄谁敌手,万骑卷曹刘;铁索沉江守不住,王气黯然收;金陵飞捷报,楼船已擒孙仲谋!”(它其实就是一个披着三国重生文但写着不是三国重生文的故事)群号码:632956492
  • 烟雨红颜

    烟雨红颜

    本书主要是从女性的角度,对中国历史上100位女性的爱情、命运的大致勾勒和简单评介。书中的人物大多为人耳熟能详,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这100位女性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对历史走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文字晓畅,幽默活泼;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古人的命运和爱情,给人以启迪,视角独特。
  • 清代扬州盐商的诗酒风流

    清代扬州盐商的诗酒风流

    本书研究清代扬州盐商的诗文、戏剧活动;梳理其文学艺术活动的基本面貌和对地方文事活动的贡献,探究盐商作家文学创作的内在动机,重新认识、评价盐商文人群体的精神追求及其创作的社会价值、盐商作家的文化品格;探究商人群体与文人阶层的互动影响,揭示造就地域文化繁荣的特点、机制等。其中重点研究清初的盐商诗人孙枝蔚、雍乾和乾隆时期的盐商诗人马曰琯和马曰璐兄弟、乾隆时期以布衣交天子的盐商文学活动家江春等人的文学活动经历。
热门推荐
  • 天使的审判

    天使的审判

    一场神秘的杀人案件,却是引出了十几年前的血案,如今那些光鲜外表下的人,在曾经那场血案之中,又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当审判者出现在了都市之中,是否真正的黎明就会到来,我们是否能够熬过那黎明前的黑暗?
  • 用尽余生爱你

    用尽余生爱你

    你爱过一个人吗?从十五岁到二十五岁,最美好的年华都给了他。这是乔暮晚临死前留给沈凉川的。乔暮晚爱沈凉川所有人都知道,沈凉川讨厌乔暮晚所有人也知道,可乔暮晚死了之后,沈凉川才发现有一种爱就像是毒品,会一点点渗透你的身体,控制你的思想,晚晚,你等我,我会下去找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纪元黎明

    纪元黎明

    气候异变,随着植物违背常理的生长,人类生存环境开始迅速恶化,仅仅一年的时间,各座城市外围就已被森林包围,化为一个个孤岛,更严重的是……
  • 乱世痞贼

    乱世痞贼

    当云也穿越密道爬进王爷新婚洞房的一刻起,一个痞子的乱世崛起之路就此展开。平行时空列国纷争,奈何统一大势已成,覆灭死局如何化解,是力挽狂澜还是随波逐流。草民教头殴打王爷一生恩怨情仇,皇家海盗奉旨打劫,崛起于东南微末,掠国成瘾发家致富,朝廷鹰犬坏事做尽,丧尽天良,却有人拍手称快,侠肝义胆,不服命运,到手荣华岂能轻言放弃,艰辛之路,最终又有几人能还。既是痞贼,又何言仁义道德,血洒征途终有儿女情长。
  • 爱如繁星

    爱如繁星

    刚刚结束了多年感情的繁星和刚刚求婚失败的舒熠,两个失恋的人彼此舔舐伤口,却在彼此都毫无所觉之间,新的爱恋萌芽。他们是五年的工作伙伴,朝夕相处,情愫暗生之际,才知道原来两个人如此合拍。浓情蜜意,鱼水情深,就在感情渐渐升温之时,波澜乍起——繁星将要面临至亲重病的噩耗,舒熠将要面临牢狱之灾。两个自顾不暇的人却为对方竭尽所能,只因为爱,只因为信任。命运如同顽皮的孩童,总在你觉得最幸福的时刻投掷灾难。他们最终能否战胜命运,共渡难关?
  • 浮华若梦,雕刻如生

    浮华若梦,雕刻如生

    精美华丽却又冰冷无比的十二块浮雕,每一块浮雕上都好像在讲述一个故事。沉浮于历池的无数身躯,帝王的爱与毁灭,仕途难行的书生,诡异的人书,在大火烈焰中被焚烧的红衣女子……这些犹如金锁铁链般的律例到底是禁锢了世俗,禁锢了人心世间万物,奈何情情为何物,生死许
  • 性与性格

    性与性格

    本书是一部涉及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的西方学术名著。作者对男女不同性别在精神上的差异进行了系统论述,对妇女解放问题有深刻的见解。
  • 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乌鳢规模养殖关键技术

    《金阳光新农村丛书》围绕农民朋友十分关心的具体话题,分“新农民技术能手”“新农业产业拓展”和“新农村和谐社会”三个系列,分批出版。“新农民技术能手”系列除了传授实用的农业技术,还介绍了如何闯市场、如何经营;“新农业产业拓展”系列介绍了现代农业的新趋势、新模式;“新农村和谐社会”系列包括农村政策宣讲、常见病防治、乡村文化室建立,还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一些知识作了介绍。全书新颖实用,简明易懂。
  • 做最出色的经理人

    做最出色的经理人

    初出茅庐和久经沙场的职业经理必不可少的人生和职场指南。心理学、经济学和法律,这是经理人日常工作中时常涉及的三大领域。掌握了这三大领域的知识,也就等于拥有斩荆披棘的武器。我们只想对你说:请阅读这本书,这样,武器就永远在你手上。
  • 九十年代文学

    九十年代文学

    上次在桂林开“第三届今日批评家论坛”时,和程光炜老师商量一起和人民大学联合做一次研讨。程老师主持的“重返八十年代”研究课题,在高校和学术界影响很大,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程老师最近要转到九十年代文学研究,他提议把“九十年文学研究”作为我们这次讨论的题目。其实我的一个愿望,是让程老师也抽出时间跟我们的客座研究员聊聊,给我们指导一下。我的另一个想法是,大家在校时,对八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前的当代文学史,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九十年代文学史不一定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