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8300000007

第7章 佛家精品哲理故事:(3)

慧寂答道:“除我自己之外,还能信什么?”

灵佑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只是讲究一个禅定。”停了停,随即又说:“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只是一个讲究禅定的小乘人罢了!”

慧寂反驳道:“我连佛也不要见呢!”

灵佑又问:“四十卷《涅槃经》中,有多少是佛说的,有多少是魔说的?”

慧寂说:“都是魔说的。”

灵佑非常高兴,夸赞道:“从此没有人能奈何你了。”

开悟

假如我们执著于文字的话,最好的文字也是“魔说的”。因为文字包含的信息都可能有缺陷,乃至是错误的。只有文字带给你的领悟才是真实的。我们既要接受文字提供的信息刺激,又不必过于执著,要重视自己的体悟。这才叫会读书呢!

说不出就打破

慧寂禅师在东平当方丈的时候,他的师父沩山灵佑禅师派人送来一封信和一面镜子。慧寂借题发挥,举起镜子出示给众僧看,然后说:“你们说说看,这面镜子是沩山镜,还是东平镜?如果说是东平镜,又是沩山送来的,如果说是沩山镜,又握在我东平手里。你们说得出,就留下镜子,说不出就打破算了。”

众僧们都不知如何应寻。于是,慧寂打破镜子,走下禅座。

开悟

如果回答“是镜”,慧寂就不会打破了。无论给镜子冠上“沩山”还是“东平”的名号,难道镜子本身会有何改变吗?同样的道理,给一个人冠上各种名号,那个人还是那个人,关键看他是不是个货真价实的人。

无心即是道

有一僧人问沩山灵佑禅师:“什么是道?”

灵佑叫答:“无心是道。”

僧人说:“我不会。”

灵佑说:“你最好是去认识那个不会的人。”

僧人又问:“什么是不会的人?”

灵佑说说:“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啊!”

开悟

灵佑禅师寥寥数语,点出了“人道合一”的境界。道是自然,无心而作。人是道物,有心难求。不信,你想长成某个样子,看看能不能长成。人道本是一体,都属无为,如果刻意为之,人道就背离了。不过,背离也在道中,只是人需要加倍品尝烦恼痛苦而已。

还好,有我在

道膺和道吾两位禅师是师兄弟。有一天,道膺禅师生病了,道吾前来探视,问道:“你离却这个臭皮囊,我们在什么地方才能相见?”

道膺说:“不生不灭处。”

道吾不以为然,反问道:“何不道非不生不灭处,亦不求相见?”

道吾不等道膺回答,提起斗笠就往外走。道膺在他身后说:“请停一下!我要请教你,拿这个斗笠做什么?”

道吾说:“有用处。”

道膺又问:“风雨来时,做什么?”

道吾答道:“遮雨。”

“它不也在淋雨吗?”

“虽然如此,幸喜无漏。”

过了一段时间,道膺禅师的病痊愈了,有一次,他正在煎茶水,道吾进来问:“你在做什么呢?”

道膺说:“煎茶!”

“煎茶给准吃?”

“有一个人要吃!”

道吾紧逼着问:“为什么他自己不煎?”

道膺淡淡地说:“还好,有我在!”

开悟

道膺和道吾的禅机,到底谁高明一点呢?好像还是道膺要胜一筹。道吾的话虽然句句合乎佛理,但就是“理”的成分太重,反失灵动之美。“不生不灭处”就是“非不生不灭”,一定要这样而不那样说,就是执念了。“有一个人要吃”,是指道膺自己,既然道吾正巧来了,也可以是道吾。那么,道吾问“为什么他自己不煎”,就有点离谱了。“还好,有我在”,这句话不仅可以回答道吾,也可以做我们的处世格言。不要怕多做事,不要指望别人,凡事以“还好,有我在”的心情对待就行了。

好坏不必分得太清

仲兴禅师年轻时是道吾禅师的侍者。有-次,他端茶给道吾喝,道吾指着茶杯问:“是邪是正?”

仲兴走到道吾跟前,面对着他,一句话不说。

道吾说:“邪则总邪,正则总正。”

仲兴摇摇头,说道:“我不这么认为。”

道吾追问道:“你以为呢?”

仲兴从道吾手中抢过杯子,大声问:“是邪是正?”

道吾抚掌大笑说:“你不愧是我的侍者。”

仲兴便向道吾礼拜。

开悟

这则公案演示的哲理耐人寻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本无邪正处,偏要妄分邪正,不过是无事生非、庸人自扰罢了!世间原本没有那么多邪正,比如,你身边的某个“小人”真的是“小人”吗?你眼中的某个坏蛋真的是“坏蛋”吗?

一荣一枯任它去

药山惟俨禅师在庭院打坐,弟子道膺和道吾陪侍在侧。惟俨忽然指着院子里一枯一荣两棵树,问道吾:“那两棵树,是枯的好呢?还是荣的好呢?”

道吾旧答:“荣的好。”

惟俨又问道膺:“你说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呢?”

道膺答道:“枯的好!”

这时,正好一位姓高的侍者走过来,药山又问他同样的问题。

侍者答道:“枯者由他枯,荣者任他荣。”

开悟

一个问题三个答案,哪个正确?“荣的好”,积极进取;“枯的好”,清净淡泊;“枯者由他枯,荣者由他荣”,得失随缘,顺其自然。各有其理。不同的生活态度,只要是真心选择,都无不好。就怕欲荣从枯,欲枯从荣,乱了方寸,那就不妙了!

无你无我不需见

一个学僧问药山惟俨禅师:“道在何处?”

惟俨答道:“道就在你的眼前!”

学僧不解地问道:“我怎么看不见呢?”

惟俨说:“因为你有自我,所以看不见。”

学僧又问:“我没有破除自我,所以看不见,师父您能看见吗?”

惟俨说:“因为你的缘故,所以我也看不见!”

学僧刨根究底地问:“如果没有你,也没有我,谁能看见呢?”

惟俨反问道:“既然无你无我,还要看见什么呢?”

学僧顿时哑然。

开悟

道——万事万物的原理,并不在远不可及的地方,只有我们心中。除私去欲,净化心灵,便能清楚地见到那个真实的自我。

于无声处听惊雷

有一年春天,沩山灵佑禅师正在方丈室静坐,侍者敲门禀告说:“师父!五台山的隐峰大师来了。”

隐峰禅师是灵佑的师叔,一向直心直行,藐视世间礼法,所以,灵佑不敢怠慢,急忙起身,披上袈裟,吩咐僧众穿戴整齐,出门迎接。

一切仪式准备就绪,灵佑在侍者陪伴下到达法堂,只见隐峰的行李正摊放在上座的位置上,包袱完全打开了,东西散放得到处都是。灵佑略有些尴尬,正欲上前施礼。隐峰直起身来,当众解开衣衫,舒展手脚,自自在在地躺了下来,一句话也未说,仿佛旁若无人一样。

灵佑默默看着他,渐渐发现自己浑身都是束缚和执著,于是默默走开,退回方丈室,继续静坐禅思。

隐峰哈哈大笑,收拾起行李,向僧众摆摆手,潇潇洒洒地走了。

一个多时辰过去了,灵佑开门问侍者:“师叔还在吗?”

“已经走了。”侍者说。

灵佑又问:“他走前说过什么话吗?”

“没有呀!”

灵佑点点头,感叹道:“莫道没有说话,那声音像雷声一样惊人!”

开悟

隐峰禅师有没有说话?没有,“袖手无语味最长”。其实,说什么不打紧,能听无声处听出惊雷的声音,那才叫厉害。反过来讲,话说了,对方听不见,等于没说,又何必要说?那跟对着镜子里的影子自言自语没有两样。

超越烦恼

一个信徒问赵州从谂禅师:“佛陀有烦恼吗?”

赵州回答:“有!”

信徒又问:“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烦恼呢?”

“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有烦恼吗?”

“有!”

“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烦恼呢?”

“因为还有一切众生!”

信徒想一会儿,又问:“一切众生无法度尽,佛陀永远都在烦恼中,无法超越吗?”

赵州回答:“已经超越,已无烦恼。”

信徒又问:“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不烦恼呢?”

赵州回答:“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徒若有所悟。

开悟

普通人的烦恼是从妄念中产生的,而佛陀的烦恼是从慈悲心产生的。两种“烦恼”不是同一种概念。佛陀没有普通人的烦恼,但有普通人没有的烦恼。因为佛陀以天下苍生为念,不计较自身名利得失,就超越了普通的烦恼。瞿秋白被押赴刑场时,泰然自若,好像去赴喜宴一样;可是,当他看见街角一个可怜的老乞丐时,顿时神色黯然,目光中充满了哀怜。这就是伟大人物,他们跟普通人真的不一样!

真正的佛

一位从南方来的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什么是佛?”

赵州答道:“殿里的。”

“殿里的不是泥塑的吗?”僧人感到很纳闷。

“是的!”赵州说。

僧人又问:“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佛呢?”

赵州说:“殿里的。”

开悟

僧人把“佛”看成某个实体,他的境界只够拜“殿里的”泥巴佛。就像人们追求成功,如果把它看成实体,就只好把小车、别墅、名牌时装等假定为成功,不然还能怎么办?

不在明白里

在一次法会上,赵州从谂禅师说:“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求明白。我不在明白里,你们要好好地珍惜它,记在心中。”

有个和尚反问:“既然你也不在明白里,要我们珍惜个什么?”

赵州回答:“我也不知道。”

对方又问:“你既然不知道,为什么知道自己不在明白里?”

赵州说:“请你自己去体会吧!”

于是,大家便向他礼拜而退。

开悟

佛家认为,人会遇到带来烦恼的各种障碍,“文字障”即是其一。文字包括口头和书面文字。无论听人说话还是读书,懂不懂文字,首先就是一个问题。听得懂文字,不一定听得懂意思。听得懂意思,不一定听得懂心情。听得懂心情,不一定听得懂目的。所以说,无论听谁说话,无论看什么书,大家都“不在明白里”。怎么办呢?还是要尽量“记在心中”,也许哪天忽然就恍然大悟了。虽然赵州禅师不一定是这意思,但“记在心中”确实是一种学习、悟道的好方法。

开悟一串数珠数不尽

一个学僧问赵州从谂禅师:“和尚今年贵庚?”

赵州答道:“一串数珠数不尽。”

学僧又问:“和尚承嗣什么人?”

赵州答道:“从谂禅师。”

学僧好像有所悟,突然又问道:“如果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您怎么回答呢?”

赵州说:“盐贵米贱。”

开悟

数珠是僧人念经之物,念经数珠,意在清除烦恼。赵州的意思是春秋多少不可住心,住心必生烦恼。他说自己的师承是“从谂禅师”,这跟佛祖说过去诸佛是自己的弟子意思差不多。因为佛法不是一个东西,无法传授,全靠自己的领悟。当然,老师的引导也功不可没。

菩提即烦恼

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向学僧提到一句禅话:“菩提即烦恼,烦恼即菩提。”

学僧们不解,纷纷问:“不知菩提在为谁烦恼?”

赵州答道:“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又问:“如何舍弃这些烦恼呢?”

赵州反问:“舍弃这些烦恼做什么?”

开悟

“菩提即烦恼”中的烦恼,不是贪心、痴心、嗔心带来的烦恼,而是慈悲心带来的烦恼,自然不能说舍就舍。这好比看到一个人受伤了,很痛苦,旁边的人为他难过,物伤其类,怎会不难过呢?

来莫可抑,往莫可追

唐代齐安国师在杭州盐官海昌院当住持。有一天,他门下一个僧人到山里采木头做禅杖,不料迷了路,东转西转,正巧来到大梅法常禅师隐修的茅庵。僧人问大梅禅师:“和尚在这里住多久了?”

大梅答道:“只见四周的山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僧人又问:“出山的路往哪儿走?”

大梅说:“随流去。”

僧人回剑海昌院后,将此事告诉齐安国师。齐安沉吟道:“我曾在江西马祖那里见过一个僧人,后来没有下落,难道是他吗?”

于是,他派那个僧人再去找大梅,致以问候。

大梅写了一首偈作为回答:“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那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个深居。”于是,他又迁到大山更深处隐居。

同类推荐
  •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人生与慈济:证严法师开示录

    普天之下,没有我不爱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信任的人;普天之下,没有我不能原谅的人。——证严法师真善美,是人类的福音,也是你的福音。用一个什么样的姿态,活在这个世上,许多人可能都没有仔细想过吧,看看这本书。 如何活得快乐,如何活得幸福,如何活得有尊严,如何活得心安理得,上人证严法师都和你娓娓道来。这本书教你另一种生活方式:散钱得钱,散福得福,给人快乐自己快乐。
  •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漫画跟梁漱溟学儒

    本书通过通俗的文字和200多幅漫画和插图, 介绍了梁漱溟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体认和研究, 兼及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人生实践, 是一部引导读者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并启发读者思考人生问题的入门读物。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热门推荐
  • 穿越之丑后休夫

    穿越之丑后休夫

    明明在医院打点滴,醒来之后却跑到古代。死了娘,爹不爱,典型的可怜虫,还好有个丫鬟相依为命。生日过的好好的,老爹突然来了,要她参加选秀女。就凭她那副尊容?据说还是先皇钦点的,见鬼了,点她干什么啊。选就选吧,总之也选不上。京城出来个专杀秀女的变态,她很不幸成为靶子。人家一包春药灌下去,她就主动脱光衣服送上门。关键时刻跑出个‘大侠’救了她。非常倒霉,虽然没被变态糟蹋,最终还是失身了。罪魁祸首就是那个‘大侠’。残花败柳的她被家人逼着去选秀,很幸运失身之事被遮掩了过去。本以为以她人见人怕,花见花谢的尊容,绝对落选。很不幸,太后立排众议,将她留了下来。关键时刻,发现自己有了身孕,孩子他爹就是强奸自己那个混蛋.。到底要怎么办?这个孩子到底要把要呢。一咬牙,要吧,孩子无辜啊。为了不让自己怀孕的事露馅,干脆得罪皇帝,进冷宫安胎。哎,无宠的日子难过啊,今天这个找麻烦,明天那个来羞辱,还要隐瞒自己怀孕的事实,难啊。不知道太后是不是吃错药,对她好的没话说,什么事都替她扛了。无宠妃子做的好好的,太后非要立她做皇后。皇后还没做,后宫那帮女人就虎视耽耽,她不干了,辞职。带了珠宝丫鬟,夜半三更去翻墙。被逮到了,打进冷宫。太后一哭二闹三上吊,又给弄了出来。宫廷冷清,朝堂寂寞,她的小日子还真是不寂寞,和八王爷对对诗,与侍卫统领打打架,今天跟这个逃跑,明天跟那个似奔,皇帝气的想掐死她。侍寝之夜,直接将皇帝暴打一顿逃离皇宫,顺便送上休书一封。“皇帝小子,本宫决定红杏出墙,特地休了你”看看,哪有这样的女人.........世道险恶,人心叵测,丑女还会遇到什么呢?离开了宫廷她将会怎样?与那个高高在上男人,究竟会不会再续前缘?继续关注.....PS:看了文案,许多大大误以为本文纯后宫,实在是楚楚之过。此文绝对是天马行空文,江湖,宫廷,商场,什么都带点。其实虽然叫丑后,可是写后宫争斗的戏分太少。因为某楚认为敛容神经大条,长的又丑,资本太少。此文女主角非善良之辈,不喜者勿入。引得头晕,呕吐就乃楚楚之罪过了。重要注:看本文时候千万不要喝水或进食,危险!危险!QQ群1:13534516(满)QQ群2:35314648(满)QQ群346188156(空)偶没事的时候做了个视频,大家去看看.?prand=1推荐好妹妹所谓伊人的文《杀手皇后》
  • 万族末世界

    万族末世界

    众多的世界,却没有一处安宁之地,我誓要打破所有的秩序,建立万族世界。
  • 赵大年卷

    赵大年卷

    古人讲究惜墨如金,大概与刀刻竹简之费力有关。埃及的羊皮书,朝鲜的陶片书,我国的钟鼎铭文,肯定都是短文章。本书收集了作者的151篇小散文、小随笔。小,就是短小,每篇五六百字。一篇一页,每篇配一页插图,文图并茂,更好看。古人讲究惜墨如金,大概与刀刻竹简之费力有关。埃及的羊皮书,朝鲜的陶片书,我国的钟鼎铭文,肯定都是短文章。 一个故事、一点醒悟、一篇文字、一幅图画,互相映衬,蕴涵了生活多彩的色调与悠长的滋味。
  • 次元绮想曲

    次元绮想曲

    "随心所欲的去穿越吧少年!“某银发女子这么对着一脸懵逼的少年说道。就这样,尘羽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元单机穿越故事~嗯,无雷无郁闷。
  • 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世界名人成才故事)

    培根说:“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为此,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编成了《著名政治家成才故事》《著名外交家成才故事》《著名军事家成才故事》《著名谋略家成才故事》《著名思想家成才故事》《著名文学家成才故事》《著名艺术家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著名发明家成才故事》《著名财富家成才故事》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冲上云霄:机长的100天恋人

    冲上云霄:机长的100天恋人

    天与地,爱与恨,只要有缘,什么都可以。前任渣男,还来找我,我踹你两脚。什么,老公前女友过来要复合,滚你一边去。什么,我们假结婚,你妈妈才假结婚呢。拖着机长高富帅老公,走,我们睡觉去。推荐新文《王爷爱坑妻:妃你莫属》《隐婚蜜爱:大牌老公小甜妻》
  • 刺杀戈尔巴乔夫行动

    刺杀戈尔巴乔夫行动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夜前23点35分,莫斯科市刮起凛冽寒风,下着大雪。二辆红色“海鸥”轿车从阿尔巴特大街驶过封冻的莫斯科河大桥,进入市区。十分钟后,海鸥悄无声息地停在地铁“卡捷琳堡”站附近,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破旧大衣的中年人。此人身材高大,魁梧结实,有着很典型的俄罗斯人特征。闪进路旁电话亭,拿起话筒,掏出硬币,投入电话匣,拨动号码。
  • 依依东望

    依依东望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却有无数相似的落叶场景。成长路上,谁都会迷失,面对那些不同时期不同的自己,回想一下,总有些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只会让人手足无措,更加迷惘……
  • 风也让我忘了你

    风也让我忘了你

    三年前,他为救挚爱亲手取走她的肾脏,她绝望离去,差点身死。三年后她浴火重生归来留在他身边,为的,就是让他身败名裂!--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