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0600000009

第9章 1931年(4)

驻守北大营的是东北军精锐部队独立第七旅,旅长王以哲8月间曾亲自赴北平向张学良报告沈阳形势,请求将入关部队调回几个旅,以防日军有所举动。张学良则答称,蒋介石已指示暂不要抵抗,一切事先从外交解决。随后,张学良又转来蒋8月16日的铣电,再次重申:在日军侵略面前,不准抵抗,避免冲突。故此,当9月18日日军炮击北大营,步兵在坦克掩护下向北大营逼近时,七旅官兵因旅长王以哲不在营中,参谋长赵镇藩电话请示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得到的是"不准抵抗,把枪放在仓库里"的命令。这样,至11时30分,日军占领了北大营西北角,19日凌晨,日军突人营垣,赵镇藩率队从南北两而出击,掩护部队撤退,北大营陷于敌手。

进攻沈阳城的日军第二十九军联队几乎未遇到抵抗,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和辽宁省主席臧式毅,坚守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严厉阻止守城军警抵抗。虽有部分官兵进行自卫还击,但终因势单力薄,力不能支而撤出战斗。至9月19日上午,日军占领了沈阳城。

在攻打北大营的同时,9月19日晨1时至2时之间,关东军司令官官本庄繁发布了占领南满铁路重要城镇的命令。仅19日一日,日军便相继占领了安东(丹东)、凤凰城、营口、大石桥、本溪、抚顺、瓦房店、盖平、海城、辽阳、鞍山、铁岭、开原、昌图、四平街、公主岭等城市。南满铁路的北端、吉林的重要门户长春也于19日被日军占领。由于吉林军署参谋长熙洽叛变,日军于23日兵不血刃占领吉林。

从9月18日至25日一周内,关东军占领辽宁、吉林两省30座城市,并完全控制了12条重要铁路线,初步完成了第一阶段军事进攻。

占领辽吉两省后,日军并未放松侵略的步伐,1931年11月占领黑龙江省,1932年1月3日侵占锦州,2月5日攻陷哈尔滨。至此,东北三省全部沦为日本殖民地。"九一八"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变巾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阶段,中国人民局部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南京国民政府自成立始,内部便纷争不已。1930年巾原大战结束后,蒋介石暂时赢得了表面上的统一。正当蒋介石集中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之时,反蒋各派以胡汉民被扣押为导火索很快在广州另立国民政府,组成反蒋联合战线,日本也于东北屡次制造事端,妄图发起对东北三省的侵略战争。在此内外交困的情况下,蒋介石权衡利害,以为目前紧要事务,首属铲除国内腹患,故而于1931年7月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唯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声言"不先剿灭赤匪","不先剿平叛逆","即不能攘外"。8月4日,蒋介石自南昌电告国民党中央,再次强调"安内可以攘外"。"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组织的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败局已定,红军革命力量不但未被"剿灭",反而有了很大的增长。蒋介石为了全力对付中共及反蒋异己,对日军的侵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而单方面想依靠国联交涉解决。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内便轻易占领了东北三省。蒋介石也由于政局的混乱与不利,于1931年12月通电下野。

1月蒋介石复出后,感觉一味施行不抵抗政策将不利于时局,于是开始修饰内外方针政策,继提出"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订约"的"四不"方针之后,又重提"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不过此时的"安内",由于广州国民政府的取消及反蒋联合战线的瓦解,其着重点已全部放在了"剿共"问题上。至于"攘外",亦即抵制日本侵略方面,在1935年华北事变前,蒋介石由于一直将内外政策重心放置于"剿共"方面,故而对日军的侵略采取名义抵抗,实则退让的政策;1935年华北事变之后,一方面由于日军的侵略威胁到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央红军已迁出国民党中心地区,转移至西北偏远之地,故而蒋介石对日妥协外交政策逐渐发生变化,开始向抗日方向转变。

总而言之,"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南京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后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这段时期的内政外交政策,只是由于时局形势的变化,其政策重心在"安内"与"攘外"之间有所侧移罢了。但是,蒋介石南京政府处理内政外交的原则,在此时期始终将"安内"作为"攘外"的前提。

学生抗日请愿运动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学生的抗日热潮迅速高涨起来。上海、北平、天津、杭州、太原、长沙、西安、开封、广州、福州、武汉、南昌等处的青年学生立即行动起来,纷纷组织起抗日救国会、抗日宣传队、抗日义勇军十人团等抗日组织。为督促政府抗日,各地学生不断派选大批代表奔赴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示威,要求出兵抗日收复失地,南京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心。在此期间,有3次学生联合请愿示威,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学生第一次大规模请愿活动,发生于9月下旬。9月26日,上海各大学代表团51人抵达南京,向国民党政府提出集中兵力,驱逐日寇出境等5项要求。蒋介石以哄骗搪塞的手段敷衍学生,请愿毫无结果,学生们决定扩大学生请愿队伍。28日,上海各大学抗日救国会,和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学生共5000多人,冒着倾盆大雨前往国民党政府门前请愿。慑于群众威力,蒋介石被迫接见学生,但他拒不答复出兵抗日的要求,反而要学生"早点回去,安心上课"。29日,上海交通、暨南、大同、同济、法政、持志、中法、中公等19所学校学生3000余人,也先后赶至南京,再次向蒋介石请愿,重申上海学生代表团于26日提出的5项要求。蒋介石在接见学生代表时,曾表示愿意接受学生们所提的要求。上海学生信以为真,当晚乘车返沪。上海学生请愿运动虽在蒋介石的欺骗下暂时结束,但他们的行动已点燃了抗日救国的熊熊烈火,在宁、沪学生带动下,全国各地学生也纷纷赶到南京请愿。

学生第二次大规模请愿活动,发生于11月下旬。1931年10月底,日军又大举向黑龙江进犯。马占山率部奋起抵抗,终因弹尽援绝被迫撤退,11月19日黑龙江沦陷。消息传出,学生再次掀起以声援东北马占山抗日为中心的请愿高潮。11月18日,万名学生向南京国民党四全大会请愿,提出武力收回东北失地,切实援助马占山抗日,坚决制止溥仪复辟等12项要求。蒋介石为了摆脱反蒋各派逼其下野的困境,在代表大会上宣称效法岳飞,率师北上抗日。大会也作出决议,要蒋介石"迅速北上,保卫国土,收复失地"。于是全国各地学生掀起促蒋北上的请愿运动。25日,上海、江苏等地学生请愿团2万余人相继到达南京。26日晨,在南京请愿的复旦、暨南、光华、大夏、中大、商学院、中国公学、同济、东吴、商船、美专、无锡学院、镇江中学等校学生万余人,联合向国民党政府请愿,要求"蒋介石迅速北上,命张学良戴罪立功",并要求蒋介石签署出兵日期。学生在国民政府门前,悬起警钟,轮番敲打,表示"不答应出兵日期,誓死不离开国民党政府"。27日下午,蒋介石不得已乃接见学生,慑于学生的爱国激情,不得不作出"三天内出兵东北"的书面保证。但是,第二天蒋便撕毁协议,仍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要学生"各尽其责","勿越法纪"。所谓"北上抗日"之说,只不过是欺人之谈。学生们识破骗局后,认识到单纯的请愿是不够的,便把请愿发展为示威,自12月上旬起,发起了第三次大规模请愿示威活动。

初,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北京大学、北平工学院等北平20余校学生代表千余人,组成示威团南下请愿。南下示威团起草了《告全国民众书》和《南下示威宣言》,揭露了国民党当局自"九一八"事变以来的种种卖国行为,要求国民政府立即收回东北失地,开放民众抗日爱国运动,退出"国联",惩办外交失职人员和实行革命外交等。3日中午示威团到达南京。国民党当局对此极感恐慌,一面指使中央党部派代表在车站前备饮食"迎接"学生,妄图软化学生斗志;一面指使南京卫戍司令部扣留了北平示威团印发的《告全国民众书》和《南下示威宣言》四千余份。4日,国民党的御用喉舌中央社发出"南京查获反动传单"的新闻,为镇压示威学生制造舆论。

上午,北京大学示威团300余人从中央大学住地出发举行游行示威。他们高举"反对政府出卖东三省"的大旗,沿途散发传单,高呼口号。国民党出动1000多名警察宪兵,在成贤街包围了示威队伍,对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大打出手,结果示威队伍被冲散,185人被抓走,1人在乱棍下丧生,33人受重伤。此即轰动全国的"一二·五"事件。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学生立即响应和声援北大南下示威团的斗争。北大学生被捕的当天,南京中央大学等校学生代表和北大示威团的部分学生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了要求政府立即释放北大被捕学生,惩办凶手,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5项决议。随后,3000多名学生潮水般涌向南京卫戍司令部,要求释放被捕学生,斗争一直坚持到深夜。

南京、上海、北平、天津、江苏、安徽、武汉、广州、济南等地示威团学生万余人在南京举行联合大示威。游行队伍从中央大学出发,经中山路鼓楼,过外交部、中央党部,直奔百子亭国民政府门前。当示威队伍前列抵达国民党政府时,队伍的后尾还停滞在珍珠桥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门前。因该报秉承国民党意旨,曾歪曲报道学生的抗日活动,示威学生提出质问,要求该报予以澄清,以正视听。遭到无理拒绝后,大批学生冲进《中央日报》社,先将大门打破,电话线割断,后将经理室、会计处、广告股、发行股、材料股捣毁,还有一部分学生冲人地下室,将印刷机拆毁。与此同时,聚集在国民党政府门前的示威学生,高呼口号,要求出兵抗日。早已作好准备的国民党当局迅速派出大批军警,从《中央日报》社马路两边,以密集的冲锋队形,手持棍棒、腰刀和上着刺刀的枪枝,向徒手的示威学生展开血腥屠杀。仅十几分钟的功夫,便有100多名学生被捕,30多人重伤,示威队伍也被冲散。上海文生氏英文专修学校学生杨桐恒,被刺死后扔到秦淮河里。当晚,各校学生返回中央大学后,开会决定次日继续举行各校学生联合示威。18日黎明,国民党当局实行临时戒严,调集大批军警部队,武装包围了示威学生驻地中央大学和国民大会堂。强迫他们登上卡车,将各地学生分批送到南京下关车站,逼迫他们返回原地。这就是"一二·一七"珍珠桥惨案。

珍珠桥惨案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报纸连续发表时评,抨击并揭露国民党当局的暴行。12月24日,上海学生和市民公祭烈士杨桐恒,抬着死者的棺木举行了10万人的大示威游行。此次抬棺大游行规模之大,时间之长,是五卅运动以来的第一次。珍珠桥惨案之后,各地学生爱国抗日运动都遭到国民党当局的血腥镇压。

"九一八"事变后的学生抗日请愿运动,在宣传抗日,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等方面,起到了震聋发聩的作用。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迅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其中流亡关内的东北流亡群众的救亡热情更不待言说。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便是"九一八"事变后不久东北人民在关内所建的抗日救亡组织,它在宣传抗日救亡、联络与支援东北义勇军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等方面,均起过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之后,为国难家仇所激愤的东北流亡群众很快组织起了各种救亡团体,其中最重要的有3个:东北同学抗日救国会、东北同乡反日救国会以及抗日救国会。在希冀国民政府抗日御侮的愿望破灭之后,各抗日救亡团体深感加强联合,建立统一的民众抗日团体的必要。9月23日,上述3个团体的负责人王化一、高崇民、阎宝航、陈先舟、卢广绩等人商议,决定将这3个抗日团体联合起来,组织一个名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统一的抗日救亡团体。紧张筹备之后,1931年9月27日,400多位东北流亡同胞聚集在北平旧刑部街奉天会馆内,举行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的成立大会。大会在卢广绩主持下,选举了阎宝航、卢广绩、高崇民等31名执行委员会委员,随后又由执行委员推选出阎宝航、卢广绩、高崇民、王化一、彭振国、熊飞、霍维周、杜重远、李梦醒9人组成常务委员会,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东救会")的最高领导机关。常委会下设总务、军事、宣传3个组,各设正组长1人、副组长2人,均由常务委员兼任。

"东救会"以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为宗旨,并自始至终把开展抗日宣传活动,组织东北人民抗日武装,驱逐日本侵略者,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东救会"从事了多方面的抗日救亡活动。

本占领东北之后,在各地纷纷成立汉奸伪组织,借此达到统治东北之目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立伊始,迅即展开反对日军操纵下的东北各省汉奸"独立"的活动。"东救会"一方面多次向国民党中央及各级党部和国民政府发出电函,要求肃清汉奸、卖国贼,不承认各种伪组织,一方面直接致函和发表宣言,对一些汉奸头目发出警告和声讨,号召东北人民捕杀汉奸,以正国法。9月24日袁金铠在日本关东军策划下成立了"奉天地方自治维持会","东救会"向多方发电致函,呼吁捉拿此贼。11月18日,在获悉日寇利用溥仪制造伪满洲国的阴谋后,"东救会"发表了《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申讨溥仪宣言》,言辞激烈地怒斥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径,大声呼吁国民政府对溥仪伪廷予以声讨与惩治。

"九一八"事变后,大批东北难民逃亡关内,安置这些流亡难民成为"东救会"的一大任务。对于抗日人员的眷属及流亡关内一时无法谋生的东北人民,"东救会"设立"东北难民教养院",予以收容救济。对于流亡关内的青年学生,"东救会"一方面成立东北中学和东北难民子弟中学,帮助东北大学在北平复校,收容流亡学生,一方面又把青年学生作为培训抗日骨干的重点。"东救会"建立之初,即组织青年集中训练,11月又于北平宣武门外的江西会馆组织了东北学生军。这批学生军后来大多潜回东北参加抗日斗争,其中不少人还成为东北义勇军的政治骨干。

同类推荐
  • 带着仓库到大明

    带着仓库到大明

    新书《北宋大丈夫》已经发布。……方醒穿了,带着两个仓库穿了!别人穿越是带着王霸之气,方醒却是只想种田!“我只想在这个时代悠闲的活着!”坐拥大别墅,顺便教几个弟子,努力让他们往上爬,好给自己当靠山!可谁想弟子有些不靠谱,居然是......
  •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可怕巧合

    不可不知的世界5000年可怕巧合

    在我们生活的星球上,有太多诡异的现象让人无法解释,有太多匪夷所思的巧合引入深思,因为它们的神奇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和认知。比如,一个人从万丈高空跌落,竟然安然无恙。一个频繁再婚的男子,在他第53次结婚时,娶到的竟是自己的发妻。科幻作家,鬼使神差地成了著名的预言家。有人则时常可以听到常人听不到的晌动,提前感知地震、泥石流、沉船……一次次应验,一次次令人毛骨悚然。这些人、这些现象、这些可怕的巧合,就在我们周围,与我们朝夕相处……
  • 穿越之纨绔小王爷

    穿越之纨绔小王爷

    “小生不才,见姑娘貌美如花,想请姑娘入府上一叙。”“小王爷,小女子已有婚约在身。”“有婚约啊,没事。”“啊,小王爷,快放我下来。”......“你敢和我抢花魁?来人呐,拖出去砍了!”“小王爷,饶命啊。”
  • 行走的西域

    行走的西域

    主要内容包括:匈奴:雪水对长城的冲涌、冒顿:战狼的挑衅、郅支:孤独的狼嗥、阿提拉:最后的单于、塞人:异乡归途、猎骄靡:神之子、突厥:战狼的背影、阿史那贺鲁:蛰伏的狼、耶律大石:一个人的帝国、成吉思汗:上帝之鞭、渥巴锡:圣迁之路、阿凡提:天上智者、边塞诗:飘过刀刃的雪花等作品。
  • 大魏能臣

    大魏能臣

    萧逸,字无愁,命犯贪狼,犹如一颗美丽的流星般划过东汉末年历史的天空,搅动漫天风云……曹操曰:“吾得无愁,天下无愁!”刘备曰:“有萧逸在,中原无我立锥之地!孙权曰:“萧逸不死,孤心不安!司马懿曰:“吾若不取,则天下归萧逸矣!”有诗为证:卧龙凤雏隐荆襄,俊美幼麟是周郎,萧墙之内伏冢虎;天意茫茫属萧郎!
热门推荐
  • 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汉武帝别国洞冥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校园:封爷,撩上天!

    重生校园:封爷,撩上天!

    “诶,最近感觉我越来越不像自己了。”“像谁?”“你老婆。”扑倒——“他”是软弱无能的豪门少爷,一盆冷水泼下,摇身一变成邪魅学长。虐渣打脸啥的,追适合她了。然后,仗着自己有钱,东惹西惹,一不小心,惹上了一个大麻烦。“宫枭凌,别仗着自己长得帅就可以为所欲为。”“喜欢吗?”“好像有点喜欢.......”“那就当我女朋友吧。”“!!!”这家伙什么时候知道她是女的?PS.甜到酥麻,欢迎入坑
  • 爱你说不出口

    爱你说不出口

    本文主要是讲的一名转校生,因为某件事而选择转校。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和人,所留下的一些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忧伤......
  •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

    享受人生:我的人生美学

    世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写作。这首先是人类已经可以将很少精力用于维生的产物,很多人已经变得穷极无聊,所以写作。有一次我受一个读书俱乐部之邀去深圳,遇到当地某区作协的人,他告诉我说,仅仅这个区注册的写作者就有几千人。……我的写作很可能在他人看来不是个东西,但是那是我的生命,我的时间,我的痛苦,我的快乐。我早已乐在其中,这就足够了。叔本华的“钟摆理论”在说,大多数人在需求未得满足时陷入痛苦,在需求已得满足时陷入无聊,人生就在这痛苦与无聊的两端像钟摆一样摆来摆去。
  • 智商决定经商

    智商决定经商

    要想达到经商的高层境界,你就必须得阅读本书。该书以故事说道理,为你讲解了许多优秀的生意经。每则生意经后又延伸出境界更高一层的经商智慧。《智商决定经商》是作家王福振写的关系经商的书。全书语言通俗,内容丰富,道理深刻,值得广大读者阅读。
  •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大乘四法经论广释开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之农商

    穿越之农商

    现代女穿越古代,偶遇失忆花美男,娶回家来当相公,偶得秘宝空间,关起门来闷声发大财,带领全村发财致富,夫妻领着孩子把家还。前有奇葩邻居,后有难缠婆婆,左有刁蛮公主,右有阴险小人。这些咱都不怕,看牧子语如何在古代,混得风生水起,智斗牛鬼蛇神!
  • 凤家七小姐

    凤家七小姐

    五灵废材,体质异常,未嫁先休。遇上邪神,废材变宝,逆天血脉。一夜双修,怀胎十年,追妻99年。某邪神不服:“我们明明是双修99次,本神正打算向第一百次进发。”凤夕颜拍桌:“每次都是你的阴谋,从今往后,老娘不会在上你的当。”俩小宝望天:“娘亲,有个漂亮叔叔说,他给我们一人一个逆天法宝,让你和他一起闯秘境,时间为一百年。”邪神怒:“谁,是云向阳那个欠揍的,还是萧风那个小白脸。特么的活腻歪了,老子这就去灭了他。”《582633011》群号,有各种福利待遇哦,敲门砖,看花草。
  • 高老头(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高老头(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高老头》是法国19世纪伟大作家巴尔扎克的优秀作品之一,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资本主义世界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养育下一贯过着奢华的生活。她们一个高攀贵族,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托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为纽沁根夫人。她们出嫁时,每人得到了80万法郎的陪嫁,因此对父亲百般奉承体贴。但不久,这对宝贝女儿双双将父亲赶出大门,让他在破旧的伏盖公寓过着寒酸的生活。《高老头》通过高老头的悲剧,细致入微地描写了统治阶级的卑鄙罪恶,抨击了物欲横流、人性丑恶的社会现实,暴露了在金钱势力支配下资产阶级的人格沦丧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 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

    彷徨歧路:晚清名士李慈铭

    晚清名士李慈铭,在当时身名显赫,死后却渐不彰。处身于时代大变局中的古代知识分子,其人生选择的得失颇可值研究借鉴。本书围绕李慈铭的生平、学术思想、学术贡献、诗文创作等方面,着重论述了李氏在诸方面的重要成就,也解剖了他在选择中的困局,并辟专章讨论了19世纪中期的乡村文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