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4300000005

第5章 经典新读(4)

在《三国志》中,虽然周瑜在战争中“亲跨马掠阵”时的确中了一箭,曹仁听说他卧病不起,便“勒兵就阵。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国志》中并未提及南郡为刘备所得,况且赤壁之战以后,周瑜还领南郡太守。“一气”之事,从何说起?在《三国演义》中,周瑜的计策实施后,却被孔明识破而留下“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柄。试想在当时,刘备羽翼尚未丰满,周瑜的计策若当真被吴侯采纳,恐怕整个历史都得改写了。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述是,刘备后来知道了周瑜的这封上疏,叹曰:“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而孔明“谏孤莫行,其意亦虑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诚险途,殆不免周瑜之手!”可见他自己也不大放心呢。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倒是真有其事,这种政治婚姻可以说是任何朝代都不稀罕的事,历史上的孙夫人,应该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牺牲品。

所以说,小说终归是小说,并不是历史。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舌战群儒和草船借箭纯粹是作者虚构的,而赤壁之战根本是周瑜和鲁肃的功绩,和诸葛亮则毫无瓜葛。而借东风更是算不得什么。因为11月起东风是常事,不仅诸葛亮知道,周瑜也知道,曹操也知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生活常识,说不上是诸葛亮通晓天文的缘故。羽扇纶巾也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这种白羽扇是当时名士的必备之物。依年龄、级别来说,白羽扇更应是像周瑜、鲁肃这样的人的标志性物件,而不是如今诸葛亮一个人的专属。

陈迩冬在《闲话三分》中说,周瑜“这个人对孙氏忠;对朋友谅;划策有绝招;风头足;名声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辈自惭形秽之流难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声远著,故曹公刘备咸欲疑谮之”。

袁枚《随园诗话》谈及有人因在诗文中说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话被人一直讥为笑柄;又有人在奏折中用了这句话被清帝免了职。这实在令人哭笑不得,因为,分清历史和小说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为周瑜说过叫屈的话。

在历史上周瑜较诸葛亮年长寿薄,成名也更早,两人实际根本没什么关系,更谈不上什么三气周瑜了。其实历史演义小说和历史有所出入乃是常事,但像《三国演义》这样千古流传,人人开卷有益,以致完全取代了正史而被当成确凿可信的历史记载,从而改变了整个民族对那一段历史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能是罗贯中自己也始料未及的。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是不容质疑的。但对于历史,人们应该抱着正确而严谨的态度。华夏五千年中乱世动荡,群雄纷争不断的时代有很多。但只有三国时代获得了最高关注和最多的争论。时至今日,三国的浪潮还在不断影响着后世的人们。所以,我们要实事求是来看待历史,理应还周瑜一个本来与清白!

从“温酒斩华雄”看关羽形象的升迁与神话

《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片断,表现了关羽赫赫武功的第一个重要情节:诸侯联军讨伐董卓时,董卓部下勇将华雄先是斩了鲍信之弟鲍忠,继而打败联军先锋孙坚,接着又连斩联军几员将领;在各镇诸侯大惊失色之际,身为小小马弓手的关羽奋勇请战,当他提着华雄之头回到中军帐时,曹操为他斟的酒尚有余温。

其实,这是个典型“张冠李戴”的情节。历史上虽有斩华雄之事,但真正的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那位华雄的手下败将孙坚。《三国志·孙破虏传》写得明明白白,孙坚确曾被董卓军击败,但“(孙)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董)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自宋代以来,民间形成了“尊刘、贬曹、抑孙”的褒贬倾向,孙吴集团的人物在三国故事中往往充当陪衬,而且每每又被贬低乃至于丑化。

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元杂剧《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中,原本是“勇挚刚毅”、“有忠壮之烈”的孙坚,被描写成一个看不起身份低微的刘关张而自己却无多大本事的官僚。特别是在郑德辉所撰的元杂剧《三英战吕布》中,孙坚的形象更是遭到严重丑化,被描写成一个骄横倨傲、色厉内荏的草包,一个武艺平常、好吹牛皮的小丑。当吕布前来挑战时,他假装肚子疼,不敢出战;后来勉强出战,又被打得大败,丢盔弃甲而逃;张飞夺回盔甲,孙坚欲斩张飞泄愤,真是好气又好笑。这般随意的描写,显得可信度不足。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吸取了《三国志·孙破虏传》的主要内容,描述了自告奋勇担任先锋、斩胡轸、拒绝董卓联姻之议等情节,表现了孙坚“勇挚刚毅”的一面。

对于“斩华雄”一事,罗贯中作了较大改造,将它加在关羽的头上。这样处理,对孙坚来说仍然很冤枉,但《三国演义》写到他“因袁术不发粮草,军心动荡,华雄趁机偷袭而败”时,仍不失英雄本色;而对关羽而言,“斩华雄”一事让他因此威名大振,实在是一大幸事。由于罗贯中巧妙地侧面描写,层层烘托,虚实结合,将关羽勇猛无敌的气概写得十分传神,这一情节被公认为《三国演义》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篇章。

关羽其人,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特殊。关羽在世时为别部司马、偏将军、汉寿亭侯、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前将军,死后被刘禅追谥壮缪侯。可是在千年之后,被一再加封为武安王、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关羽居然成了“武圣人”,能与“文圣人”孔子齐肩为圣。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民间,关公更被神化。佛教尊他为“伽蓝神”,道教则奉他为能降神助威的“关圣帝君”。民众对关公的膜拜更胜于孔子,视其为武神、财神和保护商贾之神。清代,关帝庙遍及全国各地,仅北京城内就有百余处。旧时常于春节、夏历五月初九至十三日、六月二十四日祭祀之。现时,东南亚华人及我国南方众多商家店铺也有常年供奉者,且这种供奉之风近几年又由南到北逐渐蔓延。

关羽故事在民间能得以相传?应该说,它是源于民间祭祀崇拜关羽活动的伴生形式。据考,在汉代民间,有祠祀忠臣名将之风俗,如中原祠介子推、荆楚祠屈原、吴越祠伍子胥等。人们祭拜关羽,传颂他的故事,从而也使他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正是民间形成普遍的关羽崇拜,封建士人也接受和宣扬关羽崇拜,才得以促成封建统治者加封关羽为“王”。朝廷追谥更刺激民间的关羽崇拜活动,关羽故事也进一步演化,元代成戏,直至《三国演义》成书。这部章回小说开山之作所塑造的关公形象,对“关公造神运动”起到了重要影响和促进作用。《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覆盖面之广大与历史跨度之久长,几乎是其它历史著作无与伦比的。其间,关公艺术形象的感染力也是异常强烈的。书中的核心精采部分更多地来自长期千锤百炼的民间口头传说,关公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艺术提炼与升华,它反过来又广泛深刻地给整个社会以关公完美形象的艺术感染,以至到16世纪关公成为至高无上的神祗。

历稽载籍,名将如云。为何唯独关羽能被敬之为圣、尊之为神?

“关羽崇拜”现象的产生可以说是基于当时三个方面的因素:

第一,真实关羽的良好德行。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有“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之称,“并有国士之风”。他一生有众多事迹表现出很高的德行。《三国志·关羽传》中说:“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足见关羽对刘备的一片赤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其忠义之气,浩然天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表现了关羽知恩图报,信实至诚;“杀颜良”、“收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他勇冠三军,英武神威;“尽封其赐,拜书告辞”,可见他淡泊名利,磊落光明;“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说明他明辨事理,刚直不阿,不结私情;“羽尝为流矢所中……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其侠情豪气、毅壮意坚之态震撼人心。

《三国志》中也有大段文字刻画了关羽刚而自矜之态:“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与书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正是因为关羽“刚而自矜”,使糜芳、傅士仁等“素皆嫌羽轻己”,“咸怀惧不安”,终于导致他们的背叛而关羽自己也遭斩身亡,似乎这是关羽的性格弱点。但在一般民众眼里,关羽出生布衣而能“骄于士大夫”,其自重不卑反而是值得钦佩的人格。

历史上关羽的真实事迹和德行,是关公形象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歌功传颂、百世不衰的根基之所在。

第二,关羽在世时与将士和民众的特殊关系。

关羽一生,有雄威、有功绩、也有德行,但他曾投降曹操,这是君子立身成仁之大忌。

关羽变节一事,《三国志》多处记载:《魏书·武帝纪》“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蜀书·先主传》“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蜀书·关羽传》“曹公禽羽以归”。可见关羽投降曹操确实。再者,关羽采用“降”的方式以自全,还不只这一次。《三国志·吴主传》载,关羽在麦城被围,“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后终因被擒而斩。假想,关羽如有“玉碎”之志,孙权何以“诱之”;如无“瓦全”之意,以其神威怎能被“擒”;无“降”又“遁”的前因,岂有“擒”而“斩”的后果。

但是,关羽虽失节,而人民群众并不因此而唾弃他,反而为粉饰“降曹”而做出了“约三事”、“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会”等许多文章。这种“偏爱”的特殊原因何在?

有限史料能提供线索。《三国志》记有“羽善待卒伍”、“请诸将饮食相对”。试分析,关羽虽“骄于士大夫”,而对下属将士和民众能善待、有仁爱之心;虽刮骨疗毒也不耽误与诸将饮酒,说明关羽与将士卒伍及下层民众的交往和情感是非常融洽的。攻樊城时,“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这里的“群盗”必为社会底层民众,从中也可窥见关羽在荆襄乃至中原人民中的影响号召力很大。“羽威震华夏”,形成迫使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之势,这里的“其锐”恐怕不能单纯理解是关羽的军事锋芒,更重要的是民心背向的政治声势。

正是关羽在世之时,与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使关羽有广泛而深刻的民间基础,人民群众臣服其德行,仰慕其神威,珍视其情谊,所以能漠视或原谅他的过失,能祭拜他和颂扬他,才得以使关羽故事口头传诵百世不断、千年流传下来。

第三,关羽死后人们特殊的“自责”心理使然。

关羽是蜀汉名将,镇守荆土而攻曹魏樊城反被东吴斩杀。由于关羽忠诚蜀汉、善待百姓、武功神威和良好的德行,同时也因民众对关羽父子不幸遭遇的同情,人们怀念他、祭祀他、供奉他,这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中国古代民间本有在仲夏祠祀于民有功德者的礼俗,所以人们祭关羽也应是必然的事情。

人们在关羽死后祭祀他,应该说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原因,即人们“自责”心理使然:关羽走麦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部属士卒在江陵被吕蒙占领后投降孙吴,这直接导致关羽失败被擒杀,这些叛离的士卒及家人受良心的责备反而要格外敬奉关羽。

《三国志·关羽传》记:“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陈寿在《吴书·吕蒙传》中非常详细地描述了使关羽失败的这一原因:“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蒙麾下士,是汝南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羽府藏财宝,皆封闭以待权至。羽还,在道路,数使人与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寻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西至漳乡,众皆委羽而降。”这段话反映了吕蒙深知人们拥戴关羽,才下工夫施“攻心术”,不惜垂涕斩同乡而取信于江陵百姓,以情动人,还使用“反间计”以动摇羽军,终于促使“众皆委羽而降”。关羽父子被斩后果出现,这些“委羽”的“士众”及其家人百姓心里如何能安稳!回想关羽一世忠义厚恩,他们自谴自责,于是以祭祀关羽的形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也是寻找心灵解脱和安慰、祭告关羽的英灵以避报应。

如果认同以上情节和分析,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三国演义》中有“玉泉山关公显圣”这一章节。关公英灵不散,“还我头来!”被普净点破:“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羽顿悟而去,后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这正是当时有愧于关羽的人们心理活动的写照。恐怕这也是人们何以漠视和粉饰关羽降曹变节的另一内在原因。

当然,对关羽的祭祀和崇拜活动首先只可能产生在三国之际的荆州,亦即荆楚一带。但关羽的威名在当时中原和东吴的影响也很广泛和深刻,由于曹魏和孙吴政权存在时间不长,促使荆楚区域性的关羽祭祀崇拜活动逐渐向东西南北传播扩散,从而使关羽的故事流传更广。关羽的故事最终能百世不衰、世代相传、不断繁衍,关羽形象不断提升和美化,应该说,这是人民的意愿,历史的选择。

有人说,关公崇拜是封建统治阶级精神奴役人民的政治工具。不容否认,封建王朝推崇关公和看重《三国演义》,是因为其宣扬“正统”和“忠君”思想,正好符合封建统治的需要。不过,我们更要看到,无论是关公崇拜还是《三国演义》,它们是人民群众的创造物,是中国传统道德精神的敷演物,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所以它们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可以说,关公是中国历史上人民群众树立的一个当时社会的道德楷模。“设神礼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关公造神运动的社会效果如此久远和显著,它的人民性和民族性是其根本原因之所在,从中体现的中华民族追求社会道德规范性的愿望也是明显的。

“替天行道”大旗下的不谐调音

同类推荐
  • 大唐咸鱼

    大唐咸鱼

    来到武德八年的大唐,成了一个瘦弱孤儿。本来厌倦了忙忙碌碌,只想安静的做一个享受生活的咸鱼,无奈这也是要有资本的。好在有神奇的空间在手,实现财务自由,迎娶黑富美都不再是问题,带领族人实现人生价值,快意恩仇才是最终目标。让有恩于我的都过上好日子,让和我有仇的都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我,慎独,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已有三本完本作品《植掌大唐》《放牧大唐》《石头牧场》,坑品绝对有保证,觉得新书太瘦的欢迎先宰老书。欢迎来读者群:鲈鱼书友群,116088641,作者君一直都在的O(∩_∩)O~
  • 最强节度使

    最强节度使

    公元888年,大唐帝国日薄西山,五代即将拉开帷幕,恰在此时,身带整条街区的沈云峰穿越而来,他恰巧附身在大太监杨复恭的干儿子身上,并且阴差阳错的被任命为振武军节度使!到底是保一方平安,还是征战天下呢?且看最强节度使!
  •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战国纵横(套装2本)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战国纵横(套装2本)

    本套作品根据历史节点分为《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和《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两册。前一册从上古传说讲起,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轮番登场。令人肃然起敬的身世之谜,补天教民的不世之功;夏、商、西周江山更迭,庸王丧邦,圣主治世,小人误国,贤臣辅主;更有春秋五霸争相上位。后一册讲战国七雄,各国兵争舌战,风云际会,政客过招。奇招、绝招、阴招、险招令人眼花缭乱,大战、小仗、明争、暗夺令人目不暇接……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又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 替天行盗

    替天行盗

    风本无形,我欲猎风!九州笑傲,替天行盗!青铜巨椁悬浮幽谷,红衣女尸沉睡千年。瀚海地宫斗转星移,冰海沉船阴魂不散。朝代更迭,世纪交接,一场惊天动地的风暴突然席卷神州,群雄并起,妖魔乱舞,山崩地裂,风云变色,危难之时,泱泱中华,总会有儿女英雄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护龙脉,探九幽,夺天棺,战妖星,还我中华一个清平世界,还我神州一方朗朗乾坤!——记一段不为人知的传奇历史
  •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全3册)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全3册)

    第一部全景式解密大宋帝国的诗史巨作,揭开一个被铁蹄与悲情遮蔽的惊艳盛世!与世休息,使城市经济领先世界三百年!优容士人,令儒学历经千年后走向巅峰!重文抑武,让后嗣十七帝受尽异族欺辱!战场杀伐,帝王权术,帷幄诡计,传奇秘闻,思想智慧……《大宋帝国三百年》中每一页都充满着动人思想!是治世方略、商战兵法、政治宝典,更是大时代的命运密码。
热门推荐
  •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

    《再谈国民性》主要关注近代中国的君臣、军阀、精英、老百姓等的所作所为。张鸣先生深挖这干人留下的历史碎片,以第三者视角重新审视,既不漂白,也不抹黑,尽可能还原各路历史人物的面貌,再现当时大小事件的实况,让更接近真实的国民性浮现出来。不了解近代中国的国民性,就难以了解现在的中国。张鸣先生所述所论,皆从为人处世常识出发,用意想不到的角度观察,以举重若轻的口吻揭示历史中为人忽略的扭曲之处,说理透彻、思想厚重,让人从中读出一份历史的启示。
  • 大青神

    大青神

    佟婕网名道葭。满族,祖籍沈阳,现居岭南古邑广州。予自幼浑噩懒散,不求上进,迄今三十二载,仍不晓大义,唯汲汲于洞悉天人之妙,探寻古今之微,品评饕餮之食,挥洒稚拙之门。常欲寻人不经意间峰回路转,以脱旧来窠臼,奔何事与愿违,四顾茫然,乃腆颜码字,混迹求生,亦已焉哉!代表作:《饕餮娘子》。西江自古横亘数省,水系贯通两广,沿岸的人们逐水而居,历史源远流长。
  • 撼天记

    撼天记

    偶然的机会,吴天拥有了窥探天机的能力,也在无意中触动了天道的逆鳞。天地不仁,万物为狗。不甘屈服于天道的吴天,剑指苍穹。今生即已无回头之路,那我无法无天能奈我何?气冲霄汉,响彻九天。
  • 叹情谣

    叹情谣

    一段宿世情缘,一场久别重逢。为你守候九百年,历尽沧海桑田,只为找寻颠覆生死的轮回之法,待与你共续前缘。
  • 名人传记丛书:岳飞

    名人传记丛书:岳飞

    名人传记丛书——岳飞——岳飞魂是中华民族魂:“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叶罗丽精灵梦之异战

    叶罗丽精灵梦之异战

    女王曼多拉计划失败,人类开始了保护环境。仙镜从现生机,曼多拉开始相信了人类。在仙子们任为和平之时,黑暗势力。出现了。叶罗丽战士们与仙子的契约全部解除了。上亿年仙力的仙子“月心颖”出现。世界末日降临……王默妈妈的秘密揭晓,曼多拉种族秘密揭晓。第三平行时空出现,神秘的种族降临。世界又会怎么样呢?
  • 极品校花之我的吃货女友

    极品校花之我的吃货女友

    湛茳儿一向是酷炫狂拽的代言人,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低头认错,害怕这几个字眼。而她从小到大也从未害怕过什么。即便是小女生都害怕的毛毛虫,蛇之类的爬行动物,她也是一点都不怕。甚至还养过蛇当宠物,简直就是一个奇葩中的奇葩。
  • 体真山人真诀语录

    体真山人真诀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

    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

    《新父母学校:刘良华家庭教育讲演录(第2版)》在大量有关家庭教育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第一,“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校而是家庭”。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没有成为“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习惯好),那么,这个孩子就很可能成为学校的“差生”。如果孩子在家庭里养成了坏身体、坏性格和坏习惯,那么,无论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多么能干,他们都很难改变孩子。
  • 重生娇妻:前夫领证去

    重生娇妻:前夫领证去

    重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发现自己恨错了人!最大的幸事便是他还像前世那般爱着她!对于前夫顾时光,叶之秋的心中只有恨。重生一世,却发现困住自己二十年的噩梦,不是顾时光的手笔,而是自己最亲最爱的两人。这一世,她定要他们付出代价,也要还给前夫一个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