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93300000008

第8章 少女时期(4)

这一时期,是玛丽娅一生中非常悲苦、困难、忧郁的时期。她的远大理想早已被无情的岁月冲淡,空余时间,她只有在写信中过日子,直到把最后一张邮票寄给约瑟夫。

五、远赴巴黎

在客观条件恶劣的情况下,玛丽娅命运的神秘游戏发生了改变。她变得更加沉稳。她要坚强地生活下去,她要挺起身来帮助自己的亲人。她一再压抑自己痛苦的心境,继续在卡西密尔家工作。直到1889年,这家的小女儿安德西雅学习上不需要她时,她才离开。接着又被华沙大实业家之一的P家聘请。这总算是对她心灵上的一点安慰,在这个处境中,她惟一的愿望是到离华沙较近的地方找一份固定的工作。这一愿望得以实现。她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她亲切告别那些粗俗纯洁的农民,告别了卡西密尔一家,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微笑告辞,慢慢地走出了斯茨初基那些甜菜地。回过身来,对着送别她的主人家、农民和那20余个村童,对那个高大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制糖厂烟囱,轻轻地挥着手,默默地说:“再见!朋友!”此时,她的心头掠过一些惆怅,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这偏远的乡村、惟一留在她记忆中的是:失败的初恋。

离开农艺师家,她有一种解脱的感觉。一路上她愉快地呼吸着新鲜空气,饱览着田园风光。高兴地回到华沙。回到父亲身边时,父亲已退休开始领养老金,为了多挣点卢布,他接受了一个既讨厌又麻烦的工作:管理离华沙不远的斯图德西尼茨地方的一个儿童感化院。那里的空气不好,周围有太多冒烟的工厂,环境污染,给人的感觉极不好。工作既琐碎又繁杂,没有人愿意去干。但工资比较高,斯可罗特夫斯基先生就冲这一点而来。他每个月要给布罗妮雅寄40卢布,还想一点一滴地为玛丽娅积攒点学费。不得已才找上这个倒霉的工作。

年迈的父亲为了孩子们的需要还要拖着疲倦的身体去找工作。玛丽娅很伤心,但是她又无能为力,只能一刻也不停留,马上接受了P先生的聘请。第二天她又登上了列车,到索坡特,波罗的海滨的一个宁静优美的城市。一路上,她风尘仆仆,历经五次换车,但是每次都遇到好心的旅伴,得到很好的照顾。有人主动帮助提包,有人热情指点车次,所以一路上都非常愉快顺利。

到索坡特车站,P先生和夫人已在车站等她,他们热情亲切地接待了她,并和蔼地进行了交谈。

P家很有钱,房子气派而美观,装修可属当时波兰第一流。由于家境富有,夫人拥有许多皮货珠宝,名牌流行服装,流行提袋等,应有尽有。这是玛丽娅一生不能拥有的东西,也是玛丽娅一生中最不看重的东西。

P夫人对玛丽娅的智慧才能、美丽优雅特别着迷。她总是缠着玛丽娅陪她参加所有的茶会和舞会,富贵人家的太太几乎天天有各式各样的聚会,P夫人总是热情高涨,精神焕发。而玛丽娅极不耐烦,并且十分讨厌。在那灯红酒绿的公开场合。P夫人显得殷勤而拙劣,热烈又俗气。玛丽娅十分难受,但又无法拒绝。因此,情绪越来越低沉。当P夫人浓妆艳抹在人前夸她如何聪明漂亮之时,玛丽娅真是哭笑不得,几乎要钻到地底下去。

有一天早晨,温暖的阳光早早地挂上了天空,她的心情也显得舒畅一些。她起床,正在花园里散步、看书。这时,有人送来一封由巴黎寄来的信。这是布罗妮雅在解剖室里上两次课之间用四方纸草草写的。告诉她不久将和一个年轻的大夫卡西密尔·德卢斯基结婚。信里提议玛丽娅明年就可以到巴黎读书住到她的新家庭里。信里有这样一段话:

“……我的小玛丽娅,这几年,真是辛苦你了。若是你今年能筹划几百卢布,明年你就可以到巴黎来,住在我们家里,我们会为你准备住处和食物……”

“你必须决定,你已经等得太久了,我可怜的玛丽娅,以你的聪明学识,我敢担保你两年内就可以成为学士……”

这一消息无疑给玛丽娅注入一剂兴奋剂,她拿着这封信反复地读,反复地念,泪水模糊了她那双明亮的灰色眼睛,她等啊,盼啊,就希望能有这一天,她可以离开华沙,到巴黎求学,到第一流的大学去读书。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若是在几年前,她会即刻打点行装,奔向心目中的自由世界。可是,此刻的玛丽娅心情矛盾极了,如果自己走了。谁来帮助约瑟夫和希拉,谁来照顾父亲?自己怎么能撒手走呢?多年的客居他乡的辛酸与孤独,多年的挫折和困难,使这个青年女子养成了顾虑重重的毛病,她的自我牺牲精神差一点要错过这个好机会,差一点要埋没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她给布罗妮雅回复了一封很长的信,解释了她不能离开亲人,不能离开华沙去巴黎的种种理由。

玛丽娅的信使布罗妮雅十分惊讶,到巴黎求学是妹妹的最大心愿,为什么过了几年,她却变得如此犹豫,如此没有信心和理想了呢?布罗妮雅害怕这个极有天才的妹妹被埋没,她非常担心,在信里据理力争,并动员父亲、约瑟夫、希拉一起劝说玛丽娅。但是布罗妮雅的劝说苍白无力,因为她自己太穷,没有力量为妹妹付旅费和学费。斯可罗特夫斯基,几乎是流着泪水反复劝说,希望玛丽娅不要浪费时光,应树立抱负做一个有用的人才。约瑟夫、希拉也极力支持,动员玛丽娅去巴黎深造。为了不使父亲伤心,玛丽娅答应了亲人的要求,她要加倍工作来增加积蓄,有了一定的积蓄,才考虑求学的问题。

在P先生家完成家庭教师聘约之后。玛丽娅又回到父亲的身边,回到这个亲切的自由自在的环境里,她又可以听到父亲有兴趣的谈话。这是她很早之前的打算,在离开华沙之前,她一定要设法陪伴父亲一段时间。她已经不是十几岁的小女孩了,过几个星期她就24岁了。所以她要挑起家庭的重担,还要为自己的前途打好基础,在陪伴照顾父亲的同时,她一边教课增加收入,一边上流动大学,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此之间,她还硬着头皮去向富有的朋友请求借款,帮助约瑟夫在华沙开了一个诊所。在华沙,借钱是极不体面的事,但为了约瑟夫,她也顾不了这些了。

这段时间,玛丽娅虽然没有去上巴黎大学,但她踏进流动大学这所神秘的大门时,一件愉快的事情使她激动不已。玛丽娅享受到了她生平以来第一次进实验室的快乐。

玛丽娅有个表兄——约瑟夫·柏古斯基,毕业于物理化学专业,也是一个地道的实证理想主义者,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梦。在他的倡议和领导下,办起了一个秘密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坐落于克拉科夫大道66号,这是一座绿荫掩映,整洁幽静的庭院。一座两层的小建筑,院子的尽头种着散发着清香的丁香花。因为房子窗户太少,室内阴暗,楼前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工农业博物馆”。这是个虚夸而且含糊的名称,是专为哄骗俄国当局的一个外表,因为“博物馆”是不在查禁之列的,也不会引起人的怀疑。博物馆表面上陈列着一些历史的矿石,古代的犁头、斧头。这只是掩饰沙皇的道具,而实际上,每当夜间和周末,年轻的波兰知识分子就会陆续聚集到这里进行科学实验,传播民族文化。

在这里,玛丽娅把在当家庭教师时自学的许多知识尽量在这里用实验来验证。她爱上了这个实验室,爱上了实验室的蒸馏瓶、试管、静电器、测压表、天平等仪器。这是她一生百看不厌的宝贝。可是白天由于有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也因为要避开当局的眼光,她只能吃过晚饭后或星期日才能到实验室里去,在实验室里,她埋头工作,聚精会神,常常一做就是几个小时,直到实验室只留下她孤独的身影。

由于初学实验,又没人指导,她只能小心翼翼地根据书中描写的情形去作实验,有时得出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之外。常常是反复地做,毫无厌倦之意。由于缺乏经验,常常发生一些意外事故,或因此使试验失败。但她从不气馁,哪怕在实验中有一点点成功,她也会感到莫大的鼓舞和无比的欢快。

夜已很深很深了,人们已进入甜蜜的梦乡,周围漆黑漆黑的,只有秋虫的唧唧声。玛丽娅那有神的眼睛中仍然放出明亮的光芒。她静静地伫立在静电器、试管和精密天平旁,聚精会神地做她的试验,直到把一个实验做完,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回到家里,悄无声息地脱去衣服,在她的窄床上躺下。有时,她注意力因为全投进了实验中,往往辗转反侧,不能入眠。这种感觉是她有生以来不曾有过的,她总是感到迫不及待,感到一种神秘的东西在驱使她。她的脑子里常常浮现出一副情景,在她还未懂事的时候,在弗瑞达路父亲那间大工作室里,大大小小玻璃匣里,装着的各种试管,父亲说是物理仪器,她总是想拿来玩的东西,而现在成了她的生命线。这些试管终于拿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她的感觉得到了升华,她觉得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使她感到更满足的了。她与这些瓶瓶罐罐似乎有着不解之缘。从自己的感觉中,玛丽娅已经认定自己要做一个科学家。

只有去巴黎求学,才能实现自己进实验室的愿望,她中学毕业已经8年,做了6年的家庭教师,人生的甜酸苦辣均已尝遍,用她自己的话说,经受了影响一生的残酷折磨。心里像滚油煎熬,她不能再沉默下去了。不能就这样埋葬自己。巴黎,巴黎,那学子荟萃之地,她多么向往啊!24岁的玛丽娅真想立刻改变自己的环境。她终于坚定了去巴黎上大学的信心,终于向布罗尼雅发出求助信。

“……布罗妮雅,我已经想通了,我必须去巴黎求学,我现在请你给我一个确定的答复。我是否真能住在你家里,因为我已经能够支付自己的一切费用,如果供给我伙食不至于使你负担过重,就请你写信告诉我。”

布罗妮雅收到妹妹的信十分欣慰,倔强的妹妹终于有了明确的答复。她即刻详细作了回信。回信是令人满意的,玛丽娅下一步就是按照有经验的布罗妮雅的指点准备行装。首先她要把已有的卢布,加上父亲给的一笔很小的款项,全部拿出来摆在桌上,把它分成若干笔必不可少的开支。

除去办护照和交学费,然后就是车票和置办服装用品。在车票上她可以尽力节省一些,华沙到巴黎有四个等级的车,她选最便宜的,差不多同货车一样的四等车。然后,把自己的日常用品全部带齐,免得到巴黎去再有额外的花销。巴黎的服装用品很昂贵,于是玛丽娅把被褥、床单、手巾等打成包裹。请好家庭裁缝,用结实的布料做好三套衣服,准备几年不买衣服鞋帽。一只朴素、坚固的棕色大木箱里塞得满满的。她在木箱上面自豪地写上自己的名字“M·S”,这是玛丽娅·斯可罗特夫斯基全名的缩写。箱子、包裹都交由慢车托运。最后,自己还有几个大包要带走的,洗漱用品包括在车上的三天食物和水果。

动身出发的那一天,她穿上那一件宽大而褪了色的大衣,白皙的脸蛋上布满了红晕,灰色的大眼睛闪着热烈的光辉,浑身透出一股躁动的青春活力。多少年来她一直沉浸在忧郁烦闷的日子中,直至今天,她才这么开心,这么爽朗和高兴。

老斯可罗特夫斯基迈着蹒跚的步伐,伸开着颤抖的臂膀,紧紧地搂着就要飞走的可爱的小女儿,玛丽娅也紧紧地拥在父亲的怀里。

“爸,我不会离开很久的,学业结束,就回来陪你,那时,我们永远不再分离……”

“是的,我的小玛丽希雅,我等你回来,祝你好运,祝你学业有成!”

1891年秋天,在金秋的阳光下,玛丽娅依依不舍地上了列车,老远还在挥着手,大声地喊“爸,你多保重。”随着长鸣的汽笛,奔驰的列车载着玛丽娅玫瑰色的梦,驶出波兰,穿过德国领地,奔向辉煌,奔向科学的峰巅。

玛丽娅蜷缩在四等车厢的折椅上,身旁的人流挤来攘去,她全然不顾,不少人主动向前问长问短,玛丽娅不予答理,人群的喧哗和谈话都与她无关。她在想自己的事情。她虽然牵挂着父亲,眷恋着祖国领土,但她的心情是那么愉快,那么轻松,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火车经过三天三夜长途跋涉,终于度过长长的黑夜,迎来了黎明的曙光。

同类推荐
  • 曹操

    曹操

    伊沙的长篇历史小说《曹操》用三十六个章节,以新颖的视角和开阔的历史态度,书写了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曹操的一生。本书讲述了曹操少年时的种种趣事,青年时的锋芒初露以及他此后历经的刺杀董卓、始兴大义、痛失至亲、得遇天下义士、官渡之战、灭袁绍、平定河北、又定辽东、赤壁大败死里逃生、战马超收复长安等一系列的事件,描写了曹操南征北战的武功和叱咤风云的军事天赋,展现了一代枭雄在乱世中终成魏王的传奇风采。
  • 萧伯纳:我的幽默

    萧伯纳:我的幽默

    1933年2月17日萧伯纳来到中国上海,宋庆龄为萧伯纳举行的一个小范围的欢迎午宴会。当时在座的还有鲁迅、蔡元培、宋庆龄、林语堂、杨杏佛,史沫特莱等。从史沫特莱的记载中则可以看出萧伯纳在上海短短一天的访问是很愉快的,他那些引人思考、充满智慧的谈话常常语惊四座。20世纪20和3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用戏剧教育民众、影响社会、改造社会的诉求在萧伯纳的作品中找到了知音。本书介绍了萧伯纳在中国主要是在上海的活动,并全文收录了他在中国的谈话,他在访华前、在华时及离华后的各种报道和评论,记录了一段珍贵的历史,反映了萧伯纳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 名人传记丛书:伽利略

    名人传记丛书:伽利略

    名人传记丛书——伽利略——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生命的火花:“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非如此不可:顾准传

    本书记录了顾准坎坷曲折的一生,从家道中落的少年奇才到十里洋场的青年才俊,从热情洋溢的革命青年到枪林弹雨下的地下党员,从意气风发的财政局长到众叛亲离的“极右派”……59年的多舛命运,看遍了人世百态,尝遍了酸甜苦辣,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面对拳打脚踢、妻离子散,他拖着残破的病体,守着自己的信仰,从未停下前行的步伐:生命不息,思想探索不止!  在真理的路上,他一个人孤独前行,很苦,很难,亦很远……新锐作家吕峥以犀利、冷静的笔触,写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孤独内心和探索精神,一个时代的沉重叹息,读懂顾准,反思过去,理解当今!
  •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始终难以摆脱。本书尝试对刘邦的思维进行全景扫描,讲述他从一芥草民步入天子殿堂的人生轨迹,还原其人性的复杂性。四十八岁厚积薄发,于乱世中拔得头筹,刘邦的成功,更多在于他对时局的把握,以及他的敢做敢言。成伟业者,多是有大气魄、大胸怀者,也是自大狂、被迫害狂与多疑症患者。
热门推荐
  • 修真无限浪

    修真无限浪

    苏小白普通的名字普通的人生普通的经历,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某一天他遇上一个整天逼着我搞事情的系统之后他的人生就变得奇怪了,系统教我搞事情、教我修真搞事情·······所以别人修真需要炼体练气,他居只需要搞事情就好。‘感觉自己药丸,我的人生还有救吗?’‘少年不要放弃你还有救’苏小白‘你又是谁’ 就这样修真界第一浪出现了。
  • 拐个男主去修仙

    拐个男主去修仙

    霉运缠身的落魄散修,却意外获得神级金手指。本以为从此是通天坦途,谁知却一脚踏进不见底的深坑。以医入道逆天而上,眼看着飞升在望,却发现九州大陆只是众神抛弃的废土。可本姑娘偏不信这个邪……
  • Another Study of Woman

    Another Study of Wom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明季北略

    明季北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世界上最美的哲学课

    爱哲学就是爱智慧,人的一生就是哲学的体现和体验。正如西方中世纪伟大哲学家阿伯拉尔所说,“寻找,你将会发现;走近,它向你敞开。”那些天才哲学家的天才思想犹如百年难遇的流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彻暗的夜空,打开我们无数的困惑,让我们豁然开朗。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你就懂得了智慧,懂得了人生。
  • 甜品恋人创业记

    甜品恋人创业记

    顾若曦结婚当天却被准老公放了鸽子,随手拉来一人就结了婚。她披荆斩棘,一路走上人生巅峰。只是……喂,这位先生,你为什么一直跟着我?边皓轩:因为你是我老婆啊。不是,说好了只是借个婚的吗?边皓轩狡黠一笑:晚了。
  • 太上洞玄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经

    太上洞玄三洞开天风雷禹步制魔神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没人看见你站在那里

    没人看见你站在那里

    灵莉感觉巨大的麻烦压在了自己身上。她眼前浮现出刘忠的脸。终于这样让刘忠说准了。她感到自己在作孽,在糟践自己,她拿了通知书,丢下一捆钱说谁也不欠谁的,然后摔门而去。灵莉没听清何主任在后面喊什么,也不想听。外面的空气十分新鲜。灵莉站下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顿觉全身上下轻松了许多。这阵子她不再想什么了,生活如此,你被搅在里面,有时无法脱身。
  • 回望云蒸霞蔚里的高峰:徐志摩解读名人(再读徐志摩)

    回望云蒸霞蔚里的高峰:徐志摩解读名人(再读徐志摩)

    《再回望云蒸霞蔚里的高峰:徐志摩解读名人(再读徐志摩)》主要收录了徐志摩所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文化名人的文章。《回望云蒸霞蔚里的高峰:徐志摩解读名人(再读徐志摩)》内容涉及名人的家世、个性、经历、爱好、情爱、治学以及一与徐志摩的交往等诸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外思想文化界真诚交流的生动情景,同时也为了解徐志摩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名人群落”提供了多种视角。
  • 法治的谜面

    法治的谜面

    本书的主题集中在中国司法、法律职业、教育公平、图书评论等几个方面。这些评论文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无立场有是非”。作者不预设任何立场,完全以一个局外人身份站在中立立场上就司法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认知与见解。这些文章承载着作者的学术良知和客观公正信念。文以载道,这些文章表达的是作者是非高于立场的为学为人之道。 大部分内容是近年来在作者《法制日报》、《检察日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凤凰周刊》、《新世纪》、《新产经》、《法学家茶座》等报刊上发表的六十余篇观察分析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