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89700000015

第15章 善现启请分(4)

中国佛学进入后半期,失误频频,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量的佛学家,不太懂得个人与“宇宙─生命”系统因缘网络的关系,太重视个人意识的改造,似乎只要个人识了“空”便达究竟位了。意识识得“空”,在理论上有一定的价值,但佛学不是一种单纯的学说体系,它是要改造人生的,改造宇宙的,仅是识得“空”,并不妨碍你烦恼依旧、诸苦依旧。中国佛学在后半期的失误与朱熹对儒学的篡改有异曲同工的特点,都是把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观篡改成了个体人的“修养”学,中国文化的衰败与这种文化的大转向直接相关。

人心只是“宇宙─生命”系统中无量因缘运动的一个显示器,完全要受“宇宙─生命”系统整个网络的制约,人的每行每动每念皆非是“我”在起作用,而是整个系统的作用,“我”只是显示一下而已。人们自以为“我在作主”这是一个误解,一个错觉,其实你什么主也作不了。释迦常说世间的许多学问皆是“戏论”,便是指的这一点。不管你有多高的“功夫”,多大的“德性”,不仅出不了这个网络,反而应该认识到这不过是“网络”给你开了一个玩笑,给了你一个错觉。因为“网络”如果不给你“高功”、“高德”,你什么也不是。包括你能“认识”到这一点也是网络的恩赐。

不从根本上摆脱人对自己、人、众生的“灵性”的盲目崇拜、自我迷信;不懂得“真心”“佛”就是“宇宙─生命”系统网络本身,奢谈佛学,把佛学等同于一般修身养性的宗教家行为,你对于佛学永远只能是隔海望花。明白这一点的也不是佛家一家,道家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道德经》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篇(风箱类)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南先生认为佛学的究竟不过是“善护念”永远护住“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实际上是道家末流的观念。“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翻成白话就是,不必到处去求什么学问,也不必去劝说什么人,倒不如守住自己内心的纯洁。如果把“纯洁”理解为“空”, 理解为“了无痕”, 南先生便是老子的最好门生了。“善护念”与“守中”何其相似乃尔!“守中”也不是那么简单,老子自有其深刻处。

道家把“宇宙─生命”系统这个大系统比喻为一座大风箱,应是很绝妙的。万物、百姓在其中莫过是“刍狗”,“刍狗”就是草结的环,以此喻人与诸种生命体也是贴切的。这些看法与佛学的看法是极为近似的。其实,孔子的思想与此也是类似的。孔子的“仁”,及从“仁”衍生出的“义”“礼”“智”,都是天地本身的至德。老子说“天地不仁”,孔子说天地有“泛爱众”的大仁,说法不一,思维方式及内含的哲学本意是完全一致的。

东方文化的三大家,儒、释、道的这种观念是极可贵的,在当代文化中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此类似,自然科学只是进入量子理论,才发现了这一点。认真宏扬这种思维,才是宏扬东方文化真正的精华。

佛学并不在此止步,并不是说了知了“事如春梦了无痕”,便把《金刚经》学完了,如果真是这样,《金刚经》的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乃至第四品“妙行无住分”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人的意识形成的映象、 概念是虚妄的, “非因缘,也非自然。”( 见《楞严经》)但形成他的因缘决不虚妄,只是无常。形成意识的因缘肯定是“宇宙─生命”本有的,用佛学的术语就是“法身”本有的,万事万物万念,一切精神物质现象都应是“宇宙─生命”系统本有,也就是“法身”本有。因缘相对合了就显示出来了,因缘散了就没有了,因缘运动永不停歇、永无常态,万事万物万念万行,一切精神物质皆无固定不变的自性。

“空”即无自性,无自性不能说成是“了无痕”就够,必须是承认发展,承认变化,承认运动,也就是承认历史。佛学不同于儒、道两家的,之所以要确立“空”这个概念,就在于佛家从来是穿透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来看问题,儒、道两家讲究“修身”、“守中”,正是忽略了“宇宙─生命”系统透三世的运动、变化、发展。真正的佛家不讲修身、守中,但讲“普度”、“灭度一切众生”,就是要囊括十方三世,也就是囊括“宇宙─生命”系统整体。心住于何处?就是住于“宇宙─生命”系统网络的整体。住于整体,才是真正的“应无所住”。住于整体的“应无所住”,才可以“生其心”。住于整体,个体的单一的因果链才会融入海咸一味的大海,才不会有六道轮回。正是住于整体才有了佛家“佛光普照”、“普度众生”的观念。正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不是指的个人道德,佛家的“佛光普照”“普度众生”也不单是某一个成佛者的慈悲道德。东方文化的衰败就在于把古贤对于“宇宙─生命”系统的整体把握都庸俗为“善心”“仁心”之类的个人道德。这才是东方文化的真正悲哀。

佛家所谓的“法”,皆是从这个高度提出来的。

“云何应住”决不是住于“空”,因为你根本空不了,“空”就是穿透三世的运动本身,正如肇注《维摩诘经》所说,真正的大乘,“空观”是“在有不有,在空不空”,实际上就是认定无限无边无穷的运动,也就是释迦老子“诸行无常”的法印。如果真有一个“空”可把握,“空”就是常了。把握“空”,护念“空”,事实上是自己哄自己。

顺便说一句,佛家的如此观念,东方文化的如此观念,极类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如果真想结合东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极好的桥梁。

南老,从“个体人”中跳出来吧!

南老的《金刚经说什么?》非常忠于他老人家自己所定的《金刚经》的金刚眼,这个金刚眼就是“善护念”。

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南老给我们的指示往往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恕我直言,南老让我们“悟”的那些东西,是一些纯心理的东西,教给我们战胜自己的方法,也莫过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与其说是佛法,不如说更像道家的东西,但距离老子的东西还有一段距离,充其量不过是道家的一些皮毛。下面我们抄几则如下:

南老绘声绘色编制了一段释迦传道的戏剧:“(释迦对须菩提)‘你听着啊,你注意,你问的这个问题,当你要求道的这一念发起来的时候。’说时(释迦)一边就瞪着他。半天,须菩提也不懂,傻里瓜叽的,佛啊,我在这里听啊!换句话说,你没有答复我呀!实际上,这个时候,心就是住了,就降伏了。”

恕我直言,这只是心理游戏,根本不是叫悟“空”,因为此时须菩提傻里瓜叽的,但心理上、意识上一点也不空,只是被一个不可用概念传达的疑团占有了。傻里瓜叽也是意识,石头不会傻里瓜叽。这也不是断烦恼,疑团本身就是烦恼。

禅宗的末流大半是这样玩“禅”的游戏的,日本有一个叫铃木大拙的人,自称是开了悟的禅师,大模大样装腔作势地为这种低能儿的心理游戏,作了“理论”上的概括,什么“非常规的理智”,什么“直觉洞见”,什么“超越感”,什么“刹那性”。实在是胡说得可以,纯粹是欺侮西方人不懂中国文化,而懂禅的人又不会西语。这位打过两天坐,披过两天袈裟的人,娶了一个洋女人,会两句西文的人,正好成了两头欺骗的掮客。

实实在在说南老不知比铃木大拙高多少倍,但仍然把禅混同于一般的心理游戏了。南老指点给我们的这“悟”,于现实何补?不过是宽宽心而已。如果释迦就是这样,“普度众生”、“佛光普照”,这些概念该在何处落脚?佛学、佛教早该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我不懂禅,也没有修过禅,而南先生是这方面的大师,但我可以肯定,禅宗的“句下就是”、“当下即是”、“当念即是”,根本不是什么心理游戏,更不是南老所说的“你问问题的时候你的心已经没有烦恼了”。据我所知,禅宗的“句下便是”不过是说万事万物,人心的每一念头,莫不是因缘的偶合,不需要什么深刻的推理。所谓“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菩提”,就是说万事万物皆可令人明白“缘起性空”的道理;用净土宗的话,皆是阿弥陀佛的显化,就看你识也不识。依佛家净土宗的观念,万事万物,人心的每一念中无不有“佛”在,因为释迦的大愿是对“一切众生之类”的,“我皆令入无余涅而灭度之”。愿力是面对一切众生的,便入了一切处、一切时。万事万物万念万行皆是缘起性空,那末万事万物万念万行中皆有层层无尽的佛的大愿之缘。因为他只是缘,要与众缘聚合才会显出万相——即人类所谓的万事万物万念万行,所以这是“无为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是不可能直接发现的,但作用是绝对存在的,万事万物万念万行形成的层层无尽的因缘中,皆有层层无尽的佛的大愿之缘。所以你不用到哪里去寻找佛,佛无处不在处处在,但他只是因缘,只是众缘中之一缘,所以佛又是处处不见处处见。

这是完全符合佛学缘起性空的基本理论的。所谓“句下就是”“当下就是”,所谓佛是“不生不灭”,所谓“佛入众生心”,“佛在众生心”,所谓“百千三百定”,“无处不是定处处皆是定”,然而又“无定可见”,皆是从“缘起性空”的基本原理生发出来的。不管你信与不信,修与不修,“缘起性空”的原理推不倒,佛学就推不倒,佛力就入一切处,就是“光明普照、光明遍照”,这和练功夫入大定之类神秘的玩意完全不是一回事。

“句下就是”“当下即是”,是因为无处不是缘起性空,无时不是缘起性空,用净土宗的话是无处不是佛愿,无时不是佛愿,佛光遍照、普照。

“佛入一切众生心”,因为众生本无心,因缘而生心,凡缘中皆有佛缘,所以佛入一切众生心,而众生不知。

“百千三百定”、“无处不是定、处处都是定”,因佛的大愿定下了“宇宙─生命”系统的发展的“矢量”,即四十八大愿、西方极乐,即是“宇宙─生命”系统运行的“矢量”,“宇宙─生命”系统恰如太阳非向西行不可。不管你在地球上如何蹦如何跳,你每日都必须随地球转一个圆圈,一年之中必须绕太阳转一圈。人们在地球上发现不了自己在动,实际上无刻不动。反回来说,人们在一生中、生生中,无时不在努力奋斗,无时不是浮躁、烦恼、痛苦、七情六欲,但佛的愿力在隐隐之中引导你走向西方极乐,只不过随着佛愿的因缘不断成熟,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的浮躁、烦恼、痛苦、七情六欲表现为不同的历史文化形态,今人的苦恼的实质内容完全不会相雷同于苏东坡、曾国藩、梁启超的苦恼。我因电视机雪花太多的烦恼,慈禧、武则天绝对没有。大禹不会因电话不通而烦恼。这其中就有一个历史进步的矢量在起作用。所以众生的吃喝玩乐无处不是定,无处不是至善的一种表现。明白了毛泽东的“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反回来再来学佛学,佛学的道理是很容易懂的。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它由不同时代的人用不同的语言写成,却极其贯通;它遭到无数的怀疑甚至诋毁,但最终它作为圣经经典的位置却丝毫没有动摇;它不是单纯的文学书、哲学书或历史书,但它是很多文学作品的源泉,哲学家不断地引用和讨论,它对犹太古史的详尽记载也远远超过其他民族的古史书。《圣经》是人类的伟大遗产。
  • 善观法性:洗心禅4

    善观法性:洗心禅4

    人人都身处多个环境,家庭,工作,社会,如何游刃有余的处理这些关系,同时还保持自己宁静的心性?又有多少人在这些繁琐和鸡毛蒜皮中丢失自己?或许禅修将为我们提供解决之道,贤宗法师认为禅修可让生活回归简单,看透某些问题,获得智慧,从而把握生活的真谛。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

    《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内容简介:黄檗无念禅师,法名深有,号无念,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李卓吾、袁宏道、瞿汝稷诸人之推崇。《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原收录于《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禅非一枝花:黄檗无念禅师话语录》共分四卷,第一卷法语,涉及的是黄檗无念禅师参悟、觉解的“缘起性空”之论,不离法藏,融汇了儒家与道家的思想精随。第二卷酬问,谓之酬问,实是解经是也。第三卷复问,乃是黄檗无念禅师针对其所生活之时,明末社会变革带来的思潮动荡,在文化观念需要重建之时,而从禅宗角度给出的仁学机缘解答。
  •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

    《每天学点佛学智慧:洒脱些》分为八个部分,用最简单的文字转述了最深奥的佛家智慧。每天为生活加一点禅,经营幸福人生的必修课。
热门推荐
  • 遮天之后镇压世间一切乱

    遮天之后镇压世间一切乱

    遮天之后,圣墟断更,万粉哀号,就是乱写,希望不要被告侵权,如果是不同意也不要告我啊,就算将内裤都陪给你也没两毛钱
  • 天机之帝行天下

    天机之帝行天下

    江湖三大奇迹,诸葛遗蜕、玄门秘宝、天机!皇族后裔流落江湖,看他如何在江湖中重塑辉煌!武侠一直是我心中的一个梦,现在有机会将它写出来,即使没有人看,也会坚持下去,因为心中的梦。武侠不死!
  • 圣无忧之流花界

    圣无忧之流花界

    师徒二人,在灵气稀薄的地方,苦苦寻觅出路。
  • 二次元解忧杂货店

    二次元解忧杂货店

    白天,这是一家普普通通的杂货店。夜晚,这是一家为各种二次元人排忧解难的神秘商铺。
  • 桐若花开未眠时

    桐若花开未眠时

    《桐若花开未眠时》是一篇5万字左右的小说,它并不是大肆宣扬刻骨铭心爱情或者友情的文,而是讲述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来祭奠我们青春这条路上迷茫或走失的自己。你是否遇见挫折低下了头,你又是否看不清你未来的路。一切都会好的。这是女二(初一)遇见女主(蒋若)的第一句话,也是贯穿全文的索引线。文章前期高潮较少,后期高潮迭起,主要还是围绕两位女主的爱情及其两个人的友情关系展开的,文章结局是留悬念型,让读者自己想象。
  • 遥若今昔

    遥若今昔

    ●●●●黑夜,无尽的黑夜。窗口坐着一个火一样的女子,抬头看向无尽远处,微红色的眼眸流露出无奈与渴望,黑色的发包裹着一层红色的光晕直垂到底,火红的衣服更显出脸色的苍白。她用双手环住腿,雪白的脚踩在冰凉的窗台上。她低头把头靠在膝盖上。眉心的凤凰印记也随之黯淡下来。"你究竟是谁?"她慢慢抬起头。看到对面的她惊愕的神情,还略微抖动的身躯。四目相对。“我,就是你”。
  • 第一贪官:和珅

    第一贪官:和珅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第一贪官:和珅》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和珅的一生。
  • 四教仪集注节义

    四教仪集注节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陪玩选我我超甜

    陪玩选我我超甜

    【1V1,甜宠】宅女代练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栽倒在网恋这个深潭中。本该带飞老板,结果却被老板带飞,把把躺赢!那么要不要顺便谈个恋爱?
  • 常青藤教育的99个法则

    常青藤教育的99个法则

    美国精英是怎样炼成的?本书介绍了常青藤教育的99条法则,教会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当孩子具备了真正的常青藤素质,无论将来他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携手,他都能从容面对,继续前行。无需走出国门,您也可以了解到美国精英教育的法则,让孩子在成长之路上与世界精英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