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69000000006

第6章 将门虎子,乱世英雄(5)

吴三桂读到这些如雪片飞来的信,该作何感想呢?恐怕不会无动于衷吧!写信的这些人,除清太宗外,都是他的至亲好友,有的甚至是同他一起长大,因而最了解他,也能洞察他的思想活动,尤其是能体谅他此时的处境,他们的话,不能不引起他思想的起伏。首先,吴三桂的处境是他三十年来最困难的时刻。他真的陷入孤立和最危险的漩涡之中,他正处在十字路口,需要作出抉择。他所依靠的与之有血缘关系的祖氏满门,包括祖大寿等三个舅父,祖泽润等十余个表兄弟皆降,还有他的哥哥、姨夫一家,以及共事多年互为依赖的好友都投入清政权。“俱臣服于此”,“明国岂有不疑”吴三桂?而他欲“洗骨肉之嫌疑”,实不可得。这就是,鉴于吴三桂的亲属皆降清,崇祯不会再信任他。主疑臣危,自古而然。

其次,松山大战时,吴三桂“临阵选出,大兵尽丧,总督文武官俱陷”,吴三桂独存,“罪将安归”?不惟富贵不能”举保”,连身家性命“又不知作何结局”。他们警告吴三桂,崇祯不会宽恕他临阵逃跑的罪过的。

第三,吴三桂在军事上已遭惨重损失,现固守宁远,势单力孤,如清兵一旦兵临城下,明朝无力援救。那时,或是被迫投降,或是为明尽节而死,除此两途无它。吴三桂的宗族亲朋都认为不可取,正如清太宗所明告:归降早,功最大,与迫于形势而归的松锦诸将官则待之完全不同。所有这些,吴三桂比谁都更清楚自己的目前处境,他从自己的亲属和好友在对方已得到的优待,当然不会怀疑他们提出归降条件的诚意。清太宗向他发出归降的呼吁,的确选择了一个恰当的时机,殷切之意,不可谓不诚,替他剖析事理,不可谓不深,提出优待条件,不可谓不厚。总之,这一切,都无可挑剔,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然而,吴三桂对此毫无反应,这些信,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一点回响,这多少使人感到有点意外。吴三桂的亲属与至交都满以为有把握的事,却没有出现,这不能不让他们失望。

转眼之间,夏去秋尽,已是崇德七年十月的初冬季节。清太宗和吴三桂的亲属好友的招降仍然没有产生任何效果。吴三桂继续保持沉默,不置一答。这时,清太宗以他的弟弟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又组织了一次对关内的远征。与此同时,他仍不放弃对吴三桂的争取,再次给吴三桂发出了劝降信,写道:

大清国皇帝敕谕宁远城吴大将军:

夸者明祚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属俱在朕赴,帷将军审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

清太宗这封信写得简短明确,实则是催促吴三桂尽速作出回答。他“又命总兵官祖大寿致书吴三桂”,希图以吴三桂最依重和最信任的祖大寿来打动他。祖大寿立即写信,并附上他自己常佩带的小刀一口,作为信物,来取信于吴三桂。祖大寿的信是这样写的:

宁、锦间隔,不相通问者岁奈矣。春时松山、锦州相继失陷,以为老身必死无疑。不期大清皇帝仁圣,不但不加诛戮,反蒙加恩厚养。我祖氏一门,以及亲戚属员,皆沾渥泽,而洪(承畴)总督,朱粮厅辈,亦叨遇优隆。自至沈阳以来,解衣推食,仆从田庐无所不备,我已得其所矣。幸贤甥匆以为虑,但来知故乡光景如何耳。以愚度之,各镇集兵来援辽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奎军曩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际此延揽之套,正豪杰择主之时。若率城来归,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隶,故而拔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客耳。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栖,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烈取信。舅父祖大寿的信,从清之将取明而代之的形势发展,劝这位“当世豪杰”早作抉择。但清太宗与祖大寿的信,送去宁远,都如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口不久,十一月初,吴三桂以实际行动作了回答:这就是继续与清军对抗。据多罗豫郡王奏报:明宁远总兵吴三桂率马步兵出战,清兵将其骑兵击败,获马七十二匹、甲三十七副、弓三十九张及其他少量军用物品。由此看来,吴三桂仍无降意。

崇德八年(明崇祯16年,1643年)正月,祖大寿深感于清太宗的厚待,特上进取之策。他提出:宣先取关外五城(指宁远、沙后所、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诸城,今属辽宁绥中与兴城两县)晟为上策。他认为“被(指明)已虚弱,燕京震动,关外惊惶,况吴(三桂)总兵罪重忧深,文武官属,心皆恐怖,罔知所措。”应乘此时,“或收抚,或征讨”。他特别提到,先攻取中后所,收吴总兵家属,吴襄必为之心动,吴三桂亦自然抗乱。“其余各城,”不劳而自动矣砷,宁远失去支持,更易攻取。祖大寿这一建议的中心意思,还是着眼收陴吴三桂。他在锦州投降时,曾许下说降吴三桂的诺言,至今未见实效。因此,他要清太宗出兵先攻吴三桂家所在的中后所城,取其家属,逼迫吴三桂自动投清。但这一建议未能实施,而清太宗于半年后去世了。

就在祖大寿提出这一建议后的第八天,正月十九日,突然,接到吴三桂派一名叫索内的蒙古人给他送来的一封信。吴三桂终于回信,总算给了他舅父一点面子。祖大寿立即将信呈交清太宗御览。可惜,清朝官方史书没有把这封足以反映吴三桂思想的重要信件记录下来。这也难怪,因为信是写给祖大寿的,倘若写给清太宗,很可能“实录”于史书之中。尽管我们无从知道此信的内容,但从清太宗阅后给吴三桂的信中,多少可以窥见吴三桂的基本态度。

清太宗的信一开头便说:“尔遣使遗尔舅祖总兵书,朕已洞悉。将军之心,犹豫未决。朕恐将军失此机会,殊可惜耳。”清太宗读了信,概括吴三桂的态度是“犹豫未决”。这就是说,吴三桂已有降意,但尚未下定决心,还在考虑之中。吴三桂选择这个时机给舅父祖大寿写信,确是经过一番深思热虑。

此时距明亡仅有年余,明已处在亡国的前夕。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正在蓬勃发展,矛头所向,确指北京无疑。关外清兵正向山海关、进而向北京逼近。关内外这两大军事力量,不管他们的各自利益多么不同,而在实际上却形成了对北京的夹击之势。明朝如一个垂危的病人,已失去任何自卫的能力。等待它的只有灭亡!凡有识之士已看出明亡仅是时间问题。正如明末有人指出:“虽当时无流贼之蹂躏海内,而明之亡也决矣。”以吴三桂之明哲,不会看不出这一险恶的形势的。一年前,他拒不答复多方劝降信,表明他对明朝尚未丧失信心。而现在复信,至少反映他的信心开始动摇。他对降清一事“犹豫未决”,虽流露出一点降意,不过是为将来降清留下根据,把进退选择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究其本意,至少在眼前,他还不打算归降,或者进一步说,他根本就没有降清的想法。他不直接写信给清太宗,对这位渴望招抚的皇帝一番好意不置一词,就已清楚地说明他不想尊奉或不承认他是皇帝,只从亲属的关系上来答复舅父的劝说。他也明知此信一定会落在清太宗手中,因此以委婉的口气透露自己左右为难的想法,明处是求得他们的理解,而实际是婉言谢绝劝降。清太宗在给他的复信中,又不厌其烦地阐述形势,力劝尽早来归。吴三桂不予理睬。此后,直至顺治即位,还不断招抚,也没有使他改变主意。甚至他一度决定投降农民军,而不投清朝。我们把这一系列的事件联系起来,就会明白,吴三桂确实与他人不同,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就没有降清的思想。

九、勇者心智,任由后人评

吴三桂为什么长期坚持不降清?史家有一种几乎固定的说法,认为吴三桂是“明朝统治集团中最反动、腐朽、顽固阶层的政治代表”。他没有降清,据说:“是纯从个人利害考虑的”,如说他有庞大的家产,父子皆贵。居于优越的地位,等等;他没有公开降清,仅是“表面现象”,因而“迷惑了明朝统治集团中不少人。包括崇祯皇帝在内”。这只是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

考察吴三桂的主导思想,还是“忠君”的思想制约着他的行动。我们看到,在明清长期交战中,有大批明朝将官降清,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战败被俘,如洪承畴;一是走投无路,被迫接受招抚,如祖大寿二度被围,二度投降;三是受到明朝迫害,无法自存,转而投清,谋求生路,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在险遭明朝谋害时毅然归降。除此极少自动投诚,特别是在明朝高级将领中,更属罕见。他们生活在封建札义之家,接受中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教育,尤其是到了明代,思想统治更严于历代,所受思想训练亦更严格,他们把名节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在朝为官,则把忠君视为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因此,明朝皇帝无论昏庸与否,臣下也以忠心对“上”——皇帝。在同清的战争中,死节之士屡见不鲜,不到万不得已,决不投降。

祖大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第一次被围于大凌河,达数月之久,城里粮食吃尽了,杀马吃;马快吃完了,杀人吃,没柴烧,以人尸骨代替。已到了如此悲惨的绝境,还是坚持下去。直到清太宗再三招抚,才被迫停止抵抗。他以智取锦州作脱身之计,重返明朝,又与清兵打了整整十年仗;最后他守锦州,第二次被围,坚持了整整一年面后降。明朝将士这种顽强精神,清太宗十分钦敬。他认为,这都是读书明理的结果,所以才以生命忠君不移。明末人在论及明衰败原因时,揭露其“失德”种种,但却肯定其思想教育可取,说:“惟学校教养之泽,涵濡人心,四方忠义之士,捐驱断痘,迄国亡之后犹不绝,此可见太祖法制之善,历三百年而未敝也。”可以说,明朝士大夫及将吏都受此“教养之泽”,以丧名节为耻。吴三桂同他们一样,这一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他虽然战败于松山,但仍然有宁远,有军队,在这种情况下,他岂能轻易投降!中国向有轻“夷狄”的传统大汉族主义思想,作为“天朝”的臣子,臣服于“夷人”,也为士大夫所不耻。要使他们放下架子,屈尊子“夷人”之下,一般来说,也是很难做到的。吴三桂的基本思想不会超出这个范畴的。他“忠君”的思想,较之已降的那些汉官,似可以说更坚定些,这在以后的事变中一再表现出来。如果说,明未亡时。他尚有所恃,那么,当命他撤宁远进京“勤王”时,他还没有动摇;即使明亡时,他也没有向清求降。他是靖入关前明在辽东最后一个降清的人,仅以此而论,难道还不能说吴三桂“忠君”吗?吴三桂少时就有“忠孝”之名,即忠君、孝父母,及长,他将此奉为至圣的准则。有父亲在朝,他是不会违背“忠孝”而降靖的。顺治二年十一月(1645年),他在给世祖的奏疏中,公开说:“臣受前朝知遇最厚”。正好说明当时他恰恰是出于感恩图报,决不是叛明降清。一句话,他在明清关系上,直至明亡,他是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的。他给祖大寿的信,表现出“犹豫不决”,大抵是敷衍塞责,不好伤害舅父的苦心,并不说明实质问题。

大明朝廷对吴三桂和他父亲也深信不疑,可以说,与日俱增,恩泽深厚。崇祯对祖、吴两家采取优容厚待的政策,以两家为撑持辽西危局的支柱,是明得以保持辽西这块残土和阻止清兵进关夺取政权的基本力量。崇祯明知祖大寿在后金围大凌河城时已降清,故作不知,仍给以信任;祖大寿随同袁崇焕人援京师,因袁被逮,大寿率众哗变,逃离北京返宁远,崇祯亦不加罪。同样,吴三桂父以先后援大凌河城和大寿得罪而一度被削职,很快又恢复职务。吴三桂本人在松山逃脱,仅降级而已。清太宗和祖大寿、张存仁等人所写信中一再警告他,崇祯不会轻饶其临阵脱逃之罪的。这样估计,一般说来,并不错误,但他们没有想到崇祯为了全局的利益,对他会采取特殊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结果,不但稳定了吴三桂,更使他坚定地站在明朝一边。吴三桂自知逃罪之重,却不叛明,亦说明他忠明之心不变。这种情况,到了崇祯十六年秋,清太宗去世,顺治即位后,迅即夺取了中后、前屯、中前三城,惟宁远独存,处境更难于前。他仍然没有改变自己忠明的立场。因此,用诸如财产多、在明地位高等原因来解释吴三桂没有降清,显然是不全面的。

同类推荐
  • 卡梅伦新传:毅力创造奇迹

    卡梅伦新传:毅力创造奇迹

    《卡梅伦新传》是全球具影响力人物丛书之一。本书主人翁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缔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他拥有显赫的家世,名校学习的背景,而后一层层跃进,成功当选并连任英国首相,成为当代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鲜为人知的是,卡梅伦曾经遭遇过种种磨难,从少年时代的求学经历到从政路上的坎坷仕途,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也时刻谨记肩上的责任。他没有因为一时的失败而一蹶不振,也没有因为一时的成功而轻狂自大。这位英国前首相有怎样的毅力、智慧和才情,确实值得研习、品评和借鉴。
  • 细水流年里的围城故事:杨绛与钱钟书

    细水流年里的围城故事:杨绛与钱钟书

    古月堂前一见钟情,大师与才女结成了灵魂的联盟。他们的生活以书为核心,他们的爱以对方为核心。抗日战争中,他们两地分居,但彼此挂念;抗日战争后,他们在“竞争”中,洋溢着各自的才华。杨绛,一位见证两个世纪文学历史的大家;钱钟书,一位令人拜服的国学大师。
  •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

    《江隆基的最后十四年》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而是一本奇特之书、感人之书,承载着丰厚的社会历史内涵和文化哲理思考。江隆基不仅是当之无愧的教育家,还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他对是非有很高的判别能力,敢于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不随声附和,听风办事;不愿做违心之事、发违心之论。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懂得高等教育的规律。平日工作不图虚名,不摆“花架子”,有基于“定见”的“定功”。北大七年,他尊重马寅初、周培源、汤用彤、侯仁之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办出了北大“发展最好的时期”;兰大七年,他排除各种干扰,不顾“左”的威压,办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
  • 戴笠全传(下)

    戴笠全传(下)

    从1927年到1946年这整整20年的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影子,其中不少事件更是由他一手策划实施,从而一次次在民国历史上造成强烈震荡。这个人就是戴笠。一提起戴笠,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之者说他是旷世奇才、时代英豪;贬之者说他是混世魔王、政治杀手。有人说他阴鸷,有人说他豪义,有人说他风流,有人说他残忍。一个原本只是负责收集情报、负责领袖安全的特工人员,何以令人谈之色变?他的死因为何到现在还是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他生之真相如何?死之终局究竟?他的一生,到底有多少离奇隐秘……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认识一个真实的戴笠。
  • 名人传记丛书:南丁格尔

    名人传记丛书:南丁格尔

    名人传记丛书——南丁格尔——一个用爱心感动世界的人:“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热门推荐
  • 旧风暖阳

    旧风暖阳

    我们会在一起,等天蓝了,等风清了,你也来了,一切也就好了。
  • 很残酷的规则

    很残酷的规则

    二〇〇八年七月十九日,关于“好诗的标准”问题的研讨会在“第一届汉语诗歌双年十佳”颁奖典礼之前举行。来自外地和本地的专家学者,就“好诗的标准”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现将研讨会的发言整理如下(记录未经发言人审理)。阿毛(武汉市文联专业作家、《芳草》文学杂志副主编):杂志主编刘醒龙到广东佛山讲课还未赶回来,受他的委托,由我来主持今天的会议。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近几年,诗歌界对于“诗歌的标准”问题的讨论此起彼伏,但一直未达到过共识。
  • 三国矿业大王

    三国矿业大王

    从事矿业的青年工程师穿越到汉末三国成为袁术长子,什么都没带,就只带去满脑子的矿产地图。跟周瑜、鲁肃、刘晔称兄道弟,与曹操、袁绍、吕布勾心斗角。开矿、贸易、殖民、征服、带上美女去航海……玩的不仅仅是三国,玩的是整个世界。
  • 九星修界

    九星修界

    上有九星,下有九域。九域列九主,九主皆臣服。琴弦一动,天骄横空。乐音一鸣,四海震惊。昔日我入星修圣榜,如今我进灵阵神序。踏遍大陆五域,行尽妖魔海界,历极雪中神领,统一这九星天下。世人皆称我为九星神主!
  • 楚星箭战纪5:龙宫

    楚星箭战纪5:龙宫

    公元前七世纪,楚王熊溪被其兄熊珲夺位,其皇子大难不死,辗转后遇异人东关清扬收为义子,遂得姓东关。十六岁时,皇子之养父母被楚国权贵斗子玉手下所杀,立志报仇的东关旅,来到楚国的第一大城郢都,意外卷入一场无妄之灾……
  •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

    百年白话:中国当代诗歌访谈

    2017年是新诗诞生100周年纪念,著名诗人杨黎主持采访了78位当下著名的一线诗人,包括春树、朵渔、韩东、何小竹、老巢、李亚伟、刘立杆、马策、魔头贝贝、潘洗尘、祁国、秦风、尚仲敏、邵风华、沈浩波、孙文波、谭克修、文康、乌青、小安、小引、轩辕轼轲、徐敬亚、于坚、宇向、余怒、叶匡政、袁玮、臧棣、张执浩、周亚平等风云人物和中坚力量。书稿以问答的形式和自由的篇幅,主要围绕六个方面谈论100年来新诗的方方面面。
  •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信念力:写给年轻人的神奇信念书

    信念力:写给年轻人的神奇信念书

    享誉全球的潜能开发大师克劳德·M.布雷斯托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和心血,潜心钻研、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著作,其中包括心理学、玄学、宗教和古代魔法,从中他发现了一套让人迅速获得幸福与成功的有效方法,那就是重视内在信念的强大力量。作者通过他的亲身经历,向众人昭示了内心具有的无限力量。很多时候,只要敢想,就能帮助人们实现心中所想。如果你还不懂得运用信念力,请从此刻开始,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让你的心成为你走向成功的有力臂膀。
  • 全能娱乐教父

    全能娱乐教父

    我叫许断,是个歌手,参加了一个原创歌手大奖赛,进入了大奖赛十六强,观众、选手和评委都叫我水货。我十分生气的做了一个梦,梦到个白胡子老头,顺手捞了一部手机,手机里有个软件,我点开软件,世界历史就变了,于是,我拥有了其他人所没有的记忆和一个独一无二的手机软件。我唱了一首歌,评委惊呆了,选手惊呆了,就连吃瓜群众的瓜都惊的掉在了地上。然而这只是我人生故事的开始而已。
  • 夜太长,情太浓

    夜太长,情太浓

    意外撞见老公和我曾经救过的闺蜜纠缠,为了报复他们,我筹划了三个月,设计了一个局,在他们上司顾亦生日宴的时候,找他做了一笔交易,借助他的力量,重新回到了职场,与渣男贱女开撕....--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