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56800000001

第1章 从头再来(1916—1917)(1)

黎元洪就职

1916年6月7日上午,两面五色旗在北京东厂胡同黎元洪宅第门口飘扬。虽然已是民国,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的标志,其含意并不为人们广泛知晓。很多人看来,五色顺理成章应该是朝廷社稷坛中的颜色:南红、西白、北黑、东青、中黄——那是华夏土地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很少人知道五色旗的五色别有深意:它不再表明帝王对国家的私人占有,而是代表五大民族汉、满、蒙、回、藏,成为“五族共和”之象征。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有人曾劝他下令将清皇室迁出紫禁城,移到热河或者奉天去。袁世凯担心此举对清廷压力过大,导致激烈矛盾冲突,拒绝此建议,只是将中华民国总统府的办公地址,选在了紫禁城旁边的中南海,并在临长安街的一侧开了个口,做了一个大门,取名为新华门。这样,进入到中南海大总统府,就避开了紫禁城旁的西苑门,从新华门直接进入。黎元洪继任总统的仪式,因在袁世凯服丧期间,简朴低调,没有安排在中南海大总统府,而是选择了黎元洪东厂胡同的住宅。这一所大宅,是黎元洪1915年下半年以“大德堂”的名义,花了两万银两购置的私人家产。房屋面积很大,有数百间,几乎占去了东厂胡同大部分面积。

如果不是那一天胡同两端突然停有十数辆汽车马车,风平浪静的古旧胡同还真看不出什么迹象,一切跟以往一样。十点十分,简单的就职仪式正式开始:军乐声中,黎元洪身着军服,众星拱月般出现在黎府客厅内,左右两旁是段祺瑞及内阁阁员。黎元洪先向左右鞠躬示意,段祺瑞及各部长也鞠躬还礼,然后,黎发表就职宣言,表达维护共和国体和建设法治国家的愿望,宣誓说:“自惟德薄,良用竞竞,惟有遵守法律,巩固共和,期造成法治之国。”

关于黎元洪的上台,有种说法是——袁世凯刚刚去世,一向对黎元洪远而敬之的总理段祺瑞,在总统府秘书长兼教育总长张国淦的陪同下去黎府告知。一路上段总理表情凝重,一言不发,张国淦如坠五里雾中,摸不清总理的意图。到了东厂胡同黎宅,张国淦抢先进入内院向黎报告:“总理来了。”接着又仓皇地喘着气回报段祺瑞说:“总统过去了。”在此之后,主人坐在长方形楠木桌子的主位上,段、张分坐两边。段祺瑞忽然起立,向黎元洪三鞠躬,黎亦欠身答礼。礼毕,二人仍归原座。段不开口,黎也不出声,张更不敢讲话了。段临走时向张交代说:“副总统方面的事,请你招呼!”张这才抢着问:“国务院方面的事呢?”段答:“有我。”一面说一面上了汽车,车子就开动了。

这一段带有漫画意味的说法来自丁中江的《北洋军阀史话》。作为孙中山友人的后代,丁中江在《北洋军阀史话》中的诸多情节,带有某种立场。丁中江说之所以出现如此尴尬的见面情景,是因为段祺瑞发自内心看不起黎,毕竟他的资格比黎元洪老许多。如今袁世凯一死,却要奉黎元洪为老大。只是护国军以拥黎为旗帜,北洋一系内又各怀鬼胎,段祺瑞只好暂奉黎元洪为总统,也因此,出现了这一番见面时的不愉快。

丁中江所描述的这一次黎段见面,应该是6日的情景。后来,张国淦本人曾在《北洋述闻》一书中叙述道:“6日上午五点,段祺瑞拉了我要我和他一齐到东厂胡同黎副总统府去,并叫差官给副总统府打了一个电话,即一同上车。在车里我问段:‘袁总统死了,应当依照约法请副总统继位。’段并不清楚新旧约法的问题,只答复说:‘我们去就是请副总统出来担任。’到东厂胡同,黎的副官唐仲寅已经在大门等候招待,唐在往里走的路上问我来意,我说:‘段总理是来请副总统担任大总统的,你快先进去告诉副总统稍作准备。’我们走进黎的办公室(东花厅)见到黎元洪,段向黎鞠躬后,黎坐在一个长桌的西首,我和段坐在南北靠近两头,黎、段相对而视,都不说话。我当时想:黎应该问袁总统故去的情况,段应该说请副总统出来担任大总统等话。平时段是拙于言词的,在有什么事情时,常常是先向我们商量到那里应该怎么说,或者旁人替他说,但现在在这样重大的问题上,我就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说话了,而我在当时对这样重大的问题又不便替他说,这样足足坐了半个多钟头没说一句话。忽然段站了起来和黎握了手,然后向我说:‘潜若,你今天不要到国务院去,黎总统这里没有人,你就在这里帮忙吧!’说完后,他点了点头就走了。大总统就是用这样的方式请出来的。”

在此之后的黎元洪就任总统的布告,埋下了之后黎元洪下台的伏笔——张国淦在总统府替黎元洪拟继任总统的布告,第一句是“元洪于本月七日就大总统任”,“就任”两字,是根据旧约法而写的。布告写就后,张国淦即亲送府学胡同由段祺瑞过目,段祺瑞也没有提出异议,即署名盖印然后登报,并电告全国。不过在国务院所拟的故大总统令却根据了新约法,其中详细说明:“依约法第二十九条‘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本大总统遵照约法宣告以副总统黎元洪代行中华民国大总统职权。”由于“就任”和“代行”两个字的不同,后来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这也为黎元洪后来的下台和任期问题制造了隐患。

实事求是地说,黎元洪成功继任总统并非由于段祺瑞的谦让,而是因为当时情形下政治的走势。黎元洪的上台,除了《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也是当时社会方方面面所能接受的最稳妥方式。张国淦后来在《北洋述闻》中引用了《日本外交文书》中对于这一事件的记载:六月六日上午十时半,日、英、法、俄、比、意六国公使于日使馆密议,研究袁世凯死后,对华应采取的措置(会议期间各国公使得到了袁世凯死的消息)。午后一时,六国公使见到段祺瑞,英使代表询问袁死后谁继任总统,段回答:“根据约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当然应由黎副总统继任。”这一个《约法》指的是袁世凯时代的《中华民国约法》,也即“新约法”。英使代表六国对黎继任表示满意,并声明对黎将给予“道义上的支持”。六月七日日本外务省急电驻华公使日置益,令其速向黎元洪转达如下意见:希望他在今后对内对外方针上,“努力融合统一国内各党各派分子,对南方主张予以慎重考虑,以达成妥协,根除全国动乱之祸根,为实行国内和平而努力。但目前当务之急,首在不要重复袁世凯时代日中两国间的种种龃龉和矛盾……日本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将予以直接或间接的援助。”(见《日本外交文书》大正五年第二册,页131-132、136)这一段话,表明了包括日本在内的列强坚定的态度。可以看出,黎元洪的上台,除了是遵循“新约法”外,国外势力的一致支持,也是其最终成为总统的必要条件。

值得注意的是段祺瑞在袁世凯死后的态度。不管内心真实想法如何,对于黎元洪的上台,段祺瑞一直表现出坚定的支持。张国淦在《北洋述闻》中同样谈到,据徐世昌后来跟他说:袁世凯死的时候,身边只有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张镇芳、段芝贵、袁克定等一批北洋系老人。袁世凯死后,徐世昌与段祺瑞提出谁来担任总统的问题,徐世昌先表示,“最好是请黎总统出来,他的声望在对南北的统一等问题上,做总统比较合适”。不过徐世昌继而一想,这问题由负责的段总理表示意见才好,因此又向段说:“这是我个人的意见,应该怎么办,还是看总理的意见。”这话说过后,段祺瑞停了约有两三分钟后说:“相国这样说,就这样办吧!”徐世昌因此认为:“决定这样大的事,他考虑两三分钟,也是应该的。”《申报》在《黎元洪就任纪》中也描述道,实际上袁世凯去世前一天晚上,段祺瑞就前往黎元洪住宅,请他“依据约法,出任重寄,维持大局”。段祺瑞明白,只有黎元洪,才是各派包括南方在内能够接受的人选。6日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又两次来到黎元洪府。这一行为本身,意味着对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的认可。

段祺瑞坚定不移的态度,对势单力薄的黎元洪顺利接任总统起着积极作用。尽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于副总统的继任有着明确规定,但那些手握重兵的军人并不习惯服从文字,在北洋军人不满的情绪下,随时存在颠覆的可能性。张国淦描述道:当天晚上,唐仲寅屡次进来和黎耳语,我觉得情绪有些不对,到九点钟黎告诉我说:“听说外面情形很不好,你给段总理打个电话问问。”我便去打电话,电话接通了,我要找段总理说话,接电话的人说:那里人挤满了,他没法到段的办公室去,这样几次都没能和段说话。最后黎说:“电话既然打不通,请你到段处去一趟吧!”我即坐车到府学胡同,看到段宅门外车辆一直排到胡同口到大街,后来的都在口外下车走进去。我一进门便看见到处都挤满了穿着军服、挂着军刀、戴着白鹅毛制帽的军人,他们都是反对黎元洪做大总统要求段祺瑞拥戴徐世昌出来的。我拥挤到电话室后,刚才接我电话的人还在那里,他说:“实在挤不进去,您如果一定要去的话,从厕所那边绕过去或许可以。”我绕了过去,几度找人才把段请出来,段也是全副武装,样子很急,一见我就问:“你到这里来做什么?”我告诉他:“黎总统听到外边一些事情,让我来问问。”段说:“我既然请副总统出来,这就是我的事了,他不要管,如果他怕的话,就请他来管吧!”说完后就急忙回头进去了。当晚黎留我在那里和他在东花厅相对坐了一夜,隔二十分钟就给段宅打电话。后据接电话的人说,经段向这些军人解释,约到夜里三点钟左右,这些军人才逐渐散去。黎听了这话也才放心。

张国淦所叙述的差点兵变一事,应该是真实的。如果不是段祺瑞态度坚决地坚持《约法》,结果如何还真难说。段祺瑞表现出对新约法的尊重,似可看作对共和制的信心,也可看作他对于局势不明朗的谋略。当然,就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真实关系而言,北洋出身且刚愎自用的段祺瑞对黎元洪有些瞧不上。毕竟,黎元洪无论是资历还是个人能力,都不能让段祺瑞信服,也因此,段祺瑞在此后一系列事件中表现出对于黎元洪的不屑实属正常。段祺瑞从来就不是八面玲珑之人,他比黎元洪更真实更性情,也更直截了当。

黎元洪其人

有人曾以“三无”——无智、无能、无为来比喻黎元洪的一生,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真正的黎元洪。这个“好好先生”表面上平庸平和,其实骨子里也有着广阔的内心世界,有着很强大的坚持。中国社会一直不乏黎元洪这种人,忠厚和精明并存,糊涂与清醒共在。很难说这样的状态是一种平庸,还是一种智慧。

黎元洪之所以得到袁世凯在内很多人的首肯和认同,除了是维持北洋系和义军之间的平衡外,重要的正是黎元洪的“德”——也就是他一以贯之温良恭俭让的性情。1911年武昌首义时,四十七岁的黎元洪只是二十一混成协协统,相当于旅长。黎元洪不是革命党人,也非首义的领导人,却出乎意料地成了湖北军政府首脑。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当时起义新军群龙无首,只好把黎元洪从床底下拽了出来,用枪逼着他当了义军领袖。这种说法有贬损意味,其实黎元洪首义后的当选是众望所归——他一直是汉军名将,深得张之洞欣赏和提携,在士兵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起义后黎元洪被推为都督,推手是当时的湖北咨议局局长汤化龙。汤化龙以形势一发千钧、时机不再,力劝黎元洪上任,并答应自任湖北民政总长同担艰苦,说服了黎元洪走向革命。在此之前,黎元洪还曾三次赴日本进行军事考察。有一种说法是,德、法军事观察家来汉考察张之洞的练兵情况,黎元洪曾以一口流利的英语与之交流,得到洋人们的交口称赞。英国记者埃德温·丁格尔曾在采访黎元洪后如此写道:“黎元洪将军具有中国人特有的儒雅,用英语跟我谈话……他具有深邃的洞察力,这是一般军人所无法企及的。”这个说法来自ChinasRevolution:19111912(伦敦,1912),中译为《中国革命记:1911-1912》。当时的黎元洪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吗?很难找到其他佐证。黎元洪的加入,确实使湖北军政府的革命性减弱,不过正是这种减弱,使得湖北军政府赢得了更多支持。正是由黎元洪、汤化龙这样的军政官僚出面号召,左中右各色人等都能在这里找到可以接受的理由——保守如康有为、梁启超觉得黎元洪、汤化龙代表了中国一种稳健的政治力量;激进如正宗的革命党人谭人凤、居正也认为黎元洪或许正是他们所期待的政治领袖。

从此之后,黎元洪与革命和共和捆绑在一起了,虽然是“逼上梁山”,不过上了“梁山”的黎元洪也跟宋江一样,觉悟得很快,立场也越来越坚定。1911年10月13日,黎元洪向湖北军政府中的革命党表示,从此之后,愿意与各位同生死共患难,不计成功利钝,不计艰难险阻。在给恩师萨镇冰的私信里,黎元洪这样阐述自己的观点:“谁无肝胆?谁无热诚?谁不是黄帝子孙?岂甘作满族奴隶而残害同胞?洪有鉴于此,识事体之大有可为,乃誓师宣言,矢志恢复汉业,改革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这一封热血澎湃的信件,说明了黎元洪置之死地后的大义凛然。毕竟,以中华男儿的铁血热情,黎元洪当然想恢复汉族江山。在此之后,黎元洪表现不错,他带领义军力敌清军,一度打了个难解难分,只是后来将指挥权交给革命党派来的黄兴后,义军才开始节节败退。与此同时,黎元洪还表现出政治上的某种智慧,有一种确定的说法是:在袁世凯的北方力量和孙中山的南方革命军举行和谈之际,黎元洪曾写了一封信,劝袁世凯抓紧时间称帝,对满清取而代之。黎元洪强调的是,如果李鸿章在1900年纷乱之下抓紧机遇称帝,那么中国的走向就不一样了。南北和谈取得进展之后,黎元洪作为“第三方”势力,被推举去北京担任中华民国副总统。在毫无权力基础的情况下,黎元洪居然把副总统做得有模有样,真可谓“吕端大事不糊涂”。在此之后,黎元洪似乎成为一个坚定的共和主义者,甚至在袁世凯谋求改变共和政体的时候,采取的也是一种谨慎的合作态度,决不在原则问题上表态。尽管黎元洪与袁世凯有亲家关系,他的女儿嫁给了袁世凯第九个儿子。以黎元洪的政治智慧和直觉,当然能嗅出袁世凯周围的危险。他明白的是,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任何轻举妄动,都是一种冒险。

同类推荐
  • 柔牙(中)

    柔牙(中)

    四雷村不过是种植香料的御供豪农而已,为什么会用武官家的标志呢?虽然看不见,栉叶却能感觉出两位异国人的疑惑:“那是因为我们的先祖盘瓠是最骁勇的武士。”直到目前为止,栉叶讲述的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传说,甚至连兰波对此都有所听闻——据说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就有不少奉犬神“龙期”“盘王”为祖先,并为自身是剿灭叛贼的勇猛神兽与坚守诺言的可敬公主的后人而骄傲。“如果你们是畲人或瑶民的一支,那就不必再费力讲述这么著名的图腾传说了。”所罗门凝视着栉叶家主低声说道,这一瞬间兰波不禁有些迷惑——这位除了美人和美食之外诸事不问的友人,是什么时候留心过神话传说的?自己对此好像完全没有印象啊。
  • 挤过缝隙的魂灵:60年代女作家小说印象(下册)

    挤过缝隙的魂灵:60年代女作家小说印象(下册)

    本书对60年代出生的女性作家及小说作品进行了评述,包括:难以割舍的浓浓乡情——孙惠芬小说印象、迷乱纷飞的欲望蝴蝶——海男小说印象、无处告别的清丽背影——陈染小说印象等共12章内容。
  • 棋高一着

    棋高一着

    《棋高一着》是“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为“幽默讽刺系列”,共分妙语·博笑记、痴人·奇遇记、众生·变形记、世间·颠倒记等四个板块。其中包括《我的“新人类”女友》、《我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水银秤的故事》、《去香格里拉吃饭》、《吃得开的理发员》、《车上的人都没长眼睛》等文章。
  • 幸福信笺

    幸福信笺

    本书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社会写真系列之四,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社会写真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严肃深刻,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鞭辟入里,让热爱社会写真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上帝的救赎

    上帝的救赎

    一件扑朔迷离的凶杀案,一段细致入微的调查,一次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一场侦探与罪犯的交锋。斯迪姆·席普·凡迪恩的作品创下了20世纪世界图书销售的新记录,成为美国新闻出版业的经济奇迹之一,他也因此开启了美国侦探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热门推荐
  • 无人生还

    无人生还

    十个相互陌生、身份各异的人受邀前往德文郡海岸边一座孤岛上的豪宅。客人到齐后,主人却没有出现。当晚,一个神秘的声音发出指控,分别说出每个人心中罪恶的秘密。接着,一位客人离奇死亡。暴风雨让小岛与世隔绝,《十个小士兵》——这首古老的童谣成了死亡咒语。如同歌谣中所预言的,客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杀人游戏结束后,竟无一人生还!
  • 蚀

    《蚀》包括三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幻灭》、《动摇》、《追求》,以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经历为题材。
  • 星辰诀

    星辰诀

    封云,一个身负血海深仇的少年,为追寻满门被灭的真相,踏上修元之路。前路坎坷艰辛,直到得遇一怪老头传授《星辰诀》和神兵,他的人生就此转折。神魔在他剑下陨落,鬼怪在他刀下湮灭。万千星辰因他而生,日月光辉因他灿烂。大地因他为之颤抖,宇宙在他脚下匍匐。
  • 九拳古帝

    九拳古帝

    炼尊唐牧,死于红颜之手,重生在百年后,势必要报仇!别人求宝,唐牧炼宝!这一世,要上九重天,杀个血雨腥风。
  • 王智保·道路

    王智保·道路

    《王智保·道路》记述了宇航交通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智保的生平事迹,内容包括:少年经历、修水库、山林管理员、炊事员兼出纳、苗鸡推销员、生产队长、婚姻和家庭、当民兵连长、成立配货中心、出任交通工程公司经理等。
  • 魂译天道

    魂译天道

    主角念尘是兰斯大陆上毫无斗气和魔法的废材少年,饱受贵族少年科维拉欺负,这天科维拉又开始欺负念尘,被念尘青梅竹马的诗雅儿警告,科维拉对诗雅儿这个帝奇特学院特等生忍无可忍,和手下人一起围攻诗雅儿,诗雅儿展示出白色圣光,准备迎战,被爷爷威尔.霍戈及时制止,诗雅儿不服,霍戈答应买根法杖给她,科维拉不敢得罪这个连父亲都畏惧的人,只好作罢。霍戈三人去镇上买法杖,镇上极为繁花,全因圣龙森林的缘故,因其飞出的圣兽双翼飞龙曾帮助飞龙骑士蒙休斯战胜兰斯大陆各方强者。霍戈带着念尘和诗雅儿拐进住在偏僻巷中的老朋友穆拉家,穆拉答应替诗雅儿打造法杖,并送给她空间戒指,念尘心痒,问自己是否也有礼物,炼金师告诉他要收他为徒。
  • 天才魔妃很妖孽

    天才魔妃很妖孽

    21世纪腹黑又机灵的女佣兵,一朝穿越到圣洛大陆冰家废物五小姐身上,异世中看病猫如何化身为猛虎,狂傲天下。“娘子。”一个美男看着冰璃儿笑眯眯的亲昵叫道。冰璃儿睁大错谔的双眸,一阵风中凌乱,少顷,破口大骂道,“你妹的娘子,你妹夫的娘子,你也不看看你才多大,就想着娘子,告诉你,我不会和你谈恋爱的。”“我没有妹,也没有妹夫!”美男睁着一双水盈盈的桃花眼卖萌道。“………”冰璃儿无语望天。【女佣兵系列四】这是一个强姐姐和强哥哥的故事,各种美男,各种萌,各种爆笑,轻松宠文。
  • 康熙:喋血1721

    康熙:喋血1721

    《康熙1721台湾喋血记》 作者简介: 黄明军,笔名南山石,一级警督;二级拳师;任过武警部队作训参谋、机动中队长和警界政工科长、派出所长、治安大队长、经侦大队长以及市青年文协理事、武术协会副主席等职。现任江西九江市公安局浔阳分局科长、一级警督。联系电话:(手机)1360792......
  • 帝妃临天

    帝妃临天

    作为世人眼中柔柔弱弱的她,她其实觉得挺冤枉的。明明她很强,还强的逆天好么。世人皆知,丞相府的废柴五小姐有四个把她宠上天的强大哥哥,忽然有天哥哥们都失踪了。早就对她羡慕嫉妒恨的一干人等觉得落井下石的机会来了,个个争先恐后的出手,结果被虐的鬼哭狼嚎。五小姐柔弱的笑了笑,哎呀,大腿没了,我自己当大腿就行了啊。这时候世人才知,娇滴滴的小白花,切开都是黑的,根本就是食人花啊,惹不起惹不起。五小姐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强到爆炸。这年头碰瓷的见多了,但是碰瓷救命之恩的还真是第一次。俊美男子碰瓷救命之恩一定要以身相许给五小姐,五小姐表示,我可以不接受吗?俊美男子摇头,当然不可以!
  • 血字的研究

    血字的研究

    为英国著名侦探小说作家柯南道尔的一篇中篇小说,讲述了从阿富汗战场受伤退役的华生医生,和福尔摩斯合租了伦敦贝克街221号乙的一套公寓。很快,他发现这个人具有超越常人的缜密观察力和非凡的推理分析能力,同时,时常有一些神秘的访客出入他们的寓所。直到有一天,他们卷入了一起谋杀案之中。本作推理引人入胜,结构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明,涉及当时英国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