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1600000008

第8章 第二位华尔街股神——沃伦·巴菲特(2)

事物发展正如巴菲特所预期的那样,一开始,当竞争对手以低于预期成本的价格承保时,有的顾客便离开了伯克夏公司,但当这些保险公司因为发生亏损而退缩并纷纷消失时,伯克夏公司却依然坚持做一个稳定的保险供应商,于是顾客便又回流回来。由于巴菲特坚持只做价格合理的生意,人们称他的方法为保险业的“安定剂”。

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在巴菲特的领导下,不仅成功地完成了从纺织业向保险业的转型,而且通过一系列收购行为,发展成为一家拥有报纸、糖果、家具、珠宝、百科全书出版社、真空吸尘器以及制造与销售的综合控股公司。

早在收购伯克夏·哈撒韦纺织公司不久,巴菲特就着手收购了一家名为多角化零售的控股公司,这家公司还拥有巴尔的摩一家百货店、赫瓦柴德—肯恩公司和它的联合零售商店。当时,巴菲特以非常优惠的价格买下了这家公司,而且这两家公司还拥有一流的管理人才。但后来由于经济衰退陷于困境,巴菲特卖掉了赫瓦柴德—肯恩公司,在1987年又卖掉了联合零售商店。虽然遇到了这个挫折,但是买下多角化零售公司却使巴菲特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

多角化零售公司下属的一家名叫蓝筹印花的公司,它提供超级市场和加油站换取商品的赠券,这种印花被收集在本子里,用来兑换商品,为了购买所需赠品,那些超级市场和加油站设立了一笔款项或一些流动资金交由蓝筹印花公司管理,这等于是个资金的蓄水池。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公司未兑现的印花达6000万美元,也代表该公司拥有6000万美元可供调度的流动资金,这对巴菲特收购其他企业很有帮助。

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和巴菲特自己从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就开始购买蓝筹印花公司的股票。在多角化零售公司和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合并之后,伯克夏·哈撒韦公司自然就成了蓝筹印花公司的大股东。1983年,两家公司正式合并,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取得了蓝筹印花公司的全部股权。

早在1972年,蓝筹印花公司就买下了美国西岸一家名叫喜诗糖果店的盒装巧克力制造商和糖果店,当时以2500万美元成交。这家糖果店由查克·赫金斯长期负责经营,素以产品品质和对顾客的服务著称。到20世纪90年代,其规模已发展到经营225家糖果店,每年能监督2200万磅糖果的生产和行销。1993年,其销售额达2.01亿美元,并产生了2430万美元的净利润。1992年,曾有人向巴菲特开价1.25亿美元想买下喜诗糖果店,虽然这是1972年买入该店时原价的5倍,价格非常诱人,但巴菲特拒绝将其出售。因为,巴菲特很清楚喜诗糖果店的价值。在过去的11年中,喜诗糖果店回馈给伯克夏·哈撒韦公司2.12亿美元的税后盈余。在同一时期,喜诗糖果店总共提拨了4400万美元的资本支出,扣掉折旧和摊销费用,约3900万美元。

蓝筹印花公司在1977年还以3300万美元购入了《水牛城新闻报》。提起报纸,巴菲特家似乎与报纸特别有缘。他祖父就曾经拥有和编辑过一份在内布拉斯加州西点市出版的周报,名叫《克明郡民主党报》,他的祖母在报社帮忙,并在家里的印刷厂做排字工作。而巴菲特的父亲早在内布拉斯加州大学读书的时候,就曾担任过《内布拉斯加州人日报》的编辑。而巴菲特自己,13岁时就为《华盛顿邮报》和《华盛顿先锋报》送过报。按理说,巴菲特其实也是一位具有较好新闻素质的人物,人们曾这样说过,如果巴菲特不从事投资业,也许他最可能从事的是新闻工作,若果真如此,那也许是件憾事,不仅巴菲特的历史要改写,而且世界股坛也可能为之失色。

尽管与报纸有着这种渊源,但巴菲特对于报纸有他独特的看法,他虽尊敬新闻从业者的崇高品质,但他总把报纸当企业看待,认为一个报社老板得到的奖励应是报纸的利润而不是什么影响,这段话真是妙绝,在一个几乎天生应该是投资专家的商业眼光中,报纸除了是企业,除了创造利润外,其他则是次要的。

1969年,巴菲特买下了他旗下的第一份报纸《奥玛哈太阳报》,连同一些周报,这可以说是他日后大举进军报业的预演。

《水牛城新闻报》在公认的评价报纸的成败标准,即订户渗透力和新闻占版面的比率这两方面,无疑是个成功的范例。订户渗透力是指报纸在当地居民住家购买此报的百分比,这家报纸在大都市报纸的市场渗透率调查上排名居全国第一,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家报纸的新闻而非广告部分占到整个版面的52.3%。因此,《水牛城新闻报》也是美国全国最富有的一张报纸。巴菲特每当谈到《水牛城新闻报》的成功时,总感到很欣慰,就像一个父亲在夸赞甚至吹嘘他的儿子一样,他有绝对的理由为此感到骄傲。

在进军报业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对《华盛顿邮报》的收购。华盛顿邮报公司是一家综合性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有线电视系统和杂志。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上市总值为8000万美元,而巴菲特认为,大多数证券分析师、广告媒体经纪人和广告媒体主管,应该会将WPC(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实质价值估计在4亿到5亿美元之间。因为巴菲特不仅了解报纸股东的盈余增加率等于通货膨胀的增长,而且了解报纸特有的超乎寻常的调价空间。这是因为大多数报纸在社区内属垄断企业,它有特定的消费者与消费群体,因此,它价格上扬的速率常可以高过通货膨胀。即便这样,巴菲特还是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要在邮报市场价格少于其总实质价值的四分之一时买入。不论情况如何,他都将在公司价格大大低于它的实质价格时才毫不犹豫地买进。这个策略符合老师格雷厄姆的教诲:低价买进才会保证有安全边际。

1973年,巴菲特向华盛顿邮报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到1977年他的投资又增加到3倍;至1993年,巴菲特对该公司的投资已达到4.4亿美元。而华盛顿邮报公司给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回报则更高。这证明巴菲特认为“一份强势报纸的经济实力是无与伦比的,也是世界上最强势的经济力量之一”的看法是符合实际的。当巴菲特购买《华盛顿邮报》的时候,它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5.7%,只略高于斯坦普工业指数的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但到了1978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就增加了数倍,是当时斯坦普工业指数平均股东权益报酬率的2倍,比一般报社高出约50%。以后10年间,华盛顿邮报公司一直维持着它的领先地位,到1988年,它的股东权益报酬率更达到了36.3%。在1975年至1991年期间,华盛顿邮报公司赚取的现金,比投资于本业所需资金大出许多,而这时,大量盈余是还给股东还是运用到新的投资机会,需要巴菲特作出选择。但最终,巴菲特倾向回馈给股东,其做法是大量购入邮报公司的股票,以每股60美元的价格,购入了43%的股份。1990年,该公司将每年给股东的股息由1.84美元增加到了4美元,增加了117%。这样无论是卖出该股或继续持有该股票的投资者,都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统计资料表明,从1973年到1992年,不到20年的时间中,华盛顿邮报公司为它的业主赚了17.55亿美元,从这些盈余中拨给股东2.99亿美元,然后保留14.56亿美元,转投资于公司本身。其市值也从当年的8000万美元,上涨到27.1亿美元,市值上升了26.3亿美元。期间为股东保留的每1美元盈余,经转投资后,其市值增值为168美元。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面临不景气,其中大西洋区尤为严重,这对《水牛城新闻报》和《华盛顿邮报》都造成了影响。而且报纸失去了价格弹性,经济活动减缓,广告商也缩减开支,电视、直接邮购和其他更便宜的广告方式与顾客接触,使报纸失去了垄断地位和广告媒体上的优势地位。

这些变化当然没有逃脱巴菲特的视线,他承认:“事实是——报纸、电视以及杂志的经济特质,已经开始类似于一般企业,而不再是拥有特许权的特权阶级。”报业盈利能力的改变,不仅表示长期永久的环境改变,也和暂时性景气循环的变化有关。可见巴菲特虽主张长期投资,但它绝对是注视并不断研究经济形势的本质变化的。

同时,巴菲特在华尔街的一系列投资行为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使他的财富不断上升,身价仅次于当时迅速崛起的比尔·盖茨,由此也奠定了他在华尔街的地位。

4.运用安全边际理论,多方位投资

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美国经济的一个萧条期,也叫财务恐慌时期。而巴菲特却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机遇,充分发挥他运用“安全边际”理论的才能,积极收购那些有潜力的企业。

积极收购那些有潜力的企业是巴菲特惯用的投资手段。因此,他在GEICO公司面临破产的情况下,对它实行了收购和重组。

GEICO是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或称为保险组织,其业务包括个人的产物保险与意外保险,它属于政府员工保险公司,专为政府员工和军事人员承保其私用汽车乘客意外保险,另外也为房屋所有人及其他合格的申请者承保多种保险。另有一个一般保险公司,替其他的申请人承包私用汽车保险。

GEICO保险公司是1936年由一位名叫利奥·格德温的保险会计师建立的,格德温原来的想法是成立一家直接以邮寄方式往来,且只为驾驶者承保意外保险的公司。但后来他发现政府员工这个族群,发生事故的次数比一般人少得多,在保险业有这样一条规矩,如果保险员直接销售保单给驾驶者,公司能够免除与保险经纪人有关经常性的费用,这个支出占保费的10%~25%。格德温计算,如果他将那些开车小心的人区分出来自成一族,而直接由储金发行保单,那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很多。事实证明了他的想法是正确的,承保利润果真大幅上扬。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经营不善,这家公司开始出现了亏损,到70年代初,这家公司已经独木难支,濒临破产。

保险业是巴菲特投资的强项,而且伯克夏公司已经拥有了规模不小的保险业集团,所以,1976年,当GEICO公司即将破产之际,巴菲特以平均每股317.6美元的价格买进了130万股。到了1980年之前,伯克夏公司又对GEICO公司增加了4700万美元的投资,1985年又猛增到1.05亿美元的投资,前后共向GEICO公司增加投资17亿美元。在伯克夏体系中,GEICO是伯克夏的第二大持股公司,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伯克夏公司对GEICO持股已达48%。从此,GEICO公司与华盛顿邮报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和其后收购的可口可乐公司一起,被巴菲特挑选为伯克夏体系中的永久持股公司,也就是说GEICO公司成了巴菲特资产的核心部分。

巴菲特认为,汽车保险虽属于日常必需品,但它在定价上具有稳定性及高度弹性的优势,他认为GEICO经过改造后肯定能赚钱,而且他认为GEICO的领导阶层也有竞争能力和优势。目前的危机,只能说明GEICO暂时受创,何况它还有市场特许权。收购CEICO不久,巴菲特即任用约翰·伯恩为GEICO公司总经理。巴菲特给他定下的目标,是使公司业绩起死回生。在伯恩的经营下,第一个责任年度便扭转了亏损的颓势,从营业收入的4.63亿美元赚了5860万美元,到1990年GEICO公司已成为巴菲特盈利的核心,根据伯克夏·哈撒韦1994年度普通投资组合报告,共持有3425万股的GEICO,市价总值为持股成本的38倍多,可见其为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创造了多么巨大的效益。

作为一个精明的投资者,巴菲特有与众人不同的逆向思维。比如,当整个华尔街都厌恶某个企业,或者完全不把这个不知名的企业放在眼里的时候,而巴菲特总能独具慧眼地看到这个不知名的企业所具有的潜力,进而采取收购行动。如通用食品当时是一家不怎么活跃的食品公司;而可口可乐虽然有保障,但经营作风显得保守。因此,这两家企业的股票在市场上缺乏吸引力,大部分华尔街的投资人都不愿购入这些缺乏吸引力的股票。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开始购入通用食品和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在购入通用食品的股权之后,由于通货紧缩降低了产品成本,而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却继续增加,使得通用食品的盈余获得了大幅增长。1985年,当烟草商菲利普摩里斯收购通用食品的时候,巴菲特的投资成长了3倍之多。80年代后期,伯克夏公司收购了可口可乐公司后,可口可乐的股价上涨了4倍之多,这不得不让人佩服巴菲特精明而又准确的投资眼光。

在巴菲特的投资“神话”史上值得一提的是对美国广播公司的投资。创办于1954年的美国广播公司,在美国媒体通讯行业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大公司。它的资本额在当时价值为11亿美元,经营电视广播网和媒体网络,同时也为有线电视公司制作录像带。此外公司也发行报纸、购物指南和各种与企业相关的专业杂志、定期刊物和书籍。

另外,美国广播公司旗下有8家电视台、9家调幅广播电台和8家调频广播电台,其中所有的电视台都加入BA电视网的联营,而17个广播电台有14个是ABC广播网的联营电台。美国广播公司发行8份日报、75份周报、56份购物指南和12个州的不动产杂志。出版发行部门包括农业出版集团、切尔敦出版公司、费尔柴德出版集团等,其中金融服务及医药集团发行多本杂志,包括著名的《机构投资人》和《国内医药新闻》等。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巴菲特斥巨资对美国广播公司进行投资。令许多业内人士感到震惊的是,在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跌期间,巴菲特手中的投资组合只有3种,即价值10亿美元的美国广播公司、7.5亿美元的GEICO股票和3.23亿美元的华盛顿邮报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在其10亿美元的投资组合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于此可见一斑。

同类推荐
  • 别以为你会带团队

    别以为你会带团队

    企业团队管理的最新力作,遴选大量的一手案例,详实展现了在商业上已经取得初步成功的人物以及企业。通过这些企业实际积累起来的经验与教训,必定能对于后来者产生非常有益的帮助。公司中高层管理者精选必读!
  • 高情商领导力

    高情商领导力

    每一种领导风格都衍生自不同的情绪智商特质。本书是戈尔曼博士自出版畅销书《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以来至为重要的一本书,是他在领导学及情绪智商领域研究的精华结集。绝大多数区别好的领导者的职能特质,都是基于情绪智商,而非智商。以情绪智商为基础所构建的领导风格,对团队、部门或企业的工作气氛都有直接且特殊的影响,而且最后还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表现。领导者能展现的领导风格愈多愈好。熟习四种以上风格的领导者,特别是权威型、民主型、联系型及教练型,能够带出更好的工作气氛和事业表现。而高绩效领导者能够视其需求,在各种领导风格间弹性转换。假如你从未涉猎任何教人在职场上、在管理上善用情商的著作,就从读这本书开始吧!本书将帮助你提高社交技能与情绪技能,进而为你打造专业上、事业上的成功。
  •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公司免疫系统,提升企业价值》适合企业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相关研究者参考阅读。
  • 企业崛起: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全球化的阴影

    企业崛起: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全球化的阴影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从本土企业的立命之本、建立经营智慧和再造管理基础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上篇是立命篇,这部分从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规律和居民消费趋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视角,分析了品牌将会在未来的市场中被弱化的现象,从而成为本土企业崛起的千载难逢的良机。中篇是经营篇,这部分分析了在不采取低价策略和价格战的竞争方式的前提下,本土企业应如何利用经营智慧赢得市场,并获得更好的利润。下篇是管理篇,当然这里的管理并不是指的生产管理,讨论的主要是中国本土企业在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基本问题。
  • 一本书读懂顾客心理学

    一本书读懂顾客心理学

    “成功的推销员一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这是销售行业的一句名言。实际上,每次销售人员从一开始找到一个客户直到完成交易,他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细致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更需要和顾客进行心理上的交战,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销售人员也必须要懂得一定的顾客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热门推荐
  • 福盖正行所集经

    福盖正行所集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爱情过了保险期

    爱情过了保险期

    婚姻这围城终究是困不住他那颗不爱我的心。“叶岑,做我的女人。”傅南笙危险的脸庞慢慢地朝我逼近。我媚笑地看着他,“大哥,您这叫乱伦。”“那不正好顺了你这小妖精的心。”我无辜地翻了个白眼,这男人……一路上我与傅南笙开始斗智斗勇,无意中却缠出了自已最真实的感情。直到惊天秘密的突然出现,我被他无情地推入无间地狱至此粉身碎骨不得超生。“傅南笙,你爱过我么?”我红着眼眶痛苦的问。“没有。”现实狠狠地给了我一巴掌,原来相信真爱的始终只有我一人……我以为那不过是故事的结束,岂料正真的纠缠才刚刚开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现代爱情游戏

    现代爱情游戏

    龙乐儿嫁给韦祎时,身份证上的年纪写的是十八岁。她长得甜美可爱,一张桃心脸,留齐刘海儿,眼睛又大又圆,穿着婚纱也不像话,有些像是过家家。韦家是全港首富,绵延百年的大家族。韦祎身为长子,结婚的时候却被远远地送到了南法,来参加婚礼的也只有他的弟弟——因为他是个傻子。婚礼上,龙乐儿牵着韦祎的手,站在那里甜甜地笑。韦祎个子比她高一头,穿着定制的三件套礼服,胸口插着一枝玫瑰,不笑时,眼神专注动人。他们身后有棵桃花树,不远万里从中国空运而来,只为取个好兆头。
  • 人选问题

    人选问题

    高局长来了一个电话,让他感到压力。他放下电话,蹙着眉,腆着肚子,在办公室来回徘徊。秋风轻轻拂进屋内,凉爽中似乎带有一丝凉意。高局长的意思十分明确,请他在最近招考人员的面试中,对考生李满予以关照,李满是他的远侄。最近,院里计划增加一名编内电脑检测员,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招考。尽管属事业编制,但一经公布,社会反响十分热烈,竞争也异常火爆。经笔试筛选后,成绩最高的三位入围考生出炉了,无疑,最后的优胜者在这三人当中。他曾在会议室里见过这三位考生,对他们都有印象。
  • 第三信使

    第三信使

    史上最神秘的男人出现了之后,他们开始颤抖了……
  • 毕业校园的生活

    毕业校园的生活

    姚雨欣本来应该有个平淡的校园生活,可当他转进他的毕业班时,事情却超出了他的安排
  • 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

    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

    《诗三百》中有明澈、清新的篇章,也有古奥难解的诗句,因此,华夏国学书院编著的《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在每一首诗后都附上了拼音和注释,并对诗的内容进行了简洁的解说,以帮助读者扫清阅读的障碍。同时,在后世浩如烟海的研究和评点中,《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精心遴选了近当代多位大师(包括鲁迅、胡适、朱自清、闻一多、傅斯年、俞平伯、顾颉刚等人)的观点,单独设立了“大师导读”的板块,让读者能够在聆听大师独到、深刻、鲜活想法的同时,逐渐提升对诗歌的品读能力,丰富对诗歌背景、内涵、艺术妙处的理解和体验。
  • 这个儿子不是我的

    这个儿子不是我的

    我敢保证,这不是一个儿童不宜的故事。我赤身裸体躺在被窝里,两只胳膊枕在脑后,被窝外面的冷气,让我温暖的身子迅速降温。春寒料峭时分,最难将息啊。我裸睡的习惯,是汤圆同志精心调教出来的。她说出了三条理由:一没有束缚,二亲密,三有益健康。她的理由振振有词,我没有反驳,也不敢反驳,我只想在后面再加上一条:裸睡,更方便。可是,我以为方便的事,却总是不那么方便。我怕老婆是有来由的,不是因为我是临时工,她是正式编制;也不是因为她是女人,我让着她;我是真的怕她。我只好安慰自己,怕老婆是一种美德。
  • 恋爱告急,甜心宝贝悠着点

    恋爱告急,甜心宝贝悠着点

    大学教授青石因为一部手机恋上研究生高材生林夕。两人在校园掀起了恋爱热潮,可是青石受不了,跑到了三亚度假。林夕穷追不舍,两人在三亚定居了下来。就在订婚之际,青石和林夕居然发生了一场意外。两个人一觉醒来,惊讶发现,互相转变了身份,而且回到了高中时代。青石成为了高中高冷校花。林夕成为了高中暖系男神。两人天造地设,考上了同一所大学,又一次走上了婚姻的殿堂。爱的火花变成了爱的结晶……
  • 把灯光调亮

    把灯光调亮

    从《北极光》到《斜厦》,从《请带我走》再到《把灯光调亮》,是一条时间跨度为三十年余的风景线,为我们描画了中国改革进步的社会心态及人性嬗变。张抗抗的创作题材所涉范围甚广,从知青小说到都市青年、从女性心理到当代社会形态,具有开阔宽广的创作视域。她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古典叙事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形成其丰富而善思的独特文学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