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2600000008

第8章 报告文学的理论探索(1)

报告文学是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她萌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在人们逐步的认识和自觉的实践中实现的。在最初创作的时候,人们也许只感到了它的新颖特点,意识到它所具有的而新闻和虚构文学却不具备的作用,但在理论上对它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人们对于报告文学作出理论的认识和界定,是在报告文学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阶段之后才有的。因为,对于任何一种事物的理论认识和界定,必须有相应的实践存在成果作为基础。否则,任何理论和界定都会是空洞的和不切实际的。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还处在一种明显的发展过程之中。在这个过程当中,从理论上认识和界定报告文学,或许会有某种风险,会和报告文学的今后发展有不吻合的地方。但是,今天,不管对报告文学的理论认识和界定会有多少风险,报告文学理论的建设都是非常的必要和迫切的。这是因为,现实的报告文学的实践,大量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和作品的存在,已经为人们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提供了丰富的对象。而发展中的报告文学,也是期待着理论的总结和指导的。在一定的角度上讲,现在的理论总结和界定,是一件比创作活动更加重要和有意义的工作。希望所有从事报告文学创作和热心报告文学的人们,大家都来做这个工作。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这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它虚构文学的最根本的地方。报告文学的真实,是一种新闻的真实。而新闻的真实就是事实的真实。所以,报告文学的真实是和人们平常在谈论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讲到的“艺术的真实”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艺术的真实”,是一种艺术创造的产物。例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这个形象,人们都认为它非常的真实,似乎到处都可以看见阿Q的影子。

但是,阿Q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世界上从来是没有过阿Q这个人物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阿Q这个形象的塑造的时候说:“还记得作《阿Q正传》时,就曾有小政客和小官僚惶怒,硬说是在讽刺他,殊不知阿Q的模特儿,却在别的小城市中,而他也实在正在给人家捣米。但小说里面,并无实在的某甲或某乙的么?并不是的。”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里,鲁迅先生又说:小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见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艺术的真实”,是作家艺术家在广泛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加工、虚构之后达到的一种真实。而报告文学的真实,是完全不能加工和虚构的,它是对于社会生活的实际存在的一种描写和报告。它必须尊重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的真实原貌不可。报告文学是脱胎于新闻,又有效地吸收了虚构文学的一些表现手法之后产生的新的文学形式。在他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这一点上,是接受了新闻的真实性特点的。真实性,是报告文学安身立命之所在,所以,必须得到明确的强调和维护。

可是,在多年的报告文学创作过程中,有关报告文学真实的话题,人们有过许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着不少的解释和说法。还存在着一些争论。

在对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了综合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在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上,大概存在着三种意见。这三种意见分别是:明确地强调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动摇;认可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但认为可以有适当的“想象”或“加工”;认可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但又主张可以“略有虚构”。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三种意见。

持第一种意见的人,在国内外都不在少数。着名的报告文学大师基希在《一种危险的文学样式》里曾经强调说:报告文学“在为了作品的艺术性而从事的各种努力之际,必须显示出真实性——完全是真实的东西这一点不可”。“于不失艺术的样式和规模而同时又能正确地显示真实这件事,较之诸君所想象的是一种更困难的工作”。川口浩说:

“报告文学的最大的力点,是在事实的报告。”安德尔·马尔克劳斯说:“报告文学的‘实际的’力量,在乎全面地拒绝现实的逃避。——假如说,艺术的目的在乎破坏真实,则报告文学家的存在将成为无意义。但,假如说,艺术的目的在乎两个事实(非两个言语)最直接地接近起来,以作‘创造’的话,则报告文学家便能开始发现自己的力量和意义。”《震撼世界的十天》的作者约翰·里德在谈到自己作品的写作时说:“在本书的取材方面;我务必限定我自己只使用那些我所亲身观察到的、经历过的历史事件的实录,以及那些有可靠的证据足以证明其为真实的记载。”周钢鸣在《报告文学的特性》一文中说:报告文学“所表现的不但是现实,而且必须是在现实中发生的具体的特殊事实,和实在的个别的特殊人物,以及真真实实的生活”。

郭小川认为,“真人真事作为报告文学一个特点,现在好像已为大家所公认。虚构就是小说了。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实,反对‘克里空’,反对掺假、造假。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我们为之斗争已经很久了,现在不应该留下这么个空隙,以为报告文学可以允许‘合理想象’,可以有些地方不真实。这是一个原则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党的报纸的威信;而且,真人真事本身,在宣传上有它特有的威力,不是虚构的故事所能代替的。我们应当在真人真事这个范围内,想些办法把报告文学写得更好,这里有广阔的天地,似乎不必在‘合理想象’上费力气。我们应该把这关闸死:报告文学必须完全真实。”夏衍说:“报告文学失去了真实,就不成其为报告文学。——这里(指《包身工》——引者注)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没有一点虚构和夸张。那个‘芦柴棒’也是确有其人,只不过因为别人都不知道她的真实姓名,只能那么叫。我注意过她,看到过几次,虽不可能同她直接谈话,但这个人物,并不是我虚构的。”近似的观点,还有不少。这里,只能选录这么多。

持有第二种观点的人也不少。袁殊认为:“报告文学,如其名所示的是把心灵安置在事实的报告上;但不如照相写真样的,只是机械的摄写事实。”李广田说:“表面上看起来,报告文学只写已然的事实,也许无需‘想象’。”

但实际却也不然,作者用了一种正确的观点去收集材料,然后再予以表现,这其间是必须用了一种‘想象’的连索把它们结构起来的,基希自己曾说:“‘报告文学者是必须具有一种合乎逻辑的想象的。’这也正如画几何图一样,没有虚线,那几何图也将无从构造。”夏衍在《关于报告文学的一封信》中说:“当然,报告文学对大量素材有所取舍,进行一番剪裁和必要的说明、解释,是必要的,但这种整理、取舍和说明,决不应成为夸大、矫饰,回避,乃至无中生有。为了细致地刻画人物,对某些细节进行艺术加工,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加工’”也决不能违反真实,张冠李戴。

为了突出某种‘主题’,作者自由地发挥主观创造性,随意地驰骋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加到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上面,我认为对报告文学是不应有的。邵荃麟说:“自然,报告文学也不是有闻必录,不是一堆素材的堆砌,它同样需要提炼,需要剪裁,在某些细节上,需要作者的想象,需要艺术的提高。但是,‘提高’和‘拔高’是两个不同意义的概念。提高是从繁琐的材料中集中、突出人物的主要品德,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加光辉,这在艺术上不仅是允许的,也是必要的。而‘拔高’,就不符合人物本来的面目了。”理由说:“我反对在报告文学中虚构,但不排斥在报告文学中运用想象。”虚构和想象是两个概念,应把它们区分清楚。

离开了想象,就连一篇通讯都写不成,这是新闻工作者也直言不讳的事实。原因很简单,作品中所写的人物和事件,跨越了巨大的时空,而作者不可能一一去亲身经历。我写过马德里,但我并没去过马德里;我写过艾菲尔铁塔,但我并没登过艾菲尔铁塔;我写过西双版纳,但我迄今尚没有机会游过西双版纳。我写过闺房私话,当时并未在一旁偷听。我写过纷纭的会议场面,手头也未保存会议的记录。我还写过孤独的徘徊和内心的剖白,当然更是借助于想象。这里有两个条件。其一,这场面,这行动,这事件,确确实实发生过,而且不允许有时间和背景的错移。其二,想象的目的是为了再现当时真实的情景。于是,报告文学的想象与小说又出现了差别。小说以真实性为起点,凭借想象去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丰富形象的塑造。报告文学却从规定的情节和特定的人物出发去进行想象,以真实的显现为终结。当然,在一般读者的眼里,是看不出两者的差别的。类似这样的观点也还有一些,也不再多引了。

第三种意见,在国外作家的言论中尚未发现。在国内,持有这种观点的作家当以徐迟为代表。徐迟在谈到小说和报告文学的区别时,是这样表述他的观点的:小说“是可以有,并应当有更多的虚构的”,而报告文学“就完全是实况的写照了。但也允许略有虚构,不离真实的虚构。如果有了较大的虚构,它就变成了小说。”支持徐迟观点的有邹贤敏、郁沅两人。在《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一文中,他们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说:“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是什么?”有人认为:‘它不是指一般文学创作中所说的生活的真实,而是指真人真事,活人活事’,这‘是报告文学的生命’。我们认为,这种至今还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片面的,它不符合事物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辨证法,容易模糊、掩盖问题的实质。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一切革命的作家,都应当在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指导下,努力发掘和表现生活的本质真实。

报告文学既然称为文学,首先必须符合一切文学样式对真实的共同的要求,符合革命时代的历史真实性。——实践证明,把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仅仅归结为写‘生活中的真实’,势必会忽视作家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创作的指导作用,使作家放松对生活的本质真实的追求,对报告文学创作十分有害。——要使人物活灵活现,事件生动丰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不能没有艺术构思,就离不开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虚构,就可以而且应当运用典型化的方法。这是报告文学创作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真理。高尔基说:‘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报告文学也是如此。想象和虚构在报告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正是为了从素材中提取精华,淘去渣滓,更准确地表现真人真事,更真实地反映生活的本质。在徐迟、邹贤敏和郁沅之前,据井岩盾在《真实和虚构》一文中指出,魏金枝在一篇文章中曾经说:“而报告特写呢,那么,虚构和想象的范围,都要更狭隘些,除开删节一些不必要的繁琐,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主要情节以外,至多只能在细节的安排上根据人物的性格,加些适当的想象而已。”此外,再没有发现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

认真的分析研究过以上三种观点之后,人们就不难发现,三种意见实际上是两种观点。前两种观点虽然有一点区别,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认为可以有适当想象的人,在解释如何想象的时候,还是坚持在还原真实这个基础上的,并不是主张凭空的虚构。我理解,他们所说的想象,是指在事实存在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去还原那些眼前已经无法面对的但却是曾经存在的事实,然后实现一种全面的,整体的,从而也是一种本质的真实。这种想象和虚构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而虚构,则是一种摆脱了事实存在的限制,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这种创造,在虚构文学创作中是一种必要的手段,但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却是不允许的。所以,认为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作家可以“略有虚构”的观点是非常不负责任的错误观点。不管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如何严格地掌握虚构的程度或分寸;不管有人以报告文学也是文学,是文学就要享有所有文学创作的一切创造权利这些看似公正,实则偏颇荒谬的说法进行辩护,“虚构”和报告文学也是不能结合在一起的。

任何文学体裁的建立,都是在一定的限制基础上实现的独立性。如果,所有的文学体裁相互间没有了各自的限制,那么,何谈体裁的分工和个性。例如,戏剧就要受舞台的限制,电影就要受时间的限制,即便是小说,也并不是就彻底的自由,在其创作中,作者也是时时受着场景和人物的限制的。必须真实,杜绝虚构,这就是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天生要受的限制。不承认或不接受这一点,那就是对报告文学的拒绝。徐迟自己,还有他的支持者,以在其成功作品如《哥德巴赫猜想》中的一些“略有虚构”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实际上是自我暴露着作品的弊端和瑕疵,是并不能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根据的。至于有人引用鲁迅的话,说没有地球一般大的纸,就无法作画的说法,明显是对先生原意的歪曲。也是一种近似抬杠式的狡辩。我们反对在报告文学创作中一切无中生有的虚构行为。任何破坏报告文学真实性的作法都是我们坚决反对的。因为,我们若是放任了报告文学可以“略有虚构”的观点,那对于报告文学所带来的就不光是一种伤害,而是实际上的一种慢性的自杀和逐步的取消。报告文学是可以在真实的限制中发展的。所以,放弃真实而走向取消,不应该成为报告文学的选择。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既是一个带有原则性的理论问题,它又是一个很具体的创作实际问题。在作理论的阐述时,这个问题也许较为抽象,可一旦和实际的创作结合起来的时候,它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了。这时,真实或不真实,那结果可就大不相同了。当一个作家开始他的报告文学创作的时候,他实际上就已经和他的对象和他的读者搭成了真实的默契,表示自己所写的内容,即是社会生活中真实的人和事。

而读者也会从报刊所标明的“报告文学”字样上获悉,作家是在报告真实的人和事,于是乎自然也就用真实的标准来要求了。而在这个时候,读者一旦从作家的作品中发现了有虚构的,有造假的内容,那么不管你作家如何的解释,都很难换得读者的信任了。失去了读者的信任,报告文学的意义和作用也就随之丧失。前苏联作家波列夫依在谈特写的时候,结合自己创作中的一个具体事例讲了真实的重要性和不可忽视性。他说:

同类推荐
  • 云岩河的歌

    云岩河的歌

    本书的作者是一群曾经到陕北插队落户的北京知识青年。他们以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讲述了4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插队生活,向人们再现了“文革”时期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真实一幕。
  •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一世珍藏的诗歌200首

    中外诗歌浩如烟海,古史诗、叙事诗、抒情诗种类繁多,争奇斗艳。本书仅选录了文艺复兴以来并经过了数代读者检验的部分中外诗歌名篇(不含中国清代以前诗歌)。在长长的诗歌长河中,这些诗歌名篇是语言的精华,智慧的结晶,思想的花朵,情绪的珍珠。它沉淀着人类的苦难与欢乐、幻灭与梦想、挫折与成功,折射着人类精神结构中永恒的尊严和美丽,体现了人类追求真善美、扬弃假恶丑的执着意念和高尚情怀。人,寄居在大地之上,处身于喧嚣的世界,需要这甘甜的蜜汁滋养。中外诗歌遗产需要继承和发展,首先就需要阅读。阅读是一种感悟心灵的精神活动。
  •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

    大庆精神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爱国: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创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求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奉献: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1981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转发国家经委党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以中央文件的形式肯定了国家经委党组对大庆精神的概括,即发愤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
  •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经典全集

    萧红的作品乡土气息浓烈,叙事风格细腻深刻、委婉动人,她的很多小说,都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精品,具有极强的艺术生命力。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茅盾称为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样,萧红的散文创作也具有很高的成就。她的散文文字优美,凄切忧婉,在情感浓度和抒写张力上都较深刻强烈,刻画人物注重心理深层的挖掘,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开拓视野、汲取营养、陶冶情操。
  • 在夏日里画场雨

    在夏日里画场雨

    《在夏日里画场雨》收录了闵凡利自创作以来的20年间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的200余篇作品中精选出来的78篇风格各异的散文佳作,共分《故乡,和我的父亲母亲》、《看看咱的庄稼去》、《开放我们心花的万紫千红》、《人生是一棵爬满猴子的树》、《让狼舔舔你的手》、《阅读的芬芳》六辑。《在夏日里画场雨》中的这些散文作品情感饱~满,视角独特,想象开阔,内涵深邃。在这些作品中,对生活的感悟和描述绵细而稠密,对情绪的挥洒和开拓激烈而诗意。他给我们诠释了生命的迷茫与希望,剖析了疼与痛的根源,开启了人生的禅机与觉悟,直抵心灵,绽放着感染和感动。
热门推荐
  • 经络汇编

    经络汇编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语音的使用力度

    语音的使用力度

    现代社会是“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信息在社会各行各业?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多人的共同合作,需要多个信息的综合作用,语言是最普遍、最方便,也是最直接的传递方式。语言能力强,双方就能达到顺利的交流,信息也能顺利、准确地被对方接收、理解,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与反共主义:论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外交

    本书从美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谈起,探索美国人为何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采取如此敌对的态度,美国政治文化为何同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本书还纵论美国在冷战期间和冷战结束之后的反共主义如何表现在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之中,指出美国在国家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意识形态的诉求会让于实际利益的考虑;在国力强盛的状态下,在对手的意识形态诉求也十分强烈的情况下,则在外交中强化意识形态色彩。
  • 月下的花香

    月下的花香

    人生浮沉在世,都会经历酸甜苦辣,各态人生。这里讲述了一个普通少年经历人生的挫折,与现实男女的爱恨纠葛,最终一步一步成长的故事
  • 吾家有妃初拽成

    吾家有妃初拽成

    传闻她不但奇丑无比,是个人人唾弃的废物小姐,从还是个克死母亲的煞星。原以为她的命运就此苍白的度过一生,怎料在七岁之际,却惨遭中毒几乎不治。再睁眼,灵魂已悄然转变,她已不是她。十年后回家,她一反柔弱的性子彪悍回归,奶奶滴,看老娘不玩死你们这群混蛋。好,心情不爽,烧烧国家粮仓。嗯,被人骂了,直接给你下毒。呃,姐妹欺负,折你手毁你容。当桃花开始悄然盛开的时候,当身上的秘密悄然而现的时候,她才发现,她的心早已遗失……他是人称冥王的传奇人物,世人皆传说是有断袖之癖,却将一个女子宠入骨髓,爱之如命。要不是六年前的相遇,他不会发现自己是如此的牵挂着一个人,所以,找到了她,就没想过要放手。对于她身边萦绕的不管是炮灰还是伪小三,他都要让他们的爱直接死在摇篮里,来一个,灭一个,来一对,杀一双,绝不手软。他的爱,只能给她。而她,只能他来爱。【片段一】“你以前不是一直都很喜欢本王吗?”某个无耻王爷无耻说道。某女点点头,“我小时候是很喜欢你啊,现在也喜欢你——”某无耻王爷一喜,却听后面还有一句,“我喜欢你离我远点啊!见过讨厌的,还没见过那么讨厌的。”(某女是用吼的)【片段二】“主子,冽王带十万聘礼,想娶夫人。”“什么,好,告诉他,聘礼留下,人滚蛋!”某人眼色一敛,笑的诡异。夫人说过,这世界,绝对不能与钱过不去,所以他听她的,聘礼要下,人,有他一个就行了。【片段三】“主子,夫人又出去了。”“出去就出去了,有什么大惊小怪,她天天出去。”“可是……可是她是去新开的牛郎馆,听说今天来了几只特别好……”好吃的外国鸭子。手下话还没说完,就感觉一阵风吹过,再看主子的位子,没人了?额上顿时流汗。夫人,你自求多福吧!只是,那真的是鸭子啊,烤鸭。*简介无能,看文是王道。这是一个伪冷酷王爷和一个拽女之间的故事,有宠无虐,YY会有的,船戏也会有的。【本文女强+男强=爽文,内有悬疑,疑似宫斗,夹着江湖侠情,还有玄幻色彩,是一部多类型的文,一定总有一款适合你的。】声明:本文绝对一对一,楠竹专情,霸道,偶尔识风情浪漫,无不良嗜好,身心健康,没有小三。推荐新文:《凰腾--绝杀鬼妃》(^ω^)↗【吐血推荐】好友文文:姒锦《军婚撩人》:怜半春《爹地,妈咪偸窥你》:鎏年《女军阀》艺瑾天使《拐个小妻来爱爱》:花卷《独宠极品小娇妻》:(^ω^)↗
  • 品茶要录

    品茶要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

    生命中所不能承受的

    好几天没有下雨了,气温骤然上升。广播里说,这样早来到的高温是建国后同期最高的。没有雨的天格外的蓝,蓝得就像是我小学三年级获奖的那幅题名为《我的家乡》的画。那是市教育局在一个国际六一儿童节前期举办的一次活动,让万名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用颜色画出美丽的家乡。我在那次活动中画的我想象的家乡,不是其他同学那样的大路、春风、肥羊,小桥、流水、人家,而是艳阳下一栋栋高高的空中楼阁,每一栋楼房下面长满着金黄的粮食,被我涂得极显夸张的深蓝色天空就像这些天的天空一样蓝得有些失真,高楼旁藏在一排排整齐葱绿的果树上肥硕的果子表达着我对成长的好奇。
  • 君杰之穿越异界

    君杰之穿越异界

    (*?ω?)?╰ひ╯我不简介,略略略略略
  • 牛镇的牛

    牛镇的牛

    老黄牛真的是老了。牛跟人一样,也是先老腿,他永远不能虎虎生风地跑动了,只能慢慢吞吞地散步,每走一步,他身体里的零件都被晃动得稀里哗啦地响着,更多的时候,他只是趴在地上养神,松弛的皮肤耷拉在地面上,连呼吸都若有若无,年轻时用力呼吸,鼻孔夸张地翕动,卖弄地喷射出白气成为久远的记忆了。他很少反刍,总是悠然自得地趴在阳光很好的地方,好像在回忆他的似水年华,对胡子里长满故事的他来说,精神上的反刍似乎比草料的咀嚼更有滋味。一般的牛使过壮年,大约是十多年,就会被卖到牛镇上胡一刀的肉铺子里,一头头尚且健壮的牛被胡一刀肉铺弥漫出的缭绕的香气蒙蔽,胡一刀笑眯眯的,看着这些牛欢天喜地迈进漆着明亮黑漆的大门的后院,胡一刀知道,他们的气味第二天就会混合到这令人迷醉的香气里。
  • 迷失的兵城

    迷失的兵城

    《迷失的兵城》是著名作家师永刚推出的一部长篇新军事探险小说,该书以西北戍边军人的战斗生活为场景展,年轻的中尉单一海和学者子老,凭《汉书》中短短200字的记述,围绕一座废弃2000年古代兵城的神秘探险,揭了一段尘封已久的2000多年前一支古罗马战俘神秘消失的历史之谜。单一海对于神秘古城遗址的探寻,学者子老毕生的执着探索,凭着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共同投到探寻古城奥秘的事业当中。青年中尉单一海与女军医女真之间发生的曲折感人的爱情纠葛。雄奇壮美的西北高原、古城、大漠、落日、戈壁,全方位地展现了西北戍边军人的精神风貌和战斗生活场景,是一部反映当代边防军旅生涯的优秀长篇军事探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