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8800000004

第4章 灵性激活历史(1)

审美意识大幅度的刷新往往是在人们不易察觉和貌似互不相关的现象里潜藏着,一旦你受到灵感的暗示,把它们联贯起来考察,便会恍然发现:一种审美意识上的更新已成气侯,不能不刮目相视了。面对莫言的《红高粱》、乔良的《灵旗》、朱苏进的《第三只眼》,你不能认为它们只是些互不相涉的孤立现象。事情是如此凑巧:三部中篇小说全都出自部队的极富个性的三位青年作家之手,它们全都涉及到人类的困境--战争--抗日战争、红军长征和海峡两岸的“心战”,它们全都执拗地追索着历史之谜(《第三只眼》写文革时期的海防,也应视为“历史”);更重要的是,它们全是那么面目新颖、手法新奇,是人们很难逆料,也是在昔日的革命战争题材作品中从未谋面的形式。于是,在深感它们的奇异之后,不少文章研讨着《红高粱》之于莫言、《灵旗》之于乔良、《第三只眼》之于朱苏进的创作发展关系,一句话,尚停留在对每个作家自身变化的研讨上。假若我们试着掉换一下角度,把这三部作品放到革命战争题材创作的背景和人类把握历史哲学精神的高度上看,情形会怎样呢?我相信,我会们会感到一种震惊的喜悦:在革命战争题材的创作中,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意识的转变正在进行。这三部作品在“真实”观、历史观、战争观、艺术观上都带有明显的反传统的挑战性,都在努力超越以往既辉煌又拘谨的革命战争作品;它们未必完美,却以艺术变革的“信使”身份带来了重要的信息,因而它们理应在一九八六年的文学纪事和革命战争题材创作的备忘录里占据煊赫的一页。

这并不是笔者的危言,下面逐次展开的剖析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目光稍稍放远些,放到当代文学史上的荆棘丛生的道路和今天对更新战争文学观念的迫切呼唤上,那么会看到,革命战争题材的创作曾经有如“泥沼”--陷落过《洼地上的战役》、《关连长》、《柳堡的故事》、《辛俊地》、《亲人》、《英雄的乐章》、《保卫延安》、《红日》等等优秀作品的“泥沼”。这里的空气显得格外湿重和沉闷,现实题材的创作在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变异着自己的现象,可是在这片“泥沼”里,艺术的翅膀似乎仍然难以健举奋飞。不错,曾经陷落过的作品大多已恢复了名誉,近年来我们又看到过一些颇获好评的作品,但是,这能说明什么呢?这至多说明了它是一种恢复和宽容,即对原有的审美意识,评价标准的恢复和对局部创新的肯定,它决不意味着挣脱了传统历史观和艺术观的审美意识上的根本变化,在这方面它依然踯躅不前。所以,《红高粱》、《灵旗》和《第三只眼》在如此背景上的脱颖而出就不同凡响,犹如冲破浓雾的三只年轻的艺术之鹰。比起其它领域,这种冲破沉寂来得晚了一些,但仍使我们为之惊喜和深思。它们要给历史重铸一副当代的肌骨,要给历史的躯壳注入当代意识的鲜血;三双探路者的慧眼指向了这样一个美学鹄的:历史的主体化;历史的心灵化;历史的灵性。我要着重分析的,正是三部作品的审美意识的变化对于革命战争题材和其它题材的创作的启迪价值,当然,我也不准备放过对它们的缺陷的批评。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战争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新意迭出如不竭之源,在我们这里却总是步履蹒跚、雾重难进?对此,人们曾经指出过一些原因,但似乎至今也还没有揭明那最根本的原因。我把这片领域喻为“泥沼”,并不仅仅因为它严肃、严峻以至严酷,在血与火的炙烤下,阶级的神经格外紧张,恩仇爱恨的界限格外敏感,因而作家受到指摘的机会也比别处多些。不,这不是主要的。我觉得,可忧的倒是,在这片领地的上空,聚着过份厚重的传统观念的雾障,它已成为压迫作家心智自由和思维活力的桎梏。它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它是一种奢望,总想把历史用条文概念凝固下来的奢望;它又是一种癖好,企图永远掌管历史规律解释权的癖好。在这种“奢望”和“癖好”面前,历史是一堆“过去完成式”的死物,历史是客观地、静静地躺在那儿,主体(作家)只能窥探它的奥秘,却无缘成为它的一部分。于是,被关在“历史”大门之外的主体,剩下的任务只能是尽量收集素材,实地勘察,访幸存者,听故事,从门缝里去揣测历史的真相,印证关于某一段历史的结论罢了。克罗齐曾经以极大的智慧尖刻地嘲讽说:“这类历史确乎具有一副尊严和科学的外貌,但不幸得很不充分,没有精神上的连结。归根结底,它们实际上什么也不是,只是一些渊博的或非常渊博的‘编年史’,有时候为了查阅的目的是有用的,但是缺乏滋养和温暖人们的精神与心灵的学问”(《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这见地是很深刻的。虽然它是对历史学的研究而发,但同样击中了历史题材创作中的要害。我们的文学在很长的时期忽略了这样无情的事实:历史永远是主体参预下的历史,人类历史延续得多么久,主体对历史的发现和把握就会变幻不定得多么久,历史永远和主体同在。没有历史的主体固然不存在,没有主体的历史也不成其为活的历史,只能称为史料。为什么在革命战争题材的领域里,有些作家总是难以拔开双腿,总是难以腾飞呢,因为创作主体是受动的,比起其它领域的创作有更大的负累和更多的规范。我们的有些作家所充任的角色其实与克罗齐所批评的那种历史家没什么两样:历史家站在历史之外冷静收集材料来“验证”结论,作家站在历史之外殚精竭虑地要以尽可能生动的形象“再现”历史“真相”和历史结论。这些作家对于既成的历史评价、结论、解释和普遍精神原则,是抱着“观念崇拜”式的过份敬畏,以至完全关闭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独立思考;在这方面他们既然没有多少事情好做,只能把全副心血倾注到如何艺术地将历史客体化上。在这种把“求真”、“求实”、求“符合结论”作为最高目标的创作活动中,作家的自我大大地缩小了,所谓对“多样化”的热心提倡就只能流于空谈,更不要说出现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的作品了。我认为,这就是多年来这类题材的创作风格近似、模式稳定,除了形象鲜明与否、情感真挚与否、结构庞大与否,对“结论”的再现生动与否的区别,始终未能真正多样化起来的原因之一。

就在这样的情势下,莫言的《红高粱》以惊世骇俗、令人瞠目的面貌出现了。任何人都会作出这样的直觉判断:它与以往我们的革命战争文学都不相象。这并不是说它压倒了其它所有同类题材的作品,因为每个时期的作品都是当时意识形态和认识水平的产物,自有其存在价值;但是,你不能不承认,在审美方式上它是一次具有革命性的更新。这该怎样理解呢?现在有些文章把它的新异面貌归结为所谓意象化、感觉化和作者的象征手法运用,似乎大家对革命历史的理解都是认同的,不同的只是莫言奇诡的表现方法而已。显然,这只是看到问题的表层,目前对莫言的创作也容易被它表层的波诡云谲所眩惑。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这部作品是作家的主体征服、化驭、重铸历史的结果;是作家不再把历史作为心灵的“外物”,而是把自己活跃、能动、善感的主体整个溶化在历史之中,由于一切的情节、细节、场面、人物全都被作家的主体浸润、温热、拥抱、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新鲜的诗意、新鲜的发现、新鲜的奇想啊!我们应该首先注意到在《红高粱》里作者的主体地位,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他好象不是被历史的悲壮所感动因而作为历史的追述者,而是企图感动和激活历史的剧中人,他既“把自己放进小说”,又“把自己化成人物”,作家与历史的间距几近消失,化为浑然一体,出现了“浑一”状态。所谓“父亲不知道我的奶奶在这条大路上主演过多少风流悲喜剧,我知道。父亲也不知道在高粱的阴影遮掩着的黑土上,曾经躺过奶奶洁白如玉的光滑肉体,我也知道。”其中的“我知道”,是大大有忤于现在的小说规范,包括现代派的小说规范。作家不但没有“退出小说”,而且以超全知全能的姿态出现。作为一个晚辈身份出现在小说中的作家,居然突破小说的规定情景,写出他不可能知道的长辈的隐私、瞬间筋肉感觉和刹那间的微妙情绪,这是怎样大胆的、罕见的笔墨!必须分辨清楚,这与那种一般的全知全能小说中的“想象”是不同的。作者完全打破中国固有的尊卑观念,不但以孙子的眼光看奶奶,更用男人看女人的眼光看奶奶,用儿童和当代成年人的双重服光看奶奶、爷爷,对于这样的越轨的笔墨的解释,不应停留在什么“非常人的艺术感觉”上,其实质乃是作者敢于把历史主体化。

把历史主体化自然央不意味只能采用莫言的表达方式,指出这一点不过为了说明,主体深刻地渗入历史,将会给作品带来怎样意想不到的形式变异。关键在于主体能否与历史一起跃动,一起共振,在于主体能否激活历史。不论是《红高粱》还是《灵旗》(《第三只眼》与前两部情况不同,留待后面再谈),都给人这样的感觉:作者对生活的感情达到白热点之后,出现了“激活”--致使许多死去的人物纷纷“还魂”,贯注着主体的生气,成为活跃在作品里的一群“活生生的灵物”(《红高粱》语)。如果说《灵旗》的追求哲理化,抽象化的倾向多少抑制了人物,那么,在《红高粱》里,这些“灵物”不再是观念的派生物,不再负有运载某种观念的使命,因而也就不再受狭隘时空的挟制,尽可能充分地,自由自在地表现善自己。奶奶、余占鳌、罗汉、豆官……全都按照自己的逻辑行动,敢哭、敢笑、敢怒、敢骂,“什么都敢干”,不再成为某种关于历史的观念和思想的“磁铁”吸引下的身不由己的筹码,因而他们既是历史的,又是现时的,是活的历史中的活人。正如很多文章指出过的,《红高粱》的整体结构是开放的、共时态的。那么《灵旗》的情况又如何呢?它虽然没有让作者成为其中的一个人物,全部的情节、人物、场景借助青果老爹昏花朦胧的双眼,似梦似真的幻觉表现出来,但这并没有削减主体的参预深度和激活作用。读者不容易弄清的是,衰迈的青果老爹与贯串全篇的那个作为红军逃兵、赌棍、报仇雪恨者的“汉子”是什么关系,很可能把他们看成两个人。其实,这是被剖成两半的同一个人,一半是历史的,一半是现实的,可说是一个人和他的影子。这样,就给我们“五十年来一瞬间”的奇特感觉,历史中有现实,现实中有历史,它是个生生不已,无止无体无尽头的过程。无疑,这更是巧妙的“共时态”。

有趣的是,为什么这两部作品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共时态结构(《第三只眼》虽把时空背景严格控制在文革期间,但它的心理探索的共时态也很明显)?还有,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苏联战争文学如《岸》、《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也是共时态结构?它只是一种颇为时髦的表现手法吗?当我们加以深究将发现,在这些作品里,主体(作家)、历史、现实三者的距离和分界线都被有意识地抹去了,所以,它就不仅是一种手法,而是一种对历史的新的理解和新的思维方式。它“新”在哪里?我们过去对历史的理解最易产生的错觉是,以为历史就是过去发生并已完结的事实。这些作品可没有陷入这种错觉,它们全都努力体现出“绵延”意识,作品里的人物似乎都没有死去,或者说,肉体虽死灵魂还活着,死者的血又在今天生者的身上回流。就新因于陈的意义说,生者是死者的生命延续;就新陈代谢的意义说,生者又是死者的超越。这样的意识使我们联想到克罗齐的那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于是,为了适应这样新的历史意识,便自然地出现了共时态结构。应该说,如此时空观念在我们以往的战争文学中还是罕见的。

同类推荐
  • 翱翔在天空

    翱翔在天空

    刘心俭,空军政治部某部部长,大校。现已退休。回忆了中国空军的成长史。从1964年8月到1969年年底,国民党的美制无人驾驶飞机又侵入大陆领空97架次,先后被我军击落了20架;其中,空军航空兵击落14架,地空导弹部队击落3架,海军航空兵击落3架。空军是保卫国家的利器,建国多年来,中国空军一直翱翔在天空。
  • 宋明理学概述

    宋明理学概述

    中国思想史上,两汉以后,儒学渐微,庄、老代兴,而佛学东来,递兴日盛,至隋唐而臻全盛。然佛学盛极转衰,继之则宋学崛起,而为新儒学之复兴,另辟新局。宋初诸儒,其议论识见、精神意气,有跨汉唐而上追先秦之概。周濂溪以下,转趋精微,遂为宋明理学开山,而后有二程、张载、朱熹乃至于王阳明之学术盛世。本书成书于1953年,自宋学之兴起,下迄晚明遗老,分五十六目,将此六百年间理学发展衍变之迹,溯源穷流,作简明扼要之叙述。
  • 陌上花开

    陌上花开

    乐府诗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感情强烈外露,形式朴素自然,长于叙事。在《陌上花开》中,安意如以诗为线索,以史为素材,以独特的感性文字,将古意盎然的乐府诗词完美解码,复原了那些哀乐缠绵的故事、丰神俊逸的人物、婉曲难测的情怀。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五代。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
  • 让青春的梦想飞扬

    让青春的梦想飞扬

    在这纷繁的世界里,有多少生命在寻觅着温暖,小小的爱,经不起等待,或许我们还未曾意识,其实我们一直都在为之努力着。伸手感悟滴滴温情,暖化了一个个陌生的心……身因情在,情伴心生。寻找生命中的珍贵,成就成长路上的美好与伟大!人生因青春而美丽,青春就是梦想的样子,我们的青春在悸动,我们的行囊中装着青春更装着梦想,我一直朝梦想奔去……智慧主编以深度感性的文章,让你智慧、达观、自信地面对人生……
  • 一支扣针的故事

    一支扣针的故事

    本书精选陈衡哲小说、散文、书信及自传作品,陈衡哲对中西文化都有突出造诣,形诸笔端,思辨意识浓厚却不失之抽象,她的作品兼具较高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同时附有亲人述说陈衡哲的文章,力图展现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才女陈衡哲。
热门推荐
  • 同意报销

    同意报销

    《同意报销》以文联的工作为线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报废》写换车,《报销》写还债,《报道》写修路,这三件事情在其他地方、其他部门和单位、甚至在其他个人,或许都不可能存在,或者说是“小菜一碟”,解决起来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在文联这样经费极其拮据的“前列腺”部门和龙骨村那样偏僻穷困的山村,则事关重大,关系到生计存亡,关系到民意民心,而解决起来则比登天还难……《同意报销》收录了红日曾在《小说月报·原创版》上发表的三个中篇小说,《报废》《报销》《报道》。内容轻松幽默又充满积极豁达的态度,将制度、人性、处事智慧融于一炉,讲述知识分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文联生活。
  • 非议古人

    非议古人

    柏杨先生说,中国的历史最久,中国的历史书册最多,可是中国人对历史也最懵懂!“非议”古人讲述的不再是遥远的和模糊的古人,而是真实的和接近现代人语言环境中的人生。古人身上不为入重视的一面或者不容忽视的特点,是我们发现和再现古人真实履历的一种尝试,同时也就探索历史与人生的一个入口。
  • Meteorology

    Meteorolog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风光大嫁,总裁先生强势宠

    风光大嫁,总裁先生强势宠

    她林落楚回归时羽翼丰满,稳坐自家公司,斗恶毒后妈。在商业界混得如鱼得水!却没想到被几只小老鼠给算计了!更没想到居然被她讨厌的人给救了!某天——林落楚;“我后妈后妹他们又给我找事儿,我干脆让他们领盒饭算了!”薄厉森(一把拦住她);“亲我一下,我帮你。”某次——林落楚;“我好无聊啊!薄厉森~(撒娇)我要去公司大展身手!”薄厉森;“亲我一下,我送你一座城!”某日——林落楚;“薄厉森,我有件事情要告诉你。”薄厉森;“嗯?你说,我听着。”林落楚;“薄厉森,我不讨厌你了!”薄厉森;“嗯。”林落楚;“我爱你!”
  • 青春雕像

    青春雕像

    本书主要内容为:红玫瑰,少女,读你, 知音,星,网,你的眼睛,你的眼睛,颤栗,季节。
  • 世界著名企业的品牌攻略

    世界著名企业的品牌攻略

    品牌的成功塑造会使消费者形成一定的忠诚度、信任度、追随度;品牌可以利用其市场扩展的能力,带动企业进入新的市场;品牌可以通过资本运营等形式进行扩张。总之,品牌作为市场竞争的武器,常常会为企业还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本书精选汇集了世界上22家著名跨国公司的品牌战略,通过对其品牌战略的历史、发展、运用、定位等各个方面的详细讲解、分析、揭示了世界著名企业成功的奥秘。
  • 财迷王爷败金妃

    财迷王爷败金妃

    ◆◆◆域炎大陆,强者为尊◆◆◆她从地球穿越而来,灵魂力量天生的强大造就了她天才之名,众人皆知,镜族有女名亦妖,九岁的新星斗者,耀眼夺目三年后,她是家族的废物,三年前体内斗气的莫名消失让她俨然成了家族的笑柄,嘲讽、白眼、侮辱、排挤,三年,尝尽世间冷暖,看尽世间白眼.一个偶然的机遇解开了她斗气消失之谜,本以为看到了希望,却遭遇定亲夫家的退婚的侮辱,仅存的尊严也被人无情地撕碎践踏在脚下!那一日,他说:“镜亦妖一介废物,与我不配,来此实为退婚”那一日,她说:“三年后,我让你连废物都做不成!”废物,真的如此么?一个赌约,三个人为她赌上自己的尊严,她必须赢,也输不起,人生本就不是一场公平的比赛,三年后的赴约,赢,洗刷耻辱,输,为婢为奴被践踏的尊严,三年的磨练,让她变得铁血狠辣,叱咤风云!当沉睡三年的雄狮再度睁眼,天地风云色变!三年前他对她尊严的践踏,背负着三人尊严的赌注,三年后,又当如何?赴三年之约后再回家族,不曾料到三年未归的家族已遭逢巨变,物是人非;镜非镜,她到底是谁?远古家族弃子之女?她从来不介意将天地翻转亦或毁灭,亲情是她的信念,友情是她的底限,腾龙尚有逆鳞,触之,山河变色!当她从昔日人人嘲笑的废物成长到大陆巅峰,横扫六合天,一怒天颜变,大陆从此少了一个天才,多了一个主宰!◆人说她狂傲,她笑人短浅,我自是年少,韶华轻负,自当芒耀九州,傲眼看天下更多精彩,尽在《妖尊御世》财迷王爷败金妃简介:◆◆◆◆他是火云国的火王爷,外号“抠门王爷”,只因他在权、名、色、利之中独独对“利”情有独钟!他不喜权,不好名,不近色,却惟独对赚钱有莫大的兴趣!所谓抠门,精髓全在一个“抠”字!◆◇◆赚钱与省钱◆◇◆为了赚钱,他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只有一个——赚钱!!为了省钱,他极尽之所能是,目的只有一个——省钱!!【片段一】“皇上,二皇子绑了贵妃!!”“什么?”“二皇子说要皇上用一百两去赎贵妃娘娘!”相对,无言,沉默,良久,爆发“云火,老子的贵妃就只值一百两吗!!!”【片段二】“王爷王爷王爷,大事不妙,丞相又来蹭饭了!!”管家连滚带爬地冲进账房!“什么!!这个老不死的又来蹭饭了?”某男呛水“这次还带了他的十八房小妾!!”“既然如此……管家,采用一级作战方针,一级人力接待,另外把咱家前两天吃剩的饭菜让厨房整理一下,今天中午就吃这个”
  • 无运

    无运

    曾经万古无一的肖帝皇,因软肋被骗至死人禁地,九死无生。当以凡人之躯再次临世时,发现整个天地早以物是人非。且看肖乐轩如何以凡人之躯,再次在这片天地掀起滔天巨浪。背叛者,应当背刺之刑,凭饿鬼啃食,钉死在轮回间直至灵魂消散。
  •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品读中国城市人性格

    人是城市的载体和灵魂,城市的性格渗透在人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之中。在通讯发达、交通迅捷的时代,异地求学、经商、旅行,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主题,品读城市性格、掌握各地人群特征,既是“胸怀祖国”的表现,也是为了更好地与人交往、拓展个人发展空间的需要。本书精选了全国42个最有代表性的性格城市和地区,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中国城市的性格,品位各大城市人的性格魅力,感受它们之间不同的特质!
  • 中国环保先锋(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中国环保先锋(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中国环保先锋》介绍了环保领域的演说家、野生动物的保护者、致力于环保技术研究的创新者、为环保呼吁的新闻工作者、投身环保事业的教育家、承担中国绿色希望的环保少年等,他们在环保事业中作出了各自杰出的贡献,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进行了宝贵探索,用坚定的信念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实现了个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