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09500000004

第4章 著名作家文人(3)

书香世家,旧学功底

俞平伯原籍浙江德清,出生在苏州马医科巷曲园中的乐知堂。德清县俞氏自清末以来就是大姓,近代著名士林人物俞樾(字曲园)正是俞平伯的曾祖父。俞平伯出生时,曾祖父已80岁高龄了,他对这数代单传的曾孙疼爱逾常。

俞平伯3岁时,虽然还不会写字,但喜欢用笔涂抹。俞老先生非常高兴,于是每天就亲自用红朱笔写“上大人、孔乙己”等字,让他的曾孙用墨笔描红。老人有诗纪之,诗曰:

娇小曾孙爱如珍,怜他涂抹未停匀。

晨窗日日磨丹砚,描纸亲书“上大人”。

他开始读书,是在清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正月初八,虚岁刚5岁。曾祖俞曲园认为:“是日甲子于五行属金,于二十八宿遇奎,文明之兆也。”而他自己后来于1932年9月8日在《戒坛琐记》中写道:“四五岁入寺挂名为僧,对于菩萨天王有一种亲切而兼怖畏之感,甚至于眠里梦里都被这些偶像所缠扰,至今未已。这个童年大印象,留下一种对于寺庙的期待。”从此由他的母亲来教俞平伯读《大学章句》,有时还由他长姊俞琎来教唐诗。

清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俞平伯虚岁6岁,由母亲开始教他外文。俞曲园有诗云:“膝下曾孙才六岁,已将洋字斗聪明。”

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正月初五,俞平伯入家塾读书。俞曲园也有诗记之:

厅事东偏隔一墙,卅年安置读书床。

今朝姊弟新开馆,当日爷娘上学堂。

婉娈七龄尚怜幼,扶摇万里望弥长。

待携第二重孙至,记得金奎日最长。

为俞平伯请的塾师,是很有学问的宿儒谢敬仲。这年端午节,俞曲园还在俞平伯的扇子上,题了“青云万里”4个字。后来,俞平伯的父亲俞陛云将扇面揭裱了,并做题记说:“祖庭最爱僧宝,此为晚年所书,期望至厚。”

俞曲园去世时,俞平伯虚岁8岁,他十分悲痛。老人葬于杭州西湖右台山法相寺旁。参加曾祖父的葬礼,是俞平伯第一次到杭州。

就在这时期,清朝废除了科举。后来俞平伯回忆道:“余于诗未有所受。群经呫哔之暇,日课一对,时有拙言,共引为笑。”还说:“我小时候还没有废科举,虽然父亲做诗,但并不让我念诗;平时专门背经书,是为了准备科举考试。在我八九岁时废除了科举,此后古书才念得少了。不过小时候背熟了的书,到后来还是起了作用。”俞平伯没赶上科举考试,但赶上了准备科举考试的读书背书,并且养成了诵读的习惯;这对他后来成为诗人,对诗词有研究,是大有好处的。现在的儿童教育与小学教育不注重背书,其实是很大的失误。

辛亥革命前夕,俞平伯12岁。为避乱,全家由苏州搬到上海。在这前后1年里,俞平伯除继续读古文之外,又系统学习了英文和数学。也是在此时,他接受了大量新思想、新事物。后来他曾有诗记录此事:

从此神州事事新,再无皇帝管人民。

纪年远溯轩辕氏,又道崇祯是好人。

1911年,俞平伯13岁,他开始读《红楼梦》。这是读闲书、读小说,而且还不能完全读懂,他也不太感兴趣。后来在一篇文章中他还说,“而且不觉得十分好。”这完全是真实的。他说:“那时我心目中的好书,是《西游记》、《三国演义》、《荡寇志》之类,《红楼梦》是算不得什么的。”13岁的男孩不懂《红楼梦》、不爱《红楼梦》,那完全是合乎常情的。

就在这年冬,俞家又搬回了苏州。俞平伯在家读书,直到1915年春,才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但也只读了半年。

在北大读书,热爱新文学

俞平伯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奠定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1915年,他入苏州平江中学读书;半年后考入国立北京大学文学系预科。俞陛云把家搬到北京的原因,也正是为了照顾俞平伯在北大上学。当时北大的校址在沙滩汉花园,为了就近,俞陛云把家安在东华门箭杆胡同,两处相距的距离不远。

1915年,俞平伯开始与傅斯年、许德珩在北京大学同学。傅斯年由预科升入文科国文门,许德珩则由英文学门转入国文门。俞平伯在国学大师黄侃的指导下,正课之外开始读《清真词》,为后来研究《清真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他在《清真词释·序》的一开头便这样写道:“我小时候于词毫无了解,最大的困难为‘读不断’。诗非五言定七言,词却不然了,满纸花红柳绿的字面,使人迷眩惊奇。有一些词似乎怎么读都成,也就是怎么读都不大成。这个困难似乎令人好笑,却是事实。”这其实是旧时读书人普遍遇到的共同困难,因为旧书都没有标点。现在的读书人已读不到线装书,似乎词的断句好像倒不成问题了,其实读古文的能力是更差了。如果直接去读没标点的线装书,那岂止读不断书,跟看天书也差不多呀!

1917年,北大教授胡适在《新青年》第2卷第5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改良文学的“八不主义”。俞平伯对写白话文是积极响应的。

同年1月4日,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推行“学术自由,兼蓄并包”的办学方针,开创了北大的良好校风。蔡元培在就任演说中强调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还谆谆告诫大学生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这真是掷地有声的言辞,它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学人志士。

这年1月15日,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因此,著名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也随之从沪迁京,就设在陈独秀的家中。而陈独秀的家就在箭杆胡同9号,与俞家成了近邻。陈独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期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诲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俞平伯对此也十分赞同。

这年夏天,刘半农被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员。9月4日,周作人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兼国史编纂处编辑员。9月10日,胡适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9月末,因傅斯年与顾颉刚同宿舍,俞平伯由此而与顾颉刚相识。也就在这年9月,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一时期,正是俞平伯新旧思想交融并蓄的时期。他既写旧诗,又开始新诗创作。可惜这时期留下的旧体诗不多,因为诗集已毁于“文革”之中。而这年秋天他写的一首《秋夕言怀》,却意外地保存下来了。

飒飒秋风至,凉气入庭帏。

灯光照我读,废读起长思。

思多难具说,对卷略陈辞。

生小出吴会,雏发受书诗。

颇自不悦学,督责荷母慈。

十岁毕五经,未化钝拙姿。

后更遭鼎革,十七来京师。

野里无言仪,自愧贵家儿。

入学经三载,远大岂遑期。

身心究何益,唯有影衾知。

繁华不足惜,所惜在芳时。

先我何所继,后我何所贻。

爱轻令慧照,感重心自衰。

既怀四方志,莫使景光追。

君子疾没世,戒之慎勿嬉。

勉力信可真,长叹亦何为。

俞平伯后来谈起这首诗时说:“诗因不佳,其后编诗集时遂未收入,却据实而道,绝无掩饰,荏苒将六十年,未酬此诺,是诗不负我,而我之负诗多矣,可叹息也。”

与表姐结婚

1917年俞平伯17岁,家中为他办了婚事。新娘许宝驯,21岁,长俞平伯4岁,是平伯母亲许之仙的侄女,他舅舅许引之的女儿,字长环(后由俞平伯改为莹环),晚年号耐圃,浙江杭州人,在北京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作诗、填词、绘画,并善书法,还能弹琴、谱曲,又是位贤妻良母,一生照顾俞平伯十分周到。结婚以后,夫妻感情深厚,无论欢乐与艰辛,一生相濡以沫。伉俪之间从未吵过架,甚至没有红过脸。

此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六,俞平伯举行了婚礼。他们的结婚仪式,老师黄侃,同学许德珩、傅斯年等人都来祝贺。

许宝驯擅长昆曲,俞平伯心向往之,但曲韵方面略差。为此,他还专门向曲学大师吴梅学曲,有“偶闻音奏,摹其曲折,终不似也。后得问曲学于吴师瞿安”的记载。

就在结婚的这一年,俞平伯选定了小说作为研究课题。当时这研究课题的导师,有周作人、胡适、刘半农3人,同学中也只有傅斯年1人。

“五四”新诗人

俞平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正值新文学运动刚刚兴起。刚满18岁的他,就积极投身于新文学运动。他不仅提倡新诗、创作新诗,而且对白话新诗的理论建设作了精辟、深刻的论述。《白话诗的三大条件》就是他写的第一篇白话论文,受到《新青年》编辑部的赞扬。

俞平伯的第一首白话诗《春水》,与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起刊登在1918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这不仅是他本人新诗创作的起步,也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新诗作品之一。

此年,俞平伯与北京大学同学傅斯年、罗家伦、徐彦之等集合好友,筹备成立“新潮社”,俞平伯被推选为新潮社干事部书记。

1918年2月1日,俞平伯参加北京大学文科国学门研究所第四次小说研究会,听周作人讲俄国的问题小说。在会上,他认定自己的研究项目为“唐人小说六种”。而此时他的求学志向未定,尚属广涉博览的阶段。此时尚在“五四运动”前一年,但各种新思想已在萌生,尤其新文学正在萌生。所以,他一面阅读《新青年》,一面跟吴梅攻读曲学。正好此时吴梅刚到北京,住在北城二道桥。也就在这一时期,为他一辈子酷爱昆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4月15日,胡适在《新青年》第4卷第4期上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主张。1个月后,俞平伯的新诗《春水》发表。

五九与六九,

抬头见杨柳。

风吹冰消散,

河水绿如酒。

双鹅拍拍水中游;

众人缓缓桥上走。

都说“春来了,

真是好气候”。

过桥听儿啼,

牙牙复牙牙。

妇坐桥边儿在抱,

向人讨钱叫“阿爷!”

说道“住京西,

家中有田地。

去年决了滹沱口,

丈夫两男相继死;

弄得家破人又离,

剩下半岁小孩儿”。

催车快些走,

不忍再多听。

日光照河水,

清且明!

这首新诗,似乎还没有完全脱离旧诗词的影响,内容也一般。所以,俞平伯在选编第一个诗集时,并没有把它收进去。

还有一首写得更早,作于1918年3月18日夜,应该是他的处女作,它一直没有发表。直到1992年,才首次发表在南京的《文教资料》上,题为《奈何》。

父母生了我,

世间有了我。

自从堕地呱呱,

便生出啼啼笑笑,

嗔嗔喜喜,

许许多多!

是真有我?

是假有我?

是真是假,

尽随着去忖度。

好说,

百年比大梦!

但醒了如何?

未有之前是什么?

怎么忽然而有?

这话无从说得过。

跳他不出,

问他不说,

看他不清楚。

有些自己欢喊着“觉悟”;

有些直着嗓子叫“奈何”!

这首诗确比《春水》更一般些,但它确实是俞平伯新诗创作的开始,从中也可看出他当时思想之一斑。

同年10月16日,俞平伯以书信的形式撰写了一篇论文,题为《白话诗的三大条件》,次年3月15日在《新青年》第6卷第3期上发表。文章据理驳斥了那些非难白话诗的保守派,同时提出了白话诗的“三大条件”。他认为:“雕琢是陈腐的,修饰是新鲜的。文词粗俗,万不能抒发高尚的理想。”这一观点,得到了胡适的赞扬。

1918年11月19日,新潮社正式成立。这是一个反对封建伦理和封建文学的新文化团体。俞平伯被推为该社干事部书记,负责《新潮》杂志社编辑事务的记载和对外信件往来等工作。

后来,俞平伯在《回忆〈新潮〉》一文中写道:“1918年下半年,北大文科、法科的部分进步学生组织了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为《新青年》的友军。新潮社设在沙滩北大红楼东北角的一个小房间里,与北大图书馆毗邻。……我们办刊物曾得到校方的资助。校长蔡元培先生亲自为我们的刊物题写‘新潮’两字。”“我参加新潮社时仅18岁,知识很浅。由于自己出生于旧家庭,所以对有关新旧道德的讨论比较注意,曾写一篇有关新道德的文章。”

此后俞平伯仍写了不少新诗,陆续出版了几个诗集。《冬夜》、《西还》、《忆》是他的3部专集,还有与别人的合集《雪朝》等。

1919年,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成立。俞平伯加入该团,以第四讲演所讲演员的身份,在四城作题为《打破空想》的讲演。“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参加北大学生会新闻组。在学生罢课的同时,他偕友访商会会长,要求罢市,并在街头散发传单。同年,他从北大毕业,并于年内移家至朝阳门内老君堂79号;院内有大槐树,因名书斋为“古槐书屋”。

旅英途中多新诗

1920年1月4日,俞平伯从上海出发,乘轮船赴英国留学,与北大的同学傅斯年同行。船上的生活十分单调与孤独。他一路上做新、旧体诗寄给夫人许宝驯。其中有两首题为《身影问答》的诗,正反映出他思念夫人之情:

身逐晓风去,影从明镜留。

形影总相依,其可慰君愁。

颜色信可怜,余愁未易止。

昨夜人双笑,今朝独对此。

轮船在大海上行驶,开始的时候,俞平伯还带着巨大的好奇心理观看着涛起涛落;时间一长,一种莫名的寂寞不由得弥漫周身。也许是这难耐的寂寞和相对完整的时间,让俞平伯开始细读《红楼梦》——这是他13岁的时候不爱读、也没有读懂的一部书。

傅斯年在船上,倒并不感到太寂寞。他在给校长蔡元培的信中说:“船上的中国旅客,连平伯兄和我,共8人,也不算寂寞了。但在北大的环境住惯了的人,出来到别处,总觉得有点触目不快;所以每天总不过和平伯闲谈,看看不费力气的书就是了。在大学时还不满意,出来便又要想他,煞是可笑的事!平伯和斯年海行很好,丝毫晕船也不觉得。”

他俩所读的不费力气的书,当然不止《红楼梦》,但主要的应该就是《红楼梦》了。他二人不但都细读了,而且还细谈了。后来俞平伯在《〈红楼梦辨〉引论》中回忆道:“孟真(傅斯年)每以文学的眼光来批评它,时有妙论,我遂能深一层了解这书底意义、价值。但虽然如此,却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底兴味。”

但无论怎么说,这次海上西行的空闲,正好给俞平伯打下了研究《红楼梦》的基础。由此还可看出,他搞上红学研究,开始就只是打发空闲,并不是当学问来研究的。

俞平伯在英国住的时间很短,在伦敦只住了13天,便又乘日本邮船“佐渡丸”号启程回国了。说得出的原因,只是英国英镑涨价,自费筹划尚有未周,只好决定回国。

那是1920年3月6日。回程的船上,俞平伯把张惠言的《词选》念得很熟,这对他后来填词、讲词、研究词都很有好处。

3月9日,船还在大西洋上飘摇。俞平伯做了一首新诗,题为《去来辞》,开头的几句是:

从这条路上来,

从来的路上去。

来时是你,

去时还是你!

想了什么,

忙忙地来?

又想些什么,

忽忽地去?

要去,

何似不来;

来了,

怎如休去!

去去来来,

空负了从前的意。

由此不难看出,俞平伯的心里是十分矛盾的,也觉得这次赴英留学是毫无意义的。

3月13日,船刚过直布罗陀海峡,还没到法国马赛,俞平伯又写了首诗寄给夫人许宝驯:

长忆偏无梦,中宵怅恻多。

递迢三万里,荏苒十旬过。

离思闲中结,豪情静里磨。

燕梁相识否,其奈此生何!

诗题为《庚申春地中海东寄》。这首诗,正反映出俞平伯所以急于回国的一些原因。

同类推荐
  •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4:欧里庇得斯悲剧(中)

    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4:欧里庇得斯悲剧(中)

    权威版本:以剑桥勒伯古典版古希腊文本为依托,收集所有古希腊的传世戏剧作品。名家名译:古希腊罗马文学、文化专家张竹明教授和王焕生教授倾十年之功,从古希腊原文精心译成。全新亮相:绝版多年,全面修订,装帧升级,典雅尊贵,极具收藏价值。大奖作品:曾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重大奖项。位于地中海东北部的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人类戏剧的最早发源地。古希腊悲、喜剧都与酒神庆典和民间滑稽演出有着血缘关系。
  • 美丽的家

    美丽的家

    居民丁:你找个焊工,把垃圾道都焊上!居民戊:让不让养鸽子,你们拿个准主意!居民己:我们楼上老摔碗,一天摔一个,摔得我妈都快神经了!居民庚:我他妈没工作,你丫得给我找个工作!居民辛:主任,你知道么,锅炉房里有人养一毛驴!大民可能根本没听见,只是陶醉在众星捧月的感觉之中,居然挥舞手臂,朝大家频频摇动,就像领袖迟缓而威严的动作,也像电视里时髦的总统竞选人。他真的醉了。传来了急促的小号声。
  • 青春1968

    青春1968

    到目前为止,这是我接触的知青题材作品中史料容量、思想深度、作者评述最具历史价值的作品。翻开这部书,犹如推开一道沉重的历史之门,扑面而来的,却是豪情满怀的鲜活人生:纯真的理想,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以及柔韧亮丽的人性之花……北大荒知青们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读来无不为之动容。我们可以看看来自国内外的一些评论——美国的《世界日报》在报道中说:“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有2000万城市青年奔赴农村边疆,这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幕,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贾宏图最新长篇纪实文学《我们的故事》中,完全呈现。”
  •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爱默生随笔集

    爱默生随笔集

    爱默生的思想和作品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而这本《爱默生随笔集》就是他散文随笔代表作的精选译本。他的作品也让我们了解到,在我们所熟知的物欲横流、光怪陆离、追求金钱与时尚的美国,还有着自然、沉静的一面。今天,世界各国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考验和挑战。爱默生的作品恰好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和答案。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重温他的思想,意义就在于此。
热门推荐
  • 地狱王妃

    地狱王妃

    她本是慕容世家的长女,天姿国色、聪慧过人;十月开口说话,两岁作诗写词,四岁就已博古通今,六岁能摆五行八卦,十岁便通天下军事,十二岁习得之高武学,到十四岁时,初露锋芒,少女轻笑,魅惑天下扰起无数彩蝶绮梦,亲手选得当朝六王爷为自己的准夫君;随后跟着心爱之人征战天下、平顶四乱。年方十六,就已闻名天下;战场之上,纤手红衣,长发纷飞;就已兵败将死、城破国亡。当感情早已背叛,当骨肉胎死腹中,她怎能瞑目?情感动天,意感动地;当轮回之门为她打开,她托魂寄孤,附身于一毁容的乞丐身上。重振旗鼓,成为当今天下手握重兵之王的宠妃;步步惊心、处处为营,红鸾朝见拜见帝王时,一颦一笑魅惑着天下之主;重遇旧时恋人,她娇媚的躺在另一个男人的怀中,把酒言欢、蛊惑四国;起舞清影、倾才绝世,让她成为他国指定的‘和亲女子’;命运多牟怎会让她甘于寂寞?佣兵天下,从此成为一代天骄~!李熙:(飘逸出尘、风神俊美)那时的她小小的,一张绝色的小脸上带着樱花盛开的香味;从那一刻起,我喜欢上了那株盛开在春风中的樱花树,更爱上了这个永远都穿着红色衣衫的小女孩。李昭:(潇洒不羁、雄霸天下)我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从此就堕入魔道,再也无法回头了。李旭:(智勇双全、九五至尊)能够让宸国最为出色的两个男子用性命相搏;你,到底是人是鬼。朝阳:(异域风情、雄才大略)茫茫人海中你我相遇,沧桑岁月中你我相知;我不奢望你能给我同等的爱情;只愿,今后时光你莫要忘怀我们曾今的拥有。唐敏:(绝色天下、快意情仇)你就是被我在地狱中时时诅咒的负心之人,可我,依旧爱你;但命运……一朝天子一朝臣,投胎转为百花人;纵情佣兵惊天地,独领天骄傲世人。本文沿袭作者一贯作风,结局一对一;感情并不纠结,但美男多多饱人眼福。喜欢此文的亲们,请点击收藏;不喜者,不必留下爪印,自行离开便可。推荐凉拌韭菜的超级好看文【父皇,你只能是我的】很好看,更新正常,姐妹们多多支持。◆◆◆◆◆推荐自己的完结文◆◆◆◆◆《义父求你温柔一点》《哥哥求你要我》《吃下一群妖男》《夜漫舞歌》◆◆◆◆◆精彩新文推荐◆◆◆◆◆推荐襄儿宝贝的《我的古代小夫侍》推荐真爱未凉《极品大小姐》推荐雨默宝贝的《邪医》
  • 莉莉丝艾薇归宿

    莉莉丝艾薇归宿

    一切的开始都要归咎于路西法的野心,造成的后果不经意间打开了天启之门,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女人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路西法将要如何选择,是一个彻底毁灭还是一个被拯救到底?莉莉丝和路西法能否值得被恩赐,他们一遍又一遍的相爱,这一回能否感动那些刻板的、不会轻易动容的天神?回来一心想要复仇的卡密拉能否得偿所愿,心爱的路西法到底会不会和自己并肩作战……命运总是那么神秘莫测,他们每一个人会不会都有好的结果和归宿……
  •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学佛参禅悟人生:受用一生的佛家精品故事全集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 电筒照着他的一个侧面

    电筒照着他的一个侧面

    那天,学校里的礼堂正在上演一出哑剧,是学校自编自演的,主办方非常重视,要求所有班级不得无故缺席,但就是没有赵小传的座位。其实那天赵小传已经知道了他不会有座位的,因为,他就在那天被校方勒令退学了。赵小传的老子赵大路当时还不知情,正开着拆了后大座的面包车,要往华联超市送酒,半路上接了赵小传的电话,让他去市教育学院门口,说是放假了,有些东西拿不了。赵大路只好拐了车头,径自往市教育学院,华联超市这边,只好等下午送了。教育学院的大门很阔气,米黄色的两根柱子直插云霄,大门挂在两根柱子上,是那种黑铁艺的门,镂花,油漆脱落了好几处,像被掏空了一般。
  •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散文

    翡冷翠山居闲话:徐志摩散文

    徐志摩以诗闻名,但梁实秋认为,徐志摩的散文成就更高。作为一个唯美主义作家,徐志摩的散文具有独特的韵味。他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技巧来宣泄情感,营造意境,增强散文的艺术表现力。他注重散文语言的音乐性,使语言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诗意盎然;他还在白话中加入一些欧化文句,从而形成散文语言的一种奇特的景观,读之使人经久难忘。本书包括“云游心踪”“人生随感”“风雨故人”“日记书信”四个部分。
  • 花王阁剩稿

    花王阁剩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灭秦(1)

    灭秦(1)

    大秦末年,神州大地群雄并起。在这烽火狼烟的乱世中,随着一个混混少年纪空手的崛起,他的风云传奇,拉开了秦末汉初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大秦帝国因他而灭,楚汉争霸因他而起。因为他——霸王项羽死在小小的蚂蚁面前。因为他——汉王刘邦用最心爱的女人来换取生命。因为他——才有了浪漫爱情红颜知己的典故。军事史上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他的谋略。四面楚歌、动摇军心是他的筹划。十面埋伏这流传千古的经典战役是他最得意的杰作。
  • 感受德意志

    感受德意志

    我国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界诺贝尔奖——“歌德金质奖章”得主杨武能教授,自1982年始赴德国进修、研究、讲学,亲历了德国的发展,对德国的文学、历史和自然景致熟稔并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杨武能教授用人文的笔触描绘了德国神秘的古堡、茂密的森林、流淌的河流、高耸的教堂和油画般的建筑,和德国的节庆、城市的建设、对环保的关注、对教育和历史的重视以及德国民众的生活画像,目睹并亲历了柏林墙的倒塌和两德统一前后的对比与变化,对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因政治格局造成的隔膜、柏林墙倒塌前的种种状况及两德统一后人们的心态大量真实的细节描写,读来犹如一部活的德国史。
  • 异世风尸游

    异世风尸游

    自古僵尸无外乎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他却不在五行之列。面对陌生的世界他只想快些回到主人的身边,保护主人的安眠。可是天地间的一切都已经在大神通者的掌控之中,他被渐渐的卷入了大神通者之间的游戏中。游戏?进行中……
  • 三国之我是袁术

    三国之我是袁术

    生为富二代,死亦世家子。自己一个现代富二代,没什么追求,没什么遗憾,却无缘无故的穿越到三国,成了袁术这个悲催货,袁述表示自己亚历山大。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自己一个高贵的世家子,怎么能败给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小人物。看老子如何拳打曹操,脚踢刘备。至于孙权,你还是和你哥乖乖的当老子的干儿子吧。 群:602403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