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813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佛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现象,它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也就是由佛教徒及其组织、佛教思想文化和佛教仪式制度三种基本要素构成的系统结构。佛教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佛教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宗教文化现象,包摄着相互联系、交渗互涵、极其广泛的内容。

它包摄着信仰观念。佛教的一整套神话、教义信条,体现了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超现实的实在性的虚幻信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666~6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佛教信仰观念是对客观现实的、幻想的、虚灵的、神奇的反映,是颠倒了的世界观。这是佛教文化的最深层结构。

它包摄着社会意识。佛教信仰观念的许多内容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且在不同阶级社会里,往往是特定阶级利益和需要的反映。在佛教社会意识里,既有着历史和时代现实生活的投影,也包含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折射。

它包摄着道德规范。佛教社会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宗教伦理道德规范。佛教对人生的价值、意义作出了特定的判断,提出了一整套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在历史上曾产生过正负两方面的巨大影响。

它包摄着文学艺术。佛教十分重视通过文学艺术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推广自己的教义和思想。佛教文学艺术对于吸引广大信徒,形成信徒的宗教意识、心境、激情、道德感、美感,以及影响世俗文化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包摄着心理习俗。周恩来曾非常精辟地说过这样的话:“只要人们还有一些不能从思想上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就难以避免会有宗教信仰现象。”(《周恩来选集》,下卷,26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的一种真诚而又虚幻的心理需要。从宗教的信仰和仪式中激发出来的特殊的情感体验,使教徒们获得内心的宁静和解脱,并且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逐渐渗透到民族的情感内核、心理结构和风俗习惯之中。在中国,佛教信仰就饱含着藏族、蒙古族和傣族等的民族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凝聚。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考察、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宗教的产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人类获得自我意识时,对自己力量的虚妄认识,对自己软弱的可怜补充,是一种必然的异化现象。同时,宗教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的必然阶段。宗教现象是和人类的文化现象紧密联系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迄今为止的人类文化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神话,一般地说,也是包含宗教的和世俗的两个方面。在中国,自汉魏两晋南北朝以来,儒家、道家(和道教)、佛教三家的思想文化汇合而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种成分的复合结构。有的学者说:“不懂佛学,就不懂汉魏以来的中国文化”,“撇开佛教文化,连话也说不周全”。这是深切了解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密切关系的有识之见。我们对佛教的分析研究,必将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透彻的了解。

佛教在中国流传、发展了两千多年,经过试探、依附、冲突、改变、适应、融合,深深地渗透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人类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不能也不可能完全割断。我们要批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文化,就必须反思过去,探寻佛教文化在人们传统观念中生存的种种因素,分析佛教文化在人们心灵中积淀的种种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取中国佛教文化中一切有价值、有活力的精华,来充实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理性与信仰、科学与宗教、无神论与有神论是对立的。要克服、超越宗教的价值体系和种种偏见,我们应当借助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性根据,要克服、消除宗教心理,我们还必须运用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力量,应当通过大力颂扬人的尊严、价值、才能、个性的文艺作品,去和高扬神的威严、恩德、灵异、神性的宗教形象表现相抗衡。只有恢复人的真正尊严,才能推倒神的虚构威严。

笔者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读者了解“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提供一点基础知识。为此,本书的内容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简要地阐明佛教的诸要素,另一方面揭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内在关联。

在阐明佛教诸要素方面,本书设七章,从佛教的历史、经典、教理、仪轨制度和寺院五个侧面加以论述。首先叙述印度佛教的创立、意义和历史演变、对外传播,并以较多篇幅系统地阐述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变化及其中国化、民族化的过程,以便于读者对于佛教获得一种历史感。接着是从多种角度简述卷帙浩繁的各类佛典,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的佛教学者的作品的形成、类别和结构,并有重点地论述佛教的基本理论,剖析佛教信仰和观念的特质。随后是介绍佛教宗教实践活动的主要仪式,确定教徒宗教生活和维护僧团组织秩序的重要制度。最后是介绍佛教僧侣活动的基地和佛国世界的缩影——寺院,并对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寺院,从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两方面加以简要说明。意在通过历史、理论、制度和实际的多方面说明,使读者能对佛教有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

在揭示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横向联系方面,本书设六章,分别从政治意识、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加以论述。在阐述佛教与政治、哲学、伦理三者的关系时,着重跟踪历史的发展进程,从不同时代的历史实际出发,力求客观地揭示彼此之间的真实关系。文中强调佛教与中国政治关系的复杂性,认为佛教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一致是基本的,这表现为佛教往往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来对付社会危机、干预社会危机和逃避社会危机。但是佛教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也有矛盾的一面,“三武一宗”的四次灭佛事件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文中还指出,佛教在长期为封建统治阶级作为麻痹人民革命斗志的工具的同时,也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进步的人们所利用,表现出佛教社会功能的多重性质。在阐述佛教与中国伦理的关系时指出,虽然佛教也力图保持自己宗教伦理的个性和特征,但是在长期专制社会中始终采取迎合、附会、调和、融合儒家伦理的基本立场,成为儒家伦理的附庸和补充,表现了中国儒家伦理本位的巩固和强大,也表明了佛教的适应能力和妥协性格。至于佛教与中国哲学的关系,情况又有所不同。初期中国佛教哲学依附于魏晋玄学而流行,随后不久引发出佛教哲学与世俗哲学的论战(如神灭和神不灭之争、因果报应和反因果报应之争等),此后中国佛教学者转而注重佛教理论的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中国化的佛教宗派,提出了许多与印度佛教哲学不同的命题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后来又为宋明理学所吸收,与中国固有哲学合流,成为古代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本书在阐述佛教与文学、艺术、民俗三者的关系时,着重从中归结出几个主要问题,来展示佛教在这些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文中通过对佛教翻译文学,以及佛教对诗歌、说唱文学、古典小说、文学理论批评和词汇的关系的简要论述,认为佛教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是重要的、显著的。文中在简要介绍佛教的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之后,认为佛教在中国艺术史上的贡献更是主要的、巨大的。本书认为,佛教在文学、艺术上所起的作用和在伦理、哲学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它的积极作用超过了消极作用。本书还就寺院的节日、僧侣的生活习惯对于民间节日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作了简要叙述,借以进一步窥见佛教文化影响之深广。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当然不止于这些方面,但上述这些方面却是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本书第十四章,阐述中国佛教的基本特点,这是一篇带有总结性质的文字,意图在于揭示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异同,以便从宏观上更好地认识、把握中国佛教的基本风貌,尤其是中国佛教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殊性格。至于最末一章,简要论述了中国佛教的对外影响,与开头一章论述中国佛教渊源于印度佛教,是首尾呼应的。

本书绝大多数章节的题目和内容,都有浩繁的佛教文献,其中包含着许许多多互相矛盾的史料和观点,可作素材。限于本书的篇幅和笔者的能力,撰写时仅限于引证最必要、最典型的资料,对于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见解,也不予论列。笔者只是根据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径直从正面论述有关问题的基本史实和基本思想。本书采取纵横交错的叙述方法,由此必然在内容上出现某些交叉重复的现象,这一方面当然要尽量避免和减少,另一方面为了保持不同主题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仍保留了某些必要的重复。

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初,出版社的朋友就约我写一本能够雅俗共赏的佛教小书,我自己也有撰写这样知识性读物的设想,所以就满口答应下来,并开始收集资料,看书,思索,写作。但因中间忙于其他更为迫切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致使这项计划停顿了很长时间。近数年来,由于现今人们观念深处的传统文化与扑面而来的改革浪潮的碰撞,学术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反思热潮,这股思潮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紧写作,终于在1986年秋基本完成初稿。随后又拨冗抽暇,经过四个月的集中整理、补充、修改,共成15章。敝帚自珍,顿生喜悦。然也自知这只是阐述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大要而已,离雅俗共赏的要求尚为远矣。

本书如果能够对于宗教学工作者、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外交统战工作者,以及导游和旅游者,提供各自需要的某些佛教知识,这对于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欣慰了。自然,我希望本书对于我们伟大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能有所裨益,因为运用自己的专业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崇高职责。

中华书局时任副总编辑陈金生同志和时任副总经理熊国祯同志,对于本书的写作给予了真诚的推动;在写作过程中,已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石峻教授帮助我确定全书的架构,并看了初稿的某些章节;著名画家范曾热情为我题写书签。这些都是我衷心感激的,在此谨向他们表示谢意。

笔者于1962年在中国佛学院进修期间,曾问学于知名佛教学者周叔迦先生。先生亲自为我开列阅书目录,精心指导,热心教诲。本书的佛教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两章,均系参照先生的论述而成,除随文标明外,再借此表达我对恩师的缅怀之情。

笔者本人并不信仰宗教,但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不赞成复兴宗教,但也不鼓吹消灭宗教。这是经过长期的观察、思索之后,作出的理性判断。我把自己的任务限定为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宗教,力图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和评价宗教的复杂现象,肯定在我看来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在我看来应当否定的东西。由此又应当说,本书是阐述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初步尝试,许多论点是个人的管窥之见,偏失疏漏在所难免,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同类推荐
  •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

    《基督教传行中国纪年(1807—1949)》为介绍近代基督教在华传行历史的编年体工具书。从公元1807年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写起,至公元1949年停笔,涉及在华基督教相关人物和团体机构近19000个。所收内容包括:一、各国来华布道的差会——名称、国别、宗派、开教、立会设堂等;二、历年来华的传教士——姓名、身份、驻在地、调转及相关事工等;三、教会所办医院、学校、慈善机构、报纸杂志及社会文化团体;四、相关教案;五、编者认为应该收录的其他资料。书末附有人名及教会团体机构汉字音序索引、西文原文索引,方便检索。
  • 佛海中的摆渡

    佛海中的摆渡

    我们经常听到或读到,个人对事情的看法可以改变周遭的一切。从客观上来说,外在的一切并没有改变,我们仍然是原来的自己,因为心灵的修行改变了我们的观点及看法,所以一旦心灵产生了变化,世界的一切也随之改变。可以那么说,世上一切的根本都在于心性,心灵的修为是至高无上的。佛陀教诲的奥妙就在这里,一切都在改变。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热门推荐
  • 和谁一起去远方

    和谁一起去远方

    方如,本名侯春茹。1972年生于内蒙古。现居山东青岛。先后从事过电台主持人、电视新闻记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2007年春天开始,先后在《黄河文学》《作家》《青年文学》《山花》等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近十五万字,有小说被《小说选刊》《青年文摘》转载,入选花城版、漓江版小说年选,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安妮没有想到,在她临要离开伦敦回国前,还能有机会再见到苏,见到苏生命故事的最终结尾。那是一个阴冷的冬日正午,安妮如约去唐人街一家旅行社拿提前出好的机票。从地铁出来的时候,被塞了份报纸在手上。
  • 豪门蜜宠:鲜妻请验收

    豪门蜜宠:鲜妻请验收

    三年的婚姻,他们只见过两次面,一次领证,一次上床。“简初晴,收起你那副恶心人的嘴脸,别以为我有多爱你。”某男提起裤子不认人。简初晴眼泪夺眶而出,“南宫寒,我和你的婚姻,走到头了!”“这场游戏,不该由你喊停!”南宫寒愤怒的咆哮,飞身又扑了上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走过人生的月缺花残

    走过人生的月缺花残

    身有残疾,是人生最为悲苦之事,可是只要有一颗完整的心,只要心中充盈着希望,便依然能走出辉煌完美的人生。 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是以此为根基,有名人,有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在他们身上,残疾与病痛是生长梦想的土壤,挫折与逆境是激发力量的源泉。本书没有说教,没有条条框框,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体现了那些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顽强的意志,以及感人的事迹和精神,还有动人的真情实感,能给人以共鸣和启迪,给人以感动和力量。
  • 带着雷锋精神去工作

    带着雷锋精神去工作

    本书将雷锋精神、雷锋工作方法、爱岗敬业、团队合作、人生规划等职场概念完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雷锋,为学习雷锋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在全社会学习雷锋的大环境下,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是所有职员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成为优秀员工的向导。
  • 凶手疑云

    凶手疑云

    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郊外墓园上方月光隐匿,墓地里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雾霭。这些雾气似乎集聚了死者的精魂,像虚幻的蛇一样,在一个个隆起的坟茔间穿梭,寻觅可供吞噬的目标,在冰冷的水泥墓碑上,残断的台阶上,树干草叶上滑过湿漉漉的痕迹。站在枯树枝头的白脸猫头鹰,听到身后传来踩压枯草的动静,眼睛睁得铁圆,脑袋一百八十度转弯,向后面看去。飘动的雾气里,有两个躬腰的影子,肩上扛着铁镐,在墓地里潜伏穿梭,忽隐忽现。
  •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冷面总裁的专宠娇妻

    冷面总裁的专宠娇妻

    欧阳辰---欧氏集团的冷面总裁,自幼沉默寡言,却智力超群,22岁接手欧氏集团,凭借非凡的商业手段缔造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他帅气逼人,是全国名媛追逐的对象,但是他却不与任何人亲近,那冷酷的外表下只会对她而触动,凌菲雪,她是他生命中唯一的阳光,却也在他们山盟海誓后弃他而去,从此,欧阳辰的生命中再也没有了阳光,直到她的出现。。。。。。蓝欣儿自幼在孤儿院长大,受尽冷暖,却也在石枫的庇佑下快乐成长,她以为石枫是他的王子,在他受欺负的时她候保护她,在她孤单的时候陪伴她,在她开心的时候分享着她的快乐,她以为这辈子她一定会嫁给他,当她的新娘,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推开房门的那一刻,看着生命中的王子与那个公主身体缠绕时,她知道了,原来她一直都只是灰姑娘,却不知,真正的王子正悄无声息的向她走来。。。。情景一:不知不觉中,欧阳辰还是开车来到了这里,仿佛又看到了雪儿在那里弹琴,那首梦中的婚礼,熟悉的旋律,他以为这一切又只是幻想,谁能知道多少个黑夜他在无数次的幻想雪儿没有死,还在他的怀里,还在那弹着琴,还会故意的作弄他,缓缓的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的身影,是日思夜想了整整三年的她,他迅速打开车门,冲过去抱住了她,紧紧的,仿佛要把他揉入骨血。。。而怀里的她却是一脸惊恐,茫然,放。。。放开好痛。。。情景二:偌大的会议室此时安静的可怕,连呼吸声都显得多余,没有人敢出声,因为森达公司的事,坐在主位的那个人的脸色阴沉,连天气都跟阴了,“凌小姐,不可以,总裁在开会”伴随着秘书的声音,会议室门就这么给开了,整个会议室的人都盯着这么个绝色美女,有惊讶,有惊艳,但更多的是同情,谁都知道总裁是一个不怜香惜玉的人,任何的美女在总裁眼中都是一样的,眼前的这美女,纵使绝色,却触犯了总裁不喜欢会议被打扰的底线,看来她就是今天的炮灰了,蓝欣儿睁着大眼睛,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看着她,她只是饿了,想吃辰哥哥的蛋炒饭而已,就来公司找他了,“过来”欧阳辰慢悠悠的开口,众人都有点怕了,难道总裁要对这美女下手?、?哎可惜了这美女不该触犯总裁的,谁知这美女很自然的走在到欧阳辰的身边坐在他的腿上,在场的人都愕然了,这么不怕死的女人,接着,欣儿的那一句我饿了,更是让在场的人晕倒》。。。。。。
  • 九阳之脉

    九阳之脉

    天元大陆,三国鼎立,宗派林列,强者为尊。九阳之脉,天生废体,偶获至宝,打破桎梏。少年从此一飞冲天,成就一代传奇。“我叫陈嗣,肆无忌惮的嗣!”(喜欢的朋友支持一下,谢谢。)
  • 唱片艺术家

    唱片艺术家

    这是白凯风来到上海的第十个年头。他一直相信着,每个人活着都是心灵有所依,而他的坚持一直是音乐二字。郁郁不欢的音乐人白凯风在某一天梦回大四,音乐十年历程犹如过江腹水,在二十一世纪的开头重新演绎。
  • 阁楼

    阁楼

    刘水青要成城里人了。他走出火车站的时候,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失落。因为好多次进站、出站,都有警察让他停下来,单独审核他的身份。那一刻,他既紧张又兴奋。刘水青五十多岁,长了一副强壮结实的身板,锅盖头,浓眉毛。凶悍的样子,一看就是嫌疑犯。在警察犀利的眼光里,他总是油腔滑调地,回答完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那时候,他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同时,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真实和意义。冬天,在自家小楼里喝酒,他常常得意地把这些事当作笑话讲,谝得几个老弟兄“哈哈”笑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