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60900000010

第10章 先秦时代知行观(3)

荀子强调言行统一,行高于言,他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器”,器物。“国用”,赖其言善而有所用。这是说,能言能行是国宝,其次,能行不能言是国器,再其次,能言不能行是国用,而言善行恶,言行不一是国妖。这是体现了重视言行一致,强调行高于言的思想。荀子还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他故焉,已乎行之矣。故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不闻不见,则虽当非仁也,其道百举而百陷也。(《荀子·儒效》)“已”,止。“识”,志,记。“敦”,厚,丰富。这段话包含了比较丰富的知行思想,揭示了认识是从“闻之”、“见之”到“知之”再到“行之”的过程,也就是由间接知识(“闻”)或直接知识(“见”)再到理性思维(“知”),再付诸实行的过程,这是符合认识的辩证法要求的。它还强调认识的来源、起点是“闻之”、“见之”,即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与此相联系,荀子还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斲削而为工匠,积反(“反”,读为“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同上)“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也都鲜明地包含了实际活动是认识来源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它指出“行”高于“知”,“行”是“知”的目的。荀子肯定认识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而实行又高于认识。在荀子看来,即使知道得很多,但不去实行,必然会陷入困境。这实际上是把“行”作为认识的最高阶段,是对知行学说的一个重要贡献。

荀子认为“学至于行而止”,不懂得行以后还要进一步深化认识,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荀子讲的“行”和我们所说的实践相通,但主要是指个人的道德行为。他讲的认识过程,也就是一个人如何修养成圣人的过程,认识过程和修养过程是统一的。荀子看到了劳动生产对于农夫工匠的重要性,但是他并不重视。他夸大了圣人君子的认识作用,说:“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荀子·儒效》)轻视劳动人民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由此荀子对于人的认识能力,也多从自然本质去说明,看不到人的认识能力更主要的是劳动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九、韩非的“缘道理”说

战国末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韩非,继承墨子和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吸收和改造了老子的道论,提出了“缘道理”的认识学说,对先秦时代的认识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韩非充分地肯定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他说: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韩非子·解老》)“聪”,听觉,听觉好。“明”,视觉,视觉好。“睿”,聪明。“智”,心,思维活动。“天”,天然,自然。“天明”,眼。“天聪”,耳。“天智”,心。意思是说,聪明睿智这些认识机能是人的自然属性,运用这些认识机能去看、听、思索是人的认识活动。人们的认识活动,就是凭借、依靠这些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去感觉和思维。

韩非认为世界万物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有规律的,其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他批判改造老子的“道”,把“道”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总规律:“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所然”,形成那个样子的东西。“稽”,符合,汇合。意思是说,道是万物形成那个样子的东西,是万理的总汇合。又说:“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同上)“文”,纹理,条理。这是说,理是构成万物的条理性的东西,道是万物所以构成的原因和根据。所以说,道是能使万物条理化的东西。韩非还说:“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同上)。万物各有自身的理,而道总括了万物的异理。在韩非看来,道是自然界的总规律和总根源,理是万物的特殊规律。这里韩非第一次并举“道”和“理”的范畴,接触到了一般法则和特殊法则的关系问题,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和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也是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贡献。

在对“道”和“理”的认识基础上,韩非提出了“缘道理”说,他说: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猗顿:人名,春秋末期鲁国人,经营盐业和畜牧业的大富翁。)、陶朱(陶朱:即范蠡,春秋末期楚国人,曾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改名换姓到了齐国,经营商业,财产很多。因住陶(今山东定陶县)十九年,自称陶朱公。)、卜祝(卜祝:占卜吉凶的人和求神祝福的人。此指从事迷信活动而发财致富的人。)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同上)“缘”,根据、遵循、按照。这是说,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没有不成功的。相反,违背事物的规律,轻举妄动,只能失民亡财,一事无成。

“缘道理”和“弃道理”实际上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韩非把那种“弃道理”的认识称为“前识”,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同上)“意”,通“臆”。“意度”,主观猜测。这是说,在事物没有出现之前和在事理没有表现出来之前的行动,叫做前识。前识是没有根据的胡乱猜度。也就是说,前识是先于经验的认识,是没有接触事物掌握规律以前就盲目行动的认识。韩非强调要“缘道理”,并说:“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韩非子·扬权》)“反”,回复,推及。“督”,考察。“鞠”,通“鞫”,寻根究底。这是说,依据事物的规律,推及事物的具体道理,寻根究底地考察事物,如此终而复始,使认识产生于对事物的虚静的观察和研究之后,从来不主观臆断。韩非认为,了解事物的规律是行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他说: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韩非子·解老》)这是强调只有正确的知才有正确的行,知对行具有指导作用。为了取得正确的知,韩非还着重强调“虚静”的重要性,他说:“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同上)人的认识能力所以能够发挥“事天”、“治人”的作用,在于保持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虚静状态。又说:“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主道》)“情”,真情,真相。“正”,准则。虚静有重要的功效:保持虚心就能知道事物的真相,保持冷静就能知道行动是否正确。这是对老、庄的虚静和荀子的“虚壹而静”观点的继承。第二节汉魏晋南北朝时代知行观

一、董仲舒的“察身以知天”和“知先规而后为之”的思想

西汉神学唯心主义哲学家董仲舒,继承孔、孟的“生而知之”的思想,尤其是孟子的“尽心”、“知天”的学说,加以神秘化,主张人们认识的根本任务就在于体认“天意”,按“天意”行动。

(一)“察身以知天”

董仲舒说:“天不言,使人发其意;弗为,使人行其中。”(《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就是说,天不说话,而使人体察它的意旨;天不行动,使人按照它的意旨去做。那么,人们怎样体察天意呢?董仲舒说有两条途径:一是体察“天意”的各种表示。如说:“谨按灾异以见天意”(《春秋繁露·必仁且智》),各种灾异现象以及寒暑四时等都是“天意”的体现,灾异是天对人的示威和谴告,而凤凰、麒麟的出现,则是国家兴盛、人们吉祥的预兆。人们应当从这些现象来体认“天意”,采取相应的行动;二是通过反省内心来体察天意。董仲舒说:“聪明圣神,内视反听,……独明圣者,知其本心。”(《春秋繁露·同类相动》)“本心”是天意在人身上的体现。人的聪明智慧通过向内探求而获得,发明“本心”也就是体认“天意”。这叫做“察身以知天”(《春秋繁露·郊语》)。董仲舒认为这是最重要、最好的方法:“道莫明省身之天”(《春秋繁露·为人者天》),没有比反省内求、体察自身更能体会“天意”了。这是非常独特而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认识方法。

(二)“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也”

董仲舒认为,体察天意并非易事,而圣人是最能体察天意的,他说:“圣人者,见人之所不见者也。故圣人之言,亦可畏也。”(《春秋繁露·郊语》)“圣人”和一般人不同,具有非凡的智慧,能认识一般人所不能认识的东西。所以,圣人的言论,也是令人畏怖,应当绝对听从的。董仲舒宣传圣人异乎寻常,具有超人的认识能力,这是一种神秘主义的先验论观点。他还通过宣传圣人言论的可畏,以强化专制最高统治人物的绝对权威,要人们绝对地服从“圣人”的主张,以巩固社会统治。

(三)“知先规而后为之”

在董仲舒的思想系统里,作为体认天意的辅助手段,人们的日常认识和认识作用也是有重要意义的。他对“知”作了一个解说:何谓之知?先言而后当。……知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早),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如是者谓之知。(《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能洞察未来的祸福利害,预见事物的变化和终结,叫做知。董仲舒对知的要求和作用是很高的。与此相应,董仲舒强调知而后行,他说: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绝世无复,残类灭宗亡国是也。故曰莫急于智。(《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规”,谋划。知的是或非对于行动的成败、名声的荣辱、自身和子孙的祸福,以及国家的兴亡都有直接的决定作用。从认识论来说,董仲舒看到知的重要性,强调知对行的作用是有合理思想因素的。但是,董仲舒所讲的“知”是体察“天意”的“知”,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虚构的“知”;董仲舒力主先体察“天意”而后行,把“知”放在起点,完全歪曲、颠倒认识过程;过分夸大“知”的能动作用,把“知”看为决定“行”的因素,否定“行”是“知”的基础。可见,董仲舒宣扬的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

二、《淮南子》的“循理而举事”的观点

西汉时代的重要著作《淮南子》一书,继承先秦诸家探讨认识论的成果,对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活动,知和行的关系都作了论述。

(一)“视而无形者,不能思于心”

《淮南子》在阐述感性认识活动时,首先指出,感觉是通过感官获取的,“视而形之,莫明于目;听而精之,莫聪于耳”(《淮南子·缪称训》)。不同的感官各有其感觉作用。同时,还强调感官不与外界客观事物相接触,也不能取得认识,它举例说:盲者行于道,人谓之左则左,谓之右则右。遇君子则易道;遇小人则陷沟壑。何则?目无以接物也。(《淮南子·氾论训》)盲人眼睛有缺陷,不能接受外物的作用,反映相关的事物,也就不能区分左右。《淮南子》还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还受一定条件的制约,它举例说:明月之光,可以远望,而不可以细书,甚雾之朝,可以细书,而不可以远望寻常之外。(《淮南子·说林训》)这是说,观察远距离空间和写小字对光的要求不同,前一种要求光的透明度大,后一种则要求光的强度高。这是对制约感觉知觉的条件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述。

《淮南子》认为理性认识活动也是由物质器官进行的,它说:夫心者,五脏之主也。所以制使四肢,流行血气,驰骋于是非之境,而出入于百事之门户者也。是故不得于心,而有经天下之气,是犹无耳而欲调钟鼓,无目而欲喜文章也,亦必不胜其任矣。(《淮南子·原道训》)这是说,作为思维器官“心”(限于科学水平,而不懂得人脑是思维器官)既具有“制使四肢,流行血气”的生理功能,又具有辨别是非,处理百事的心理功能,看到了两种功能的区别和联系;思维不是直接由“气”构成的,而是一定器官的功能,这都是有价值的观点。

(二)“循理而举事”

《淮南子》十分重视“知”,强调“知天”、“知人”,它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则有以任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淮南子·人间训》)认识的任务是两方面,即要懂得宇宙的自然规律和人间的行为准则,缺少任何一方面就或不能与世俗相交,或不能与天道共游。知之重要,在于对行有指导作用:“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措)不惑。”(同上)

《淮南子》认为,人的行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以一定的认识为指导的,而人的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它说: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涂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淮南子·人间训》)这是说,人们在做事以前,都要进行规虑揣度确定谋划,而谋划有是非利害之不同。实际上,人们相信自己的智慧、谋划而陷入困难境地的,不计其数。假使人们自认为是对的,并按此去做就一定可行,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不能实现的事情了。所以,“知虑”和“动静”十分重要,要十分慎重。怎样才能“不溺于难”而取得成功呢?它说:圣人则不然,论世而为之事,权事而为之谋,是故舒之天下而不窕,内之寻常而不塞。……是故圣人者,能阴能阳,能弱能强,随时而动静,因资而立功,物动而知其反,事萌而察其变,化则为之象,运则为之应,是以终身行而无所困。(《淮南子·氾论训》)这是说,圣人在确定计划时,先权衡事情的轻重,处理事情时,先看清当时的形势,这样也就能大能小,能放能收,放开到整个天下也不觉得宽,收缩到几尺的地方也不觉得窄;也就能文能武,能柔能刚,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决定行止,凭靠有利的条件以建立功业,在事情发生时就知道它的结局,在迹象萌芽时就注意它的变化,在活动时随机应变,因而也就一生行身顺利而不遭遇困难。《淮南子》强调人的知与行要随客观事物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是有道理的;其中也包含着在行事的过程中不断认识客观事物的思想,是可贵的。《淮南子》在知行问题上,力主无为而无不为,《淮南子·修务训》在解释“无为”时说: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功”,原作“权”,据王念孙校改。又王氏谓,“权”为下文中“推”字之误,从改。)这是说,所谓无为,是指人的行为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符合“理”,即合乎客观规律,不应以个人的主观意志、嗜欲去代替行事的客观规律。由此可见,《淮南子》知行观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其中也不乏比较正确的论述,应当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

三、王充的“实知”说

东汉时代唯物主义者王充作《量知》、《实知》、《知实》和《效力》等文,反对汉代流行的“圣人生而知之”说,强调只有接触实际事物才能取得感性知识。并且对于知的重要性,取得知的途径,以及知和行的关系都作了唯物主义的阐述。

同类推荐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采用1876年典藏版法文原著,在此版本上进行翻译。译文尊重卢梭当年应第戎学院征文而执笔的写作原意和部分词汇的专业用法,更加精准流畅。开篇导读,帮助读者对卢梭以及对这部著作进行一个提纲概括式的了解,减轻名著入门难的障碍。本版新增卢梭当时于论文写成后又添加的19个补充注释,使读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卢梭在写作过程中的哲学思辨,延伸的知识也令本著作更加立体。还收录当年日内瓦著名博物学家博纳(Bonnet)以菲洛普利(Philopolis)的笔名写信反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后,卢梭亲自雄辩答复博纳质疑的回信,是值得收藏的经典版本。
  •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每天读点《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哲理性,除了少数篇章谈及具体战争问题外,其余均可以“原则”视之。今天,人们不仅在战争行动时依赖它的指导,而且在进行政治、经济乃至体育竞赛等种种活动时也可从中得到启迪。本书从《孙子兵法》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含义丰富的句子,分为战争、将才、治兵、谋略、攻防、制胜、机变、虚实等章节,对孙子智慧进行解析,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历代论引、兵法札记、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
  •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中华国学经典)

    《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虽然篇幅不长,却论述精辟,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和修身,直面现实社会,内容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等诸多方面。
  •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爱、自由与责任:中世纪哲学的道德阐释

    本书立足爱、自由和责任三个关键词,不仅分析了奥古斯丁爱的哲学的确立和对古典伦理学的终结,分析了贯穿中世纪的意志主义的奠基和流变,而且分析了中世纪道德观对后世哲学和伦理学的重要效应,尤其是对马丁?路德、康德和约纳斯的责任思想和普遍伦理的深远影响。此外,本书试图阐明中世纪这一前现代的哲学形态与后现代思想的内在精神的契合。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热门推荐
  • 大陆最强法师

    大陆最强法师

    大魔导师冰炎重生回少年时期,开始了一段逆天之旅。身为魔法专家,他会炼制稀有的魔法药剂、还拥有珍贵的魔法秘典,甚至会摆复杂的魔法阵。凭借着上一世的知识,他从一个平凡的小镇少年,一步步成为大陆最强法师!新书《无敌大领主系统》,请大家多多支持
  • 一脚定乾坤

    一脚定乾坤

    英国版《足球小将》,每个热爱足球的少年都幻想过的逐梦之旅。戴维·绍尔是个怀揣着大大足球梦想的年轻人。幸运的他得到上天的眷顾,拥有过人的足球天赋,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但是,就在争取自己梦寐以求的俱乐部奖金合同时,脚踝却不幸受伤。这场伤病成为戴维足球生涯的转折点,靠天赋比赛的日子走到了尽头,伤后复出的表现已不能同日而语。沃尔斯顿俱乐部高手如林,场上的每个人都对合同虎视眈眈,亦敌亦友,戴维该如何在90分钟的选拔赛中脱颖而出?又该如何大步迈向职业球员之路?
  • 名禹帝

    名禹帝

    修炼者以幻气为引,名曰幻元师,吸天地幻气集于丹田。可曾想,藏于暗处的湮圣一族撕裂位面而来,打破了大陆的安宁……少年自太清域出,一路跋山涉险,历经磨难,终登天巅,救世人于危难之间。
  • 云杳录

    云杳录

    运筹帷幄的镇国长公主一朝国破家亡,再睁眼成了逼死自己之人的女儿。她设计重回黎京,与名满京都的端王不受控制的越走越近。一次受伤梦回前生,察觉以往不曾注意的一些蛛丝马迹,当年殉国竟只是一场阴谋,原来她过往二十五年竟都活成了一场笑话……
  • 幻世星宇

    幻世星宇

    无聊的命运之神在他的世界里导演了一部又一部戏剧。从沉睡中醒来的命运再次开始新的游戏,这次命运被选中的少年风星夜,带着他的使命与伙伴在大陆将掀起怎样的风雨?他到底能否逃出命运的束缚呢?虚伪的神族强悍的魔族之间因为神魔通道的开启再次爆发神魔之争?
  • ARTICLES ON CHINA

    ARTICLES ON CHIN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金华赤松山志

    金华赤松山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

    宪宗章武孝皇帝挽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王重生,呆萌皇后升级录

    帝王重生,呆萌皇后升级录

    皇桑重生了,凉凉还在萌蠢;皇桑决定好好只爱凉凉一个人了,凉凉还在萌蠢;皇桑忠犬得群臣激奋了,凉凉还在萌蠢……此文另一个名字《萌蠢凉凉虐重生帝千百遍》。皇桑不是处,不喜者慎入。****她是丞相嫡次女,和庶妹一起被送入藩王后宫为妃。庶妹被封为夫人,她却只是个美人!后宫险恶,少根筋的她常常能逢凶化吉!司洛芸觉得自己真的很低调了!但为什么大家都用想吃人的眼光望着她?大王落水、司夫人衣破、甄姬有孕……这些跟她都无关啊!**重生前,他被她蠢得要吐血!重生后,他被她蠢得偷偷吐了几次血!上一世他没有机会懂她,这一世他重生在最好的时机里,也懂了她那隐藏在看似呆板、不争、淡漠背后的脆弱!独孤夜发誓,这一世他要护她、疼她与他们的孩子一世无忧!前朝争斗不累及她烦忧,后宫不安分的女人不劳她动手……但是,皇后凉凉,您能不能开恩别再萌蠢得令皇桑时刻有吐血的冲动了?
  • 主宇宙传说

    主宇宙传说

    有力量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吗?有的时候你甚至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保护不了。"我不是为了变强,我只是想保护她们而已。”这是天航成为最强后说的第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