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66400000004

第4章 克服妒忌心理:怎样克服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也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它扎根于每个人的内心,阅历丰富的成人也不例外,只不过他们能在嫉妒产生时,借助一定的自我疏导,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理智地控制自己的嫉妒之心。可也有一部分人由于情绪失控,甚至采取过激的行为寻求自己的心理平衡。嫉妒心理可以有,但一定要把它控制在笼子里。行为主义者认为,要想彻底解决嫉妒问题,就需要了解嫉妒产生的根源,于是,行为主义者把研究回归到了幼儿时期。由于幼儿时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普遍认为夸奖别人就等于批评自己,而且不能把超过别人和自己的不断努力联系起来。他们受到表扬就会沾沾自喜,遭到不公正的待遇就会愤懑异常,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这种早期的影响如影随形,成为嫉妒的滋生地。既然行为可以产生嫉妒,同理,依靠行为也可以克服嫉妒。

1.“妒忌”是什么?

除了习得的和非习得的各种形式的情绪行为以外,还有两类情绪引起了行为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妒忌和害羞。到今天为止,对于这两类情绪,行为心理学家还几乎没有或者极少进行研究。在我看来,妒忌和害羞是个体本身所具有的情绪行为。也就是说,它们是内在的情绪行为。

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其他情绪行为如愤怒、悲伤、忧愁、恐惧、仁慈等,是比较简单的。在他们看来,上述情绪行为都是以各类简单的非习惯行为为基础的上层结构。但是,我们认为,妒忌和害羞与那些情绪行为不同,应该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众所周知,我们所得到的任何一个结果,都需要有确实的事实为依据,但我不得不承认——这也是我觉得非常遗憾的——直到现在为止,对于害羞的第一次出现,以及它的发生性成长,我还没有机会观察到。其实,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也就是从某种程度来讲,它与第一次明显的自慰有联系,而且,在这次自慰中有了性欲高潮的体验。自慰的刺激使得个体血压升高、皮肤表面毛细血管扩张,也就是人们说的脸红,当然还有其他许多反应。我们都知道,个体在童年时期就被教育不要自慰,否则就会受到惩罚。这样一来,对于有关性器官的任何情形,包括言语或是触摸,都可能使人脸红或低下头的动作被条件化。当然对于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更多可以拿来和大家探讨的,因为这一说法只能是我自己的一种思考和推理,并没有真正的事实依据。

我想在这里说点与妒忌有关的问题。对于妒忌,我做了一些观察和实验。

妒忌到底是什么?它是由怎样的刺激产生的?它的反应形式是什么?关于这些问题,我问了任何一组个体,他们都没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对于“引起这种反应的非习得(无条件的)刺激是什么?”“这种非习得(无条件的)反应是什么?”这个两问题,我们所得到的都是不科学的回答。很大一部分人说,妒忌纯粹是本能。因此,我们无从真正得到想要的答案。

虽然我们不清楚妒忌,但不能忽视的是,它至今确实是个体结构中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人们的很多行为都与妒忌有关联:婚姻中的矛盾冲突乃至关系破裂源于妒忌;抢夺他人财物和谋害他人性命,也往往出于妒忌心理。可以说,个体的整个行动系列几乎都有妒忌的因素,因此人们认为它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也是正常的事。但是,当我们想了解这种东西,然后去观察人们的行为,并假设妒忌产生于某种情况及其行为的详细情况时,就会发现情况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而是十分复杂,并且这些反应都是高度组织的(习得的)。基于此,我们对它的遗传根源持怀疑态度还是有必要的。

2.妒忌的反应及其引起的情境

妒忌行为要有针对的人,也就是妒忌必然是涉及他人的行为,所以说,妒忌的情境自始至终都是社会性的。那么,妒忌都涉及哪些人呢?我们认为,是那些能引起我们产生爱的条件的人,也许是父母、兄弟或姐妹,也许是丈夫、妻子或情人等。妒忌的对象不分男女,可能是同性,也可能是异性。在引起强烈的反应方面,妻子—丈夫的情境仅次于情人。

这一考察结果,对我们理解妒忌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帮助。这种情境始终是可以形成条件反射的,它涉及引起爱的条件反射的人。假如我们的概括没有错,那么我认为,对于妒忌的研究,我们应从遗传的行为形式中跳出来。

我曾经对儿童和成人的大量案例做了笔记,发现成人的反应有很多种。首先,我们拿成人的反应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

案例A:A娶了一名比他年轻的姑娘,而且长得很漂亮,他们结婚已经两年了。A是一名“具有强烈妒忌心理的丈夫”,他们两个人会经常参加一些聚会。

(1)如果妻子跳舞时与舞伴挨得比较近。

(2)如果妻子没有跳舞,但在和一个男人低声地聊着什么。

(3)如果妻子突然一时冲动,在众人面前问了另一名男子。

(4)如果妻子和其他女人外出购物和用餐。

(5)如果妻子邀请朋友来家里聚会。

当上述刺激出现时,A产生了妒忌行为,并引发以下反应:

(1)拒绝和自己的妻子谈话或跳舞。

(2)牙关紧闭,眼睛眯起,颌骨“发硬”,全身的肌肉都处于紧张状态。

随后,他与人不告而别,离开聚会场所。当时,他的脸色由通红转向紫黑,十分难看。一般情况下,这种行为发生后,往往会持续好几天。对于自己的心事,他不会向任何人诉说,就算有人从中进行调节,他也不会说——妒忌状态似乎自己会逐渐消失。在这期间,无论妻子怎样向他表明自己的爱意,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辩解都无济于事,而任何的道歉和对他所表的忠心,也不能使情况得以好转。而事实是,他的妻子对他一心一意,绝没有一点对他人想入非非的念头,对于这一点,他在不妒忌的状态下也是承认的。如果在一名没有受过教育、缺乏教养的人身上,这些反应可能会变得更加外显,也就是他可能会对妻子使用暴力。或者真有入侵的男性,他会对其进行猛烈攻击,甚至杀死他。

接下来,我们再以儿童的妒忌行为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案例B:我们是在儿童B大约2岁时,记录到他的首次妒忌迹象的。每当这个孩子的母亲与他的父亲行为亲昵时,如拥抱、接吻等,他就会表现出妒忌行为。直到他2岁半的时候,父母的亲密行为都没有对其回避过。这时,母亲拥抱父亲时,他就开始攻击父亲,反应如下:(1)拉扯住父亲的衣服;(2)大声喊,“那是我的妈妈”;(3)站到父母中间,将他们隔开。假如孩子的反应行为没有奏效,父亲依然亲吻母亲,孩子的情绪反应就会表现得很鲜明。每天早上,特别是星期天早上,孩子起床后来到父母的卧室,父亲会把孩子抱到他们的床上,这时父亲会受到欢迎和奉承。不过,虽然孩子只有2岁半,但他却会问父亲:“你今天上班吗?”或者直接对父亲说:“爸爸,你快去上班吧。”

这个孩子在3岁时,与他的还是婴儿的弟弟一同被送到了外婆家,在那里由一名保姆照看。和母亲分开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之前对母亲的那种强烈的依恋逐渐减弱。所以,当父母去看他们时,尽管还像以前那样,在他面前做一些亲昵的行为,他也没有再表现出妒忌的行为,那时这个孩子37个月大。为了观察孩子的妒忌行为最终是否会再产生,父亲故意在他面前长时间地抱住他的母亲,可他的反应仅仅是跑过来先抱了会儿其中一个人,然后又过去抱了会儿另一个人。这个试验一共重复做了4天,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当父亲看到运用原来的刺激方式,已经无法再唤起孩子的妒忌行为,他就转换了一种情境——攻击孩子的母亲,拉扯她,打她,母亲则假装哭泣,并进行回击。当孩子看到这种情形时,只忍耐了几分钟就奋力地扑向他的父亲,对其进行猛烈攻击。不停地踢打他父亲,又哭又喊,直到吵架结束。

接下来是母亲攻击父亲,父亲显出一副挨打的状态,母亲对其腰部进行猛烈击打,父亲疼得弯下自己的腰。父亲的样子丝毫没有装出来的迹象,但是,孩子仍然跑过来攻击父亲,不停地对他击打,甚至在父亲已经毫无招架之力时,依然不罢手。不过,这时候孩子已经真正受到困扰,实验没有办法再继续下去。但是到了第二天,尽管父母亲在孩子面前调情、亲昵,孩子都没有再表现出妒忌行为。

3.孩子何时会出现对父亲或母亲的妒忌?

妒忌到底从何而来,其根源在哪里?为了弄清这一事实,我们进行了测试,测试的对象是一名11个月大的男孩儿。这是一个完全没有条件性恐惧且营养良好的孩子。但是,他非常依恋他的母亲,却对自己的父亲毫无依恋。因为这个孩子喜欢吮吸自己的手指,而父亲看到这种情形就会打他的手,以阻止他的吮吸,并用各种办法干扰他,打破他的宁静。这个孩子在11个月大的时候,已经能够迅速地爬行很长一段距离。

对于父母亲的相互拥抱,这个孩子毫不理会。可以说,在孩子的幼年生活中,从没把这当作一回事。这种情境经过反复实验,孩子都没有表现出一点向他们爬过去的意思,更别说去挡在他们中间了。

当然,我们的实验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安排孩子的父母相互进行攻击,以观察孩子的行为反应。当时,房间的地板上铺着地毯,因此打斗的声音并不大,母亲(或父亲)的呜咽声也比较低。但是,父母亲打架的声音还是引起了孩子的注意,孩子马上停止了爬行动作,凝视了母亲很久。大家注意,在这里,孩子只是凝视母亲,而没有注视父亲。他在注视了一会儿后,并没有要参与其中的意思,也就是说,他没有帮某一人打架的打算,只是发出了呜咽之声。在这里,父母打架弄出的声响,二人拉扯导致的地板抖动,以及孩子看到父母的脸,这些视觉刺激,与孩子被打时的视觉刺激几乎无二,所以当他看到这些时会啼哭。也就是说,是这一系列的刺激,让我们观察到了置身于这种情境的下孩子的行为,这种行为属于恐惧类型,其中有一部分形成了视觉性条件反射。显然,在这个实验中,这个孩子的父母不管是相互拥抱,还是大打出手,我们都没有从孩子身上看到妒忌行为。所以,我们认为,作为一个11个月大的孩子,他因为太幼小而无法出现妒忌行为。

4.哥哥会妒忌弟弟吗?

关于妒忌行为到底出现在何时,研究者们有不同说法。很多弗洛伊德主义者认为,一个儿童出现妒忌行为,是在他有了一个弟弟或妹妹后。他们指出,虽然孩子的年龄很小,不到1岁或刚过1岁,但实际上,其妒忌行为已经充分发展起来了。那么,他们的结论的正确性是否得到过验证呢?据我所知,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弗洛伊德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做过实际的实验测试。

为了弄清妒忌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做了很多观察,而且,我本人还曾经有机会去观察一名儿童接受他新生弟弟的情形。这之前,我曾向大家介绍过一个实验者B,也就是那个2岁半的孩子,大家应该还记得,他已经有了明显的妒忌行为,而且他的妒忌行为指向他的父亲。2岁半的时候,他对自己的母亲已经有了强烈的依恋,后来又对他的保姆产生了强烈的依恋。但是,在不到1岁的时候,他对任何孩子没有形成有组织的反应。那时,他母亲因为生产在医院住了两个星期,这期间,负责照顾B的是他的保姆。在他母亲回家那天,保姆让B在自己的房间玩耍,直到我们将测试的一切条件都布置妥当。

我们为B安排一间照明很好的起居室,进行实验的时间是中午。当时,母亲正在给刚出生的婴儿喂食,她敞着胸前的衣服。在场的人,有B的父亲、母亲、新生儿,还有他的祖母以及一位训练有素的保姆(B没有见过这个保姆)。B已经两个星期没有见到自己的母亲了,在大人的允许下,他从台阶上走下来进入房间。我们早已告诉在场的每一个人,要保持安静,而且尽量让当时的情境保持自然。B走进房间后,来到母亲身边,依偎着母亲的膝盖,然后说:“妈妈,你好。”除此之外,他并没有再进一步的行为。也就是说,他并没试图去拥抱或亲吻母亲,对于母亲敞开的胸前的衣襟和她怀里的婴儿,也并没有去注意。差不多30秒之后,他看到新生儿,然后说:“呀,小孩儿!”接着,他开始摸婴儿的脸蛋,拍他的小手,然后对着婴儿说:“那小孩儿,那小孩儿。”不仅如此,他还把自己的小嘴凑过去亲吻婴儿,可以说,他丝毫没有妒忌的意思。在这一过程中,他一直表现得温柔亲切。这时,那个保姆(B不认得他)将婴儿抱了起来,见状,B立即做出了反应,对他母亲说:“妈妈,抱好孩子。”大家请注意,这里B对婴儿做出了反应,这一反应就像母亲情境的一部分。这是他的第一次妒忌反应,可是,他的反应所指向的正是将母亲怀里的某些东西夺走的那个人(阻碍了他母亲的行动),而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弗洛伊德主义者的反应。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种反应对婴儿显然不是不利的,尽管是他使得自己不能被母亲抱着。

保姆将婴儿抱进了婴儿自己的房间,并将他放在小床上,B也跟着走了进去。等到他出来后,父亲问他:“你觉得吉米怎么样?”他说:“我很喜欢他,他在睡觉。”在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整个过程中,B一直没有注意母亲敞开的胸脯,事实上,他除了在保姆抱起婴儿的那一刻想到了母亲,其他任何时候,他对母亲的关注都是非常少的。而他对于婴儿的积极反应也没有持续很久,只是几分钟而已,然后就去关注其他事情了。

第二天,父母亲告诉B,让他把房间腾出来给弟弟住,听到这这件事情后,他有了积极反应。他的房间有很多书和玩具,为了尽快将房间腾出来,他帮助大人收拾自己的东西,将那些书和玩具都挪到另一个房间。当天晚上,他就睡在了自己的新房间,并在这之后由保姆陪他睡觉。从我们对他的观察结果看,自始至终,B对婴儿行为的指向中,都没有表现出哪怕是一点不高兴或妒忌的迹象。从那时到现在,我们对这两个孩子已经持续观察了一年时间,可以说,他们没有表现出一丝妒忌迹象。现在,B已经3岁了,弟弟也1岁了,他对待弟弟的态度和他第一次见到弟弟一样,还是那么充满爱心和关切。而对于父母亲和家中保姆抱起弟弟爱抚时,他也没有一点妒忌的意思。可是我们的观察始终都在进行,也在想办法激发他的妒忌行为。一次,保姆就差一点成功激起他的妒忌心了,保姆说:“吉米是乖孩子,而你就不如他,你很调皮,所以我喜欢吉米更多一些。”接下来的几天中,B显示出了妒忌的苗头。不过,由于保姆没几天就被辞退了,B刚刚露出的妒忌心也随之消失了。

我们发现,对于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依恋,不存在足以干扰的条件。但当弟弟不在旁边时,他也会像1岁的弟弟那样依偎在母亲身边;而当父母亲惩罚弟弟时,比如打他的小手,致使弟弟哭叫,3岁的B就会对父母发起攻击,而且一边打他们,一边说:“不要打吉米,他是个好孩子,不能让他哭。”

同类推荐
  •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全集)

    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全集)

    本书以生动贴切、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故事,加以科学条理性的分析,讲述了各种异常心理产生的根源及各种简单易行、具有实效的解决方法,并介绍了与你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心理及随之产生的种种行为。让你在轻松阅读中导引自己走向阳光!它具备全面性、可读性、实用性,适合作为个人闲暇或者苦闷时认识自己,永葆身心健康的心灵圣经。
  •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

    这里有生活中最常见却最不正常的心理问题;这里有围绕身边最多见却最荒诞的行为怪癖;这里揭秘不被人注意却普遍存在的人性的优点和弱点;这里介绍了千奇百怪、形形色色的各种心理学趣味现象与常识;这里为你指出了健康身心、平衡心态的多种实用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去梯言—让你目瞪口呆的怪诞心理学》基于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要,以生动贴切、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故事,加以科学条理性的分析,讲述了各种生活和工作中最常见的异常心理、怪诞行为现象、神秘莫测的心理学常识等。这些心理学知识都是从我们生活出发,从自身出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心理及随之产生的种种行为看似荒诞神奇,却有着深刻的形成根源。
  •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女人要懂点行为心理学

    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皱眉凝眸……这些行为都是“语言”,聪明的女人总能够通过人的这些行为读懂那些“言外之意”。本书就是通过介绍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各种行为所体现的内心世界,引导女人充分发掘自身的细心、感知力等天生的性别优势来掌控自己的身体行为语言、读懂他人的行为语言,从而成为生活中善解人意、举止有度的俏佳人。
  • 交际心理学

    交际心理学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不可能离开社会独自一人生活,这使得我们少不了与他人交往。所以说,人际交往能力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软技能,但它绝不等同于“善于交往”“成功”“招人喜欢”这么简单。可以这么说,人际交往能力是情商高的一个重要部分。《交际心理学》无疑是一本社交问题应急必备手册,内容涉及社交所需技能的方方面面,包括如何从心理学角度看待你的社会关系,从交朋友到找伴侣,从发表个人观点到说服他人,从学会怎样适时说话到解决日常社交冲突问题……可以说,《交际心理学》能教会你如何带着自信和勇气、充满魅力、坦然无惧地应对每一个你身处的情形,并轻松地获得任何你想要获得的新工作、新朋友、新客户或新恋情。
  •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

    本书分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大部分。作者用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心理学的原理,对人的性格进行了科学的剖析,着重强调了人的社会性和社会感,强调了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形成性格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旨在帮助普通人正确理解人性,更好地处理日常关系,减少生活行为中的错误,共同致力于社会和社区生活的和谐发展。本书倾注了作者对人的爱心与关注,其基本观点建立在作者多年从事心理治疗、社会教育所积累的大量实际观测与调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热门推荐
  • 十二志

    十二志

    天地分为三界,上为空,中位陆,下为海,自三界错乱欲合并为一体,发生天灾人祸,三界之首联合镇压,此后,三界相安无事,主人公醉轻舟走错异世,他如何在这样的乱世中生存?
  • 新编孕产妇保健百科

    新编孕产妇保健百科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从孕前的充分准备,到孕期每一周准妈妈与胎宝宝的变化、营养“孕”味、日常护理、快乐胎教以及不适与疾病的应对,乃至分娩、坐月子、产后恢复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详细地诠释,以便指导准爸爸、准妈妈在各个时期采用科学的方法应对各种不同的保健问题,从而轻松地度过孕期的每一个阶段,顺利地迎接小宝宝的到来!
  • 朝夕暮夕何以归夕

    朝夕暮夕何以归夕

    日积月累的陪伴能不能消除那意外带给你的伤害,如果任何伤痕都可以那么轻而易举的弥补,那么痛苦还有什么意义吗。
  • 刊误

    刊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黄骅将军

    黄骅将军

    巍巍沂蒙,逶迤八百余里,覆压鲁中、鲁南大地。沂山、蒙山、北大山、芦山、孟良崮等名山大岭,山高坡陡,崖险岭峻,层峦叠嶂,丛山连绵,到处悬崖峭壁,巨石嶙峋,古木参天。山中飞瀑流泉,涧深溪清。
  • Catriona

    Catrion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所谓教授

    所谓教授

    高等学府并非世外桃源,在这个充满知识和智谋、理想和爱情的大观园里,教授们如何生活,面对地位、金钱、爱情,他们又如何选择?教授白明华、刘安定风流有加,漂亮而不甘寂寞的才女何秋思更是风情万种……在他们看似平静的生活背后,却隐含着心动魄的情感纠葛和权力纷争。如果您看过钱钟书先生的《围城》,那么一定要再看看《所谓教授》。书中鲜活的人物,真实生动的故事,尖锐跌宕的矛盾冲突,荡气回肠的人物命运,幽默风趣的精妙语言,深刻睿智的学者思想,定会让您耳目一新。
  • 矩阵之主

    矩阵之主

    「这世界是假的,我知道……然而既然伤心会哭,喜悦会笑,爱了会幸福,又有什么所谓……这是我战斗的理由,你呢?」「他们看到的不再是你,交谈的不再是你,触碰的不再是你……‘源’称这为‘升级’,而我遍历人类语言5657万词汇,找到了一个更准确的词语:死亡。」
  • 降伏其心(上册)

    降伏其心(上册)

    学佛必须要看清自己的心动念,修行先要降伏自己的身心,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守住真心胜过所有法门,激活能量打开心量,没有过去未来就是当下,每一个当下都能觉悟那就是佛,众生成就了你,没有众生就没有无上菩提,冤枉你就是成就你,修行就是转外境而不是被外境所转。
  • 甜蜜再恋:我的老婆是公主

    甜蜜再恋:我的老婆是公主

    她是娱乐圈的当红新星,出淤泥而不染的清纯玉女。他是国际连锁集团的行政总裁,叱咤商界的风云天才。大学时的契约婚姻到彼此相爱的信任相属,羡煞多少旁人。他们的故事,成为T大流传的童话。毕业后,属于他们的故事正在延续,属于他们的生活正在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