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38300000014

第14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6)

第七,明心论。南宋初,陆九渊提出一种专重内心的人生理想论,以“发明本心”为主旨,即彻底反省、发掘人内心固有的道德意识。陆九渊认为一切道德义理均出于人的内心,生活修养须“先立乎其大者”,即先明心,自作主宰,穷尽天下事物当然之理,便自然能循理无违,诸德自备。此心即是理,按照本心行事,自然能仁能义,能孝能悌,众德圆满,无须勉强而行为莫不合于理。王阳明发挥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之说。他认为“心之本体”即是天理,而“天理之自然明觉”,即人之本来的是非之心,便是“良知”。所谓天理,指的是普遍的道德准则;所谓天理之自然明觉,意指心所固有的道德意识。王阳明以为良知本来是圆满而无所欠缺,但常被私欲所蔽。修养的工夫即在于戒慎恐惧、省察克治,去私欲之蔽,恢复人天理之本然,这就是致良知。如能致良知,则自然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视人知己,视国犹家。致良知就是即知即行的工夫,因此王阳明又提出知行合一的学说,认为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他的所谓知行,并非一般的知识、实践,而是不曾被私欲蒙蔽的本来的“良知良识”。为达知行合一,王阳明强调“事上磨练”,即面对事情时的磨练是修养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夫。

第八,践形论。知行问题是理学家感兴趣的论题,程朱一派主张先知后行,以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提出“销行以归知”的“知行合一”说,这两大理学派别的观点形式虽异,但因都主张人的道德观念(天理、良知)是先验的,故在认识论上都不能正确解决“知”的来源问题,从而在实际中表现出贬低“行”的倾向。清代学者王夫之却非常强调“非知之艰,行之惟观”,对理学及佛老的知行观进行了批判,创造了一种注重人为,注重“向外的发展”,注重事物与形体的新的有为哲学,与理学家注重致知穷理、心学家注重发明本心的学说成三足鼎立之势。王夫之的人生论以“存人道”和“践形”为中心观念,他认为人生应当尽量发展人之异于禽兽的地方,“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人之天道也;由仁义行,以人道率天道。行仁义则待天机之动而后行,非能尽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矣。天道不遗于禽兽,而人道则为人之独。”(《思问录·内篇》。)人生来的善性是“在人之天道”,还不算是人真正为人的原因。人生应“以人道率天道”,即以人为领导自然,而不应该等天机发动后才行动,这样便能主宰自然并达到“先天而天弗违”(同上。)的境界。他认为“人之道”的实现,并非纯粹的自然过程,必须依靠人的主观努力,即“性则因乎成矣,成则因乎继矣。不成未有性,不继不能成”(《易传·系辞上》。)。这里强调“继”字,“继”即“实践”,与“行”、“习”是对等的概念。王夫之对“继”评价很高,将之视为天、人相联结的中间环节,没有人的后天努力,人的天性就无法实现。王夫之以“践形”为人生准则,认为“形之所成斯有性,情之所显惟其形。故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周易外传》。),“践形”的含义他认为一是充分发展形体各方面的机能,二是使形体各部分都合于道理。他又认为重“知”不如重“能”,但不能“舍能而孤言知”。总之,王夫之的人生论在于强调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不在于人的自然倾向,而在于人能思能勉,属于有唯物倾向的人本主义的有为哲学。继王夫之后,颜元提出的人生论,与之颇为相近,其中心观念就是“践形以尽性”,他认为性形是合一的,要使“性”充分发展,必须将“形”发挥到极致,人生之道,在于使形体作充分正当的发展。“践形”必须“见之事”、“微诸物”,要在事物中学习。清末戴震的人生论也大致与上述两者相似。

中国人生理想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人生理想论是孔子的仁说,由仁说演进为极端的爱人,形成墨子的兼爱说。兼爱说引发了其反对派,便产生了老庄的无为说。无为说又引发了荀子有为说的产生。为调和有为与无为的矛盾,建立了折衷主义的诚说。佛学东渐,中国哲学中无为倾向日盛,理学因之成立以调和有为无为,复归于诚说,又产生了天人合一说。天人合一说分裂,出现了与理为一说和明心说。于是引发对于所有融合儒佛的思想的大反响,最终产生了源自孔孟思想的新有为说。

§§§第三节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

由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个独立的发展体系,受外来文化影响极其微小,传入的外来文化也很快融逝于中国本土文化当中。植根于这样一种特殊文化土壤的中国传统哲学也由于漫长的独立演进和发展,形成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

中国传统哲学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征,就是政治、伦理与哲学思想紧密联系,而自然哲学的分量较少,思想家们在论述自然哲学时,有不少是道德伦理思想的扩大和延伸。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代表,大多社会责任感强,且多身兼二任,既治学又治政,比如周公和孔子,其学术研究有非常明确的政治目的,即从世界观的高度,寻求根本的治国良方,从“天道”中为“人道”寻找理论根据。故此,中国哲学各家各派都“务为治”(《史记·太史公自序》。),对现实政治十分关心。同时,中国由于长期自然经济的存在,形成了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的文化,有关哲学研究,如宇宙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探讨,往往都从属或落脚于道德问题,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以“修身为本”,故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政治、伦理三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这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可窥一斑。

“天”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最高范畴,殷商时“天”还没有神秘意义,“帝生子生商”,殷人崇拜的是具有人格的“帝”。自周代起,以周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提出了“天命论”,“天”便成为了有德性的善神,是政治和道德的立法者,“天”还把德性赋予君主,君权不仅为天所授,人伦道德也源自天,故人君应“以德配天”、“唯德是辅”,这为以后中国思想史上天和人的结合、哲学与伦理和政治的结合迈开了最重要的一步,“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人伦道德原则逐步哲学化为世界观和历史观。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为改变“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有道”的社会秩序,儒家始祖孔子建构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以“中庸”为最高原则的思想方法,主张实行礼治、为政以德。儒家对“克己复礼”的提倡和实践,便是一种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欲念的哲学思想。孔子的学生讲:“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推崇“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的境界,表现了深沉的历史责任感。

战国时期,封建制确立,儒、墨、法各家围绕巩固新兴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众说纷纭。儒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并从人性上为之寻找理论根据。墨家忧心世风日下、民生艰难,主张“兼爱”、“非攻”,既贵义,又尚利,要遵道利民,最终尚同于天子。荀子提出“性本恶”说,主张“隆礼”、“重法”、“尚贤使能”、“赏功罚罪”以“强国”,又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法家韩非,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并用的法制理论,并从人性论、历史观上作了论证,对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功不可没。道家创始人老子则提出了以“道”核心的哲学学说,向往小国寡民,绝圣弃智,视功名为粪土,希望逍遥于“无何有之乡”,将“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上,是以似是消极的形式,从反面发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关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张目。

西汉初,战乱方息,民疲国弱,急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恢复社会经济,故提倡“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流行。汉武帝时,国势强盛,为维护封建大一统,神化王权,儒家董仲舒构建了一个以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从“天命”为“王道之三纲”寻找理论根据,欲图使封建社会“传之罔极”(《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与政治、伦理紧密联系的哲学成为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宋明时期,新儒学——理学执思想领域之牛耳,朱熹、陆九渊、王守仁、张载、二程均把“天理”、“人欲”作为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把封建的等级制度、道德规范抬到了“天理”的高度,要求人们“存天理”、“去人欲”,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长治久安。

甚至追求解脱生死,悟道成佛的佛教,也在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多次较量中,逐渐显示出对现实政治的关注。比如,在中原广为流布的大乘佛教便超出小乘佛教的个体解脱、片面出世的态度,强调慈航普度、慈悲利世,主张出世与入世的圆融统一。到了近代,佛教甚至把一些哲学家当做实现社会政治理想抱负的精神支撑。比如,康有为自命秉承圣贤与菩萨双重使命,构筑大同世界理想王国;谭嗣同以佛学改造儒家仁学,“以心挽劫”救度众生,在变法失败后以身殉道;梁启超力图以佛教改造国民性,著《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章太炎视佛教为国粹,大力提倡以佛教增进国民道德,重建道德体系。

打开中国哲学史籍,凡属论及社会政治问题的,几乎无一不是以道德作为衡量的标尺。中国哲学对人的价值的认定,更以伦理原则为绝对价值尺度。其他如认识论,主要讲知行关系,也偏重在道德实践方面,强调克己、修身、自我体悟的道德原则。人性论更以伦理道德观作为讨论的基点。中国先哲们都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务实精神,将伦理本位的社会基础和现实的时代背景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哲学、政治、伦理联系的局面,反映出中国哲学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但对于现实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过分依恋,也削弱和影响了中国哲学的思辨色彩,使中国哲学成为一种道德哲学,往往被政治所利用,成为政治的婢女。中国哲学中这种政治化、伦理化倾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以家庭为本的宗法集体主义倾向、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思想、尊君重民的观念都是从此发端的。

同类推荐
  •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诗经:唱了三千年的民歌

    追求心爱女人时唱的歌谣,哪有那么多摇头晃脑的大道理!《诗经》真的是一部记录了先贤大义的真理大全吗?看看那些民歌,谈的大多是寻常百姓家的大小事,说的不过是你我都能遇到、体会到的喜怒哀乐,那名因为如意郎君迟迟不来而焦虑不已的女子,那个不通人情世故、怀才不遇的郁闷青年,那群互相嬉闹、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是不是多少都有一些熟悉?纵使我们无法回到两千多年前,但在杨照的解读中,那一个个鲜亮的生命、他们生命中的悲欢离合,又一次,在两千多年后,活过来了。
  • 性感:一种文化解释

    性感:一种文化解释

    本书内容包括:性感,何为性感?:性感是一种欲望的表达、头发乱了、什么是男人的性感?不平等的性感、和老公一起看美女、财物与祸水:男性中心社会里的女性。无处不在的性感——商业与风化;无处不在的性感——出版中的性;无处不在的性感——色情文艺;无处不在的性感——性感的药物;性爱与革命;让我们享受健康、坦荡、明快的性。
  • 上海蓝调

    上海蓝调

    静安和闸北,一个诞生了近800年,一个不足400年;一个得名于寺庙,一个得名自水闸。出生时间不同,出生环境不同,甚至连陆路地域都不接壤,隔着苏州河相望。从全国解放到改革开放后,两个区都在曲折中发展,静安区走得稳,而闸北区追得猛,无论经济、文化,还是人口,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人把静安和闸北的商业、房产、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一一对比,得出结论:一个“洋气”、一个“霸气”,“洋气”的静安和“霸气”的闸北,那么远又这么近,终于在最好的时光里牵起了手。
  • 雄关要塞:函谷关(文化之美)

    雄关要塞:函谷关(文化之美)

    函谷关作为我国一个著名的关隘,它坚固险要而又位置重要,这使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老子在函谷关写《道德经》,这使函谷关成为了道家之源。其是我国最古老、最重要的关塞之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故事。因此,函谷关成为了我国的一个著名旅游景区, 更成为河南灵宝市的一块金字招牌。
  • 素书

    素书

    相传为秦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素书》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2012年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引用书中名句“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
热门推荐
  • 傲娇千金的守护骑士

    傲娇千金的守护骑士

    一篇关于青春的故事,错过的人会再次相遇,迎来一场浪漫的邂逅。
  • 夏宫思妃:惊世绝爱

    夏宫思妃:惊世绝爱

    后宫之中红暖帐暖,谁会是他的枕边人?一朝为妃,誓不为后。原来,她只是他众多女人中的一个。她的心,伤到无痕;她的情,悲到无理;她的爱,耸到无缘。终于,有一日,她仰面向天,问道:“奴的夫,你可曾真的爱过我?”若有一朝,爱上一个永远不可能爱上自己的男人,又要如何,才能走下这人生的漫漫长路。爱,与被爱,同样受罪。是否连尊严,都要抛弃?
  • 大神夫人萌化了

    大神夫人萌化了

    始于偶遇,终于命运,一但爱上就再也忘不掉。莫蓓萌长的像“萝莉”,实则是个混世女魔王。乔一帆崇阳一校霸,却成绩一流!一次小巷的偶遇造就一段“孽缘”的开始。不良少年竟被“柔弱”的萝莉所救?为了维护自己“不良”的尊严,乔一帆从此黏上莫蓓萌——教室,“莫蓓萌你答应做我女朋友,我就帮你补课!”小树林里,“莫蓓萌,以后再有人欺负你就提我名字,这片都是我罩着的。”翻墙逃课的墙头上,“成为我的女朋友,我就下去!”小区门口,“你救过我,我要以身相许!”……命运多舛,契阔重逢…… 乔一帆西装革履,金丝眼镜“莫小姐,好久不见!”莫蓓萌一身戎装,双眸含笑“乔先生,别来无恙婚礼上有人问:“乔一帆,莫蓓萌都离开那么久了,你为什么还要等她?”当年纨绔张扬的不良少年,如今沉静内敛的男人眼底一片宠溺“我的心里有一座迷宫,莫蓓萌一直没有走出去。”
  • 离婚无效,赖定娇妻不放手

    离婚无效,赖定娇妻不放手

    方裳容是谁,那是A市臭名昭著的绿茶婊!是连自己姐姐的男人都要抢,趟过浑水爬上岸成功上位的小三!一觉醒来发现自己不仅睡了未来的姐夫,还要代替姐姐嫁给这个传说中的姐夫。从结婚第一天开始,他就对她冷嘲热讽、百般刁难的不遗余力,只因为她害的他心爱的女人远走他乡,了无音讯。饶是他,三十六计计谋用尽,她仍旧笑谈风云处变不惊。却在他回心转意,在两个人结婚纪念日的日子里,送了他一纸离婚协议书。“楚岑东,我不恨你,亦不爱你。”三年归来,她是业界知名设计师,他却死皮赖脸死缠烂打。“楚岑东你卑鄙!你无耻!你下流!你下作!你不要脸!”“终得美人在怀,卑鄙无耻又何妨?”
  • 残王毒宠,傻妃太妖娆

    残王毒宠,傻妃太妖娆

    一朝穿越苏木木成了代北王朝的大公主苏子钥,说是公主可是苏子钥因为一次年幼时的发烧烧坏了脑子,成了傻子口不能言又聋又哑,因此成了在皇室之中笑料般的存在。他是天昭国的一代战王却因一次意外双腿被废,容貌被毁风光早已经不在。一傻一残世人笑言“绝配”。可苏木木怎么也没想到,这位传说中残疾的战王给她诠释了“绝配”的另一种意思。
  • 白莲浦

    白莲浦

    爷死那天,我确信人世间的岁月是又长又凉,我应该背着包儿去流浪,在世上任何一个角落,还不是一样的阴晴风雨,但是我没有,我默默地跟在母亲身后,没什么可想也没什么不可想,像自青岗峰顶掠到白莲浦上空那一缕变化万千的云。爷疼爱母亲没得个止,母亲爱吃螃蟹,每年入秋后,他都会去白莲水库里翻拣。
  • 写给孩子的世界历史

    写给孩子的世界历史

    这本书以幽默、睿智的语言讲述了从人类起源到一战结束近六千年的历史,分为若干个短小精炼的故事,每个故事以时间的顺序发展下去,就像作者开篇画的时间楼梯,一级一级地向上,十年、一百年……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缓慢而坚定地前行。看着后面的故事,对照时间楼梯,可以很容易地知道这件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发生于哪个阶段或是占据着怎样重要的位置。
  • 青萍

    青萍

    为了厂里的业务,青萍经常很晚才回家。一个人走在凌水湾静静的夜街上,看天上的弦月,听河边的蛙声,心总会再次缠绵起来。不管吴德发有什么样的缺点,她还是感觉自己对他的感情越来越浓,越来越炙热了。不管她要和万庭福过下去的决心有多大,也大不过对吴德发的思念。看破看透那都是糊弄别人的话,是理智占上风时候的无奈和沧桑。有个女作家说过,男人的爱情是女人的鸦片,一旦染上,想戒掉也难。而女人对男人的爱,也是鸦片,一旦染上,想戒也没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青萍的命,也是这世上所有女人的命。吴德发会懂得万青萍的心吗?他是个被青萍的贞洁镇住的男人哦!
  • 宠夫之婚然天成

    宠夫之婚然天成

    洞房之夜,回来神志不清的夫君,口中唤的却不是她;原本是名门千金,一朝家道中落,竟在夫家夹缝生存。灾难之后,涅槃重生,夺爱情,振家业,谱一曲奇女子之歌。
  • 香火成神道

    香火成神道

    主角方明在土地庙被土地神像砸中而魂穿大乾成为鬼魂,得土地之神祗符文,从一村土地开始,聚香火、升神位、夺天下、成就天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