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3600000015

第15章 内聚国力,外争霸权(4)

吕臣任令尹的时间不长,在公元前627年———成王四十五年,令尹已是子上了。是年,阳处父率晋师伐蔡;子上率楚师救蔡。两军夹泜水而阵,都不愿先渡河,于是各自引退。太子商臣对成王说,子上是受了晋人贿赂才退兵的。这是商臣有意进谗,成王未能察觉。

先是,成王立商臣为太子,子上曾独持异议,商臣为此而衔恨。这时的成王已经丧失了冷静的头脑,偏信商臣,不经查证,便处死了子上。其明年秋,成王发现商臣不是理想的太子人选,打算废商臣而改立其弟王子职为太子,事机不秘,竟招来了杀身之祸。

商臣听到了一丝风声,苦于不明究竟,向其师潘崇求教。潘崇想出一个办法来,教商臣设宴款待正在郢都的姑妈江芈,席间故意失礼,惹江芈生气,听她会说出些什么来。《左传·文公元年》记商臣依潘崇之计行事,果然,江芈骂商臣:“呼!役夫!宜君王之欲杀女(汝)而立职也。”真相大白了,商臣又去向潘崇问计。潘崇问,你能事奉王子职吗?商臣说,不能。潘崇问,你能做大事吗?商臣说,能。所谓“大事”,就是不择手段自立为王。商臣率领东宫的甲士包围了王宫,逼迫成王自尽。成王要求在就死之前煮一只熊掌吃,相传这是因为熊掌难熟,成王意在拖延时间等候救援。但商臣不允许,成王终于自缢了。

商臣自立,是为穆王。初即位,尊潘崇为太师,以潘崇为环列之尹司宫廷警卫之责,并以先前为太子时所有的财物和仆妾赏潘崇。

商臣弑成王,轻而易举,没有遇到明显的障碍,没有引起明显的动荡,何以如此?关键在于若敖氏的中立。成王是若敖氏拥立的,终其世由若敖氏执掌政柄,当性情随和的子文为令尹时,对成王毕恭毕敬,君臣相得如鱼水。性情刚愎的子玉继为令尹,凡事喜自作主张,对成王不尊重,令不必行,禁不必止,君臣之间就有隔阂、摩擦乃至冲撞了。城濮之败,使若敖氏的一颗明星颓然坠落,对此,若敖氏不会责怪保全了中军的子玉,只会埋怨成王对子玉支持不力。

商臣与若敖氏的关系尚属不恶,他的宫甲曾赶到前线去增援子玉,后来把他送上王位的正是这支宫甲。子上的被杀,若敖氏可能不知是商臣进谗所致,而也归咎于成王。只要若敖氏袖手旁观,商臣就不难办成他的“大事”了。

成也若敖氏,败也若敖氏,成王的一生———早年的喜剧和晚年的悲剧就是这样。

假如置个人的荣辱于不计,专论国家的盛衰,那么,楚国的霸业无疑是在成王时奠基的。假如置北方诸夏的偏见于不顾,专论诸侯的功业,那么,说成王已是霸主也不算过分。五霸为谁,诸说不一。通常以《春秋》所记为准,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阖庐、句践,年代太晚,而且只是小霸。楚庄王是无可争议的霸主,但年代也较晚,无幸与其他霸主周旋。宋襄公虽曾主盟,但只演了几场闹剧,号为霸主,滥竽充数而已。秦穆公是关中的霸主,在中原却不曾得志。楚成王与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并世而立,论治国的成效,只有齐桓公与楚成王差可比肩;论用兵的艺术,只有楚成王之孙楚庄王可以与乃祖相提并论;论主盟,楚成王虽不及齐桓公而超过晋文公。假如说,楚成王在郑国有违礼之举,那么,晋文公召周襄王就是违礼之尤;假如说,楚成王有城濮之败,那么,秦穆公的殽之败损失更为惨重。总之,不管拿什么条件来衡量,楚成王都曾是真正的霸主。春秋五霸,楚成王不在其列,这是因为其孙楚庄王的形象更加高大,论者乃舍其祖而取其孙了。

(第七节走向繁荣

晋公子重耳说楚国的物产比晋国的丰饶,这是实情,并非客套。

成王答以“虽然……”换成现代汉语,就是“尽管这样……”,可见,成王也确信天下富国楚为首。

当时楚国的物产,羽毛齿革之类尚在其次,铜和锡才是最使北方诸国自叹弗如的。

当时楚国的铜矿,无论从数量看或者从规模看,都超过了其他任何一国。小铜矿且不论,那是北方各国也有的;大铜矿则独见于江南,楚国有,吴国和越国也有,其余各国就没有了。楚国的大铜矿集中在现在的鄂东南以及与鄂东南相连的赣西北,即今大冶、阳新、瑞昌诸地,品位比吴、越的铜矿高,当时的开采规模比吴、越的铜矿大。这些地方的铜矿早在商代中期就已开始采炼了,在春秋时代已达到很高的采炼水平。由其遗址中出土的日用陶器可知,采矿者是扬越。鄂东南和赣西北的扬越是东部扬越,文化面貌与湘水流域的南部扬越是孪生姐妹,其典型陶器为刻槽足鬲、带耳甗和长方形镂孔豆,多有拍印纹。

楚成王南抚扬越,北收弦、黄,东征徐夷,控制了大别山南北的通道,使长江中游的铜矿成为囊中之物。大冶铜绿山发现的古矿井和古炼炉,表明春秋时代的采铜、炼铜工艺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

铜绿山在大冶大冶湖旁,山势作西南—东北走向,长约两公里,宽约一公里,其间所有山头都在海拔一百米以下,山中有丰富的铜、铁矿床,而且有金、银、钴等共生。山以“铜绿”为名,是由于如同治《大冶县志·山川志》所云:“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土石之上。”故老相传,此处为“古出铜之所”。地下有铜矿,则地上有“铜草花”。每逢春夏之际,铜草花星散于山野之间,成为当地颇有特色的景观。1965年发现了古代采矿的遗迹,1973年从古矿井中发现了大型的斧形铜凿,这才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经发掘证实,这里的古矿冶遗址在全世界年代最早的同类遗址中是水平最高而保存最好的,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至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铜绿山春秋时代的矿井,深度达40米~50米。井巷的组合,大致是围绕着几口竖井,开拓出为数较多的横巷,作扇面形展开,横巷下面又开拓出若干盲井。竖井和横巷都有木构的方形支架。竖井支架长宽各约60厘米,横巷支架高约100厘米而宽约80厘米。在竖井与横巷相接之处,有马头门,高度和宽度一如横巷。矿井中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照明靠点燃竹签,是最原始的方法。

采矿用斧形铜凿,已知最大的一件重达16公斤。选矿用船形木斗装矿土在水中淘洗,是为重力选矿,可以指导掘进。采出的矿石装在竹篓中,经竖井提升到井外。当时的炼炉已发现多座,都是竖炉,外观为圆台状,由炉基、炉缸、炉身三部分组成,除炉基内有石块外,其余都用黏土垒筑。

在炉缸的内壁和金门的内口,加衬了以青膏泥和石英砂为主的耐火材料。炉缸截面为椭圆形或长方形,长轴约70厘米,短轴约40厘米,缸深约30厘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铜绿山工作队筑了两座仿古炼铜竖炉,做了两次仿古炼铜实验,结果证明:春秋时代铜绿山炼铜竖炉的冶炼工艺是铜的氧化矿的还原熔炼,只要有足够的风压和风量,就能进行正常的冶炼;只要炼炉的熔化带中有足够的温度(按,纯铜的熔点是1083℃),矿石不论品位高低,不论是块矿还是粉矿,都可以炼出红铜来;使用这样的竖炉,可以连续投料,连续排渣,间断放铜,持续冶炼,不是只用一次就要破炉取铜的;一座炼炉,一天之内,如果投入物料3000公斤,矿石平均含铜量为12%,在正常情况下,可炼出红铜约300公斤。覆盖在铜绿山古矿区的古代炉渣,总重约达40万吨,由此可知曾炼出红铜1万吨左右,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铜绿山古矿区曾多次采集到春秋战国时代的圆饼形铜锭,每块重约1.5公斤。楚成王送给郑文公的“金”,大概就是这种成锭的红铜。

按当时的条件和习惯,铜矿石采出后,就地冶炼;红铜炼成后,易地铸造。因此,楚国的冶炼中心就在铜绿山以及与铜绿山相连的古矿区,楚国的铸造中心则在郢都和其他通都大邑。

有了扬越的冶炼技术和随人的铸造技术,并在发展中加以提高,楚国的铜器生产就突飞猛进,无论数量和质量都赶上并超过了北方。

对待先进事物,楚人是不抱偏见的,心悦诚服,趋之唯恐不及,求之唯恐不获。在湖北襄樊山湾的春秋楚墓中,有邓公乘鼎和上鄀府簠出土。在河南淅川下寺的春秋楚墓中,有巴式剑、鄝子之用戟、蔡侯簠和吕王钟出土。这些不同国属和不同族属的器物成为楚人的爱物,体现了楚国的文化开放方针。然而,早在武王和文王时,北方的铜器就不再是楚人崇拜的偶像了。在仿作的同时,楚人从自己的实际需求、主体心态和审美意趣出发,力求创新。以铜礼器为例,楚人的创新成果就层出不穷。鼎,从来是凡圆形者必圜底,只有个别方形者为平底,而且不束腰。楚人的升鼎虽为圆形,却是平底而束腰,立耳外撇,器周有四只或六只攀附兽,形制特异。楚人的于鼎最初只是模仿北方的一种盖鼎,可是不久就添上了凸棱子母口和装在盖顶的圈形提手,从而别具一格。铜礼器的组合体现了当时的礼制,周人为鼎簋相配,楚人曾袭用鼎簋相配,但在春秋早中期之际就开始改用鼎簠相配了。从实用的角度去看,簠并非南方所必需,簋并非不能满足南方的需求。楚国的贵族舍簋而取簠,显然是要在礼制上做到与周制有同有异。此外,鼎和簋都是圆形的,簠是方形的,楚人变以圆配圆为以方配圆,可能与审美的倾向也不无关系。

外求诸人以博采众长,内求诸己而独创一格,这是楚国铜器的发展道路,大而言之,也是楚文化的发展道路。

铸造各类铜器的难度是不等的,礼器和乐器难度高,农器和匠器难度低,兵器则介乎两者之间。铜多了,用铜铸造的农器和匠器也多了,这对生产力的提高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武王到成王,楚国的发展有奔逸绝尘之势,周代的其他各国都瞠乎其后。何以如此?这是读者自然而然会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作者孜孜矻矻以求索的一个课题。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重要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长江中游缺乏易于开采的有色金属矿藏,如果楚国没有绥服精于冶炼的扬越和精于铸造的随人,楚国的发展速度势必减缓,即使竭力追赶中原的发达国家,也只能踉踉跄跄地掉在后面。然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不是一条现成的康庄大道。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机制和心理机制,那么,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仍将是吝啬的,不仅不足为利,而且可能适足为害。

前有殷人,后有周人,北方的诸夏对长江中游垂涎已久。殷武丁南伐,周昭王南征,都是奔着铜来的。如果楚国积弱不振,以随人为先锋的周人就会席卷长江中游,那样,楚人就会备受奴役。求生存尚且不易,求发展就难乎其难了。幸而,从武王到成王,楚人创立了良好的社会机制,养成了良好的心理机制。

是什么良好的社会机制呢?说到底,是楚人在跨进阶级社会的门槛之时,善于因时乘势,选择了适当的社会形态,良好的社会机制即源于适当的社会形态。一个民族在脱离原始社会之后所迎来的阶级社会,不一定和其他民族的阶级社会一模一样。在一切都顺顺当当的条件下,奴隶制是唯一的道路。假如条件并不那么顺顺当当,农奴制也是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马克思认为:“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servitus(奴隶制),而且也包含着农奴制,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同田野耕作的劳役有关的。它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抗。”楚人在这样的胚胎时期受到特殊的人文环境的制约,北方是奴隶制早已发达的诸夏,南方是奴隶制尚未成熟的群蛮。如果楚人循着诸夏的奴隶制的老路亦步亦趋,就无法与诸夏抗衡,恐怕拖不到战国,就早已在春秋的舆图上消失了。南方比较原始但也比较自由的风气,促使楚人走上了一条新路。奴隶制成分在宫廷和贵族的家室中缓慢地滋长着,农奴制成分在县邑的里社中迅速地增殖着。楚人灭国越多,设县越多,农奴制的优势就越大。楚人以方兴未艾的农奴制与北方诸夏已到垂暮之年的奴隶制竞争,就占了社会机制比较先进的优势。对于楚国社会形态的详细介绍,将在后文适当的章节中展开,此处暂且从略。

是什么良好的心理机制呢?这要分两点来说:一是兼采夷夏之所长,二是追新逐奇。这个良好的心理机制是在楚人创立良好的社会机制的过程中养成的,绝非天生。以生产为例,随人所代表的诸夏长于铸造,扬越所代表的群蛮长于冶炼,楚人则兼而有之。以管理为例,诸夏的长处是有完备的官僚机构,群蛮的长处是简朴,楚人也兼而有之,模仿诸夏而有所损,参酌群蛮而有所益,也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可是事简职专,不像诸夏那么烦琐,而且有一套特殊的行政系统。这样兼采夷夏之所长,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总之,是一种调适。成功的调适不是拼凑,而是创造。楚人追新逐奇的心理机制,正是在创造的实践中养成的。假如说上文提供的实例还不很多,那么,从下文的若干章节中,读者将发现,楚人实为喜新好奇之尤。

同类推荐
  • 水经注

    水经注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著作。从书名来看,此书是另一种叫做《水经》的书作《注》。事情的确如此,三国时期的一位已经不知名的作者写了一本名叫《水经》的书,内容非常简略,全书仅1万多字,每一条写在此书上的河流,都是公式化的:发源、简单的流程、入海,或在何处汇入另一条大河。
  • 乱入三国之逆天改命

    乱入三国之逆天改命

    这是一个草根人物,背负着沉重使命,一路走向辉煌的故事。我本不愿与你为敌,奈何你逼我太甚。我已君临天下,细数天下英雄。愿与你长相思守,白首不弃,奈何你已魂归故里,我要这江山又有何用?乱入三国不是梦,召唤系统加持,捍卫吾之所爱。这是我的三国,结局由我谱写。乱入三国之逆天改命。逆吾之天,改你之命!
  • 水浒之小孟尝

    水浒之小孟尝

    累代金枝玉叶,先朝凤子龙孙。铁卷金书镜中花,子孙犹不保身家。重活一世,后周皇族后裔柴进,这一世,再也不要如圈中猪羊,仰人鼻息,这一世他要夺回属于他的一切。
  • 汉朝的密码

    汉朝的密码

    历史的确是有其密码的,倘不能解开密码,只能观其表象,却不知其内在。而司马路,正是一个历史的解码者。为您揭开一个古代超级大国的崛起之谜,一个古老名族的整合熔铸历程,一个强大帝国的历史密码,一个古老名族的文明密码。身为法家巨子,韩非为什么会死在崇尚法家思想的秦国?荆轲刺秦王,他的失败背后隐含着怎样的内情?和中原小国相比,楚国堪称古代的超级大国,然而这样的庞然大物,为什么也阻挡不住秦国的进攻?秦吞并六国,难道仅仅凭借的是强悍的军事力量吗?秦始皇讨厌他的长子扶苏而将他派去长城吗?当农民揭竿而起,秦军主力迟迟不来增援,还有多少没说清楚的隐情?
  • 南北朝五重奏之凤羽

    南北朝五重奏之凤羽

    以一个普通虚构人物的视角再现南北朝的百年传奇故事
热门推荐
  • 净土在人间

    净土在人间

    最近半年之内,我两度访台,对于忠孝东路的繁华、中央新村的幽静,以及仁爱路上亭亭如盖的椰树绿荫,那份新鲜的感受已变得亲切而熟悉了。无论坐在中央大学的讲台上,还是倘佯在东海大学黄昏的校园里,抑或在“阿门”的祈祷声中与卫理女中的花季少女们共进午餐,我从未有过生疏之感。而充溢在心头的,总是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毫无疑问,这座太平洋上的绿色小岛是丰饶富裕的。穿大街走小巷,沿逶迤的东海岸拾取藏在白沙中的贝壳,我从未邂逅过一个衣衫褴褛的乞者。
  • 一念成瘾:傅少的心尖宠妻

    一念成瘾:傅少的心尖宠妻

    简长晴知道傅念琛心里住着一个女人,一个他爱了八年的女人。可是简长晴不知道,傅念琛对她说的那句“你好,傅太太”,不是孽缘的开始,而是八年相思的终结。--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银河之心Ⅲ·逐影追光

    银河之心Ⅲ·逐影追光

    人类联合舰队与暗黑深渊之间的战争以人类的胜利告终,人类舰队主力与巡逻者武装的星尘舰队对暗黑深渊残余势力穷追不舍。坚盾帝国首脑皮克斯趁虚发难,暗算盟友,篡夺了联合舰队的最高权力,觊觎银河之心,欲建银河帝国。旦素一率领残存的巡逻者武装,奋力抵抗皮克斯,急报银河之心。在猎户座旋臂上,主人公李约素意外发现功勋战舰“重装甲号”居然重生,而已成为传奇的古力特将军竟然还活着,但他已经成了暗黑深渊的傀儡,正准备孤注一掷远征银河之心。神秘的埃博之子运筹帷幄,指挥佳上率机器舰队东征西讨,紧盯银河之心。银河之心成了各方力量汇聚的终点,星海逐鹿,决战银心!一段超过一万光年的时空跳跃,迎来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结局……
  • 中国式面子学

    中国式面子学

    鲁迅的杂文里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前来奔丧的人,因为没有得到亲人的待遇(戴白孝)而怀恨在心,认为太没面子,便召集了一些人,大闹了一场。结果本来是办丧事的灵堂,却变成了血肉横飞的战场。这件事被媒体挖出来后,在当地轰动一时。在中国人看来,面子是一个尤为珍贵的东西,伤什么也不能伤了面子。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面子是咱中国人的宝贝,几乎主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要靠面子来维持与处理,社会生活,要靠面子来决定与操作。
  •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佛说一切如来安像三昧仪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天空城主

    天空城主

    新书《末日与神明》上传!希望大家多收藏,多多支持!当陆地被恶魔占领,人们只能逃往天空。穿越后,洛奇发现自己成了一座天空城的城主,他很快熟悉了新的世界,随之确立了生存方向,那就是坚决的种田!勤奋种田、努力发展、然后驰骋天空,谁要是不服,那就发动一场天空大战!
  • 溅落星辰之鬼娘子

    溅落星辰之鬼娘子

    碧清,自有记忆开始,就是一只寄宿在他人躯体上的魂魄,中华五千年历史她参与了大半,见识过形形色色的人,什么宫斗、战争、武林、豪门恩怨、民国深宅、特工警察她都门儿清,即使这次混穿到异世大陆,她还是那副冰冷傲娇的模样,日子还不是一样过。却不想一切在遇到了花君离这个大麻烦后发生了变化,他说他们之间有婚约?开什么国际玩笑?她当他祖宗都够格了!他的那些撩妹技巧,还是去哄小朋友吧!这个大麻烦还是远离吧,要不总有一些小苍蝇需要我去拍灭。九城六域四池纷纷不让她安宁,清冷?傲娇?那只是她的一面,只有和她签订了契约寄宿在她碧玉佩里的十四只魂魄才知道,敢欺负她?敢欺负她的人?那就要做好比死还要可怕的觉悟。
  • 黑暗中的你

    黑暗中的你

    之前,他总是一个人孤独的活在自己的轨迹里,直到遇见她——一直生活在黑暗中美丽妖人的鬼,绝美而孤傲,永远的将世界排除在外,一个人躲在黑暗的角落里,独守着自己的孤独。他向往着她,她就像他所遗失的世界的填补,是注定要用尽一生的赌注所追逐的幸福,即使她也将他排除在外,他也毅然决然的继续以自己的方式走向她,在这场恋爱中,他最终看清了她,看清了将她囚禁在痛苦中那可怖的黑暗·····
  • 汉当更强

    汉当更强

    好心救人却被连累送命,穿越附身到了项羽的族弟项康身上,知道项羽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却不知道历史上项家最后的归宿是什么,为了活命,为了手足兄弟,也为了心爱的人,项康只能奋发向上。雍容大度的大汉确实很强,可项康觉得,自己能让大汉更强,让汉人的旗帜插在更大更辽阔的土地上。所以,刘邦,抱歉了,大汉的天下,我项康和你争定了。
  •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

    《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在民间宗教的研究领域,对其宗教思想的研究显然滞后于宗教教派演变的研究;而在宗教思想的研究中,对其神灵(学)思想的研究,更是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而鲜有人问津。鉴于明清时期是中国社会中民间宗教的高发期和繁盛期,因此,《明清民间宗教思想研究:以神灵观为中心》尝试从现代宗教学的角度,以神灵观为中心,结合明清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主要经卷宝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认真解读和仔细分析,分别以神灵谱系、神话理论、救赎观念、伦理思想四个部分依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