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如今年十八岁,家住北方高原县府所在地的小镇,父母在县里工作,家道小康。她长得漂亮文气,又是镇一中的优等生。过完年,高考进入倒计时,头隐约疼痛,耳中轰鸣不断。她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也没有跟父母说。谁经历高考不得脱层皮,瘦几斤肉?想着等高考结束了,再去医院。
柳江如仍然闻鸡起舞,仍然挑灯夜读。考试前三天,头疼加剧,柳江如到镇卫生院里挂了几瓶水,顺利参加完考试。跟标准答案一对,估分将近六百分,柳江如感到肩上重山尽移,乌云俱散,这才对父母说了自己的不适。父母责怪她不早些说,当天就带着柳江如到县医院去看病。
耳朵轰鸣,县医院诊断是中耳炎,开了一包只够吃一周的药。至于头疼,一位长得挺英俊的年轻男医生轻描淡写地说是高考综合征引起的,休息休息即可。
药吃完了,柳江如听力仍在下降,母亲在另一屋大声叫她,她都听不见。柳江如的二舅在省城工作,一听这消息,立即让姐姐带外甥女到省城来瞧。在医院里忙乎了大半天,通过熟人住上了院。
柳江如第一次到省城,第一次住院,吃得好,睡得香,关于病,她听父母说耳朵里长了个小肉瘤,割掉连块疤都不会留,一点儿也不影响九月份上大学。
柳江如上网搜索了关于肉瘤的各种资料,心里踏实极了。而且母亲告诉她大舅原来耳朵就长了个肉瘤,做个小手术就没事了。只是她有些担心怎么可以从耳朵里做手术,父母安慰说医生是有办法的,她又打电话问大舅,大舅讲得很含糊,只说没事儿的,让她相信医院。同时还说你一定要坚强地配合医生,把病治好。
大舅还是军人,不就做个小手术嘛,柳江如才不怕呢!再说,又是在省城医院做手术。她在电视上看过报道,这家省城最好的医院就做过一个脑里长了碗大巨瘤的少年的手术,非常成功。在住院的日子里,她给同学们发短信、上网,跟同学们畅谈着美好的未来。她当然跟他联系最多了,他是她同班同学,叫刘伟,他们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情同手足。两人学习成绩也不相上下,又都是学校文学社的社长、副社长。高考报志愿,他们反复商量都报考了北京的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文学系。通过舅舅介绍,柳江如知道这所院校是部队培养作家的唯一的圣殿,全国有名气的作家、演员、舞蹈家都毕业于此学校。大舅还给她寄过一本书,那本书叫《三十五个文学梦》,就是文学系第一届功成名就的作家们写自己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书里的作者们清一色的军装,有男有女,有空军、海军、陆军,真是一把绚丽的火,点燃了柳江如的梦想。在这烧得让她整天坐立不安的日子里,她又把这把火像接力棒一样传给她的好朋友刘伟。刘伟从小渴望当军人,两人一拍即合,相约共读军校,实现作家梦。在北京解放军总部工作的舅舅非常支持柳江如的选择,还给她寄来了一百多本世界名著,说要当作家,首先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一直忙着复习高考,柳江如还没来得及看那些名著,这次住院,她只带了一本《红楼梦》。这书她原先看过,不,严格地讲只是挑着读了林黛玉、贾宝宝的爱情故事的章节,现在,要当作家了,当然要仔细地看一个字一个字地看。虽然每次父母都要她让眼睛休息休息。她笑着说,眼睛么,又不是人,还要休息?虽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她的双眼视力仍保持在1.5,这让她在几乎全戴着眼镜的同学中很是得意。
这次到省城来看病,刘伟和他父母都来送他们。柳江如和他站在一起,他说了许多话,都是无尽的祝福。父母在远处,听不清他们说什么,柳江如知道他们一定又要说他们的前程,至于对他们的关系虽然父母没有明说,但是明眼的人都知道父母是赞成他们往深处的意思。他的父母一定又说,孩子上一本没问题,不过能否上军校,还要请你们帮忙。好面子的母亲一定会说,放心,放心,我哥在北京总部当将军,他说了,只要够提档线,上学那是木板上钉钉子的事了。可是,可是要够不了提档线呢?刘伟的当县农业局副局长的父亲永远那么谨小慎微。我给你说,差个十分八分我哥都有办法,真的,他是将军,没有他办不了的事,他在解放军的总部呢。这是母亲经常说的话,柳江如听得都能背下来了。他们一定还说了她的病情,盼着这次在二舅的帮助下,她的听力恢复健康,那么上军校就是十拿九稳的事。虽然是去看病,因为有梦想撑着,无论被送的人,还是送人的人,都是高高兴兴的。谁不得病,得病就治么!父母有工资,家里还略有积蓄,再说,再说还有两位在外面工作的舅舅呢。
两家人喜笑颜开,两个年轻人也是春风得意。刘伟在她上车后,追到车上,忽然抱住了她,贴着她耳朵说了句:我想你。下车时,他忽然又亲了她一下,她脸红极了。
想到这里,柳江如感觉脸还是烧的,心是滚烫的。她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初吻好甜蜜。他马上就回了:盼着你健康回来,盼着我们快些去上军校。
柳江如做的是X刀手术,父母说医生说这比开刀创伤小,治疗效果又好。柳江如相信父母的,更信医生的。做过这些小手术后,起初没胃口吃饭,可是一想起美好的未来,她逼着自己吃饭,逼着吃中药。父母整天问她想吃什么,麦当劳、肯德基、冰淇淋,她以前喜欢的,变着样儿地给她买着吃。刚开始她有些不忍心,父母工资不高呀。可是母亲笑着说,吃吧,你几个舅舅都给你寄治病的钱了,想吃啥,就给爸妈说,只要有的,我们就买给你吃。
就一个小手术,舅舅们还寄钱,舅舅们真是心疼自己。柳江如一想起两个舅舅,更是骄傲。二舅是大学生,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省城,在一个大部里当局长。大舅在首都北京工作,又是将军。好像因为有了大舅,她的未来就跟军人有了密切的联系,一想起穿上绿色的军装,她就高兴得想跳起来。穿上军装,在小镇走一圈,那可是她一生的梦想。就一个小手术,让心疼她的父母不停地掉泪,她觉得这是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从小身体棒得如牛的她,从来没打过针,就是药都很少吃。记得有一次,大舅探亲回家,看她感冒了,给了一瓶感冒胶囊,她把瓶子反复看了半天,想到底是把胶囊里的细得无法拿起的小颗粒倒出来,还是直接连同胶囊一起咽进肚子。大舅当时还笑着说,你看这孩子身体真好,连药都没吃过。可是谁想到,这一病,还要做手术,当然父母担心了。
住了十几天的院,柳江如返回家里。可是她的听力还是没有恢复,好在父母花了七千元给她配了助听器。可是一想起军校那么严,能有戴着耳机训练的吗?她心里就慌慌的。母亲安慰她,说,没事的。虽然戴上助听器,她头疼得如刀割,可是为了能听见,她只能忍受。母亲给她说,一天三四次地给大舅打电话说她的病情,说她考军校的事。这让柳江如心里踏实多了。
高考分数出来了,柳江如和刘伟都过了分数线二十多分,刘母带着刘伟兴奋地来到她家,可是柳江如一家却高兴不起来,柳江如的听力更是越来越差,戴着助听器也越来越不管用了。柳江如母亲给哥哥不停地打电话,渐渐地柳江如明白自己上不了军校了,因为听力不行。还有,右眼开始疼痛起来,柳江如动不动就揉,她照着镜子,看红红的,像得了红眼病,因为眼睛的原因,走路也掌握不了平衡,东摇西晃。起初,柳江如有点难为情,时间长了,也顾不得了。
母亲安慰说上不了军校,咱就上地方学校。不能住校,咱就走读,让你爸爸陪你去,反正他刚要退休了。
柳江如哭过,闹过,几天不想吃饭,彻夜睡不着觉,她嗓子哭哑了,眼睛哭肿了,事实还是事实。父母最终决定让她上离家不远的地区电视大学中文专业。
一天晚上,刘伟的父母带着刘伟到柳江如家,说,虽然他的分数上线了,可是今年报考军校的学生太多,怕录取不了,想请柳江如的舅舅帮忙上军校。
柳江如从大人的表情和只言片语中努力半天听出了个大概,她看母亲却没有过去那么热心了。母亲说,我哥也说了,现在上军校特难,因为部队不交学费,还管分配,报考的学生多。现在网上录取,做不得假,不过,我会给你们说情的,公家的事,也不是她舅舅一个人说了算。
刘伟求救地看着她,给她说了句什么,她没有听清。他走到她跟前,又说了一遍,说,我相信你会帮忙的。
他们走了,柳江如说刘伟分数也挺高的,让舅舅帮帮他。
母亲忽然眼泪出来了,她拭了拭眼泪,说,咱们的事还没解决呢。
妈,我反正也上不了军校了,让我舅帮帮刘伟吧,他学习身体都没问题,只是说句话,就怕别人挤了。
母亲说,好,我给你舅说。
每次母亲打电话时,柳江如都坐在跟前,可是她仔细地听,费劲地听,母亲说的都是自己上学的事。母亲说,只要有一点办法,舅舅肯定先帮她,谁让她是他外甥女呢,他呢,他算什么呢?
柳江如决定跟父母好好谈谈。
爸妈,给我舅舅说,帮助刘伟上军校。
父母半天没反应。
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帮帮他吧。
又是半天过去了,母亲说:没必要。
不行,咱们必须帮他,他学习那么好,只是家里没关系,听说学校招生的人数少,你们不答应,我就不活了。
母亲被女儿的倔强感动了,说,好吧,我给你舅说说。
柳江如的眼睛越来越疼,家人又带她到省城医院去看病,医院又开了一大堆药,每天吃药吃得柳江如吃饭一点儿也没有了胃口。柳江如对她的病产生了怀疑:不就是一个瘤子么,割了不就没事了么?
父母说,那个X刀做手术挺管用的,但医生说得慢慢恢复。
可是为什么还影响眼睛?为什么我的耳朵越来越听不见?
这病不能急,要慢慢治。
多长时间才能治好?
医生说,只要心情好,就会好得快些,母亲说。母亲背地里泪流满面,父亲背地里失声痛哭,只是不让柳江如知道。
这时,刘伟终于接到了军校的通知书,其他同学也陆续在忙着上学,忙着体检,也有的忙着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