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409600000007

第7章 不同常人的观察不同凡响的作品

——新闻精品中的观察技巧

有人问科学家:“您的科学成果哪里来?”英国细菌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弗莱明的回答是:“我的唯一功劳是没有忽视观察。”英国物理学家法拉说得更明确:“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隔行不隔理。观察对于从事新闻采写工作的记者(通讯员)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可以说,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好的新闻。一些名记者之所以能写出不同凡响的新闻作品,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具有不同常人的观察能力。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平凡小事,人所共睹,有人有所发现,有人却视而不见,得失就在于是否进行了细心的观察。

纵观“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就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作品都是作者通过观察发现题材,再经过仔细观察后写出来的。以第15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小平夹克衫感动三代人》一稿为例,据中国新闻奖参评材料介绍,这篇消息的作者为了写好这篇报道,在按要求做好大量“常规动作”的同时,至少三次全程跟随负责布置展览的龚青女士了解展览情况,并进行细致观察,从而独家获知了“夹克衫”的故事。如文中写道:

王先生是在女儿和外孙的陪同下,来到国家博物馆的。参观中,王老先生的外孙惊奇地发现,小平同志生前穿的一件夹克衫好像有毛病:夹克衫纽扣间距都是15厘米左右,但最下面一颗纽扣离衣服下摆只有四五厘米。显得非常不协调。找讲解员一问,王老先生和他的女儿、外孙三代人不禁齐声感叹:邓小平如此朴素随和,真是可钦可佩!

原来,当年邓小平视察南方之前,女儿给他买了这件夹克衫。回家试穿发现下摆长了一截。邓小平舍不得把这件新衣服搁置浪费,就让裁缝剪掉一截下摆。在整个视察南方期间,这件灰蓝色夹克是邓小平的两件主要外套之一。他就是穿着这件纽扣不协调的夹克衫,站在罗湖口岸,深情地眺望香港的。

听到这个故事,几位围过来的观众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负责布展设计的国博工作人员龚青女士眼眶都湿润了,她说,虽然这件衣服纽扣间距不协调,但和邓小平这位老共产党员朴实无华的作风是和谐一致的。

上述准确、形象、生动的描写,如果当时记者不深入到第一线进行细致的观察,而是待在办公室或招待所里,看材料,听介绍,这篇报道是难以从采访对象口中得到的。

这篇作品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美国新闻学家曼彻尔说的:“最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来自记者的直接观察。”没有高质量的直接观察就没有新闻精品的产生。因此,记者是否深入现场进行直接观察,直接观察程度的深浅将直接影响新闻报道的成功与否。

范长江说过:“报道的时候,别人提供的材料要尽量少用,只能占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则应是记者自己的积累和观察。”通过观察,可以打开思路,发现题材。以第8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二等奖作品《万亩苹果园缘何毁于刀斧》(原载《农民日报》1997年7月7日)一稿为例,1997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农村经济工作作出明确布置,其中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产业趋同问题是重点工作内容之一。会后,记者到陕西省周至县采访,在村头路边通过观察发现大片大片苹果树被伐,敏锐地感觉到这里边可能有文章。于是,便在无人接待的情况下,主动出击,深入到果园、农户,与当地群众、干部交谈。记者用耳闻眼见的事实说话,写出了这篇现场感强的好报道。这篇报道用令人信服的事实,向读者展示了产业趋同的深刻教训。对各地顺利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如果当时记者不深入到第一线进行细致的观察,而是待在办公室或招待所里,看材料,听介绍,这篇报道是难以从采访对象口中得到的。

然而,在新闻采访中,为什么同样进行观察,有的人能发现重要新闻,写出报道,能把读者带到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而有的人虽然也进行了观察,却写不出报道或写出的报道可读性很差,这里还有掌握观察的方法和要领的问题,主要有如下诸方面:

要做观察的有心人。《普通心理学》的作者彼德罗夫斯基指出:所谓观察,“是对周围世界对象和现象的有意的、计划的知觉”。这里的有意的、计划的知觉,就是指的要做观察的有心人,即所谓的“有意观察法”。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它一视同仁,谁对它“有心”,它就会被谁发现和认识。如果无心,再好的新闻题材,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此,记者(通讯员)要养成热爱生活,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要带着广大读者、听众、观众的“眼睛”去进行观察。心中要装着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难点”“兴奋点”,即“眼睛一动,想到群众”。反之,如果只凭自己的好恶去观察,即使某些现象情景观察得很深,报道得很细,也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观察时要有好奇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麦尔文·曼切尔说:“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新华社记者张伯达、韩晓晖对“陕西省小麦机械化‘东进西征’收割活动开机仪式”好奇,采写出了鞭挞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时弊的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夏收何必搞仪式,小麦未熟遭剃头》;新疆日报社记者张郁对各族学生们同抹泪共哀思文新潮老师一事好奇,立即两次深入到学校教室进行观察,写出了反映民族团结的《挥泪别恩师,吟歌寄深情》(原载《新疆日报》1997年5月13日)的独家新闻,这篇报道荣获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如果一个记者(通讯员)缺乏好奇心,那是很难观察到有新意的写作题材的。

观察要全面。所谓观察全面,就是要观察构成事物的各个部分和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了解事物的全貌,这样才会抓住事物的特征。那种凭“一孔之见”写稿的毛病是观察的禁忌。为了使观察做到全面,可以采用“分割观察法”,即把整体事物分割成若干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观察,还可以采用“换位观察法”,即变换观察角度,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观察同一事物或人物。

观察要细致。观察中,要防止浮光掠影,大而化之,粗心大意。应注意观察事物发展的各个阶段或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不同特点,找出那些区别事物差异的细微之处。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以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别了,“不列颠尼亚”》一稿为例,当时在香港回归纪念大会现场采访的记者,就中国的新闻单位而言,就有数十家,而本文的新华社记者,由于观察仔细,独具慧眼,才写出了比别人高一筹的新闻精品来。如文中写的:“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广场上灯光渐暗”“绿树丛中”“白色建筑”“南海的夜幕”“蒙蒙细雨”“面色凝重的彭定康”“雨越下越大”“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等。你看,作者对新闻现场人物的表情,现场的色彩、音响等,观察得多么细致,让读者读后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有力地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观察要深入。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总是善于入木三分,观察出隐藏在表面现象后面的东西,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因而这些作者写出的报道,不仅有广度,而且有深度,能揭示事物的规律性。以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白色皇冠拖着被撞伤者狂逃,众出租车怀着满腔义愤猛追》(原载《大河报》,1997年8月25日)一稿为例,这是一篇将张金柱恶性肇事逃逸案第一次公诸报端的独家新闻。记者在事发后20分钟之内赶到现场,深入地进行了调查采访。由于记者在现场观察深入细致,消息主体在基本事实没有被权威部门核实的情况下,行文冷静客观,有目击证人证词,有医生的诊断,有现场的细节描写,事后证明这些新闻事实是扎实可靠、可信的,具有无懈可击的说服力。

观察不能带框子。无论对人或对事的观察,都不能凭主观印象,不能从成见出发,而应以客观实际为标准,客观实际是什么情况就写什么情况。

要掌握好观察的路线。我们看事物,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不能胡乱来,东瞅瞅,西看看,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热闹倒是热闹,到头来脑子里零乱一团,什么也捕捉不到。

观察与思考要紧密结合起来。观察并不是单纯地“看”,它从来都是与“想”联系在一起的。只看不想,等于白看,想而不看,便是空想。记者要善于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要思索自己看到的现象是真?是假?是不是看到了本质?有多大的新闻价值?现象与背景情况如何?要不要跟踪观察?这种情况如何报道?文字上如何表述?……实践证明,记者(通讯员)的头脑在观察中越活跃,思考越敏捷,观察的成效就越大。

观察要借助于“望远镜”和“显微镜”。客观事物是复杂的,有的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有的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只有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问题才能有远见,辨别真伪才有依据。因此,记者(通讯员)要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

要选择好观察的角度和距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都是很复杂的,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采访中,从不同侧面和角度、距离上观察,其结果常常是不一样的。这正如苏轼在诗中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观察中,如果观察的角度、距离选择得不好,不适当,就会影响到观察结果的准确性。

观察能力,是一种能动地发现客观事物及其特点和变化的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既要讲究方法,还要注意练眼功和积累知识。有一次,美联社一位记者与新华社的一位记者一同乘坐飞机回北京,一下飞机,美联社的记者请新华社的记者打听美国要人在北京的情况。新华社的记者感到奇怪。原来是因为停机坪上有一架涂有美国国旗的波音707飞机,这种飞机是美国的白宫专机。后来一打听,果然是白宫总统的高级顾问在北京访问。这位美国记者立即抓紧采访,写出了十来篇报道。要是美国记者的观察力不强,他就要漏掉这一重大新闻了。这就是对他长期练就的观察力和所积累的知识的劳动奖赏。所以,记者的观察力要在平时有意识地进行眼力训练和积累。

同类推荐
  • 媒体制造

    媒体制造

    本书作者运用媒介责任理论的分析框架,对新闻实务界近年来大量经典案例和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指出当代中国新闻媒体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全书既涉足理论前沿话题,又有实务界鲜活案例,引证详实规范,为新闻学子必读。
  • 信仰追问

    信仰追问

    这本小册子,所说的信仰,不同于日常生活中人们恪守的个别信念或信条,而是关于信念的系统化的理论思考,是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信仰问题的不懈探求与追问。在论述信仰这一哲学味很浓的较为玄奥的问题时,作者梳理出101个问题,采用哲学随笔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何谓信仰、谁在信仰、信仰什么、怎样信仰、信仰何用,极富哲理的语言,给人以思辨的体验和一种精神的愉快。
  •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精神永放光芒

    西柏坡位于革命老区平山县西北,距华北战略要地石家庄90公里。西柏坡背靠太行山、面对大平原,能攻能守、进退有路,具有独特的地利优势。更重要的是,西柏坡所在的平山县是革命老区,有牢固的群众基础。早在1931年,这里就建立了共产党支部,到1937年,平山县的党员近2万人,同时,该县组建了2000人的“平山抗日团”,被毛主席誉为“王者之师”。此外,平山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这正是党中央由延安迁往西柏坡的主要原因。
  •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

    2009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厉以宁、高占祥、吴建民、海闻、张继钢、郁钧剑、韩少功、康洪雷、毕淑敏等多位名家大师举办了104场讲座,从讲座文稿中精选出72篇整理编辑成本书,内容包括新中国60周年、礼仪文化、励志教育、养生文化、创新文化、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等多个系列。
  • 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

    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

    妙趣横生——讲述美丽汉字背后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炼字佳句——读锦绣文章,品字字珠玑,悟写作精要;说文解字——挖掘方块汉字之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书充分挖掘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用一则则故事连缀起一个个知识,用一个个趣话解释一个个问题。父母不妨翻开此书,给孩子讲述关于汉字的故事,使他沉浸于汉字带来的美丽动人、博大精深的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给孩子讲点汉字故事》涵盖汉字的缘起与变迁、构造与间架、谐音撷趣、汉字典故、炼字之妙、字谜艺术、成语故事等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娓娓讲述汉字史实及奇闻趣事。一则则妙趣横生的故事,让你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了解到汉字的前世今生;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奇闻趣事,带你去探索历史的同时,又让你品悟到汉字的瑰丽与神奇。
热门推荐
  • 简单随手种的懒人植物

    简单随手种的懒人植物

    本书为忙碌的您解决了这个难题。《简单随手种的懒人植物》介绍了60种养护简便、繁殖容易的植物。它们可以无视您的忽略和冷落,坚强而执着的生活。将其随意地置于卧室中、窗台边、餐桌上、电脑前,只小小的点缀就会让你心中满是幸福和满足,其净化空气和抗辐射的功能也使其成为装饰的首选。《简单随手种的懒人植物》针对都市人士的养花需求,在分别介绍了60种易养植物的植物档案、植物特征、养护常识外,又增加了教养花人选购植物、不同人群的专属花卉、植物的多种用途、为养花人解决养花难题的在线答疑等内容,让读者既学习了花草的栽培,又增加了《简单随手种的懒人植物》的时尚性和趣味性。
  • 徽商之踏雪寻梅

    徽商之踏雪寻梅

    皖南小镇,谢、商两家世代为商,青梅竹马,少年相爱,原以可享现世安稳,却未曾料烽烟起,战火燎,时局动荡,强敌在侧,避无可避……清晏,终有一天,你会明白我今日的选择,今日,我尚无法许你岁月静好,他日,我定会让你安享太平盛世。
  • 钦契恨歌

    钦契恨歌

    本书为哈佛经典丛书第十八卷——“现代英国戏剧”中的一部。这里所指“现代”为本书编著者所处年代的时代划分方式。现称“古典主义”。《钦契恨歌》是雪莱著名的悲剧,这部五幕悲剧应属英国道德剧的优秀典范。雪莱根据发生在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案例,创作了本剧。雪莱在剧中,用简练的线索和诗意的语言,除了道尽人性的美丑外,还描写出了“神权”、“君权”、“父权”如何一步步地酿成了这场大祸。
  • 灵魂密码

    灵魂密码

    一个最优秀的大学学生会主席甄铁汉和他的女班主任老师尚小云暗暗发生了恋情。炽热的火花引起了一场爱情风波。
  • 专业与美丽:奥美资深公关人的职场平衡智慧

    专业与美丽:奥美资深公关人的职场平衡智慧

    《专业与美丽:奥美资深公关人的职场平衡智慧》集结了资深公关人丁菱娟在台湾《经济日报》等刊物上发表的专栏文章,展现了这样一名从曾经的文艺少女成长为干练、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女性,在职场和创业当中对专业精神的感悟,以及她始终保持着的那份率性、美丽的真性情。站在公司老板和“过来人”的角度,丁菱娟用篇篇短文提点读者,如何专业地摆平各种棘手难题、如何明智地权衡情理法、以及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进而找到快乐工作的秘方:专业是谋生的必备基础,美丽是人脉关系的加值条件。
  •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由8个篇目组成,由于内容连贯,一度被认作艾丽丝·门罗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里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安大略省的乡间小镇,描绘了一个女性从懵懂青涩成长为一个睿智、聪颖的生活观察者的历程。在目睹情欲和生死之时,她经历了女性所要面对的光明和黑暗面。《女孩和女人的生活》有很强的自传意义,对于门罗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阅读《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可以深入了解门罗的生活与创作背景。
  • 还珠格格第三部(全集)

    还珠格格第三部(全集)

    小燕子和永琪之间出现了第三者?这对欢喜冤家与江南才女知画间的三角难题要如何解开?晴儿和萧剑相爱却不能相守,两人痛苦不已,他们要选择分手,还是不顾一切地私奔,从此亡命天涯……
  • 青春无悔

    青春无悔

    古今中外,道不尽、说不清的,也就惟有一"情"字。爱情说穿了,也不过相识,相知,相守,最后相与分离,然而就是这简单如方程式般的"爱情进程",却使得红尘中众多"痴儿女"兜兜转转,竞相折腰。我渴求一个爱我的人,给他我世上所拥有的一切:我那无附不羁的身体,我如此温柔的心,还有我的自由。"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可真做到了如此地步,生命中也就少了一半的乐趣,生活必定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哪里还有一点意思。对于爱情,人人尝到的滋味不尽相同,然而讲出来,欢喜是众人皆同,无外乎皆在欢喜;悲伤却是泪落如雨,却又哽咽难言。
  • A Trace of Death (a Keri Locke Mystery--Book #1)

    A Trace of Death (a Keri Locke Mystery--Book #1)

    "A dynamic story line that grips from the first chapter and doesn't let go."--Midwest Book Review, Diane Donovan (regarding Once Gone)From #1 bestselling mystery author Blake Pierce comes a new masterpiece of psychological suspense.Keri Locke, Missing Persons Detective in the Homicide division of the LAPD, remains haunted by the abduction of her own daughter, years before, never found. Still obsessed with finding her, Keri buries her grief the only way she knows how: by throwing herself into the cases of missing persons in Los Angeles.A routine phone call from a worried mother of a high-schooler, only two hours missing, should be ignored. Yet something about the mother's voice strikes a chord, and Keri decides to investigate.
  • 赵瑜散文

    赵瑜散文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赵瑜散文的首次集结。赵瑜向以纪实文学力作震荡文坛。其实,他的散文同样深厚、独特而有趣。面对时下散文的疲软与苍白,赵瑜的叙述有现代气象,有北国古风,因事而作,有感而发,是将泥土夯实之后烧制而成的一块块沉砖。我们能体味到作家心灵的率性和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