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晖
宋朝晖,阜新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新闻中心副主任。2003年成为当时阜新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记者,采编全台唯一一档法制新闻类专题栏目《法制时空》。此后,她先后担任省十佳栏目记者、《阜新新闻》编辑,并成为多档舆论监督专题节目、深度报道及直播栏目的记者型主持人。10年里,她策划完成对《法制时空》栏目的两次改版;参与组织《用坚守温暖城市》等系列报道、特别策划;撰写的代表着媒体声音的一篇篇“本台评论”,为全市重点工作开展营造了浓厚氛围;深入基层、贴近群众采写的大量“走基层”稿件,唱响了阜新精神的最强音。其中,采写的录音新闻《真情给心愿一个答案》获国家级一等奖;《躲躲藏藏的水质报告》等20余篇作品获省级一、二等奖。宋朝晖先后被市委宣传部授予“优秀记者”称号,荣获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市优秀团干部等殊荣。
“我是记者朝晖”,这句话几乎在我的每一篇报道中都会出现,慢慢地,这句话我说得最自然、最熟练,也似乎变得平常、平淡。可是,仔细想来,这句话可不简单,“我是记者”道出的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我想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有关责任。
那是我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那年的冬天,家住阜新市细河区的王大妈因为一袋速冻水饺与我结识。当时,大妈所买到的水饺外包装上,不但没有生产日期,就连生产厂家的名称、地址也没有标明,是毫无疑问的“三无产品”。买到这样的商品,王大妈又气又恼,拨通了栏目组的热线电话。
在掌握新闻线索的第一时间,我赶到销售“三无水饺”的超市,此后,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迅速行动,对问题水饺封存、下架,剑指商品的生产企业。这中间,从媒体探访,到看见“三无水饺”下架,王大妈一直在我身边。记得当时正是三九天,室外温度达到了零下20多摄氏度,拿着录音笔的手几分钟就冻得没了知觉。大妈摘下她手上的棉手套就给我戴上了,手套里存留着大妈的手温,暖乎乎的,一直暖到心里。
说实话,回到台里,完成稿件,端详着大妈给我的手套,初次暗访的害怕全都忘了,有的就是彻头彻尾的满足和兴奋。大妈的手套不漂亮,但我带了很多年。
就是这次采访,让刚刚走上记者岗位的我体会到,是“记者”这个职业赋予了我零距离接触生活、接触基层、接触真相的权利,赋予了我“担起责任”的特殊视角,这个责任分量十足、不容忽视。正因如此,记者也只有和基层、和生活紧紧地连在一起,才有他的活力,体现他的价值,见证他的良知。
从此,这样的感受更被一再地丰富。因为购买直销的按摩床烦心事不断的梅阿姨,感受到舆论监督的力量,尔后会时常打个电话,毫无顾忌地说说自己或是身边人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探究大型托幼机构泳池水质,上百名家长拿到了应有的赔偿……《美容院里的美丽陷阱》《“上门打针”隐患多》《躲躲藏藏的质检报告》等一次次舆论监督类专题报道顶住压力,没有了空话、大话、官话,有的是全新而犀利的角度和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节目热线那头常有听众给予肯定、报以支持。每当这时,这样的温暖告诉我“记者在基层,才能够体会强大的被信赖感”。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收获,那是生活给予记者的强大力量。
2013年7月,阜新市委宣传部联合各主流媒体启动《感动在基层》大型系列宣传报道活动,用来自生活最前沿的精彩故事诠释感动,唱响了阜新精神的最强音。很幸运,我作为记者参与其中。
感动人物高凤祥,是阜新县化石戈学校的一名教师,辽宁省师德标兵。采访高老师是在去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过去,只要说起老师和老师这个行业,我就会想起高凤祥老师,还有他的背影。
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天采访的过程中,我和高老师一起走在他上班的路上,那段路不是陡坡,就是河滩,蜿蜒崎岖,满路砂石,其中最陡的地方要达到六七十度。就在那一段陡坡上,徒手轻装的我落后了,这时我看见推着车走在我前面的高老师的背影,很瘦弱,瘦弱得甚至可以看见他衬衫下的脊背,因为推车吃力,那个背影总是左右摆晃,而那左腿尤其不协调。后来我才知道,就是在这条路上,高老师的左腿摔成骨折,植入的钢板也一直在那条腿里。
这么难走的路,每天60多里,高老师教书育人38年,算一算,那是绕地球6圈的路程。路上披星戴月、风雨兼程、潜心教学、情系讲台,他的学生一批批走出了山村,考入了名校,实现着理想。而38年过去,高老师就要退休了,可他还在坚守他一辈子的阵地。
这个时候,学校里的孩子会看到这样的一个背影——高高瘦瘦,拎着装满维修工具的木箱,而这个人的白色衬衫总是干净整洁的。离开了三尺讲台,高凤祥老师为孩子们做起了后勤保障,修理桌椅,维护电路……我还记得,在时常会有燕子光顾的教学楼五楼小礼堂里,采访正在修旧桌椅的高老师时,说起学校、说起学生,他的脸上总会带着笑。我也记得,这个时候,每天与星星和月亮做伴上下班不觉孤单的高凤祥老师说出了“孤单”,简简单单两个字让我读懂他对离开讲台、离开学生的不舍,读懂了他对教书育人的挚爱。
我想说,38年,高老师用最苦自己的方式成就了别人、成就了别人的梦想和幸福。我也深切感受到,高老师在学校已成为一种力量——一种感召力、影响力;高老师在你我身边,传递的是教书育人的最美风尚。而于我,高老师的笃定理想、不计得失、坚守信念、乐观向上,都感召着我担负起一名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
所以,《感动在基层》报道是一次次得天独厚的机会,给了我个人太多太多弥足珍贵的回忆。
体味过往,脑海中总定格于些许画面,这些印在记忆中的图像,也成为一份珍藏,而它都与最平凡的生活、最朴实的百姓有关。万象生活,灵动基层,给了我最丰富的新闻素材,凸显了记者——社会瞭望者的价值,也当然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不竭源泉。所以,“在基层”是我与新闻结伴同行的“目的地”,是我报道的“根”与“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