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274400000004

第4章 上古春秋:轩辕黄帝

黄帝以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被载入史册,并与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黄帝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是因为他赢得了涿鹿之战的胜利。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黄帝为什么会卷入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于华夏族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呢?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炎帝去世后,他的后人继承了他的事业。炎帝、神农氏这两个称号,就跟伏羲、女娲一样,它们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政权的代称。这就和唐朝、汉朝一样,唐朝肯定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个政权的代称。

黄帝生活的时代,比起第一代炎帝来,要晚上好几百年。那时候炎帝的部落,已经传到了第一代炎帝以后的第七或者第八任了。

据说黄帝是一位国君的儿子,他们家族和炎帝家还是亲戚。黄帝的母亲叫附宝,她结婚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孩子。因为求子心切,她经常求神问卦。

这一天,附宝只身外出,正在向苍天祈求儿子时,突然间电闪雷鸣,她感觉全身麻木,天旋地转,两眼一黑就昏过去了——不用说,醒来之后就怀上了,还是这个经典套路。

当时部落里的巫婆、神汉们听说这一离奇的怀孕过程后,到处奔走相告,说这里必有圣人降生。

小黄帝一直在他妈肚子里待了整整两年,生生比别人多出十四个月来。据说他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受到神灵的暗中保佑。当地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天空中还不时出现五彩祥云和百鸟朝凤的场景,奇幻无比。

直到第二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黄帝才一声啼哭,在姬水河畔呱呱坠地。中国人的农历有这么一个讲究,叫“二月二,龙抬头”,就是从黄帝的生日来的。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黄帝一生下来就很不一般,五六个月就会说话,七八岁就有大人风度,十二三岁就具备了超凡的大智慧。

和巫婆、神汉们预言的一样,黄帝既聪明又有才干,待人和善,处理事情也很公平,还特别能够团结大家。所以,在黄帝二十二岁的时候,百姓推选他当了部落首领。从此,黄帝带领大家修建房屋、打鱼、狩猎,过着安定的日子,部落也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不打仗才能谋发展

炎帝部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渐渐衰落,已经不复当初的强盛了。其他逐渐强盛起来的部族,就企图挑战炎帝部落的权威,这其中势力最大的是九黎族。

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蚩尤这个名称,也是他们首领的通称,就跟罗马皇帝都叫恺撒一样,并不专指一个人。

九黎族的文化在当时算先进的。据说有一次山上发大洪水,金属矿随水流出。蚩尤得到后,首次将金属制成了兵器。九黎族本身就强悍好斗,现在又有了锐利的兵器,他们对其他部族的骚扰便可想而知了。

炎帝部落一开始对蚩尤部落采取和好政策,重用他们,让他们监临四方。没承想他们强大起来后,开始侵略、兼并四方。炎帝为了牵制他们,命他们住到东方伏羲后代的地盘,以便坐山观虎斗。

蚩尤可不傻,他当然不愿意和强大的伏羲部落冲突。看到炎帝势力微弱,蚩尤就有了吞并炎帝部落,取而代之,成为天下共主的想法。

炎帝部落当然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双方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蚩尤部把炎帝部打得落花流水,把他们的地盘全给占了。

第八任炎帝没有办法,只好带着族人寻找新的根据地。他们看中了黄帝的地盘,开始频繁地向黄帝部发起挑衅。

起初,黄帝一再退让,多次想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但这反而给炎帝部造成了一种黄帝软弱可欺的错觉。于是炎帝部得寸进尺,一再侵扰。

黄帝始终不愿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也知道炎帝部落是被九黎族逼到这儿来的,所以他就暂时让出了地盘,带领部落子民向北方迁移,开始了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

黄帝每到一个地方,都虚心地向当地人民学习。他发现别的部落发明了臼,可以把谷子舂成米,于是他也教自己的子民使用臼。不仅如此,黄帝还学会了使用陶器来蒸米饭、熬粥。大家都觉得粮食这样做特别好吃,而且又健康、卫生,于是更加爱戴和拥护黄帝。

黄帝不仅勤奋好学,还特别重视人才。有一次他在海边打鱼,发现了一个叫风后的渔民。黄帝通过交谈发现,风后知道很多伏羲时代教民、养民的道理,有安邦治国的才能,所以就决定把风后留在身边,作为参臣。

后来,在一次狩猎中,黄帝又发现了一个叫力牧的人。此人箭法很准,百发百中。跟力牧一聊天,黄帝就发现他很懂兵法,于是就让他统领部落的兵马。黄帝有了一文一武两个人才,实力和信心都更强了。

在传说中,还有另一个说法,认为风后是东方近海的一个大部族的首领,而力牧是草泽当中强有力的游牧部落首领。他们的实力虽然都很强大,但都愿意追随黄帝。

就这样,黄帝部落的人口一天一天地增加,势力一天一天地壮大,其他部落再也不敢来侵犯了。

请尊称我为“黄地”

游牧部落一年四季都得逐水草而居。在搬家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笨重的东西都得人担肩扛,麻烦透了。要是再遇上女人生孩子、老人生病,就更令人叫苦连天了。对此,黄帝也经常唉声叹气。

有一次,黄帝带领部族子民迁到了北方的黄土高原。当时这里森林茂密,地形平坦,很适合长期生存。

他们刚住下没多久,有一天狂风大作,黄帝立刻让百姓人人抱树,各自藏身。他正忙着指挥呢,突然一阵狂风来袭,将他头上戴的遮阳的大帽圈给吹跑了。

黄帝赶紧抓住一棵小树,就地蹲下,眼睛却紧盯着被吹跑的大帽圈。他发现这帽圈被狂风一吹,居然能自己往前滚。

大风平息之后,黄帝赶紧开始做实验。他砍了一根树枝,扎成圆圈,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只见木圈滚了不到一丈远,倒下了。

绝顶聪明的黄帝看到这一幕,沉思良久后,又扎了两个圆圈,并且还在两个圆圈中间各扎了一个十字架固定。然后,他砍了一根长树枝,把两个圆圈分别扎在它的两头,放在地上,用力往前一推。

这次虽然没倒,但滚了没多远就又停了下来。这时候,黄帝手下的参臣一起走了过来。黄帝把刚才发生的事儿跟他们一说,足智多谋的风后一听,就有了主意。他赶紧剥了一条树皮,把它拴在两个圆圈中间的树枝上,然后用一只手拉着往前走,两个圆圈就一直往前滚动,再也没有倒地。

黄帝一看,哈哈大笑,一下就醒悟了过来。他叫人再扎两个同样的圆圈,用树枝将四个圆圈连在一起,前面有人拉着,这样就能稳稳当当地向前滚,再也不怕倒地了。

风后一看,又派人去采石场弄来了两个圆形石盘,中间凿个洞,安上一根木棍,木棍中间绑根草绳,拉着草绳就能滚走了。黄帝一看非常高兴,给这新玩意儿起了个名字叫“车”,然后安排人依照统一规格,批量生产。中华民族第一个陆上运载工具——车轮,就这样诞生了。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车轮由石质的改为木质的,成为了迁徙游牧生活中最重要的运载工具,大大减轻了人力的付出。

后来,黄帝又在这个基础上改装了战车,并命名为轩辕。因为黄帝当时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所以轩辕就成了他的正式名字。后来,他手下的人还驯化了马当坐骑,所以黄帝部落里就有了中国最早的战马和骑兵。

黄帝自从被子民们拥戴为部落首领后,一直没有正式的职称。大家伙先后给黄帝起了很多尊称,他都不同意。最后,黄帝自己说:“土是黄色的,能生万物,又是咱们生存的唯一靠山,大家伙又都是黄皮肤,所以就请尊称我为黄地吧。”从此以后,“轩辕黄地”就这么定下来了。

到了殷商时代,一些大臣们觉得祖先称黄色的土地不太雅,而“地”又跟“帝”谐音,所以就把黄土地的“地”,改为了黄帝的“帝”,“轩辕黄帝”从此才沿用下来。

前面讲过,蚩尤因为野心侵占了炎帝的地盘,炎帝才去骚扰黄帝部落。经过这段时间的发展,黄帝部落强大了起来,他们与炎帝部落联手,一起对抗共同的敌人蚩尤,战争一触即发。

抓住战机定乾坤

黄帝和蚩尤的决战,发生在涿鹿。

这场战争非常惨烈。有的说他们一连打了七十一场都是平手;有的说,黄帝一连跟蚩尤打了三年,进行了九次大战役,依旧没分出个高下。

当时蚩尤族集结了所属的八十一个支族,在力量上占据优势。他们依仗人多势众,武器优良,主动向黄帝部发起攻击。黄帝部派出几个氏族迎战,并且利用位处上流的有利条件,在河流上筑坝蓄水,以阻挡蚩尤族的进攻。

长时间的战争让双方都很疲惫,也逐渐将战争推向了白热化,迎来了最终的决战。

起初,天气很不好,狂风暴雨,浓雾弥漫,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展开军事行动,而对善于在晴朗天气环境下作战的黄帝族非常不利。九次交锋,黄帝族全部战败,他们只好一退再退,寻找反击的机会。

终于,雨季过去,天空开始放晴。黄帝抓住战机,在邻族的支持下,趁势向蚩尤族发动反击。这一天,狂风大作,大风将尘沙吹得满天都是,黄帝命人击鼓鸣号。

蚩尤族的人从没见过这阵势,风沙漫天,根本看不清对面,他们一下都傻了,在战场上乱跑一气,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

黄帝一方却无此忧虑。他们用指南车指示方向,在狂风黄沙中向蚩尤族进攻,一举将其击败,并在冀州之野擒杀了蚩尤。涿鹿之战最终以黄帝的胜利宣告结束。

大胜之后,黄帝族乘胜东进,一直进抵到泰山附近,在那里举行了封泰山的仪式后,才凯旋西归。

随后,黄帝从蚩尤集团中挑选了一位能服众的氏族首领,继续统领原部族,并强迫他们跟自己的华夏集团结为同盟。

涿鹿之战为中华民族早期的大融合奠定了根基,为中华文明的大统一走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取得这场战争胜利的部族首领黄帝,从此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此后,各部落一致推举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天下共主。因为炎帝、黄帝同为华夏部落,后来又融合在一起,所以咱们就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但是还有一些人,并没有归顺臣服。这个问题就比较棘手了,全靠打太费劲,得智取。

黄帝很快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他把蚩尤的图腾插在自己的轩辕车上,给那些远方的部族看。这个用意太明显了——你们都知道蚩尤吧,他那么厉害,没少欺负你们吧?现在我征服了蚩尤,又得到了他的兵甲,你们自个儿掂量掂量,想好是跟我和平共处呢,还是要摆开架子练两下。

这下所有的事儿头都不敢轻举妄动了,如果妄动,蚩尤就是前车之鉴。黄帝这招,就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光吓唬不行,该打还得打。黄帝整顿武力,讨伐叛乱。远方部族都不堪一击,通通被平定了。北方的一个氏族趁着南方多事,向南侵占,也被黄帝赶了回去。

远古时代的文化代表

至此,黄帝的地盘相当大了,主要集中在今天的中原地区。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开始潜心处理内政。

传说黄帝身边的贤臣非常多,他以这些人为师友,请求他们教导。古人理想中的政治领袖,就是要礼贤下士,遵奉年高有德之人,听他们的忠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老人的经验和知识尤为先民所看中。

黄帝特别重视农业,为此还专门安排官员指导四季农事。从游牧转变为定居农业,是先民的一大华丽转身。这一转,各部落纷纷开始从事耕种,土地的价值开始飙升,所以各部落疆界的划定成为了黄帝的当务之急。

黄帝是天下共主,怎么平均分配,怎么划分清晰,都需要他仔细筹划。他给各部落划分好地盘后,大家便相安无事,开始踏踏实实过日子了。

黄帝发明了舟车,平治道路。交通便利后,部族间往来增多,黄帝处理内政事务也变得更容易了。一时间,天下大治。

在传说中,天文历法是黄帝手下的人发明的,鼓、指南车是他发明的,养蚕织丝是他妻子嫘祖发明的,连文字都是黄帝的手下仓颉发明的。

其实,这些东西到底是谁发明的,很难弄明白。这就像蒸汽机不是瓦特发明的,而是他改良的一样。远古时代的情况就更说不清了,那会儿又没有专利申请,也不可能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苦心研发的,那时的发明往往是无数人累积的结果,只是最后派个代表来代表一下罢了。

比如造字的仓颉,他不一定是文字的发明者。虽然他喜欢研究文字,但研究文字的肯定不止他一个人,最后因为他有显著的成绩,所以他的名字就传了下来,成为了当时的文化代表。

黄帝战胜蚩尤是当时的一件大事儿。随之而来的,是各部族糅杂剧烈,社会变动频繁。新的局势需要新的工具,所以黄帝就集合各部族先民已有的发明创造,将它们改良、推广。因此,在传说中,黄帝和各种发明制作都有关系,这种情形的出现,一方面是后人的推崇,另一方面也确实是因为他做出了贡献。

黄帝去世后,他的孙子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天下共主。在这之后,华夏大地上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同类推荐
  •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战争岁月(1930-1939 中国历史大事详解)

    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北洋军阀掌权到抗日战争初期这一段时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 魏晋原来是这样

    魏晋原来是这样

    《历史中国》是有史以来最全的中国断代史,每卷从50个角度观照该段历史,用50篇专题文章,深度阐述历史知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并融合了当前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的成果,以夹叙夹议的方式,讲述远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每卷末附录该时间段的详细年谱,是一部信息量巨大的百科全书式的通俗历史读物。《历史中国》是一部中国历史精品之作、“中国人都能看懂的中国历史百科全书”。
  • 西晋世子

    西晋世子

    这是一个故事得从公元265年的上元节说起。。这个故事就从,司马衷遇到蘭妍开始讲起。
  •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

    这是抗日战争中足以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的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对抗战做出的卓越贡献之一。《细节见证历史·抗日战争》之《百团大战》着重从中国抗战最艰难时期的大背景——1940年的中日对峙态势、国际局势特点和中国国内形势出发,来进一步凸显百团大战的意义。正面战场四次会战的失利,令中国民众抗日士气受挫;由于看到抗战胜利的可能性大增,蒋介石认为日本迟早必败而又动起反共的老念头……在这种形势下,百团大战打破了“囚笼”,鼓舞了士气,表达了决心,也击退了国民党的反共企图。百团大战就像一把剑,划破了日军的“囚笼”,也划破了笼罩在中国抗日军民头上的阴霾。
  • 宋货郎

    宋货郎

    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朝政昏暗,为建万岁山,大兴花石纲,拆毁桥梁,凿坏城郭,百姓苦不堪言。后世学生凌空穿越而至,凭借一手高雅清丽的绘画,风流倜傥卓立于世,混迹于波谲云诡的官场,驰骋于金戈铁马的疆场,汇聚天下财富于一身,馈送万千货物与万民,救民于水火之中,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人称宋(送)货郎
热门推荐
  • 边缘(短篇小说)

    边缘(短篇小说)

    有些时候,边缘也是生存的一种状态。马原站在拉萨的大街上,终于松了一口气;唉,终于来到这里了!他四处张望了一下,觉得拉萨的街上车水马龙的情景还是与他以前想像的不太一样;对拉萨,马原早就抱着一种极其向往的心情的;他知道,西藏这片土地,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地方;这里壮美的雪域风光,高耸的皑皑白雪,恢弘的自然造化,辽阔的高原牧场,迷人的名山名湖名水,众多的古刹古迹古风,独特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文化,都无不让你感到心弛神往;
  • 道演起源

    道演起源

    注重故事框架,描写本质,前期删减了许多剧情内容,不注重角色性格,没有绝对的主角,留给读者自己思考,变为读者自己的故事。后面开始完全抛弃描写主要剧情,从支线进行线索补充主线,读者需要靠前面的世界观,事件,自行脑补。
  • 中国向何处去

    中国向何处去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们向哪里去?所走的道路选对了,我们就可以避免发展中的陷阱;走错了,我们就可能跌人社会政治动荡、经济低速发展、人民长期不富裕、国家竞争力不强并下降等发展的“中国陷阱”之中。
  • 论语与算盘

    论语与算盘

    《论语》代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也是儒家文化的根基;“算盘”意指商人的经营管理,追求赚钱之术、获取财富之道。涩泽荣一先生用一生作为实践,从道德修养与物质财富的关系出发,解读人心社会与商业经营的和谐之道,颠覆了鄙视金钱利益的传统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义利合一”、“士魂商才”的现代儒商根本精神基础。
  • 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性人力资源管理

    2008年是作者进入高校工作的第五个年头。在进入高校前,他先后在两家企业工作十多年,担任过驻外分公司经理、特大型企业集团的办公室副主任和人力资源部经理等职。也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使他对人力资源管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书中内容大多都出自亲自操作和实践的经验总结和学习心得。
  • 刀剑道

    刀剑道

    一个身世离奇的少年,带着一块神秘莫测的玉佩,踏上追求大道的修真之旅!
  • 佛说龙王兄弟经

    佛说龙王兄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八卦悟炼爱

    八卦悟炼爱

    他们,为了保护心中重要之人。他们,为了心中的大义。而最后的他们,却还在寻找心之所向。可如何选择,才能逃过注定。怎样的结局,才能算是完美。最终之时,才发现一切都是一场骗局。这,是他们的故事。
  • 元杂剧本体论

    元杂剧本体论

    本著作是一部关于中国戏曲发生、发展、形成、成熟以及元杂剧演出体制、脚色扮演、唱腔声律等方面的专论,通过对元杂剧的发生、发展、生成以及体制、音律、演出等方面的论述,旨在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元杂剧文化与艺术的重新思考,揭示元杂剧艺术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希望能为古代戏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并能够成为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参考书目,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爱好者与研究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从而达到对传统戏曲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与全面的认识
  • 你不会永远孤单

    你不会永远孤单

    本书是作者历年来创作的短篇故事集,共21篇,包括:《谁能骗了何三堂》、《爱也好恨也好有你就好》、《粗鲁的父亲》、《不负如来不负卿》、《夫妻井》、《都是一样的娃》、《费恩的良心》等,故事短小精悍,表现亲情、爱情、友情,以情感张力感染人,在本丛书中独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