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9500000007

第7章 人生树下

王开岭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政治家,能把诗写到这个份上的,似不多见。这首《长安秋夜》,对晚唐宰相李德裕来说,不过是一篇劳顿之余的日志,但其中的淡定和气度,足以令天下仕人倾倒了。论功业,他有“万古良相”之誉(李商隐),内清宦祸,外复失地,终遭妒陷,谪落天涯而终。论风雅,他堪称生活上的美学大师,洛阳郊外那栋被唤作李府的“平泉山居”,在中国园林史上,始终是个童话般的传说。李德裕一生最美好的诗文和才情,都献给了这座私园。这是他的乐土,是他心灵休憩的隐地,寄存着他的宁静和素怀,盛放着他对“家”的全部温情和美学理想。

“吾乃剪荆棘,驱狐狸,始立班生之宅,渐成应叟之地。”这首《平泉山居诫子孙记》,一边记述筑巢之辛苦,一边严厉地颁布家训:“鬻吾平泉者,非吾子孙也;以平泉一树一石与人者,非佳子弟也……《诗》曰:‘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言其父所植也。”

爱惜自家的宅园,疼怜亲植的树石,竟放此狠话,确属罕见。

不可否认,此中有自珍自恋的成分。但我想,李德裕真正重视的,恐不在物,亦非财,而是“家”——是“家”之构造的完整性,是与这个“家”的品位相匹配的心性、心质、心境,是对这个“家”的欣赏能力和持有资格。简言之,他看重的,是子孙对美的态度,是祖物之于他们的精神意义——对人生的熏染和塑造。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树,不仅实用,还意味着福佑、恩泽和繁衍;不仅赐人花果和木质,还传递亲情和美德,还承载光阴与家世。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瞰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荫凉。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住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钩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也,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

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了,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事物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

我们的家什、器皿、陈设,包括果蔬稻粟,几乎无一源于自产和自制。我们的双手不再沾染泥土,不再是播种者,不再是采摘者,我们的最大身份是购买者,是终端消费者,我们彻底“脱农”了。不仅如此,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大自然里,不再有我们的一方蒲团、一幅凉席、一具竹榻。

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透过玻璃扫视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大自然中,没有了我们的亲属。我们只是那路人,那淡漠的旁观者。

那年去贵州,走到从江县的月亮山,遇一苗地,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林中有径,当你跨外一步,去沟边小解时,才醒悟了森林的“森”字,那“木”真是密密匝匝、层层叠叠,难以落脚。

岜沙,苗语意为“草木茂盛”。

恐怕再没有比岜沙人更膜拜树的族群了,男子蓄起直直的发髻,象征山上的树干,而身上的粗布青衣,模仿树皮。

树,是岜沙人的神。他们尊崇树的能量和美德。

在岜沙,凡重大活动和节庆仪式皆在林中进行,祈愿、盟誓、婚约的“证人”是大树,大伙有了心事,也去向大树倾诉。按俗约,盗木者除了退赃,还要罚120斤米、120斤酒、120斤肉,请族人谅恕。

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之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作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若黑发人早逝,则取用长辈的树)。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

他们是大森林的孩子。森林里诞生,森林里消失。

“我们都认得哪棵树是自己的祖先。”岜沙人说。

有一棵树,将陪伴一个人出生、长大,直至死去。

除了葱茏,生命在世间不落任何痕迹。

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

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

至少一棵。

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

同类推荐
  • 阎连科散文

    阎连科散文

    本书收作品65篇,分为“新笔近言”、“亲人与家”、“乡村与土地”、“出行与社会”四辑。
  • 上村松园图文集

    上村松园图文集

    本部作品集收录了日本画大家上村松园的12篇艺术评论和记叙文,内容涉及其艺术观、创作轶事、心路历程以及游记等。上村画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而她的随笔也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对传统的风俗充满怀恋,对喜爱的事物锲而不舍,对艺术的领悟触类旁通。透过上村之笔,我们定会对日本画以及她所追求的美的艺术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 芭蕉花

    芭蕉花

    《芭蕉花》是郭沫若先生的一部散文集,收入了郭氏经典散文近60篇。郭先生以丰厚的学养著称于世,他的散文读来往往有“长知识”的惊喜。文风清新脱俗,表达感情则以细腻见长。作为一代文化大匠,这本书可以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挚独白。我们依照文章内容,将其分为“雅趣天成”“流光剪影”“屐印千里”“旧知忆语”“艺萃心香”五辑。这些收录的文章皆是郭先生一生文章之精华。
  •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

    《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丛桦近年来创作的以家乡为背景的作品集,收录散文作品数十篇。文章或说乡里邻人、街角店铺,或讲山川河流、时节风物,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描绘大时代里小世界中的人情冷暖、喜怒爱恨,读来或妙趣横生,或缠绵柔婉,格外动人。
  • 弃的故事

    弃的故事

    本书是台湾小说家骆以军1995年自费出版的同名诗集修订版。在前半部分中,作者以“弃”这个意象为核心,将大量富含想象力的故事凝缩为幽微曲折的抒情诗,虚幻意象与真实情节重叠跳跃,描绘末世时空、荒凉情境、宿命悲愁及人我疏离之感,提出其惊世骇俗的“遗弃美学”,反向试探存在的意义和爱的可能。而在本书的后半部分,“爱”仍旧是贯穿其中的主题;然而,跨过二十余年,作者已是“疲惫但或更宽容些,朝暮年余生蹒跚前行,无有奇想”的中年大叔,笔下文字更显温情洞彻。年轻时的虚无惶惶一一沉淀,重返遗弃之前,世界那该有的尊严和美丽形貌。
热门推荐
  • 尚论后篇

    尚论后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现代护理管理进展集萃

    编者以我国护理管理实践为基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反映护理管理学科新知识和新进展,全面介绍了当今护理管理的新理论、新观念及热点问题,内容涵盖护理管理基础知识、管理理论与原理;管理职能方面讲述了人力资源、领导、控制等内容;在管理质量方面涉及了护理质量管理、护理业务技术管理、护理安全与风险和质量持续改进的控制方法和评价策略。
  • 炎黄人间

    炎黄人间

    天地巨变,灵气复苏。四十年后,一艘来自万里之外海岛的冰船姗姗来迟,拥抱这早已面目全非的世界。练气士,武道家,超能力者。天道,人道。莫渊:“我要再续这人间。”
  • 高中生的土豪系统

    高中生的土豪系统

    普普通通的自己,平平淡淡的人生,身为一个普通高中生的林北,以为自己的生活将会这么一直平淡下去,虽不甘却无能为力。直到一款莫名其妙出现的土豪系统让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从都市中崛起!向前,向前,男人永不退缩!建造属于我——林北的帝国!
  •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当诗人遇到爱情,世界上就有了最美的语言,那就是情诗!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精选中国古代的爱情诗篇,用诗一般的语言,从相遇、相思、相守、离别、离弃、祭奠六个方面对这些情诗进行了解读。作者在品读、解析的过程中挖掘出了诗词背后诗人们的爱情故事,呈现出了诗词的写作背景。《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快穿之妾身不想死

    快穿之妾身不想死

    池聘婷失心丧命,原以为短短一生就此结束,却没想到灵魂流转中另有奇遇。女子在世上本就艰难,现在池聘婷要做的就是活着,好好活着帮助这些女子活出个轻松惬意出来!
  • 销售的80:20法则:告诉你客户在哪里

    销售的80:20法则:告诉你客户在哪里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成功?因为他们在缺少回报的工作中投入了太多的精力!灵活应用《销售的80:20法则·告诉你客户在哪里》中的知识将使你避免这一问题。“80:20法则”将教导你将身边的资源转化为优势,轻松获得成功与快乐!勤奋的鸟儿有虫吃?那可不一定!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利度·帕累托发现,成功永远属于20%的幸运儿,这就是著名的“帕累托罗法则”,也称“80:20法则”。如何用20%的时间获得80%的收入?如何从20%重要客户身上获得效益,《销售的80:20法则·告诉你客户在哪里》收指导你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成功。
  • 混沌世界

    混沌世界

    《混沌世界》汇集了作家赵本夫历年的中长篇小说力作,作品有长篇小说《混沌世界》,中篇小说《在寂静的河道上》《杂木林的呼唤》《林楠子》等。
  • 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与阿尔托莉雅在一起的日子

    与阿尔托莉雅在一起的日子

    “还好,没有再变成一把剑。”死灵法师(前)看了看自己的小胳膊小腿,“那就先做一个人吧。”